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0102)交大简史(共)
交大百年,天下一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稍稍对中国高校有些注意的人都会知道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但中国冠以交通大学名的却决不止这两所,至少西南交通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也同样引人注目。北京大学“北大未名BBS”里有一个交大国际论坛,由这四所交通大学,加上亚洲名校、台湾的新竹交通大学共同组成。那么,这五所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相信大多数人除了知道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血缘关系外,其他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交大的这历史太复杂,条理太乱,以至便是交大学生也不一定能说清楚。
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诞生于1896年,与同为盛宣怀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从此南洋北洋交相辉映,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其实客观公正地讲,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学府意义的大学是北洋大学堂也即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则为第二。但由于19世纪末天津闹义和团,北洋大学堂师生被迫转移到上海南洋公学教学,因此近代中国第一批大学生是在南洋大学毕业,学生中较为出名仍世的有曾任清华副校长的张维等。北洋大学堂虽然早于南洋公学,但由于战乱原因,发展一直不如南洋公学,特别是抗日迁自西安联合北平其它院校成立北洋工学院,备受抗日战争战火摧残,已经逐渐消亡,直到解放后在天津旧址成立天津大学,但历史脉络已断,今非昔比。今日我们到天大网上主页上仍可看到“原北洋大学”字样,他们对历史传统的尊崇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话说回来,南洋公学由于地处上海,位于租界,免受战火侵拢,成立后发展很快,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前一直无可争议是中国第一高等学府,这当然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北大、中央大学尚末觉醒,而清华还末成立的原故。当时交大学生灿若星辰,出名的有黄炎培(后为共和国第一任政务院副总理)、李叔同、王安等。其中李叔同更是交大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文词歌赋,样样精通,这在交大以工救国的办学百年历史上是罕见的。
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称为“东方MIT”。可惜到现在五所交大已经无人敢再提当年之勇了。百年沧桑变化,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南洋公学创立后如同当时的政府变迁一样几经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业学校,直到本世纪十年代后期才有了个比较亮响的名字--南洋大学。可是好景不长,二十年代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把当时南洋大学和唐山路矿学校(即现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和北平邮政学校(即现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联合起来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归交通部管辖。本部设在上海,依次称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后两所后来又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工学院。
据说正因为叫交通大学,后来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另外有种迷信说法,是“四分五裂”,后来交大确实是四分五裂的命,分成了五个交大,院系调整的还不算数。话说回来,自从归交通部更名为交通大学后,就把交大定位于理工科大学了,交大发展的方向基本确定了。
本来南洋公学时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基础的,原来有个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曾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该班培养了不少人很有名气的人文艺术方面的人才(如李叔同)。当时上海大多文艺名流都来进修,如同今天的交大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样。据说连当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锷将军在红颜知已小凤仙的劝说下也来弄了个研究生文凭(野史),由此可见很有名气。后来,南洋大学时期人文气氛也不错,因为唐文治校长是前清进士翰林,是著名国学大师,本专业当然要有些活。到了交通大学时期,文科消失殆尽。有名的校友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学新闻了。要是没有趁早跑,恐怕中国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这只能说是交大的悲哀。后来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渐兴办了管理学院,成为中国较早开办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大学之一,可惜解放后又被院系调整,调到复旦、上海财大去了,当时交大在人文方面一个比较有名气、可称大师级人物的教授朱东润也跑到复旦去了。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综合性大学。交大由于先天不足,很吃亏的。
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学校的领导紧密相关,一个好校长往往标志着学校发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清华有梅怡崎、蒋南翔;浙大有竺可桢,路甬祥;在交大历史众多校长中,对交大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怀、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彭康,邓旭初(党委书记)。在二三十年交大名校长辈出,叶恭绰、凌鸿勋,还有黎照寰,交大也因此蒸蒸日上。当时交大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MIT”,当时的交大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朱物华是哈佛博士,张钟俊是MIT博士,还有凌鸿勋,钟兆琳,王之卓等,不胜枚举。当时大学教授社会地位非常高,全社会对大学教授非常崇敬,工资几百个大元是当时普通公务员平均工资的十几倍。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能拿到交大文凭意味拿到了金饭碗。钱学森去美国加州理工时,发现许多东西跟在交大学的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大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由于学习特别优秀,名列第一,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大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哈佛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因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学生都非常优秀,交大当时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具有相当知名度的。
