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 要:中小学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下足工夫。中小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转观念、入课堂、进教材、强师资、造环境、重体验。
关键词:中小学 传统文化教育 策略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必须保有、传承、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唯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小学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健全、教材质量不统一、教学方式较单
一、师资素养不整齐等乱象。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新时期,在中小学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下足工夫。只有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学生活动、社会环境中,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编写相应教材、提高师资水平,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才能让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
一、转观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中小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致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无疑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由此,中小学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进一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进课堂
1.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课堂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落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须要设立专门课程,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既是对“去中国化”现象的纠偏,同时也能使中小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书法、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
2.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需要有鉴别、有扬弃,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必须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不同程度的课程。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须针对各地各校的实际,各学校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地域文化选定传统文化项目,通过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风俗民情、传统音乐、京剧等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由此了解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各科教学中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内容大量地存在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通过这些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发挥中小学各科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对现有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各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要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而且要列为考试科目才能保证其效果
要把《诗经》《大学》《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到中考和高考范围,促使学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近年来,在各地的中高考试卷中也逐渐增加了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是近年来最具传统文化含量的一份母语高考卷。试卷中多板块考题的语料选用,都有较强的传统文化色彩,从对联到古诗文、从传统习俗到文化废墟,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色在试卷中处处闪现。
5.创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途径单
一、教育方式刻板,教师一味采取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未能展现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抗拒心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不能通过说教来进行。要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入教材
教材是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2015年1月,我国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问世,该教材的推出,对于推进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将大有裨益。但是,目前无论从教材数量还是质量来看,中小学仍然缺乏高水准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传统文化进课堂无法做到“有本可依”。目前中小学大部分传统文化教材都是校本教材,由于教材编写缺乏资金保障和专家指导,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再从中小学各科教材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科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偏低,一些经典名篇逐渐淡出教材。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对现有中小学教材进行修订,在教材中加大传统文化比重,尤其是语文学科应该大大增加古诗词、文言文、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对教材的编制进行规范,可成立一个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机构,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组织编撰一批高质量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除了编写相关教材外,有关部门还须做好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规划,组织专家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创作一批中小学生喜爱的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出版了《中华千字文》《中华传统美德》等优秀读物,中小学生从这些读物中领悟到了传统文化之美。此外,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还可借助绘本、漫画、童谣、民间故事、卡通、版画等艺术形式,编写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读物,激发中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童真形式展现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既丰富生动又能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学到传统文化知识。
四、强师资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能否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水平。由于多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比较忽视,致使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难以很好地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把师资培训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要重视职前培训,在师范院校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大传统文化在师范教育中的比重。同时,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其次,做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中小学,各科教师不仅要教好所任学科,而且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使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各学校应为学科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校本研修活动,尽快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五、造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把传统文化教育放置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要将中华民族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家长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形成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同时,中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也要重视发挥家长、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要入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报告、讲座、论坛;可通过在电视、报刊、网络上设专栏、办专刊等形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广播可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在学校教室、走廊及公共场所张贴古代先贤语录、国学经典语录;在校园内的壁画、雕塑、板报乃至建筑设计上都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通过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能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气息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地接受传统文化。
3.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传统成了落后、陈旧的代名词,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恨不得把我们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彻底清除。在这种意识主导下,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直至衣食住行、婚丧礼仪、教育宣传等,都争先恐后地“与国际接轨”,似乎越洋越好,导致我们的社会环境文化品味越来越低。这种氛围加剧了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与漠视。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当成重要任务,通过专题报道、文化专栏、专家访谈和公益广告等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全社会形成敬畏、崇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励和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政府应积极修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历史遗址等文化设施,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心。在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社区、公共场所、体育场等人口密集地段,设置标语、专栏专刊、图片、宣传画,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诗词名段、勤勉励志的文化典故以及名家作品等以适当形式刊出,让中小学生时刻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强支撑
