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锦涛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
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2012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新华社香港7月1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上午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同胞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向全体香港市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刚刚宣誓就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和第四届政府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香港、为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作出贡献的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15年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香港同胞当家作主,自行管理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香港居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后,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一直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香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明显改善。香港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全方位扩展,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香港继续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独特贡献,并从祖国内地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香港同胞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感情与日俱增,在各种严重灾难面前与祖国内地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充分体现出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香港对外交往更为活跃,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一国两制”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30年前,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亲自领导制定了中央对香港的一系列基本方针政策,直接指导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和香港基本法起草工作,为香港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妥善应对香港回归前后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挑战,确保了香港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为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年来,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鼓励和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把“一国两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使命。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是在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核心要求和基本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保障香港社会各界利益、支持香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等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同胞们、朋友们!
我们在充分肯定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香港社会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未来5年对香港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在这里,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4点希望。
第一,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谐稳定是发展之基,改善民生是和谐稳定之本。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准确把握社情民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稳妥解决民生问题和其他社会矛盾,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关心年轻一代,使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生活水平。香港社会各阶层各界别人士要以大局为重,在爱国爱港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齐心支持新一届政府依法有效施政,共同增强香港社会凝聚力。
第二,努力维护基本法的权威。法治是香港的核心价值。基本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是依法治港的基石。要全面落实基本法各项规定,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立法、司法机关都要带头严格遵守基本法,坚决维护基本法,依照基本法规定行使职权。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政制民主循序渐进,并取得长足进展。要按照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规定,继续推进香港民主进程。
第三,努力提升竞争力。香港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提升自身竞争力上下功夫。要加强香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更好发挥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要更新发展理念,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活动,不断提高服务业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握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联系广泛等方面优势,抢占发展先机。同时,更要善于借助祖国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拓展香港与祖国内地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第四,努力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的竞争最核心的是人才竞争。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方位、多层次培养造就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要高度重视爱国爱港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政治人才培养,为他们增长才干、脱颖而出提供机会和平台,使爱国爱港传统薪火相传、“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
