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文言文整理
中考文言文整理
(一)伤仲永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tí)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有些版本为“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背诵默写
2.字词解释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3.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4.尝:曾经。
5.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6.异焉:对此(感到)惊异。7.借旁近:就近借来。
8.自为其名:自己在诗后署上了名字
9.以······为意:以······作为诗的内容。养父母。奉养父母。收族,意思是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相处。10.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11.邑人:同乡人。
12.宾客其父: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13.乞之:指讨取仲永的诗作。14利其然:贪图这样。
15“日扳”句:扳,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环谒,到处拜访。16.明道:宋仁宗(赵桢)的年号(1032-1033)。17先人:指作者死去的父亲。18称:符合,相当。
19.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20,泯然众人矣:指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为普通的人。泯然,消失的样子
3.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王临川。汉族。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1969年曾主持推行“王安石变法”,终失败。诗作《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等最为著名。谥号“文”。
4.中考字词
1.异:a不同的:水土异也 《橘逾淮为枳》
b奇特的: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c奇特,惊奇:父异焉 《伤仲永》
d另外的: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黄生借书说》 2.生:a 草木生长: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孔孟论学》
b 出生:仲永生五年 《伤仲永》
c 活着,生存: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橘逾淮为枳》
d生活,生计: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e使······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f生命: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黠鼠赋》
g生存的期间,生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说》
h对读书人的称呼: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i产生,发生:生事征利
《答司马谏议书》
3.求:a 找: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吕氏春秋》
b 要求: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黠鼠赋》
c 追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d 乞求:忽啼求之
《伤仲永》
4.名:a 名字,名称: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b 命名,称名: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c 名声,名望: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周处》
d 有名的,著名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 5.具 :a具备,完备: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b全部:故今具道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
c 器械,器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俱 《伤仲永》 6.见 :a看见: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
b会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c表示被动: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黠鼠赋》
d出现: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熟读精思》 e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7.观 :a 看,观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
b 观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c 值得观赏的景物和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8.还 :a 返回: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b交还: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郑人买椟》
主旨:作者在为方仲永惋惜的同时,也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重点句: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的意思是要奉养父母、团结族人。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仲永五岁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来对待,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经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方仲永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9.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10.还自扬州(倒装句)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背诵默写 二文学常识
选自《四部从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 解释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②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③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著名美女,④湖------即杭州西湖
四 主旨
1.这西湖就像西施一般美丽。无论晴或雨都煞是好看。
2.诗人饱览了西湖晴日与雨中的湖光山色,由衷赞叹,便写下这首咏赞西湖的名作、三.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背诵默写 二.文学常识
选自《杜少陵集详注》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三.解释
1.岱宗夫如何: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是五岳之首。夫如何,怎么样。
2.齐鲁青未了: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称山东地区。
3.造化:大自然。
4.钟:聚集。
5.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里,即看到。
7.会当凌绝顶: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四.主旨
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第二篇:中考问答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
1.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告诫人们什么?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告诫人们不辨别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2.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了铺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之智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①善于自醒、善于思考(能以小见大)②不轻信他人的赞美(透过事物见本质)③善于进谏、委婉规劝、现身说法。2.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 采用现身说法、委婉劝说的方式。①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②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与自己作比较,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指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3.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①说明齐王治政的问题很大②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③说明齐王已经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思,国家大治。4.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那些?①有邹忌这样敢于进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②齐威王善于采纳建议。
伤仲永
1.题目中的“伤”有那些丰富的意蕴? “伤”表明本文不仅惋惜仲永才华的消失;还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更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重蹈了仲永覆辙的人哀伤。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收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湖心亭看雪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埋下伏笔④心境上的孤独感和愁绪,对故国的思念,难遇知音、不为人理解。2.本文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作用?
绘景写人,相印成趣。作者最后引用舟子的话作结,画龙点睛,说作者“痴”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照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3.文章用到的表达技巧:①对比,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抒发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故国思念②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由大到小,使用夸张修辞手法。
公输
1.墨子是怎样说服公输盘的?
