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精选)
一.引言。
国际恐怖主义(international terrorism)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后,国际恐怖主义罪行的惩治问题愈加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罪行具有国际性、跨国性、有组织性、活动方式多样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征,在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方面,国际社会的应变措施时常显得捉襟见肘,世界各国的刑事对策也出现滞后的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地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与各国刑事立法需要迫切因应的课题。本文拟从国际恐怖主 义的界定着手,进而分析其犯罪的性质,并就国际恐怖主义惩治的相关理论及法律对策加以论述。
二.什么是国际恐怖主义
1.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国际恐怖主义是在恐怖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学术界、各国立法及有关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的具体表述不同,但对恐怖主义的暴力性、政治性、恐怖性和刑事违法性等基本内涵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在恐怖主义具有了跨国性这一特征时,国际恐怖主义便出现了。
从历史上看,国际恐怖主义经历了萌芽、形成、泛滥、回落、猖獗五个阶段,其产生的原因是世界范围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不断累积交互作用而生成。国际恐怖主义不仅是殖民主义制造的历史遗物,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更是南北矛盾、宗教、民族极端主义激化的产物。冷战后,中东、中亚、拉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根由在其经济贫困、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等,而西方发达国家遭受恐怖活动袭击愈益频繁,则与其社 会危机深化、社会管理体系的缺陷、贫富差距加大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宗教矛盾是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主要 根源。由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极力充当国际反恐怖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维护世界安全的超级大国角色,加之它在9·11事件后采取的反恐行动和 政策的失误,加剧的全球反美情绪的激化,致使它更多地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打击的对象。国际恐怖主义是国际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此外,高科技的普及与大众传媒的负效应更加助长了恐怖活动的嚣张气焰与杀伤力。
2.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主要有四类:
(1)、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主要是指为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权或因为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而引起的恐怖主义,如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法国的“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俄罗斯的车臣民族分裂组织等。
(2)、宗教型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往往带有狂热的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宗教矛盾激化而采取极端暴力的手段,如“穆斯林兄弟会”和哈马斯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
(3)、极端恐怖主义,主要是指极“左”派和极右派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在极端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往往采取暴力手段对待意识形态上持不同政见者,如德国的新法西斯组织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行动队”、“红色旅”等。
(4)国家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或多或少地受到某国政府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如本·拉登领导的恐怖组织曾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支持。
三.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特点
概括而言,当前恐怖主义活动表现为五大特点:
一是情绪更狂热。很多恐怖组织表现为强烈的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乃至邪教倾向。一些恐怖组织甚至以世界末日大决战的想象为动力.以升天为个人价值实现目标.具有了更强的攻击性和狂热性。
二是指向更盲目。传统的带“革命”色彩的恐怖活动减少.恐怖袭击越来越多地指向非政府、非军事目标.转向更易得手的商业目标和平民。
三是范围更广泛。根据美中央情报局纪录在案的恐怖组织就达3000多个.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与地区。与历史上各恐怖组织单独行动的方式不同,当代恐怖主义组织经常组织跨国恐怖活动。恐怖主义分子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为着共同的目标实施恐怖主义行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没有边界的往往是阵线不明的战争经常采用的有力武器。”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给国际社会打击恐怖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四是手段更多样,后果更严重。除爆炸、袭击、绑架与劫持人质、暗杀、劫机等常规手段外,已发展到利用民用交通工具.甚至可能出现所谓的NBC(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恐怖主义,也可能使用网络武器、电磁武器。新技术革命为恐怖主义分子提拱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和各种极具杀伤力、破坏力的高科技经常为恐怖主义分子所使用。这一方面增加了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威力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难度。
五.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突出。当代恐怖主义受到一些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包括提供金钱、外交设施、护照、庇护、专家、训练营地、武器和爆炸物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介对恐怖主义进行宣传报道,以扩大恐怖主义的影响,增强其威胁力。
正因为有着这些特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四.国际社会的应对
1.国际联合反恐存在的问题(1)惩治滞后性
当前国际社会对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大多还停留在案后刑事处罚的特殊预防阶段,在恐怖主义犯罪制造令人震惊的惨剧之后发出慰问与声援。
(2)严重依赖军事手段,造成新的混乱