同胞们、朋友们!
中央政府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将毫不动摇,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将毫不动摇,同香港各界人士一道维护和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将毫不动摇。我们坚信,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一定会越来越丰富,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谈判桌上的二十年
“如果要动武的话,我们正规军都不要出动,光是广东省的公安部队、警察就够了。”陈毅元帅任上海市长时,曾这样笑言香港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然,这种强力方式总会留下后遗症;相比之下,中英两国以“一国两制”的全新构想获得各方接受,并体现了两国政治家的胆识与创造力。
从1979年港督麦理浩投石问路的北京之行,到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是一场跨度近20年的较量。由于关系到两国的重大利益,其间最高领导人的针锋相对、外交精英的斗智斗勇、谈判过程的惊心动魄与跌宕起伏,堪称大国谈判的经典案例。
由于中英谈判是秘密谈判,“两国的国内政治是决定因素,影响双方的战略互动和谈判结果”。中国的谈判团队在谈判期间稳定性好、较为齐心;相比之下,英国的团队内部常常在政府最高层、外交部、港英政府之间出现分歧,政策延续性较差,国内政局也会干扰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从中英谈判全局来看,中国对香港的未来始终掌握着更大的发言权,“无论英方如何变化手法和战略,都无法改变香港终将回归中国这一结局”。正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英国在重大问题上除了放弃原有要求外别无选择。
但是,英国在香港政制改革议题上占据着更为主动的地位,希望通过“带有殖民撤退特点”的改革,在谈判中寻求主动,扩大筹码,谋求1997年后“在香港建立受英国影响、愿意维护英国利益、由亲英人士掌权的政府”。
中英双方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冲突,双方完全有条件、有意愿达成双赢解决方案,努力确保主权移交前后政治体制的衔接。此外,在近20年的谈判中,双方均不能逾越的底线就是“在香港政治改革问题上的争端不能对香港繁荣稳定构成威胁”,要保障投资者对香港这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信心。1983年联系汇率制度的建立,其深意正在于此。
香港《文汇报》在1997年6月30日的社论中赞叹,香港的和平回归创造了奇迹:不放一枪,不流一滴血;保持稳定,资金不撤走,而且不断流入,投资者资产在13年过渡期内增加了15倍以上!这绝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功劳与成果,而是中英双方在既摩擦、斗争又协商、合作的情况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这也是以我为主、以综合国力说话的根本结果。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来到香港,出席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完成了他的遗愿。
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被用来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
期。
勾画“一国两制”雏形
1974年,81岁高龄的毛泽东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谈到香港问题,毛泽东说“恐怕我是看不到了”。然后,又指着在座的邓小平说,“这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情”。
1979年3月,邓小平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当时75岁的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毛主席的嘱托。他说,我们历来认为,香港的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我们将把香港作为一个特殊地区来处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资本主义。短短几句话,已勾画出“一国两制”雏形。从那以后,邓小平找了一批批香港同胞来谈,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看法。又过了3年,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接见12位香港人士时,有人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收回香港这个小地方,如果真的要收回,是否可以分期分批收回?邓小平坚定地说:香港问题涉及主权问题,一定要收回,不考虑分期分批收回,而要收回一个完整的香港。当有人提出收回后希望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时,邓小平的回答十分明确:“收回后的香港,社会制度不变、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他明确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过渡期参与”和“港人治港”
在解决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十分强调过渡时期的参与问题。在同英国人谈判的时候,他希望过渡时期不要出现英资撤走、港币波动以及把土地卖光用于行政开支等问题。邓小平说,过渡时期的参与,也是一种干预,当然这个参与不是北京方面的参与,而是香港人参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人参与。不能设想,到了1997年6月30日,一夜之间换一套人马。如果那样,新班子换上来,什么都不熟悉,不就会造成**吗?即使不造成**,也会造成混乱。在过渡时期后半段的六七年内,要由各行各业推荐一批年轻能干的人参与香港政府的管理。参与者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爱国者,也就
是爱祖国、爱香港的人。
“港人治港”是邓小平谈得最多的问题之一。1982年4月6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希思问邓小平是如何考虑处理香港问题的,怎样才能使投资者不要担心呢?邓小平回答说: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的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人,包括在香港的外国人管理香港。
两年后,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客人时,针对有关香港人对管理香港缺乏信心的说法,他表示: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要有这个自信心。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邓小平还指出,由香港人推选出来管理香港的人,由中央政府委任,而不是由北京派出。选择这种人,左翼的当然要有,尽量少些,也要有点“右”的人,最好多选取些中间的人。这样,各方面的人心
情会舒畅一些。为什么是“50年不变”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是邓小平给香港各界人士吃的一颗“定心丸”。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当时主管港澳事务的廖承志刚刚去世,香港一些人士心存疑虑。邓小平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对香港的政策不会因为廖公的去世而改
变,请大家放心。
邓小平当时问大家:“‘九七’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还要继续多久?15年?”场内没有声音。
邓小平又问:“30年?”还是没有反应。
接着,邓小平伸出五个手指,提高嗓门说道:“50年?50年不变可以了吗?”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邓小平也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又强调一遍:“‘一国两制’,香港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
又有人进一步问道:“50年是从哪一年算起?”
