第一篇:2011--12吕六一:谈读书
吕六一:谈读书
2011---12-4 读书是苦的。
不要以为喜欢读书的人就认为读书是百分之一百的快乐。“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句话是苏轼说的,苏轼当然不会不喜欢读书。鲁迅曾不止一次引用过这句话,而鲁迅爱书如命。当然,当一个人爱上读书的时候,不会想到读书是他人生的“忧患始”。我还很小的时候,大概还在上幼儿园吧,妈妈买一些画册给我看,我更喜欢看上面的文字,总觉得字太少,看不够。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童年的那本唐诗图册,选的都是绝句,一句话配一幅图,“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当时读到这些诗句的感觉,是梦幻甚至甜蜜的。那时候的我,绝对不会想到“忧患始”。
起初为兴趣而读书是单纯的,幸福的。但是,所有事情都很难能一直像开始那样的单纯幸福。读了近二十年的书后,一部厚厚的《纯粹理性批判》终于摆在你面前,你知道这是五百年来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读完它不仅是一项兴趣,一项任务,更是一项成就。然而伟大的康德同时又枯燥而冗长,你为字里行间闪耀着的思想光辉欣喜若狂,犹如在山间漫游时呼吸着高山上纯净清新的芳香,然而康德晦涩复杂的文风却又像你脚下的那些又尖又硬的岩石,你想再走远一点多看一些风景,就得忍受双脚被磨损出血的痛苦。然后你又遇到尼采,汪洋肆恣,雄奇奔放,高高在上,如正午的太阳般刺目,他使你如受当头棒喝,如获醍醐灌顶,心跳加速,双手颤抖,全身发热,汗流浃背,使你兴奋,又使你颤栗,让你又爱又怕。读书不仅仅是享受,更加是与作者的一场角力和较量,因为好的作者从来不会顺着读者的意去写作,他只写他要写的,任由你一个人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赶。这个过程非常的辛苦,很多人在中途停下来之后就没有再继续,更多的人连开始也没开始。而那些最终到达终点的人,刚喘过一口气,赫然又发现,前面还有另一段险路在等着他,永远如此。这是一个永无休止的旅程,有勇气开始并一直走下去的人并不多,因为实在太累,而且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与书之间讲缘分。人在选择书,书也在选择人。小资总能碰上张爱玲安妮宝贝,哲学家总能碰上胡塞尔海德格尔。但缘分也有很多种,比如说良缘和孽缘。和书刚一碰面,开始初恋时的感觉,就好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白头偕老的人与他/她喜结良缘,然而日子久了处下来,却发现渐渐不是那么一回事。读的书越多,就越觉得读过的书越少而还未读的书越多,书海无涯,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压力与焦虑与日俱增,最后甚至会失去碰书本的兴趣。一本又一本的书像是一个个索命的无常,强迫你跟着它们走,但最糟糕的是,你不知道该跟哪一个走才对,你恨不得自己有一千个灵魂,逐个逐个去偿了这些不知哪来的冤孽债,可惜你并没有。这就是所谓孽缘。
再者,读书在为你打开另一片天地的同时,也给你设置了另一种限制。维特根斯坦曾在《逻辑哲学论》中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其实,一个人读的书的界限也意味着这个人的世界的界限。你读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你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专家,而不是外国文学专家。你读伯林阿伦特哈耶克波普尔,你就是自由主义专家,而不是古典政治学专家。你这个人里面只有书,而没有你自己。你的所长正是你受掣肘之处,这也许就是读书的“瓶颈期”。下也不是,上也不是,只能吊在半空中,毫无办法。
而且,慢慢地,你会发现读书悄悄夺走了很多生活中的乐趣。比如与大自然亲近,比如和身边的同学聊天,比如和父母一起逛街,等等。闲暇时,翻翻画册,听听音乐,看一场电影,都比读书来得容易,吸引。而美术,音乐,电影都是不输于读书的艺术,读书让位于它们,似乎也不应该有什么怨言。只懂读书的书呆子是可怜的。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书呆子的可恨之处就是他们的可怜之处,即完完全全被书勾去了魂魄,而无视眼前鲜活灵动的现实世界。歌德在巨著《浮士德》中有名言曰:“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读书常教我们脱离现实生活,正如泰勒斯因为过于关注头上的天空而忘记了脚下的大地,还遭到了女仆的嘲笑。这是读书的一大罪状,实在害人不浅。
