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子园与幼儿园的区别
《亲子园咨询手册》
1、宝宝必须要参加早教吗,不参加会有什么问题?
答: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出生时的脑重量基本一致,为370克左右,此后的一年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后脑重为出生时候的2倍,已经占成人脑重的50%。大脑生命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的发育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随后的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也就结束了。
婴幼儿阶段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很短暂,而早期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在宝宝大脑发育的语言、秩序、感官、动作、社交等各个敏感期形成科学的刺激,从而为孩子打下良好的综合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基础。如果不能把握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当他们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越差。要让孩子聪明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期,通过早教等方式反复接受最优质的信息刺激。正如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所说,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3岁后的差距,30年的追赶仍难以逾越,对于生长在公寓中缺乏儿童集体环境的现代宝宝,早期教育就是如此重要!
2、为什么说早期教育的有益刺激能够提高大脑利用率?
答:大脑中有一种物质叫做神经元,是脑细胞间传递数据的桥梁,大概有140亿个。脑细胞间是绝缘的,相互间无法传递信息,只有通过神经元才能传递。神经元链接的数量越多,信息传递量越大,脑的利用率就越高,孩子就越聪明。神经元是不会随意链接的,它需要通过有益的刺激才能完成,早期教育能够对孩子的五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形成有益的刺激,是建立神经元链接的最佳途径。所以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
3、什么是孩子的发育敏感期?
答:人类对某种行为、技能技巧及认知能力的掌握,有一个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对一定的物体或练习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反复操作,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敏感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给予关注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刺激,就会产生好的效果。但这个时期很短暂,一经消退就不会再来。
4、大脑潜能的开发主要开发哪些能力呢?
答:大脑潜能的开发就是开发左脑的六大潜能: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以及右脑的六大潜能:自信心、好奇心、同情心、社会交往、自制力、情绪情感。
5、亲子园与幼儿园有什么区别?马上要进入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否需要再上亲子园? 幼儿园是针对3-6岁儿童,保教结合,保育为主,教育为辅,提供给孩子一个集体生活学习的环境。教学形式是封闭的,家长不直接参与。亲子园与幼儿园有质的不同,亲子园的教育覆盖0-3岁全过程,是以教育活动为主,教的是家长,育的是宝宝,是一种亲子互动。智慧熊亲子园在为孩子设置开发多元智力的一个完美场所的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如何正确开发幼儿全能的科学、系统的培训。父母与宝宝一起来亲子园,在专职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达到开发0-3岁婴幼儿潜能的作用及增进家长与宝宝的亲情。爸爸妈妈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的表现,从而更直接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实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措施,这是与幼儿园不同的。
6、宝宝多大可以上早教中心?
答:大多数孩子会在半岁左右参加亲子课程,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清醒时间,可以分辨亲人,可能开始认生。通过亲子课程,让宝宝拥有一个同龄儿童的群体环境,对社会性的发展很有帮助。当然,如果宝宝年龄已经偏大,通过课程也会告诉您之前孩子的发育过程哪些方面不够理想,通过哪些课程可以进行加强。
第二篇:幼儿园品牌与品牌幼儿园区别
幼儿园品牌 ≠ 品牌幼儿园
高收费的幼儿园往往被误以为是品牌幼儿园,殊不知,要达到高收费往往有许多隐而不彰的条件。第一,高收费幼儿园所面向的,往往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社区人群;第二,高收费幼儿园往往有个伴生品——奢侈的硬件设施;第三,高收费幼儿园所提供的教育,多是舶来品,标榜西式教育理念、双语教学,甚至直接有外教驻园。
高收费幼儿园短期内,往往可以吸引一些社区内年龄偏小的幼儿家长,优越的环境、就近入学的便利,更能满足他们的保育需求。这时幼儿园的发展也出现会令人尴尬的格局,小班数量远远高于大班和中班,导致幼儿园的发展没有持续的后劲,很快便颓败下来。
一味追求高收费,对既有教育品质的重视不够,偏重于商业属性,强调功能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高收费如果缺乏过硬的教育品质支撑必然导致家长对幼儿园失去黏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家长转而会更关注教育的品质,当然希望通过正常的价格获得高性价比的教育服务。
品牌幼儿园,最重要的是它做教育的发心,它绝不会以逐利为第一目标,绝不会只玩空洞的概念,而是尊重现实,做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面对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现状,盲目地引入西方教育的理念,却不能复制良好的家庭、社会教育环境,是无法让孩子接受到良好品格熏陶的。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能适应中国应试教育的重压。在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幼儿园也要承担教育家长、老师乃至社会人士的责任,为孩子营造更好的人文成长环境,成为科学教育的有益推手;同时,改变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育理念,以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
硬件奢华就是品牌幼儿园吗?
