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闹洞房等婚姻习俗与性爱心理教育的文化心理学探析
闹洞房等婚姻习俗与性爱心理教育的文化心理学探析
张海钟 张安旺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全国许多地方的婚姻习俗中遗留着原始社会性启蒙教育的痕迹。甘肃也有许多地方的婚姻风俗中,至今遗留着这些痕迹。比如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的闹洞房习俗,就有性启蒙教育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原始先民性禁忌,造成少年一代在成长过程中,难以理解婚姻的实际意义,而且,由于结婚年龄比较下,不懂得结婚后男女性的性生活的程序,需要通过某种仪式来启发其性意识,以便夫妻尽快明白结婚后,需要性生活才能生育后代。而且告诉新婚姻夫妻,性生活是美妙和快乐的。
关键词:婚姻;习俗;性;启蒙;教育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性的禁忌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婚姻仪式,男女双方要想结为夫妻,必须通过一些列的复杂程序,包括结婚仪式上复杂程序,这些程序逐步演变为婚姻习俗。世界各类文化中,都有相似而相异的婚姻习俗。中国传统的婚姻风俗有很多讲究,点喜日子、接亲、拜见亲人、闹洞房、三天回门等这些很热闹、很讲究的习俗都与性有关系。中国人是很避讳性话题的,但是结婚最不能避讳的就是性,核心也是性。聪明的祖先们就围绕性想出了很多生动、文雅又很科学的办法,这些办法就变成了大家乐于遵守的风俗。但这些习俗多半与性紧密联系,有些习俗带有强烈的性启蒙教育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甘肃部分地区婚姻习俗的考察,分析某些习俗中的性教育的象征意义。
一、闹洞房等婚姻习俗的田野工作与语言描述
为了考察甘肃部分地区婚姻习俗,我们到白银、定西等市县,参加了两次婚礼,认真观察记录了婚姻习俗。甘肃许多地方的婚姻习俗中的主要程序包括[2]:
(一)点喜日,避开新娘经期:请风水先生选个黄道吉日作为结婚的日子,叫做“点喜日子”。一般由男方找当地最有名的风水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算出最好的结婚吉日。家里人要给先生拿些烟酒点心以示谢意。“喜日子”点好后,婆家人委托媒人拿些礼品到女方家里送日子。如果女方家里接了这个日子,那大喜的日子就定了。如果女方家里把日子退回来了,那说明这个日子有问题,不好,需要重新点。那有什么问题呢?不是不吉利,主要是这个日子恰好与女孩子的经期重合了。这时候,男方家长就要带着礼品再次请风水先生点日子。风水先生这次点的日子,肯定要比上次的推后或提前15天左右。经期这些极度敏感的问题人们是不能直白的去问的,于是就用这种很吉祥的方法把这个棘手的问题解决了。媒人再把新的喜日子送去,娘家人就会接下来的。如果还是不接这个喜日子,如此反复几次,那就是娘家人有其他想法了。
(二)闹洞房,同房前“热身”:想一想两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今天晚上要肌肤相亲,零距离接触,那是多么尴尬。尽管新娘子走之前,姑姑要告诉她一些规矩,尤其是入洞房后的规矩,还要给姑娘看“压箱底”,也就是几副用不同材质,好些的是象牙,差点的是竹子什么的刻的“黄色图片”,让新娘子有个基本的心理准备。入洞房后,新郎的亲戚朋友去闹,让新人做各种亲密的、隐讳的但是指向性很明确的动作。把新娘子新郎官的陌生感、羞涩感打消。为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做好铺垫。这是众人共同参与的“前戏”。闹洞房主要看新娘子,既不能很痛快地答应做节目,也不能僵持着坚决不做,要拿捏好分寸。
闹洞房时,“三天无大小”,无论新郎是长辈还是晚辈,均可逾越礼法,肆意地开玩笑,污言秽语随便说,如要求新郎新娘点烟、当众接吻或用席子捆卷要求自行解开等等,尤其是新郎的父母亲都难以幸免,有肆无忌惮的恶作剧,如给新郎父母“扣高帽子”或给脸上摸锅底灰甚至鞋油;闹洞房是宾客的特殊权利,无论闹得怎样过分,主家都得耐着性子忍受,一旦某家新婚之时没有闹房之人,便断定这家人肯定不与其他人家来往,将被全村人所鄙视;主家不但不讨厌,反以宾客的闹为荣,这无形助长了闹房者的兴致,以致越闹越过分;当问起民众闹洞房的作用或意义在哪儿,他们都说不上来,只是说闹着玩。闹洞房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汉代,普通民众当然不会知道这一点;闹洞房的主要对象是新娘,新郎只是个不可或缺的附属的“点缀品”而已。
(三)三天回门,新娘“疗伤”:新娘子在结婚的第三天,要由她的弟弟或者哥哥把新娘子接回去住三天。然后再由新郎去接回来。表面的意思是说,新娘子从小在父母身边,这次离家后,怕想念家人,所以要回去看看父母。其实,幕后的原因是:新娘子在那时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部分都是处女。都知道,处女初夜时,处女膜损伤,比较疼痛。新郎官正是青春勃发的时候,再不懂得怜香惜玉,大家担心新娘子受不了,所以,把新娘子以想念父母的名义接回去“疗伤”是也。时代发展到今天,风俗后面的这些真实原因都不存在了。别说女方的经期,您说新郎官结婚之前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也许已经当了几次准爸爸了。所以,点日子也很少找风水先生了,尤其在城市,大都是定五一、十一、元旦这样的好日子。闹洞房的实际意义也没有了。有一个青年结婚,提前悄悄告诉弟兄,老婆已经4个月身孕了,弟兄们要手下留情。
二、闹洞房的历史溯源及其性色彩臆说