先用“北方有侮臣者”引出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在用五个“不可谓揭露“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性以及“义”的欺骗性。2.墨子能够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运用高妙的说理技巧,让楚王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使他明白攻宋无异于“窃疾”,是不义之举②用实力证明楚王虽有云梯没有胜算③思虑周全,事先安排弟子在宋城做好防御准备。
3.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哪三个步骤? ①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②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③模拟攻宋,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4.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的原因有那些? ①不合道义②实力不够,虽有云梯,但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③宋国已经做好了防御战争的各种准备。
小石潭记
1.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由乐到忧。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原本由于贬官后失意、忧伤和悲凉的心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寂寥无人、悄怆幽邃氛围的触发,悲凉心绪随之而来。
与朱元思书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曹刿论战 1.鲁国获胜的原因:取信于民;战前准备充分;把握战机。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3.鲁庄公是怎样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但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做事前应三思,做好充分准备,经过周密的分析后再下判断。4.曹刿在这场战役的表现给了你那些启发?做事要冷静,三思而后行;(从取信于民)可见他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应当仔细观察,周密分析、善于把握时机;沉着果断、善抓战机、有远谋。
5.鲁庄公的“鄙”表现在:①战前三答,寄望在臣子和神身上②战中,急躁、冒进、草率从事,作战时急于击鼓进军、战胜后急于追击③取胜后不解其故。
记承天寺夜游
1.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虚实(动静)结合,比喻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清丽淡雅的竹柏倒影。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2.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赏,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解的大官—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3.“闲人”在此的含义: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和自嘲的豁达乐观。
愚公移山
1.本文运用神话传说结为,借用神的力量: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本文多出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举例。①二山的高峻与移山人少力微、简陋工具的对比②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与愚公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敢于斗争对比③遗男的热情参与与智叟的顽固不化对比。鲜明的对比使愚公的形象更高大,更感人。
送东阳马生序
1.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①家贫无书—借书抄书②无名师引导—趋百里之外,从师叩问③从师求学时,天寒路艰,生活异常艰苦,一天只吃两顿粗茶淡饭,穿破衣旧袍,以读书为乐,对豪华生活毫不羡艳。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举例赏析。①在勤苦求学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进行对比②将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自己过去学习时的艰苦进行对比③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马说
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喻指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观念? 全文用了喻物指人的方式,用伯乐比喻知人善任的贤君,用千里马比喻真正人才,将愚妄浅薄、不时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对人才惨遭遇的惋惜和不平。
醉翁亭记
1.三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重点与民同乐)。
2.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①山水之乐②宴酣之乐③乐人之乐。
3.太守为什么“醉”呢?为山水之景、滁人欢乐、宴会的丰盛和宾客的欢乐;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4.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副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被贬之后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陋室铭
1.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文末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对比论证。拿“陋室”比古代贤人的居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着什么样的人?牡丹—“花之富贵者”,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句?结为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态度?“世人盛爱牡丹”,放在结尾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风的鄙弃。
3.本文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三种形象相对比,用菊花(消极避世)正面衬托,用牡丹(追逐名利)反面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
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站在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孙权劝学
1.鲁肃为何主动与吕蒙“结交”?①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②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③证明孙权劝学意见的正确。
三峡
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①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②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2.从全文看,第4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①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②主要从侧面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秋天萧索凄清的气氛。
口技
1.文章首尾两次交代四个“一”的道具:①清楚地交代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衬托表演技艺的高超②结构上首尾呼应,是文章完整严谨。(技术高:①正面:声音特点②侧面:道具少;观众反应)
2.本文多次写听众的神态、动作,目的是什么?①作者紧密结合口技妙言,描写了听众心理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过程,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②侧面描写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第三篇:中考文言文训练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间隔)B.神弗福(福: 幸福)..
C.谢将休士也(谢:感谢)D.淳于髡谓齐王(谓:对„„说)..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无劳倦之苦B.先帝不以臣卑鄙何以战 ....
C.而擅其功 面山而居D.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
1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就是靠军队的勇气,于是曹刿亲自驰骋疆场,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击败齐国。
B.甲文中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看法,生动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
术和掌握时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C.乙文中淳于髡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只有依靠强大的秦国和楚国,齐国才能避
免战争。
D.乙文中齐王虽然对强大的魏国有恐惧之心,但齐国的将士却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立功,大将田父表现尤为突出。
12.下列对两文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的语言精练明快生动,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是写淳于髡
用讲故事的方法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
智。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战争有关。甲文对战争场面进行了详写,而乙文则对战争场面进
行了略写。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语文试卷第4页(共14页)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作
对比,突出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作对比,来烘托齐王的胆小。
达州市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13.将第三题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2)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译文:
14. 你对甲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3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固不可彻彻:变通 .
C.惧其不已也已:停止 .
D.无陇断焉垄断:阻隔 ..