由于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长治校有方,交大在国内享有盛誉,成为有志于工程的学子的最高学府。在抗战前交大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当时中国的名校格局大体是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平起平坐。中央大学是当时国民党的最高学府,由蒋介石亲自任校 长,学科门类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交大则是专注工程、管理类,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学府。清华由于二十年代是留美预学校,在短短十几年间也名声鹊起,也日渐成为综合性大学,理工文都有很强实力。此时的北平大学经历了五四的荣耀,除了人文方面实力很强外,整体实力已经稍逊。当时交大南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擅长机电类;北有交大唐山工学院,执全国土木之牛耳,交相辉映。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唐山交大(即今西南交通大学),水平之高,名气之大,人才之多,当时绝对可以和上海交大本部平分秋色。现在从校史博物馆列出的一百三十多名交大出的院士,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出自唐山分部。抗战后交大上海分部内迁到陪都重庆,也说明了国民党对交大的重视,唐山、北平分部也内迁至贵州遵义,虽受一定的影响,交大依旧实力雄厚。但此时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实力已经强于交大。浙大由竺可桢治校后也奋起直追,到了抗战后也逐步赶上了交大。离开了大上海,交大发展也进入停滞不前阶段,抗战后,西南联解体后,失去了龙头老大的位置。当时的中国大学格局是中央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平大学。交大仍是工程类的最高学府,但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都已经成为综合性的大 学。当时交大的名教授也明显少于上述三校。
返回上海后交大逐渐恢复元气。在四年内战中交大基本没有受太大影响,但交大学生也不再耽于书本,开始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用血的代价铸就了当时上海的“红色堡垒”。当时交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不少当时学生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活动家,像江~泽民、丁~关根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开始把交大的一些名教授带去台湾,如凌鸿勋、李熙谋等,正是他们后来在台湾“恢复”了国立交通大学(即今新竹交通大学),现在已经是亚洲知名学府,实力远超大陆四所交大。
交通大学在迎来解放曙光的同时,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校调整。解放时的王之卓校长被调往武汉测绘学院。解放后的负责人开始是李培南,再后是彭康,前者是二野军队南下干部,后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共产党干部。解放前后学校总体保持平稳过渡,实力依然很强,继续保持“北清华、南交大”均衡局面。到了一九五二年,由于中央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采用苏联单科分类别大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校院大调整。在当时的几所顶尖大学中,北京大学(由北平大学吞并燕京大学并占了燕大的校园)、清华大学由于位于首都,得于重点加强,从全国各大学抽调精英壮大实力,成为院校调整的受益者。中央大学由于是国民党的中央学府,自然没有好果子吃,而被强行拆成南大、南工、南医、南农等几个学校,从此消亡。交大则成了下蛋的老母鸡,由具有相当规模的理、工、管理的多学科大学被拆成单一工科大学:理学院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被调到复旦大学,化学还支援成立了华东化工学院;实力雄厚的土木建筑全部被调入同济大学,带走了俞调梅等一大批教授;独具特色的管理学院的管理、会计、财务等系并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财经学院;纺织系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纺织大学(即今东华大学);水利系由严恺带去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即今河海大学);航空系分出成立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中的电子部分支持了南工(即今东南大学),55年又支持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机电中还支持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带走了一大批著名教授;此外还有部分院系分出去支援了西北工业大学、上海海运学院等许多学校。当然交大也从外面调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济支援得到加强外,其它都是被撤掉的上海二流大学的专业并入。一出一进,实力大损,但比起中央大学来血脉还得以保存,已是庆幸。当此时复旦从交大、浙大的调整过程占了大便宜,从解放前的二流的私立大学一举成立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后来上海市委副书记徐匡迪在上海交大211工程中预审中也指出“复旦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而交大则是最大的受害者”,这当然也包括后来的1956年交大的分裂。其它几个交大下场也很惨,著名的唐山交大被迁到四川几乎消亡,北方交大则变成了北京铁道学院。
就在交通大学六十周年的1956年前后的二次院校调整中,交大上海本部再次被拆分。今日五个交大局面最终形成:当时中央考虑到东西部院校不均衡,决定在贫穷落后的大西北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学。挑来挑去,北京的高校加强还来不及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中央大学已经消亡并且政治上也不太“可靠”;上海高校最多,交大实力最强,交大解放前后又是红色大学,无论学术和政治都最合适,于是当时国务院和高教部就选上了交大。当时的交大党委和校领导一听,觉得中央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交大,是对交大的信任,也就接受。于是彭康等校领导就到西安去选校址,直到1956年西安校舍盖好后要搬家时问题发生了。
当时交大的教师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或在上海住了很长时期,对上海和交大感情都很深,部分教师觉得西迁是削弱交大,感情和生活都不能接受,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都不敢提出来,只好逐步开始西迁。到了1957年,西迁问题在交大师生引起了强烈的讨论。当时分 成两派:支持派主要是政治上支持加强大西北建设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反对派主要是老教授和认为这样会削弱交大的教师,已经到西安的师生生活很不适应也助长了反对之风。结果越吵越大,还没搬一半就停下来了。高教部长杨秀清部长向周总理汇报了这个情况。周总理亲自召集交大校领导和老教授进行研究。周总理明确说,西迁就是要牺牲交大支持大西北,并提出三个方案:要么继续全部迁到西安;要么已迁去的全部迁回;要么维持现状一边一半,迁不迁由你们决定。其实当时绝大数教师都反对西迁,但这在政治上是什么后果大家也都明白。经过艰难地讨论,采用了折中的办法,一边一半。但此时大部分设备已经先期运到西安,教师和学生也有60%到了西安。机电系、能源系等较早过去的留在西安;造船系、起重机械系等没过去的则留在上海;同时允许已经去西安感到不适应的或妻了和子女不便可回上海。于是一个交大,上海、西安两个分校就形成了。由于两地较远,不便统一管理,1959年交大终于分裂成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上海交大有19个专业,西安交大有24个专业。
1959年分成了两个交大后,彭康校长去了西安交大,程孝刚、朱物华副校长留在了上海交大。实是求是分析,在分割过程中,老教授中有三分之二留在上海,包括当时交大全部四名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志宏、程孝刚、朱物华等,还有著名的张钟俊、陈石英等;三分之一的老教授去了西安,著名的有钟兆琳、陈大燮、张鸿等。这也是上海交大七、八十年代学部委员比西安交大的多的重要原因。在中青年教师中有三分二去了西安,三分之一留在上海,这也是现在西安交大中坚力量比上海交大强的重要原因。在改革开放后,又有不少是上海人的西安交大教师陆续调回上海交大,如杨世铬等,使得上海交大元气逐渐恢复。按照西安交大在1996年在《研究生学位教育研究》杂志上的说法是:“实验设备的大部分,60%的教师去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对去西安的教师从来没有进行统计,但老交大的风水宝地留在上海这点则是毫无疑问的。