《中国传统婚姻中“闹洞房”的习俗及性色彩》[2]作者认为,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亲、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洞房”、“闹新房”。闹洞房习俗看似简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来说,可谓遍及全国各地;从存在的时间来看,则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近现代仍流行不辍。先秦时期,婚礼淳朴、肃穆。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的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从中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中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
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洞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者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洞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三、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闹东方习俗举隅
闹洞房虽然在我国随处可见,但这并不是我国的“特产”,它是个带有世界性的风俗,在野蛮部落中,自不消说,就是已入文明之域的国家,还可见到它的残迹。如在Ceo· Markun的《欧美淫业史》第二篇第六章描述中古时代法国结婚的一种风俗:„„在结婚的日子,也有闹新房的举动。他们以为站在窗边,或敲墙壁,并且看新夫妇的同衾共枕是很好玩的。再者,某日文杂志在描述日本信浓植科郡西船山村的婚礼一节中写道:婚礼毕后,新夫妇上床时,村中少年群集,将新夫妇之衣,剥得一丝不挂。于是高呼新相公、新娘娘,似有莫大欢乐。而新妇怕羞,每有隐匿啜泣者。[11] 古希伯来人(巴勒斯坦地区)对男女婚前的性行为持双重标准,要求女子在婚前保守贞操,新娘必须是处女,但对新郎却不问其处男与否。如果发现女子在婚前有越轨行为,处罚非常严厉——用石头打死。在一些民族中还有婚前性自由的习俗,如古代的色雷斯人、克尔特人,近代印度许多土著居民、太平洋地区的岛民、印第安人、东南亚、非洲一些民族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等。在这些民族中,男女青年在结婚之前都享有性自由,有的地方甚至为这种性自由提供合法场地。[12]
三、米德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及其启示
“唯文化论”思想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米德于1925—1926年只身前往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与岛上的一群青春期少女度过了九个月,着重考察她们青春期间的心理特征。这次开创性的实地工作的成果便是其处女作《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年)。1926年,她到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任职,对太平洋上的土著人展开进一步的田野调查,先后考察了马努斯群岛和巴厘岛上的土著文化,最终写成《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6)„„米德在萨摩亚夜以继日地专门观察了50多名当地少女(13—20岁)在所谓人生的过渡时期的心理状态。在对这些观察结果做出概括之前,她首先问道:“使我们的青少年骚动不宁的青春期危机究竟归咎于青春期本身的特性,还是归咎于我们西方的文明?在不同的条件下,青春期的到来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米德发现:“在萨摩亚,青春期的青年男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危机或压抑,相反她们却有条不紊地发展了一系列日趋成熟的兴趣和行为,姑娘们的头脑不因任何冲突所烦恼,不因任何哲理所迷茫,也不因任何不着边际的雄心大志所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对萨摩亚姑娘来说,青春期并不是一段不可避免的精神及感情的苦难时期,也不是生命历程中充满理想主义、反叛和各种压力的时期。
萨摩亚姑娘和我们这些被称为“开化时代”的人在青春期心理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文明的不同。萨摩亚姑娘之所以能够十分容易地、十分顺利地度过西方人所认为的那种青春期难关或危机期,主要应归结于萨摩亚文明的种种特征:
1、普遍的随和性:没有人蒙受信仰的磨难,也没有人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而殊死搏斗;有许多替代途径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偶尔出现的不睦;
2、并不像西方那样在信仰上,道德价值上、职业上、恋爱方式上存在着多种选择途径,整个人生历程都是既定的,个人无需选择;
3、没有精神病患者,儿童的早年环境中存在着某种有利于保持精神平衡的因素,大人对儿童没有严格的要求,专一的感情;
4、萨摩亚人缺乏专门化的感情,尤其是缺乏专门化的两性感情,这主要由于萨摩亚社会存在着复杂的家户关系;