工业与商业的巨大发展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财富,仿佛迎来了一个镀金的年代,墙壁、地板、天花板,甚至桌椅都要镀金,在肆意的奢侈中展示财富实力、寻找高人一等的感觉。为了赶上这样的潮流,幼儿园也不例外,重金砸向幼儿园硬件设施的装潢,恨不得为自己镀上一层华丽的金甲。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心,许多经济实力较好的家长愿意选择这些硬件奢华的幼儿园。
将硬件奢华作为幼儿园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纵然在短期内是有效的,让家长的面子大放光彩后,最后检验花钱效果的是孩子。保育质量与教育质量的短板,在时间的演进中显现在孩子的身上,只要稍加对比,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在品格修养、学习能力等与其他教育品质较高的幼儿园的明显差异。
此时家长与幼儿园在奢华领域的共鸣,也就此土崩瓦解。硬件奢华可以作为幼儿园品牌推广的一大卖点,但这并不能以牺牲幼儿园教育内核为代价,评价幼儿园品牌价值的标准也存在于市场的公信力,而核心是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魅力。
生源爆满就是品牌幼儿园吗?
“提前一学期预定,学位不一定有;提前一年预定,缴了赞助费再说。”无论如何,面对这样的江湖地位,幼儿园想不沾沾自喜都觉得反常。细细想来,就像审视曾经美股的牛市一样,强势的涨幅亮瞎了众人眼,但高估值并不能甩掉根基的漏洞与泡沫。
区域内整体幼儿园收费较低、竞争力弱、市场需求量大……这些都可能催生幼儿园“一位难求”的假象。假使,区域内出现另一所办园水平较高的新幼儿园,那该园生源必定锐减。原因在于,在生源紧俏时,幼儿园只能通过扩班来吸纳更多的孩子,随之而来的大班额便不可避免。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注程度也就被迫摊薄了,孩子的受教育环境质量大打折扣。
生源爆满的幼儿园品牌,并不见得拥有与之匹配的价值,它更像是一个现实状况催生的渔翁得力者。涸泽而渔,确实与品牌幼儿园气质不匹配。
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就是品牌幼儿园吗?
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对于很多幼儿园来说,的确是一种品质上的硬性肯定,它客观地从园舍设备、行政管理、教育工作、师资团队、办园特色等方面作出考量。
行政权威标准的认可,无疑是获得家长认可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这类省、市级示范幼儿园,需要满足芜杂的行政要求和很多条条框框的严格限制,耗费大量人力和金钱成本,更需要面对是行政领域极不正常的超量竞争。更最重要的经验还是:保持队形,不要掉队。
站在品牌运作的角度来说,用体制内的思维去理解市场化的品牌幼儿园,可能形容为不伦不类更加贴切。毕竟,走在示范园这条路上,行政管理框架越来越大,其他部分的进步还是少得可怜,教育与服务质量都跟不上市场所要求的节奏,这反而让它与现实间生出了大量的裂缝和脱节。
还是同样的问题,仅挂一块示范园的牌子并不意味着就是高品质品牌幼儿园;这不仅会让幼儿园在通向品牌的征途中迷失自我,更会让它掉进一条制度的裂缝后,却误以为自己走在最安全最正确的道路上。
历史悠久就是品牌幼儿园吗?
许多幼儿园也很喜欢这样标榜自己的品牌——历史悠久。但在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幼儿园发展的历史不过三四十年,而真有那么漫长发展历史的幼儿园,其前身多是公办幼儿园。作为集体事业的缩影,即便是早已没有了行政管辖,这些幼儿园都有着天然的公信力,家长会盲目地倾向于相信它们。再者,“历史悠久”也不失为一种生存能力的象征。
可这类幼儿园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园舍陈旧、设施老化的问题都只是冰山一角,与新生代的幼儿园相比,它们对于以80、90后为主力的年轻老师和年轻家长吸引力不断消失,师资力量积弱和教育品质过时,都让幼儿园只能以存活为目标要求自己。历史悠久甚至并不是品牌幼儿园的必备要素,反而有时更像是累赘。
加盟品牌、机构就是品牌幼儿园吗?