邓小平回答说:“当然从回归日算起,50年不变。”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草签后,香港还有些人怕变。他们怕1997年后“马不能跑”、“舞不能跳”、“股不能炒”,邓小平又利用各种场合做香港人的工作,多次重申:我们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
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发火
关于驻军问题,是中英谈判中争论最大的问题。邓小平说得斩钉截铁: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中国一定要在香港驻军。1984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访问中国。邓小平在会见豪时说,1997年后,我们派一支小部队去香港,这不仅象征中国收回了主权,更大的好处是对香港来说是一个
稳定的因素。
据当时参加中英谈判的原国务委员、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姬鹏飞回忆说:“驻军问题吵了好久,驻军问题是驻不驻啊?他们说你们不驻好了,我们说一定要驻军,不是在报纸上人家公开了吗,说是不驻军,有些人不是不主张驻军吗?所以小平同志就拍了桌子,召集香港代表来谈谈。香港不驻军,我们怎么体现收回香港?香港要象征性地驻军。香港收回来了,驻军是我们主权的表现,不驻军就是表明我们没有
收回。”
这里说的邓小平“拍了桌子”是发生在1984年5月份的事。5月2日,香港《明报》刊出一篇报道,点名道姓说中央某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中国将不在香港驻军。5月25日,邓小平会见了港澳地区的全国
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他特意把香港记者都留了下来,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讲话:我要在这里辟谣,关于“将来不在香港驻军”的讲话,是胡说八道!这不是中央的意见。既然香港是中国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英国外相也说,希望不要驻军,但承认我们恢复行使主权后,有权驻军。连这权力都没有,还算什么中国领土。
“一国两制”进行时
为了确保1997年之后香港的繁荣稳定,在基本法起草的过程中,邓小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多次会见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对基本法原则和意义作了精辟的解释。他说:“我们的一国两制能不能成功,要体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里面。这个基本法还要为澳门、台湾做出一个范例。所以,这个基本法很重要。”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决执行基本法,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方针,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特区政府享有行政管理、立法、独立司法和
终审等自治权力。
2004年,邓小平诞辰百年展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自发参观的香港市民络绎不绝。有的一家三代走进展厅,看见邓小平的塑像,马上跪伏在地,虔诚叩头。直到现在,香港同胞都亲切地称邓小平为“邓公”。
今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10年来,香港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非典”疫情。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一国两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保持了香港社会安宁,人心稳定。香港连续11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经济也持续复苏。经过10年,港人的疑虑基本消除了,在国家认同方面已取得进展,国家观念基本作为主流共识已树立起来。“一国两制”得到了广大香港同胞的拥护。现在,香港依然是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
第二篇:胡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讲话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
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2012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新华社香港7月1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上午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同胞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向全体香港市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刚刚宣誓就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和第四届政府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香港、为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作出贡献的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15年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香港同胞当家作主,自行管理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香港居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后,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一直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香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明显改善。香港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全方位扩展,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香港继续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独特贡献,并从祖国内地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香港同胞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感情与日俱增,在各种严重灾难面前与祖国内地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充分体现出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香港对外交往更为活跃,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
这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一国两制”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30年前,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亲自领导制定了中央对香港的一系列基本方针政策,直接指导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和香港基本法起草工作,为香港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妥善应对香港回归前后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挑战,确保了香港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为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这些年来,中央政府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鼓励和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把“一国两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使命。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是在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核心要求和基本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维护国家整
体利益和保障香港社会各界利益、支持香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等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同胞们、朋友们!
我们在充分肯定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香港社会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未来5年对香港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机遇期。在这里,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4点希望。
第一,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谐稳定是发展之基,改善民生是和谐稳定之本。香港特别行政区新一届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准确把握社情民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稳妥解决民生问题和其他社会矛盾,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关心年轻一代,使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生活水平。香港社会各阶层各界别人士要以大局为重,在爱国爱港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齐心支持新一届政府依法有效施政,共同增强香港社会凝聚力。
第二,努力维护基本法的权威。法治是香港的核心价值。基本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是依法治港的基石。要全面落实基本法各项规定,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立法、司法机关都要带头严格遵守基本法,坚决维护基本法,依照基本法规定行使职权。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政制民主循序渐进,并取得长足进展。要按照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规定,继续推进香港民主进程。
第三,努力提升竞争力。香港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提升自身竞争力上下功夫。要加强香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更好发挥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要更新发展理念,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活动,不断提高服务业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握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联系广泛等方面优势,抢占发展先机。同时,更要善于借助祖国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拓展香港与祖国内地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第四,努力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的竞争最核心的是人才竞争。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方位、多层次培养造就各项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要高度重视爱国爱港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政治人才培养,为他们增长才干、脱颖而出提供机会和平台,使爱国爱港传统薪火相传、“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
同胞们、朋友们!
