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CL点亮11城地标向伟大时代致敬
TCL点亮11城地标向伟大时代致敬
近日,“向伟大时代致敬”的话题不断发酵,引起了很多媒体、企业、普通市民的共鸣,大家从不同角度热议伟大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改变。话题发起者TCL再度加码,强势点亮纽约·纳斯达克大厦、香港·维多利亚港、北京·京信大厦、上海·花旗银行、广州·小蛮腰、深圳·京基100、重庆·WFC国际金融中心、南京·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国贸大厦、武汉·武汉万达汉秀剧场、济南·济南绿地中心以及南宁·南宁三祺广场等国内外11个城市标志性建筑户外大屏,发出“向伟大时代致敬”的强音!触动心弦的正能量话题,引发全民关注和热议。
这是继2月27日联动10大核心媒体同步打CALL新时代之后,TCL再度发出“向伟大时代致敬”的强音。TCL将一如既往地置身时代的宏大视角看待自身发展,强化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所处时代之间同频共振的关系。
TCL点亮11城地标 TCL用点亮全国地标 诉说与时代共振的情怀
北京京信大厦、上海花旗银行、广州小蛮腰、深圳京基100等城市地标建筑的户外大屏商业聚集效应明显,受众广泛,对于传达品牌价值观效果明显,对于时代号召的能力更是显而易见。
TCL “向伟大时代致敬”强势刷屏,让我们见证了企业积极参与新时代的新气象。不少看到广告的消费者表示:“TCL这波户外广告太燃情,第一次被企业的格局、发出的口号所震撼,也让人思考和感慨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幸运;同时联想到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企业筚路蓝缕,一路奋进的历程,对他们肃然起敬”。
TCL正是这样与时代前行同频发展的企业代表。做技术出身的TCL掌门人李东生,一直抱有“实业强国”的理想,带领企业从磁带开始做起,到程控电话,无绳电话,再到家电全产品线,TCL一直在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走在行业前面。企业研发的TCL王牌彩电在90年代初就做到了质量和显示效果与外国品牌的产品相差无几的状态。如今,更是凭借自主研发的量子点技术、智能创新技术等逐鹿全球,创新能力和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从以往的仰望跟随变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与此同时,经历过全球化并购和发展的风雨坎坷,今天TCL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垂直产业链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代表,并且受到了世界范围用户的尊重与拥戴,“粉丝”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TCL从创立到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见证着中国家电行业一步步改变。如今,TCL更是在海外,以“品牌自信”背书“文化自信”的昂扬姿态,成为大国品牌时代责任的有力担当者。
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表示:“庆幸的是,我们能跟这个伟大的时代同行,更觉得要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想,四十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回望过去,信心满满;展望未来,壮心不已。”
引发时代与企业发展的深度思考与共鸣
每一个时代商业的成功,都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印记,而时代也因着重要商业精英们的努力变革发生了轨迹调整。
TCL发出“向伟大时代致敬”的号召,是源于对改革开放促进企业发展的感恩,也是源于TCL所取得的时代成就的实力,以全球创先的“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能力”、以“挺起中国经济脊梁”的实业精神、以37年来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不竭的坚持坚守、以“160多个国家及地区消费者”的品牌赞誉、以“品牌自信”背书“文化自信”的昂扬姿态来“向伟大时代致敬”。也以企业样本之力引发人们对于时代和企业、时代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思考,来回馈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TCL董事长、CEO李东生曾表示“强国梦,要从强企开始。”“新时代”必将是一个中国品牌集体发展奋进的时代,必然有更多的机会等待发掘。只有不断给企业加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能力,才能让中国品牌的集体崛起及领先之路走的更坚实、坦荡。“中国制造2025”的率先完成;大数据、AI、5G、量子点等未来技术的率先布局;全球市场19年的探索与耕耘,与全球消费者的深度互动等都让TCL更有机会适应新时代发展,取得更高的成就。
第二篇: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
陈东升: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
每次我站上来的时候就是会议结束的时候。不管今天会场还有多少人,我有一个提议,请大家全体起立,用掌声致敬改革开放40年,致敬中国企业家群体和中国企业家精神,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开幕演讲,基本承载了40年中国企业家成长发展壮大的这样一个主题。从柳传志、刘永好、王石,包括田源作为80年代改革重要的参与者的演讲,还有南存辉代表浙商,以及其他的演讲者,是对过去40年的总结和致敬。今天下午的闭幕演讲,两位年轻的80后的企业家,还有丁健和王维嘉对科技、AI和未来做展望,又是对未来很好的一个预示。
