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渭北地区的丧葬改革
浅析渭北地区的丧葬改革
袁乐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摘要:近年来,传统土葬和火葬的弊端暴露的越来越明显。不仅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和污染,同时引起了以办丧事为名而大肆行贿受贿的社会不良风气。为了建立新型环保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推动我国丧葬事业的科学发展,作者特提出简易林坡土葬这种契合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环保理念的丧葬改革方案,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微薄力量。关键词:土葬,火葬,简易林坡土葬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发展中充满了灿烂与辉煌,凝聚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希望。然而在其闻名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一些急需重新审视和予以改革的落后文化。这些文化像一颗颗毒瘤,深深藏驻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而传统的、落后的丧葬习俗就是其中毒害较大的一个。因此“丧葬改革,迫在眉睫”。一.土葬的弊端
中国自古以疆域辽阔著称于世,然而可利用的土地却并不多。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左右,不及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立方米,与世界人均水平也差之甚远。而传统的土葬却肆意铺奢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土地资源。据统计,全国土葬面积已达100万亩,因制造棺木而丧失的森林面积已达300多万立方米。砍树建墓、毁田建墓的实例比比皆是,造成森林面积和农田面积还在急剧缩减。传统土葬的危害还不止这些,先就其程序来说就格外繁琐。首先,要给逝者沐浴洗发,然后换上寿衣,整理容貌,而后要守灵,制造棺椁,接着亲友们携礼助丧,随后要入棺,出殡,接下来还有埋葬、起坟、立碑、设牌等等步骤[1]。这些繁琐的事项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且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2011年2月12日,我对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四沟乡崔仙镇的10户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据这些村民描述,他们以往对逝去亲人的丧葬方式无一例外地都沿用了传统土葬。我还从这几位村民那里了解到了有关传统土葬的相关费用。据他们描述,平均制作一口棺椁要2850元,筑坟费用1947元,请戏班唢呐班1108.5元,宴请亲朋4800元,再加上寿衣费、车马费等,平均埋葬一个人要花费13904.2元,而这笔费用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差不多相当于他们两年的积蓄,这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同时,黄土高原地区山脊田埂间到处矗立着零散的、高低不一的小坟堆,看上去甚是不雅。不仅影响城市面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传统土葬还会造成许多二次污染。例如唢呐班吹奏时造成的噪音污染,花圈的塑料花燃烧滴落而造成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在传统土葬的背后还掩藏着很多黑暗的事实,一些人借用携礼助丧的名义向某些官员递送贿赂。据统计,去年因收取贿赂而判刑的犯罪者中有6.5%都是借以助丧名义收取贿赂的[2]。可见,传统土葬不仅自身漏洞百出,而且还为社会腐朽行为提供了滋养地。因此传统土葬必须改革。二.火葬的弊端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丧葬改革,就是彻底禁止土葬,完全推行火葬,殊不知火葬也是疮痍横生的。
