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熙怀 公诉精神
公诉精神
作者张熙怀
简历:
1982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律组毕业,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国际检察官协会(IAP)会员。曾担任基隆、台北“地方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因其承办“国务机要费”案而声名远扬,有着“公诉之神”的美誉。近年来在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法院学设臵张熙怀奖学金。
主要著作:
《公诉精神》(2000年)、《公诉入门》(上、下册)(2001年)、《公诉检察官法庭论告实用手册》(2001年)、《公诉检察官如何应战》(2002年)、《传闻法则——理论与实践》(2003年)等。
自二零零零年六月一日起献身公诉,到现在担任公诉组主任检察官前后已二年多了。在实行公诉之前,我没有做过律师、没读过一天的英美法。有的只是接受多场美籍华裔检察官、公设辩护人、新加坡籍大律师之教育训练。到现在自己也传承本土化改良式的公诉经验。台北地区检察署检察官专责到庭实行公诉之初,多少人不看好,在案件质重量多全台湾第一的法院[1]要做公诉,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时间证明一切,熬过了,做好了,创造“台北公诉经验”,完成不可能任务。可是没有自满之心,有的只是持续突破、创新、提升的自我要求而已。值此台北地区检察署实施检察官专责到庭实行公诉一周年,而各地区检察署又将因修法而次第实行公诉之际,谨为文传承“公诉检察官如何应战”之经验供参考。
一、“放下你的身段”
担任公诉人首重心态之转换,由侦查庭之主导者,变为公诉法庭之一员,或可称为配角,若心态未能随之转换,那将无法适应公诉活动。尤其以从事侦查业务多年之检察官,面对较资浅之法官,较不易转换。何时开庭非自己所能决定;每半天庭期要开几件案件又无从臵问;法官进入法庭,法警喊起立,在庭之公诉人也须随之起立[2];想请假尚须先知会对应之法官,尽量少开庭;调查或审理庭虽依规定程序进行,但法官还是有绝对之指挥权,不是公诉人想如何即可径行为之;公诉人在法庭行交互诘问,如问题有诱导、假设性等不当之情事,还会遭对造当事人即被告或辩护人异议;凡此种种,都不曾在侦查庭发生过。虽说要放下身段,但绝非谓检察官不顾应有之立场,反而应本不卑不亢之态度,发挥公益人角色[3],从容有礼面对法庭活动。
二、“吸收你的新知”
“交互诘问”为检察官专责到庭实行公诉活动之重要一环。可是何谓“主诘问”、“反诘问”、“复主诘问”、“复反诘问”?程序为何?有何规范?目的何在?有何技巧?等等问题。学校没教过、老师没讲过、书本没写过,了不起看过《洛城法网》、《律师本色》、《军官与魔鬼》、《纽伦堡大审》等影集,获得一些粗浅印象,时间一久,只记得男女主角是帅哥美女,有一段精彩的“床戏”等点滴而已,其它一概不记得了。没实际操作过,任谁也不会。要做好公诉,就必须由吸收这些新知着手,不管是审、检、辩任何一方都必须要学。可以这幺说,不管已经在司法实务部门工作多少年,就“交互诘问”而言,大家都是“新鲜人”,一切从基础学起,努力吸收新知,贵在实践,方能迅即进入状况,以减少在法庭被异议,那种被“电”的窘状。
三、“做好你的准备”
“准备、准备、再准备”,是每一位来华担任交互诘问课程讲座的美籍华裔检察官、公设辩护人、新加坡籍大律师、主任检察官所再三叮咛。大陆出版的《哈佛辩护》一书,对准备重要性写的更传神:“事实不会从法庭的窗口飞进来”、“充分准备的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它是出庭辩护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其它特征——如即席演说、奔放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措辞、灵活的表情,所有这些都是卫星,它们围绕着同一个太阳旋转,而这个太阳即是充分准备。”听多了,让人觉得彷佛“准备为成功之本”。没错,每位公诉人应都有相同的经验,再简单的案件,如开庭前没有准备,那案件在开庭的过程中都会变得复杂,公诉人手忙脚乱,不知证据在何处?证人何时说过何话?若有充分之准备则不然,再复杂之案件,依“信箱法则”将书证、物证、人之供述证据一一归类,另以纵横坐标之方式,将历次人之供述证据依序整理,一切胸有成竹,日夜期盼早日开拓,一展身手,纵使对方是高知名度的大律师甚或律师团,亦不畏惧[4]。
四、“拿出你的信心”
