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时间:2019-05-15 04: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篇: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九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与需求,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教学重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与需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作内容。

自学内容:残疾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课外作业:

1.残疾人群的基本特点。

2.现代社会对残疾的认识与理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产生了何种影响?

3、残疾人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与需求?

4、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试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方法。

6、谈谈你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与看法。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残疾人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有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法规所说的残疾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听力残疾者、言语残疾者、视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和精神残疾者6种。还有一些残疾人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残疾,他们属于综合性多重残疾人。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这种专业化的实务性工作使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具和手段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服务。其目的与宗旨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基础上,与健全人一样共享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领域主要包括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用具等方面。残疾人既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资源;各类残疾人既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认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是: 1.残疾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2.康复服务应有多部门的参与; 3.康复依赖于许多专业人员的努力;

4.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 5.残疾人一般不需要广泛使用抢救及支持生命的技术; 6.康复对象难以确定治疗的终点;

7.残疾病人关心的是外观形象、残存功能和在社会及职业方面的角色。

(二)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其他求助的案主有感同身受的对话,却很难有自身残疾的感受,甚至要克服残疾人心理障碍的负面影响。因此,残疾人社会工作应强调和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三)充分利用社会网络

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开展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思想方法。残疾人特别需要社会各界主动地给予帮助,尤其是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对他们的支持。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家庭、亲友与邻里、民间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以及政府和志愿者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有效利用调解的方式

调解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各种矛盾冲突时所普遍采取的一种解决方式。调解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和为贵”的思想。调解是我国民间有悠久历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并提倡团队协同工作的方法,综合地协调解决残疾人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

(五)充分利用保护性政策

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保障政策,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征之一。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按比例就业政策等,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为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具体落实。

第二节 残疾人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一、残疾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残疾人主要困难

1.经济困难。

因为残疾人就业难,家庭的经济收入较少而开支却较多,所以比一般健全人家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困难。

2.住房困难。

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在城镇十分突出。住房困难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残疾人家庭的这种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解决。

3.婚姻难。

在婚姻恋爱方面,不仅残疾人本身困难重重,而且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丧偶父母再婚和残疾人的兄弟姐妹寻偶。

4.就医难。

不仅残疾人求医有特殊困难,而且作为配偶或父母的残疾人,当其他成员因病求医或住院治疗时,自己缺乏帮助的能力。这个问题在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的家庭中特别突出。

5.社会交往难。

由于世俗的偏见、物理性障碍和心理负担,作为配偶或父母,残疾人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很少,有时不得不放弃。尤其是精神病人的家庭成员,社会的舆论使他们不愿与社区内的人们往来,因此也增加了生活方面的困难。

6.心理障碍。

作为残疾人的直系亲属,心理负担随着残疾人的情感变化而动荡起伏,这是健全人家庭很难体会到的。

(二)农村残疾人的主要问题

1.交通不便。

这严重影响到残疾人求学、就医、就业和其他社会交往。

2.体力劳动困难。

残疾人本身无力参加繁重的田问劳动,使很多残疾人家庭困难重重。

3.农村缺医少药,给残疾人家庭求医治病造成了比城市更多的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残疾人家庭经济困难和疾病致贫问题比较普遍。

4.社会服务难。

农村缺乏城市的社区福利服务,从经济生活到日常照料,90%以上的残疾人都是靠自己、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帮助,只能维持低水准的生活状态。

二、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一)社会福利政策。

1.各地政府为贯彻和落实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纷纷制定出在本地区的实施措施和具体规定,制定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和优惠政策,使广大残疾人享受到了法律的保障,体会到了法律的威力。

2.在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的工作中,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具体措施,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帮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在机构里和社区中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3.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也需要大量基层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去努力实践。

(二)家庭扶助:最低保障制度。

“最低保障制度”是中央及各地针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特殊困难与需求制定的政策、措施中,对贫困群体最为行之有效的。“最低保障制度”首先是在城市中实行的,主要采取经济补贴的政策,对包含残疾人在内的经济困难家庭给予长期性补助。此外,在医疗、住房等方面也给予适当照顾。

(三)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

“九五”期间对残疾人的法律服务总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城乡法律服务机构为主体、以指定或委托的律师事务所为骨干、以志愿者服务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2001年制定的“十五”计划和2006年的“十一五”计划,都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

(四)就业政策

残疾人回归社会的主要困难,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其中严重的社会障碍是就业难。针对这一现象的具体措施如下。

1.我国政府规定,对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2.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产品,优先安排残疾人福利企业生产,并逐步确定某些产品由残疾人福利企业专产。

3.政府有关部门下达职工招用、聘用指标时,应当确定一定数额用于残疾人,如果不能完成招用、聘用指标时,应交纳“就业保障金”。

4.对于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并在场地、信贷等方面给予照顾。

5.对于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五)康复与医疗救助

残疾人在机构中的康复治疗周期比其他疾病治疗的周期长,康复的项目也更为复杂;对突发性事故致残者的心理疏导以及特殊辅助器具的配置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照。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各地政府采取不同形式帮助困难的残疾人获得医疗保障。

(六)伤残抚恤

《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对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提供特别保障,给予优待和抚恤。革命伤残人员按照伤残等级确定待遇标准,国家给予安排工作的在职伤残人员,也可以按规定享受抚恤待遇。