交大分家好比兄弟俩,一个出远门,一个留在家里,结果导致了后来相互争遗产的历史问题,并产生两个交大之间的精神上的分裂和对立情绪,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对立表现为到底是爱国还是爱交大??去西安的认为留在上海的是逃兵,而且独自霸占了交大的遗产,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交大。而上海交大则认为上海交大保存下了老交大的底蕴,由于解放前人们为了区别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习惯称在上海的交通大学本部为上海交大的历史缘故,在名气方面也确实是占了很多便宜,对西迁历史很少也不愿意再提起。而且交大校友由于毕竟在上海念书对上海交大也比较有认同感,校友各种简历也全部写上海交大,比如江总书记和两院院士的介绍以及平常的说法都说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没讲是交通大学毕业,更不用说是西安交大毕业的。校友们捐钱也大部分都给上海交大,统计上海交大获校友捐款就达两亿多,校内各种建筑都是校友捐盖的。这对于西安交大在感情方面肯定是不能接受。于是争论谁是正宗也越来越激烈,并在百年校庆的到来前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西安交大坚持认为彭康校长带了60%的师生去了西安,因此是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上海交大则认为当时西迁老教授很多都没走,况且后来西安还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跑回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得了老交大的家产,还用争谁是正统吗。去西安的对大西北是作了很大的贡献,但生活却水土不服,感情上念念不忘上海;留在上海的使老交大在上海得以延续,生活上也比较好,但在政治上抬不起头,不少反对西迁的在文革残遭批判。其实,如果是纵向比,两所交大综合实力都堪称一流,进入全国前十名不成问题;如果横向比,论名气上交比西交响,再加上地理位置又好,高考学生的分数线比西交高不少,校园硬件设施比西交强得多;论教师水平,则西交水平比上交高,学科门类也比上交完整。上交虽则声名日响,可是所做的实际而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成果却稍逊于西交的。海外的校友对交大有种亲切的称呼,以西交为唐城交大,上交为申城交大。唐申二校,一西一东;一黄原,一东海;一长乐坊,一徐家汇。以黄原上高大的城墙卷积厚重的长乐坊,凭东海边呼啸的海风振荡轻扬的徐家汇,谐振东西于海山,卷舒南北之晴空,则“交通大学”四字几可无愧无憾。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虽身居海外,却仍然魂系母校,积极关心母校,从学术上,财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发展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过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并且都成立了当地校友会,定期举行校友活动。
在美国,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动也最活跃,在纽约,华盛顿,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顿,中西部,纽芬兰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会,每5年举行交大校友大团聚活动。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会已经圆满结束。据当时《世界日报》报导,来自台湾的老校友蒋光照,在会议结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联谊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汪道涵;副会长8位包括五校现任校长谢绳武、谈振辉、周本宽、张俊彦、王文生及美洲校友会总会会长李天和、台湾交大校友会长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会长陈明敏;秘书长蒋光照。
香港校友会也十分活跃,同母校联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庆,海外校友不远万里,纷纷返校,参加毕业周年大联欢并捐款捐物,讲学指导,以表达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学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后出国深造的,大都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职,于1998年汇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会。
交大百年,天下一家„„
第二篇:量子力学简史(共)
由伽利略和牛顿等人于17世纪创立的经典物理学,经过18世纪在各个基础部门的拓展,到19世纪得到了全面、系统和迅速的发展,达到了它辉煌的顶峰。到19世纪末,已建成了一个包括力、热、声、光、电诸学科在内的、宏伟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它们紧紧地结合在一块儿,构筑起了一座华丽而雄伟的殿堂。人们也许终于可以相信,上帝造物的奥秘被他们所完全掌握了,再没有遗漏的地方。物理学家们开始相信,这个世界所有的基本原理都已经被发现了,物理学已经尽善尽美,它走到了自己的极限和尽头,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了。著名的科学家基尔霍夫说:“物理学的未来,将只有在小数点第六位后面去寻找”。普朗克的导师甚至劝他不要再浪费时间去研究这个已经高度成熟的体系。
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会上,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即开尔文男爵)发表了新年祝词。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同时,他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却若有所思地讲道:“在物理学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着。”这令人不安的乌云,一朵是以太漂移实验的否定结果,另一朵是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从第一朵乌云中降生了相对论,紧接着从第二朵乌云中降生了量子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被彻底动摇。
实际上“乌云”不止这两朵,还包括
1895年,伦琴(Wilhelm Konrad Rontgen)发现了X射线。
1896年,贝克勒尔(Antoine Herni Becquerel)发现了铀元素的放射现象。1897年,居里夫人(Marie Curie)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研究了放射性,并发现了更多的放射性元素:钍、钋、镭。
1897年,J.J.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在研究了阴极射线后认为它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电子被发现了。
1899年,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发现了元素的嬗变现象。
就是这几朵乌云带来了一场震撼整个物理学界的革命风暴,导致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1900年12月14日,Planck冲破经典物理机械论的束缚,提出了量子论,标志着人类对量子认识的开始。这一天也就成为了量子力学的诞辰。