加盟幼教品牌或教育管理机构的幼儿园,看似应是更接近于品牌幼儿园。其实幼儿园加盟品牌的实质就是把知名品牌嫁接到幼儿园上,可以借力加盟品牌的一套形象识别系统和先进、成熟的运营管理系统开办幼儿园。
幼儿园满心希望着,背靠着大品牌的绿荫,从此可以安枕无忧,最终效果却不甚理想。现实的状况是,幼教加盟机构李鬼远远多过李逵,许多加盟品牌对于幼教行业并不懂行,他们的运作其实是一场圈钱运动。加盟品牌所推崇的模式与幼儿园的个性化需求不相吻合,生硬套用品牌理念与幼儿园现况和能力全然不对接,这反而让加盟幼儿园感到力不从心。随着家长对品牌的辨识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也不会为这样的品牌空壳而买单。
从幼儿园经营者的角度上说,品牌固然重要,但他应该是与品牌的理念、教育的内核高度契合的,并能彰显幼儿园气度的,而不是一个空壳。更不是一个随意开出的空头承诺,告诉家长你是某某全国加盟幼儿园,很牛,而家长认同与否,还是在于你能不能践行这个承诺。
区域排名第一就是品牌幼儿园吗?
区域排名第一的幼儿园,看似像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定位,可它不像福布斯排行榜,有那么一个第三方机构通过分析和计算去佐证,却也像极了福布斯榜的精神,总希望挑起那么点儿竞争和角逐的激烈感和浮躁感。我们也可以很清醒的看到,区域第一只不过是幼儿园根据某项单一的指标,为自己封的排位。无论是生源第一、办学规模第一也好,还是收费第一、硬件第一也好,就像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榜单一样,它所能刺激的只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选择,根本无法彰显其真正的价值。
虽然对于家长来说,区域排名第一确实是很容易口耳相传的噱头。但作为品牌幼儿园的经营者,应该是对这样低劣的戏码嗤之以鼻的。
积极主动的品牌传播,是品牌幼儿园最大的不同;精心策划具有教育价值、公益价值、新闻价值的活动,让媒体、公众、传媒自发地追捧和传播;而不是在一些华而不实的虚荣名头上下功夫,这才是品牌的说服力。
结语:
如果你不想多年后和很多幼儿园的老同行们一样,回忆往昔辉煌:孩子们排队加塞,幼儿园一扩再扩,收入翻番涨,贴过品牌,喊过口号,然后各种余有荣焉;那么也只能现在就开始鄙视自己幼儿园的粗制滥造,鄙视自己的自以为是,鄙视自己除了离钱近,哪有品牌幼儿园那么高远的教育理想与社会抱负。
那寄望于现在用品牌幼儿园去改造自己,最大的障碍,还是在于否定自己。然后我们再去想哪些是真正符合理想的,能创造基业长青的高品质品牌幼儿园。
客观地看,如果真能做到管理的高品质,实现标准化、可复制化,这就不仅能让幼儿园做到基业长青,还可以成为拓展经营多家幼儿园的蓝本,让教育的质量和品牌服务都保持较高的水准。
品牌幼儿园不玩虚的,玩真的。接下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把品牌玩到极致的幼儿园。无教育的高品质便没有品牌,无品牌的高品质便没有幼儿园,未来大势,必然势不可挡。
第三篇:亲子园
亲子园,这个已经不算是太新的名词,最近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而关于它的疑虑、争议,也一直不断。宝宝只有几个月,送到亲子园到底学些什么?参加亲子园的孩子是否会变得特别聪明?我的孩子如果不参加早教,是否会落后于别人……有的家长是希望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也有很多家长,只是抱着“不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的模糊概念而去。那么亲子园对于孩子而言是什么,咱们还上不上?