中央政府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将毫不动摇,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将毫不动摇,同香港各界人士一道维护和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将毫不动摇。我们坚信,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一定会越来越丰富,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第三篇: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新华社香港6月27日电题:与祖国同舟共济 为梦想风雨兼程——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
新华社记者 赵丹平陈键兴 颜昊
时间是一把尺子,丈量着走过的道路。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开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新时代,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先例。
道路是一册书籍,记录着奋进的足迹。
一路走来,共和国的特区与祖国同舟共济,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风雨兼程,创造了耀眼的“香港奇迹”,在“一国两制”的探索中刻下了深深的“香港印迹”,为世界奉献了寓意深刻的“香港故事”。
这是极不平凡的20年,这是令人骄傲的20年。
邓小平同志曾饱含深情地说:“等香港回归祖国后,我很想到那里走一走、站一站,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到祖国的这片土地上看一看。”
回归祖国20年了,小平同志生前时刻牵挂的香港,风采浪漫依然。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
2017年4月的一天。香港晴空丽日,暖风习习,维多利亚港湾波平浪静,两岸摩天大楼林立。会展中心新翼如海鸟展翅欲飞,广场上中央政府赠送特区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时钟回拨。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香港会展中心。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国旗升起,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创举就此载入史册。
回想起那一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时任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的范徐丽泰感触良多:“我们香港是国家的特区了,我们是堂堂正正居住在香港的中国人,可以‘港人治港’了!”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并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与改写历史的非凡气魄。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来时,并不被世人看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全世界未曾有哪个国家有过这样的实践。”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说,那时很多人不相信,香港可以在包括税制、法制、财政、入境、教育等方面拥有高度自治权。
四季更迭,时光荏苒。20年过去,世界看见了一个怎样的香港?
根据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回归以来,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受到宪法、香港基本法以及香港本地法律的充分保障,民主政制依法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巩固和发展,营商环境保持良好。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在政治稳定、政府效能、规管品质、社会法治、贪腐控制、公民表达及问责等方面的指标,都远远高于回归前,法治水平的全球排名更从1996年的60多位跃升至2015年的第11位。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在全球63个受评估经济体中蝉联第一。报告主要涉及“经济表现”“政府效率”“营商效率”及“基础建设”四大因素,香港在“政府效率”和“营商效率”方面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回首来时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感慨万千。“一国两制”使香港企业获得参与全球竞争的广大空间,也因更加了解内地而获得“大堂前座”的优势,“香港的企业兼容‘利’与‘变’,其竞争力可有倍数发展的可能。”李嘉诚说。
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宋如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讲了一段有趣的事。1997年9月,第21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与会者惊奇地发现,中国代表团里居然有一位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
“他是香港特区政府的代表,叫谢肃方。”宋如安说,“那时香港刚刚回归,这就是‘一国两制’的特色。”
一诺千金,不改初衷。20年的实践证明,中央人民政府始终是“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的坚定守护者,是香港特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积极支持者,是700万香港同胞合法权益的忠实维护者。
“20年来的一切向世人昭示了‘一国两制’方针完全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不但是行得通的,而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即将九十高龄的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写下感想。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构想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具体实践,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也创造性地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全新模式。
在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和全球化环境中,如何搁置争议、建立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这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义虎认为,“一国两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经过实践检验的‘一国两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以‘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树立了好的典范,这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张志刚说。
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能干得好的。——邓小平
香港知名实业家施子清1957年来到香港,白手起家,创业生根,逐渐发展起来。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时,施家已是身价过亿的商界新贵。
中英谈判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香港渐起移民热,社会上弥漫着一种不安情绪。施子清对香港有信心,但不知道四个儿子怎么想。
“父亲召集我们几兄弟开会,说你们如果要移民,可以,每人给笔安家费,再给买所房子。”施家二子、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施荣怀回忆说,“我们都选择留下,并且都只保留了一个香港身份。”
“今天全世界有哪里比香港更自由更自在?没有。政治上、经济上、生活环境上,香港都非常可爱。”施子清说。
对于当年的选择,施家父子从未后悔。
这个家庭是一个缩影,折射香港社会爱国爱港精神薪火相传,从不曾暗淡,更不会熄灭。
“我们相信香港人能治理好香港,不能继续让外国人统治,否则香港人也是决不会答应的。”小平同志的话语饱含着对香港同胞的高度信任与期待。
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没有辜负这份信赖。回归以来,香港几度遭遇危机、困境。面对挑战,香港同胞团结一心,砥砺前行。紫荆花始终傲然挺立。