接着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化的思想启发,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905年被称为科学史上的奇迹年,爱因斯坦在这一年发表了6篇论文,3月18日,发表了刚才提到的关于光电效应的文章,成为了量子论的奠基石之一,他也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奖。4月30日,发表了关于测量分子大小的论文,这位他赢得了博士学位。5月11和12月19日,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成了分子论的里程碑。6月30日,发表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这个不起眼的题目后来被加上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称,叫做“狭义相对论”。9月27日,发表了关于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这是狭义相对论的进一步说明,并且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单单这一年的工作,便至少配得3个诺贝尔奖。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玻尔是个看上去沉默驽钝的人,可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在他一生中几乎没有输过哪一场认真的辩论。可见波尔是个十分厉害的人,他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小儿子在1975年在量子力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学生海森堡,泡利,狄拉克、朗道获得诺贝尔奖。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可以说是一个奇才,本来是个研究欧洲历史的,半路出家学了物理。德布罗意在他五年的研究生生涯几乎一无事成,他的博士论文也就一页多一点,他的导师朗之万拿着他的博士论文不知怎么办,就寄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拿着德布罗意的论文决定很有意思,于是德布罗意就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薛定谔看到德布罗意的关于物质波的博士论文,从中受到启发。将电子的运动看作是波动的结果,其运动的方程应该是波动方程,方程决定着电子的波动属性。1926年薛定谔连续发表了4篇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标志着波动力学的建立。然而薛定谔并不能指出波动方程的具体含义,而是由玻恩指出薛定谔的波函数是一种概率的振幅,它的模的平方对应于侧到的电子的概率的分布。二战是纳粹迫害犹太人,薛定谔向美国递交移民申请却没通过,作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却被美国拒之门外,大家一定感动很奇怪。这是因为薛定谔道德上有问题,他有不少情妇,还有好几个私生子。
第一个提出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的,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海森堡从粒子的角度出发,在玻恩和约尔当的帮助下,海森堡矩阵力学的相关理论。
虽然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出发点不同,从不同的思想发展而来,但它们解决同一问题是得到的结果确实一样的。两种体系的等价性的。
由于海森堡和薛定谔在量子力学建立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分别获得了1932年、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狄拉克提出相对量子力学,使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结合起来。狄拉克是个沉默寡言,喜好孤独,淡泊名利的人。有一次狄拉克在某大学演讲,讲完后一个观众起来说:“狄拉克教授,我不明白你那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狄拉克看着他久久地不说话,主持人不得不提醒他,他还没有回答问题。“回答什么问题?”狄拉克奇怪地说,“他刚刚说的是一个陈述句,不是一个疑问句。”
1925年,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
1927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
量子力学到此可以说是基本的框架已经建立。
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初著名的物理学家波尔兹曼就因为不能就是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在1906年选择了自杀。1934年,荷兰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因感觉在量子力学里力不从心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因不能接受量子力学太多的概率成分和不确定因素,而站到了量子力学的对立面。于是形成了以爱因斯坦为首反对派和以波尔为首的拥护派两大阵营。他们开始了长久的论证。1935年,薛定谔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猫,爱因斯坦提出EPR佯谬。
第三篇:《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
史蒂芬·霍金生于 1942年,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也是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只能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他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之谜,霍金既是残疾天才的典型,也是当代的大众文化偶像。他,是轮椅上的攀登者!
《宇宙简史》也叫做《时间简史》,它的原著名字是“A Brief History of Time”。
霍金借助哈勃望远镜、爱因斯坦的广泛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诸多人类的结晶展开了他的宇宙历史研究。诸如,宇宙星体的引力塌缩形成黑洞、黑洞不太黑、黑洞发射粒子、黑洞爆炸及时间和空间有限而无界,天主的启动等等。
《宇宙简史》用它迷人的表达方式讨论了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时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霍金用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了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探寻时间和空间核心可望而
不可及的秘密这一未竟之业中,它将引导世界各地喜欢仰望星空的人探寻宇宙的秘密。
我享受这本书带给我的乐趣。每当我漫步在知识的世界中。曾几何时,自己对于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渴望,想着天上的星星,想着天上的月亮。现在,我时常眺望星空,看着颗颗流星,看着五彩的星座。从书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黑洞的故事,揭开了反物质神秘的面纱,知道了更多遥远星系的奥秘。从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天文学的知识。我感觉,我自己与遥远的未知更近了一步。
霍金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或在膨胀或在收缩的空间,而且他还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诞生出来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我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来只是一个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终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这就形成了宇宙,虽然这只是假想之一,但这却是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我觉得那些语言太深奥太专业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领略不到畅游在宇宙中的乐趣,体会不到揭开宇宙庐山真面目的满足。细细品味后我才领悟到,那文字中蕴含着宇宙独特而神秘的魅力以及霍金热爱科学的心。是什么让霍金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是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刨根问底的心。是那孜不倦的精神。