读书之苦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大。然而,还是要读书,因为不得不读。
读书是一条不归路,不能走回头路的。你读了一册薄薄的卡夫卡就不可能再去读郭敬明。你读了五册厚厚的《杜诗详注》就不可能再去读安意如。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口味已经被那一大堆纸质印刷品养刁了,它们成功地向你下了迷魂咒,当你再看到另一堆更大的纸质印刷品时,你不会认为它们叫“书”,而只是一大堆树皮而已——甚至连树皮也比不上。
正因为不能走回头路,你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继续读,而且要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神,越来越舒坦,越来越来劲,一直读到“身体特棒,吃嘛嘛香,一口气上五层楼还不喘气”的境界,一往无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直到这时,你才能发现,虽然读书很辛苦,但读了终究比不读好,总算没做亏本生意,于是庆幸,窃喜,得意,傻乐。又想起前几天误杀丛飞遗孀邢丹的那几个少年,如果他们读书的话,也许就不会稀里糊涂地夺去一条人命,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于是就更加庆幸,窃喜,得意,傻乐。
这些自然是玩笑话。对真正爱读书,并且以此为志业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命运,正如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命运一样。土地的收成有时很好,有时很坏,但农民并不会对土地产生彻底的怨恨。他们离不开土地,正如读书人离不开书一样。爱你的命运,这就是对读书人下的最高圣谕。对他们来说,现实世界未免令人失望,而现实以外的“神圣世界”(如果有的话)又深不可测,而书籍无疑是他们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来回往返的桥梁。他们一时探头看看这边,一时探头看看那边,一来一回之间,趣味无穷,但也暗藏危机,因为桥梁总归是桥梁,不是平地。很多人从桥上掉下去了。但总有人能优雅地掌握这其间微妙的平衡,他们因为这种人类最高超的技巧而伟大。他们是伟大的读书人。
读书辛苦且危险,然而人类世世代代以来就是在不断的吃苦和冒险之中生存、延续、发展的。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虽然它令人望而生畏。它不断使你吃苦,折磨你,但偶尔也会用一些快乐打赏你。有时你累了,倦了,烦了,好一段时间没碰过一页书,但最后你还是乖乖地又捧起一本书读起来,这就叫认命。慢慢地你又会重新发现它的种种可爱之处,忘掉从前被它折磨的种种惨状,好了伤疤忘了痛,最后还要长叹一声帮它辩护:读书是幸福的。
——这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至少,套用丘吉尔评论民主制的话来说,在这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坏的,但读书是其中最不坏的一种。a
第二篇:吕英建议读书
以下是吕英老师建议大家学习的书籍。
必读书籍:
一:《郑钦安医书阐释》
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三:《伤寒论浅注》陈修园
四:《本草经浅注》 陈修园
五:《黄帝内经集注》张志聪(张隐安)
六:《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经验集》
七:《易理阐真》素朴散人
八:《道书十二种》素朴散人
业余书籍:
一:《人体使用手册》
二:《水知道答案》
三:于丹《论语》,《庄子》.....
第三篇:谈读书
第七周集中业务学习讲稿
永恒的经典,一生的邀请
——关于教师阅读的交流
邀请,一种召唤的力量; 邀请,一种温暖的传递。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让我们一起温暖前行。来吧,这是书籍的邀请,来吧,这是读书人的邀请。
请相信,因为阅读,这一生必定情义充沛,岁月温暖。
一、为什么读?