5、萨摩亚人不禁锢关于性和生死的知识,少年们即直接或间接的掌握了这方面的详尽知识。他们把性看成是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性的价值就在于性行为本身,任何用性来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束缚在一起的企图都为人们所鄙视;并认识到性吸引实质上是不受个人感情因素左右的;
6、萨摩亚人并不把工作和娱乐截然分开,从不认为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令人生厌,或仅仅看成是大人的事情;他们不把娱乐看作是人人欲享的活动,或儿童的主要兴趣所在;
7、萨摩亚没有一种在生活中进行重大选择的压力,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性活动或结婚,人们都没有紧迫的时间感。可以看出,米德在对萨摩亚少女的青春期心理考察中,不时流露出卢梭式的对“高贵的野蛮人”的赞赏。同时她也指出了西方文明的高度发达所付出的精神代价。西方人在青春期发生了心理危机,这要归咎于西方文明对青少年所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归咎于社会变迁、归咎于教育制度的弊端。[19]
五、闹洞房习俗与图腾崇拜、原始禁忌的关系
弗洛伊德在其《图腾与禁忌》一书中,说到自己与弗雷泽关于禁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于是他就引用了弗雷泽的一段话“禁忌是出自一种人类最原始也是保留最长久的害怕本能——对超自然力的恐惧,为什么隐藏于人类心理深处的本能还需要法律来加强控制。人类并不需要经过立法程序才开始吃喝,才能将手远离烈火。人类吃、喝和躲避烈火纯粹是一种自然状态而不必藉助任何外力或法律;法律只是禁止人们去做本能所喜好的事,至于对那些那些自然禁止的事,法律的禁止将显得多余可笑。(例如立法禁止人们用手去抓火),基于此,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假设,法律所明文禁止的犯罪行为常常是人们在本质上具有触犯倾向的行为。因为,倘若没有此种触犯倾向则自然没有此种犯罪行为,既然没有此种犯罪行为,那么法律的规定岂不是无的放矢?依此推演,法律的所以禁止乱伦,我们不难推出人类的本能中必然具有此种倾向。因为,法律的所以禁止实是由于文明人认为此种自然本能满足的结果将破坏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秩序而促成。(Frazer,1910)”。[20]所以“性”乃人类的一种本能,各类禁忌、法律或社会规范对人类“性”的压抑是非常荒谬的,但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这类“制度”还是应运而生了,人们不敢违背这些“制度”而去自由释放自己的性本能,所以直到洞房花烛夜男女都不知道该做什么,“闹洞房”习俗就是在这类“制度”的“压迫”下产生的。作为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图腾观念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都发生过。到氏族公社阶段臻于成熟,表现出完翌的崇拜仪式,各种禁规及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图腾。直到氏族制衰亡期,当具有人形的神的观念产生后,才超越图腾时代。这一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意义。作为一种共识,在消亡后仍然在很长时期保留其痕迹,影响深远。[21]所以“闹洞房”习俗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其雏形。
六、闹洞房习俗的形式及功能研究
关溪莹总结出了“闹洞房”习俗的7种功能,包括:祝福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帮助新人建立感情;在新人的“福地”祁福禳灾;为未婚男女交往、了解创造机会;警诫功能等。[14]7种功能在闹洞房的过程中均有体现,但是大多数只是表面的功能而已,其“原始的”、“内在的”功能是什么,关溪莹提到的“教育功能”和“帮助新人建立感情的功能”即是,其实这两个功能之间是有穿插的,“帮助新人建立感情的功能”的同时就是在“教育”,其形式表面上主要还是做一些类似“性游戏”的活动,如唱歌、刁难新人等等,里面无不渗透着“性”的东西,其实这些做法就是一种观念的“泛化”,是人们长期以来为男女新婚之夜初次性交时不知所措而打的“预防针”,只不过在方式上没有以前那么“野蛮”,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形式的增多,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闹洞房的形式也在不断的改革,朝着健康、文明、礼貌、高尚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狂欢喧哗、肆意戏谑等低级趣味的形式,已经极为少见,而是把她看成是生动、活泼、有趣的庆贺新婚的一种形式,但是类似于在新娘的领口放入一颗豌豆,让新郎把手塞进去寻找,如果找不到,闹者吓唬新郎,摸不到让被人代替摸,但是闹者还是不敢亲手去摸,或者将一颗生鸡蛋从新娘的裤管塞入让新郎推着直到领口取出等等逼新娘新郎讲一些隐私,强求新郎新娘当众拥抱、接吻的闹洞房方式,无不体现着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闹洞房“雏形”。