对恐怖主义犯罪采取武装镇压并不是国际社会提倡的惩治策略。强硬武力政策在短期内或许有效,能够压制住恐怖主义活动的气焰.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却无法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源。这是因为,消除恐怖主义绝对不能以肉体 毁灭或政权更替为目标。
从事实上看,无论是邪恶的袭击,还是正义的自卫,受到伤害的总是那些易受攻击的和毫无戒备的平民。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袭击事件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对于美国而言,这次事件确实损失惨重;另 一方面,美国为惩治恐怖主义分子的暴行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拉登基地组织进行的武装打击行为,同样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治标不治本
就当前而言,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策略较消除国际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更简便易行。近年来适用的非刑事法律的手段,是对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国家或组织直接采取 经济制裁;近期适用的法律手段,则是通过法律措施摧毁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物质基础暨资助的源头,严惩给予恐怖主义犯罪各种帮助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然而,单纯的武力镇压、经济制裁只能治标,却不根治其内在动因。
(4)“双重标准”混淆是非
恐怖主义袭击及以反恐名义出现的不受制约的军事行动,无疑都会给世界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的形式甚至已经难以准确地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反恐怖行动同样使用世界秩序陷入一种暂时的混乱状态。美国2001年12月13日单方提出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这不仅撼动了核威胁的平衡基石,而且预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容易导致新的军备竞赛,从而出现“核恐怖”和“军事恐怖”的局面。(5)国际合作不彻底
例如引 渡制度是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合作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成为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引渡制度在处理现代恐怖主义分子过程中不会太奏效,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政治不引渡原则的例外规定。根据该原则,即便是传统义务,一国也可以拒绝引渡被指控出于政治动机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在国家支持和国家发起的恐怖 主义行为中,罪犯很容易获得保护伞。
2.反恐要从治本下手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根本性的矛盾无法得到缓解,迫使一些弱势群体选择了极端的抗争方式。这些矛盾主要包括: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 的矛盾、美国霸权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贫富差距造成的矛盾、国内宗教矛盾、领土争端等。这些矛盾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矛盾对立中弱势一方往往无法找到有 效的、合法的手段进行诉求,而强势一方非但不主动缓解这种对立,反而试图采用强硬手段消除对立,变本加厉,激化矛盾。这种对立发展到极致,就成为此起彼伏 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从根本上讲,如果不能较好地缓解世界上的这些重大矛盾,就谈不上对恐怖主义进行”治本”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应该给予贫穷人口更多的人道关怀,帮助落后国 家和地区走上发展之路,尊重国家主权和人们宗教信仰的自由,避免采取带有暴力色彩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做到淡化恐怖主义的气息,治愈人类社 会身上的毒瘤。(1)各国要凝聚共识,制定反恐政策和国家战略
(2)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各种文明问的对话、交流、沟通与合作(3)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
五.结语。
国际反恐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采取一致行动。反对恐怖主义不仅要消灭从事恐怖行动的人和组 织(所谓“治标”),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也就是“治本”)。军事行动是短期的,其目标集中于具体的人、组织或者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而 要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则复杂得多。恐怖组织依附掌控一定的民族、宗教,要将它与特定的民族宗教剥离和区隔.是个艰巨的工作。恐怖主义的产生跟国家利益的 矛盾、社会的腐败、民族、种族和宗教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怖分子走上恐怖道路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而消除恐怖主义还 需要采取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教育的、文化的途径与手段。要有效消除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当正视当前反恐合作中存在的诸多分歧,本着„求大同、存小 异‟的原则,才能取得更多共识,进一步推动反恐斗争的发展。
第二篇: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摘要: 论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是否良好 论据:
正文:
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从此,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但这样的外交政策发展是否良好,我们得进行讨论。
中国外交有声有色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构建大国关系稳定框架。中国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成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印度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建立了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合作全面发展。今年中美领导人频繁会晤,战略对话形成机制,两国关系中的消极面受到制约,中美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在中日关系上,坚持原则,对小泉和日本右倾势力在历史等两国关系重大问题上的顽固立场进行了坚决斗争。
中国外交的地位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合作,不断丰富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构筑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增加,经贸合作发展较快。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中阿合作论坛”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提升同拉美区域组织的关系。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多边外交活跃。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影响,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坚持原则,起了重要作用。重视其他国际多边体制,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支持包括防扩散机制的建设的多边军控进程。在反恐、防扩散、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禽流感、跨国犯罪等方面支持多边务实合作。