1、阅读基于工作——舒展与从容
一个人,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一个月不读书,学生知道;一年不读书,身边所有的人都知道。
最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最善于学习的教师。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
小学教师的专业阅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阅读儿童读物,你的口袋里会有说不完的童年故事; 2.阅读教育书籍,你能读懂教育的真谛,不背道而驰; 3.阅读心理书籍,你能读懂孩子的心灵,走进他们内心的世界。著名教育专家、儿童阅读推广人薛瑞萍老师说:‚当你只能靠大声说话让孩子听你的时候,说明你需要阅读了。‛
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许许多多的困境都将因你的阅读与思考而改变。即使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你的工作实效,但是若能调整你的心情,你会发现,世界的一切都随心情的明媚而明媚。
2.阅读基于生活——丰富而生动 没有阅读的生活,是贫乏而空洞的。无论你曾受惠于通俗的民间文学,还是得益于经典的唐诗宋词,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最敏感、最细腻、最温柔、最美好的一角,属于书籍,属于阅读。阅读能让我们这颗染着浮躁的心灵获得安顿、栖居、遐思与宁静。面对这个物质与功利至上,四处弥漫着消费文化的繁华俗世,我们还能不能保持一份诗意的情怀,能不能拥有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能主动地与优秀书籍为伍,在书籍的海洋里,受到熏陶、滋养和化育。
尽管日子里塞满了一地鸡毛式的生活琐屑,尽管还有那么多的不如人意,只要我们拥有一盏灯,拥有一个宁静的空间,拥有真正优秀的书籍,我们就会因为与书籍的对话而变得高贵而深刻。文字以私语的方式濡染着我们的生活,抚慰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我们的情感,藻雪着我们的精神,拨动着我们的思想琴弦,荡起生活的层层诗意。
在《完美的假定》中,韩少功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讨厌无聊的同道,敬仰优美的敌手,蔑视贫乏的正确,同情天真而热情的错误。我希望能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敏感和宽容。‛
当我们除却工作还是工作,除却任务还是任务,人生就像在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奔忙时,那是一种多么贫乏的正确。我们每天做的,似乎都是正确的。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越来月贫乏,越来越缺乏生机。甚至,我们已经不需要思考,已经不懂得感动。我们没有了生活的敏感,也丧失了人生的宽容。我们变得像水泥一样僵硬。
这时候的我们,需要书籍,需要经典。我们的心灵需要书籍来变得温润,我们的日子需要书籍来滋养变得澄清,来真正领悟生活的要义。
3、阅读基于生命——温暖而厚重
读书的人,更善于倾听。因为书训练了他们的耳朵,教会了他们谦逊。知道这世上多聪慧明达的贤人,吸收就是成长。
读书的人更乐于思考。因为书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拓展了原本狭小的胸怀。读书的人更勇于决断。因为书铺排了历史的进程,荟萃了英雄的业绩。懂得万事有得必有失,不在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读书的人更充满自信。因为书让他们明辨自己的长短,既不自大,也不自卑。读书的人较少持续的沉沦悲苦,因为晓得天外有天乾坤很大。读书的人较少无望的孤独惆怅,因为书是他们召之即来永远不倦的朋友。读书的人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因为书让他牢记,自己只是沙粒,沧海一粟。
(1)阅读,能让人眼界开阔。
‚眼界愈开阔,心界愈空灵;心界愈空灵,物界愈丰富;物界愈丰富,愈能领略世间种种乐趣。‛——朱光潜
(2)阅读,能让人真正懂得谦卑。谦卑是一种宗教情绪。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卑微,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在无数思想家、教育家的论著里,我们越感到自己的浅薄与晦涩。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3)阅读,能让你走向更完美的自我
不论你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我都认为可以从书籍中汲取力量,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更完美的自我。经由读书,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很多计较不值一提;你会变得通达,变得温厚,变得真正心平气和。
你与自己和谐相处,也是与世界和谐相处。
二、读什么?
1.精读——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咏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读源头性的著作
每一门学问,都有源头性的著作。源头性的著作,即是原理性的著作。读教育,你就必须了解教育的源头性著作;读管理,你就要知道管理之父的作品;读 心理学,那就去看最有水准心理学原理。
(2)读大家的作品
哲学:柏拉图、罗素、黑格尔《小逻辑》
教育学:卢梭、杜威、佐藤学、多尔、张楚廷、叶澜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
美学:朱光潜、宗白华、蒋勋、李泽厚
心理学:弗洛伊德、勒庞
文学:《红楼梦》韩少功、余秋雨、诗词:叶嘉莹、南怀瑾
文化:钱穆、余英时、梁漱溟
2、泛读——广泛涉猎,博学通透
‚光照一束,必有暗区包围。‛
社科类:资中筠、熊培云、李敖、龙应台、齐邦媛、崔卫平历史类:雷颐、唐德刚、傅国涌 文学类: 林语堂
3、分层级的专业阅读
(1)实习期: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小学课堂管理》(温斯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与黎明共舞――新教育晨诵本》(马玲编,待出)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部分)
选读书籍:《新教育之梦》(朱永新)《汉字密码》(唐汉)《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心平气和一年级》(薛瑞萍)《教师人文读本》(商友敬等编写)《教师专业阅读地图》(魏智渊主编,待出)《另类教育叙事——解读一个题为“干国祥”的教育文本》(干国祥著,待出)专业写作:
1、写读书笔记以及描述班级突发事件。
2、每次听课和研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字数不限,尽可能简明扼要。
(2)适应期:
必读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托灵·芬瑟)《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经典·童心·编织——新教育儿童课程之整本书阅读》(干国祥编,待出)
选读书籍:《语法答问》(朱德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读书课》(干国祥著,待出)名师课堂实录(例如窦桂梅、薛法根、王崧舟、支玉恒……)《老师如何和学生说话》(吉诺特)《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专业写作:
1、写班主任日记,进行日常记录,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持续跟踪。
2、除日常教学反思外,争取拿出两个经典课案,包含资料搜集、备课、上课、评课,丰富学校的课例资源库。
(3)成熟期
必读书籍:《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儿童纪律教育》(费尔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深度语文》(二册,干国祥著,待出)
选读书籍:《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爱斯米·科德尔)《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主编)《教育漫话》(洛克)《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逃避自由》(弗洛姆)《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4)骨干期
必读书籍:《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学会教学》(阿兰兹,待定)《教育的哲学基础》(奥兹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选读书籍:《论对话》(伯姆)《被压迫者教育学》(弗莱雷)《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爱的艺术》(弗洛姆)《人间词话》(王国维)《近距离看美国》(林达)
《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5)卓越期:
必读书籍:《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后现代课程观》(多尔)《课程与教师》(佐藤学)《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业成就的最佳实践》(Richard DuFo)《西方教育心理学简史》(高觉敷等)
选读书籍:《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凯西·玛考尔蒂)《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科学史》(丹皮尔)《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西方哲学史》(罗素)
三、怎么读?
