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 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 陀罗地区。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 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 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本展览汇集 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 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 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 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 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 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 伦。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 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 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 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 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观者既可 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 佛教哲理。
前言
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佛造像的题材、质地和工艺多样,各具艺术魅力。本展览中的山东青州石造像庄严俊美,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的石菩萨坐像洋溢着盛唐的气象,明代永乐、宣德宫廷制作的藏传佛像形态优美、工艺精湛。尤其是宋代的木雕观音菩萨坐像造型优雅,雕琢细腻,是中国古代木雕佛造像的不朽之作。这些精品艺术地表现了佛教的高深哲理,展示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独特的发展历程。
古印度地区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因受到希腊造像艺术的影响而创造了佛教造像,这是古希腊与古印度文明交汇而诞生的雕塑艺术。此后,古印度地区佛教造像出现了犍陀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笈多风格和波罗风格。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传入周边地区后,融入了当地的雕刻手法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风貌。
斯瓦特地区佛教造像
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地区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在斯瓦特河谷地区发现的佛教雕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斯瓦特风格。6世纪以前,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主要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的影响。自6世纪至10世纪,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吸收犍陀罗、笈多风格,又与中亚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斯瓦特风格。其造像立体感较强,注重细部刻画,对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西藏西部的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克什米尔地区佛教造像
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在中国古文献被称为迦湿弥罗、罽宾等。这里是古犍陀罗的一部分,曾是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该地佛教造像源于犍陀罗风格,并受到笈多风格的影响。6世纪初,克什米尔地区开始独立创作本地风格的佛教造像,7-8世纪,形成了克什米尔佛教造像风格。其造像多以黄铜制作,眼、唇、白毫等部位用银、红铜装饰,多带有镂空状的头光和背光;台座呈矩形,以立柱式的隔栏或力士托举形象为主。
东北印度地区佛教造像
东北印度地区(主要指今印度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一带),曾是印度佛教密教的造像中心。波罗王朝(约750——1150年)曾统治这里,并创造了印度佛教造像的波罗风格。波罗风格佛教造像是在笈多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东北印度本土特色,身材曲线流畅圆润,薄衣贴体,对中国西藏地区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尼泊尔地区佛教造像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东、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围。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就在今尼泊尔境内。尼泊尔佛教造像艺术主要传承了笈多风格,多使用红铜,注重表现饱满的身躯,服饰以薄衣贴体为主,对中国佛教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汉传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南北朝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融合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灿烂的篇章。泥塑佛教造像
新疆是佛教东进中原的必经之地。4世纪左右,该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已脱离了印度佛教造像的风格,融入了当地特色,尤以泥塑与彩绘相结合的雕塑手法为突出。
