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1
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标杆
林 杰
(北京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摘要: 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是美国最早的教师发展和教学促进中心之一。自创建以来, 博克中心致力于哈佛大学全体教师与研究生助教教学水平的提升, 中心的活动主要是支持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 采取个体辅导、工作坊、习明纳等多种形式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博克中心还开展与教学相关的研究, 出版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师教学,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博克中心成为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一个标杆。关键词: 博克中心;大学教师发展;标杆
上世纪70 年代中期, 美国一些慈善机构如丹佛斯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将致力于大学教师发展的教学中心建设作为优先资助的对象。1976 年丹佛斯基金会给了哈佛、斯坦福、西北大学等五所大学启动资金, 开启了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专业化的新时代。
时任哈佛校长的德里克·博克依靠这笔资助建立起本校的教学中心---哈佛-丹佛斯中心, 初衷是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的质量。1991 年哈佛为纪念担任校长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博克而将其改名为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博克中心已经成为全美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领头羊, 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首屈一指的研究中心。博克中心在满足本校教师发展需求的同时, 还积极帮助别的学校筹建教学促进中心, 推广哈佛大学的教师发展模式。
一、博克中心的理念 1.好教师不是天生的
美国高校早期承担教师发展任务的机构一般是各院系, 上世纪70 年代逐渐向新成立的教学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转移。这一时期有关大学教师发展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前大学教师被认为是专业化人员, 拥有较大的教学与研究自主权, 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由教师自主决定。一个教师能否胜任教学更多取决于个人禀赋。而70 年代之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天生的好教师”是一种主观偏见, 教师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传递知识。即使一些大学学者是天生的好教师, 他们也存在继续提升的空间。
博克中心现任主任詹姆斯·威尔金森指出中心的宗旨是: 帮助教师成为好的研究者与好的教学者。在哈佛大学要获得终身教授的教职, 教学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学好的教师不一定获得终身教职,但教学差的教师一定获得不了终身教职。即使在哈佛大学, 一些教师擅长做研究, 却不一定擅长教学。因此, 教师教学的后天改进工作由博克中心协助进行。威尔金森举例, 哈佛某副教授水平很高, 但教学一塌糊涂, 系里讨论给不给他终身教职。后来还是决定该教师先提高教学技能再说。于是系主任打电话给威尔金森, 请他们务必帮助此公尽快提高教学技能。威尔金森答道: 为什么五年前不来找我们呢? 在哈佛大学, 教师是否参加博克中心的活动, 一般由教师自主决定。但也有强制执行的情况。哈佛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全校90% 班级的学生在学期末都要求填写对教师的评价问卷, 每年的统计结果被制成表格并公开出版。学生们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课程, 教师也可以与同事们相比照。那些教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或助教们将会收到院长或系主任的信, 要求他必须去博克中心补课。
2.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博克中心信奉一句中国的古老格言: 闻之不如知之, 知之不如见之, 见之不如行之。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博克中心的专家(developer)并不打算在理论上与教师探讨教学问题, 而是与教师一起通过反馈、咨询、课堂录像等方式, 帮助他们切实提升教学能力。中心的正式项目包括寒暑假教学研讨会, 微格教学, 英语培训(针对国际化的助教和教师), 围绕着领导力、写作、先进个案研究等主题的习明纳, 初级教师培训, 论著出版等。中心的活动内容多样, 形式灵活, 吸引教师有效参与, 满足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为了能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发展活动, 中心精心设计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在一门基础物理学课上, 中心专家让学生写日记, 然后将学生日记的摘要给任课教师阅读。然后将他们分成三组, 说说学生的问题在哪, 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20 分钟后, 有两组报告结果: 他们读不懂学生的问题是什么, 因为学生根本就未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一位教授感慨道“:每次课后, 我总会询问学生们有没有问题, 没一个人举手。我以为我的课讲得很清楚了。现在我才明白, 有许多学生根本没听懂, 以至连个完整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这个实验让教师体验到发现教学问题的乐趣, 这比直接告诉教师“学生听不懂你的课”更管用。
二、博克中心的服务对象 1.争取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参与