简练的语言,播撒着浩渺的知识;睿智的语言,体现着博大的智慧。这次的阅读,让我长了知识,增了视野,也让我学会了严谨的态度。
宇宙所带给人们无限的诱惑力,它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更多宇宙的谜底!《宇宙简史》上不能解释的宇宙的谜,就靠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揭开它!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简史
建国前后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建国前后,即从1947年到1950年,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彻底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实现了祖祖辈辈所盼望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身得解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解放初期能够迅速战胜困难,恢复经济,并顺利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改革初期,适应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情况,大量出现了变工队、耕田队、互助组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他们为军烈属代耕,为鳏寡孤独帮忙。这种互助合作组织的宗旨是“自愿结合、等价交换和民主管理”,发展基本上是正常的。对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业合作化,土地归公
1952年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提出,要适当加快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这样,原来的互助组很快变成了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虽然文件规定“入社自(转载自得仕公务员考试网http://gwy.kaoshibaike.com,请保留此标记。)愿,退社自由”,实际上是入社并非自愿,退社更不自由。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中国农业要走由初级社到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路子,合作化的步子进一步加快。
1955年夏,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尖锐地批评邓子恢(时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等人是阻碍农业合作化加速发展的“小脚女人”,是“右倾机会主义”,是“一场阶级斗争”,这更进一步助长了已经存在的急躁冒进情绪,高指标、浮夸风大大加剧。就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把总路线中说的“相当长的时期”变为了“相当短的时期”,把“逐步”变为了“跑步”,快了又快,初级社还未建起来就搞高级社,高级社还未搞起来就搞人民公社。
“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年初,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用15年或20年至30年的时间,在工业生产和经济上“超英(国)赶美(国)”的目标。1958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确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时期。在经济计划中搞“第二本账”,鼓励高指标,互相攀比。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指导下,各地竞相争放农业生产“卫星”,《人民日报》报道的丰产“卫星”一个接一个,并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58年8月,毛泽东同志视察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发出“人民公社好”的号召,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决议》认为,建立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农村加速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桥梁。《决议》指出,在我国实现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未来的事了。
“反右倾”,到处“插红旗拔白旗”
1958年底至1959年上半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察觉,并试图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刮起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1959年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本来是纠“左”的,即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左倾错误,但毛泽东同志看了彭德怀的意见后,认为彭德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于是,会议的方向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由反“左”一下子转为反“右”。
八届八中全会对彭德怀等人作了错误的处理,并发出《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指示》,认为当时的主要危险不是左倾而是右倾,要求从上到下开展所谓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斗争”。从此,浮夸风、共产风非但没有刹住,反而越刮越凶,到处“插红旗拔白旗”,多人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的折腾下,加上1959、1960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农业(转载自得仕公务员考试网http://gwy.kaoshibaike.com,请保留此标记。)全面大幅度减产,国民经济陷于空前困难,城乡市场供应紧张,浮肿病、非正常人口死亡大量出现。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中央于1962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有7000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验教训。1961年,安徽、贵州、甘肃、河南、湖南等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迫于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窘境,悄悄地搞起“包产到户”即责任田的办法,得到一些地方领导的支持。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的号召,并对支持包产到户的邓子恢、曾希圣等人作出了错误的处理。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困难、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有多大,是现今年轻一代难以想象的。邓小平同志说:“1958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曾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说:“1977年6月,党中央派我到安徽当第一书记。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又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子,门窗都是泥土坯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想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