支持派:上亲子园让孩子学得更“专业”
王女士,孩子1岁5个月
我孩子现在一岁多。这几天,为了了解相关情况,我和爱人查看了五六家幼儿园。我们周围的很多朋友同事也都给孩子报了亲子班,我觉得给孩子报亲子园还是挺有必要的,首先上亲子园可以利用游戏激发孩子的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孩子接触到的东西都是比较新鲜的,有意义的,比我们教给孩子的那些东西更专业。
其次,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平时在家的时候,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宠着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很容易形成溺爱。很多孩子任性、霸道、孤僻、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与小朋友们交流,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去亲子园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亲子园老师分东西的时候,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不会过多地偏向哪个孩子,这样让孩子知道世界并不是以他们为中心的,可以更好地和别的小朋友交流。
有的时候,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比同龄的孩子要瘦,我们很着急。上了亲子园后,我们可以跟其他家长一起交流,老师也给了很好的建议,比如把饭菜颜色搭配好,经常更换食谱等。现在,孩子的胃口好了,人也长高、长胖了。
反对派:上亲子园一点用没有
丁女士,孩子1岁
我觉得让孩子上亲子园没有什么作用,例如,我姐姐的孩子在2岁时,她爸爸教她拍球,可是她无论如何都没办法连续拍到三下以上,失败次数多了,就失去了兴趣,想要跑开去玩别的,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拍好手里的球。可是到了3岁的时候,她的身体协调性自然而然有了发展,拍球自然而然就拍得好了。我觉得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上,会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并不是说你上亲子园就一定会起到什么作用,我姐姐的孩子没上亲子园,现在也没有比别的同龄的孩子差到哪去,所以我不建议孩子去上。
幼儿园老师孩子接触事物较快
青岛市北中心幼儿园 孙霞
在我接触到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中,我发现上过亲子园的孩子语言表达更丰富,词汇量更多,思维更活跃,也更大方、自信,且乐于展示自己。3岁前是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期,对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也较强,家长可以抓住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这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我了解,有的亲子园的孩子们会分年龄段上课,每半岁一个年龄段。半岁孩子主要训练四肢协调能力,以爬为主;1岁至1岁半孩子训练抓的能力,比如老师会摆出几个核桃,让孩子一个一个拿起来;1岁半至 2岁孩子主要训练细小关节的运动,比如拧瓶盖等;2岁以上的孩子则教他们学会穿珠子、扣扣子、用筷子夹花生等,这些课程开发了孩子的各方面的潜质,使他们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比没有上过亲子园的孩子更好地接触新事物。
早教专家亲子园可促进亲情交流
龅牙兔情商乐园 郭老师
我个人认为,家长带孩子一起上亲子园,可以学习先进的育儿理念,学会科学地养育孩子。1岁到2岁半之间的孩子适合上亲子园。亲子园是家长陪孩子接受早教的场所。平时,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而在亲子园,他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增进感情,与孩子分享快乐。我觉得,工作很忙的家长尤其应该选择亲子园,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孩子相处的机会。此外,很多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都会哭闹,专家称之为“心理断奶期”。亲子园是一个衔接和过渡,上过亲子园的孩子会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1.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属于义务
2.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则“以教为主”。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
4.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
幼儿园整个活动应以游戏为主,“上课”时间很短,主要培养一些幼儿的习惯,他在以后的小学甚至更长远的生活打下基础。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幼儿认知,辨别事物,中小学就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课程的性质:基础性、非义务性、启蒙性。教学不应追求过高的目标,应贯穿于幼儿的一一生活之中。
学课程目标较为明确,以教为主,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主。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
一、教育内容不同。
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与**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开始,学习成为孩子们主要的任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应对,孩子在学校的主要任务不是游戏而是学习。
二、活动形式的不同。
幼儿园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而小学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幼儿园教师象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 睡眠 冷暖 卫生等。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在小学教师固然也会照顾儿童的生活,也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其主要经理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四、自控要求的不同。
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没有小学那么高,在小学孩子学习自己赶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赶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思维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
五、自我管理要求不同。
在幼儿园教师把一切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可在小学就不同,儿童需要有条理的做好课前准备,也记录作业。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六、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不同。
在幼儿园,孩子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进如小学后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他们必须完成的。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杨楠楠 “幼师国培”授课讲义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1.学习环境的改变