博克中心目前是美国最大的, 受资助最多的大学教学中心之一。现有16 位专职人员, 每年预算为一百四十万美元。博克中心的对象包括教授、讲师、访问学者、助教, 服务都是免费的。但与其它大学的教学中心不同的是, 博克中心主要服务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教师, 这些教师约占哈佛全校师资的半数。但是许多大学教师的主要兴趣在于学术研究, 视教学可有可无。哈佛大学的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中心如何让教师主动参与进来是个棘手的问题。据博克中心的估算, 哈佛大学有10% 的教师对教学情有独钟, 即使学校没有教学中心促进, 他们也会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而另外10% 对教学毫无兴趣。所以, 哈佛全体教师中有80%是可以争取参与教学促进活动的。
2.扩展到研究生助教
博克中心每年大概培训600 位教师, 以研究生导师为主。现在从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 教师的内涵也在扩大, 包括了研究生助教。因为在美国, 研究生们通常担任着助教的任务。他们负责组织每周一次的大课讨论, 或者在实验室中指导学生实验。在哈佛, 一些研究生还成为本科生导师。对这些缺乏教学经验的研究生而言, 引导课堂讨论比单纯的演讲还要难。因此在80 年代, 为适应研究生担任助教的需要, 相关培训项目很快发展起来。
1995 年哈佛通过决定对研究生进行教学培训。当时每个系可以自由决定培训项目。教学能力逐渐成为美国大学聘用新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尤其是在文理学院。哈佛的研究生教学培训项目不仅使学校得益, 而且也为研究生们毕业以后的求职提供了优势。这些研究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大学作教师,他们很快能胜任教学工作, 这大大提高了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
三、博克中心的服务内容 1.课堂教学的支持
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支持和服务是博克中心的首要工作。中心的专家们与各学科教授、首席教师以及教学团队一起工作。服务的内容包括课程开始前对教师进行培训;为助教提供微格教学;参与教师会议, 传递教育教学资源;讨论并进行中期课程评价;安排录像或课堂观察。此外, 中心还提供一些特殊需要的服务, 如帮助外籍教师学好英语, 能够让他们参加习明纳讨论, 观摩录像, 以及通过电子邮件提供 建议。
在教师或助教初登讲台之前, 博克中心可以提供微格教学实践。来自各院系的每位教师都要准备上好一次课, 然后听取来自专家小组的意见。专家之间的讨论将会开启有效教学的便捷之门。每次教学案例都会用影像记录下来, 然后由中心的教学专家们进行富有成效的、一对一的研讨。将课堂讲授过程录像, 并与中心的专家一起观摩录像,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方式。博克中心的咨询专家们通常富有信心和耐心, 他们能够关注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 并且保护教师的隐私。中心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免费提供录像的拷备。在授课教师要求下, 中心的专家深入教师的课堂进行观 察, 课后与教师共同探讨, 以便于从旁观者的立场就教师的教学提出洞见。这种方式适用于规模小的班级, 或者当教师认为录像方式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情况下。
中心还从教学的基本技巧入手, 给教师提供具体建议。如如何编制课程大纲, 如何准备讲座, 如何引导课堂讨论, 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处理课堂冲突)。其中, 美国大学教师几乎人人都需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学会应对多元化的课堂环境。种族、性别、民族、性取向、宗教、班级、学生态度、知识结构、原有经验等因素都影响到课堂教学。博克中心要求教师摆脱成见, 善待每一个学生, 对多元文化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进行反思。设计建立起开放的课堂环境, 让每个学生有安全感, 让材料适合所有学生。在种族成分复杂的环境中, 如何机智而有效地进行干预, 并控制好热点议题。
2.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与反馈是师生间交流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获得及时的课堂教学反馈可以使教师适时调整其教学方式。博克中心要求所有的教师在学期的一半或四分之三时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反馈。学生对课程或教师授课的评价既可以用纸化问卷也可以上网回答。在规模小的班级, 一些教师倾向于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得反馈信息。这种早期评价可以使教师及时调整不当的教学方式。每学期末, 学生们都会收到评课的电子邮件, 即Q 评价。评课在网上进行, 评价结果向教师与助教们公布。每学年度, 大多数课程的评价结果会被集中总结, 制成《Q 指导手册》。教师们如果需要自己的评课结果,可以到网上下载。如对评价结果及问卷有不解之处, 或者技术性问题无法解决, 可以向博克中心预约。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是博克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中心的专家们建议教师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 了解学生的水平与需求, 然后与课程结束后的测验进行比较。进行期中测验, 以了解教学效果, 并做及时调整。每次教学结束, 进行一分钟问答, 了解学生仍然困惑的问题。博克中心不直接对教师进行评价, 但可以从行政办公室获取本科教学评价的信息, 对每学期的教学优异者进行奖励, 授予“哈佛大学卓越教学证书”。授予对象主要是助教和讲师, 此举以期激励初级职称教师。评价条件是, 教学评价成绩在4.5 分以上者方有资格申请(满分5 分)。博克中心会将每学期获奖者的名字及所授课程的名单公布出来。
3.教学研究与出版
博克中心一方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反思, 另一方面中心也开展一些教学和学习方面的研究,目标是促进课堂实践, 提高中心的绩效。比如新教师与助教们经常询问的一个问题是: 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教学中, 布置多大的阅读量为合适。多年来, 哈佛学院的课业要求中对学生阅读量都有细致的规定。但是, 布置了阅读作业并进行评分并不意味着阅读效果就达到了。博克中心曾对几百位本科生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完成阅读任务的仅占43%。这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博克中心鼓励教师们拿出像在学术研究上那样的探索精神, 进行教学反思。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调研、评价和革新, 博克中心提供如下服务:(1)支持和管理与教学相关的研究项目, 包括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的论文或研究项目;(2)进行一些调研, 内容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对概论课程、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差异, 本科生对课堂教学的预期及感受;(3)针对一些教学革新项目进行持续性的评估, 如新教师培训、以行动为基础的学习、教学研讨会;(4)将教学研究成果提交给哈佛大学相关委员会, 并在全国和国际性会议上作报告。
