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渭南店开业
楚楚渭南盛大起航 品质生活新体验
11月19日,楚楚西北首家新装修专卖店在陕西渭南荣发家居城盛大开业,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
渭南荣发建材家居城位于陕西渭南商圈核心地段,它汇集了国内外一线建材品牌,承载着连通全省、辐射全市的商贸功能;是全市规模化、多元化、集中化的精品建材家居物流中心。楚楚吊顶的入住,更为家居城带来了高品质的艺术产品,增加了美丽光彩。
一直作为国内高端吊顶品牌的楚楚此次进驻家居城自然引起业界强烈关注。在消费者眼中,楚楚已经树立起一种高品质印象,无论是设计也好,产品、服务也罢,楚楚一直以来的精品路线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如今渭南店的盛大起航,更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亲身享受高端产品的场所。楚楚80平米的店面以白色为主色调,公司设计师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以及楚楚新品、特色产品、畅销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样品展示,产品的摆设、细节的处理、空间的分类等,都契合了楚楚定义空间美学新概念的不变追求,突出了楚楚高贵典雅,同时又不失艺术气息的品牌艺术化定位,带给家装消费者美观且直接的吊顶装饰及选择。开业当天,气球拱门,花篮,彩带,店内悬挂的红色标语,来往人群的笑脸,营造出了欢乐喜庆的气氛。具有独特风格韵味的形象设计和产品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业主的垂询和选购,开业的优惠活动也增加了他们购买的热情,在工作人员专业详细的介绍下,他们对楚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现场签下了10单,也传达了渭南人民对楚楚的青睐和信任。
此次楚楚渭南店的顺利开业,必将为渭南吊顶家装业的新一轮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楚楚将以一流的产品,以“专业,贴心”的服务理念,引领渭南吊顶行业发展潮流!
第二篇:渭南黄河陕西发展
陕西 “双十双网”水源工程
我省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性缺水省份,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流来水量的年际丰枯比达到20-30,年内来水量的70%又集中在汛期,另外关中和陕北地区属黄河流域,占全省65%的国土面积、77%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29%,陕南地区属长江流域,占全省35%的国土面积、23%的人口、10%的经济总量,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71%。正是由于我省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导致供水能力不足,目前全省供水缺口达25亿立方米,预测“十二五”末缺水量将达到36亿立方米。供水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因素。
根据我省水资源特点,为了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我们在加大节水治污力度的同时,提出四项水源工程建设措施:一是适度建设蓄水工程,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二是实施省内南水北调,进行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三是从黄河干流引水,充分利用黄河分配水量;四是实施供水网络化,同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按照上述思路,我们规划“十二五”加快建设“双十双网”水源工程,即建设10项骨干水源工程、10项中小水源和2大供水网络。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以保障关中大中城市、重点工业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用水为重点,建设10项骨干水源工程:即建设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西安李家河、泾河东庄水库以及榆神工业园区供水、宝鸡石头河引水等当地水源工程,开工建设省内南水北调骨干工程—引汉济渭工程,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进入关中地区,建设延安延川黄河引水、榆林大泉黄河引水工程;
以缓解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缺水为目标,建设南郑云河、铜川龙潭、子长红石峁、彬县红岩河、安康洞河、洛南张坪、旬邑柏岭寺、延长安沟水库和泾惠渠西郊水库扩容工程、洛惠渠调蓄工程等10项中小水源工程;
以实现水源相互连通和水资源统管统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建设关中、陕北2大供水网络建设。关中供水网络以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为骨干,以现有大中型水库为水源结点,以关中城市群和工业区为配水结点。陕北供水网络以黄河引水工程为架构,以大中型水库为水源结点,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园区和重要城镇为配水结点。通过供水网络建设,实现区域内水源相互连通、联合调度,提高供水效率。
通过“双十双网”工程的建设,再加上井、塘、窖以及小型引水、提水工程建设,“十二五”末全省供水能力将显著增加,大中城市和重点工业区用水将基本得到保障,农业和生态缺水将有效缓解。
陕西省实施“引汉济渭”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我省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至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解决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省内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关中地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陕西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第三篇:陕西渭南高新区结合区情创新模式
陕西渭南高新区结合区情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
业工作
高新区自启动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以来,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结合区内实际,切实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将进城落户与培训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实行政企联动,也正是因为区管委会有着清晰的思路,前瞻性的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前瞻性战略措施,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渭南高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道路交通修建征占了大量的土地,使得一批批农民从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形成了新的就业困难群体——被征地农民。根据高新区建设发展规划,这部分人将成为进城落户的主体。为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民生保障问题,高新区管委会高瞻远瞩,大胆创新工作模式,多措并举,确保区内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充分佐证了高新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前瞻性。主要做了以下四项前瞻性工作:
一、出台相关政策,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近年来,为了让被征地农民能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高新区借助区域企业日益增多、用工量不断增大的优势,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加强就业服务,有效地确保了被征地农民失地而不失业。2007年11月,《渭南高新区促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办法(试行)》正式出台,并于2008年元月正式实施;2008年9月,组建了高新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办公室(简称“就业办”),主要针对区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登记、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转移安置等工作开展“一条龙”服务;为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2010年初,又相继出台了《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关于促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分解落实2010被
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任务的通知》、《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成立高新区促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区分管主任为组长、15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新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实施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同时,经区管委会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成员单位目标任务考核范围,与各成员单位其他工作一并考核,实行月上报、通报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全区上下形成合力,区内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率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被征地农民在城乡之间的科学有序流动,充分体现出区党工委、管委会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倾心倾力解决民生问题、执政为民的理念,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我区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各项就业摸底工作,为培训促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数据库,实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动态管理,近年来,区就业办组织人员走村入户,对区内三个街道办的24个村121个村民小组、18-45岁劳动年龄范围内的12000余人就业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根据群众的就业失业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造册6800余人(其中返乡农民工380余人),并建立基础台帐,为有针对性培训就业提供基本依据。先后走访用人单位1300余家,搜集发布有效用工信息1100余条。
三、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促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
1、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和稳定性。由于离开土地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上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高新区按照“政府统筹领导,劳动就业主办,社会各方配合,被征地农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被征地农民实现“身份转变,利益维护,素质提高,就业充分,生活改善”的具体要求,坚持“授人以渔”,创新模式,大胆探索,把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走出了一条以培训促就业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近年来,高新区根据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项目,通过岗前培训、订单式培训、实用技能培训、残疾人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为被征地农民送去转移就业的“金钥匙”,从而进一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稳定性,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的整
体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1300余人,完成区目标任务1000人的130%;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11期,参训1250余人,完成区目标任务1200人的104%
2、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有力促进创业促就业工作战略实施。为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高新区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认真实施“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的联动机制,积极将SYB创业培训向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延伸,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深受被征地农民欢迎;积极开发适合被征地农民的创业项目,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将创业培训、项目查询、小额贷款、创业见习、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市场信息、后续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改善创业环境,鼓励被征地农民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业,为其成功创业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在高新区报道专刊等新闻媒体开辟《创业明星》专栏,围绕创业型城市创建这一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国家鼓励扶持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及创业成功典型的成长历程,大力培育被征地农民的创业意识,弘扬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的精神,努力营造“政府创新主导、部门联动帮扶、百姓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进了高新区“创业促就业”战略的实施。2010年,共为区内70余户被征地农民办理了总额32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占全区小额担保贷款总额的75%,创业带动就业360余人。
3、加强政企联动,积极开展被征地农民就业服务。为了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我区在村一级普遍建立了劳动就业信息员网络,以便对区内被征地农民就业失业情况实现动态管理;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区管委会大力倡导区内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区劳务局还与区内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适时召开企业用工座谈会,积极协助企业做好空岗缺岗的招聘和补充工作,尽可能多地安排被征地农民就近就地转移,现已基本实现了就业网络健全、信息畅通、用工岗位与人力资源的对接和匹配。
四、社会保障扶助政策,解除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
1、发放养老补助金,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渭南市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意见》出台后,高新区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出台了《高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及《高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养老补助