幼儿园为儿童选择和操作提高了丰富的材料,环境的布置比较活泼、生动。学习、生活设施一般都相对集中,活动室、盥洗室及餐厅等紧密相连,儿童生活起来很方便。活动室还有区角活动儿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同伴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区角主题可随教育活动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玩具、教具的摆放也是以儿童获得自主为原则。
小学里,教室环境布置相对简单和严肃、桌椅摆放是固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较少,还要受纪律约束。没有玩具,与同伴讨论或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较少。
2.生活制度不同
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和学校制度的不同。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儿童首先要做好保育工作,关注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因此,在组织教学时,会根据儿童的科学用脑原则采用动静交替的方式,每天的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一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以游戏为主,有2~2.5小时的午睡时间,轻松舒适,管理上不强制,没有出勤的要求,作息时间比较灵活。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生活节奏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每节课40分钟,上午3~4节,下午1~2节,课间自由活动和游戏时间很短,生活节奏是快速而紧张的,有较为严格的作息制度,对儿童的纪律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他们 的生活只能靠自理,教师只是引导和提醒,午睡时间保证不了。生活制度的急剧变化,智力活动时间的骤然增加,使儿童的神经系统负担加重,许多儿童感到疲倦,上课没有精神,以至于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学前教育机构注重保教结合,一日生活都有固定的教师与儿童朝夕相处,教师对儿童的关爱有加,使儿童自然而然地对教师从心理上、生理上产生安全感、依恋感、彼此间比较平等亲热,加之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完全独立活动的机会较少。
小学阶段,每个班级虽然有一个固定的班主任,但教师与学生接触除了课堂以外,其他时间接触的相对较少。当儿童踏入小学,进入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班集体,师生关系要重新建立,彼此还要重新适应,加之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这给儿童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带来较大的困难。
4.儿童学习方式不同
在学前教育机构,丰富多彩的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获得各种感官体验和社会生活知识,没有家庭作业和考试,教师主要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创设丰富的环境和各种条件,使儿童在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规定的大纲要求进行系统教学,对小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教学任 务,有严格的考试和一定的家庭作业来验证学习效果和巩固学习内容,其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与幼儿园有很大差别。
5.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要求不同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习是非义务的,大部分时间致力于促进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求知欲、发展口头言语,开发智力,丰富感性经验和积累粗浅知识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简单方法和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一下艺术和体育活动。学习不强调系统性,没有压力,教学活动从引导儿童与丰富的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具体形象,灵活多样,儿童主动参与活动。
儿童进入小学后,他们担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和成人对儿童的要求较具体、严格,经常要接受各种考试,课业压力较大。小学阶段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课题教学以教学为主,纪律约束较强,致使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很难适应。
一、什么是“幼儿园”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创建的,原先他把自己办的育儿机构取名为“婴儿职业所”,但总觉得不妥。后来有一天,他和助手们在树林中散步,看见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而顿生灵感,决定取名为“幼儿园”。他觉得幼儿的活动场所应该像花园一样自然、清新、美丽,幼儿就像茁壮成长的花草树木,幼儿教师就像富有爱心而辛勤的园丁。因为“幼儿园”的称谓贴切、顺口,富有诗情画意,蕴涵了幼儿园的精神实质,这三个字便超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沿用。按照“幼儿园”的来历来理解,幼儿园就应该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快乐花园。
二、幼儿园的重要性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获奖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幼儿时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说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句话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 期。
三、幼儿学什么
1、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立性的锻炼恐怕是小宝贝们在幼儿园要学习的最首要的一课。在家里,父母们会没有什么意识地倾向于帮孩子做一些细小的生活琐事,比如扣扣子、系鞋带、穿衣服等,甚至爸爸妈妈们在送宝贝去幼儿园的时候,会帮他们把小书包一直背到教室。父母的关怀无可非议也自然而然,但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就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他们要学会渴了自己用杯子接水喝,午睡前自己脱衣脱鞋,睡醒自己穿戴好,他们要学会自己上厕所,并逐渐熟练饭前便后自己洗手,他们还会学着在每次玩玩具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位„„这些简单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也能够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孩子在能力和心理上都更加坚强。
2、学会怎样交朋友