本署实行公诉,“黄埔一期”之公诉检察官以司法官训练所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期资浅者居多,而“黄埔二期”又以三十九期为主力,绝大部分都担心法庭上表现不如人,原因何在?就是信心不足。其实是否检察官真不如律师?我可以大胆的说绝对不会。试想法律系毕业的人,律师高考及格,哪一位不是兴高采烈的挂起“××律师事务所”市招或到大型律师事务所,开始执行律师业务,与当事人言谈间展现十足自信。那不管你是司法官训练所第几期结业,好歹都经过为期一年半的严格训练,其间还至各院、检实习,也拟作 过起诉书、判决书,随同指导老师开过庭,大、小场面不是没见过,死人、活人不是没辩过,大、小考试不是没考过,都已身经百战,那还有什幺好担心,更遑论法务部现也举办为期三周的公诉检察官储备班,律师哪有这些养成教育?不要再自己吓自己了,信心何处来?只要有准备就有信心,有信心的人,人见人怕。
五、“培养你的体力”
单有信心尚不足以因应公诉活动,还需要有过人的体力。那又为什幺会如此呢?因为以往检察官系形式走庭,法庭活动干卿何事?但现在不同,专责、全程、始终在庭,是对一位“专业”、“敬业”公诉检察官的基本要求,若辩护人又认真负责,有所准备,待检、辩双方交互诘问完毕,法官为写判决书,对不明了之处,作补充性之讯问,再加上书记官电脑制作笔录如牛步般的缓慢,完全跟不上问答之速度,左等右待,开庭时间之冗长,超乎想象。依实证经验估算,简单易查之案件,对一位证人行交互诘问,所花费时间最少要一小时。但如“台开案”调查庭,蔡佳玲检察官由下午二时开始诘问二位证人,至晚间十二时许才结束,另有证人一直在庭外等待,还未开始问,已人仰马翻,法官不得不就此打住;“璩美凤女性爱光盘案”从上午九时三十分许,我陪蔡立文检察官开庭,证人问完已次日凌晨三时,前后开庭长达十七小时许,我印象中,当天法官原来是戴隐形眼镜,后来大概是受不了,取下隐形眼镜换戴镜框眼镜。些许休息,是日上午九时三十分,继续开庭,又先后诘问十位左右证人,至晚间六时许结束。这种开庭方式,没有过人体力,又如何能因应。依个人经验,要有良好体力,就须多喝水,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但相对的也要培养“忍”功夫,否则常想上厕所,再好的思维都会打乱。
六、“摆出你的架势”
现在每天上午八时五十分至九时三十分左右,下午一时五十分至二时二十分左右,都可见九人座交通车由公诉组办公室驶抵本署大门口,公诉检察官下车,手拉着长杆的行李箱,内装着卷宗,昂首、阔步、自信、鱼贯的穿过长廊、走进法庭。一手抱大捆卷宗,一手拿着保温杯,腋下再夹着六法全书,时而东西掉落地上,弯腰拾取,那种赴庭窘态情境,已不在台北地区检察署出庭活动中出现。据传闻现在有律师事务所,也购臵类似本署出庭用之行李箱。发生过法警误以为出庭律师是本署公诉检察官,拉错箱子之事。至于遇有重大复杂案件,为陈述便捷利于说明,在法庭上熟练迅速的开启手提电脑、连结单枪投影机,利用Power Point陈述起诉要旨[5]、出示证据、论告等,摆出这种架势,展现“创新”、“效率”、“品质”之新风貌法庭活动,E时代就是充分利用电脑工具及信息,是身为现代专业公诉人所必须具备。
七、“挺直你的腰杆”
卷宗摆桌上,弯着腰杆子,整个人不断趋近检察官席位的桌面,双手撑在桌边,两肩耸起,低头看着卷证,像鹭鸶在觅食般,述说案情或诘问、论告时,双眼呆滞般,专注地面喃喃自语,那种弯腰驼背的样子,我想任何人看到,都会不由自主的说,检察官的表现,简直像“败战之军”,未战先败。公诉检察官就是检察机关的门面,在公诉法庭上,公诉检察官的言行举止,就是该检察署之代表,也是百姓心中检察官之表征。不在乎你是男性或女性公诉人,更不在乎你的期别,当然你的身高、相貌也不成问题,惟有挺直你的腰杆,变眼炯炯有神直视,口语清晰有力,才能充分展现出你的自信,被害人相信你的能力,被告凛于你的威严,辩护人钦佩你的风范,检察官的精神油 然而生,同事间也将会以你为荣。
八、“开启你的尊口”
“如起诉书”、“依法判决”[6]八字箴言,是轮值式走庭之作法。检察官既已走进法庭,全心投入专责全程实行公诉,自当有一番新作为,发挥法庭监督之角色。“口语训练”是成为公诉检察官的必修课程,不是说检察官不会说话,而是训练一位公诉检察官知悉“说话之场合”、具有“说话之胆识”、良好“说话之品质”、善用“说话之辅助”、兼具“说话之机智”、丰富“说话之内容”。从被告在押经提起公诉移审时、是否解除限制出境、院方通缉案件第一次开庭时、调查期日审前会议[7]、交互诘问、对被告之询问、履勘现场、论告[8]等等程序,公诉检察官都应适时表达控方之看法,意见表达之机会稍纵即逝,不容再以“没意见”或微笑点头回应。
九、“问出你的证据”
在公诉法庭上,不是演讲比赛,当然也不是“讲古”方式的长篇述说,证据是一点一滴慢慢堆砌起来。负举证责任之一方,透过一问一答的主诘问或复主诘问方式,将待证事项如拼图般的,或依时序、或由因至果、或由浅至深、或由外而内,将事实逐步呈现,也就是“建立场景”、“建构事实”,让待证事项彷佛影片倒带重现。质疑待证事项存在之一方,则以一问一答的反诘问或复反诘问方式,有计划、依技巧、讲谋略、不留情、针针刺的“见缝插针”,制造拉大矛盾、挖掘被隐真相、打击削弱凭信性,经双方多轮次交战,证辩再证辩,真相定将呈现。诉讼“成”或“败”,只靠“问”这一档事,方能搞定。事前扎实准备,详细设计问题,逐步问出成果,是诉讼成功不二法门。