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与公民的利益。在台湾问题上,围绕《反分裂国家法》全方位做国际社会工作,阐明我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中国也积极推动各种双边、1、中国外交有声有色
2、中国外交的地位逐步提高
3、中国外交软实力逐步增强
结论: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良好 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为扩大开放和企业“走出去”服务。积极维护我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
中国外交软实力逐步增强
我国一直在加强外交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如: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求发展的观点;关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观点;关于包容互补、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观点、关于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重要手段来保证国际安全的观点,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广泛国际经济互利合作的观点。最近中国在总结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口号。中国把这些理念体现在外交政策、外交实践和对外宣传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外影响力。
现在,中国依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第三篇:外交政策敏感问题
3月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中新网3月9日电 今天上午,外交部长杨洁篪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回应舆论关切、不避敏感话题、表明中国立场,在一个半小时的记者会上,杨洁篪引谚语、巧作喻,详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阐明了在一些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中国立场。
大国关系:新任国家主席将访俄 美应尊重中方利益
在今天上午的外长记者会中,被媒体聚焦的第一个新闻点,莫过于杨洁篪透露了中国新任国家主席将访俄的消息。在一位俄罗斯记者的求证下,杨洁篪称,中国新任国家主席将应邀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等四国。
针对中俄关系,杨洁篪称,俄罗斯和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都视彼此为重要的发展机遇和主要优先合作伙伴,“我们愿意同俄方一起,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访问俄罗斯为契机,为全面加强我们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除了中俄关系,在中美两国领导层换届的背景下,未来的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也成了记者抛给杨洁篪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面临众多的问题、挑战的时候,中美双方更应该表现出大智大勇,更应该善于求同存异,构筑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在谈及中美关系时,杨洁篪称,美方尤其应该妥善处理台湾等敏感问题。我们希望美方与中方一道,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杨洁篪称,亚太地区是中美两国利益交织最密集、互动最频繁的地区。我们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美方也应当尊重中方的利益和关切。
而在谈及中欧关系时,杨洁篪表示,中国对欧洲的未来充满信心。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确实牵动欧洲的形势发展,也牵动世界经济的复苏。杨洁篪称,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今年下半年还要举行中欧领导人的第十六次会晤。
周边外交:“邻居好、无价宝” 维护主权意志坚定
在近年来的中国外交中,周边外交无疑正在变得复杂,在今天上午的记者会上,杨洁篪也用自己儿时下棋的体会,巧喻周边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作用。
“我小时候喜欢下棋,围棋、象棋都学过。所以从那时候我知道下棋要胸有大局。”杨洁篪指出,看形势同样要看大局、看主流、看长远。当前,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周边环境中的复杂因素确实比以前增多了。但是,综观全局,中国周边形势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继续取得进展。
“俗话说„邻居好,无价宝‟”,杨洁篪说,中方将继续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坚持睦邻惠邻。“亚洲人是聪明的,不比别人差。许多国家看得清他们本国和本地区的利益所在,他们认为同中国的合作很务实,互惠互利。”
杨洁篪透露,下个月即将在中国海南举行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届时中国领导人将亲自出席。同时,将有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与会,还有不少重要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国各界朋友与会,会议的规格和规模将会超过历届年会。
关于中国和一些邻国的领土争议,杨洁篪说,我们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合法权益的意志是坚定的。同时,我们通过协商谈判,妥善处理和解决争议、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意愿也是真诚的。
谈到中日关系面临的困局,杨洁篪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根源是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非法窃取和占据。目前的局面是日方一手造成的。他表示,中方认为,日方应该正视现实,切实纠正错误,同中方一道,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防止事态升级失控。
发展中国家合作:客观看待中非合作 少些猜疑指责
大国关系与周边外交,今天上午一个半小时的记者会上,杨洁篪还着重阐释了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在中非关系上,杨洁篪还透露,中国新任国家主席除了将访俄罗斯,还将访问坦桑尼亚、南非总统祖马、刚果共和国并将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杨洁篪称,中国和非洲是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中国新任国家主席即将访问非洲国家,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我相信,这次的出访将有力地提升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听说非洲朋友们喜欢讲一句话: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在备受关系的中非合作方面,杨洁篪称,我们同时希望各方能够客观地看待中非合作,尊重非洲朋友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对非合作中多一些交流互鉴,少一些猜忌指责,共同促进非洲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在中国和拉美国家合作方面,杨洁篪称,中方致力于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愿意同拉共体等地区组织发展各方面的合作,我们愿意同拉美和加勒比的朋友们共同推动成立中拉合作论坛。