怎样和小朋友们相处是现在独生子女社会宝贝们面临的艰巨现实。或许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们也会通过一些机会或途径有过类似的和其他小伙伴儿接触的经历,比如和亲戚的小弟弟小妹妹,或者在小区里一起跑过跳过的小朋友,等等。而幼儿园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和时间、空间去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不同的小朋友建立友谊,怎样处理各种人生之初的简单人际关系。孩子们会在集体中学着如何接近其他的小 朋友,并找到可以开始谈话的话题。“我也有这样一个米老鼠的水杯。”“嗯,我的杯子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未来的亲密挚友也许就是这样相识的。孩子们也会从中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领悟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比如他会把关注点不只放在自己的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别人,比如他会用“你如何如何„„”来代替说“我如何如何„„”来开始和别人的交谈。而在群体中,他们也会慢慢学着如何能够让自己和让别人都感到快乐,以至于大家都感觉舒服。这些与人相处的经历已经锻炼对于他将来上学乃至在集体中工作都会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幼儿园里也必然会遇到不愉快,和小朋友争吵或打架了,他们也可以学着怎样自己解决问题,怎样和好,怎样继续一同玩耍和相处。
人与人的相处是人生中无可避免也充满艰难和困惑的一个境遇。孩子们能从小实习和适应这些人生难题,总是对他们有一些好处的。
3、学会请求帮助
学会寻求帮助,或者说出自己的困难;学会和老师相处,其实也是孩子们可以在幼儿园里获得的一大收获。
会有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在集体中会过于羞涩和胆怯;在操场上玩的时候摔疼了、跌破了也不知道向老师求助;不会做的事情也不问;小便解出了也不和老师说等等。这是许多小朋友都发生过的情形。在幼儿园里,老师会鼓励孩子大声说话,有事告诉老师。有没有发现:原来羞羞答答的孩子更懂得怎样 保护自己了?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的幼儿园老师在孩子的未来的求学生涯中至关紧要,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同其他老师和成人的相处方式。如果孩子能够从家庭之外的长辈那里得到肯定、温暖和威信,那么,这种积极的经验会促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面对和处理其他各种各样的关系。
可能有很多家长会说,这和孩子的性格有关系的。是的,这与孩子的性格是有一定的关系,但他们通过培养、锻炼是可以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尽管在那些比较外向又会要求关爱或关注的孩子中间,想得到更多的注意会比较不容易,但这些孩子在锻炼着寻求帮助、讲出自己的困难的同时,其实是在挖掘和发展着自己内心的强力和自信,这是有助于孩子的情商的发育的。
4、学会剪剪贴贴
不要小看了孩子从幼儿园拿回家的那些他自己制作的粘乎乎的手工或者画的有点儿“抽象”的画儿,那不仅是他们创造性的最棒表现,更是对他们小手功能的必要锻炼。
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孩子们会和大大小小的纸片、纽扣、绳线、剪子、小刀、胶水、画笔等等打成一片:剪子在他们的手中被磕磕绊绊地操作着;小刀裁出的纸片还带着毛边;那么小的扣子被他们十分精心仔细地粘在“小猫”眼睛的地方;给公主的彩虹裙子涂颜色,那么多颜色他们却涂得那么边际清晰而不混乱„„ 也许有的孩子会在这时更喜欢折纸,有的孩子则更喜欢画画。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孩子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就行了。这些剪剪贴贴、涂涂画画能够更好地锻炼孩子小手的肌肉和筋骨。这种训练在学龄前是十分关键的:它会给孩子在上学之后写字这项每天必有的“体力活儿”提供一定的基础。专家指出,所有的小朋友都应该重视这样的动手经历,这样孩子将来学习写字会容易得多。而制作手工,也能进一步深化孩子从婴儿时就开始发展的精细动作。而手部精细动作的强化还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这些精细的工作,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细心、观察力和分辨相类、相似事物的能力。幼儿园里的纪律性和规矩,还有集体生活带给孩子们自律的自觉意识,都为他将来的学校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5.学会遵守规则
在幼儿园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其实贯穿着许多规则,日常的事物也都有自己的程序: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会找到自己的座位等待;手工课结束了,会把画笔收到架子上,把废纸或垃圾扔到垃圾桶;做操时,他们自动就排好队;该午睡的时候就不能任性乱吵,因为那样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同时,集体生活也会加强孩子的自制力,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他不会随便插嘴,因为那样会影响其他小朋友;也不会像平时在家里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一样,一会儿走神儿想吃东西,一会儿又不专心要玩儿汽车,孩子多少都会克制自己的那些任性的冲动,更多从一个大环境去考 量自己的行为。6.学会对自己负责
幼儿园里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户外活动,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类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身体机能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操场上的活动也锻炼了孩子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怎样蜷起腿钻过那个圈圈,怎样找小朋友同自己一起玩跷跷板,操场上的自由活动同跟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可不一样,在公园里,爸爸妈妈的眼睛老盯着孩子,会告诉孩子每一个项目怎么玩,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喝彩。而幼儿园操场上的活动是完完全全由孩子自主的,他们学会了真正对自己负责。
7、学会辨识标记、概念、节奏
幼儿园里没有认字阅读课,但孩子在这里认识了数字,辨别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知道把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知道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研究表明,学习唱歌跳舞,懂得了节奏感令孩子朗读的水平提高了;搭积木对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大有益处。然而,就像小男孩不太喜欢手工课一样,女孩子通常会忽略积木。专家指出,搭积木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排序和分类。如果孩子想搭一个高塔,手上又没有长积木,他们会发现两块小积木拼起来可以变成一条长的。这就在无形中为孩子将来学习除法、分数和几何打下了基础。
8、其他能力的培养
有一些东西,虽然在家里也可以做,但毕竟幼儿园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持续的、精神集中的、共享的和能动性的环境,它带给孩子的刺激和启发乃至带动,会比在家中进行要更有效果。
讲故事——会话的训练。在家里虽然也可以进行亲子共读,也可以通过父母和孩子互相讲故事的方式来锻炼会话能力,但幼儿园里,小朋友很多,老师会通过上台讲故事、小朋友接龙讲故事、几个小朋友扮演不同角色地编故事等等更丰富的方式,给予孩子更有趣和多方面的练习。
唱歌跳舞、演小话剧——模仿能力、表现力和勇气的训练。父母或者家里的其他成员,毕竟都是家里人,孩子在他们面前肯定要比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们面前要放松和自然。所以,在幼儿园里的表演,不仅会让孩子因为适度的紧张而更加认真,更能够让孩子锻炼胆量和大方的言行。
四、教师教什么
案例:一次游戏活动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中班的游戏“冲过地雷区”,孩子们要小心翼翼通过布满彩色纸球“地雷”的小路。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先跑步热身。然后老师在地上画了一连串大小不一,疏密相间的圆圈,然后让孩子们脚踩圆圈行走。过后,开始真正的“冲过 地雷区”比赛。过程中,老师不断进行指导和增加难度。游戏后,老师安排孩子们清扫“战场”,把不同颜色的纸球“地雷”分类放好。
30多分钟的游戏结束了,我想问在座各位你认为,孩子能在游戏中学到什么?