博克中心备有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影片、杂志等信息供教师查询。此外, 中心还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升华, 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或翻译, 转化成易于操作的资料或报告, 公开出版, 提供给哈佛的教师。如《如何教授美国学生: 给国际教师和助教的指导》是一本给国际教师和助教的指导手册, 以帮助他们适应美国的课堂文化。主题包括美国学生的观念, 如何做好易于学生理解的报告, 讨论的引导和维持, 理解非言语的表达方式。如《经验之谈》是哈佛大学处于学术职业生涯早期的教师习明纳的论文集, 主题包括有效教学技巧, 师生激励, 课堂讨论, 合作学习, 评价及反馈, 教学和科研的平衡等。
三、博克中心的活动形式 1.个人咨询和辅导
博克中心为所有的教师和教辅人员提供个人咨询。咨询的内容主要围绕教学而展开, 包括演讲技能与技巧, 课程设计, 布置作业、论文、出试题, 课程与助教管理, 引导讨论的技能技巧, 学期教学评价, 评分以及对学生作业的反馈, 大课如何公平评价, 录像和课堂观察。此外, 还包括如何解决课程中所遇的特殊问题, 以及教师内心困惑。范围非常广泛。
博克中心还按教师和助教的需求, 进行私密的个体培训和辅导, 内容也很广泛, 从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到发声技巧。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位教师联系中心, 因为她的评教成绩很低, 学生们抱怨教师讲授得太_枯燥, 缺乏激情。于是中心的专家和这位教师在一起观看了上学期的课堂录像。专家注意到这位教师为讲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上课时逐字逐句去念。她的言语表述不够清晰, 与学生没有目光交流。于是专家鼓励这位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 脱离讲稿。建议她尝试讲授核心要点, 而不用逐字逐句念讲稿。专家对这位教师的发声和演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训练, 提高了她措辞的技巧水平。这位教师发现这些培训令她和学生有了深入而持续的交流, 从而在讲授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2.习明纳和午餐会
习明纳(专题研讨班)是博克中心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知名者有“克里斯坦森习明纳”, 这是由教师及富有经验的助教组成的高级研讨班, 旨在通过对来自真实课堂情境的案例进行研讨, 提高教师们在课堂上引导讨论的技巧。每年秋季开班, 为期十周。研讨选择的真实案例都是反映课堂冲突的关键时刻, 教师如何做出抉择。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进行课堂激励, 探究导致课堂冲突的因素, 探寻教师在不利情况下如何激励学生学习。研讨班约有30名成员, 来自各个学科。这些教师聚在一起探讨教学技巧, 分享成功经验, 相互取经。“研究生写作助教研讨班”是1988 年由哈佛学院的来自不同学科的教辅人员、助教、导师、讲师及其它教学工作人员发起组成的为时一个学期的研讨班, 其宗旨是如何给予学生的写作以足够的关注。具体目标是使用符合教育规律的一些高效策略, 对学生的写作、设计和作业进行回应, 通过写作训练来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开班头两天的培训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方式, 及有关写作教学的研究。助教还要进行评判学生作业的练习。
随着教学技术的变化, 尤其是网络教学的改进, 博克中心致力于提高教师网络技术的习明纳越来越多。其中每月举行一次的“网络教学习明纳”由博克中心与学术技术小组(Academic Technology Group)共同承办。针对那些对于在课程中运用网络资源, 以及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感兴趣的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每月习明纳的具体主题有所不同, 在网上公布。比如随着FaceBook、MySpace 等学习软件在学生中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博克中心会举办学习这些软件使用方法的习明纳,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营造的网络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反映。
再如“预防剽窃习明纳”, 教学技术研发小组设计了一套能够甄别剽窃的软件(Turn It In), 在许多课程教学中得到运用, 这个软件可以有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剽窃问题。这个习明纳就是给教师讲授如何使用这个软件, 并由一些使用过软件的教师介绍经验。
鉴于教学逐渐成为聘任、晋升、终身教授的重要条件, 博克中心除了提供常规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外, 还经常发起午餐会。在餐会上大家讨论各种议题, 如利用教学文件夹去获取奖励基金, 或者将之付梓等。
3.工作坊和模拟剧场
为贯彻“知之莫若行之”的原则, 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 适应教师特殊需要的工作坊被逐一规划出来。博克中心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在组建工作坊前都会了解每个学科的特殊性、课堂情况及学生的需要。如“说与学”是将口头交流技巧的教学渗透进研究生课程的项目。
通过说来学许多途径, 如课堂讨论,口头报告, 辩论等, 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批判性思考, 加深对课程材料的理解, 促进专业学习, 培养重要的 交流与领导技能。
再如
行动学习系列课程(ActivityBased Lear ning)包括一系列课程, 为学生进行公共服务、田野工 作、社区研究与实习提供准备。这些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加深和丰富学生的学术经验和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将理论、方法和概念与社区的资料和经验结合起来。