在信息化时代,要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体验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借助各种现代媒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1.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通过创建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还可以尝试把网络游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游戏为背景,赋予游戏一种精神并围绕此精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既能让学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让学生从游戏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2.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微博、微信、数字玩具已普遍进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正处于各种新媒介的包围之中。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目前,一些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动画、手机或平板电脑APP等已开始出现,特别是一些颇具趣味的APP无疑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萌萌”的数字动画形象被融入故宫博物院藏书画文物《雍正行乐图》中,并配上如“你飞向前方自由翱翔,朕却始终跟不上你的脚步,好累……”等幽默的文字,立刻受到了中小学生的追捧。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型APP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手机上练书法、弹古筝、下围棋、制陶艺等形式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七、重体验
文化不是纯理论性的,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还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力戒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必须牢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把它落实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的日常事情抓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1.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传统文化的生命理想和价值观念都集中体现在经典古籍之中。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阅读经典是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对孩子们是春风化雨般浸润的过程,这种浸润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他们学做人有重要意义。阅读经典能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而言,以下9部经典读物是学生必读的国学精粹:《弟子规》可作为培养忠厚家风、导引学生孝悌行为规范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可作为以古鉴今的明镜;《千字文》可作为处世立身的初级读物;《论语》可看作崇高品德修养和智慧提升的精品读物;《大学》可看作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的入门经典;《孟子》可以领略孟子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中庸》可体会与时俱进的和谐之道;《道德经》可以领略其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庄子》可以领略其深邃、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及人文情怀。
2.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现在许多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很感兴趣,却对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兴致索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感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氛围,享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的欢乐,故很难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组织祭扫先烈、吟诵诗词、学包粽子、制作月饼、登高赏菊等活动,将“感恩”“爱国”“团圆”“孝”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既可让学生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实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
此外,学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大赛等)活动。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表现的形式和载体也丰富多样。除了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各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等,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社区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依靠社区力量,通过组织临摹名家书法、诵读古代诗词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唤醒中小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文化上的熏陶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我的家在紫禁城[N].中国教育报,2013-01-21.[2] APP让传统文化“萌萌哒”[EB/OL].http://.【责任编辑 郑雪凌】
第二篇: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
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挖掘地方资源。我市有很多红色教育基地、文物古迹、历史人物以及典故,充分利用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充实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的内容,如文化、民俗、文物、旅游、社科界等多种传统教育系列读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明了的方式,如童谣、画册、民间故事、卡通等,将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全体师生面前,使之得到熏陶、感染。
(二)合理设计教育内容
教材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规划各学段经典诵读、地域文化、活动体验等内容,各阶段目标设计突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联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以传统经典诗文诵读为引领,统整了多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文化学习体验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形式,拓展多维文化视野。
(三)创新教育方式
利用传统节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中,紧紧围绕节日主题,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注重提升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和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基地,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都需要在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弘扬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同时,以身作则,从自身作起,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起到应尽的传播责任。学校可以通过举行有关传统文化活动来传播。因此我们希望校方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有效的途径发挥好学校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的作用。
(二)家长的积极引导。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启蒙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者。中小学生还处于思想未成熟期,因此在甄别信息和获取知识方面难免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此家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尽力帮助孩子克服这方面的困难,而不是更多地期待外界的帮助。
(三)建议市级、各县(区)乡镇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地,定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举行诸如诵读比赛、讲演竞赛、手抄报评比等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活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纪念活动;爱老敬老教育社区教学实践活动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工作中,拓宽育人载体,丰富德育资源,增强育人效果,培养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和弘扬民族精神。
(四)教育部门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德艺双馨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坚持言传身教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给学生讲明白,以身作则来影响带动学生,使他们从思想上发生转变,逐渐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使师生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文明礼仪充满校园,真正把学校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星期一早晨,春光明媚,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柔软的白云,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蓝天中飞翔,我们在操场上举行了一次升旗仪式。
广播里响起了响亮的声音:“面对红旗。”我们马上站的笔直,只见红旗在朝霞的映照下冉冉升起,我看着红旗,不禁想到考察工作者在遥远的南极,那里最少也要零下三十几摄氏度。但考察工作者面无惧色,他们为了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不顾自己的安危,试想他们在南极吐一口痰,还没落地,就变成了一块冰。考察工作者为了研究地形,探寻矿产,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每当他们看到飘扬在南极上空的五星红旗,就会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那是因为祖国的强盛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啊!国旗,伟大的象征,过去你怀抱着你的儿女创造新的中国,现在我们为你争光!