(七)社会保险

我国内地的社会保险,为受保人提供了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待遇,其中直接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是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职工因工致残或患有职业病,可以享受抚恤金。商业保险的开展,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社会保障将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八)特殊教育

《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社会组织投入特殊教育。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机构和工作人员、残疾人家庭适当给予政策性扶助;同时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兴办的特殊教育机构。

(九)文化生活

照顾残疾人在文化、体育活动中需要特殊照顾。社会工作者对此既承担着帮助残疾人的责任,也承担着动员社会力量的责任。通过与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配合,协助残疾人克服躯体和心理障碍,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服务。

(十)改善社会环境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逐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具体包括:建设无障碍环境;社会理解与互助;助残日,《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一)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

1.学习《残疾人保障法》

《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全面保护残疾人的法律。它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本法律,旨在保障残疾人以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残疾人保障法》具有以下特点。

(1)既富有时代精神,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是一部立足我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法律。

(2)继承了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又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因此它又是深刻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部法律。

(3)通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4)既规定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又有倡导性内容,是一部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容量的法律。

2.了解残疾人社会组织包括:(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其他社会组织。

(二)开展政策咨询工作

1.掌握有关政策

当前,残疾人的法律政策咨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等问题:(1)意外伤害赔偿问题;(2)劳动就业问题;(3)求学问题

2.如何接待咨询

社会工作者在接待咨询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向残疾人解释社会工作的性质和能够提供的服务范畴。(2)虽然接待咨询并非专业性质的“接案”,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一般性咨询,但也要认真做好接待记录。

(3)熟悉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及社会政策,给予尽可能详细的解释。(4)适当地将当事人问题转介到其他政府部门、机构、社会组织或社区。(5)残疾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在接待工伤、交通事故伤残或其他意外事故致残者时,要强调依法处理。

(6)解决各种问题都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智力和精神残疾者需要监护人参与。

(7)生命濒危者一般不需要广泛使用抢救及支持生命的技术,但首先考虑案主的“自决”权利。

(8)在接待咨询时,要认真查阅和收集求助者的各种信息以及必要的文字、影像等资料,并尽可能加以核实。

(三)支持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 1.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

(1)法律援助的对象。

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法律援助的条件可分为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一般条件是对中国公民普遍适用的条件,中国公民只要具备一般条件都可申请法律援助。一般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两项: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需要帮助。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由各地参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规定执行)。由于大多数残疾人都是处于经济困难的生活状态中,所以较多具备这两项条件。

(2)法律援助的特殊条件。

法律援助的特殊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二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三是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2.如何提供法律援助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应各地司法机构和劳动仲裁、公安交通管理、法律援助中心的要求及委托,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个案工作的基础上,为住院和门诊的残疾人出具康复治疗和残疾用具配置的建议、证明,为各地的法律工作者调查取证提供帮助。

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具体包括帮助残疾人克服物理性障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残疾人配置特殊的辅助用具和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

(一)建设无障碍环境

1.无障碍环境的概念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公共传播媒介应使听力语言和视力残疾人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包括影视字幕、盲文、手语等。

2.残疾人家庭环境改造

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和社区中,都应该为残疾人家庭环境的无障碍设计与改造提供必要的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为肢体残疾者进行出入门、过道、卫生间的改造,以及各种居室增加面积、安装扶手或栏杆、安装洗浴、设方便轮椅操作的设施等;为视力残疾人安装门铃、警铃、铺设防滑地面和提供盲表、盲杖等;帮助听力语言障碍者安装必要的电子仪器设备。

在开展上述工作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要学习有关知识,了解市场情况;

(2)要尊重残疾人案主的自决,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3)要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取得支持;

(4)要强调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的原则,根据案主的需求具体处理。

(二)残疾人特殊用具的配置

1.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网络

包括:视力残疾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盲杖、盲表、收录机和一些高科技电子器具;听力语言残疾者需要助听器;肢体残疾者则需要轮椅、假肢、支助具、矫形器和较多的卫生用品。

2.建立个案工作机制

在康复机构中开展的社会工作,是以个案工作为主,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辅的专业社会工作,其个案工作方法是,每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负责一个病区或一种疾病、一种伤残类型的康复对象,对案主进行一对一的工作,采取调查立案、咨询、会谈和访视等手段,在案主及当事人的配合下,帮助案主解决他们在住院期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帮助有需求的残疾人获得合适的辅助器具,是个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组织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

1.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组织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时,首先要鼓励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其次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尽可能地帮助残疾人,使他们得以顺利地参加共同组织的活动。

2.发挥残疾人的创造性

不仅要帮助残疾人克服各种障碍,还要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更好地参与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的概念是:在城乡社区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和协调社区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属,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一)社区康复的文化背景

目前,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康复工作方法,在城市是纳入民政系统的社区服务系列中去,在为残疾人进行各种社会服务中强化全面康复的指导思想;在农村是纳入初级卫生保健网络中去,利用三级卫生网络的医疗保健优势带动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工作。

(二)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包括:

1.社区建设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 2.社区中有配置较为合理的资源;

3.在社区中残疾人可以得到方便、及时的康复服务;

4.在社区中可因地制宜地为残疾人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三)开展社区康复的方法

1.社区康复的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各类专业人员要坚持以下的原则: 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因陋就简的原则;