博克中心还向密歇根大学学习, 设有职业演员表演的小剧场。演职员可以模拟复杂的教学情境和学术生活中较为敏感的议题, 用间接而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引发观众(教师和助教们)的讨论。博克_中心的模拟剧包括三个环节: 10-20 分钟的简短表演;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包括提问, 甚至可以指出表演的不当;与观众展开讨论: 他们看到什么, 哪些像哪些不像, 表演提出了什么问题, 对表演有何改进意见。
四、博克中心的启示
哈佛作为世界一流大学, 非常重视教学, 进而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博克中心的建立将教师发展工作提升至学校组织的层面, 自中心创建以来哈佛大学给予了持之以恒的支持。中心与各院系密切配合, 主导着哈佛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在哈佛大学, 教师的教学评价成为获得终身教职的必要条件。这一方面反映了哈佛大学视卓越教学与学术研究具有同等重要性, 另一方面将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与博克中心的教师发展工作联系起来, 在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发展活动的开展。当然, 哈佛大学教师更多是自愿参与博克中心的活动, 因为这些活动能切实满足他们的需要, 解决他们遭遇的困惑。
由于有了博克中心这样专门的教师发展和教学促进机构, 大力推动了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工作的专业化、职能化。中心的开发人员不仅是教学技术的专家, 也是教学评价和诊断的专家。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非凡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他们可以直接或外聘相关专家为教师和助教们答疑解惑。教学中心丰富的资源和开发人员务实的作风, 使得教师与学生助教主动参与到中心的各种活动和项目中来。
第二篇:博克哈佛大学校庆讲话
哈佛大学350周年(1636-1986)校庆讲话
哈佛大学校长 德里克·博克
从我们上次聚会庆祝哈佛大学校庆300周年纪念日起,50年过去了。人们从这段历史中可以清楚得看出,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几乎不大可能有什么大的动荡会改变哈佛,美国和整个地球。美国在世界上演的角色也没多大可能发生变化。少数民族和妇女对于更多机会的要求,医疗保健的巨大变化,技术的急速发展都不会吞没美国。最重要的危险,仍然是对知识的极端重要性的估计不足。
在所有因素中,正是知识改变了哈佛和其他大学的面貌。从上次世界大战开始,并在战后继续发展的电子学和生物工艺学的进步,各行各业的精通业务,政策分析运用和现代医学的革命;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知识,专门知识和新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由于大学是知识发展的主要源泉,大学比50年前我们的前人所想象的更为重要。幸而,美国的大学以及大的热情和创造力迎接了这一挑战,有力的环境帮助我们取得了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而美国的大学不但幸免于难,而且还由于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还得到了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的支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套组织高等学校的特殊方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大学一直有着不平凡的自由,政府官员很少干预州立学校的事务,私人集团也可以建立它们自己的学校。所有学校都在为得到优秀的学生,教师和设备进行激烈而又友好的竞争。我们对这一体制已经如此熟悉,从而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内,大学严重地依赖政府,并在中央计划下运行。
我们这种自由而又分散的体制有着伟大的力量,它允许各自为政的独立学术中心存在,提高了创造力和适应力。由于避免了政府的控制,决策权利就掌握在有识之士的手中,鼓励竞争成了努力进取以超越他人的动力。我们在取得科学研究成果,进行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为社会不同阶层服务,为广大的个性各异的学生提供不同课程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网络。
因此,有理由认为现在是庆祝美国这所最古老的大学的诞辰的最好时刻,也是庆祝美国教育取得最伟大成就的最好时刻。但我们学校当初是清教徒建立的,如果说350年来哈佛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总在心神不定的担忧,即使在从外界形势看来 没有任何理由这样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会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阵痛,虽然我们强忍着,但也不免说出来。我们知道有多少学院是在全盛时刻种下了日后衰退的种子。我们的第二天性使我们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时时问一下自己有什么敌对的力量存在。命运会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内部矛盾和过分行为会消弱我们的大学或阻止它满足现代社会和人类的需要而作出贡献。
为了寻找我们忧虑的根源,我们最好从观察学校的外部环境着手。学校的成功和繁荣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但这种注意并不总是令人欢迎的。当学校的影响和重要性日益增加,声望和财产日益增长时,各种集团自然会受到诱惑,希望利用学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有许多证据,军事和情报部门试图使我们的教授们参加秘密的研究工作,并对我们作出种种限制,以避免我们的科学发明落入敌人之手。商人们寻求和我们的科学家建立关系,以帮助他们开发新产品。社会活动家敦促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本,购买力,尊严和威望同种族隔离等罪恶和不公正作斗争。公众指望我们利用我们的财富和影响力来帮助解决地方问题。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十分明确: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问题是如何才能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以及所需的条件到底是什么。校外的集团时常错误地认为,既然大学成功地进行了教学和研究工作,那么他一定可以操纵政治机构,或者解决社会问题。他们时常迫使大学冒牺牲自己独立性的危险而参与政治斗争,或者要求他们做一些有损学术公开和自由的事情,而公开和自由正是一个健康研究环境必不可少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已不在于人们寻求大学的帮助以解决社会问题,而在于人们要求大学的所作的与大学的性质相矛盾,从而对大学的基本功能够成了威胁。