这个游戏活动不同环节对孩子有着不同能力的培养: 热身和基础训练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运动习惯;比赛,是培养竞争意识和对游戏积极的态度,以及投入程度;游戏过程中,会学到跑跳等动作,以及身体控制、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还有训练孩子勤于思考,智力上的发展;结束的整理工作,是训练良好行为习惯,还有学习分类、颜色等方面作用。其实,一个这么简单的游戏活动,却蕴涵了这么多的教育内容。所以说幼儿园的教师的教育不是机械的,抽象的。而是通过各种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五、家长应关注什么?
1、学会生活生存
学会生存就是让孩子掌握独立生活能力、安全常识,以及各种动作要领。比如中班的小朋友要学会的生活能力有:会穿脱、折叠衣服,折叠被褥,会系鞋带,会用筷子,会分发整理餐具,收拾桌子,会刷牙,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2、培养学习能力
幼儿能自己探索、发现周围的事物进行学习,对周围事物感 兴趣,那么对他今后的学习十分有益。而幼儿园各个领域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注重儿童能力的开发。比如科学领域的能力有感觉、观察能力,概括分类、数量、形状、时空等数学概念„„幼儿园重视幼儿亲自参与活动,通过不断体验、经历,学习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开发。
3、养成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包括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社会规则。因此幼儿园的活动里都包含了怎样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品德行为方式和对情感、情绪的把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等的内容。
但是:目前的幼儿教育出现了怪现象——那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纪实
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家长出20道退位减法题„„
相当多幼儿园,像小学一样排座位,上40分钟的大课,毕业前要求孩子学会百以内加减法、会认上千个汉字、熟练掌握拼音„„
默写汉字,学混合运算,幼儿园里藏着“小学校”,在一家幼儿园内,中班教室的黑板上写有大量的数学运算题,旁边还张贴 着非常醒目的汉语拼音表。小朋友书包里掏出小学一年级课本和几本作业本,里面有默写拼音字母、独体汉字和数学混合运算题,且每本作业上都有老师的批语。家长告诉我们,现在幼儿园已学到多位数混合运算了,这里的孩子应付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绝对没有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具体表现
1.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把教育活动称之为上课,每节课和小学一样45分钟。
2.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学知识,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干巴巴地说教索然无味;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十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
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一、还未上学便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幼儿,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这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 地学习。作为幼儿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让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幼儿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幼儿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家长、老师便批评、呵斥。幼儿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得到的只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会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使幼儿还未正式开始学习,就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据了解,全国30多个省市的调查都表明,在小学一年级儿童中就已有35%左右不喜欢语文,40%左右不喜欢数学。
二、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学龄前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的柔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大脑就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便幼儿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地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幼儿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幼儿的心理健康。超越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剥夺了他们“玩”的时间,幼儿没有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变得呆头呆脑。幼儿过早地背上了 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信等健全的人格,严重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扼制了智力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索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音乐欣赏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可能会埋没许多未来的音乐家、运动员、科学家、作家、演讲家。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设计的每个游戏活动都能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幼儿在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健康、活泼,在正式上学以后比那些整天在写字、算数上下功夫的孩子更有潜力。接受小学化教育的幼儿入小学一、二年级后虽然表现拔尖,但往往出现、所谓“三年级塌腰现象”,而接受正规幼儿的孩子则后劲十足、后来居上
多元智能理论:
1993年美国加德纳博士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人的大脑至少由八种智力构成。
一是语言智力,指人们读、写和灵活运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在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政治家、说书人身上得到了高度发展。
二是逻辑数理智力,指人们的推理和计算能力。这在科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和法官、律师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是空间和视觉智力,在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航海家、驾驶员和发明家身上有显著的表现。
四是音乐智力,在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身上高度发展。
五是身体运动智力,在演员、舞蹈家、运动员、机械师、外科医生和手工艺师身上高度发展。
六是人际交往智力,指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教师、政治鼓动家、销售人员、谈判专家应有的那种能力。
七是内省智力,指洞察、了解自己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是哲学家、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等应有的能力。
八是自然智力,指对自然界的认识(如识别方向)和适应野外生活的能力,是水手、旅行家和猎人等应有的能力。
四、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园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玩”应该是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玩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以后才不会惧怕上学。家长们挖空心思地选择幼儿园,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殊不知单调的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错过了一些受教育的“关键期”,如3岁前是训练口语的关键期,结果被英语、算术过多地挤占了,会阻碍孩 子的口语发展。