因势利导的原则;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2.社区康复的内容

包括开展疾病的三级预防、开展康复评定、开展全面康复服务等。在社区康复中,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协助建立和健全视力残疾儿童康复、聋儿康复、智障儿童康复、偏瘫康复、脑瘫康复、精神病康复(包括自闭症)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社区康复站,并介入具体的专业服务。

(二)社会康复方法

社会康复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社会康复的内容

1.社会康复的概念

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2.社会康复工作的目标包括:

广泛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帮助残疾人,使残疾人的功能丧失减低到最低限度;防止残疾人可能增加的损伤;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人的生理功能;增进残疾人对于困难情境的自我处理和自我照顾能力以及向他人倾诉和沟通的能力;使残疾人获得充分的情绪支持,并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发挥其潜能,增强其社会生活能力,并最终使残疾人也对社会有所贡献。

3.社会康复方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协助康复医师正确地诊断、有效地医治,以维持残疾人康复后的健康状况和自我照顾能力;

(2)要考虑残疾人康复后应有的基本医疗设施并进行转介服务,包括地方性的医疗单位、残疾老年人、残疾儿童的疗养所及福利机构的设施;

(3)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康复社会工作者要与康复医师、护士等定期到残疾人家庭探访,提供康复指导;

(4)要与有关机构协调,开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服务项目,促使残疾人有效利用医疗设施,同时补充医疗服务的不足;

(5)提供社会工作的其他专业服务,包括合法权益的维护及提供职业培训和特殊教育的机会与条件,切实解决残疾人社会适应问题,满足他们的社会福利需求,帮助他们重新参与社会生活。

(二)社会康复的措施

1.协助政府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来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使其享有同健全人一样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成果。

2.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3.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4.消除家庭中、社区里和社会上的物理性障碍,使残疾人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并享受社会的公共设施服务。

5.大力提倡和实现人道主义精神,消除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激励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6.组织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参加社会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支持残疾人自己的社团活动,通过交往,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7.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或提高其经济自立能力,保障其在经济生活中不受歧视;对于不能实现经济自立的重度残疾人,帮助他得到社会给予的经济保障。

8.鼓励和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

(三)职业康复方法

1.咨询

职业咨询是职业康复方法的第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和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帮助残疾人解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

2.评估职业

评估通常称为职业评定,是职业康复方法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个案工作的预估。其目的在于为评定残疾人的作业水平和适应职业的可能性。职业评定是一个涉及身体、心理和职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3.培训

帮助残疾人从事职业活动的有效措施,是社会工作者与职业指导师一起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前培训和上岗前培训。

(1)就业前的培训

是指受训者掌握与特定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从事特定职业活动的基础,它具有广泛性,其重点是让受训者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

(2)上岗前的培训

要求残疾人掌握即将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作业技能,从而适应职业活动的要求。

4.就业指导

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劳动市场、就业方向等信息以及具体就业挣导意见和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针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工作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跟踪服务。残疾人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帮助残障者选择职业、选择职业课程、介绍就业、增进职业效率。

(四)教育康复方法

1.特殊教育

教育康复也称为特殊教育,其主要对象是机构中和城乡社区的各类残疾人,不仅在残疾类型上有肢体、智力、听力、语言、视力等类的残疾人,而且在年龄上包括从婴幼儿、学龄前到学龄期残疾儿童、青少年,以及部分残疾成年人(含老年人)。教育康复的重点是从出生到人学年龄前的残疾婴幼儿和少年儿童的早期干预,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与职业康复就业安置等相关的教育工作。

2.配合特殊教育工作 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残疾人。要配合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针对残疾人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对于学龄前和学龄期残疾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课外训练。

(2)对残疾儿童父母、家属 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

(3)对社会。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残疾儿童和家属的同时,还要促使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掌握有关知识,并使各种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第二篇: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和()影响的不同情况,把残疾分为三类:损伤(Impairment)、能力缺失(Disablility)和残障(Handicap)。

A.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B.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 C.运动功能和社会功能 D.生理功能和劳动功能

2、什么叫做损伤?()A.由于残损或能力受限,以致人不能按照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B.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C.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一个人完成正常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

A.生理功能 B.心理功能 C.运动功能D.劳动功能

4、我国残疾人艺术团成员、残疾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说明残疾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残疾人工作者要帮助残疾人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段话表明的是残疾人的()。

A.职业发展需要 B.社会交往需要

C.接受教育需要 D.价值实现需要

5、在发展中国家,()不属于致残风险因素。

A.传染性疾病 B.营养不良 C.先天性发育缺陷 D.战争

6、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7、实践经验证明可减少残疾发生率70%的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8、下列()不属于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

A.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B.社区服务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个体小组模式

9、应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是指()。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0、下列属于职业康复的是()。

A.提供需要特殊安置的就业机会

B.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帮助残疾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C.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D.帮助残疾人获得经济自立能力或得到社会保障

11、职业康复的工作程序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即()。

A.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B.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C.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消除偏见

D.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自强自立

12、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原则的是()。

A.人是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 B.残疾人的问题不是

其自身的问题

C.工作重点应有社会因素视角 D.政府的推动作用

13、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的是()。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机构照顾工作方法

14、残疾人工作模式应该把残疾视为一种社会建构,干预的重点要考虑社会因素。残疾人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社会,取决于社会消除妨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态度和政策残疾,其所描述的是()。

