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2
一、残疾人的特征:........................................................................2 1.残疾人的界定:.......................................................................2 2.残疾人的类别及特征:...........................................................2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3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3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4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5 1.基本内容:..............................................................................5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5 医务社会工作.........................................................................................6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6 1.涵义:......................................................................................6 2.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7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7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7 2.医务社工的基本方法:...........................................................8
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的特征: 1.残疾人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将残疾人界定为:残疾人是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残疾人的类别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对残疾人类别也做出了划分:残疾人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多重和其他残疾的人。其中几种常见的残疾人类型及其特征表现如下:
(1)智力残疾:人的智力活动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智商在70及以下),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按智力商数和社会适应行为的不同状况,可以分为: 一级智力残疾者:终身生活需全部由他人照料
二级智力残疾者: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仍需他人的照料 三级智力残疾者: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家务
四级智力残疾者:适应性虽低于一般人,但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劳动或工作,在一定指导下能适应社会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及信心,缺乏主动性,不能参加有规则的小组游戏,不能认真完成指派的较困难的工作,且注意力不能集中。(2)听力和语言残疾:由于听力和语言功能方面的障碍而导致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包括:
听力和语言功能完全丧失 听力丧失而能说话 单纯的语言障碍(失语、失音、严重口吃„„)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适应性较差,缺乏主动性;脾气倔强,猜疑心较强;情绪缺乏控制而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且易受到暗示;心态较为消极、孤独等。(3)肢体残疾: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而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按种类可以分为:上肢、躯干和下肢残疾。一般下肢残疾者居多。以功能障碍为主可将肢体残疾划分为4级,其中一级最为严重。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经不起考验和打击,缺乏耐性;猜疑心重,消极自卑,过于敏感和好强;在性格和行为方面已出现偏差
(4)精神残疾: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而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划分为4级:
脑器质性、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中毒性精神障碍,包括药物和酒精依赖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偏执性、分裂情感性、周期性精神疾病等造成的残疾
(5)多重残疾(综合残疾):一个人在视力、听力、智力、肢体和精神5类残疾中,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残疾。其等级按症状分别评定。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是把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残疾人工作中,通过专业化的程序和技术对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残疾人实施再教育和再塑造,协助残疾人康复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实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适应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残疾人及其群体自身的特殊性: 社会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其生活在困境中 自身缺陷和损伤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造成了双重的痛苦与不幸(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社工一般都是身心健全者,在对服务对象表达同理心及考虑服务需求适切性时,要对比其他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困难得多。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关于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个人责任论:残疾是一种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是由个人(或其家庭)原因造成的,其责任应在其个人或家庭。
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的残疾,无论是先天性或后天性,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
(2)关于如何看待残疾现象的理论:
标签理论: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的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妄加标签,可能使得那些并不属于偏差的行为成为“偏差”行为,导致弱势群体偏差行为的后果。
正常化理论:是与帮助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关的理论。
在社工领域认为,以往把残疾人行为视为异常并用某些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实际上有偏颇,问题则出现在社工的标定上(加标签)上;另一种对正常化的理解是关注为受助者提供与正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使他们回归正常社会。(3)关于残疾人工作方法的理论:
供养理论: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养起来,一般多限于经济或物质方面。
回归社会论: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及照顾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残疾人消极、冷漠的态度和严格管制,往往不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应该帮助精神病患者置身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中,走出封闭,回归社会。
增能理论:许多关于残疾人的供养及照顾理论把服务对象看作是脆弱的群体,而忽视了人是有潜能的,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4)关于残疾人工作模式的理论:
个人模式:以个人责任为理论基础,认为个人要承担治疗残疾中的痛苦(主用个案,有时也用小组) 社会模式:以社会责任为理论基础,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痛苦和损失应由社会补偿。社工要站在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代表残疾人与致残的社会部门——单位、机构乃至政府打交道,促成社会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3大内容:预防残疾、残疾人的康复及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
(1)康复:为了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生物机体的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目的。
社工需要:了解残疾人康复方面的基本知识;运用同理心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理解其感受,并为之提供最适当的服务;帮残疾人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帮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等。
(2)教育:以保障其充分享受合法权益、挖掘其潜能,也是帮其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之关键所在。
(3)劳动和就业:是其得以自立并展示其价值的最重要环节和措施,要帮其寻求适宜工作岗位。
(4)婚姻和家庭生活:通过咨询、介绍、指导和辅导可帮其更好地建立婚姻关系和调适家庭关系。
(5)社会倡导和社会预防: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通过努力来改善其生存的各种物质和社会环境,尽量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1)社会康复:社工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促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社会康复通过建立有利于残疾人康复的社会条件来对其进行帮助,与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共同形成全面康复的基本内容。
机构内康复:在医院或康复机构中进行治疗康复,社工扮演协调者角色,与医务工作者相配合,为有效治疗康复做出贡献。
社区康复: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康复模式,是在一定地域内帮助残疾人全面康复的一种具体形式和途径,是相当于在机构内的康复工作而言的。(因地制宜、经济有效、简单易行)
社区康复主要内容:为残疾人普遍提供综合性康复服务;组织并帮其广泛开展康复训练
(2)职业康复:不仅需要社工的努力,还需政府的社会政策的支持
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不仅可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还可通过劳动使得原已失去的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还可增强其效能感和自信心,促使其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康复主要内容包括: 残疾人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
残疾人的治疗和训练(心理训练、技能训练) 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
医务社会工作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1.涵义:
是配合医护人员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病人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医疗康复机构中的辅助性、补偿性等特征 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性特征 要求熟悉基本的医学知识
要求熟悉社区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 2.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如危机调适理论、问题解决理论、行为修正及生活适应模式理论等)生活适应模式理论:(强调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3个核心概念:
适应:指有机体能有效地与环境配合的行为或行为改变(持续性过程、开放性的系统)包括3方面:
个人积极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要求 环境方面的积极改变 迁移至新环境
压力:源于生活中的3个方面:生活的转换、环境的压力,适应不佳的人际关系
压力事件与家庭资源及家庭人员对压力的认知互为关联,三者的互动最终导致危机情境。
因应:面临压力或挑战的情况下个人或家庭努力调适的过程。策略:
工具性因应:即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他人帮助疏解压力
逃避性因应:即当个人无法或不愿解决问题时,就经常用遗忘、逃避等方法来减轻压力
情感性因应:即借情绪的抒发来减轻压力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包括:一般性的综合医院或专门医院、公共医疗救助福利机构、公共卫生及医疗行政机构,精神病防治医疗机构和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等。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协助患者对医疗过程加以了解和适应 对于患者的出入院安置
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以及相关规定
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压力,并帮助其采用相应的因应方式,以及帮助改善患者家庭人员的关系 在经济方面对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运用相应的社区资源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 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
此外,医务社工还要为社区中的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那些出院后尚处于康复期的病人提供服务,以及在社区中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2.医务社工的基本方法:
(1)个案工作:(要旨、重点在于了解患者与家属和疾病相关之各种社会、经济、家庭、情绪等问题)
医务个案工作的基础:收集患者的社会、心理资料,这是对患者社会和心理诊断的依据
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
患者及其家庭目前所呈现的问题及成因,该问题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以及患者及其家庭为解决该问题,曾经尝试使用的方法及其效果等方面 患者的家庭背景、家庭结构、互动关系、经济和社会资源情况 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态度
患者个人的成长史及其行为动力分析,包括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 病患及诊病的经过
对患者接受帮助的意愿和使用帮助能力的预估等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事先阅读患者病历,并与医护人员商谈其病情,然后再收集有关患者的社会和心理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诊断及服务计划,提供社工服务。
(2)小组工作:(尝试让患者及家属出于适宜环境,通过成员小组互动,使其对疾病的反应、治疗有深入了解,以恢复其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类型:
按疾病类型可划分为:癌症患者支持小组和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等 按小组成员身份可分为:患者小组、家属小组,患者与家属小组 按对成员的控制程度分为:封闭式小组、开放式小组等
按小组的功能和目标可分为:教育性小组、治疗性小组、自助性小组和支持性小组等
(3)社区工作:(为了扩大对于病患者的服务,医疗机构也为社区提供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方案,在社区卫生保健工作中推行卫生教育、咨询、志愿者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既为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机会。)
具体方法:加强公共关系,发动志愿者,利用大众传媒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患者及家属以及激发社区居民改善社区卫生环境等
有专家认为,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定要有专业训练的人才和领导力量 要有足够的人才和财力
社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识工作领域中的可使用资源,将患者的需求与机构的服务相联结,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功能。
第二篇: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生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生、护士或心理咨询精神医生的区别