“我现在都忙不过来!”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席蔡冠深一下飞机就赶来接受采访,随后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活动场地。
因为要协助总商会会员把握住“一带一路”商机,这位企业领袖奔走于内地、香港和海外,行程满档。“有人说香港失去了很多优势,我看不出来。‘一国两制’就是香港最大的优势!北京、上海的优点,我们有;纽约、伦敦的优点,我们也有。”他说。
香港国际机场也很“忙”。2016年,这里每天迎来送往各种肤色的乘客19.3万人次,每小时起降飞机约46架次,全年货邮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之冠。
如今的香港,晚上“马照跑”,白天“股照炒”,而且“股还炒得更大”。2016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126家,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251亿美元,蝉联全球集资中心之冠。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报告中,香港连续23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回归前基本法征求意见的时候,老百姓关心的是实际问题:‘回归了,我上街买早餐用什么钞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的梁振英回忆说,“基本法回答了这个问题,香港特区法定货币是港元。”
“一位西方经济学家曾公开说,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货币。”梁振英说,“事实证明,‘一国两币’不但可行,更让香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金融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热闹的大小街市,繁忙的证券交易所,高耸的写字楼,满载的远洋轮,无不讲述着活力不减的“香港故事”。作为高度发达经济体,香港本地生产总值20年来年均增长3.2%。以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指标看,香港仍位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经济体之一。
饮水思源。施子清说,“如果没有中央支持,香港没有今天。”
从全力保障对香港的农副产品及水、电、天然气供应,到支持香港抗击“非典”,从支持香港应对前后两次金融危机,到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从帮助香港巩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到“深港通”“沪港通”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香港对中央有什么要求,中央都有求必应,”施子清说,“港人在‘一国两制’体制下,是得到国家很大照顾的。”
穿行在铜锣湾往来络绎的人潮中,鳞次栉比的商铺令人眼花缭乱。连锁便利店里贴着“欢迎使用人民币”的告示牌,商场收银台前摆放的“微信”“支付宝”支付提示卡,从细节上透露出香港与内地往来的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正将自己的创意与内地的创业环境和广大市场相结合,让源自香港的创新科技愈加崭露头角,也演绎出全新的香港活力。
岑棓琛8年前在香港创办了视野机器人有限公司。2015年,他带领团队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很快收获了投资,还开设了3家分公司。如今,他们开发的森林防火监控机器人系统已应用于内地20多个城市。
香港青年梁显政是转行创业,他憧憬着像Uber改变出行方式一样,以移动互联网为传统地产代理业带来革新。已拿到天使投资的这个“创客”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舞台上有所作为。
走进香港科技大学,浓浓的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许多学生课后聚在一起,热烈讨论着一桩桩“未来项目”。知名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汪滔就毕业于此。他的学弟妹们正以他为榜样,为了明天积极准备着。
“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倡议‘一带一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年轻人来说都有很大的机会,他们要更多地去了解。”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廖长城言语中充满期许。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香港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梁振英表示,香港是中国最国际化的一个城市,拥有一国之利、两制之便。香港在谋划未来发展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
作为一项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需要不断探索前进。20年来,香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这个阶段有挑战和风险,也充满机遇和希望。——习近平
走进天水围社区,高层住宅林立,街道整齐清洁。社区公园一派江南园林景色,满眼绿树繁花,楼台亭阁,小桥流水,池鱼浅戏。
天水围位于新界元朗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新市镇。这里临近深圳,回归前有许多打工者居住于此。他们在内地娶妻生子,而后安家天水围。
元朗区议员李月民1992年入住,是天水围的第一批住户。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新移民初来乍到,没有就业机会,无法融入社会。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时,很多家庭生活陷入困顿,家庭矛盾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天水围一时被形容为“悲情城市”。
据李月民介绍,2004年前后,特区政府加大了对天水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修了一批学校、图书馆、公园、运动场、医院,社区环境大为改善。随后,中产阶层人士逐渐回流,餐饮服务类企业不断增多,一些政府部门也陆续迁入,就业情况明显改观。
“天水围再不是‘悲情城市’,我觉得是香港最靓的地方。”1996年迁居天水围的唐增喜说。
近年来,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也波及香港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金融服务。外部经济周期性影响,加上产业结构单
一、劳动力供求失衡、营商成本偏高等内部结构性因素,香港面临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居住、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也面临困难。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特区政府提出,香港经济转型要背靠内地,面向全球,发挥好“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做好国内和国外的“超级联系人”。
2015年11月,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局长杨伟雄说,特区政府决心发展本地创新及科技产业,带动整体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以提升香港竞争力。
回归20年来,香港专注于发展高增值和需要精确专业知识的产品生产与服务,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数据显示,1997年,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为85%,2016年这一比率已提高至92.6%。
发展的目的,根本上讲是要造福于民。要权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历届特区政府始终不遗余力,近年来尤其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
第四篇: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隆重举行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隆重举行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1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深入推进“一国两制”实践,符合香港居民利益,符合香港繁荣稳定实际需要,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符合全国人民共同意愿。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会场内气氛隆重热烈,高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格外醒目。当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丈夫林兆波陪同下步入会场时,全场起立,热烈鼓掌。