其实性的吸引可以追寻到有关的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肉体上的感应:颜色、声音、接触、气味等等感性刺激是激起和增强性激情的有力的手段。[15]霭理士在其所著的《性心理学》第二章中也提到“性择”与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的关系。闹洞房的时候,人们通过让新人之间拥抱、接吻等形式也是达到此种目的的一种方式,这就是“性启蒙教育”。
七、闹洞房婚姻习俗的历史和现实理论总结
1.闹洞房是禁忌、节欲、禁欲的遗俗: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禁忌完全不仅仅是幻想的产物,它也有实践的和有用的一面。上古人类在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做解释的时候,就造就各类禁忌,来保护自我或者他人免受所有的或某一个恶魔的伤害,所以闹洞房作为一种“原始仪式”,它是禁忌发展到一定阶段、是禁忌处于“相对化”时的必然产物。禁欲而不反对婚姻,婚姻是对禁欲的补充而已。2.闹洞房是初夜权的遗俗:从初夜权变到闹新房的过程大致是:初夜权所从属的社会制度已成过去,一夫一妻制随着私产制度一同成立,开化了人类,不愿意再见自己私有的妇人,供族人优先享用,于是把“初夜权”的旧制度柔和化,把实际的交接,变为形式的戏谑,那便是古人之所谓“戏妇”,今人之所谓“闹房”。所以在新婚的初夕,宾客对新妇,可以逾越礼法,可以狂嘲浪谑,甚至于一切难堪的淫词鄙语、猥亵行为,都在许可之列;这就是一切闹新房的形式,多少总带有放纵狂欢的色彩的根本理由。但有一条最后的防线,万不能冲破,那便是不许实际地侵犯新妇的肉体,这是闹新房与初夜权的根本差别。总言之,初夜权是闹新房所从出的根源,但只是它所残留的遗俗。
3.闹洞房是封建社会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强制运用各类行为规范、施行愚民政策之后的必然产物。历朝历代对人类性行为的禁锢、对人类性本能的摧残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比如盛唐时期,对于性的禁锢就比较宽松,而处在没落的朝代,如从宋朝开始,统治阶级对性的禁锢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闹洞房”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得以产生,它并不是人们无聊之时的无聊创意。4.闹洞房是媒妁婚,或者说是包办婚姻的结果。《诗经》上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媒妁婚从西周以后成为社会婚姻的主流,故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之说。
总而言之,“闹洞房”所体现的性启蒙教育的作用,其实主要的对象是女性,因为在男权社会里,男性是有权利参与各类活动的,他们耳濡目染得学到一些性爱知识,而处在闺房中的女性只能靠想象,她们在16岁左右出嫁之时根本就没有与男性做爱的准备或者意识。中国如此,上文所提到的日本、西方诸国也一样。但是处在太平洋上的萨摩亚人却不存在这类现象,他们很顺利、很自然的度过“危险期”,性观念、性文化的不同的原因就是处在不同的特定背景下的文化所致。
参考文献:
[1]罗爽:与性有关的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人民网-健康时报,2008年06月17日
[2]失名:中国传统婚姻中“闹洞房”的习俗及性色彩,星岛环球网 www.xiexiebang.com)
[1] 钟敏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 高洪兴,徐锦钧,张强.妇女风俗考[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3] 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6]梁国楹.中国传统文化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2] 刘文明,刘宇.性生活与社会规范——社会变迁与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3] 张海钟.现代女性心理学导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14] 关溪莹.闹洞房习俗的文化内涵及功能分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4):53-56.[15] 王东峰,林小璋编译.性伦理学[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16] L.达维逊,L.K.果敦著;程志民,刘丽,宋坚之等译.性别社会学[M].重庆出版社,1989.[17] D.L.carmody著;徐钧尧,宋立道译.(Women and world religions)妇女与世界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8] Z.拉里亚,M.D.罗斯著;张丛元等译.人类性心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19] 张海钟.现代女性心理学导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20] 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1986.[21] 陈明莉.图腾崇拜与原始禁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98): 25-28.[22] 陶春芳.女性的过去和现在[M].北京出版社,1985.