11级社会工作一班权慧敏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现代化医疗服务的标志,是优良健康照顾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病人及家庭成员的心理疾病及健康的预防与治疗,注重人文关怀,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提供超过医院的延伸性和连续性的健康照顾确保病人完全康复。
而医院医生主要从事生理疾病的治疗,关注的是人的生理健康。医务工作者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扮演的角色是检查者、咨询者、安慰者。社会护士的主要职责是病人的临床护理,目的是使病人尽快的康复。心理咨询精神医生主要关注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疾病心理健康问题,对病人提供社会服务和经济援助较少。
因此,总的来说医务社会工作者侧重于医疗照顾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着重与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
第三篇: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金秋的9月,是我作为医务社工加入新安国际医院“天使社工室”工作的第九个月了。曾经特别害怕医院里那股消毒水味道的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一早跟随着护士长以及管床医生去病房查房的工作;看着病房里的病人情况日益好转,让我觉得医务工作真的很是神圣,它不仅缓减了病人生理上的疼痛,更让病人的明天充满了希望。遇到有需要帮助的病患,我则会选择另外单独的时间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我们医务社工可以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作为一名医务社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010年底,医务社工正式进驻新安国际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作为嘉兴首个医务社会工作机构,我们在各级相关部门及上海督导老师的重视、关心、支持下,较好的起步,取得初步成效。从我自身出发,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分享将我的成长总结如下:
一、助人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务社会工作的深入,我开始高度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及其实践价值,急切渴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帮助病人和家属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如发现服务对象有需求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当自身感觉资源缺乏时也会出现无助感。
二、学会耐心的倾听 倾听是社工的第一个技巧,倾听服务对象的诉说能够让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信息,聚焦服务对象的问题,同时也有可能从服务对象的诉说中找到合适的介入点。在不断的学习、磨合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倾听的技巧,也与同伴分享了各自的倾听的方法和技巧。
三、学会仔细入微的观察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也是充分发挥各个器官功能的过程,不光用耳朵耐心倾听,同时还需要用敏锐双眼去发观察服务对象表现出来的各种状况和变化,特别是一些表露比较明显的非语言肢体动作。在学习、分享中我开始关注社工第一次向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他们的表情反映,并由此判断服务对象对社工的接纳程度如何。在访谈过程中也会用心观察服务对象表情的变化及其出现的肢体动作,判断这些肢体动作传达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聚焦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四、肢体动作的恰当使用
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肢体动作能够打开服务对象的心扉,拉近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从而使服务对象接纳自己。当我看到服务对象的手比较僵硬,需要有人按摩时,主动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服务对象按摩。这一个肢体动作的运用不仅能够让服务对象心里感到温暖,也使服务对象从心里慢慢开始接纳社工,真正敞开心扉把心里的想法跟社工倾诉。
五、逐步运用社工技巧 在督导老师的不断指点、教导下我开始关注很多社工技巧的运用,包括同理心、对问题的聚焦、适当时候的自我暴露、支持技巧等等。某次当我面对患骨结核的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病情灰心丧气时,我揉着患者的肩膀说“熬过去,你就成功了”。这就是从正面给服务对象回应,让她感受到有人和她一起面对目前的困境,能够增强她战胜困难得信心。还有一次我在第三次探访中通过观察后说道:“我看你不太舒服,对吧?”,这是对服务对象此时状况表达社工内心的感受,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关注,正是通过这些同理心的表达,服务对象开始逐渐接纳社工的服务。
六、在查房中不断发现需求
在查房过程中,我顺利的寻找到了一个需要提供出院计划服务的案主,在了解到她的需求之后,我同护士长一起为这个即将离开医院的病人提供了详细的出院宣教,并认真向其嘱咐了出院后对于疾病治疗和预防所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工作或许琐碎,但是我相信,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让病人感受到关爱。
另外,我还在查房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候会遇到初入医院的病患因为不熟悉医院的救治流程和住院环境而抱怨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作为医务社工以第三方的独立身份调节医患关系,并帮助病患了解医院的救治流程以及住院环境,从客观的角度帮助医护人员澄清病患对医院产生的误解,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作为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敏锐地察觉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并且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这些情况及时反映给医护人员,同时,传达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希望和要求,做三方的桥梁和中介,这样也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坚持医务社会工作的经历中,我不仅能够了解到病患在住院期间的需求,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这样的经历使我能够从医院和患者需要的角度出发,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工作,从而和医护人员一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早日实现医院内的“全人治疗模式”,不仅仅是解除病人生理上的病痛,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与病患积极的关注和关心。
第四篇: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医疗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与临终关怀
历史与社会学院李小林405
532【摘要】:临终关怀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对病患临终的关怀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临终关怀也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介入临终关怀,以及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介入
引言