7.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③④B.②⑤
C.②③D.①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分)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
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日:“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日:“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日:“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授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圣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于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于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待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7、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然胡不已乎(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子墨子九距之(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8翻译下列司子。(4分)
(1)胡不见我于王?(2)虽杀臣,不能绝也。
19请用“/’给下面句子划朗读停顿。前后句各划一处。(2分)
杀 所 不 足 而 争 所 有 余,不 可 谓 智
20选择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A说公输盘不说B 义吾义固不杀人
请说之不辨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C然然胡不已乎D之 宋之地方五百里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21请概括公输盘的性格特点。(至少两个方面)(4分)
22请就公输盘的辩论技巧任找一点,说说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不躬不亲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
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诗》云: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纯棉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说苑·反制》)
注释:①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2分)
2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衣练紫之衣.
(2)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
24.请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25.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这个短语是:
第四篇:中考文言文基础
中考文言文基础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吾日三省乎吾身
日: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缀行甚远
缀:
5、屠大窘
大窘:
6、意将隧入
隧:
7、顾野有麦场
顾:
8、一狼洞其中
洞:
9、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10、便扶向路
扶:
11、诣太守
诣:
12、寻病终
寻:
13、欣然规往
规:
14、问津
津:
15、无案牍之劳形
形: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17、亭亭净植
植:
18、君子之行
行:
19、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
慢:
20、多不接世
接世:
21、非学无以广才
广:
22、委而去之
委:
23、亲戚畔之
畔:
24、寡助之至
至:
25、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6、困于心衡于虑
衡:
27、征于色
色:
28、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29、子墨子九距之
距:
30、呼尔而与之
与:
31、患有所不辟也
辟:
3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3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34、每有会意
会意:
35、造饮辄尽 造:
辄:
36、期在必醉
期:
37、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如:
38、尽其材
材 :
39、无从致书以观
致: 40、走送之
走:
41、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42、俟其欣悦
俟:
43、持汤沃灌
汤:
沃灌:
44、怡然不动
怡然:
45、隶而从者
隶:
46、乃重修岳阳楼 乃:
4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48、去国怀乡
去:
国:
49、宠辱偕忘
偕:
5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51、春和景明
景:
52、越明年
越:
53、或异二者之为
为:
54、连月不开
开:
55、树林阴翳
翳:
56、乐其乐 :
57、杂然而前陈
陈:
58、峰回路转:
59、翼然临于泉上
临:
60、泯然众人
泯然:完全消失
61、请广于君
广:
62、岂直五百里哉
直:
63、故不错意也
错: 64、寡人谕矣
谕:
65、秦王色挠
挠:
66、长跪而谢之
长跪: 67、以彰其咎
彰:
68、斟酌损益
损:
益:
69、咨诹善道
诹:
70、庶竭驽钝
驽:
钝:
71陛下平明之理
理:
72、猥自枉屈
猥: 73、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74、深入不毛
不毛:
75、见贤思齐焉
齐: 76、学而不思则罔
罔:
77、腊之以为饵 腊:
78、岁赋其二
赋: 79、几死者数矣
几:
80、貌若甚戚者
戚:
81、以尽吾齿
齿: 82、死者相藉
藉:
83、时而献焉 时:
84、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可惜: 85、非独书为然
独:
86、庋藏焉
庋:
87、通籍后
通籍:
88、归而形诸梦
诸:
89、省记:
90、齐师伐我 伐:
91、登轼而望之
轼:
92、公将驰之
驰:
93、弗敢加也
加: 94、肉食者鄙
鄙:
95、弗敢专也
专:
96、小信未孚
孚: 97、又何间焉
间:
98、时时间进
间:
99、期年: 100、皆朝于齐
朝:
101、方其远出海门
方:
102、吾义固不杀人 固: 103、今亡亦死
亡:
104、亡以应
亡:
105、汝心之固
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孔子云:何陋之有?
1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5、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6、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使其本心
2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5、好读书不求甚解
26、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2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2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0、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3、其岸势犬牙差乎,不可之起源
3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7、微斯人,吾谁与归?
3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0、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4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6、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8、技亦灵怪矣哉
49、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50、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5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4、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5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56、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7、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8、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9、永之人争奔走焉
60、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61、为一说,使与书俱
6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63、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6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65、惟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66、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6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6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6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1、彼竭我盈,故克之
72、安能辨我是雄雌
7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75、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7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77、甚矣,汝之不惠
7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9、曾不能毁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第五篇: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看到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②作判断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2分)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从文中可以看出杨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
③有顷,益怠 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