十、“激荡你的大脑”
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方式,是我对公诉法庭如何动脑的最佳诠释。不管是书证之朗读或告以要旨、物证之提示、人之供述证据笔录之朗读或告以要旨,被告或辩护人会提出什幺质疑?法官会对公诉人有何问题提出?事先无从知悉,但都会被要求当庭立即回答,不同于侦查庭发现问题还可带回研究。如不随时激活大脑,有时还真会被考倒。或是对从未到庭之证人要行交互诘问,因缺乏警、侦卷证资料,不易准备。只有在交互诘问过程中,专心听、仔细想、动动脑、小心问、查其言、观其色,咬不放、追到底、不松手,才能有所斩获。如心不想、脑不转、眼不看、耳不听、手不记,此种木偶式的出庭方式,时有愧于心,则新、旧制又有何差异可言。为便于公诉法庭攻防,将经常出现或有争议之点,本着归集实务见解或判例,汇整编订“公诉检察官法庭论告实用手册”[9],已增修至第三版,内容有“被告前后供述不一”、“传闻法则”、“测谎”、“如何判断证人证言之真实性”、“采证瑕疵,证据能力被质疑之处臵”等等,应战时随手翻阅,可节省动脑之时间,且语出有所依据,较易被采信。
十一、“坚持你的斗志”
一位公诉检察官在法庭攻防过程中,必须兼具“专心”、“分心”、“细心”、“耐心”、“决心”、“爱心”。“专心”即专注本案案情于交互诘问过程中之发展,必须心无旁骛。“分心”即非但专注案情,仍必须分心注意被告、辩护人之发问,目的何在及有无不当之处;证人、鉴定人之神情表态、回答为何及有无不当;电脑笔录记载是否翔实,记载与问答内容不许有歧义之处;法官补充讯问内容,与案情之关联性,目的又何在。“细心”即待证事项之建立及摧毁,是点滴所累积而成。不论立于主、反诘问位,发问者所提出逐渐建构的问题、安全 无暇的问题、投石问路的问题等,都必须经过精雕细琢设计,记住交互诘问是非常技术性的诉讼技巧。“耐心”案情复杂、牵扯甚广、卷证凌乱、被告众多、辩护狡诈、证人顽抗、处处留白、时空久远、境外犯罪等等之案件,实行公诉不易,可说是“公诉梦靥”,每次开庭时间甚为漫长,惟赖定心养性,十足耐心,才能真相大白。“决心”公诉人常立于举证之一方,压力大、困难高,待证事项相关之人、事、时、地、物、构成要件等要素,于开庭前须详列出来,待开庭时,透过一问一答之主诘问,巨细无遗问出,要有不的达目的绝不终止的决心。若待证事项尚未问出,就停止诘问,那定是失败的交互诘问,对造也不须费劲行反诘问。“爱心”即实施刑事诉讼程序之公务员,就该管案件,应于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刑事诉讼法第二条第一项定有明文。换言之,公诉检察官有公益人之色彩,被课以注意义务。说得白话一点,就是公诉检察官要有爱心,在法庭上,不论问题之设计或攻防技巧,不是以痛击被告或辩护人为唯一目的,以打倒敌性证人凭信性为单一诉求,而是要时时关怀。依我的经验这点是“知易行难”,会造成双重人格,只能共勉之。
十二、“强忍你的愤怒”
案件在侦查中,被告、辩护人、证人言语行动如有不当,检察官常当庭予以斥责。可是在公诉法庭上,公诉人非主导者,实不宜见不当即动气动怒,拍桌摔卷、吹胡子瞪眼、大动干戈。法庭是说理之堂,并非比武之处。有此状况处臵之道,见辩护人在法庭执行职务时;被告、证人、鉴定人在法庭或接受诘问、询问时,言语行动如有不当,请勿动气或动怒,展现风度,静待言语行动完毕;接着请审判长将辩护人、被告、证人、鉴定人先前不当之言语或行动,详细记载笔录;如行为人系辩护人,则起立朗读法院组织法第九十二条,视情节轻重,请审判长对辩护人加以警告(情节轻微)、或禁止辩护人当日开庭之辩护(情节重大),并表明会将(或不排除)辩护人当日开庭之不当言语或动作,送请惩戒。在台北法院公诉法庭实证经验,当公诉人为前述处臵,辩护人当场脸色大变,有马上鞠躬哈腰,向公诉人致歉,也有退庭后频频向公诉人道歉赔不是。至于被告等人部分亦同,等不当过程被详细记载于笔录后,朗读相关之法院组织法第八十九、九十、九十一条规定,请审判长为妥当之处理,以维法庭秩序及尊严。
十三、“说出你的心证”
证据清单虽详列待证事项及证据方法,但表格化或条列式之呈现,无从知悉证据彼此间之关联性何在以及得心证之理由。交互诘问过程完毕,仅见检、辩双方,有人面带微笑,有人面有难色,输赢分明,但理由尚待发挥。因此在调查证据完毕,开始论告的过程中,公诉人当应就有利、不利证据之证明力详加阐述,并本于“程序在先、实体在后”原则,逐项论告或驳斥。最好是先将被告、辩护人可能之辩护题材予以点明,先拿出来讲,不容被告等于结辩时尽情发挥。或可称为“境外作战”,不战而先屈人之兵,不要闪躲或视而不见。当然法条之适用、彼此间关系,也须说清楚讲明白。另外不忘具体求刑,所审酌非是刑法第五十七条所列事项。对于不接受认罪协商之案件,建议具体求处所犯法条之最高法定刑。因为证据明确的案件,才会为认罪协商之提出,既不被接受,又经烦琐之调查审理、交互诘问程序,最后论告仍认罪证明确,走了那幺一大圈,被告、辩护人浪费司法资源莫此为甚,不为重求,不足以收警惕之效。此外,不只是公诉人说出心证,也请被害人、告诉代理人说说他们的心声及期待,方为圆满。