我们既总结了过去40年,也在展望未来的40年。昨天《中国商业心灵》,八位企业家中有文学青年、军人、国家干部、记者,他们通过二三十年的打拼,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企业家。特别是张文中,他用慢声细语的讲述,将12年的冤屈和血泪,用平淡的心情表达出来,他说对时代无怨无悔,对整过他的人没有任何的怨恨。这就是企业家精神,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一个集中的代表。
企业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是超级具体、有血有肉的。10年前,我们在这个地方纪念改革开放30年,那是非常热闹的场面,时间一晃而过,今年我们又迎来了改革开放40年。这10年有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今天能够更平静,更理性、更平和地来看过去的40年。
历史是一杆称,我们的辛酸、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失败,我们所有的历练都是在积累,所有的积累都在增加它的分量。时间是一把尺子,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坚守心中对专业、对市场、对国际化敬畏与向往,只要我们坚定地用阳光、用开放去寻求我们的财富,这个尺子是无法来测量你的。我们会永远的走下去,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精神40年积累,走到了今天。
一、改革和开放真正改变了中国
改革开放的本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家战略回归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走过来的。1956年国家提出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中共八大,但是后来又走向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家战略。最近有一些文章纪念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说是小平让这个社会回到了常识,回到了平常。其实我也在想,我们很多学者多少年在呼吁中国需要启蒙,中国需要寻找普世价值,我觉得中国的启蒙,中国的最大的普世价值就是让这个社会更世俗化。所以我觉得改革开放就是把社会归到平常,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这种国家战略回归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我们今天纪念改革开放40年,最核心是我们要认识过去的社会,一切都是从这样一个常识,这样一个战略来发端的。
1975年,第四届人大提出分两步走、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当时是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我永远记得周总理做报告的情形。当时周总理正在重病中,后来邓小平南巡讲话讲到是主席让他写一个不超过5000字的报告,所以四个现代化的报告是邓小平组织起草的,是周恩来总理念的。那个夜晚就像发生在昨天,我一夜没睡着,一个小县城的一个高中生觉得国家有希望了,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强大起来了。
所以改革开放最早期我们是讲的,唱着80年代那首歌奔着“四化”。但是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是有本质差异的,四个现代化还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一种具体的认识,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方位的,是整个社会的,从意识形态到思想到观念,到社会组织,坚定地跟国际、跟现代接轨。
开放是起因,改革是过程,改革和开放真正改变了中国
我很少看到文章研究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我认为开放是起因,改革是过程。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没有开放认识到和世界距离的差距就没有改革,没有开放也就没有目标和要求,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开放和改革是这样一个关系。
改革最开始从农村包产到户,到城市的万元户,从价格改革再到产权和所有制的改革,走到今天改革仍然在继续。开放我们很简单地理解是技术、资本、设备,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到最后沿海的发展战略,最后中国跟美国经济深度契合,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所以改革和开放的过程,这40年就是这样缓慢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一个过程。从小岗村,从深圳撕开了这么个小小的口子,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宏大的社会变迁的巨流。
开放还有一个就是人力资源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四个大的浪潮,第一个浪潮就是我们这批人都去高考,都觉得有了学习的机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第二就是出国留学;第三就是下海;第四考公务员,今天公务员又开始重新下海,这很好。当年从公派的留学生到自费的留学生,30年后成百万级的人回到国内来参加的经济建设和创业,这是我们讲的海归派。