金操作规范》。《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土地被征用后,每户人均耕地不足0.3亩(含0.3亩),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每月享受120元养老补助金,这项资金已被区财政列入预算之内,由区内商业银行实行社会化发放。从2010年1月起,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已上调至每人每月150元。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但弥补了高新区被征地农民社保工作的空白,而且在西部省区也属首创。
2、参加新合疗,使被征地农民“病有所医”
为减轻被征地农民负担,高新区全面落实“农民参合,政府买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符合参加新合疗的被征地农民每年可以不用缴纳10元的个人统筹基金,就可以免费享受到新合疗政策,高新区财政承担了所有农民参加新合疗的统筹基金,让区内被征地农民真正享受到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超常规部署,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快速有序推进
一、通过户籍直转,被征地农民成为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开展以来,区进城落户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召开关于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的相关会议,解放思想,超常规部署: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在享受优惠政策方面“就高不就低”,只要总体符合省市有关精神,区管委会有能力,群众自愿,都可以进城落户。同时,结合区内实际,突出重点,快速推进。首先以区内城中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含0.3亩)的被征地农民为重点,通过户籍直转方式,实现其进城落户。截至目前,已先后对区内10个城中村的3286户、11400余名农村居民进行了户籍直转,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从2011年起,将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福利待遇,享受城镇相关的就业扶持和就业优惠政策,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二、以培训促就业,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享受免费就业服务
2010年12月,根据参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区劳务局协同定点培训机构对区内200余名已进城落户的被征地农民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用技能培训,受到了进城农村居民的普遍好评。元月份,区劳务局根据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区内实际,组织百余名有就业愿望的“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参
加了渭南市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当天,我区达成用工意向80人次。在2011年“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就业援助服务月活动中,我区共为进城落户农村居民提供用工岗位300多个,100余名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实现了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全区已有500余名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实现了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第四篇: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有关情况汇报
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有关情况汇报
渭南市人民政府(2011年9月1日)
尊敬的祝作利主任、省发改委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8月30日-31日,省发改委调研组在渭南进行了现场调研,今天,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听取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议。这是对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关心和支持。在此,对调研组来渭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渭南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经过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当前在全省上下加快科学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进程中,建设好陕西东大门,渭南具有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除了自身要抢抓机遇,用足政策,发挥优势,奋起直追,还亟待省委、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渭南推力加劲,使渭南实现后发崛起,赶超跨越。下面,我就渭南加快东大门建设有关情况向调研组作以汇报。
一、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优势潜力和基础条件
1、优势潜力。一是区位优势突出。渭南位居新欧亚大陆桥腹 地,地处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属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关天经济区东翼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作用。二是要素流动畅通。境内路网通达,多条铁路、公路、管线、光缆在此交汇,属全国公路铁路覆盖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全国交通、物流、信息、能源输送的大通道和重要枢纽。三是资源能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矿藏35种,以煤、钼、金开发享有“渭北黑腰带”、“中国钼都”、“华夏金城”等多项称誉,电力装机容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拥有较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四是产业承载力增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县域特色工业园区11个,各类园区建成区面积已达78平方公里,成为承载产业的活力载体。五是生态环境优良。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趋向基地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大树围城、渭河治理工程深入实施,城市和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加强,治水、绿化等生态空间持续转好和不断优化。