来自大学外部的另一个令人忧虑的变化是,政府的规定有越来越多的势头。当知识和高等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活跃的时候,国家自然希望能确保大学为公共利益提供服务。大学已经被规定禁止种族歧视,推进正当活动,保证对研究基金的使用进行说明,保证残废人的入学权利,控制学生的入学分数,等等。
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出于好的动机,大多数是完全合理的,问题在于政府的干预还要走多远。里根年代使我们暂时免于更多规定的束缚,但诱使未来政府做出新的规定的可能性依旧大量存在。例如,当权者计划使毕业生的数量与国家的需要协调一致;对学校的发展计划和新设施的建立进行审核以避免重复和浪费;制定详细的规则来检查大学的体育比赛;制定防止学生得到不公正分数和入学遭到招生办公室不合理拒绝的保护性条款;等等。
在考虑这些规定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必须是对公众负责的,不断增加的规则正在威胁使我们大学在为公众服务方面取得成功的那些因素。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在特色各异,地方自治和竞争中繁荣起来的。而我们的规定就意味着千篇一律,中央计划和官僚控制。我们头上的规定越多,把我们周围只是很好的环境变为严重阻碍国外兄弟院校的那种制度的危险就越大。
规定越来越多的前景是与大量令人烦扰的问题相关联的。许多人对于研究性大学的影响和威望不断提高的心情是矛盾的。你们毫无疑问已经在最近的报纸和杂志上看到关于 你们母校的一些报道。照片很漂亮,文章的调子是友好的和建设性的。然而读一下内容,你将会发现他们都在强调哈佛的成就--在社会上的影响,基金的数量,在高级职位的毕业生的数量。我猜想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在暗自庆幸自己能与这样一个受到尊敬的学校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描绘的,只是一幅对哈佛和其他大学真正贡献歪曲的图画。我们都能够了解哈佛成就的本来面目。除去偶尔的科学突破外,人们从那些大量的书籍和无数增长知识的学生中间辛勤劳动的学者身上看不到许多戏剧性的东西。用想象代替这种现实并不是完全无害的。当人们读到有关哈佛文凭的金钱价值,哈佛基金的不断膨胀,老校友网的无形影响的报道时,羡慕和尊敬很容易变成嫉妒和仇恨。这种看法虽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但国家现在资助科学发明和学生助学金方面起的作用如此重要,已使危险性危险增大。认识到教育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联邦和州政府官员对大学是很慷慨的,这使得学校的活动更多地依靠学校所不能控制的力量。哈佛和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大学处于一种50年前的前任无法想象的危险境地,我们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对我们的态度。正如我们从近几年来几个事件中了解到的,对研究性大学的优越和骄傲的不满情绪很容易导致立法和行政机构的敌对活动。
虽然我们校门外的危险已经足够大的了,但很可能更大的危险来自我们学校内部的紧张局势。洛思尔校长在1936年曾就这一危险性评论说:“如果我们对历史没有搞错的话,一个学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时候是很少会毁灭的,而缺乏活力的学校则是自寻死亡,这时魔鬼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将其至于死地。”我们应该牢记这个警告,密切注意那些妨碍我们履行职责的内部矛盾和压力。
一般人在列举学校成功的弱点时,首先强调骄傲的危险性是很时髦的。然而,在所有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内,骄傲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处于最后一位的。我在哈佛的这些年内,从没有看见一个学校像我们现在这样关心走下坡路的危险,从没有这么多人决心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我们要寻找问题,则确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大学在确定重大项目和限制发展上遇到的困难。这种困难是可以理解的。知识和专门知识越来越重要,其用途也成倍增长,富有魅力的机会不断出现。由于大学在其性质上是无政府的,并由于授予教授自由权而昌盛,因而新科学不断出现,旧的科目仍然保存着,学校的扩大因此不可阻挡。
随着这个进程的不断继续,大学变得更难于管理。有如此之多研究项目需要关心,如此之多的必须会面,如此之多的地方会出现问题,如此之多的活动要求经费;解决这些问 题足以耗费最有才能的管理者的聪明才智。而有经验的管理者必须准确知道什么是大学所绝对不能做的。由学校的性质决定,大多数官员都是从教员中挑选出来的,由于缺乏管理艺术的训练,这些学术领导人很容易被行政事务所吞没,而几乎没有时间考虑如何改进教育和为开拓性研究创造机会。因此我们可能陷入一种可悲的境地,根据他们的学术经历而任命他们,但他们却没有时间来思考学术问题。校长为此感到苦恼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已轮到学院院长,系主任和重要项目的负责人了。
在座的很多听众很快就会意识到,大学的不断扩大需要不遗余力地寻求基金。在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校代表必须更加机敏地从政府和个人手中得到资金。这种压力充其量只能造就一些能应付各种烦恼的好脾气的管理者。在第一流的运动竞赛中,这种压力经常变为对运动员进行丢人的管制。在科学方面,财政压力迫使学校进入工业公司或政府计划安排的项目,其中一些需要保密或附有其他限制,这将危及自由,公开的研究环境。在我们这些在学术中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看来,我们高尚的目的使我们使用的这些方法合理化了。劳伦斯主教在为哈佛集资的时曾经说过:“当你在做一个真正伟大的事业时,你就不能不顾虑重重。”而在那些不具备这位主教的热情的校外人士看来,这种狂热的追求基金会更加证明他们的观点,即学校只不过是另一个为自己追求特殊利益的合法组织而已。
教师在发展自己的系和保持自己的研究中心而奋斗时,也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筹集资金和行政事务的苦役。但对很多教授来说,更加束缚他们的是由于社会对专业知识的急需而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机会:提供政府咨询,为政府服务,为大会做报告,为感兴趣的公众介绍某一个知识领域,等等。这些机会对于专业学院和文理学院的教师都大量存在的。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这些校外活动成了许多教授寻求刺激和变化,提高地位和金钱收入的最大来源。
这些活动并不是完全有害的。教授们与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相接触可以解决一些有价值的实际问题,否则他们可能只知道纸上谈兵,但这些活动终究占去了为实现学校更为主要的目的而必须花费的时间。