首先,火葬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11年2月13日,我走访调查了陕西省铜川市殡葬管理处。据工作人员叙述,火化一个人需要柴油25公斤。按我国近年来的死亡率6.4%计算,我国每年死亡的人数约有800万,如果这些人都施行火化,我国每年就会损失2亿公斤柴油,而这些柴油对我国紧张的能源现状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小的数字。假使将这些柴油用于发展国家第二产业,收到的综合效益远比用于丧葬火化要大得多。同时,因为柴油燃烧后的气体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入空气中,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使火葬场周围大气酸性增强,进而引起酸雨,毁林伤田[3]。在骨灰埋入土层后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地下水的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其次,火葬的费用也是令人嗔目的。据铜川市殡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统计,在去年火葬的26529人中,平均每人的基本丧葬费用就达到4300元左右,这其中还不包含车马费和定制骨灰盒的费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根据个人不同的要求,他们的骨灰盒有不同的档次和价位。价格最高的是紫檀木镶玉的一款,标价12万元人民币,价格最低的一款骨灰盒也要500元人民币。
同时,火葬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宗敬祖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它违背了民族传统和群众意愿,易激化农村社会矛盾。几十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殡葬改革,大力推行火葬,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火葬从实施以来,却一直受到群众的抵触。即使是无神论者,也大多希望能将死去的亲人遗体完整安葬。当然,对于陈旧落后的观念确有改革的必要,但就土葬的根本性质来说,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陈旧落后,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伦理及文化寓意是不可忽视的。
除以上种种外,火葬还容易滋生腐败等不良风气。火葬政策实施以来,在丧葬形式方面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火葬,但仍有一些农民将死去的亲人火化后,运回故土安葬,而且堂而皇之地修坟立碑。也有的农民把死去的亲人直接土葬,通过打点殡葬管理人员,象征性地交些罚款了事。还有一些人采取伪造死亡证明、伪造火化证、花重金贿赂殡葬管理人员等方法,达到将死去亲人土葬的目的。为了减少遗体存放费用以及亲属因之产生的往返交通、住宿费用,只得给殡葬馆的有关工作人员送红包或礼品等。这无疑助长了行业不正之风,而且易滋生腐败。
三.新型丧葬方案----简易林坡土葬
基于以上种种丧葬弊端,我慎重提出适合渭北地区具体情况的新的丧葬改革方案----简易林坡土葬。
下面,简要对这种丧葬改革方案作一说明。简易林坡土葬是结合了火葬和传统土葬的大多优点,改革和摒弃了前两者的缺点与不足而提出的。要实行这项方案,就必须要在国家的统一组织和规划下建立起一批集中墓葬区。对于这些集中墓葬区的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所选地区必须是山坡或沟谷,不得占用建设用地和农田;2.所选地区必须是林木匮乏区,不得毁林造墓;
3.所选地区必须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简易林坡土葬的主要步骤有:
1.对选定的山坡和沟谷进行除杂、养土措施。“除杂”即清除该区域内的碎石、杂草和人类生产生活所丢弃的垃圾。“养土”即在原先枯竭、殒裂的土地上进行淋喷式灌水,同时在土层表面施洒一些有机肥;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行松土措施,促进土地的培生能力。
2.丧葬区管理人员在选定区域每隔1m开凿一个长3m,宽1.5米,高1m的长方体坑穴,以供安葬逝世者。
3.取消一切繁琐而无意义的程序,对逝世者进行简易安殡。只要为逝者穿一套新寿衣后,用草席将逝者团裹其中,安葬入长方体坑穴内,后覆土掩埋即可。
4.专业从事农学和生物研究的专家指导丧葬管理人员,在每个安葬坑穴内放入适量有益菌,以分解尸体,使之成为有机物,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5.由逝者家属在安葬区域上方及周围栽植十棵耐旱的青叶植株,如侧柏、雪松等,并在后期保证这些植株的成活(考虑到家属不方便时常对所栽植的林木进行管理,可配置固定的林园管理人员进行保活和管理,逝者家属可支付相应的生活费用)。
6.在墓葬最中央栽种一棵已生长7年以上的侧柏,在其树干中央可钉入一个10cm ×20cm的木牌(也可用金属牌),在这块木牌上可以写上逝者的相关信息及家属的思念之词。
7.每年清明节,可以由家属对逝者进献花篮,以寄托对亡灵的思念。简易林坡土葬较传统土葬和火葬来说有许多优点:
第一,简易林坡土葬一改传统土葬的繁琐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仅财力一项平均就可以节约近万元。
第二,简易林坡土葬摒弃了传统土葬毁林建墓和毁田建墓的做法,而是利用斜坡沟谷建墓造林的方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耕地面积的减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该地区林地面积,减轻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植株的栽植还很好地涵养了水源。这些不仅大大提高了城市整体文明形象,对城市的环境保护更是意义深远。
第三,简易林坡土葬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尊宗敬祖的需求,符合了中国根源文化中重视忠孝礼仪的传统美德,有利于该项丧葬改革方案的实施与推广。
第四,简易林坡土葬做到了传统文化观念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我国丧葬事业更加科学地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简易林坡土葬是与时俱进的丧葬改革观,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绿色观念,它必将会对渭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丧葬改革和丧葬事业发展提供可行思路,做出巨大贡献,必将推动社会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二篇:肥城地区的丧葬民俗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丧葬细节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地处肥城,平阴,东平三县交界处,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丧葬方面也与周围村镇略有不同。我们那里管参加葬礼为吃抓腚馍馍,所谓抓腚馍馍即参加葬礼少不了行叩头大礼,所以屁股就要向上撅,被称为撅腚,当地也叫抓腚,所以称为抓腚馍馍
随着现在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的不断上升,死婴现象在周围村子里已经鲜有听闻了,但是在以前缺衣少穿短药的年代里,一个家里有多个死婴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那时候孩子是不会被举行葬礼的,但是诸多的死婴又无法处理,所以在每个村都会有一个专门扔孩子的荒地,叫做腊菜岗子(音译),老辈人都这样称呼这个地点,至于真正是哪个字还有待查证,据说死掉的孩子都会被其家里人用一块布包起来,扔到腊菜岗子这个地方,而每次都会有野狗在这里等待,一旦有婴儿尸体被扔到这里,野狗就会美餐一顿,所以就当地来说“死孩子”是一句比较难听的骂人的话,所以听老辈人说他们晚上经过腊菜岗子的时候有时会遇见一些灵异事件,这里就不详细的讲了。