石雕佛教造像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开凿。受大型石窟造像的影响,石雕佛教造像成为佛教造像的主流,其中山东青州、山西太原天龙山和河北定州曲阳的石雕佛教造像完全脱离了对印度式佛教造像的模仿,创造出全新的中国式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山东青州是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佛教中心,龙兴寺是当时十分重要的一座寺院。1996年,该地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400余尊,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的最多。这些佛教造像采用线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种技法,辅以贴金、彩绘等装饰技术,技艺精湛,是这一时期佛教造像艺术区域风格的代表。
曲阳佛教造像
河北曲阳是定州系白石佛教造像的发源地,多以当地出产的纹理细腻、色泽光洁的白石为雕刻原料。曲阳白石佛教造像始于北魏晚期,东魏后期、北齐、隋代盛极一时,唐代以后制作数量逐渐减少。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白石佛教造像2200多尊,其中有400多尊带有纪年,是了解北朝后期至唐代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轨迹的重要实物资料。木雕佛教造像
宋代以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艺精巧。特别是宋代木雕菩萨像突破了典籍仪轨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娇、端庄含蓄、朴素无华的自然之美,呈现出高雅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铜铸造像
明代以后的铜铸造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细,装饰繁缛。
藏传佛教造像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汇聚了佛教的显宗、密宗和西藏地区的苯教等内容,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地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仅融汇了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外来文化,还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造像风格,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藏传佛教造像
11世纪以前,藏传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尔等地的艺术风格为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14世纪以后,西藏本土造像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15-16世纪达到艺术高峰。由于地域不同,藏传佛教造像出现了藏西、藏中、藏东、蒙古等地域风格。17世纪以后,藏传佛教造像多追求外表装饰,造型趋于程式化,但高僧造像采用高超的写实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明清宫廷藏传佛教造像
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大量藏传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吸收了汉传佛教造像的技法和风格,注重表现造像含蓄、温雅的神态,装饰华丽,雕刻细腻。
第二篇:中国古代的灭佛事件
中国古代的“灭佛”事件
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传统上认为,历代王朝针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总共发生过4次,这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法难”。实际上,这4次所谓“灭佛”事件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要彻底消灭佛教,有的只是要压缩佛教僧团的规模;有的是只打击佛教,不涉及道教,有的则是佛教、道教一起打击。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
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魏太武帝继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便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同时,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他还亲自登坛受符书,改元“太平真君”。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
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认为佛是外国的神灵,所讲的道理是荒诞的,无益于政化,并且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太平真君七年(446),他出兵经过长安,发现一所寺院中私藏兵器,怀疑僧众与起义军通谋,下令诛杀寺里的僧人。后来又发现寺院中存放酿酒器皿和财物,发现洞窟中藏匿妇女等,于是他听从崔浩的劝说,颁布取缔佛教的诏书。
太武帝镇压佛教措施非常残酷,不仅不分老少坑杀所有沙门,对于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经过这次灭佛运动,北魏境内的大量僧尼遭诛杀,寺院被拆除,经像被焚毁,劫后余生的僧尼逃奔南方。
六年后,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文成帝认为佛教讲的道理正确,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有益于人们仁智善性的增长,于是解除了佛教禁令。此后在历代北魏帝王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又获得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561~578)统治时期,北方佛教势力急剧膨胀,僧尼人数达到200万,佛寺3万多所。由于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武帝要富国强兵以统一北方,就必然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措施。周武帝首先削减僧尼和寺院数量,又多次召集名儒、名僧和名道,共同讨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