上午9时,庆祝大会暨就职典礼开始。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习近平走上主席台监誓。林郑月娥首先宣誓就职,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举起右手,依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庄严宣誓。宣誓完毕,习近平同林郑月娥紧紧握手。
接着,习近平监誓,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主要官员在林郑月娥带领下宣誓就职。宣誓完毕,习近平同他们一一握手致意。
随后,林郑月娥监誓,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宣誓就职。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只有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新中国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站立起来,并探索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道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
习近平指出,2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当前,“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满足香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继续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方向、踩实步伐,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习近平对今后更好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第二,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要把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有机结合起来;要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加强香港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宣传教育。第三,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有着许多有利发展条件和独特竞争优势。特别是这些年国家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香港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广阔空间。大家一定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设、谋发展上来。第四,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凡事都着眼大局,理性沟通,凝聚共识,才能逐步解决问题。从中央来说,只要爱国爱港,诚心诚意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论持什么政见或主张,我们都愿意与之沟通。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不断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
习近平指出,希望特别行政区政府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要与时俱进、积极作为,不断提高政府管治水平;要凝神聚力、发挥所长,开辟香港经济发展新天地;要以人为本、纾困解难,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经济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注重教育、加强引导,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心、支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央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支持香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中央有关部门还将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
习近平最后强调,有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有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回归20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夯实的发展基础,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团结奋斗,“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一定能够再谱新篇章,香港一定能够再创新辉煌!
林郑月娥在致辞中表示,将准确全面履行行政长官的责任,竭尽所能,坚定承担“一国两制”执行者、基本法维护者、法治捍卫者及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发展的促进者,无畏无惧依法处理任何冲击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全面贯彻执行。本届政府将更积极进取,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角色,巩固及提升香港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动创新科技和创意产业,为经济注入多元动力,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她强调,未来五年,将带领管治团队,以具体工作和扎实政绩,答谢市民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王沪宁、范长龙、栗战书、王晨、杨洁篪、张庆黎等出席庆祝大会暨就职典礼。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梁振英,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以及香港各界代表和特邀嘉宾也出席庆祝大会暨就职典礼。
第五篇:香港回归祖国十八周年庆领导讲致辞
香港回归祖国十八周年庆领导讲致辞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回到祖国的怀抱中,为纪念香港回归中国十八周年庆,公司领导作出重要讲话,一起来看看吧。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8周年,香港回归祖国,实现了包括广大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夙愿,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
深深怀念邓小平
胡锦涛在随后的讲话中说,此时此刻,我们不禁回忆起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直接指导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为祖国和平统一开辟了崭新道路的邓小平先生,表示深深的怀念。向为实现香港顺利交接、平稳过渡和成功落实“一国两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江泽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祖国是香港后盾
胡锦涛指出,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管理好、建设好香港,伟大的祖国始终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总结“一国两制”经验
胡锦涛强调,18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
第一,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
第二,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
第三,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第四,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