A.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B.工作重点应有社会因素视角

C.确信残疾人有权掌控自己的生活 D.相信残疾人自身的幸福感

15、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是指()。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6、视力残疾的人由于缺乏视觉带来的感性经验而导致形象思维贫乏,借助于语言、概念进行的抽象思维成了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贫乏和无法观察使他们在概括事物时发生困难,这指的是()的特点。

A.部分残疾人与人沟通交流渠道受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B.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受到不同程度负面影响

C.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常人有很大差异

D.部分残疾人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存在较大障碍 17.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宗教信仰、精神或生理残疾等因素保持宽容、尊重的态度,这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操作层面上哪个具体原则的体现()。

A.尊重 B.接纳 C.个别化D.保密 E.不批判 18.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工作扩大的服务对象的是()A.孤儿 B.无依无靠的残疾人 C.精神病患者 D.因为退休而陷入孤独的老人 E.孤寡老人 19.社会工作者的下列行为中,()体现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尊重”原则。A.散步时跟邻居打招呼问好

B.帮助残疾人申请助残经费 C.帮助老年人成立手工活动小组

D.反对高中生谈恋爱 E.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

20.在微观儿童社会工作中,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生活照顾 B.身体的康复

C.提供教育 D.接触与适应社会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A.残疾人个人 B.残疾人家庭 C.残疾人群体 D.老年人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

2、下列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影响的不同情况,对残疾人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A.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功能讯两方法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D.残疾发生率是不可控的、难以预防的

10、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主要有()。

A.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B.专业人士康复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

11、康复类型包括()。

A.医疗康复 B.技术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2、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原则是()

A.工作重点应该有社会因素视角 B.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C.不相信残疾人有自身的幸福感 D.残疾人没有能力和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1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机构照顾工作方法

14、一个残疾人的社会康复,需要社会工作者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A.开展社区教育,培养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

B.消除社会上对他的歧视和偏见,并激励他自强自立,建立起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 C.为他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D.帮助他消除社会上、社区中和家庭中的物理性残疾,创造无障碍环境,为他的生活起居和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15、下列属于职业康复的是()。

A.掌握残疾人的身体、心理和职业能力状况 B.就残疾人职业训练和就业的可能性进行指导

C.提供必要的适应性训练、身心机能的调整以及正规的职业训练

D.为他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16、目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A.语言疗法 B.心理治疗 C.文体治疗 D.中医治疗 E.意识治疗

17.以下()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内容 A.健康权 B.环境友好权 C.劳动权 D.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权 E.政治权

18、社会工作针对家庭暴力而开展的工作有()。

A.对家庭暴力的被虐者实施救助,对家庭暴力的当事人进行辅导

B.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C.在社区建立反对家庭暴力的多机构合作网络

D.在社区建立及时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工作机制

E.在社区内广泛宣传和培训,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第三篇:残疾人社会工作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

1、残疾的含义

残疾即是指人的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缺点和限制。

第一层次,残损,即功能、形态残疾,是指因后天致残而导致的身体功能丧失或减少,通常以损害(impairment)来表示。

第二层次,残疾,即丧失功能残疾,是指因先天残疾而导致的身体功能丧失或减少,通常以失能(disability)来表示。

第三层次,残障,即社会功能残疾,这是从社会功能障碍的角度而言的,上述损害或失能者倘若遭到社会歧视或环境限制,就会形成障碍。

2、旧残疾人观的表现

第一,宿命论的观点。残疾被解释为恶魔诱惑、对罪恶的惩罚。

第二,无用的观点。只是着眼于他们不能做什么,而不是着眼于他们能做什么。

第三,恩赐的观点。残疾人事业一直被视为慈善事业,残疾人成为人们怜悯、同情和救济的对象。

3、新残疾人观的内涵

核心内容:平等、参与、共享。

第一,社会模式的解释视角。社会模式代替医疗模式。对残疾人的排斥和隔离不是残疾本身所导致的,而是由于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条件才使残疾人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第二,权利为本的处理方法。残疾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第三,社会财富创造者地位确立。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条件和空间,残疾人一样可以成为参与社会财富创造者的生力军。

第四,平等基础上的参与和共享。将残疾人当成平等的社会成员来看待。残疾人要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大力挖掘自身潜能。不仅仅作为一个分享着来分一杯羹。

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 总体目标:

努力改善残疾人生存状态,全面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积极促进残疾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一,生理功能的康复。

第二,应对能力的增强。有效促进残疾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自主意识的塑造。消除先前的失败主义、依赖心态和自卑心理。第四,职业能力的提升。促进残疾人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职业技能的提升。第五,社会事务的参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第六,自身潜能的挖掘。

5、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观念与原则(1)应从残疾人本身的视角看待其能力和潜能。

(2)拒绝把残疾人的问题视为其本身的问题,让其“修理”自己,以便能“嵌入”社会,充分发挥作用。

(3)残疾人工作模式应该把残疾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介入的重点要考虑社会因素。(4)社会工作者应该了解残疾人群体的社会经历以及残疾文化的倡导者。(5)残疾人的工作模式必须把残疾视为有所不同,但不一定是丧失功能。(6)相信残疾人毫无疑问地有权掌控自己的生活。

6、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认为人们对残疾人的许多看法和观点往往是一个强加权力的过程。