但是人活一世总是免不了一些天灾人祸的,对于一些年轻人的葬礼也没有较多的讲究,至少它不会像老年人的葬礼那样隆重和繁琐,隔壁村里一些正处于青壮年的人去世后,家人在处理葬礼时会比较低调,不会通知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只是自己家族内部解决,没有哀乐,只是在自己家的责任田里寻块地,或者将其葬入祖坟,对于未婚或已婚男性青年是这样的,至于未婚女性我就不知道她们是以怎样的名义进入谁家的坟地了。
老年人的葬礼程序就相对复杂了,首先老人患病卧床期间儿女要轮流伺候,守夜,以免老人去世后子女留下遗憾。有些老人在健壮的时候子女就会为他们准备养老的衣服,以我老姥娘为例,她80岁以后,我奶奶和姨奶奶就开始为她准备养老的衣服了,所选的布料,样式,棉瓤都是经过她过目的,有她看不上的东西都是重新又换掉的,衣服做好后,就放在家里了,老姥娘对此感到很满足。但是每个人对待死亡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无论男人女人。以我姥爷为例,老人受苦受难一辈子,不到十岁就撑起了一个家,大风大雨也经历了不少,还是我们村王氏一族的上任族长,但是他面对死亡的时候却显得软弱多了,由于姥爷发病较急,家里人还没有来得及为他做好送终的衣服,所以就买了一身放在家里,因为老人害怕死亡,所以家里人并没有让我姥爷知道家里有那身寿衣的存在。由于现在会做针线活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大多数都会选择买寿衣而不是做寿衣,这在无形中就支持了一些寿衣店的买卖。当然了,除了老人的亲生子女贴身照顾外,老人的娘家侄子,外甥等也要勤加看望老人,但是看望时间最好是上午,如果是下午则会招来老人子女的不满,因为在子女看来这是不吉利的,甚至是对自家老人的诅咒。客人走时总会叮嘱老人的子女,万一老人撒手归西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他们,让他们见逝者最后一面。等到老人咽气的时候,子女都会呆在他的身旁,听老人最后的遗言,之后由同姓较近的人或者子女为老人擦洗身体,换上衣服,此时一定要将老人所在房间的门打开,方便老人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换好衣服的老人会被抬到家里堂屋被准备好的一张床或者一个被临时搭的木板子上,灵前供奉贡品,必有的贡品是一种形状似袁大头大小的面饼(一般老人被拉走火化后这种面饼都会被老太太们拿回家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吃,虽然准备仓促,很多饼都是不熟的,但是也会以一种吉祥的象征被孩子们吃掉)停灵期间,是绝对不允许猫狗等带毛动物进入尸体周围的,现在我们那里还流传着几十年前尸体见过猫之后诈尸的传说,据说诈尸的人难以平复,最后只能以烧开的白酒灌入使其恢复正常(我想以这种方法,就算没有死的人也是会被烫死的)除了带毛的动物外,孕妇自始至终也是不能参加葬礼的,就算是死者的亲生子女也不可以,之后便有专门帮忙的人负责给最亲的亲戚们送信,尤其是女性死者的娘家人,如果通知不到,或者照顾不周,那么他们足够有理由给死者子女难堪,死者女儿在收到消息后会向其婆家的同姓近亲祈福,做法就是到人家家里给人家磕头,如果在大街上遇到自己认识的人,无论远近,也是要磕头的,凡是受到人家无缘无故磕头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女人娘家父亲或者母亲去世了,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的大礼也不是白受的,一般这种情况下同村人处于礼仪都会送来一道火纸同寄哀思,结束后女儿会带着自己婆家亲近的人来到娘家,等到所有人都来齐了,一行人会穿上孝衣在孝子的带领下来到埋葬死者的最近的十字路口焚烧几件死者的衣服,此时队伍里必须有哭声。