第二篇:婚姻习俗与文化论文
婚 姻习俗 与 文 化
婚姻习俗与文化
——试析同性婚姻
中广网北京5月29日消息(记者邢斯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4月23日,法国国民议会投票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及收养子女法案。法案经总统签署后,将使法国成为全球第14个立法确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
今天(29日),在法国南部城市蒙彼利埃,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同性恋婚礼即将举行。不过,在这个富于浪漫和激情的国度,眼下这场婚礼却显得有些倍感压力。
在法国,“同性恋婚姻及收养子女法案”生效后一直备受争议,当地时间5月21日,法国78岁的历史学家多明尼克-瓦内在巴黎圣母院教堂不惜以“自杀”的极端方式,抗议同性婚姻合法化,引发法国舆论一篇哗然。26日,在法国巴黎更爆发了一场约15万人规模的“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大游行。
为何以浪漫开放著称的法国人,却对同性恋婚姻法案如此耿耿于怀?法国史上首个同性婚礼能否收获祝福?
北京时间今天,在法国南部的开明城市蒙彼利埃,40岁的樊尚-奥班和30岁的布鲁诺-布洛瓦将像世界上所有的新人们一样,走入他们神圣的婚姻殿堂。只是不同的是,婚礼的这两位主人公都是男性,这是一场同性婚礼,也是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第一场合法的同性婚礼。
据悉,今天布洛瓦和奥班将在当地警方的警戒下,在两名法国内阁部长、上百名记者以及双方亲友的见证下结为夫妻。虽然蒙彼利埃以对同性恋者的包容而闻名,不过这场婚姻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法国人的祝福被认为还充满悬念。
布洛瓦:婚礼可能会很吓人。但我们将努力维持目标不变,人人平等,任何男性或任何女性都可以在市政厅结婚。
之所以存有忐忑的情绪,还源于在婚礼前夕,那场法国巴黎上演的15万人抗议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大游行。游行的起因是法国总统奥朗德兑现了竞选承诺,在本月18日签署了备受争议的同性恋婚姻法。
巴黎华侨万凌虹:集会游行几天,内政部长告诫大家,尽量不要参加,带孩子的父母们也不要来,但实际上很多人甚至带着4、5个很小的孩子来了,他们说不怕,要来参加这次集会游行。
我选择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又把新闻原稿布在这里,想必是对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与文化的一个挑战。
在中国,将这个问题推到风口浪尖的人是张国荣。
他是一位在歌坛和影坛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歌手、演员和音乐人; 他是一位不但达到演艺界巅峰地位,而且屹立二十年不见褪色的亚洲顶级巨星;
他是一位严谨,敬业,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家;
他是一位以非凡的品位和艺术成就,从十几年前就被尊为传奇的全能艺人;
他是一位善良,宽容,坚强,热诚,令所有接触过的人都赞不绝口的好人。
除了电影成就引人注目外,张国荣的感情与性向,也为喜爱他的歌迷与影迷所关注。因此,在他跳楼轻生后,不少人臆测他是因为感情不顺才决定了结此生。
出道将近20年的张国荣,最后几年的时间几乎都与唐先生的名字绑在一起。据说在遗书中张国荣表示,他感情不顺,难以在好友唐先生和一名二十余岁青年间做出选择,感到非常困扰,因而自杀。这是否意味着他与唐先生的感情已经渐行渐远?又是否意味着他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在1996到1997年的“跨越97演唱会”上,张国荣以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公开献给唐先生,还说:“唐先生是除妈妈以外,我生命中至爱的人!”,从而正式向社会公开了自己的感情世界。由此,张国荣名字与唐先生再也没有分开过。唐鹤德是张国荣幼时认识的好友,毕业于荃湾名校圣芳济中学。在读书期间,唐一直是校内的风云人物。在张、唐绯闻传出后,张国荣一直否认。1995年,两人被传媒跟踪,张国荣怒撞采访车,但共同走过10个年头后,张国荣终于按捺不住,在1997年1月的复出演唱会快结束时,公开了两人的关系。2000年,两人的感情愈趋稳定,不但结伴于公开场合,更亲密同游泰国。而唐也与多位好友公开庆祝张国荣的44岁生日。
2002年金马奖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公开露面的张国荣,外传他和密友唐先生感情生变。张国荣助理介入两人感情,而唐先生也另结新欢。两人因此激烈争吵,并且张国荣还退出两人联名公司的经营。2002年9月,张国荣因46岁生日在寓所内设宴款待众友,唐唐却未见露面,而助手Kenneth则以主人的身份招呼宾客。宴会结束时,门外等候的传媒齐齐恭贺哥哥生日快乐,他也相当配合,即时向传媒挥手,并且双手合十表示多谢,他还大方地与陈自强拥抱和拉手,让大家拍照。但却有好友透露,他是强颜欢笑,内心其实很痛苦。据邻居透露,近来,张国荣的寓所半夜常传来争吵声,吵到激烈时更会掷碎物件。张国荣曾不断尝试挽救这段17年的感情。为了挽回两人感情,他跑到上环济公庙祈福。所有这些,似乎都显示两人的感情似乎走到绝境。不过,2003年3月2日,张国荣和唐先生曾到浅水湾喝茶,并被媒体逮个正着,似乎看不出两人有不和的迹象。只是没想到才一个月时间,张国荣就跳楼自杀,实在令人唏嘘万分。为了与文章相吻合,我只写了最贴切的一种猜测,当然这也是为外界所津津乐道的。
张国荣是不幸的也是万幸的。没有哪个中国人作为一名同性恋可以像他这样被大众所崇拜乃至包容,理解和支持。
5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不再恐同日”。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10位律师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建议尽快展开立法调研,赋予同性恋者平等的结婚权,并对现存的歧视同性恋的法律法规予以废止。2001 荷兰 2003 比利时 2005 西班牙 加拿大 2006 南非 2009 瑞典 2010 葡萄牙 冰岛 2012 丹麦 新西兰 2013 法国 还有美国的6个周
……中国婚姻习俗与文化势必愈加完善。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二、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概念: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到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和健康模式;
(三)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1.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
2.评估性会谈:是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评估性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又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情绪、态度施加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以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广播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 第二节 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一)心理辅导的内涵
1.心理辅导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2.理解心理辅导的概念:(1)学校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2)辅导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3)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3.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尊重与理解学生;(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5)个别对待学生;(6)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处罚法;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雅各布松)全身松弛法(全身松弛训练):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氛。
2.(沃尔帕)系统脱敏法: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3.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1.认知疗法:建立求助的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2.来访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
3.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具有如下特点:人本主义倾向;教育的倾向;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三、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儿童多动综合症
1.概念: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8-10岁。2.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 3.原因:先天体质的原因;社会因素;
4.治疗方法: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自我指导训练;
(二)学习困难
1.概念:又称学习障碍,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困难综合症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说读写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致陷入学习困难;
2.表现:知识水平方面:知识背景贫乏、概念水平差、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差、知识结构水平差;认知方面:注意力差、感知觉能力差、记忆不良、阅读困难、言语落后、思维水平低、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差;
3.应对策略: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心理;学法指导,即教会他们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三)焦虑症和考试焦虑