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和道教。这次灭佛与上次有几点不同。第一,北魏太武帝只取缔佛教,对道教予以保护,北周武帝则是对佛教和道教都予以禁止。北周武帝原来打算保存道教,但是道教和佛教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对朝政有危害,所以采取两教并废的措施。第二,虽然毁坏了一些寺院,焚烧了一些经像,但是并不屠杀僧尼,而是勒令他们还俗为民。对于有些地区的寺院,并没有拆除,而是分别赏赐给王公,作为他们的住宅。第三,设立“通道观”。从佛教和道教名人中选取120人为学士,让他们讲《老子》、《庄子》和《周易》,目的是会通三教。显然,让佛、道两教人士会通三教,在于强调儒家的重要性。
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周武帝又下令在原来北齐境内禁断佛教和道教。促使许多僧人逃往南方,境内僧尼奉佛也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宣政二年(578)周武帝死,宣帝、静帝相继在位期间,朝政由外戚杨坚把持,下令允许佛教流行。到杨坚废周建隋,开始大力发展佛教。
唐武宗“灭佛”
由于唐代前中期的帝王基本都支持佛教发展,促使佛教势力急剧膨胀,激化了佛教僧侣阶层与国家和世俗地主阶级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唐武宗时期的毁灭佛法运动。
到唐武宗(841~846)即位时,由于僧尼数量的增长,寺院经济的膨胀,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促进了社会上反佛情绪的高涨。唐武宗在整顿朝纲纪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也决定取缔佛教。他在废除佛教的诏书中,历数佛教的危害,认为,在全国各地,包括两京地区,“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他还认为,废除佛教,乃是“济人利众”的举措。
武宗的灭佛运动是逐渐展开的。会昌二年(842),他命令僧尼中的犯罪者、违戒者,全部离开寺院还俗,并且没收其财产,充入两税徭役。会昌四年(844)七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那些房屋不到200间,没有敕额(皇帝所赐的匾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其僧尼全部勒令还俗。到了会昌五年(845),武宗发起的灭佛运动达到高潮。当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勘检寺院、僧尼、奴婢及其财产,为全面取缔佛教做准备。四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废除佛教的措施。四个月后,宣布灭佛的结果:全国共拆除大的寺院1600余所,小的寺院4万多所,还俗僧尼260500人,都充两税户,没收的良田数十万顷。另外,把寺院奴婢收为两税户的有15万人。
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甚至由此改变了佛教发展的走向。由于寺院被拆毁,寺院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扫荡,僧尼被迫还俗,经书典籍散失,以义理研究为特点的一些佛教宗派丧失了繁荣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形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佛教经院哲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理论创造的旺盛阶段,从此就结束了。以山林为基地的禅宗逐渐发展起来。
后周世宗“灭佛”
按照传统的说法,后周世宗(954~958)被列为最后一个“灭佛”的皇帝,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相提并论。实际上,他只是力度比较大地整顿和限制佛教,并没有计划完全废除佛教。
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战乱的年代。由于当时的历代小王朝为了抗御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扩充兵员,增强国家财力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各王朝对佛教普遍采取限制的措施。周世宗即位之后,在挫败北汉和契丹联合进攻的同时,对佛教采取大规模压缩的措施。显德二年(955),诏令禁止私度僧尼,严禁奴婢、罪犯等出家,废除所有无敕额寺院。不允许新建任何大小寺院。他没有勒令所有僧尼还俗,但是鼓励僧尼还俗。
周世宗在限制佛教的过程中,还专门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旧弊端。他规定,对于以前有些僧尼采取的烧臂炼指、钉截手足等“诸般毁坏身体”等做法,一律禁止。那些“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都是聚众蛊惑人心,“今后一切禁止”。
周世宗限制佛教的结果,是后周境内的寺院毁废了30336所,仍存2694所,登记在册的僧尼有61200人。周世宗限制佛教的政策,力图把佛教规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的目的,革除某些佛教陋习的措施,对以后的宋代统治者都是有启示作用的。周世宗之后,历代王朝没有再对整体佛教采取过激烈打击的政策。
第三篇:艺术展策划书
核科学技术学院第二届摄影大赛暨摄影
艺术展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宿舍、教室、体育场、图书馆,一些人和事随着时光从身边匆匆溜过,却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你难忘而留恋。那一刻,你拿起随身的工具记录下了这一美好。回放那寸影像时,你会心一笑。
大学生活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打动过你,让你欢乐、让你感动、让你清醒、让你奋斗。什么是摄影的意义——用光影留住美好,用心发现美丽。以“The moment—魅力校园、精彩瞬间”为主题的第一届摄影大赛的成功举办,为大家开辟了一扇美的窗户,而第二届摄影大赛将以摄影的另一种意义为主题。
二、活动目的本次摄影大赛旨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气息,激发学生的拍摄兴趣,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提升同学们爱校、爱院、爱班级的热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洞察能力,丰富大学生活,培养综合素质。
三、活动主题
“Ta”or“Ta Men”(他/她/或 他/她们)
四、活动对象
核科学技术学院全体学生
五、参赛方式
word内,在11月16日晚10点前发到主办方负责人邮箱;并将电子档作品以班级为单位统一一次性在11月18日晚10点前发至主办方负责人邮箱;在11月18日晚10点前将印刷实体作品交至相应的负责人。
六、活动主办方
***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记者团
七、活动时间