之后回家等待灵车来拉尸体,尸体上车前孝子会在灵车前摔碎一个花盆,为摔老盆(没有子女的人则由其妻子踩碎这个盆,如果连媳妇都没有只能在同姓亲族里找人扮演孝子了)之后尸体被人台上灵车,灵车开动同事放哀乐,子女一般不舍会阻拦(就算舍得,也得做做样子,毕竟这么多乡邻看着呢),等到灵车将骨灰送回来的时候,孝子们会出门相迎,并在灵车前烧火纸,随后所有的亲戚都会回家,死者家里则是各种准备,但是夜里一定要有守灵的人,骨灰盒钱的香火一定不能断,第二天则是负责给亲戚们送信,扯白布做孝服和孝帽子,第三天则是发丧,各类亲戚前来吊唁,等到亲戚都来的差不多了,负责管事的会带领举行追悼会,各路来客会依次行跪拜大礼,一般顺序为由长及幼,由近及远,由男到女,一般的礼仪以三拜九叩为准,但是由于和逝者的关系不同所行使的礼仪也不一样,但是由于程序比较复杂,现在的礼仪也被简化了,逝者家属会用一个八仙椅和棍子绑成一个简易的轿子抬着骨灰盒去祖坟,家属一路嚎啕大哭,逝者子女全部穿白色鞋子,但是孝子的鞋跟不能提上(三天都这样),到达陵地时会有专人烧扎纸做的东西(扎纸除了牛是儿子买,其它的全是女儿买),埋葬的时候也会有讲究,只有男性才可以进入陵地,女人只能远远的看着,埋葬结束后全部人回去吃饭,女儿一家作为客人会被安排在饭店吃的比较好(毕竟这场葬礼上交礼金最多的是女儿),其他客人也是如此,只有儿子一家在自家吃饭。晚上死者女儿一定要哭着离开自己的娘家,并且这一天不能在娘家留宿,葬礼结束后的下午死者一家就要忙着包饺子,饺子的个数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包一对大的绿豆馅的,还要根据死者年龄包几十对小的饺子,死者年龄多大就要包多少对,晚上凌晨由孝子到死者坟上把这些饺子埋到死者坟里。但是二里地以外的麻子峪村走的是流水席,客人到了先吃饭,吃完一拨再换下一波,等到客人都吃完饭再下葬。
以上内容全部为我看到或者听到的,可能叙述过于啰嗦。
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导二班
阴霄丽
第三篇: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一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
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棺前垂白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灵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护灵,直到起灵为止,意在报答父母生养之恩。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子必须一一跪谢。
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蹋拉着,不穿好,入棺后,才可以穿好。伊川一带讲究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并且佩带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这些孝称为“生孝”。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竖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进入别人家门。但佩带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带的戴法不一样。升棺前,孝带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带是从后向前,在前额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垂梢要上下错开,切勿两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
成服备葬 死者大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丧服,叫做“成服”。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周代的丧服,按亲疏分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两千多年来,洛阳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