谈及西亚北非一些国家的政局发生的一些变化,杨洁篪说,“变的是一些国家、地区的政局,不变的是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深厚友谊。事实上,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是变中有进。”杨洁篪说,中阿关系将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谈多边外交、回应地区热点:避免朝鲜半岛生乱生战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所以我们出行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谈及当前国际体系,杨洁篪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更加融合在一起,应该讲是利益攸关、休戚与共。
杨洁篪说,同上个世纪相比,我们认为21世纪的国际多边体系应当扩大代表性,提升公正性,增强实效性。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为使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上午的记者会上,中国对于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回应也自然成了中外记者关注的焦点。针对朝核问题,杨洁篪称,中方始终认为,制裁不是安理会行动的目的,也不是解决有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标本兼治,通过对话全面均衡解决各方的关切,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妥善处理朝鲜半岛的核问题,维护半岛和平稳定,避免半岛生乱生战,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也是各方肩负的共同责任。”杨洁篪呼吁有关各方以大局为重,保持冷静克制,不要再采取导致局势紧张恶化的行动。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心中装的是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叙利亚人民的根本利益。”谈及叙利亚问题,杨洁篪强调,正如阿拉伯一句谚语所说的,“实际行动证实了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我们尊重叙利亚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不庇护任何人。任何解决方案只要为叙利亚各方所接受,我们都会尊重和支持。
除了回应地区热点,杨洁篪还针对“网络黑客”和领事保护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针对一些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的声音,杨洁篪称,中国反对把网络空间变成另一个战场,把网络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另一个工具。他说,希望有关方停止不负责任的攻击和指责,采取切实行动,增进各方互信与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
回顾六年外长生涯:为见证祖国强大而自豪
在今天“外长记者会”开始,主持记者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就介绍,本次记者会是外交部长杨洁篪是第六次来到全国人大会议记者会的现场和大家见面,杨洁篪也是作为外交部长到人大会议记者会次数最多的一位。
在记者会的最后一个提问中,记者问及杨洁篪出任中国外长6年来,内心最深的感受和体会。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6年的时间过得真快,抓也抓不住。”杨洁篪说,这些年来,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自己和同事们有幸在中央的领导下参与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都很珍惜这一宝贵的机会。
杨洁篪称,无论自己是在外交部的同事还是在驻外使领馆工作的同事,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外交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恪尽职守,争取多做贡献。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我也始终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努力完成好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我感到要学的东西是越来越多。”杨洁篪指出,自己为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见证我们祖国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而感到自豪。
“借此机会,我也要感谢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杨洁篪表示,放眼世界,中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大潮相伴而行,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完)
第四篇:中国外交政策的心得体会
中国外交政策的心得体会
张文亮 201430280828
14电气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个原则立场一直没有发生改变。从目前主要的外交关系来看,我国的国际地位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中美关系来看,目前中美关系总体处于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机制化越来越强,第一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也取得成功,但总体发展中有起有伏,如售台武器问题,会见**等问题也对双边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引发着美国的不安。表面上看起来两国的关系还算和谐,实际上已经暗流涌动,暗地里两国的较量无时无刻的都在进行着,尤其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让美国更加的不安,想要遏制中国的发展。
从中日关系来看,日本政局的变动对双边关系也有所影响,钓鱼岛也一直是双方问题集中的焦点,从08年开始,随着胡主席的破冰之旅,第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关系的新起点。虽然近几年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进展,但是两国的关系并不尽人意,钓鱼岛事件还有日本不愿承认侵华历史,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两国的关系并不能真正的变得和谐。
我国外交政策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张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到60年代的反对霸权主义,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不结盟政策,我们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际形势下作出的外交政策调整,始终不变的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真诚愿望和高尚品质,顺应了历史潮流,为我国赢得了有利的外交地位。