所以“改革”和“开放”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经济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它是活生生的,它是波澜壮阔的,它是史诗般的。我们一定要认识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改革和开放真正地改变了中国。
二、改革开放孕育了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政府主导经济 改革开放30年纪念的时候,我站在今天这个位置上讲,我们过去30年取得的成就是以政府主导经济,国企、外资和民营企业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到今天依然如此。我有一个观点叫“企业家精神泛社会化”,一个城市的书记就是这个城市总规划的董事长,一个城市的市长就是这个城市的具体执行落实的总经理。张五常也讲,县域经济的相互竞争造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的成功。
在政府主导经济的基础上,我们老讲邓小平最根本的两个改革,就是宏观层面的价格改革和微观层面的所有制改革。没有价格改革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1992年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制度的这样一个转变。所以我在很多场合说一定要记住像田源当年作为价格改革的最重要的这样一个智囊,为历史做出的贡献。改革是很艰难的,当时市场是一个禁区,不能够提,就像前天晚上我们回顾的,只能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能提市场经济。10亿中国人都想发财的时候,就是中国有希望的时候
大家不要以为今天的成就是随随便便走过来的,是反复的较量、反复的博弈达成的共识,最后到邓小平南巡结束所有争论。为什么我老爱讲1992年是一个中国历史伟大的节点?邓小平南巡推动了中国又一轮改革开放的新的浪潮,中共十四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基本的经济制度,更重要的是有国家体改委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意见》和《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从此一个大规模的下海浪潮就在中国发生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到1992年的时候认为下海是光荣的,是被人们伸大拇指称赞的。我也经常回顾,以1992年的时间为限,说如果提前5年前下海,人家一定说东升肯定犯错被开除了;假如我提前3年下海,一定说东升混得不好、没本事;到1992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英雄。所以没有整个社会价值观形成这个共识也没有今天。
我记得1985年我参加广州的一个学术研讨会,参加的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这些学者,我们都在寻找中国为什么贫穷的答案。当时有本很火的书,台湾的作家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他们说是由于中国的文化的劣根性,让我们不能够成为现代国家。还有的学者讲毛泽东“批一个马寅初多出了3亿人”,哪想到多出的这3亿人成为我们巨大的劳动力的红利。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一辈子记得,我说你们都没说对,哪一天10亿中国人都想发财的时候,就是中国有希望的时候。当时我认为这个命题、这个假设是荒唐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国就是这样不可能的荒唐的事就是发生了。
只有当全民觉得下海是一个光荣的事,当人民认为企业家是这个时代元帅,是这个时代的将军,是这个时代英雄的时候,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有了希望,就有了今天。所以我觉得昨天八位企业家他们像一个要考试的小学生,毕恭毕敬,亲自动手写、朗诵,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40年的心路历程的一个浓缩。
改革开放就是一个时代的巨浪,把所有的人都裹挟进来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邓小平84年南巡,诞生了像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正非这样一批企业家;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又诞生了像郭广昌、冯仑、田源、艾路明、武克刚、毛振华、陈琦伟等这样一批以社会精英为主体下海的企业家。到了90年代中后期,刚才我也讲了,海归成为了一个时尚,互联网成了一个新经济,所以又诞生了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雷军等这些企业家。
昨天大家很感动,马云飞5个小时,坐5个小时的汽车来这儿,他也不演讲,就是跟大家晚上在炕上吃了一顿饭,唱了一出革命样板戏,晚上我们还聊到2点钟,今天早上8点钟他又飞到东京去了。大家可以想一想,他这是为了什么?这就是亚布力18年形成和产生的这样一种无穷的魅力。