1.概念: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表现: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和行为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反应过度,难以做出决定;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 考试焦虑: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3.原因: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于失败的耐受力,知识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应试技能等;
4.治疗方法: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认知矫正程序,知道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四)儿童厌学症
1.概念:又称学习抑郁症,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厌恶学习的一系列症状; 2.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3.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4.治疗方法: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采用民主式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纠正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尽量避免这些风气对儿童的不利影响;作为学生自身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态度为人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要彻底遏制“厌学”的根源,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造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必须将素质教育的推广落到实处,要让教育成为大众的、快乐的科学教育;
(五)恐怖症
1.概念: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 2.表现
3.原因:直接经验刺激,观察学习,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估; 4.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最常用;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六)强迫症
1.概念: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等;7-8岁是继2岁以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症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2.表现: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3.原因:社会心理原因(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个人原因: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
4.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七)抑郁症
1.概念: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表现: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兴趣;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3.原因:行为主义者认为是由于多次不愉快的经历、生活缺乏强化鼓励造成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来源于各种丧失和失落;认知学派认为,源于个人贬低式的思维方式或者不适当的归因方式;
4.治疗方法:要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与鼓励;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服用抗抑郁药物;
(八)人际交往问题
1.概念: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这样一些心理问题: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和放任心理等 2.原因:受到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个性上的缺陷;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愉悦的经验;
3.调适方法:克服怕羞的毛病;学会清除误会;正确对待被人嫉妒和嫉妒别人;消除厌世心理;
(九)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在过于追求完美、过度自我接受、过度自我拒绝等;
(十)性偏差;
(十一)网络成瘾;
(十二)人格障碍
1.概念: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2.表现:依赖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关心;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3.原因: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的产物;
4.治疗方法:观察学习的方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行为范例;奖励当事人的积极行为,惩罚他的消极行为;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四、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观念改变;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三)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第三节 教师职业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1.教师角色的概念:是指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2.现代教师角色观: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班集体的管理者;心理健康的管理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阶段:教师角色的认知;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角色的信念;
(二)教师威信 1.教师威信概述
(1)教师威信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作用:有利于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作为班集体管理者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作为行为规范的示范者角色的实现;(2)教师威信的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1)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3)教师威信的维护: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二、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育知识;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教育机智等。
申继亮采用内隐理论的研究范式,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 1.教学认知能力(基础):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注意力特征; 2.教学操作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3.教学监控能力(关键):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调节的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1.职业信念: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1)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提高方法:
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向他人学习;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2)教学归因
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这种解释和推测所获得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
2.职业性格:理解学生;与学生相处;了解自己。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1.教师的教学行为 可以从六个方面衡量:(1)教师行为的明确性;(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3)任务取向;(4)富有启发性;(5)参与性;(6)及时评估教学效果。2.教师的期望行为
(1)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2)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三、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一)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区别 1.课前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1)在课时计划的内容上,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知识突出了课程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2)教学的细节方面,专家型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决定的;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仅限于课堂中的一些活动或一些已知的课程知识,不能把课堂教学的计划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行为相联系;