以案主为中心的社会工作价值理论认为,被社会工作者认为不正常的残疾人的行为在残疾人群体自身看来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反对把残疾人的行为视为异常并用某些所谓“正常”的方法来治疗。社会工作者在为残疾人服务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同理心”和“同感”,站在残疾人的角度看待他们的需求。不应把自己对事件的态度以正常、正确的名义强加在残疾人身上。

7、共情的含义

共情(empathy)一词,中文有多种译法,如“神入”、“同感”、“共感”、“投情”、“同理心”、“感情移入”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的能力。许多咨询心理学家都阐述了各自对共情的见解,综合他们的观点,可以将共情的含义理解为:

(1)咨询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精神世界;(2)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做进一步思考。

8、常态性

指要尽量减轻或改变残疾人这些异于常态的生活和个人表现方式,并学习社会上最普遍被接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利用外貌和服装的修饰去避免突出残缺的状况、学习独立生活和社交技能、争取公开就业等,使他们不再因有异于一般人而被歧视或分隔,可以完全融人社会中过正常的生活。

“常态性”的行为和生活,是指最普遍而非最理想的行为和生活,因为社会上大部分人均未能享有理想化的生活,而理想化因人而异,不能作为康复工作目标的指引。总的来说,“常态性”的行为和生活泛指一般补偿合理的行为和生活,包括下列几种:

(1)自然的个人仪表及行为。

(2)一般的社交生活技能。

(3)被接受的公众形象。

(4)一般的生活选择。

二、分析题

9、增能理论与残障社会工作

“增能”一词是社会福利界的用语,是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又可译作“充权”或“赋权”,意思是让人有更强、更多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增能”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所罗门(Solomon)提出对被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增能注入了社会工作甚至社区工作的议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能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提倡的重要价值观念和工作模式之一。许多关于残疾人的照顾理论在把残疾人看作是脆弱群体的同时,忽视了“人是有潜能的,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

增能理论则站在人的发展的立场上,认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残疾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失去的机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并有助于他们进入一般的、正常的社会生活。

增能理论不但能增强残疾人原本丧失的机体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甚至可以减轻他们对社会的“拖累”。

按照增能理论的理解,增能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康复可以使残疾人已丧失的功能得以恢复,教育和训练可以发掘他们的潜能,外界生活、活动条件的改善可以减少他们表现自己能力的障碍,等等。

10、实践“正常化”的优先次序分析

“正常化”包括“常规性”途径及“常态性”目标两个概念,原则上是两者要尽量接近,即尽量用“常规性”的途径实现“常态性”的目标。但由于现实环境和弱能人士个别条件的限制,并非两者可以经常配合,有时采取常规性途径并不能达到常态性目标。而要用非常规性途径实现常态性目标。

1.以常规性途径实现常态性目标

康复工作者首选以常规性途径使残疾人士达到常态性目标,这是最理想的正常化过程,例如通过修筑无障碍设施,使肢残人士能方便地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银行、商店、学校、图书馆等),以促进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回归社会,实现完善的社会康复目标。2.以非常规性途径实现常态性目标

有时常规性的途径不能达到常态性目标时,就必须以“常态性”目标为重,考虑使用非常规性的途径,去辅助或取代常规性途径帮助残疾人士实现常态性的目标。比如,一些智障的幼童被送到私立的幼儿园就读,但幼儿园内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兼顾到这些儿童的需要,由于家长不切实际的希望或对特殊教育的不信任与抗拒,宁愿将儿女放在普通幼儿园中,希望通过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提升智障子女的能力。3.以常规性途径实现非常态性目标

当由于环境和残疾人的个人情况而确实无法达到常态性目标时,康复工作者惟有把常态性康复目标调节为最接近常态的非常态性目标。当然,在考虑以何种途径去完成这目标时,仍要考虑运用常规性途径。比如,一位全身瘫痪的残疾人已没有完全复原的可能,对他的康复目标只能是保持现时的健康、体能及情绪的稳定;虽然他需要细心的照顾和看护,但在他不必要完全依赖医务人员护理的情况下,应该尽早让他离开医院重过家庭生活。家人的照顾和关怀,个人在家庭中的归属感和重要性,都是非常规性(也是非常态性)的和医院生活中所缺少的,虽然家庭生活无法使瘫痪的残疾人恢复机能,但这对心理治疗却有莫大的益处。4.以非常规性途径实现非常态性目标

从理想的角度看,这种选择似乎没有出现的可能,因为乍看之下,它与正常化原则背道而驰,但小心审视,我们就会发现现有不少服务是体现这个方式的,例如展能中心内的程序就是非常规性的,亦不能帮助学员发展到完全常态性的行为。那么这种服务的价值何在?在“正常化”的定义中,清楚说明了是“尽量接近”常规及常态,而并非要求绝对的常规及常态,严重智障成年人不能公开就业或承担家庭责任,但展能中心提供适当工作、训练和余暇活动给他们,让他们在自理上能比较独立,生活上更充实和有意义,相对于他们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而言,就是接近常态性的生活。