所以改革开放就是一个时代的巨浪,把所有的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少年,所有的人都裹挟进来,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我说当年革命的潮流浩浩荡荡,有掉队的,有叛变的,有被杀的,有坐牢的,但是革命的历程洪流谁也不能阻挡。今天在中国发生的创业创新的这样一个浪潮,跟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有掉队的、有坐牢的,但是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这个主体越发壮大,创业创新的洪流浩浩荡荡,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从我们50年代这些老一代,到现在80后的新生代,一代一代、一波一波,前赴后继,这就是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国家经济的希望。回头看,比方说像台湾、像香港,李嘉诚过后、王永庆过后,下一代是谁,再下一代是谁,不知道。当一个社会的企业家传承没有接上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发展停止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只有一代一代、一波一波、前赴后继创业和创业家和企业家,这个社会才会永葆它的活力和青春。
三、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家精神走向成熟的过程 企业家精神就是心中有一盏对未来、对希望永不泯灭的明灯
我们亚布力十年的时候,马云讲亚布力的思想,就像亚布力的雪花,自由飘洒。前天我们创始主席田源讲,亚布力就是没有剧本的一部连续剧,我们已经上演了18部了,我们这个连续剧还会继续。所以今天回想,我们企业家精神真的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狂野到成熟,从躁动到平静,从赚钱到做社会公益,从模糊灰色的商业交易,逐步走向新型的政商关系。中国经济也从跑马圈地资源性的驱动到今天的效率创新的驱动,一切在进步,一切也在进化。平常、平静、儒雅、包容、豁达,一个逐步被社会慢慢认识的模范群体正在东方,正在中国冉冉升起。这就是亚布力代表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我觉得张文中先生的独白,我刚才讲了是血与泪写成的,为什么他没有怨恨?因为他心中有一盏对未来、对希望永不泯灭的明灯,这个明灯就是我们说的亚布力的精神,就是我们说的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不怨天怨人、不复仇,心中拥有着一盏对希望憧憬的明灯。
我们正在演绎一个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综合、更深刻的这样一个改革和革命
当然,改革还在继续,开放也在继续,我们今天国家战略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国家提出来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决定力量,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正在演绎一个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综合、更深刻的这样一个改革和革命。我们提出来要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我们要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和治理结构,这已经是从当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走向一个成熟社会,寻找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国家治理结构。这就是改革和开放的继续。
我们80年代开启的经济改革,1992年确立的市场经济,本世纪初加入WTO,到今天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家现代治理结构,特别是去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这样一个文件。有恒产才有恒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对企业家、对市场经济、对私人财产保护的这样一个伟大的制度。所以未来40年还要靠我们在座的,还要靠我们年轻的一代把这部伟大的故事继续的演绎下去。
本次论坛就要结束了。我们这一次会有很多了不起的成果,一个是柳传志、吴敬琏、王石、刘永好、南存辉、田源他们40年的致敬,工商联黄荣副主席代表民营企业家,我们感受到了娘家的温暖;我们这一次在王梓木理事的倡导下,我们第一次发了一封致全国的信,我们不仅要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还要做一个社会企业家。刚才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和新华社合作,第一次推出《中国营商环境报告》,这也是毛振华的贡献。
刘明康主席匆匆赶飞机走了,他是一个在亚布力最困难的时候支持亚布力,成为亚布力的精神支柱、定海神针。他不仅仅是一位中央委员,是一位正部级干部,是国际一流的国际金融专家,更重要的是他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学术、用他的思想和我们所有的企业家今天成为超级的知心朋友。中央规定70岁不能再担任社会职务,他的这种原则性也让我感到震撼。我觉得像亚布力这样的民间组织的名誉主席头衔说有可以、说没有也可以,但他很认真,所以这也是给我很大的教育。所以虽然他不在这儿,我也提议大家对刘明康主席给亚布力做出的贡献,给他深深地致敬。
特别感谢全国工商联,感谢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多年对亚布力的支持!
特别要感谢亚布力的70多位理事和企业家们,没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亚布力没有今天!
当然我更要感谢以洪涛为首的亚布力秘书处!
最后我要感谢站在这里的这些代表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亚布力的志愿者们,谢谢你们!
我宣布,第18届亚布力冬季论坛正式的结束,我们夏天在江西见,谢谢大家!