虽然我国的外交政策相对比较完善了,但是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我国在解决主权争端问题上一厢情愿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利而轻脸面”。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为既成事实,从而令我国的愿望彻底落空。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中国的实力还不够强大,没有像美国那样超强的实力,如果中国有了非常强大的实力,我想我国的外交政策还会有所改变,不会再这样保守,也许会变的有些强硬,在一些需要表决的地方不再变得中立,而是会强硬的投出肯定或否决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最后我觉中国的外交政策虽然有些问题,但是根据目前国情的国情来看,还是非常适合中国的。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会更加符合中国,能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第五篇:近期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受历史与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的国家之一。从冷战时期强调意识形态与领土安全、奉行结盟到新时期提倡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原则。从冷战时期的阶级斗争与阵营对抗思维导冷战后追求经济安全,提倡合作机制,提倡互惠、互利,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根据时势不断深化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准中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独立自主的打开了国门,经济亟待发展。而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还在继续冷战,少数西方国家企图以制裁、孤立甚至外交讹诈来压垮中国。其后不久便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彻底结束。作为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外交如何应对各种严峻挑战,成为各国当时关注的焦点。
邓小平的指导对中国的外交史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侵略就反对谁”。
不结盟政策。1984年5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这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了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的时候,我们没有与西方大国和敌对势力搞对抗,这位国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引发的强大冲击波,稳住了阵脚,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陆续改善和发展 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西方各大国的关系也逐步得到了回复、改善和加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确保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此外,我国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中。90年代以来,国际纠纷不断,但国际形势缓和的趋势进一步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倡导多极化,全面改善和调整大国关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人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推行了大国伙伴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 中国与大国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更好的融入了世界之中,与周边国家一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负责人的政治大国,90年代以来,在参与剞劂柬埔寨问题,海湾危机,南亚核危机,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等国际事务中,光明磊落,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时当前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就是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外交更加成熟、务实。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舞台,无论是扩大合作,还是解决冲突,都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然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国际形势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当属中国的领土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成功和周边国家签订了领土合约,然而,依然存在很多领土存在争议,亟待解决。中印的边界问题已经延续多年,印度在藏南地区布置了相当雄厚的军力,中国在南海的领海也不断受到一些亚洲小国的侵占,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群岛派遣了大量自己的海军,随着日本扣押我国船长事件的发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外交的焦点„„中国必须做到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其次,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不断提出“中国威胁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更是大肆购买先进武器,炮口全部对向中国。日本自卫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意图也越来越明显,朝鲜半岛局势近日非常紧张,处于特殊位置的中国,又成为了这次事件的焦点。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介入,和韩方举行海上军事演习,又一艘航母驶入东太平洋,这对中国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杨洁篪部长在新年招待会上发表祝酒词:“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变革进程将继续演进,各国围绕后危机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
力的合作与互动将继续深化。2011年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目标一致,合作领域更加广阔,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将积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与国际社会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不难看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外交政策仍是以努力搞好双边关系,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主要目的。但是,面对多变复杂的周边环境,我们不仅要发扬中国“和”的文化,还要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凶恶的敌对势力,谦谦君子是不够的,实力强劲的硬汉才是打败他的英雄。
所以,在未来的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中,我们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一个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倡导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并且在国家主权等问题上,中国有必要采取一些强硬措施彰显国威,守护中国的权益。
如今的中国绝不再是一只睡狮,而是一条正在崛起的巨龙!
参考文献:
《沧桑》
《杨洁篪部长在新年招待会上的祝酒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