(3)制定课程计划时,专家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新教师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却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
(4)备课时,专家型教师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新教师则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在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上,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型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难以坚持执行;
(2)在维持学生注意上,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手型教师则相对缺乏;
(3)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专家型教师注重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手型教师则不能;
(4)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手型教师或缺乏或不会使用教学策略; 另外,在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方面也存在差异:专家型教师奖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而非必经的步骤,检查学生作业有一套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时间短、效率高。3.课后评价差异 关注焦点不同:新手型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更多地谈论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情况和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4.其他差异
(1)在师生关系方面,专家型教师能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强烈的成就体验;
(2)在人格魅力方面,专家型教师具有注重实际和自信心强的人格特点,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理智地处理面临的教育教育问题,并在课后进行评估与反思;
(3)在职业道德方面,专家型教师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义务感和责任感强。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1.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2.成长的途径: 基本途径:(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促进教师成长:(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为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最大特点:训练单元小);(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布鲁巴奇指出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有: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3.热爱教师事业,积极地爱学生;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8.具有教育独创性;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主观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其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自身因素的制约;
客观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挫伤积极性,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和前途感;学校组织中人际关系复杂;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1.职业压力
(1)概念: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
(2)职业压力的来源:伍尔诺和梅将教师职业压力按性质的不同分为五类:中心压力(较小的压力及日常的麻烦);外围的压力(教师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情节);预期性压力(教师预先考虑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情境压力(教师现在的心境);回顾压力(教师对自己过去的压力事件及相关经历进行的评价)
(3)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直接行动法、缓解方法 2.职业倦怠
(1)概念: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2)职业倦怠的特征(玛勒斯):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3)职业倦怠的原因
社会因素:教师职业的声望压力;职业因素:教师担当的多种角色所产生的角色职责压力、角色冲突、学生问题、升学考试压力;工作环境: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压力,学校的考评、聘任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个人因素:教师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紧张的策略与心理压力产生密切相关;
(4)职业倦怠的干预:个体的自我干预(观念的改变,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组织有效的干预;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学校和社会的关心与重视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外部因素和前提条件,而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和科学的自我维护则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内部动因和根本途径。1.社会支持策略; 2.学习发展策略;
3.自我维护策略: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勤于学习;教师要掌握一些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第四篇:《儿童学习心理与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单选题)
1: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着眼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传统秩序阶段属于()。
A:
前世俗水平
B:
世俗水平
C:
后世俗水平
D:
准世俗水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指—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零迁移
D:
顺向迁移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在对时间单位的认识方面,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时间单位是()
A:
“一节课”
B:
“日”
C:
“周”
D:
“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属于()。
A:
言语技能学习
B:
智慧技能学习
C:
认知策略学习
D:
动作技能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
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种。
A:
巴普洛夫
B:
华生
C:
桑代克
D:
斯金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A:
《幼儿心理学
B:
《家庭教育》
C:
《儿童心理之研究》
D:
《儿童心理》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A:
皮亚杰
B:
维果茨基
C:
科尔伯格
D:
桑代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弗洛伊德的认为()是心理活动的主宰。
A:
意识
B:
潜意识
C:
前意识
D:
无意识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认为,认知(或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A:
皮亚杰
B:
维果茨基
C:
科尔伯格
D:
桑代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美国心理学家()把价值取向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道德行为综合理论.叫作社会行为理论。
A:
斯陶布
B:
布鲁姆
C:
罗杰斯
D:
班都拉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因式(或形成新的因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区分多种刺激的不同之处属于()。
A:
刺激反应学习
B:
连锁学习
C:
言语联想学习
D:
多重辨别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属于()。
A:
言语技能学习
B:
智慧技能学习
C:
认知策略学习
D:
动作技能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属于()。
A:
多重辨别学习
B:
概念学习
C:
原理学习
D:
解决问题的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
A:
皮亚杰
B:
维果茨基
C:
科尔伯格
D:
桑代克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小学生同伴团体的特点有()。