2、基础条件。一是经济实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2010年GDP达到801.42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财政总收入达到74.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年均分别增长18.7%和18.4%。二是产业结构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96户,产值过亿元增加到106户,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020亿 元和339.7亿元,其中园区工业占比达到54.8%,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特色农业趋向一村一品,现代农业粮食连年丰收,果畜规模扩大、品质优化。文化旅游进入融合创新、快速提升阶段,城市服务经济方兴未艾。三是城镇建设加快。渭南中心城市主城区面积扩大到4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容量扩增到41万人,创进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县域中心城市的承载、聚集、辐射功能明显增强,30个重点镇和100个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启动,农民进城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较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四是基础设施改善。郑西高铁、关中环线、渭蒲高速及西潼渭南段六改八扩建建成通车。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县乡路网通达深度提高。渭河堤防工程标准提升,输变电网架和输气管网扩能,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扩大,以林网工程为主的绿色走廊、生态屏障不断延伸。五是民生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改造中小学校舍1100所,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并实现蛋奶工程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5.6%,“新农保”有序推开。累计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53.7万套,今年以来开工新建保障性住房3.23万套。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解决了15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使55.7万人实现脱贫。
3、存在问题。当前,渭南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不快、不优,在关中带上处于后进位置,已影响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小。GDP在全省占比由2005年的8.5%下降到 2010年的8%,人均GDP也从占到全省的58%下降为57.4%,三次产业中,农业占比高于全省6.2个百分点,工业比重低于全省2.7个百分点,服务业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结构转型升级明显偏慢,在全省落下了步子。二是区域竞争力弱。2010年投资总规模仅占全省8562亿元的8.7%,消费总额仅占全省的7.4%,进出口贸易总额仅占全省的1.4%,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4.2%,与区位优势很不相称。三是“三化”水平低。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7.3%,增加值率较全省低4.8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完善,比较效益低。城镇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相差6.5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带动力弱,县城和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四是发展环境亟待改善。诸如干部作风不实在、行政服务不到位、工作创新不够、措施落实不力,人文教育、社会管理还很薄弱,与建设东大门要求差距还较大。
二、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大意义和总体构想
1、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渭南这个中国大陆原点地,已上升为国家推动区域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支点,因为起步晚、开发不足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完全可以发展成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二是有利于推动关中地区加速实现创新发展。渭南地处东西向可以快速承接,南北向又能纵深贯通,宜居宜业,便于全省统筹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产业协调、融合互补,推动渭南先行创新,实现区位优势向环境优势转变、资源 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是有利于承接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要素转移。渭南地处东西大通道,相对陕北、陕南环境容量要大些、承载力要强些,相对西安大都市投资成本和门槛要低些,完全有条件、有必要建成陕西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前沿阵地。四是有利于强化渭南在统筹区域发展的中心辐射功能。渭南作为关天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和市域中心城市,承载着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功能,对于建设关中东部城市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是有利于提升渭南在改革开放和区域协作的经济地位和城市首位度。渭南的区域特征和目前呈现的政治人气,对外形象不仅彰显着陕西产业实力、人文环境、生态面貌和发展态势的门面,更重要的是国家西部开发、内陆开放的窗口。因此,高度关注渭南、支持渭南,统筹谋划渭南、建设渭南,全力推动渭南加速赶超、创新突破,实现渭南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2、战略构想。简要概况为:(1)空间上,全力建好“三区”,即城区、园区和景区。(2)区域上,做大做强“四极”,即渭南中心城市及韩城、华阴、富平县域中心城市。(3)基础设施方面,完善构建“四大网”,即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网络。(4)提升产业方面,重点打造“六大集群”,即煤及煤化工、冶金建材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食品轻纺。(5)发展方式上,统筹联动“四化”,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融合发展。努力把渭南建设成环境最佳、产业最新、城市最美、人气最旺、活力最强的陕西东大门。
3、总体目标。到2015年,渭南发展要实现“两增两降”,即经济综合实力、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贫困人口、不和谐因素降到最低;开创“六新”局面,即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具体是:(1)预期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占全省的10%,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5:35,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跨越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3)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4)全社会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1000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0亿元。(5)渭南中心城市实现组团扩张、空间扩大,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要素聚集和承载能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平。(6)产业园区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达80%以上。(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0000元,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实现一体化。(8)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
三、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点任务及政策建议