十四、“面对你的孤独”
公诉是司改的成果,“面”的变法起点,震荡诉讼程序运作、严谨证据法则、实质举证责任、强化辩护功能等。既称改革,当系去旧从新。旧思维、旧观念、旧习性、旧作法要全然改变,谈何容易。更难的是,不是单单自我有所变迁即可,实行公诉尚牵连审、检、辩三方协商取得共识、侦查公诉之共荣共存、警察办案智能之提升、司法资源合理之分配、法学教育之改弦更张等等,百事待兴。走在前面,当火车头,曲高和寡,时时须面对孤独。实际开庭应战,又有三种孤独须面对,首先为求准时到庭,下午二时三十分的庭,必然提早约五至十分钟到庭,可是此时连法警、庭务员都还没来,更别提书记官、法官、当事人了,整个法庭空荡荡的,此时你面对孤独,赶紧把握些许时间,再一次详阅卷证,坐好万全准备。遇到重大经济犯罪或复杂贪渎案件,被告数十人,每位被告又可选任任三位辩护人,单单被告及辩护人,就差不多把法庭塞爆了。惟公诉人孤单奋战,环顾四周,没人能帮你解忧除惑、携手共战,想吐苦水都少了个对象,只有再次面对孤独。开完庭,夜已深了,或许东方即将大白,拉着手提箱,走过院、检间长廊,除了沉重脚步声外,就只有孤灯照着你形成的身影,孤独的伴随着你,缓缓的离开,此时才觉得公诉组办公室就像方舟般,漂浮在遥远的他方,公诉人你又再一次面对孤独。[10]
十五、“接受你的胜利”
传统开庭事不关己,开庭结束拍拍屁股走人,谁去理会输赢;总使自己起诉自己出庭案件,输赢也不会看得太重。但专责到庭实行公诉之后,全心投入,充分准备,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你已打好完美一战。诉讼过程中,点点滴滴值得你回味,每一次庭期都是闪亮的 日子,不管甘或苦,你都有所得,你有也成长。经此潇洒走一回,有付出必想有成,公诉人此刻你心所想,应是期盼案件大获全胜,通通有罪。“三十四街的奇迹”法庭影片,最后法官宣判,胜利的一方,彼此拥抱,握手贺喜,相互击掌“Give Me Five”,那情境深深烙印在我脑中。胜代表付出有成,失败代表有待改进。可是台北检察署公诉检察官不以第一审获胜自满,仍持续追踪案件到第二审审理情形,唯恐案情大翻转,结果变天,由胜转败,他们对案情之专注,创造了“台北公诉经验”。
十六、“模糊你的建议”
公诉检察官或多或少都有侦查经验,然实际从事过公诉活动的检察官,都有“移送证据不等同起诉证据”、“起诉证据不等同审判证据”之深切体认。所谓见多识广,不论你是一对一、一对二或曾是一对三的公诉检察官,看过一至三位法官之证据尺度、采证方式、推理过程、心证理由,发现检审间对证据看法确有极大落差。公诉检察官不是起诉书之审核者,证据遭受质疑、案件被判无罪,也非侦查故意留白。当你要对侦查组同仁提供有关证据方面的建议时,切记当你在担任侦查检察官时是否也曾有过同样之疏失,将心比心,谁吃烧饼不掉芝麻的,也不要见树不见林。你的建议还是要提出来,那将会检察机关及检察官有益,但试着模糊你的建议,不提具体个案、不点出案号、不指何人侦办,以通案方式提供建言。如柯维大师系列《与成功有约》一书所说“双赢思维”,大家都是赢家,利人利己,彼此都有所获,谋求两全其美之策,侦查公诉才能紧密团结,持续发挥统合战力。
十七、“保留你的卷宗”
交互诘问是洋玩意,台湾有几本翻译书论及,中国大陆在这方面可参考的书籍倒不少。可是没所做非纯然英美式交互诘问、也不是德国式轮替诘问、更没有十足东洋味气息,简单的形容是“本土化改良式当事人进行主义,有人说的更贴切“拼装车式诉讼制度”。不管如何,可得参考、最为可贵的是现在公诉检察官的开庭卷宗。公诉检察官在写台湾公诉制度的历史,卷宗内记载这本土公诉活动种种,每一个案件都可为教案,值得保存。让后进之公诉人由阅览卷证,明了法庭活动之流程、知悉理论与实际之差异、学习证据清单制作方式、吸取交互诘问技巧、摘取论告书精髓。
十八、“传承你的经验”
熟稔公诉活动没有捷径,只有投入去做,方有所得。所得经验与人分享,尤有必要。黄埔一期经验传承二期,二期经验交棒三期,人人实战经验丰富、代代都有新人出,个个实力更坚强,这都有赖经验传承,不须摸索尝试、减少错误失败,这也是辩护人较不如公诉人之处。公诉人不在乎期别高或低,只在乎经验丰硕否。每次公诉教育训练,看到公诉人利用电脑投影、秀出心得经验、内容活泼生动、手持雷射笔、滔滔不绝,谈吐举止所散发出之专业、自信、稳健、乐业。我可以这幺说,他(她)做到了前面十七点公诉精神,他(她)正在完成第十八点,即传承经验的神圣使命。今日公诉以他(她)为荣,明日公诉定将以你为荣。
第二篇:张熙事迹
张熙优秀班干部事迹
大家好!