临终关怀反映了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入了社会工作的系统论观点,它将个体视为有灵性、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的“全人”,这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临终前的生命质量也提出了高的要求。临终关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需要,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也会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病患及其家属。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及发展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离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及心理的护理。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的积极与整体性照顾,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品质,以控制疼痛、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通过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使患者有尊严地、安详地死亡,与次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1976年英国护士桑得斯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在我国,“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
二、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的临终关怀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医务社会工作的任务是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关注重点是在医院里开展对病人个体的服务。
社会工作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作为临终关怀的服务的提供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这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病人的准确评估,找到影响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使病人有更多情感流露,从而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使病人获得心理与躯体的舒适,给病人带来一种满足感、安全感、尊重感,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医务社会工作是由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合作而进行的复杂的助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承担
着重要角色,临终关怀向医疗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
三、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方法
社会工作有传统的三大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也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法介入临终关怀的服务,由于临终关怀服务的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侧重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要针对临终患者的服务。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变化。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利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照护,要在言语、态度及行为上给患者以真挚、亲切、温暖、可信赖及安全的感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及心理特征等,以亲切、科学、可信的言语去努力帮助患者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和正视死亡亡。社会工作者也要从整体上统筹患者的身体、心理、灵性、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制定完整的照顾计划,并联合临终关怀团队中的其他人员,实施照顾计划。
2.针对患者家属的服务。临终关怀除了针对患者外,家人也是需要人们的关怀和支持的。在照顾临终患者时,家属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他们不仅要支撑患者巨额的医疗费用,还面临着即将失去至亲的痛苦。在患者家庭贫困时,医疗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患者家属寻找经济支持资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公益基金会,企业或个人的帮助等;同时,医疗社会工作者还应帮助家属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处理日常生活中压力性事件造成的情绪问题;在家人离世后,由于太过悲伤,有些家属可能无法顺利回归到个人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此时就需要医疗社会工作者运用哀伤辅导等方式帮助家属度过哀伤时期。
3.学习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沟通不同群体,共同为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医疗社会工作者要学习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护理和医疗关怀,医疗社会工作者也要维持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甚至志愿者服务群体之间良好的沟通。以实现医疗信息、需求信息的畅通和有效传递,协调临终关怀团队的具体分工、操作方法、价值理念等,缓解由此而来的分歧和矛盾。
四、推动医疗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很大,但我国目前只有两百多家临终关怀机构,规模都不大,经费投入偏少,而且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更是凤毛麟角,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人们固有的死亡观念,伦理孝道观的约束,传统医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实施临终关怀的决定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有如下应对策略:
1.从多个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发展临终关怀机构。筹措资金的渠道可以是国家、集体和个人,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包括私营、合资和独资的。还可以试着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2.进行临终关怀服务宣传,对公民进行死亡教育,改变传统的观念。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医疗护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界进行医疗社会工作临终关怀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对公民进行死亡教育,即将有关死亡,濒死及其与生活关系的知识传递给他们,目的在于改变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缺憾构成,让人们了解死亡,也教会人们为临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获得健康的死亡知识。
3.改变传统医学理念。传统的医学理念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而今的医学理念应该是以对症为主的照护。像很多癌症病人其实都是无法治愈的,在那个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一味的治疗,试图延长生存时间。
4.培养更多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在我国是很缺乏的,要注重培养在临终关怀服务这一块的专业的医疗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去到社区、医院、临终关怀等机构为病人提供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提高全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质量。
结论
在我国,虽然临终关怀起步晚,运用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方法更少,但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好的临终生活质量的需要,以及社会工作者对与临终生命无限的尊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服务一定会有辽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罗灵,仲伟爱.临终关怀与医务社会工作[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
【2】封莉莉.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吉林医药学院.2009.02.02
【3】秦 燕.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6: 68-71.【4】廖荣利.医疗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1: 20.