民国以后,洛阳农村男孝眷头上皆勒白布条,名曰“孝带”。宽度约2.5分米,长度按关系亲疏,最长者可达2.5米(亲生儿子佩戴),最短者仅约1.5米。子辈孙辈,皆为白色,曾孙辈则用黄色棉布或白孝带末稍蘸红。女孝眷裹头用的白孝布口旷罩头布”,宽约5公分,长约1—2米。未出阁之女孝眷,只在头上勒窄带一周,名曰“锅圈”。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说,故皆松而宽。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他则为光边。女婿的孝衣独为对襟,称为“孝褂”,其合缝及边沿亦皆为毛边。中产以下人家,一般只亲生子女、儿媳和孙儿孙女等专做孝衣,其他则皆以租赁之孝衣代之。对于子婿侄婿孙婿等,只是各撕孝布一方(长约2米,宽约5分米)以代孝褂。这些孝婿,亲疏不同,所佩孝布长短各异,佩戴方法也不样。
孝眷男女所穿之旧便鞋,按鞋帮式样覆缀白孝布一层,谓之“裱白鞋”。父母双亡者,子、女、媳的鞋帮满白,单亡者或尚有亲伯父母健在者,鞋帮后部留黑寸许,其鞋口、鞋后及鞋底结合部全为毛边。其他孝眷所裱的白鞋,其留黑的长度,定制是亲者短,疏者长,并且全是留光边。
大殓后,男女孝眷才正式穿上用白棉麻布专门缝制的各种丧服。男女丧眷,皆穿棉布孝衫,男衫长如袍,女衫仅及膝。亲者大领,用料粗劣,边缝皆毛;疏者小领,用料细密,制作齐边齐缝。孝帽是用竹篾扎成,约4公分宽的筐架,糊上白(或红)纸,围成圆圈,用作帽箍,另以半圆圈竖扎箍上,作为帽顶,即成孝帽,俗称“高帽子”。红色孝帽只有亲生子顶戴,其他男眷所戴皆白,曾孙是在白孝帽上另加黄色纸花一朵。“哀杖”(即“哭丧棒”),是用长约7公寸的柳木细棍,旋转着贴上剪有纸穗的白色纸条即成。孝子持杖,意在镇邪驱凶。
民国时期丧家身穿素衣,臂缠黑纱一匝。黑臂纱无论男女老幼,亲疏远近,均可佩之,既节物省钱,又简单易行。60年代以后,市区多见臂缠黑纱以示有孝在身。
出殡前,为使吊唁、祭奠死者方便,丧家多在门前搭起灵棚,将灵柩由灵堂移置灵棚。凡属喜丧,出殡时向祖先行辞别之礼,周代叫大遣祭。民国时期,洛阳入朝祖时,孝子先在祖先堂行四叩礼跪 读告词,告词为:“出必辞尊,幽明一礼,棺重难迁,魂轻易举,衰期功缌,咸萃于斯,礼宜朝庙,兹不敢废。”这天夜里,丧家要雇用乐班,使其尽情吹奏,俗称“闹丧戏”。闹丧戏时,村邻纷纷到来,围立棺边一齐用手将灵柩三抬三放,并一齐以“咳”声相配,表示挽车送行。偃师民间众乡邻此时要抬一面大鼓到丧家门前尽情敲击,俗称之为“攒财”,意取祝贺英灵归佳城,身卧福地,使后辈多多攒财聚宝。夜深人静后,孝子要到近邻各家逐户跪谢,叫“谢灯”。
点主作道场通常是在出殡前一天进行,礼仪是很隆重的。点主是请德高清白之士或阴阳先生,用朱笔在木制的牌位上补足“神”字之竖和“主”字之点以及圈点其他部位的一系列仪式。作道场是有钱有势之家请来和尚道士在家中院内筑坛,围棺为死者念经免灾的活动。成俗于唐代,宋代下令禁止。然后世仍有沿袭,成为讲究排场之家必有的礼仪。民国初年,仅洛阳老城一带富裕之家请和尚道士诵经免灾,建国后此俗不存。
成服后即开始安葬前的准备。首先要请出殡安葬时所需的各类执事人,如点主官、祭道和祀土的“土官”、“阴阳先儿、龙杠头,特别要请一位善于组织、照应的殡仪总管,负责安排各项事务。同时要布置宅院和灵堂,租借各类所需器物如龙杠、棺罩等。富裕之家要准备放置“魂牌”、“神主”的“灵轿”,置死者遗像的“像楼”,供礼宾、土官和病弱孝眷乘坐的轿车、马车,以及铭旌楼、提吊式檀香炉、传锣、伞扇、瓜灯、群灯、彩旗、撑杆等,还要邀请鼓乐队(俗称“响器”,多由女儿出资)、十番社、僧道乐队、军乐队等。建国后,安葬时上述器物逐渐减少。80年代后,洛阳郊县农村请唢呐乐班者又开始增多。
出殡安葬 洛阳民间从西周到唐宋,灵柩一般是由牛车拉到墓地的。近代则非常忌用车拉灵柩,一般都是用人抬灵柩到墓地。洛阳周围县区,出殡时是由丧家请来乡邻中年青力壮的小伙子用木杠抬灵柩。民国时期洛阳城区住户死了人,除极贫寒之家外,一般人家都要雇用一副龙头凤尾杠(俗称“龙杠”)抬往市郊祖坟埋葬,丧家出殡事宜一般找他们代劳。龙头凤尾杠为抬送灵柩的专门用具,用坚实硬质木材做成。全杠分杠身、杠架、抬杠和奠棍四部分,全是漆的大红色。杠分十六抬、三十二抬和六十四抬三种。灵柩前后人数相等,一般丧事人家多用十六抬杠。较高级者是三十二抬,租用者较少。所需劳力,概由经营者临时组织。‟丧家对抬杠者的待遇,由双方协商解决,或付租金,或设筵招待,或分赠毛巾、鞋带,以表谢意。民间认为“见丧不利,逢白化吉”,故丧家对抬杠者一般都要各赠白粗布一小方(约9平方分米),名曰“吉利”作为破法。讲究之家还租用棺罩,将棺材掩住,棺罩一般由锦缎等原料制成,上有提花、贴花、刺绣、锦绣等工艺装饰各式各样吉祥图案,丧家依财力而租用。