我是五年级一班的张熙,在学校领导何老师们的关怀、培养、教育下,始终坚持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全面发展,在班级和学校有较高的威信,是我们学校公认的好学生。平日里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是老师好帮手: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曾多次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班队干部”、“小孝星”等光荣称号。
在成绩面前,我坚持不骄傲,因为我认为这算不了什么。俗话说: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还需要不断的努力,追求更高得标准。为了更好的成长及提升自己,我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在校当好老师的好助手,在家是爷爷奶奶的小帮手。几年来,我始终勤勤恳恳的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如:每天检查同学佩戴红领巾,自习的纪律、班级的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我总是做的有条不紊。我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几年来,我上学从不迟到早退,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地与老师互动,认真的完成各科的作业。并且主动地帮助学习差的同学补习功课。学校在开展“小孝星”活动时,我被评选为校级“小孝星”,因为在家里我就是爷爷奶奶的好帮手,擦桌子、摆椅子、扫地都不在话下,我还经常陪爷爷奶奶聊天,给他们端茶,做按摩呢!
二、勤奋好学、善于动脑,永不满足。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别看我年龄小,却胸怀大志。入学以来,在各个方面我都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积极地带领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积极地带领同学们参加户外锻炼,增强体质。还多次在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校级征文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三、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活动。
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帮助身边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当同学没有钢笔或铅笔时,我借给他们用;在教室里发现有垃圾时,我都会捡起来,放入垃圾桶;乘坐公共汽车时,我都会主动的让座给老人和一些小朋友、、、、、、记得一次,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午后,同学小明没有带伞,他着急的像热锅上蚂蚁,我对他说:“我给你撑伞到学校门口,看看你妈妈有没有带伞,要是没有的话,先借给你。”小明甜甜的对我说:“谢谢你!”此时我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还有一次,我在路边发现一位老爷爷骑着三轮车摔倒在麦地里,我毫不犹豫的下车帮助老爷爷把三轮车推到马路上,扶着老爷爷做好,找来了村里的成年人帮忙。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我都会伸出我的一双手,尽我所力的帮助别人。我要向雷锋叔叔一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个有道德的人。因为这一直是我做人的目标。
最后我要讲个关于我的故事:今年暑假妈妈和姥爷去医院查体,确诊姥爷得了食管癌。整整一个假期妈妈和舅舅、大姨妈一直努力的给姥爷做了我们想象中的手术,可是并不是我们期望的那样成功。手术过程中,主刀医师与主治医师出来两次,告诉我们无法切除,一向身体很好的妈妈,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再加上需要给姥爷献血,刚刚不到两小时,又经受不住打击,晕过去了。看到妈妈伤心欲绝的样子,我不住的抽泣着,心疼着我的妈妈,心疼着我的姥爷。
事后想想,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有老去的时候,所以我们,从现在就必须善待、尊重他们。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所以要尽力做到:认真努力的学习,经常和爸爸妈妈聊聊天,帮助他们打扫,学会感恩、学会自立、学会坚强。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孝顺不能等”。我们把孝敬父母的想法,变成今天的实际行动,从眼前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趁父母健在,尽我们的一份孝心吧!
一个懂得孝敬父母长辈的我,就是一个心中充满爱心的真实的我。我要把自己的爱心变为画笔,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成长画卷。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继续认真努力的做好自己,让老师和同学们来监督,使自己有更好的成长或提高。
张熙优秀事迹
唐山镇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
2013年12月
第三篇:区级三好学生张晨熙
“区级三好学生”张晨熙同学的先进事迹
张晨熙,现为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小学六年五班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校级三好学生、中队委、班级宣传文员、语文课代表。
该生性格活泼开朗、热情,是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她认真、执着、笃行是老师的小助手,她细心、善思负责,是学校的小主人。是一名思想独立、性格开朗、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该生团结同学、刻苦学习。作为一名班干部,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团结班委和同学做好班里的每件事情,当好和老师的小助手。给同学树立了榜样。
该生在学习上能要求不断进步,是一位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好学生。她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刻苦认真,主动好学,成绩优秀,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曾经多次获得“三好学生”、“品学兼优学生”等荣誉。该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复习等。她热爱学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勇于挑战自我,敢于面对挫折,使自己有了一颗坚强的心。
该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兴趣爱好广泛。除了认真学习书本的知识外,还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专心于民族乐器古筝的演奏学习; 并积极带领同学主办班级板报,主持班级综合课汇报会等,她还利用自己影响带动家长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共同分享其中的快乐。