在未来50年内,以上所述的压力和诱惑都不会有所减轻。相反,随着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学者们将发现更难集中精力于他们的研究领域。社会将不断需要新的专门知识,校外机会将有所增加。大学为了保证自己的研究项目和活动,将更加需要教师们对学校管理的支持。
对教师的要求增加了,我们将如何回答呢?我不知道,对此也的确有理由感到忧虑。在一个学者的只是如此专门化,又如此依靠外界的承认和支持的现实世界里,他们同时忠诚于大学,职业和提供他们基金的势力。当这些相互抵触的压力增加时,教员们将更加难于摆脱周围社会的影响。难道我们能希望教授们不受这个时代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么?这一代的学者是随着水门事件和越南战争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现存制度有着普遍的不信任。我们不应指望他们有着他们的前辈和其他行业中存在的忠诚。相反,在这个鼓励成功和生活多样化的世界的影响下,我们很容易发现,越来越多的教授将试图把自 由,安全的学术工作同风险较多,性质较为低下却有较多金钱和较高知名度的工作结合起来。
不管这种预测是否现实,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金钱虽然十分重要,但影响学校的关键因素是时间。
时间的效用是不能明显看出来的。例如,我们通过细心的观察会发现,把每一分钟都用于学习的学生常常成绩不能提高,反而会下降。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如此,参加很多有兴趣的活动能够使他们改进工作的质量。但我们也同样清楚,一旦校外活动的负担达到某一个极限点,校内工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几年内,这种可能性将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教员将超越这一局限。
如果以上情况发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其影响可能不会很快显示出来。学术成果的数量可能不会受到多大影响,讲座仍然是有竞争和有内容的。但由于不被打扰的学术研究时间越来越少,学术成果将越来越缺乏深度和广度,并且将过多得依靠助手的工作。教师和学生的课外接触时间也将减少,这些接触虽然看起来是可有可无的,但却可能为青年学生在大学中的生活留下最值得记忆和最关键的一刻。教师也将有时间去认真了解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习。我们已经不能充分地了解大学教纲的完成情况,更不用说进行足够系统的工作去改进了。我们对学生入学时的聪明过人谈得很多,对他们 入校后进步了多少却知之甚少。无怪乎外界总是用粗俗的用词来形容大学教育而忽略其真正的意义。
现在,你们已经对我们的成功所带来的大量问题听得很多了。这些问题与过去50年大学所克服的那些挑战大不相同。我们已经无法依赖我们高等教育体制本身的力量来使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为我所描述的那些危险正是这个制度的产物。展望未来,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来抵抗那些迫使我们偏离正确轨道的因素。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必须把一件事情牢记在心:我所描述的危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由于对大学本来的目的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认识错误而造成的,而这些都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从研究性大学考虑问题,因此我们之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人则为了大到一些看起来更为紧迫的目的而将大学的基本目的置之一旁。在很多时刻,新的环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威胁我们的基本价值了,而我们却一无所知。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非常清楚大学一直完成的很好的职责和履行这些职责所需的条件。
尤其是,我们需要说服公众并时时提醒我们自己大学不是营业性公司,不是国家安全的工具,不是急于在世界上强行推行自己社会观点的军事机关。许多组织可以提供咨询或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或开发新的产品,或推行新的军事目的,但只有大学或类似的学术机构能够发现为提出创造性解决办法作基础的知识,只有大学能够教育出永远作出判断性决策的人。许多人可以成为企业家,律师或者有影响的顾问,但是只有具有安全和自由保证的学者才能去探求科学真理。阅历可以锻炼我们的判断力,使我们更加成熟,但只有教育能同时发展智能,启发新的兴趣,树立志向,提出重要问题,加强理解力的多重目的。只有这些,才是大学给以学生的真正贡献,而不是闪闪发光的大学牌子,或其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
为了说明基本目的崇高价值,让我引用洛厄尔校长另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演讲。虽然洛厄尔对于哈佛的将来所面临的重大事件和变化并不比我们今天知道的更多,但他确实知道哈佛真正的生命之源是什么。他说:
“学生们一代接着一代,如同海浪一浪接着一浪冲向陆地。有时候是静止着,有时候则带着暴风雨的怒吼。不论我们认为人的历史是单调的或是狂暴的,有两个事物总是新的,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这也正是一个大学所关心的。我们学校的年龄已经可以用世纪来计算,但只要她热切的追求这两件事物,她就永远不会衰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为达到目的使用的方法可能改变,但目的本身是永远不变的。”
第三篇:教学设计1:克和千克
《克的认识》教案
沿江镇学校---王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了解克的实际意义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际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了解“克”的概念,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2.建立克的概念。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生准备:电子秤、天平、2分硬币、一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来认识计量单位----克。
(1)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几种常见的称,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结合教材第103页进行讲解)
二、互动新授:
1、师生互动,认识克。
师:我们在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 g”来表示。
你在哪里有见到这样的计量单位?