以上上海三支一扶考试:新中国农村建设简史,相关信息内容,大家可以借鉴学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得仕公务员考试网。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作出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统购粮的决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战胜了特大旱灾,还引发出一些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几乎与此同时,四川不少地方的农民也实行包产到组。在安徽、四川的影响下,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这种势头,引起一些人议论纷纷,却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提出农村政策要继续放宽,土地承包给个人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
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99%以上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连续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幅度很大,1984年达8000亿斤,人均800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国务院向世界粮农组织宣布,我国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与推行,标志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胜利,也标志着人民公社制度的终结。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批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为农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使得以集体经营为主兼有个体、私营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880(转载自得仕公务员考试网http://gwy.kaoshibaike.com,请保留此标记。)5万人,产值4 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
八十年初期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邓小平后来评价说:“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从1978到2003,农村改革深入发展的25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25年也是我国农村改革深入发展的25年。25年前,我国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并逐步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全方位改革推进,为25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近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紧密,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越来越明显,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于这一科学的判断,中央作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大决策。
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17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媒体的评价是“17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作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共有9个部分,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部分篇幅最长,四项重大改革全部涉及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思路。
如果说25年前我国农村改革主要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内部经营机制,那么,新一轮农村改革则着眼于体制创新,着眼于与农村发展有着更加密切关系的整个国民经济领域,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各种资源的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加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点深化四项农村改革: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这些改革都是党中(转载自得仕公务员考试网http://gwy.kaoshibaike.com,请保留此标记。)央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在许多长期未能涉及的领域进行了重大突破。
2004年我国农村改革新一轮热潮的兴起,预示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新一轮大解放、大发展的到来。
2005中央一号文件:国家财政再向农村倾斜
2005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
2005年中国加大减免农业税赋的政策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2005年的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
2005年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高涨,秋冬播面积比去年增长2000多万亩。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了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建议》强调,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1月21日正式公布,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006年两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热点话题
2006年两会期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各界的热点话题。
国(转载自得仕公务员考试网http://gwy.kaoshibaike.com,请保留此标记。)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4日在回答《农民日报》记者提问时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他阐述了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层次的三点考虑。
温家宝说: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他特别提出,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一着活棋,这一步走好了,就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之所以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的自主权。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二是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贯彻始终,并且作为检验的标准。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以上上海三支一扶考试:新中国农村建设简史,相关信息内容,大家可以借鉴学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得仕公务员考试网。
