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民族团结》
教 学 计 划
《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学生基本都是回族,为了使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牢固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歧视、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特制定民族团结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总结:了解各个民族节日、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民族政策和重要内容、党的民族基本理论和政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关系、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能够深入、细致地认识和了解民族家园的民族节日、习俗、服饰等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学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3、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5、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6、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7、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8、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9、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10、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11、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12、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3、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4、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5、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民族团结教材的重要意义;
2、认真备课,上课,利用教材知识和生活知识进行教学;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4、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5、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6、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7、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8、认真做好家访工作,争取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
五、学期的专题研究及教改项目:
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民族风情
六、辅导及课外的工作:
1、多做家访,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2、对及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做个别的辅导。
第二篇: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2009—2010学第一学期初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一 学科分析
民族团结教育课以精美的语言讲述中华各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美丽传说,讲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对中国的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加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受益匪浅。二 教学目的、要求
1、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展为本的价值目标取向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操。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态度;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 教材内容
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民族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们共同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教材所选编的内容在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最终要体现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为青少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材建设只有取材于生活,从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具有可读性和实践性,方可有生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寓教于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四 教学措施
根据开发主题的要求,将所选择的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因素组织起来,融认知、技能、情意为一体,不仅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还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情,力争使所学的课程内容成为构筑学生人格内涵的有机养料。教材力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有“知识区”、“活动区”和“实践场”三大板块组成。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组织形成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室外延伸为主,包括参观、调查、实践为主。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不但对不同民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生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携手并进”的思想共识。为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在课后思考题中设计了一些有关民族道德意识、民族精神、集体智慧等方面的思考题,以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作品进行充分的阅读,除了熟悉课本中所选的作品外,也让学生主动搜集有关作者的情况,并阅读类似的作品,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第三篇:三年级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黄老营小学三年级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6人,学生的最大有点是: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大部分的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少数民族,来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先进的班集体。本册教学总目标:
1.认识21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服饰等特点。
2.了解21个少数民族的概况、风俗习惯。
3.体会民族与民族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才能建设出美好的家园。
4.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5.培养学生懂得各民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我们才能有一个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本册教学重点:
1.认识21各少数民族的名称、服饰等特点。
2.了解21个少数民族的概况、风俗习惯。
3.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本册教学难点:
1.体会民族与民族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才能建设出美好的家园。
2.培养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我们才能有一个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开展讲座、手抄报比赛、知识抢答赛、儿童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快乐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每月开展“民族团结小标兵”评选活动,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3.与家长紧密联系,创设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共同培养学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四篇: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包尔海乡中心学校2010—2011学第二学期民族
团结教育教学计划
一 学科分析
民族团结教育课以精美的语言讲述中华各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美丽传说,讲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对中国的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加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受益匪浅。二 教学目的、要求
1、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展为本的价值目标取向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操。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态度;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 教材内容
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民族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们共同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教材所选编的内容在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最终要体现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为青少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材建设只有取材于生活,从学生需求和认知特点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具有可读性和实践性,方可有生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寓教于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四 教学措施
根据开发主题的要求,将所选择的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因素组织起来,融认知、技能、情意为一体,不仅要专
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还要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情,力争使所学的课程内容成为构筑学生人格内涵的有机养料。教材力求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有“知识区”、“活动区”和“实践场”三大板块组成。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组织形成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室外延伸为主,包括参观、调查、实践为主。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循循善诱,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不但对不同民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生成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携手并进”的思想共识。为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在课后思考题中设计了一些有关民族道德意识、民族精神、集体智慧等方面的思考题,以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作品进行充分的阅读,除了熟悉课本中所选的作品外,也让学生主动搜集有关作者的情况,并阅读类似的作品,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马晓龙 2011年2月22月
第五篇:六年级《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六年级《民族团结》教学计划
教师:严伟健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0人,全班80℅都是少数民族(彝族)。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素质、智力、语言等各方面功底都很扎实;所有学生中,贪玩心理较突出,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孩子纯真的天性。其中3—5名学生基础较差,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内容:
民族节日、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民族政策和重要内容、党的民族基本理论和政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关系、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能够深入、细致地认识和了解民族家园的民族节日、习俗、服饰等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学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3、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民族团结教材的重要意义;
2、认真备课,上课,利用教材知识和生活知识进行教学;
3、认真做好家访工作,争取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
五、学期的专题研究及教改项目:
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民族风情
六、辅导及课外的工作:
1、多做家访,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2、对及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做个别的辅导。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