该生尊敬师长,热爱父母,在生活上也很勤俭节约,从不让父母操心,从不乱花零用钱,个人事务从不让父母插手,并能帮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独自在家里,能自己照顾自己,炒菜做饭、卫生清洁,自我管理,自觉学习,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生活上自立自强,学习上独立思考,真正做到使父母放心,使家庭舒适温馨,是父母的“小帮手”。该生热心服务于班级,作为一名班委会成员,她能勤勤恳恳地为班级、同学服务,并积极参加校值日活动,配合班主任管理工作,成了老师的小助手,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积极协助班长开展各项文娱活动,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她热爱班级,关心同学,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时刻以优秀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所在的班级—— 五年五班被区教育局评为“2010区级先进班集体”。
该生心地善良,非常富有爱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并到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她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在班主老师带领下,积极参加了田园生活行活动——21个城里孩子下乡送书活动,并一次性捐献了100余本自己心爱的图书,还和老师同学踊跃参加华商报社组织的“美化西安、装扮世园”的植树活动等。在发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难时,看着地震中那些惨痛的画面,她不禁伤心落泪,带头捐款,捐出自己的零用钱一百多元捐给了灾区的人民。
该生是一个关爱同学、乐于助人的好学生,把关心她人,帮助她人当作自己最大的乐趣。她和同学们和睦相处,主动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她对严以律己,从没有发生过上学迟到和早退的现象。加之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各方面表现优异,学习成绩突出,经常受到学校表彰。
该生一直以来都把“三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年来,该生一步步地朝这个目标奋勇前进、积极努力,全面提高自己,不断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人生旅途中陶冶情操,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力争做好每一件事,使自己全面发展,做一名优秀的合格的小学生。
第四篇:张金柱案公诉演讲词
张金柱案公诉演讲词
审判长、审判员: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我们受郑
州市人民检察院的指派,代表本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现对本案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如下意见:
一、被告人张金柱所犯罪行事实清楚,证据
确实、充分,足以认定。
本院起诉书指挥,被告人张金柱于1997年
8月24日晚在郑州市金水路违章驾驶,将被害人苏磊撞伤,致苏磊因急性失血性休克于次日死亡。该事实有 被害人苏东海陈述,有张宝泽等6位证人的证言,有现场勘查笔录,有从肇事车前挡风玻璃上端提取的苏磊的头发及检验、鉴定结论所证实。起诉还指控,被告人张金柱驾车拖挂着被害人苏东海行驶距离达1500米,致苏东海重伤,该事实有被害人苏东海陈述,有张宝泽等12位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佐证,上述大量证据收集程序合法,合证据相互印证,已形成证据体系。虽然被告人张金柱对起诉书指控的罪行拒不供认,但经过法庭当庭质证和认证,充分说明起诉书指控张金柱犯有交通肇事罪和故意伤害罪。
二、被告人张金柱所犯罪行,情节恶劣应予
严惩。
张金柱一案发生后,社会反应极为强烈。上
至领导,下至百姨,人们无不为之义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繁华街道上发生这样的恶性案件感到震惊。张金柱肇事后没有设法挽救被害人的生命,以减轻误事后果,而是为了逃避罪责全然不顾车下拖有一个活生生的人驾车逃逸。自行车与地面摩擦出的串串火星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正在遭受伤害的生命令人惨不忍睹。尽管沿途有人大呼“停车”,还有车人追截,更有苏东海出于求生的本能奋力拍打车门,但都没有唤回张金柱的良知。当张金柱被迫停车时,一条鲜活的生命已经在窄窄的空隙里,在生与死之间被拖了1500米!在铁的事实面前,被告人张金柱至今仍避重就轻百般抵赖,还不时地翻供,可见其主观恶性之深。
三、张金柱的犯罪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张金柱故意伤害交通肇事一案最直接的受
害方是被害人的家庭。
苏磊(死者),年仅11岁,他不仅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还是一名小足球运动员,正处在学文化、长身体、享受快乐童年的黄金年龄。可一场飞来的横祸刹那间泯灭了童颜的天真烂漫,无情地打碎了他对生活的幻想与渴望。苏磊被撞飞摔落在地之后,曾对一名在场的女同志说:“阿姨,救救我。”然而惨遭飞来之祸的小苏磊,虽然被在场同志及时送到医院,医生竭尽全力,也没有挽留住他幼小的生命。“阿姨,救救我!”短短五个字的一句话,是孩子对生命的依恋,对人生的企盼。我们办案人员在看到这一情节时,也禁不住潸然泪下,而谁又能不对孩子的这句话感到灵魂的撞击和心灵的震颤呢?(公诉人哽咽,全场人哽咽。停顿1分钟。)
苏东海在经历了那难以描述的1500米的拖
拉折磨之后,至今仍躺在医院的病榻上。身体上的剧烈疼痛他能够忍受,失去爱子的悲伤却让痛不欲生。苏磊的母亲张菊花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满腔的母爱,十余年的含辛茹苦,十余年的疼爱教育,终于使苏磊成长为一个父母为之骄傲的好孩子、好学生。可昨日还天真烂漫、欢场笑语的儿子,刹那间却成了张金柱车轮下的冤魂。张菊花多次哭昏在苏磊的遗体旁,她整日整夜抚摸着儿子的照片,发泪洗面,无法自制。巨大的心灵创伤恐怕要伴随着这位母亲走完一生。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张金柱不是一名
普通的群众,他是一名懂法的执法者,是一名在公安战线工作了几十年、曾以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公安干警,他的犯罪行为,给我市的公安队伍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市的公安机关通过一系列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已经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人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去找警察,而人民警察也用青春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的爱民之歌。“警民关系鱼水情”已不单单是一句空洞的话语。与此同时,人民警察在为民排忧解难中,也培养了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可身为公安人员的张金柱,不仅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反而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掩盖自己的罪行,不惜伤害他人的身体,公然做出与人民利益、与公安干警的职业道德相悖的事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本案一出,群众为之义愤,舆论为之哗然。有的市民到外地出差时,常常会被当地人问及:“你们郑州是不是出了个张金柱?”毫无疑问,张金柱的所作所为给我市政法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的形象浓浓地抹上一笔黑。当然,张金柱的犯罪行为只是其个人行为,并不能代表公安机关的形象,人民的公安队伍也决不能允许这种败类的存在。