第五篇: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和()影响的不同情况,把残疾分为三类:损伤(Impairment)、能力缺失(Disablility)和残障(Handicap)。
A.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B.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 C.运动功能和社会功能 D.生理功能和劳动功能
2、什么叫做损伤?()A.由于残损或能力受限,以致人不能按照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B.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C.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一个人完成正常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
A.生理功能 B.心理功能 C.运动功能D.劳动功能
4、我国残疾人艺术团成员、残疾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说明残疾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残疾人工作者要帮助残疾人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段话表明的是残疾人的()。
A.职业发展需要 B.社会交往需要
C.接受教育需要 D.价值实现需要
5、在发展中国家,()不属于致残风险因素。
A.传染性疾病 B.营养不良 C.先天性发育缺陷 D.战争
6、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7、实践经验证明可减少残疾发生率70%的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8、下列()不属于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
A.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B.社区服务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个体小组模式
9、应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是指()。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0、下列属于职业康复的是()。
A.提供需要特殊安置的就业机会
B.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帮助残疾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C.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D.帮助残疾人获得经济自立能力或得到社会保障
11、职业康复的工作程序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即()。
A.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B.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C.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消除偏见
D.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自强自立
12、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原则的是()。
A.人是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 B.残疾人的问题不是
其自身的问题
C.工作重点应有社会因素视角 D.政府的推动作用
13、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的是()。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机构照顾工作方法
14、残疾人工作模式应该把残疾视为一种社会建构,干预的重点要考虑社会因素。残疾人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社会,取决于社会消除妨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态度和政策残疾,其所描述的是()。
A.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B.工作重点应有社会因素视角
C.确信残疾人有权掌控自己的生活 D.相信残疾人自身的幸福感
15、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是指()。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6、视力残疾的人由于缺乏视觉带来的感性经验而导致形象思维贫乏,借助于语言、概念进行的抽象思维成了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贫乏和无法观察使他们在概括事物时发生困难,这指的是()的特点。
A.部分残疾人与人沟通交流渠道受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B.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受到不同程度负面影响
C.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常人有很大差异
D.部分残疾人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存在较大障碍 17.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宗教信仰、精神或生理残疾等因素保持宽容、尊重的态度,这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操作层面上哪个具体原则的体现()。
A.尊重 B.接纳 C.个别化D.保密 E.不批判 18.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工作扩大的服务对象的是()A.孤儿 B.无依无靠的残疾人 C.精神病患者 D.因为退休而陷入孤独的老人 E.孤寡老人 19.社会工作者的下列行为中,()体现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尊重”原则。A.散步时跟邻居打招呼问好
B.帮助残疾人申请助残经费 C.帮助老年人成立手工活动小组
D.反对高中生谈恋爱 E.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
20.在微观儿童社会工作中,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生活照顾 B.身体的康复
C.提供教育 D.接触与适应社会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A.残疾人个人 B.残疾人家庭 C.残疾人群体 D.老年人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
2、下列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影响的不同情况,对残疾人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A.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功能讯两方法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D.残疾发生率是不可控的、难以预防的
10、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主要有()。
A.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B.专业人士康复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
11、康复类型包括()。
A.医疗康复 B.技术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2、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原则是()
A.工作重点应该有社会因素视角 B.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C.不相信残疾人有自身的幸福感 D.残疾人没有能力和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1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机构照顾工作方法
14、一个残疾人的社会康复,需要社会工作者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A.开展社区教育,培养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B.消除社会上对他的歧视和偏见,并激励他自强自立,建立起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 C.为他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D.帮助他消除社会上、社区中和家庭中的物理性残疾,创造无障碍环境,为他的生活起居和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15、下列属于职业康复的是()。
A.掌握残疾人的身体、心理和职业能力状况 B.就残疾人职业训练和就业的可能性进行指导
C.提供必要的适应性训练、身心机能的调整以及正规的职业训练
D.为他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16、目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A.语言疗法 B.心理治疗 C.文体治疗 D.中医治疗 E.意识治疗
17.以下()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内容 A.健康权 B.环境友好权 C.劳动权 D.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权 E.政治权
18、社会工作针对家庭暴力而开展的工作有()。
A.对家庭暴力的被虐者实施救助,对家庭暴力的当事人进行辅导
B.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C.在社区建立反对家庭暴力的多机构合作网络
D.在社区建立及时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工作机制
E.在社区内广泛宣传和培训,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