建设陕西东大门,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渭南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也是在统筹谋划、协调推动区域发展上的实践创新。我市将围绕建设陕西东大门,结合“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工业主导、城镇优先、三农统筹、服务引领、基础支撑、民生为重、环境保 障、创新突破、改革推动等九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并建议省上在政策、环境及项目、资金等不同层面、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统筹建设秦东城市群。“十二五”期间,渭南将以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推进中心城市“东进北扩”和“一城三区五组团”的空间战略,构建“一个中心(中心城市)、三个层次(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横两纵(西潼、西禹、渭蒲、罗韦高速)”秦东城市群。做强县域中心城市,发展重点镇,推进城乡一体,构建30分钟经济圈,在城市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完善就业、置业、创业政策,支持农村居民进城立业。
2、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和品牌化扩张,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冶金建材等两大1000亿元产业,突破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食品轻纺等四个500亿元产业,壮大提升渭化、陕化和蒲城三大煤化工基地。建设西部钢城、中国钼谷、华夏金城、澄城太阳城、卤阳湖飞机城,以及食品、轻纺、陶瓷、花炮等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其中各类产业园区产值突破3000亿元。恳请省发改委在产业升级项目审批上,给予大力支持,3、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确保粮食220万吨以上的综合生产能力,建成百万 头生猪、奶山羊及百万亩蔬菜、高效林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都市型观光农业、休闲型创意农业和农村科技、金融、信息、流通等服务业,通过产业拓展、外出务工、进城创业和资产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村改厕、改灶、改水和通路、通电、通气“三改三通”工程,构建生产先进、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4、做大做强服务产业。坚持大景点支撑、大文化融合、大服务引领,打造南山(华山)、东水(黄河)、北人文(史圣、字圣、酒圣、诗源等)的旅游格局。全境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达到400亿元。建设渭南主城区陆路口岸、卤阳湖空港物流及潼关、富平物流港区。完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培育中介服务业,形成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配套的服务业体系。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15%。
5、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关天经济区与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无缝对接,按照加密、扩能、联网、通达的要求,建设秦晋豫大通道。统筹协调铁路扩能、煤运专线、高速公路等通道工程,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城际轨道等现代交通,加快建设城区、园区、景区快速干道,实施秦东城市群路网通达工程,构建半小时同城圈、经济圈。围绕治水和调水,实施渭河主城区生态景观、二华夹槽蓄洪建湖及抽黄供水工程,推进“五大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联通,构建大水网。抓好煤层气、地热、光伏等清洁能源 开发,实施电网输变扩能保障,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建设新能源城市、“气化渭南”和秦东信息港。
6、全面实施民生工程。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品牌。促进就业和创业,扩大社保城乡统筹和覆盖面。高标准建设市县“三院”(中心医、妇幼院、中医院)及重点专科医院,每县争创一所“三甲”医院,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室放心工程。实施文化精品和创意工程,基本达到乡有文广服务站、村有文广服务室,5万人以上建制镇有文体中心。发展体育产业,提升六大精品赛事。加大“五区”(黄渭洛河、秦岭北麓、渭北台塬、盐碱滩涂、采矿塌陷)生态治理,完善气象监测预警和防灾应急预案。加强文明卫生、联防群控、矛盾调节等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渭南。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创建低碳城市,推进城市节能建筑、低碳小区示范工程,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企业试点。战略推进韩城、潼关等县市及蒲白、澄合等矿区资源型经济转型。通过调水、节水、涵养水、回用水,用好水资源。通过清理空闲用地、开发废弃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储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抓好金、钼、石、煤及天然林、经济林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渭南。
8、推进自主创新创业。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两大工程,优化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和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推进科技资源 统筹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工程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开发建设各类人才队伍,提高科技贡献率和人才保障力。从环境、教育、培训、财税、金融等政策层面,鼓励社会各阶层自主创业,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域外人员来渭创业,建设创业型城市。推进市县两级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试点,完善信息网络、实训基地和孵化平台。
9、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在行政管理、农村资源、财税金融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坚持放开领域、非禁即入,扩大民间投资,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加强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招商模式,与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联盟和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建设渭南海关、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积极推进空港物流,提升经济外向度。
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将咬定目标不动摇,卯足干劲不松懈,齐心协力、团结奋进、锐意创新,一定会把每一项任务安排好、把每一项工程落实好,把陕西东大门建设好,奋力在新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发展新跨越。
谢谢!
第五篇:4s店开业方案
展厅外布置:三角旗,竖幅,花篮,气球拱门,空飘,刀旗。展厅内分四个区域:签到区,冷餐区,就坐区,舞台区
就坐区顶上设置一个大型气球墙吸附在墙天花板上,造型品牌标志形象,展厅内部柱子包金布
签到区:签到背景3*2米设置,签到台红色桌布配合签到台花,配备两个礼仪小姐带帮助嘉宾带胸花
冷餐区:配备鸡尾酒和西式冷餐水果。现场维护人员 四名。清洁工2名 就坐区:配备座椅米黄色带蝴蝶结座椅套。舞台区:主背景 配备6*3米 LED显示屏 左右各配备 2*3米LED显示屏各一个 作用是显示集团公司和品牌画面 60CM高舞台配备红地毯,植物摆放整齐。演讲台一个,剪裁仪式配备礼仪小姐。
表演和迎宾:
醒狮迎宾 礼仪迎宾 主持人:一男一女 舞蹈:大型舞蹈表演 乐器表演:
醒狮表演(点睛,采青,拜公司)
活动流程:
前期执行
节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