第五篇:唐山简史(共)
唐 山 市 简 史
(一)高 金 山
一、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唐山市城市体制改革是在中共十二大召开,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全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唐山市建设现代化城市和进行改革开放就是在这个指导方针下进行的。1983年5月,根据河北省的指示:唐山地区开始与唐山市合并,分别建立唐山市和秦皇岛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进行城市体制改革实践。新建立的唐山市辖10县5区2个农场。据统计全市共有301个乡5742个行政村。建立市管县体制成为唐山市进行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团结全市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市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城市,开始成为唐山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而继续推进经济建设则是全面开创性局面的首要任务。
中共十二大实事求是地确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农业、能源、交通以及教育、科学技术上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建立市管县体制首先要在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上谋划,坚持国营经济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贯彻坚持自力更生,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精神。唐山市在这样的条件下最重要的是搞好地震后大规模恢复建设,做好前十年的事情,为第二个十年也就是振兴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用建设有中国特色色会主义理论指导,尽快完善市管县体制,在市管县体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最迫切的任务。进行大规模的恢复建设,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使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上比全国其它地区明显地慢了一个节拍。唐山市要想尽快赶上全国其它地区,实现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必须拿出百倍干劲,用赶超的速度发展自己。英雄的唐山市人民正是这样认识问题,不断加快恢复建设速度,不断学习其它先进地区的经验,开创各项工作性局面的。
地震灾区为了赶上先进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4年1月9日,费孝通到唐山作《开发智力资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报告》。不久,马家沟耐火材料厂被冶金部评为全国环保先进单位。2月,遵化峰林牌罐头、开平家羹牌粉丝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食品。2月13日,开滦矿务局被评为企业整顿合格第一名企业。3月,唐山市北外经外贸部批准为全国商品生产综合基地。市管县体制出现良好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地完善市管县体制,快速发展唐山经济,1984年5月9日、5月12日,唐山市相继下发了《关于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的补充规定》、《关于国营工交企业进一步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决定》文件,指导企业搞好转轨变型。6月,开滦林西矿采煤一区8813工作面创造出薄煤层高档普才18097吨的全国最高纪录;开滦602场岩石乳化炸药被评为河北省优新产品科技成果一等奖。9月,唐山市建筑陶瓷厂在全国第四次稀土应用会议上被评为先进单位,三项产品获国家新产品金龙奖,受到表彰。12月,陡河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完工。地震灾区能够连续获得全国全省表彰轰动了全国。唐山市市管县体制爆发出的潜力,开始受到全国其它地区的关注。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了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围绕这个立足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方针。唐山市贯彻《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真分析唐山市情,觉得文件指出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非常适用。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应该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和国内经济技术交流;建设一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建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开始成为唐山市市管县体制的目标和任务。1984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公布以后,万里、李鹏专程赶到唐山参加引滦入唐工程、引还入陡输水工程剪彩。他们在与党政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建设工人座谈时,高度地赞扬了唐山人民的精神,并对唐山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意见。12月10日,冀东水泥厂投产。12月18日,唐山市召开引进东欧技术设备座谈会。12月22日,唐山市召开人才科技交流大会。12月27日,唐山市召开工业公司改革大会。以市管线为中心的唐山市城市体制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经验。唐山市各项事业都获得
空前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8万元,比市管县前增长13个百分点。唐山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唐山市恢复因大地震而中断的对外开放工作。3月1日,国家重点能源建设项目——开滦林南仓煤矿投产。5月9日,190家国营工交企业、413家国营商业企业全部实行利改税。6月7日,河北省第一个汽车联合企业——唐山市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成立。与此同时,唐山市各项制度建设也进一步发展。5月9日,《唐山市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下发。5月27日,《唐山市关于进一步搞活国营工业企业,增强企业活力的实施意见》发表。6月19日,《唐山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条例》公布。8月22日,《唐山市环境保护暂行规定》公布。9月2日,《唐山市市政工程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唐山市城市体制改革为适应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社会取得阶段成果。城市体制改革推动了唐山市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贯彻十三大精神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大会批准了中央委员会《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科学理论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总体上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是由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组成,近期目标是建立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远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从而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体制的前进方向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十三大闭幕以后,全国掀起了学习文件,贯彻会议精神的高潮。