第三篇:向时代的领跑者致敬
向时代的领跑者致敬 ――序《劳模风采》
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攀煤是这座新兴城市的能源基地,一直以来为城市壮大输送工业的粮食。在攀枝花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中,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夺煤保钢战役,还是保产保供时期,宝鼎矿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攀煤深化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融入川煤产业集团,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克服煤价大幅下滑和世界金融危机中,广大员工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两个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众多优秀员工迎难而上、开拓创新、顽强拼搏,争当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矿工榜样、时代楷模、始终走在社会建设的最前列。他们以忘我的献身精神,推进矿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
这本由攀煤文联组织采写编辑的《劳模风采》就是矿区新时期矿工形象的写照。书中――位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省部级劳模,无论是朴实无华的一线矿工,或是开采乌金的带头人;无论是机械化采煤的领军人物,或是综采机组的护理师;无论是精煤名牌的打磨人,或是焦化生产线的指挥官;无论是科技攻关的组织者,或是项目开发的工段长……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动人篇章,充分展现了宝鼎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时代风貌。
劳模精神,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我们大张旗鼓宣传劳模,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劳模,自觉学习劳模,更好地发挥劳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信心百倍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劳模风采》是继我们今年出版《印象〃兵头将尾》之后编辑的又一本反映攀煤先进模范人物的专集。我们希望本书再一次竖起一面旗帜,在攀煤发挥榜样的力量;树起一根标杆,为矿工确立一个追赶的目标。以此为导向,在矿区形成学习劳模、尊重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尚。让伟大的劳模精神发扬光大,引领和激励我们为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做出更大贡献,创造一流业绩,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第四篇: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任仲平
2012年02月28日05: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建设的成果,雷锋这个普通战士身上,熔铸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三)翻开共和国的日历,细细体味那些影响过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个姓名,我们会发现:雷锋精神与其说是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
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这些战争烽火中挺立的英雄,为新中国绘就信仰的底色,如果说时传祥、向秀丽、王进喜这些建设年代里涌现的典型,为新中国构筑起精神的高地,那么,雷锋正是这一底色上闪耀的夺目亮色、这片高地上飘扬的鲜艳旗帜。而在雷锋之后,不同时代的“雷锋”,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有人落水,他跳进湖中;隧道塌方,他舍己救人。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拒绝亲人给的走私手表,即便被称作“临时工”也兢兢业业,这是“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面对6000多户居民水电维修、房屋养护需求,一干20多年,笑着婉拒酬谢、耐心接受挑剔,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里弄中的“新时代雷锋”徐虎;
16年里捐出12万元,相当于全部收入的1/3;20年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多倍;开微博宣传雷锋精神,“粉丝”达到620多万,这是我们身边可感可触的“当代雷锋”郭明义„„
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从雷锋的时代至今,新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让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
从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50年来,雷锋从未离开,他一直就在时代前进的行列之中;50年来,雷锋精神从未停顿,它就在社会变革的意识深处。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时,人们就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强烈的忧患;每当社会风气健康文明时,人们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的赞叹。如同一个磁场,雷锋精神把那些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纳入其中,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甚至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正是在一代又一代“雷锋”传棒接力的道路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抵达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我们时代的社会风尚,本身就证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四)这是一种怎样的象征?
50年来,他曾被塑造成完美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曾被还原为骑摩托车、戴瑞士表、穿皮夹克的时尚青年。这样一个年轻战士,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伟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曾堵过枪眼,不曾拦过惊马„„但他真诚、善良、友爱,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以奉献社会为幸福。他用短暂的一生,回答了植根于人生本质的永恒追问:“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雷锋所提出的人生命题,是他所处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普遍剧情”。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当好螺丝钉”等人生答案,更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的人生课题: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为我们计算出“自我与他人”的公约数。抢着驾驶车体高大、操作困难的推土机,忘了病痛在路过的工地上推起运砖小车„„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如果能让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就会有最宝贵的归属感,也才能释放最强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为我们澄清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这是雷锋最深入人心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突破一己,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旅程。
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可能只是帮助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平凡之中蕴藏伟大,细微之处方显精神。雷锋的一生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路径:伟大出于平凡,人皆可为圣贤。
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这些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这就是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总有人一次次被雷锋打动,他的精神因此能超越时空、穿越时代;这就是为什么,21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个小个子战士的灿烂笑容,依然要经历精神的洗礼与心灵的拷问。
(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困惑。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碾碎欧洲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让狄更斯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镀金时代”,也面临贪污腐败盛行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坏、精神危机。
而我们同样身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徐本禹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最美妈妈”用双臂托举的精神之花,也有彭宇诉讼引发的道德迷思。
当交换成为很多人的存在哲学,一切似乎都可以打上价签、上架销售,一切似乎都应该掂量轻重、计较短长,“理性经济人”几乎成为唯一的物种。有人断言,雷锋早从社会上消失,换算成明码标价的各种服务。
当冷漠成为很多人的人生面具,意义和价值在怀疑中消解,行动与实践在质问中延宕。扶起跌倒老人会不会反被诬陷撞人?爱心捐助会不会反被贪污挪用?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中,有人感叹雷锋若在也寸步难行。
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在这种普遍的道德焦虑中,对雷锋的呼唤也从未停止。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学雷锋》网络游戏风行一时,时尚明星荧幕再现雷锋音容事迹„„
一边是对雷锋的疏离、怀疑甚至解构,另一边却是对雷锋的认同、呼唤乃至回归。这样的矛盾,正凸显我们时代的道德困惑: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社会如何找到一种核心的价值?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里,个人如何构造一种心灵的支撑?在物欲的诱惑侵蚀下,时代如何唤回一种实践的德行?