此时此刻,面对着站在被告席上的张金柱,我们不禁要问,由于你的行为,一朵生命之花过早地凋谢,你就不感到痛心疾首吗?由于你的行为,一个家庭失去欢乐,你就不感到内疚和不安吗?由于你的行为,鲜红的党旗受到玷污,你就不感到羞愧和可耻吗?被告人张金柱在今天的法庭上,面对庄严的国微,你要如实交待自己的罪行,真正悔过自新,不要执迷不悟,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了。悲剧的发生,能引起人们的震惊;血的教训,能使人痛悔终生。但所有这些都不能弥合人们心灵的创作,更不能唤回蒙难者的生命。我们只希望,人们能从活生生的案例、血淋淋的事实中,得到一些警醒和启示。
第五篇:张怀瓘书论
张怀瓘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活动于开元(713-714)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手迹无存。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张怀瓘作品:
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书断》共上、中、下三卷。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述书之十体源流,各系以评赞,终为总论。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从黄帝时苍颉起,迄至唐代卢藏用止,3200多年间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38人。卷未有通评一篇。
张怀瓘的几部著作,成书年代先后为:《书断》玄宗开元15年(727年)、《书估》玄宗天宝13年(754年)、《书议》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唐立国后的110年至141年间。全唐289年,恰当其中。这期间,书坛是什么状况呢?宇宙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书体变化也一样,百状千态。至南北朝时期,书坛好比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蜂起,真、隶、行、草,各极其变。发展到唐时,君臣上下,竞相钻研此道。且书体已难有出新斗奇之势,转而更加注重笔法结构的争胜,日益强调法度。就书体而言,有六体说(秦朝)、八体说(汉许慎)、三十六体说(王憧)、五十六体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这复杂纷繁的百家争鸣态势,带来了书体分类学的进步。张怀瓘在《书断序》中写道:“苍黄者唱首,冥昧者继声,风议浑然,罕详孰是。及兼论文字始祖,各执异端,臆说蜂飞,竟无稽古。盖眩如也。”他对当时书体分类混乱情况的叙述是确当的。张怀瓘为了“芟夷浮议,扬榷古今,拔狐之根,解纷拏之结,考穷乖谬,探索幽微”,因著《书断》阐述“书有十体源流”,评判“学有三品优劣”。无疑,他对书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张怀瓘列书十体: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节、行书、飞白和草书。他指出“十书之外,乃有龟、蛇、麟、虎、云、龙、虫、鸟之书,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此所不取者,唐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一书中,持论和他一样。这些杂书,直到现在,于民间还偶有所见,但皆不列入书学研究范围。
张怀瓘说:“(籀文)与古文、大篆小异。”换句话说,古文、大篆和籀文,大体都差不多。既然如此,本着“去小异,取大同”的分类原则,将以上三体合并为一体,统称为篆书。小篆是秦并六国后,始皇用李斯“书同文”的国策,禁用其他书体,并焚书,创立小篆。所谓“篆”,他说:“篆者,传也。”所谓大篆、小篆,并不是指字形有大有小,这里是古今的意思。古今相传,大篆是篆,小篆也是篆。他说:“(小篆是)增损大篆,异同籀文。”既然如此,并古文、大篆、籀文和小篆为一类,统称篆书可也。
他又说:“楷、隶初制,大范几同”,“盖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两点:
一、将篆字的圆转变为方就是隶,隶带有篆意;
二、楷、隶大体相同。由是,我们可知,唐时所说的隶就是楷,这同今天我们认定的隶书有出入。而“(八分)本谓之楷书”,“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总而言之,现在我们可以把隶和八分笼统地归于一类,统称为隶书。
草书包括章草、行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他指出“草书之先,因于起草”,这是草书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即他所言“祖出于此”。“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这句话说出了章草与草的本质联系,特别是与今草的联系更为密切。他在《书断》中没有用“狂草”的名称。他写道,草书字体“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神化自若,变态不穷”,这已属狂草的描述。因此,章草、今草、狂草,以及行草,可以笼统地划分为草书一类。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即正书之小伪”。什么是正书?正书属于哪一类书体?他没有说,但他运用了这个概念。他又说行书“非草非真”,什么是真书?真书属于哪一类书体?他也没有说,但也运用了这个概念。今日,我们知道“正书”、“真书”和“楷书”,说的是同一书体,仅名称不同而已。关于行书,他又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循圆,在乎季孟。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有没有既不兼真,又不带草的这种行书呢?他没有说,确实也难说。既已将行草纳入草书之类,那么,真行便可以纳入真书之类。因实用性强,将兼真带草的这两种行书,仍划分行书体。
至于飞白体,张怀瓘说,东汉蔡邕某日见修饰鸿都门的“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并以题署宫阁”。这是一种实用书体,其法失传,其迹不存,无从稽考。故专辟一体,已无必要。
中国的文字及书法,自古迄今,形态、风韵各具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无比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就书体分类而言,从狭义上说,人各一体;从广义上讲,应舍小异、取大同,尽量简约。张怀瓘将书体归纳为十体,无疑是一大进步。今将汉字分为真、行、草、隶、篆五体,或真、草、隶、篆四大体,毫无疑问,是受了张怀瓘书体分类的很大影响。