在十三大召开期间,唐山市组织了赴山东学习考察团,到山东先进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团回来以后,认真总结山东经验,并结合唐山实际向全市人民汇报了考察结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号召全市把认真学习十三大文件与学习山东发展经验结合起来,找准目标进行实践,全面落实邓小平提出的经济发展第一步目标,加快唐山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唐山市实现比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设想有了一个借鉴样板。为了学好十三大精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分别召开了会议,传达十三大会议精神,部署全市学习工作;同时,分别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计划工作会议,研究唐山发展问题。唐山市掀起了贯彻十三大会议精神的高潮。
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要认真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把文件精神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推动全市改革和建设快速发展。计划会议确定了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7年增长7.5个百分点,实现100亿元。农业战线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农村工作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创汇农业,走贸农工型经济发展道路,促进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工业战线提出了厂矿企业建立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工业各项指标的思路。用十三大精神指引,以教育体制改革、民政婚姻殡葬改革为先导的改革设想先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了。
为了推动唐山市改革开放事业,中共唐山市委组成13个宣讲组,由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各县区调研,到基层宣讲十三大会议精神,对改革开放进行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学习体会,探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创建出民主协商这一形式。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定期参加民主党派会议,定期组织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秘书长以上干部联谊会,定期听取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唐山市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一种形式,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奠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对话成为民主协商的一种有效形式,受到了广泛赞扬。唐山市出现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1月28日,中共唐山市委推广民主协商这一参政议政形式,邀请各界人士对唐山市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各界人士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市委书记刘善祥充分肯定了建议,并对各界人士对唐山发展的关心表示感谢,希望各界人士继续关心唐山市的改革与建设,深入调查研究,为唐山发展献计献策。12月1日,丰润县采取鼓励科技人员流动、有计划组织科技人员从事在职技术承包、利用学会搞好隶属交流三项措施,加强知识分子工作。12月11日,唐山市召开了反对官僚主义会议。会后,路北区召开了端正党风、反对官僚主义大会。17日,市委召开四届五次全会总结经济工作、改革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并就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党政分开问题进行了部署。24日,路北区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研究落实问题。全会号召以改革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求实精神,继续深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道路,引入竞争深化企业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唐山市深化改革迈出了可喜一步。1988年1月26日,教育战线召开座谈会,共商振兴科教工作。市直机关扶贫包村工作也开展起来了。1月29日,市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围绕政治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2月6日,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振兴唐山问题。2月8日,政治工
作研讨会召开,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从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的思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标志着全市贯彻十三大精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简政放权获得突破。2月25日,市属国营屈庄煤矿、刘庄煤矿、东窑煤矿、东风煤矿、印子沟煤矿划归开平区;3月12日,市属第二建筑公司转让给唐山钢铁公司;3月30日,唐山市食品公司划归畜牧局。《改革工会干部管理制度试行办法》也正式公布。各县区先后开始制定工会干部管理条例,进行工会干部制度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工作也取得进展。2月11日,《加强外事工作管理规定》公布。3月23日,英国林肯市代表团访问唐山。3月28日,滦县、滦南县、乐亭县、唐海县、丰南县列为国家沿海开放地区。4月5日,唐山市对外开放动员大会召开。会议号召全市各县区要充分认识唐山市沿海地区开放的重大意义,抓住机遇,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搞好重点工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投入到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4月6日,唐山市召开学三明赶先进,创建文明城市大会。接着,学三明赶先进,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意见正式公布。4月7日,机关领导干部大会召开,市委市政府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两个考验,推动唐山市对外开放的水平。全面落实十三大会议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在唐山市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唐山市营造出了农业和工业、城市和农村、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在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上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在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