让学生说出自己课前准备的以“克”为单位计重的物品。(如果有学生将实物带到课堂的,教师可将实物展示到投影下,全班共享。)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述:你看,我们常吃的口香糖,一片的质量是3克;菊花茶,这一包是12克;美味瓜子一包重100克。可见,“克”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计量单位。教师出示实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东西,请你掂一掂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2、认识1克。(1)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
师:我们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出示天平)
教师演示并讲述,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在标尺零刻线左右摆动幅度相同就平衡了)。
称量时,天平应放在平稳的桌面(或实验桌)上,先要调零,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即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平衡的标准是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称量时,记住是“左物右码”,即称量时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再加质量小的,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下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2)认识1克。
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1克盐的质量。指名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3)称黄豆。
提问: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呢?请你称一称,并掂一掂。学生用天平称出1克黄豆,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5)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小结:“克”一般是用来计量较轻的物品。3.完成教材第101页“做一做”。估一估,哪些物品比1克轻。
出示图,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比1克轻,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拓展
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它可以用字母“g”表示,通常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质量单位“千克”。课后继续进行调查,把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带到课堂中。
板书设计:
八 克和千克 1.认识克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g)作单位。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一个鸡蛋大约重50()A.克 B.米 C.斤
2.100克沙子的重量()100克棉花的重量。A.> B.< C.= 3.1杯水重200克,10杯水重()克。A.200 B.2000 C.24
二、解决问题。
1.有两杯水,第一杯水重240克,第二杯水比它重200克,第二杯水重多少克?两杯水共重多少克?
2.妈妈买了一个大面包,重190克,还买了1个小面包,重50克,这些面包共重多少千克?
第四篇:《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校本公开课(三年级数学):
《千克和克》教案
施庆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学习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估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 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教学用具:台称、大米、苹果、沙子、铁块、棉花、一包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播放视频:王老师和本班A同学在压跷跷板)
师:大家看!这是谁?(同学答)师:没错,这是王老师带着A同学在压跷跷板呢!(画面定格A同学被挑得高高的)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生1:A同学要吓哭了。
生2:我想告诉老师往中间坐坐,A同学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师:大人和小孩玩总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3:老师太重,A同学太轻„„
师:对,老师太重,A同学太轻。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板书)
二、体验探究,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既然物体有轻有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 生:用秤称一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几种秤呢?和你的同桌说说看。1.认识各种各样的秤(课件出示)
1号秤
2号秤
3号秤
4号秤
5号秤
6号秤
7号秤
8号秤
2.介绍生活中最常用的秤。(1)上面的秤你最熟悉的是几号秤?它在什么地方用的最多?(重点介绍3号台秤)
(2)在超市里,我们最常见的是5号秤,它能同时显示质量和价 格。(3)教学台秤的使用方法。3.亲历体验,感知“千克”
师:秤家族中的每位成员都是用来称物体的质量的,那么,怎样才能精确地称出物品的质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个质量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的认识)
(1)称一称,感知“1千克”
师:我们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物品,我们来亲自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分四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2)掂一掂,体验“1千克”
每个同学都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感觉1千克沙子挺沉的。
生2:我感觉有什么把我的手往下拉。生3:我感觉1千克铁块好小。
生4:我感觉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块多多了。......(3)数一数,内化“1千克”
老师备了一些苹果,1千克苹果大约能称几个?(小组活动后汇报)生1:1千克苹果大约有4、5个。生2: 1千克苹果大约有5、6个。
师:同学们,听了这样一个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3:老师,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苹果,而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4:因为每个苹果大小不一样,大苹果称的个数少,小苹果称的 个数多。......(4)估一估,深化“1千克”
①先估计1千克大米有多少,把它装进袋里。
②放在台秤上称一称,对比你估计的和实际质量相差多少。③精确称出1千克大米。
4.再次体验,感知“克”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仅会使用工具称出1千克物体,还会用数学的眼光判别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块的关系,现在老师这儿有一枚2分硬币,你能称出它有多重吗?
(1)称一称,它有多重?
生:太轻了,秤上的指针没反应。......(2)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生:几乎感觉不到有东西。很轻,很轻。......师:像这样很轻的物体,常用“克”来作单位。(3)1克有多重呢?