(六)“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在变动的时代,如何坚决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更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从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引发全国范围的集体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传递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再到今天的“小悦悦事件”唤起全体国民的痛切思考,在建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探寻中,雷锋精神再次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主体人格提升的内在要求。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雷锋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特殊品格;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需要以这种“精神原型”为内核,为全速前进的中国,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为深刻转型的社会,寻找一种心灵动力。正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这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一环,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支撑。
(七)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雷锋”代表了什么?“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雷锋命题”需要怎样的答案?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今天“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的时代共识。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公民需要以精神信仰作为人生灯塔,需要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需要敬业创新的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就是公民精神,雷锋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
我们需要秉持公民精神,正如雷锋一样,他不会袖手旁观社会的发展,而是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他会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不是权衡再三退避三舍;他会把奉献视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会对他人保持诚信、友爱甚至谦卑,而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一个社会需要以共同价值来凝聚,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公民意识,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包含着一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人文关爱和家国情怀。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八)1962年8月10日,雷锋写下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行动,续写这本厚重的“雷锋日记”,汇聚成荡气回肠的“中国精神”,那个在部队营房前不幸倒下的身影从未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视线——
他就在六盘山下武警某部一连官兵们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的奉献中,他就在北京东四七条小学孩子们19年不避寒暑义务服务的坚持里,他就在长江边大学生们接力救人搭成的人链中,他就在白方礼老人艰难蹬行的“支教三轮”上,他就在陈贤妹面对无助孩子“救人最重要”的一闪念,他就在“最帅警察”挺身接住坠桥青年的一瞬间。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勇气,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为雷锋阐释的“自我与他人”增添了时代的温度。这个时代,有放弃“体面工作”帮助麻风病康复者的大学生司占杰,有离开大城市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的年轻白领李英强,汶川地震后10多万志愿者驰援灾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百万青年人热情服务„„价值、奉献,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吸引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价值,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把雷锋描绘的“有限与无限”光大出生命的力量。当上不起学的孩子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中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曙光,当西部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室内响起支教者的爱心合唱,当青岛募捐册上成千上万的“微尘”奏响道德乐章„„公民精神在实践中凸现了价值,雷锋精神在践行中丰富和升华。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坐标,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将雷锋注解的“平凡与伟大”演绎出崭新的内涵。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雪行医写下敬业的诗篇,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厚度,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的距离„„这些普通人身上敬业奉献的精神,既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