第四篇: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

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

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的有困难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特殊关怀与照顾。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直接造福于广大残疾人,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残疾现象和问题由来已久。传统上,对于残疾问题的认识多局限于疾病的范畴,对其定义和分类也简单和直接,如盲、聋、哑、跛、疯等都属于残疾。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普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兴综合学科——康复学,则着重疾病导致的各种后患,并以综合的措施尽量恢复个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编写出版了一本关于残疾的国际分类手册,精细地区分了疾病引起的不同后果。根据这本手册,残疾具有三方面的含义:(1)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缺点或限制,通常以损害(impairment)来表示;(2)这些损害必定会导致身体功能丧失或减少,通常以失能(disability)来表示;(3)这些失能者,倘若遭受社会的歧视或环境的限制,就会形成障碍,使其无法发展潜能或独立生活,这就成为残疾,通常以社会功能残疾(handicap)来表示。

我们认为残疾是指人体某部分因病伤造成缺损或生理功能障碍,在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影响日常生活,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以缺陷为标准,残疾人一般可分为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语言残疾等五种:

(1)智力残疾: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通常是指智商在70以下),并表现出适应行为的障碍的现象。智力障碍通常以智能不足程度的轻重予以分类,多数国家将智力残疾者分为三种:轻度、中度、重度。

(2)肢体残疾:由于发育迟缓、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外伤,或其他先天、后天性骨骼肌肉系统的缺损,或疾病而形成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状况。肢価残疾的种类分为:上肢、躯干或下肢残疾。三类残疾程度,各分为重度、中度、轻度。

(3)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听力残疾包括:聋(听力完全丧失)及重听(有残留听力但辨音不清,不能进行听说交往)两类。

(4)视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通过各种药物、手术及其他疗法而不能恢复功能者(或暂时不能通过上述疗法恢复视力功能者),以致不能进行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

(5)语言残疾:指声音机能或语言机能障碍,与人沟通困难或完全无法沟通。类别包括:发声器官失常、声音失常、口吃、语言发展落后、裂颚、脑麻痹、听力损害、失语症。

如果一个人同时患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残疾则为多重残疾。

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推算,全球约有5亿以上的残疾人,其中约1/3为儿童,3/5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仅有1%获得协助和康复服务)。另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约1/3残疾人为妇女。在许多国家里,每10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残疾人,至少有25%的人因与残疾人有关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1987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性的五类残疾人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369816户、1579314人中,有残疾人的家庭占18.10%、残疾人占4.90%。据此抽样结果推算,目前全国五类残疾人共有6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各类残疾人所占比例为:视力残疾人占14.6%,听力言语残疾人占34.3%,智力残疾人占19.7%,肢体残疾人占14.6%,精神残疾人占3.8%,多重和其他残疾人占13%。残疾人的数量居世界之最。若按世界卫生组织厘定的九类残疾人标准,则我国有近亿的残疾人。

残疾人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一些基本特征:

(1)生理上的障碍性是残疾人群体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源于残疾人自身的特殊性,他们一般是由于生物器官(组织)的缺陷、损伤而使他们难以象正常人那样生活,更不用说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

(2)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是残疾人群体的普遍特征。残疾人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经济上的低收入也进一步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遭遇到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3)生活上的贫困性是残疾人群体的典型特征。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既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也表现为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在其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高达80%~100%。

(4)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参与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作为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体由于“远离社会权力中心”,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制定更加公正的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各个方面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5)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常有衣食之忧”,对生活前途悲观,心理压力巨大。同时,由于政治上的低影响力,也使他们难以依自身的力量改变目前的处境,这些都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常感到自己被社会所抛弃。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在当前的社会分化过程中,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整体状况堪忧,实际上已经构成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残疾人社会工作具有以下各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

(1)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现了社会公正原则。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残疾人群体是一种生理性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这一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现代意义上的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因而,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解决这一有缺陷的典型特殊弱势群体的问题,首要的就是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2)残疾人社会工作具有社会安全的功能。残疾人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脆弱群体,其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力低、风险抵御力弱。于是,在残疾人群体这一庞大的队伍中蕴藏着一定的社会风险隐患。

(3)残疾人社会工作具有社会发展的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除了满足残疾人基本的物质需要外,还给他们以安全感和尊重感,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一点对于残疾人来说尤其重要。单纯的给予残疾人人道主义的同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除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心理压力,调整其因残疾而带来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失衡一旦得到调整,必然会给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自强不息的动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残疾人并没有给予人道主义的待遇。实际上处于被怜悯、被漠视乃至被歧视的状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才使残疾人得到一点救助。

对残疾人的态度改变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发生的。1780年瑞士人奥比(Orbe)创立了第一家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1820年第一个残疾人之家在德国慕尼黑成立。1922年第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国际组织“康复国际”(RI)成立。

二战后,残疾人社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1948年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残疾人有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此后各国纷纷立法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20世纪80年代,残疾人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1年残疾人的世界性组织——残疾人国际(DPI)成立并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与支持。1981年也被联合国宣告为“国际残疾人年”,并以“完全的参与和平等”为主题,突出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重申残疾人与其他人一样,应享有平等的生活条件和平等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我国对于残疾人的关怀与救助始于宋代,宋神宗时期曾设置福田院,收养幼老废疾者,设置漏泽园,凡老弱废疾者死后无力为葬,由漏泽园予以掩埋。清代设养济院,以收容麻风病人及残疾人为主。20世纪40年代,我国出现中国盲民福利会、中华聋哑协会等组织,但因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不久即夭折。新中国成立后,残疾人获得了政治权利和基本生活权利,残疾人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康复”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的。残疾人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等措施对残疾人进行训练或再训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以便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康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残疾人的各种功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残疾人的解放。残疾人康复工作具体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四个方面。