精品文档
第三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词汇。在国外,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为之着迷。但是在千禧年之前,作为它的发源地,我们国家好像对它有些冷落。就我而言,我觉得,在那时我就对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因为在那时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总觉得别的国家的就是好,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家渐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再加上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真是觉得我以前的想法有多么的可笑,我们国家有这么优秀的文化,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盲目地推崇其他国家的文化。所以为了不再出现像我以前那样的想法,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根上就“种好”那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一、青少年儿童的现状
(一)日常行为规范缺失
当前,在校的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粗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却要求他人行,这是典型的知行偏离。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的道德观念都是由家长、老师、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教授的,而且身教大于言传,由于阅历少,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书报杂志、电影电视中的不健康情节盲目模仿,对低级趣味津津乐道,不分是非,盲目模仿,对青少年的心灵以及行为造成很大的伤害。
部分学生虚荣心强、攀比成风,过分强调自身的物质基础,穿名牌、用名牌、赶新潮、赶时髦、比阔气,甚至为了显阔,不惜欺骗家长和老师来达到自己炫富的目的。
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对老师的管教也是不痛不痒。
(二)自我中心过于突出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6个家长围着一个宝贝,久而久之,孩子便将这种“家中我为王”的观念,带进了学校,带进了社会。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意志,以至于宁可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处事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性格特征,率性而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考虑事情所造成的后果。学习上不思进步,生活上追求享乐,浑浑噩噩度日,缺乏做人常识,心理放荡反逆,无视校规校纪,甚至以顶撞老师、捣乱课堂逞能,这一小部分学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
这样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多,家里边宠的无法无天,在学校也是称王称霸,教师们对于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了孩子的道德偏差。
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道德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培养是非分明,有正确荣辱观的公民是社会祥和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虽然经历过外族入侵和社会**,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继承和发展并重的事业,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发展。学习这样的传统美德可以修身养性,对个人自身的发展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诗词歌赋,道德观念等实质性方面上,还表现在一种人生态度上,而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质的改变,而他对我们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正是由于现在的孩子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传统文化还有这样的现实意义,这才显出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应尽早的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传统文化的教育措施
(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重教育合一
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到底包涵哪些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做得好,家长文化水平高,对少年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家长可以以老一辈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文明礼貌的习惯,尊老爱幼的思想,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及对古老中国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都可以对青少年了解和学习祖国传统文化有帮助。正所谓耳濡目染,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无形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是个好“学校”,少年儿童虽然未走进社会,但难免会与社会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学校虽然是传递文化的场所,但是一堵围墙无法将校园与社会隔离,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得好,对少年儿童教育也有帮助。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比如遇到什么不文明的行为及时教育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或者是碰到一些好的行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更好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社会需要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少年儿童去接触,去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一步一步的培养、诱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珍视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像是央视一套开学初播放的《开学第一课》就很好的教育了孩子们,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育设施、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少年儿童有直接影响。我国普及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广大的学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有古老中国人的智慧,比如响彻世界的四大发明,伟大教育家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崇德尚义,以德育人,以德醒世,以修、齐、治、平为理想的思想,还有流传下来的古典书籍等,这些东西在书本的呈现,对少年儿童教育有着最最关键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分学段推广传统文化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师的任务是为孩子们讲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典籍、传统技艺、节日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但不全都是优秀的。什么是优秀?那就是要超越时代、普遍适用、利于当下。
不好、不利于当下的文化行为和思想要剔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性别歧视;春节放烟花炮仗污染空气环境的不良民俗等。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文化要弘扬,要创新。比如,春节的意义在于体验人伦和睦、教师节在于发扬师道,这些都是文化的精髓。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聚集民智、创造大家普遍接受、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新民俗。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摒弃这些腐朽的思想教育,发展创新优秀部分。