报名时间:11月16日晚10点之前
电子档及纸质档作品上交时间:11月18日晚10点前
八、活动流程
1、初赛阶段。
参赛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作品于活动主办方处,由活动主办方内部专业摄影人员以及邀请的其他学院专业摄影者对作品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筛选,选出若干作品进入决赛。
2、决赛阶段。
决赛作品将于11月24日在南华广场展出,展出作品采取现场投票为主的方式,同时结合专业人员的点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及最高人气奖和优胜奖,并颁发荣誉证书,其中对于优秀作品的作者,将会聘请成为记者团特邀摄影记者。
九、参赛作品要求
1、参赛者围绕活动主题,从进入大学以来的点滴记录中寻找一张最朴素却又最幸福的(限在***校园内拍摄的人,景物照不能参赛)照片,以微笑感染微笑,以激情颤动激情,以感动传递感动。作品内
容可以是一个表情,生活中的小幽默,或者活动、比赛的瞬间等。
2、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仅限单张,可使用任何印象记录方式(手机、电脑摄像头均可)
3、作品需为原创、真实,内容要求积极健康,切合主题,体现校园特色。
4、作品可进行摄影应有的后期加工处理,作品是否后期处理不影响评分。可使用的处理方式:曝光度、白平衡、色温、色调、多重曝光、叠加、重影、虚化、移轴、图章、裁剪、去色即黑白、反色等;不能进行拼接、抠像、贴图、加边框、场景替换等;其他艺术效果慎用,切忌让作品感觉不真实。后期处理的作品需附上加工文件(Photoshop处理需附上PSD文件,CorelDRAW处理需附上CDR文件,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等其他无处理过程文件的软件,需附上处理过程截图)。经处理的作品如无加工文件或使用禁止使用的手法,一律作废。
5、作品需上交一份电子档和一份印刷实体作品,共两份(两份均包括作品、简要说明以及参赛者信息,实体作品自行印刷打印,相片尺寸和相纸材质依据作品效果需要自定,最大不超过10寸,最小不低于4寸,推荐使用6寸。实体作品允许自行设计边框用于展示,但不接受任何非自制相框,电子档不允许设计边框),请自行用宋体四号不加粗字体打印100字内的简要说明,以及参赛者班级、姓名、学号以及联系方式(必须),统一附于作品背后左上角。
十:活动经费
十一、报名及作品上交方式
1、参赛名单及作品电子档均按以上要求发到负责人邮箱:
2、印刷作品交至:
3、对摄影技术要求及照片后期处理规范有疑问,联系:
核科学技术学院记者团年 月 日
第四篇:艺术展策划
策
活动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春蕾艺术展主办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社团联合会承办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社团联合会申报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熙辩社申报时间:二 划书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活动背景:
春天的步伐已到来,在这充满活力的春光中,我们寻求着另一份魅力。同时在文化艺术周来临之际,各社团都在积极的准备着表演庆祝艺术节,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乐趣。为了加大社团成员和全校师生的交流平台,加深感情,因而开展这次活动。然而更重要的是让全校师生感受艺术的气氛和魅力,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各显风采,紧密围绕“弘扬社团文化,展现学生风貌” 的主题,精心组织策划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目的:
展示我校校园文化浓厚的氛围,在活动不断开拓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推动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发展,为我校文化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活动对象:
校属所有社团 活动类别: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 活动内容:
一、展示自我1.介绍与辩论、演讲有关的历史故事及名人典故。
2.现场播放熙辩社成员参加辩论会的影像资料和参加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的资料。
二、展望未来
(一)对校内有所作为
1.争取在明年招新时,在新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2.争取主办第二届新生辩论会并将辩论会做好做强。
(二)对校外有所建树
1.和其他高校的辩论社有一定的联系
2.能为南充高校中的社团做一点力能及的活动。
三、活动
(1)以B-BOX形式介绍我们熙辩社(2)进行演讲,演讲的主题的爱情与友情。
(3)组织一个小型辩论会(裁判有熙辩社成员出任)获胜队将获得奖品,小型辩论会的论题是爱情与友情。
(4)组织趣味小游戏,1.参与者吹出置于面粉中的小球,在时限内吹出者获胜。2.给参与者一段文字,参与者利用文字中的爆破音,吹灭点燃的蜡烛,在时限内率先完成或者吹灭蜡烛数量多者获胜。活动进度:
1.2012年3月25日:提交策划书 2.2012年4月1日-5日: 宣传海报的制作
3.2012年4月20日:召集社团成员安排分配工作,落实每个人所做的事情。
4.2012年4月21日:当天活动开展
5.2012年4月22日:开会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教训
预期效果:
培养学院师生审美文化素质,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加强校园文化气氛,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给大家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体验更多的艺术文化。
预算经费:
海报制作:30元
笔记本:10元*6(单位)=60元 总计:玖拾元
组织结构:
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社团联合会 承办: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社团联合会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熙辩社
指导老师审批意见:
申报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熙辩社 活动负责人:李鑫 负责人职务:熙辩社社长 负责人联系方式:*** 申报时间:2012年3月25日
审核人: 20年月日
审核人:20年日社联审批意见:
月
第五篇:艺术展策划书
《艺术展览策划书》