清代兴化人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写道:“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分为详、简即动、静两类。这是简之不能再简的一种分类了。有趣的是,书之笔画也是两类:点和线。点、线间架有纵横、上下、斜正、揖让、向背。墨写的点线与白色的纸,构成黑与白。动与静、点与线、黑与白,相反相成,体现了阴阳之道,构筑起一个书法世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张怀瓘所列十体书,每体首先指明由某某所造,这不免有些勉强。但他在《书断●论》中又论道:“权舆十体,相沿互明。创革万事,皆始自微渐,至于昭著。”这也是正确的。这说明,文字及其书法的产生和运用。以及在运用的长期过程中,不断衍化发展着,由古及今至未来,依然如此。比如简化汉字及其书法,是哪一个具体人所造呢?即便其中某一个字,比如“汉”这个字,是谁创造出来的呢?我们只能说是“公众”,这才是文字和书法发展的本源。所以,对他所列各书体之祖,不必作机械式的确认,而只能是模糊性的认同。
《书断》卷中、卷下为:“自黄帝史籀苍颉,迄于皇朝黄门传郎卢藏用, ……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人为一传。亦有随事附者,通为一评,穷其藏否。”按“神、妙、能三品”品评书作,在我国书学史上,他是最早的一位。故《四库全书提要》称“书家有三品之目,自此书始”。这对于书之创作、鉴赏、收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书也有术,“三品”就是一种术。
卷中开篇是前言,后为神、妙、能三品总目,总目后有一段诠释性文字。其后分神、妙、能三品,每品中入品书家按年代为序,逐一立传加以细评。卷中评到妙品止,卷下续评,为能品。然后是一段小结性文字。
今于三品中各录一人为例,以了解他如何确定书品等第。
神品。张芝,字伯英,敦煌人。火焕,为太常,徙居弘农华阴。伯英名臣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瑗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龙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至于蛟龙骇兽,奔腾拏攫之势,心手随变,窈冥而不知其所知,是谓达节也已。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则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若达土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大荒之野。韦仲将谓之草圣,岂徒言哉!遗迹绝少,故褚遂良云:„钟繇、张芝之迹,不盈片素。‟韦诞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金人铭》,可谓变化至极。‟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其斯为当矣。其行书则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亚也。又善隶书。以献帝初平中卒。伯英章草、行入神,隶书入妙。”
妙品。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犹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凌风。‟右军(王羲之)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充为中书郎,亦工书。先,有扶风马夫人,大司农皇甫规之妻也。有才学,工隶书。夫人寡,董卓聘以为妻,夫人不屈,卓杀之。”
能品。卢藏用,字子潜,京兆长安人。官至黄门侍郎。书则幼尚孙(过庭)草,晚师逸少(王羲之)。虽阙于工,稍闲体范。八分制,颇伤疏野。若况之前列,则有奔驰之劳。如传之后昆,亦有规矩之法。子潜隶、行、草入能。”
关于神、妙、能三品,各依什么尺度进行品评,读了上列三例,似乎难以捉摸。我们再看他在三品后的总评是怎么说的。总评大致说了这么几点:1.“推其大率,可以言诠”;2.“齐圣齐深,妙各有最”;3.“艺成而下,德成而上”。
我们说,对书法的品评三品,是一个对书法的欣赏问题,是一个审美评价问题。它是一种美的感受,感受后的品评。我们读了这三例,从中看到张怀瓘以及其他书家的评述,都是说的个人对美的感受。书家作书是创作,评者评书也是创作。
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文字论》)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之内在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给予人的厚重感、力度感、节奏感和生命感等,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这审美的眼光、尺度,犹如一面特别精良,具有灵性的镜子一样,有什么照不到、照不出和照不透的呢?对书法作品的品评,怎么会不“圆通”(《书估》)呢?他对书法艺术美的感受和评论是正确的。
汉字是由点、线的运动变化构成。点线的运动是书者掌握毛笔施加于纸上的运动,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圆转方折以及布黑分白、排列组合等等变化,都是书者意旨所使,都是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修养等综合素质的迹化。因此,这点线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只有“深识书者”才能透过凝结在纸上墨的点线,以及字里行间的布墨分白,感悟到作者的精神力量。“冠绝古今”的书家张芝的草书,在古今许多“深识书者”的眼里,能感受到“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大荒之野”。同时,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笔端、流露于字里行间,从而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庸者,写不出好的作品,也看不出作品的好坏。道理何在?张怀瓘比喻道:“犹八卦成列,八音克谐,聋瞽之人,不知其谓。”
对书体美的感受过程,是衡“理”动“情”的过程。“理”可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但“情”往往是不完全一致的。评者之情与作者之情会不一致,评者与评者之间的情也不会一致。所以张怀瓘在《书评》的开篇就说:“一味之嗜,五味不同;殊音之发,契物斯失。方类相袭,且或加彼。况书之臧否,情之爱恶无偏乎?若毫厘较量,谁验准的?推其大率,可以言拴。”此论亦非常中肯。
中国书画欣赏品评的标准,往往是相通的。张怀瓘著《书断》,也著《画断》,《画断》也分为神、妙、能三品,也是中国画三品论的最早提出者。可惜《画断》久已亡佚,今其逸文仅见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引。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中,也引用了他的三品说。张怀瓘的书、画“三品说”影响深远,其后列等品评者颇多,然仍以他三品说最为简约。
清代《国朝书品》列神、妙、能、逸、佳五品。包世臣的诠释是:“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这里包所说的五品,比照张怀瓘的三品,大致作如下归纳:包的逸品约相当于张的神品;包的神品、妙品,约为张的妙品;包的能品、佳品,约当于张的能品。这样,我们对张的神、妙、能三品标准,约为:神品,“至法天成,风韵超然”;妙品,“妙法从心,神采自然”;能品,“成法在胸,逐迹守象”。
《书断●评》中,张怀瓘说他自己“学渐于博识,不迨能缮奇缵异,多所未尽”,“此皆天下之闻人,入于吕列。其有不遭明主,以展其材;不遇知音,以扬其业,盖不知矣”。“且如抱绝俗之才,孤秀之质,不容于世,或复何根。故孔子曰:„博学深谋而不遇者,众矣!何独丘哉。‟然识贵行藏,行忌明洁,至人晦迹,其可尽知?”这种慨叹是真切的。
泰州图书馆所藏抄本《书断》的书后有一篇赵僎对《书断》的简略评论。将《书断》比之“大《易》之制”、“《春秋》之典”,指出“古或作之有不能评之,评之有不能文之。今斯书也,统三美而绝举,成一家以孤振。虽非孔父之。今斯书也,统三美而绝举,成一家以孤振。虽非孔父所刊,犹是丘明同事。伟哉!伟哉!“张怀瓘的《书断》确系一部永炳书史的书评巨著,将永远给习者以指导和启迪,将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