(四)分块教学,重点培养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课程,就我知道有的学校开设了书法课,国画课,围棋课等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古代技艺”的兴趣。
我觉得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课程,像是古诗鉴赏。因为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拥有古诗词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深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嚣和繁华,不炫富,不奢华。人更讲究内涵的高低,物质欲望不再强大。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面临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学语文,积淀古诗词,让灵魂淡泊清新。
再比如说开设经典诵读,古文鉴赏。这个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古文对于低年级孩子还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确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古文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阅读经典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一个新的意义,就是从小培养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经史子集的作者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们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低年级学生可以利用这堂课学习《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有的学校就利用早上晨读的时间来学习这些,在读书声中开启新的一天。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少年儿童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我们不仅能发现文化传统对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能从中领悟到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的出发点和措施。
优秀文化传统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少年儿童们如果能从小受到这样的文化传统,必定能更早的走向成功。成功并不是说要干成什么大事,而是在自己的人生中不会留下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质量的活着。
第四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报告
沾化区古城镇文峰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报告
一、活动主题:诚信友善、乐于助人
二、组织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自主开展活动。以古城镇文峰小学六(1)活动案例为例: 1.活动目标
通过发生在身边乐于助人故事,了解诚信友善、乐于助人在交往和处事中的重要价值,懂得乐于助人的人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拥护,使学生对“乐于助人”有深刻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把乐于助人变为自觉行动。
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懂得友善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的文明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和荣誉感。2.活动切入点
5月16日(星期五)上午放学后,古城镇文峰小学六年级一班谷晓翠、谷家琪、谷晓梦,六年级二班张文雅等四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救助了一位摔伤的老大爷。3.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可听说我校六年级谷晓翠等四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救助一位摔伤老大爷的事情?
生:听说过……
师:——出示学校的的表彰决定。我们一起默读学校的表彰决定吧。请同学们思考: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授予谷晓翠等四名同学“优秀少先队员”
荣誉称号的表彰决定
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放学后,我校六年级一班谷晓翠、谷家琪、谷晓梦,六年级二班张文雅等四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救助了一位摔伤的老大爷。5月16日是古城大集,一位赶集回家的老大爷骑着三轮车行驶在东城门南坡路时,由于车闸失灵,连人带车沿着陡坡急速冲入沟内,三轮车严重受损,老大爷呆坐在车旁无法起立行走,过往的路人漠然视之。在这紧急关头,谷晓翠等四名同学见状后急忙把老人搀扶到魁星楼搞活动的场所,并找人帮忙联系老人的家属。众人询问她们的姓名时,她们却微笑着悄然离开,返校后也没对老师和同学谈起。
谷晓翠等四名同学勇于担责、诚信友善、乐于助人、不计名利的行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当代少先队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为表彰她们的先进事迹,学校决定,授予谷晓翠、谷家琪、谷晓梦、张文雅等四名同学“文峰小学优秀少先队员”荣誉称号。
各班级要把谷晓翠等四名同学的先进事迹作为传承中华美德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以先进模范为榜样,按照总书记“好好学,认真做,齐分享”的要求,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少先队员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沾化区古城镇文峰小学
2014/5/19 师:揭示课题:诚信友善——做乐于助人的小学生。启发思考、引出主题:
谷晓翠等四名同学救助老大爷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如果你遇到这件事将会怎么做?(1)模拟场景,再现感人场面。
(2)人物专访:请谷晓翠、谷家琪、谷晓梦、张文雅同学谈自身感受。
——当时什么也没想,只想到要赶快帮助老大爷; ——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爷爷;
——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助人为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不值得大家夸奖…… 师:引导同学们讨论发生在同学之间的真善美,从件件小事中悟出诚信友善、乐于助人,做个友善的人。
师:小结:做个友善的人,更要懂得给予。正所谓“与人方便,予己方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懂得给予的人,自然收获很多精神上的回报,一份给予会让那份友善温暖他人,同时也温暖自己。
(二)感受友善,听学生关于友善的小故事——明白友善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友善是历史的传承。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与“仁爱孝悌”之道一脉相承。“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接下来让我们听听赵晓红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友善小故事:
生:故事的主人公是五帝中的舜。舜的母亲去世以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舜的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欢舜,时不时的挑刺、找茬,总想置他于死地。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来,然后再出现,然后对待家人更加友善、谦恭、有礼。
生:面对家人的百般刁难,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计小怨,更没有得理不饶人,化干戈为玉帛。
生:正是因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让尧下定决心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师:你从刚才同学的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听完故事的想法?