刚才,用台秤称2分硬币,由于太轻,称不出它的质量,这时我们就要借助另外一种秤——天平秤来称。
(4)教学天平秤的使用方法后,指名操作。①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掂一掂。②称出一根羽毛的质量,掂一掂。
③随意称出你铅笔盒里的一样物品的质量,掂一掂。④拿出标有克数的袋装物品称一称,掂一掂。(4)感知“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秤,还知道称一般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那么“千克”和“克”这同一家族中的两位成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①称一称,一袋盐有多重?(500克)
②算一算,两袋这样的盐有多重?(1000克)
③看一看,把两袋盐同时放在台秤上,指针指着几?(1千克)④说一说,1千克=1000克
⑤拿一拿,从你组准备的物品中拿出1千克的东西。生1:我拿的是每袋250克的虾条,要4袋; 生2:我拿的是每盒125克的酸奶,要8盒; 生3:我拿的是200克的果冻,要5个; 生4:我拿的是500克的洗衣粉,要2袋......三、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1.填空。
2千克=()克
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
7千克=()克 2.在()里填“>”“<”或“=”。
800克()4千克
3千克()3000克 2千克()1500克
7000克()9千克
(学生完成后及时汇报,如有错误,及时纠错)
四、拓展练习,升华新知 1.说一说
(出示一串气球)用哪种秤来称?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出示一铁块)用哪种秤来称?用什么做单位合适呢?(学生讨论后汇报,并说明理由)
结论:一般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较轻物体用“克”作单位。2.辩一辩
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块重,谁重?
结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他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就一样重。3.想一想(课件播放场景配画外音)
星期天,大象请小动物们去它家做客,途中要过一条河。这艘船最多能承载43千克,小鹿重35千克,小猫重2000克,小山羊重40千克,小狗重3000克,小猴子重3千克。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怎样才能最快过河呢?
五、全课总结:(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简单总结。)
第五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
文昌市文城中心小学 陈向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2、了解用秤的方法。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2分硬币,10克鸡米,100克饼干,盐两袋各500克,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苹果,天平,盘秤,体重秤。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2、教师展示几种物品的重量。
3、使学生明白: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齐读,眼到口到加深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引出课题。师:平常我们所说的重量单位准确地说是“质量单位”并板书。在咱们国家表示物品有多重通常会用到公斤、斤或两这些质量单位,而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克和千克,克和千克还可以用字母g和kg(板书)表示。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磅秤、弹簧秤、天平各种不同的秤)
简单介绍不同的秤。介绍天平的组成和用法。
(三)认识“克”。
1、小组合作称一称2分硬币的重量。教师适时指导。
2、汇报结果。
生1: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师:咱们通过称一称的方法终于知道了1克有多重。课件显示:一个2分硬币约重1克。
3、掂一掂。
师:请全班的同学拿着硬币站起来,轻轻地掂一掂,有什么样感觉?生1:很轻。生2:一点都不重。生3:我也觉很轻。
4、闭目铭记一克的重量。
5、猜一猜哪些物品约重1克。(课件显示)(四)、认识“千克”
1、小组间感受10克、100克。师:一个硬币是1克,10枚硬币是多少克?(10克)。十个10克又是多少克呢?(100克)
师: 1号同学把10克和100克的物品放在手里像老师这样轻轻得掂一掂,看看有什么感觉?然后再传给2、3、4号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
2、学生谈感受
3、感受1千克。
(1)师:10个一百克又是多少克?(1000克,板书。)我们带来的物品中有没有1千克重的呢?拿出来给老师看看。
(2)生拿出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3)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课件显示: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4)说一说生活中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
4、理解1千克=1000克。
称一称,验证。同时介绍盘秤的用法。
6、比较1克和1千克。
使学生明白: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称一称。
师:称一个苹果的重量该用什么作单位? 先估一估再绍弹簧秤的用法,称一称。师:称一个人的体重又该用什么单位? 先估一估再绍体重秤的用法,称一称。
2、课本练习十八第1题。
3、课本练习十八第2题。
4、课本练习十八第4题。
5、给姥姥的一封信。
四、小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为达到目标所做的准备
1、必不可少的教具学具。教具和学具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很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从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喜爱。因此,本节课我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学具,分别有天平、盘秤、弹簧秤、体重秤、二分硬币、洗衣粉、盐、苹果等等物品,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1克、10克、100克和1千克的重量。
2、不可忽视的课堂纪律。
我想,这节课所用的教具学具数量之多,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一节课了,加上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我对这节课的预设是不怕学生没有兴趣,只怕学生无视纪律。果然,学生一上来看到这么多学具:有玩的,有用的,还有吃的。可谓是大开了眼界,东摸摸西碰碰,玩得兴高采烈,根本无法顾及老师说了什么话。所以,上这样的课最重要的是管好纪律,不然,多好的教学设计都无法实施。我的做法是强调纪律,严厉管制,分组定号,科学管理,组组竞争,激发兴趣。
3、重点难点的落实。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及了解用秤的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方法感受到了1克和1千克的重量,从而形成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同学们在猜测、估量、验证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纵观整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一些细节上仍然处理得不是很完美,例如我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疏忽出现了一些差错,点击课件时也出现了一些状况,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尽量的去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