1、读目录
2、读序跋
3、读注释
4、读出自己
赫尔曼 黑塞说:‚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将在其中寻觅并体验到自己。‛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金圣叹
5、读写结合
写作是心灵的瑜伽。
读与写,总是不能分开的。读得多,读得深刻,读得有感觉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倾诉的需要。尤其是当读书与自己的教育生活、教育体验相连以后,我们就发现自己有一种输出的欲望。
‚始终要想着大效果和整体,以及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永远不要丢掉最初使你激动的印象。‛——法国画家柯罗 人生有许多珍贵的感觉,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转瞬即逝。
有了体验就一定要有表达。这里的表达,是不限于形式的,你可以是在QQ空间的一段叙事,可以是微博上的一句话,可以是博客上的一篇文字,可以是临睡前从心头闪过的一点感悟。这种表达,可以是公众的表达,可以是在网上的公开表达,也可以是私下的交流与对话。‛
‚表达,是思维的精致化过程。是促使岁月沉淀、情绪沉淀、生命沉淀的过程。‛
‚表达,是最有效的拓展教育时空的方式。表达是沟通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方式。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教育的见证者,亲历者,写下了你的体验,放到历史这科大树上,它们就是一片叶子。‛
‚表达是教师成长的方式。生命在场、心灵在场,‚在场‛还只是表象,如何‘入场’如何不断有发现,有感慨,那就有赖于表达。写作或对话,都是表达。‛
这样来看待表达,既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选择表达,选择将体验在表达中呈现,也就选择了一种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谈永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第四篇:《谈读书》
《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能理解和背诵培根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少年时才华出众,12岁进剑桥大学,35岁时受聘为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66岁时因一次科学实验受寒治病,不治身亡。《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学生有可能勾画的语句有: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2、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论述了读书的哪些问题。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作用、方法
3、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 明确:消遣
装潢
增长才干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明确: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3)然后指出求知中存在哪几种偏向? 明确:会弛惰
自欺欺人
成偏执的书呆子 4)最后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5)体会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5、讲解课文第二部分 1)那么,是不是有了正确的求知目的就一定能够求到真知呢? 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请看第二部分论叙的内容。
2)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3)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一般的书
只读一部分 粗糙的书
只知梗概
好
书
精读,细读,反复读
问:在求知的方法上,作者除了提倡要读书,还提倡什么?
明确;讨论,做笔记
问:作者怎样强调读书、讨论和做笔记的作用的?
(先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3)小结:这一部分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和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
6、讲解第三部分 1)齐读
2)讨论: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为什么要鼓舞人们去求知呢?
明确:①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 ②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3)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对于第一点,作者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如:猴子是哺乳动物,胎生;老虎师哺乳动物,胎生;人也是哺乳动物,还是胎生
一般来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
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用类比论证。拿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拓展延伸,学生交流在课外收集的读书故事和格言。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格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六.老师补充当代名人谈读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第五篇:谈读书
谈读书
作者:朱光潜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我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1)冒险小说和游记,(2)神话和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幽尔??(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和《海底二万里》,德孚(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爽(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金斯莱的《希腊英雄传》,法布尔的《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骚德的《纳尔逊传》,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这些书在外国虽然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种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溪兹(济慈)、雪莱、考老芮基(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苏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新田地(处女地)》和《父与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洛伯(福楼拜)的《布华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都把这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应该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