1、医学康复工作

医学康复是指通过治疗、改善、恢复残疾者的各项身体功能,使其减轻能力障碍和获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能力,为其重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身体方面的必要条件。它是全面康复的出发点。

就技术而言,对残疾人的治疗康复主要是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但是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为有效地治疗、康复做出贡献。在治疗康复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与医务工作者应相互配合。残疾人康复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是:(1)协助康复医护人员,观察了解残疾人的障碍情况,搞好诊治、康复和重建。(2)协助残疾人及其家属,了解与其康复有关的社会经济和情绪的关系,以促使残疾人及其家属善于利用康复设施。(3)启发残疾人及其家属振作精神,发挥自我潜能,使其积极地自救自助。(4)协助康复医疗部门有效使用各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充分的服务。(5)参与康复医务人员的教育、训练,推广康复工作计划,讲授有关人类行为、家庭动力以及社会资源方面的知识。(6)参与康复医疗部门重要的行政决策,参加各项康复调查研究工作,以提高康复服务的范围和水平。(7)开发和运用社会各种资源,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训练计划,指导社区康复工作,以充分满足残疾人及其家属的需要。

2、教育康复工作

教育康复是指对肢残人进行变通教育,对聋哑人、盲人、弱智人进行特殊教育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它为残疾者重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文化素质方面的条件。

在近代之前,残疾人根本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甚至得不到公正、人道的待遇。面向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是近代以后的事,是伴随着人性尊严意识和人类平等理念的凸显而出现的。它改变了那种把残疾人群归入另类、加以歧视的不人道观念,人类的文明形态因之进了一大步。

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工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从残障人的角度看,接受特殊教育是他们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通过接受代偿性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丧失的那部分感官功能,为进一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便积极参加正常的社会生活。从社会的角度看,对残疾人进行社会一训练,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生活能力和一定的谋生能力,于社会有益。

残疾人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康复为目的的行为教育、职业教育及培训等。根据残疾人的特性,其教育康复工作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普通教育方式,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为了在普通教育体系中安排残疾人教育,应做到:(1)宣传国家的有关教育政策,并使之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接受。(2)教学课程灵活运用或做出适当的增补和修改。(3)提供高质量的教材、经常性的老师培训和扶助教员。

二是特殊教育方式,对不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要依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特殊需要实施教育。对盲聋哑和弱智学生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具、教学方法及入学年龄等,都要依据其特性和实际需要而定。

3、职业康复工作

残疾人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有劳动要求的残疾人获得劳动岗位,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劳动就业是残疾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不能象健全人一样胜任一般工作,职业选择面小,其就业途径主要是通过举办福利工厂和个体经营来解决。

职业康复是指以职业中心,通过职业评估、教育、培养、就业安置、咨询等来工作,协助残疾人达到合适的职业适应能力,它向残疾人提供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包括:残疾人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残疾人的治疗和训练,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

就业咨询是就残疾人的从业心理、他们对职业和岗位的兴趣、对从业后的劳动报酬及保护条件进行咨询,解答他们的问题,使其有充分的信心。

评估则是要对残疾人的身体善、技能素质与可能从事的职业的要求进行比较,看残疾人是否适合这些工作。

一旦确认残疾人适于某项工作,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应性培训。这不但包括对残疾人的心理训练,也包括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其能较为顺利地适应岗位的要求,增强残疾人的工作信心。

当残疾人上岗工作之后,社会工作还应进行跟踪式随访,及时了解残疾人就业后遇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既包括继续对残疾人做发展性工作,也包括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包括解决某些制度上的问题。

4、社会康复工作

社会康复(social rehabilitation)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各种力量,为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强自立,享有与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尊严,并为社会履行职责,做出贡献。

社会康复工作的内容包括:(1)协助政府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来佑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使其享有同健全人一样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成果。(2)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3)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和得到培训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4)消除家庭中、社区里和社会上的物理性障碍,使残疾人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并享受社会的公共设施服务。(5)提倡和实现人道主义精神,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6)组织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参加社会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支持残疾人自己的社团活动,通过交往,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7)采取措施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或提高其经济自立能力,保障其在经济生活中不受歧视,对于不能实现经济自立的重度残疾人,帮助其得到社会给予的经济保障。(8)鼓励和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

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脆弱性,是弱势群体中最需要关心的。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构建包括政府、社区及“第三部门”在内的残疾人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以帮助他们切实摆脱困境,重新回归社会。

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相关组织的合作,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残疾人事业起点低,基础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因而以“打基础、讲实效”为战略原则,努力改善残疾人的状况。

1、残疾人社会政策

在立法方面,为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我国的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重要法律都有涉及残疾人的条款。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同时,从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等五个方面分布了相关政策,并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1996)、《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1998)、《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2001-2005)》(2001),使残疾人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2、组织机构建设

为推动残疾人工作,我国注重建立和健全各级、各类残疾人工作机构和设施,形成了具有我国特点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系统。长期以来,我国残疾人的服务模式以政府推动和单位提供为主,表现为,残疾人的工作机构大多是从属于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其中,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及教育部门承担了大量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任务。

1953年成立了中国盲人福利会。1960年成立了中国盲聋哑协会。1988年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中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1993年成立了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国务委员任主任委员,教育部、民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的负责人任副主任,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其他各部委、群众团体为委员。与此相适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及乡(镇)也仿照中央政府成立了地方性的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并在各层次之间形成了纵向、专业联系。这样,我国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基层、各部门互相配合的支持残疾人事业的组织体系。