生:这个故事可以很直观的让我们体会友善的力量和重要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可真好!
接下来,我们继续听另一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友善需要原则和方法,大家对照下自己的行为,你平常会有这样的行为吗?
生:我们愿意做一个友善的人,但是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你在公交车上给一个60岁左右的人让座,反而会让人觉得尴尬和失落。如果你即将下车,不妨说一句“请您坐吧,我下车了”,简单的一句温情话就可以化解尴尬,也让我们的友善举动得到肯定和赞扬。
师:听了刚才小同学的发言,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们就应该多使用“友善”这个法宝,像谷晓翠等同学一样发自内心地为别人考虑、乐于助人
生:与人友善,就像阳光融化坚冰一样,将人们心中的隔膜慢慢消融,大家就都能够生活得更加平和、更加幸福。
……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能想出许多的办法来解决,但是老师要告诉你们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理想主义教条,而是存在于国家发展、社会运行以及个人生活之中,它可以彰显道德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心情怀,可以凝聚人心!
(三)活动总结,提出希望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把诚信友善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大家喜欢的乐于助人的小学生。
三、活动场次和人数:
活动场次19次;参与人数852人。
四、活动成效:
通过小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让每个队员明白诚信友善的意义,更是一种自觉行为,在今后的社会与学校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守住心中友善的准则,做个诚信友善的好少年。发挥榜样效应,让学生时刻激励自己,达到了传承美德、乐于助人、奋发向上的良好效果。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懂得诚信友善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做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小手拉大手,用实际行动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篇: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感
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感
——爱国情怀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认为爱国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较渺茫的事。最近,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书,对爱国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 忠也”,它选自《左传•昭公元年》。意思是在患难的时候不忘记国家,才是忠诚的品质。这就将爱国品质淋漓尽致的展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中扬帆前进,经历历史沧桑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作为民族思想支柱,正是它成为祖国发展腾飞的不竭动力。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豪,有虎门硝烟的爱国将领林则徐;有舍身炸碉堡的解放军战士董存瑞;有征服体育界一举夺得六枚金牌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光荣、自豪和骄傲。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不断的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铸造出与祖国共有的一片辉煌。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从从现在开始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都说国家、国家没有国何来家,没有爱国又何来爱家,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不是要我们去做什么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爱国烈士。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成为世界大国做出一点点的贡献吧!我们有权利,更有这个义务去做这件事,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加油吧!
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本书,感悟颇深,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第一单元爱国情怀的感悟。
我亲爱的祖国,岁月如书,67年风雨兼程,67年的光辉岁月,你的一切都让我感动……
书中临患不忘国 忠也,这句话令我深有感慨,临终前不忘国家,方是忠义。而主人公,更是将这一点淋漓尽致的展现。
细细的去品读,书中有岁月的体验,有喜怒哀乐的感受,有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有对未来的渴望,有对信念的坚守,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啊!是我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啊!
我想起了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我的祖国爱的深沉。我想说:我一定会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东方快车,载着来自秦关汉月、唐疆元界震天的战鼓声,载着来自长江边高峡出平湖的澎湃诗篇,载着十三亿人民的喜悦和中华民族的憧憬,载着改革开放的旗帜和与时俱进的召唤,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奔向前。相信,在中华子孙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富强之梦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