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训练
第一部分
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是着眼于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内容才能回答;找课文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分析性格、气质,参见“问题探究”,学生未必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之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的;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可以灵活处理,评点得简单一些,但不能不做。
二、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对文章写法进行揣摩分析。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这些话是对文章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第二部分
一、品读体会
1.品读下面一段对梁启超先生的外貌描写,体会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2.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1)将句子中的空缺补充完整,体味这样描写的妙处。
(2)将能够表现听者和演讲者融为一体的句子抄下来,仔细品读,想想为什么梁实秋他们能够那样沉浸于其中。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习题。
①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过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云儿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光,好似萤火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甲)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乙)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③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丙)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工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④“这笑容又仿佛是哪里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⑤又出现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⑥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漾漾地合了拢来,(丁)在一起。
⑦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冰心《笑》)
1.从第①段来看,这篇散文开头的特点是什么?选出最佳的一项()A.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起。B.开门见山,揭示全文主旨。C.描写环境,渲染气氛。D.展开议论,引出画面。
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应填的一个词是什么?选出恰切的一组()A.藏 洒 笼 缠 B.隐浸 笼 绾 C.躲 浸 罩 系 D.隐洒 罩 系
3.将下段话复归原文,应置于何段之后?()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到窗口下想,——
默默的想。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⑤段
4.④段中加粗的“这笑容”指的是()
A.安琪儿的“微微地笑” B.孩子的“微微地笑” C.老妇人的“微微地笑” D.三个笑容
5.本文的结尾段落有什么特点?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A.呼应开头,得出结论 B.结束全文,点明主旨 C.展示美景,鼓舞信心 D.抒发情怀,增强感染力
6.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A.赞美人们的爱心。B.歌颂人们的乐观。
C.赞美雨后放晴的美景。
D.抒发在孤灯苦雨后看到清美图画的喜悦。
【参考答案】
一、1.这段关于梁启超先生外貌的描写文字不多,但是很传神的将他的精神状态和个性刻画出来了。2.(1)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绘声绘色的将梁任公沉醉于自己的演讲的状态描摹了出来。(2)句子略;作为受传统文化浸润很深的知识分子,梁实秋确实能够与梁任公的爱好产生共鸣,对古典文学爱之愈切,沉浸其中亦愈深。
二、1.C 2.B 3.B 4.B 5.B 6.A
第二篇:语文:新人教必修1 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1、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第1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屏息(bǐng)试泪(shì)
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
屏:bǐng(屏住)
yìn(饮牛)píng(屏障)
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
屦:(jù)草屦 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 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第2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桃花扇》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第3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4、关于《箜篌引》:
师:“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摇头。)
师:“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第4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xiexiebang.com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5、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
第5页(共5页)
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篇:2011年高中语文 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1、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用心
爱心
专心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桃花扇》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4、关于《箜篌引》:
师:“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摇头。)
师:“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2012届高中语文 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推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板书设计】
[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 悲同志牺牲 ] 爱国 热心肠 [ 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 ] 热情 [ 讲杜诗: 笑失地收复 ]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2013学年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1、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
屏息(bǐng)试泪(shì)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屏:bǐng(屏住)
yìn(饮牛)píng(屏障)
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屦:(jù)草屦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
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
(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桃花扇》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思考、沉默。)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师:“对。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师:“说得很好。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的时候。”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4、关于《箜篌引》:
师:“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生摇头。)
师:“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竖琴。其声凄凉悲怆。”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
5、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