除此之外,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还以自己创办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为残疾人服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集医疗、教育与科研于一身,在残疾人康复及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也推动了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

3、具体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为,开展了大量针对残疾人的具体工作。1987年,我国依据五类残疾标准,对残疾人状况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康复工作、解决残疾人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已取得显著的成就。尤其是《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实施以来,残疾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更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新世纪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和“亚太残疾人十年(1993-2002)活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荣获联合国“和平使者奖”和“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

4、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残疾人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1)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2)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些方面甚至呈拉大趋势;(3)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加快发展。

5、发展趋势

未来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具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大型机构逐渐减少,主要改变为社区照顾的模式。(2)训练残疾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中设置无障碍环境,使他们至少能照顾自己的生活,在经济方面,通过做零工或在福利工厂工作养活自己。(3)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为中、重度残疾人服务。(4)对残疾人的亲属根据需要实施教育和训练项目,给予支持性的服务,以应付意外或紧急事件的发生。以上趋势也是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五篇: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报告

江 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课题: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周之梁

学 号: 1236001458765

所属分校: 宜春电大

所属站点: 奉新县教师进修学校

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

周之梁

目前,我县总人口31.7万人,全县残疾人总数20573人,共有持证残疾人9789人,无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有 4091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9.8%。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肢体残疾有 1833人,占44.8 %;精神残疾1043人,占25.5%;视力残疾 708人,占17.3 %;智力残疾 507人,占12.4%。这个特殊的困难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每日与命运抗争着,生活得非常无奈。他们无法就业,无法正常生活,更无法充分享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带来的成果。

一、残疾人的困难与障碍

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但离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1、就业难度大。长期以来残疾人的就业一直是个难题,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残疾人的小康愿望只能是一个幻想。目前,在我市登记就业的残疾人中,能实现就业的比率很低。很多的单位别说安排残疾人就业了,就是依法应该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想赖着不交。

2、优惠措施不够完善。优惠暂行办法或规定制定得还较为粗放,有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县残疾人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优惠措施有些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比如,“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企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核发营业执照,优先安排场地、摊位……”。对残疾人优先安排摊位根本不可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没有钱谁给你优先安排?如何优先安排?营业执照,只要符合规定,依法经营,谁去都给办理,根本不需要优先办理。

3、社会救济系统的条件尚需规范和完善。目前民政困难救济(五保供养)的条件不尽合理。出现了不少年迈的父母既要养自己,又要养儿女,甚至养孙子的情况,在接待来访时,这些老人们常含着眼泪对我们说:现在我们还在,还能劳动,还能养着他几年,将来我们也不能动了,不知道会如何。在他们的泪中我们读出的是无助和无奈。

4、残疾类别差异对就业和生活影响较大。在六类(视力、肢体、听力、言语、智力、精神)残疾人中,智力和精神这两类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最为困难。一般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根本不考虑这两类残疾人,这两部分残疾人,基本靠家庭供养。特别是精神残疾人,相当部分需要靠药物控制病情,严重的需长期入院治疗,他们医药费,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项庞大的开支,长年累月,确实难以为继,最终令不少家庭放弃治疗,任其病情发展。

5、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而且能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造成残疾人的素质普遍较低;部分残疾人存在依赖思想,往往不做主观努力,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以上是影响残疾人奔小康中的主要几种因素和问题。

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

1、加大就业工作力度。要提高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首先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在全社会给残疾人就业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残联要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力度。

2、对残疾人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及保障。扩大福利企业、单位的用人范围,除了肢体、视力、听力语言三类残疾人外,将轻度的智力、精神两类残疾人纳入进来,不要厚此薄彼。使有劳动能力的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享有劳动的权利。

3、提倡先富带后富的社会风气。先富带后富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原则和口号,目的是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为此,我们呼吁和大力倡导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个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帮助残疾人的行列中,使更多的残疾人受惠。

4、加强对残疾人的培训,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扶贫、扫盲、职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独立自主,艰苦创业,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残疾人奔小康,既是残疾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全社会的帮助,通过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并肩携手进入小康社会。

下载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题一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

    2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2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2.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 2.1.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2.1.1.1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 1.生理的障碍性 2.经济上的低收入性 3.生活上的贫困性 4.政治上的......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

    一、正常化理论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

    残疾人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 ..................................................................................... 2 一、残疾人的特征: ..............................................

    残疾人社区工作案例_社会工作实务

    残疾人社区工作案例 日期:2010-03-18 点击数:33 一、服务理念 以社区为本,希望康复工作通过弱能者本身、其家庭成员、邻里、社区领袖,以至整个社区的参与,达至社区整合,为有......

    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精选合集)

    个案工作计划书 一、案主资料 姓名:刘XX 性别:男 年龄:38岁 族别:汉 生理特征:个子较高、生理存在缺陷(二级精神残疾、腿部肌肉萎缩) 性格特征:孤僻寡言、封闭内向、乐观向上、 家庭......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2011社工硕士 卢雅倩 M201174496 摘要:据国家局统计,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且残疾人是......

    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计划[定稿]

    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计划社会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有: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改善其生活质量。那么,社会工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呢?1.社区康复模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