A:
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B:
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
C:
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
D:
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桑代克在一系列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近因律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自尊感的功能包括()。
A:
激发行为。
B:
推动行为。
C:
监控行为。
D:
矫正行为。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品德的结构包括()。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
(多选题)
5:
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有()
A:
有意性迅速增长
B:
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C:
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D:
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正确答案:
(多选题)
6:
影响同伴接纳的主要因素有()。
A:
家长的教养方式
B:
出生顺序
C:
认知技能
D:
姓名
正确答案:
(多选题)
7:
根据学习任务的类型,学习策略可分为:()。
A:
阅读策略
B:
知识保持策略
C:
问题解决策略
D:
写作策略
正确答案:
(多选题)
8:
弗洛伊德将个性结构分为()三种成分。
A:
本我B:
自我C:
超我D:
忘我正确答案:
(多选题)
9:
学校集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有()。
A:
集体舆论
B:
班风
C:
校风
D:
教师的态度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0:
同伴接纳性包括()。
A:
儿童在同伴中的声誉
B:
儿童受尊重的程度
C:
儿童受欢迎的程度
D:
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1:
自我概念的功能有()。
A:
信息获得功能
B:
行为导向功能
C:
行为的动力功能
D:
信息加工功能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2:
皮亚杰提出“阶段”具有以下特征,它们是:()
A:
连续性和阶段性
B:
结构性
C:
次序不变性
D:
交叉性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3:
皮亚杰品德发展的阶段包括()。
A: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B:
权威阶段(6-7岁)
C:
可逆性阶段(8-10岁)
D:
公正阶段(11-12岁)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4: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
A:
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B:
为医疗、文艺及其他社会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C:
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理论依据
D:
提高儿童学习效率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5:
贯彻论理性原则要做到()
A:
任何研究都必须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B:
小学生有知情权
C:
完全自愿
D:
要做好保密工作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6:
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有()。
A:
正确使用奖励
B:
正确使用惩罚
C:
榜样示范
D:
给予实践机会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7:
奥苏伯尔依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分为()。
A:
符号表征学习
B:
概念学习
C:
辨别学习
D:
命题学习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8:
实验法包括以下几种()
A:
定期实验法
B:
自然实验法
C:
教育心理实验
D:
实验室实验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9:
简述专家型教师的特征有()。
A:
有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B:
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C:
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D:
有很强的洞察力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0: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
成熟
B:
练习与习得经验
C:
社会经验
D:
平衡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
负强化就是惩罚。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2:
效果律是指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必然牢固。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3: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4:
低自尊感儿童的特征。用积极和现实的观点看待自己的能力的批评;喜欢亲自实践;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让人认可的成绩。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5:
绝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学生群体内部建立基准,然后逐一把每个学生的成绩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每个学生的相对优劣。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6: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由于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7:
随机应变是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学生扬长避短,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果和发展良好的品德。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8:
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这种学习是由于间授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9: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0:
信息加工心理学也称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1:
高自尊感儿童的特征。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悲观;孤独不合群;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低估自己的能力;对批评过分敏感。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2:
6—8岁的儿童处于生物阶段。此时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
(判断题)
13:
生物取向阶段的儿童对男性和女性所特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概念是以社会文化的要求和社会角色的期待为依据的。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4:
心理取向阶段的儿童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概念不再以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唯—依据。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5:
零迁移也称中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不起作用,即两种学习之间:无直接的相互影响,迁移的效果为零。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第五篇: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7、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线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9、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其发展过程为: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11、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性;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12、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综合型。
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和自我表达型。
13、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
1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一是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二是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