为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继续和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书画艺术的 魅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增进书画爱好者之间的艺术交流
与友谊。
一.主办单位:学工处 院团委
二.承办单位:装饰艺术设计系
三.参赛对象:
四.参赛作品要求:
1.作品内容与大赛主题相关
2.为方便评选,大赛设:
a.绘画: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尺寸均不超过对开
b.书法: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无需装裱
3.作品背面右下方请用铅笔注明作者姓名、专业、联系电话
4.投稿截止时间:
5.投稿地点及工作时间:
11:30—12:30或17:30—18:00
6.比赛规则:
a.每位参赛人员参赛作品不得超过4幅,单类作品不得超过3幅,以保证
作品的覆盖面。
b.严禁盗用他人作品参赛,一经查出将取消参赛资格,全院通报并给予
相应处分。监督电话:0737-4110131
五.作品评比
1.奖项设置:
每组各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
总人数不超过参加比赛人数的20%
2.评奖办法及细则:
a.初评:初评委员会选出入围作品。
b.复评:由复评委员会对初评入围作品进行最终评定,评出获奖选手。
3.评比细则如下:
作品整体效果: 40分
作品创意: 20分
作品内容: 20分
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功力: 20分
六.展评及颁奖
网络专栏:所有优秀作品均拍照、扫描、上网,建立艺术作品资料库。
媒体报道:推荐获奖作品登载于《旖旎风暴》、《益阳城市报》等媒体。
集中展示:所有优秀作品均将集中展览。
本次大赛由装饰艺术设计系学习部和宣传部组织,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⑴总负责人:
职 责:负责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
⑵采购组:
职责:负责联系、接收各班送来的艺术作品,并做好记录工作,此工作
必须非常严谨,不能有任何差池。
⑶宣传组:①黄震、郑毅华
②黄璇、李奕坦
③何威、任长庚
④任丽、程蓉、雷美玲
⑤龙志燕、郑知、职责:负责活动前的宣传工作,①组负责6栋 ②组负责尚美楼男生宿舍
③组负责3栋 ④组负责5栋
⑤组负责1栋
⑷艺展、场景设计组:郭欢、刘艺
职责:艺展的宣传海报及展厅设计和营造校园气氛。
⑸摄影组:刘艺、李奕坦
职责:活动展示的资料采集整理和拍摄照片并做好网上宣传工作。
⑹后勤保障组:黄震、郑毅华
职责:负责标好作品的班次名称及编号,保障艺展所需全部物品及时到
位;各种临时性维修工作;确保画展畅通开展;现场的环境卫生和布置。
另外,在评审方面,评审人员必须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不得有外行人员搀杂。
在评审过程中必须要有监督委员会批评监督。反对包庇,和不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达到公正、公开、公平。
艺术展览的概念源于西方,它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当代艺术展览在世界流行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各城市都期望通过举办当代艺术展,尤其是双年展来达到向世界和与世界对话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艺术史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展览来推进的,它区别于以前的又一个特征是引入了策展人制度,使得当代艺术史变成了展览史。
策展人的产生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密切相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众多或独立或半独立的策展人。策展人在中国大陆的兴起,是近年来当代艺术和艺术展览体制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现象,它已成为一种革新力量,为国内现有展览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方法。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品传播状态下,策展人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艺术在当今的时代就是一个策展人的时代。
策展人是实现体制和艺术家之间关系的重要的具体环节,他所扮演的是一种双重的角色,一方面代表展览体制来筛选艺术家和作品,以维护体制的水准和威信,另一方面又代表艺术家向展览体制推出他们的作品,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这种双重身份使策展人处在模棱两可的地位上。那么,策展人在展览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要策展人干什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策展人就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一般,既要统筹全局,又要细致精微,经过策划一个展览,其参展作品要表达出策展人一定的主题和观念,既能让参展艺术家满意,又能使观众理解。这样的话,策展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一个展览从主题的策划、画家的挑癣资金的寻找到场馆的联系,可以说,策展人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策划展览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这就需要策展人拥有必要的素质和修养。策展人的策划能力实际上是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讲,策展人应是身兼数职的通才,他不只有善于启发观众接受某一类型艺术品的能力,同时,他们还应该是展览组织中的外交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甚至政治家。因此,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拥有宽广的知识结构,还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要有募款的能力和较高的攻关能力,这样才可能做到真正的优秀的策展人。
围绕以上内容,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回顾中外艺术展览的历史沿革;二是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与策划;三是分析了策展人的产生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