五、扰乱小学教学秩序
由于各个幼儿园不同程度地提前进行小学化教育,造成小学入校新生基础参差不齐,让小学一年级老师难以教学。照顾基础低的吧,学过的学生根本就不想学;迁就基础高的吧,没学过的学生又听不懂。这种情况常使小学教师无所适从。让这些小学教师更为苦恼的是,因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不正确、拼音教学不规范等等,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这可是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表面上看是向小学靠拢,让孩子早起步、早领先,实际是一种“近得利”的短视行为,是违背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的拔苗之举。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玩童才是健康儿童。幼儿园要教育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这种“隐形教育”远远比单纯的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得多。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广大不懂幼教规律的家长的错误需求。当孩子回到 家时,多数家长最先关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今天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 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和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之路。
其次,有些幼儿园办园目的不端,违心去搞小学化。幼儿园本应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服务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通过优质服务,获得孩子、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正常之道。可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一味迎合家长,只要家长掏腰包,你就是我的上帝。她们打造幼儿园特色的“秘诀”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很难想象,当幼儿园存在这样一种思想时,我们的孩子后劲在哪里?可持续发展又在哪里? 再次,有些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大多数再次,有些教师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一些年轻教师,她们的理论根基不是很雄厚,实践经验也比较欠缺,接受培训、再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因而受社会的影响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采 取小学化的的形式和内容,这样家长也比较满意。有些幼儿园聘用的教师是小学退下来的老教师,小学化的方法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此素质的教师,如果继续教育不力又怎能期待她们的高标准、高质量!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研究部门监管、培训不够,也是造成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原因。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幼儿园的办园许可、师资选用、定级定价、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管理的力度,随访性督导成为日常职能,不符合条件的园所及时取缔,小学化泛滥之势怎会愈演愈烈? 如果业务研究部门在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上,加大培训力度和指导,既有长远、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又有应急性的培训预案;既有集中性的信息输入、案例导向、问题交流,又有教师自身岗位的练兵;既有全员性的整体培训,又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差异性培训,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就会成熟起来,我们的担忧就会变成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孩子个性发展的一种期待。当我们认识到小学化倾向是一种病症时,就要积极主动去加以克服防治。
二、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要想彻底根治这个问题,必须从造成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的每一种因素入手予以解决。
(1)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用翔实的事实,雄辩的理论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小学化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危害。在这项工作中,要多开展宣传工作;及时关注家长的变化。注意解决幼儿园这边在努 力克服小学化,家长那边又利用各种时间给幼儿“加压”的矛盾,真正做到家园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发展。
(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要从源头上对幼儿园办园条件、教师选用及资格认定、幼儿园课程设置等制约到办园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审核、检查、监管和评估。机制和制度的保证是克服小学化倾向的最关键措施。
(3)加强对教师的业务管理和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特别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小学化倾向。
(4)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和导向的作用。区级示范幼儿园由于办园经验比较丰富,管理手段比较科学,特别是教科研水平较高,教师素质普遍高于一般幼儿园的教师,因此 要充分凸显其科学和先进,要在示范园开放日等活动中积极对外导向,这对克服小学化倾向会有一定引导作用。
(5)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一般都发生在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低的园所。这除了是由于办园性质的不同造成的差别外,也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结果。要克服小学化也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
(6)做好“幼小衔接”规律的研究使幼儿园平稳向小学过渡。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要做的事。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和小学低年级都要研究衔接规律,特别是要了解对方的教学内容和方 法,并向此倾斜,以使孩子在心理上能够接受,不至于产生“陡坡”。对此,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做好协调和统筹,避免一厢情愿。
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反教育科学的 危害很大,我们必须彻底根治它。只有这样,我们教育的肌体才会健康,我们基础教育的根基才会牢固,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如此,现在的孩子才会幸福、快乐,“我多想回到童年”就会成为每一个人美好的期待。
教师建立和实践如下观念和行为:
1.幼儿园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主要是帮助使幼儿掌握初步接触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非智力因素等。
2.幼儿学习的特点必须是亲身体验和经历的。要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不应是教出来的。
3.课程设置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宗旨。注重“课程统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4.在教学机制上要突出幼儿在认知中主体地位,教师起观察、帮助、指导、参与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