让抱怨者努力去改变,让迷茫者尽力去探寻,让批判者勉力去建设。正是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赓续了雷锋的精神,塑造了社会价值的内核,赋予了时代前行的信心。以雷锋之名,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是每个人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以雷锋之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先进分子道德觉悟,张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这是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九)也许,你挤在上下班地铁的人潮中,不愿与他人视线相接;也许,你算计着住房的贷款、孩子的学费,无暇顾及更多的感受;也许,你关上窗锁上门驻守高楼,难以看到左邻右舍的笑脸„„
即便这样,雷锋的召唤也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他鼓励我们追求更饱满的意义,引领我们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并把砝码添加在我们价值天平上属于精神的那一端,提示我们回答好生命的考题。
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意旨,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这是你可以做的——
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唱一首简单的歌,敲开公益组织的大门填一张志愿者表格,或者只是给满身泥水挤上公共汽车的农民工一个温暖笑脸,甚至只是微博寻人、网上捐物的一次顺手转发。举手之间,你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
第五篇:向时代先锋杨善洲致敬
向时代先锋杨善洲致敬
人民日报2010年1月30日报道了时代先锋杨善洲同志的优秀事迹,如果不是作者编撰、虚构和故意夸大事实的话,我想杨善洲是常人做不到的,他的故事是感人的,是我们国家干部学习的榜样。
据报道,杨善洲,原是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现在他走了,他走得象一个农民,他走得清贫,他走得可歌可泣。现在他还留下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伴,留下一对每天上山种地的女孩女婿,留下开农运车跑运输的孙子,他留下的是草帽、砍刀和农民所有的种地工具。我为我们共产党干部队伍还有这样的领导干部感到震惊,感到不相信,感到惋惜。试想一个地委书记,他不能为自己的子女安排当科局级干部吗?难道他的子女全是精神病患者,即使是精神病患者,不说当县团级干部,起码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弄个职位,现在的领导干部,哪一个的子女不是国家发工资呷皇粮啊,好多领导人的妻子快50岁了还可以从家庭主妇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些甚至仅会写自已的名字啊,如果位居副县长或比较好的科局长岗位,他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不是都可以安排工作啊,就是我们孩子的同学都认为考上好大学不如有个好父亲或好亲戚,杨善洲做到了不为家庭谋私利,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还有杨善洲这样的干部吗。
杨善洲是好样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假如我们的孩子有一天当上了掌握实权的国家干部,一定要向杨善洲学习,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刚看到《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时,我想到了雷锋,因为我觉得杨善洲就是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就像一颗螺丝钉,钻到哪里,长在哪里。我也想到了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也如他们一样,用自己无私的默默奉献滋润着生他养他的大亮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小行为成就了大亮山的大景观,我不禁感慨:共产党人,好啊!
把小事贯穿在行动中
杨善洲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壮举,都是一些小事,插秧、锄草、收稻、买苗、捡核、种树等等。钉马掌、打石头这样的小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他似乎不像是一个地委书记,更像是一个老农民。可是,琐碎集成求是,平凡成就伟大,了解他的人,谁又能说他不是我们的好领导、好干部呢?他把他的权力融入在了小事中,他把他的奉献贯穿在了行动里。他不说豪言,他只做对人民有益的小事。他把新建的砖瓦房让给了技术员;他把捡果核当成是孕育大森林种子的开始;他为人民跑项目,他在林场修公路,他赶着马车买树苗,他跑遍乡村定方案。群众无小事,为了让他们过得更好,他的脚步走得更坚实。
把忠诚谱写在生命里
一个人感动世界的,往往不是权力,而是他的内心。杨善洲用他的一言一行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做官不能看官位,不能看财富,要看他为社会做了什么,为老百姓做了什么。他把建办公楼的资金拿来救灾、他把自己的补贴送到养蜂人手中、他把政府给他的奖励捐给学校、他把勤俭节约当成一种责任、他把吃苦当成一种习惯,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大亮山的老百姓建起了一片生命的绿洲。
敬重他,因为他时时惦记着老百姓;
敬重他,因为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私利,所以他也有愧疚,因为他愧疚,所以我们更敬重,他把对妻子的爱、对女儿的爱深深埋在了心底,他执着坚信,有了大家的幸福,才会有小家的安康。
把百姓铭刻在心坎上
这一辈子,他有过权力,有过儿女情长,但始终不忘的是他的老百姓,他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唯一的选择,他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认为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而他是公仆,所以,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了家乡大亮山上房屋的春天;他把为民谋福利作为生命坐标,把心永远贴在群众的脉搏上;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格影响着周围的人,用手中的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实事。
是他,让家乡的老百姓喝上了甘甜的水;是他,让家乡的老百姓建起了通往世界的路;是他,让家乡的老百姓点上了希望的灯;是他,让家乡的老百姓看到了生命的绿。
是的,我们谁也不会忘记:忘记他的朴实,忘记他的善良,忘记他的忠诚。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