在出殡时,男孝眷还须另加祭服,即所谓“披麻戴孝”。祭服用麻布截成,形如夹克(旧称坎肩),不缭边不钉扣不缀带,只是披在肩上,并用麻批束之腰间,名曰“斩衣”。亲生子所披“斩衣”,必须事先染成大红色。所谓“戴孝”就是男女孝眷头缠白孝条,俗称“孝头带”。所用斩衣祭帽哀杖,在礼成后,一律集存灵柩下。待下葬时,连同大殓时存于棺下的“迎身草”、“掮尸扇”等,一并送至街心烧掉,有清扫消毒之意。
第二天早晨出殡前,孝子到祖先堂前行辞祖礼,辞祖词是:“茫茫宇宙,存亡既定,元孙逝世,尚未入茔;定要有期,不得擅行,谨具菲仪,上告祖宗。”礼毕,全体男女孝眷穿齐孝衫祭服,手执器丧棒,怀揣富贵馍,齐集灵前行内遣礼。之后,长子抱魂牌,长孙举引魂幡,其他男眷提食品罐,长媳顶“老盆”,各执事人抬棺木,由乐队引导,向大门发引。出大门后,须鸣放鞭炮,并设香案摆供品,祭奠路神,为亡灵祈福祛凶,望求阴路顺利。然后,出殡队伍就可以上道了。出殡队伍由本族一男性长者在前,死者的外甥在后,沿途撒发纸线,称“买路线”。后跟捧纸扎者和响器班,接着是男孝子,灵柩在其后。灵柩前拴1丈余的白布,由扛幡孝子用肩背拉之,叫拉灵。灵柩之后为女孝眷及亲友中送殡者,再后是送殡车、载物车。伊川一带出殡队伍以喜乐为前导,掂香纸篮的领路,香纸篮内有纸钱,边走边撒。香纸篮内放有一只公鸡名曰“叫魂鸡”,一边走一边用桑树枝或石榴树枝条打鸡,此为避妖邪,有“六精斩尽魂魄散,金鸡鸣处神鬼惊”之说。送殡途中,如遇到有人路祭的,孝子均要跪谢,并告明在回灵或“复三”时设宴酬谢。如遇道路难行之处时,孝子要对抬龙杠者致谢或另加犒赏,洛阳民间一般多由女婿掏钱。如果路人碰见有人出殡,则必须过去帮助抬棺,哪怕只抬几步,也须表示一下,显示乡里亲情。
民国时期至建国后的洛阳农村,灵柩入茔后,停于已挖好的墓穴旁,由亡者的长媳、生女、孙女、亲姐等女眷下道入圹,作洒扫除尘状,并将圹中土带数捧回家,叫“扫堂”,意取魂飞西天,殿卧净土。然后众人齐抬灵柩,以绳系棺,下人墓中。先首后尾,推棺入圹。经阴阳先生分金正位后,由女婿亲拭棺盖,铺上铭旌,剁下末梢,象征后继有人,并将镇墓物、食品罐放置在棺边,棺尾放写有亡人姓名及生卒年月日的青色新砖新瓦。随后以砖砌门封圹,焚香薰墓以圆气。墓室封严圆气之后,孝男要亲自执锨填墓道,撂土三锨之后,跪请封墓人一起填土。单棺者封丘为椭圆形,双棺者封丘为正圆形,不能弄错。封丘拢妥,由孝眷手提“点汤壶”(水壶盛满水,撒人白面一把,即点汤壶),沿墓周边哭边洒,叫“点汤”,必须正转三圈倒转三圈,意在画圈为界,纸质孝帽及所有纸扎焚于坟前。在孟津一带,下葬完毕后,女孝眷们用富贵馍投打引魂幡,直到打倒为止,谓之谁打倒谁有福气,能使子孙昌盛。偃师一带有将绳索挽成一团拖在地上拉回的习俗,称为“拉富贵”。
下葬后,还要举行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目的是丧家破土建墓,惊扰土地,敬请见谅,保佑生者及亡灵。这一习俗汉代已有,称为“解土”(《论衡·解除篇》),以后历代都有此仪式。民国时期祀文如“维民国某年某月某日,祀土官X X谨以猪首、果品、香烛、清酤之仪,敢昭告于后土尊神前,跪而言曰:„今年有已故X X殡葬此山,茔城安久,恐有触犯,祈神默佑,尚飨!”‟。祭祀之后,孝子捧灵牌回家,家人点香接于门外,捧灵牌到堂屋安放。孝子进门前,要在放有铜钱和菜刀的水盆中捞一把,谁能捞住钱,谁就有福气,叫“捞富贵”。放把菜刀表示和死者一刀两断。在伊川一带盆内放铜钱不是让孝子捞的,而是让跟随孝子回采的鬼神捞的,据说鬼神位忙于捞钱,就不会跟进家门了。
除丧守孝 亡者安葬后,其亲属处理丧后之事,称为“除丧”。洛阳老城一带出殡后,族人立即将灵堂中的铺草等一并清除到门外焚烧,把一块生的带皮猪肉和肉汤埋在原来停棺的地方,以求吉利。将室内打扫清理干净,然后供奉家神。葬后第二天,孝子挨门挨户向乡里邻里磕头,行酬谢和回送之礼,俗称“谢孝”,标志着丧礼完毕。
除丧中还要“出殃”。是否出殃,由阴阳先生殃单而定。殃单是阴阳先生在为亡者定“卒时”,根据寿终时辰推算葬后有无殃魂还家窥探所开列的一纸清单。到殡葬时,阴阳先生将凭此单,推出出殃时日,殃起方向,殃升高度,殃散时刻,化气颜色等。民间相传,人死后,有的“灵魂”立即离去,有的则恋恋不舍呆在家中几天再走,传唤魂煞因而也逗留不走。人在断气后由阴阳先生推算死者的灵魂何时离家,若灵魂未走,要知道其落在何处,何时“出魂”离去,然后在其离去之时举行仪式送其离开,俗称“出殃”。出殃时间多在出殡后两天之间的夜晚,届时,丧家准备酒菜设祭并把家中所有门户大开,再举家外出躲避,鸡犬不留,以利灵魂顺利出走。门前要悬挂出殃标志,以防他人误人。邻居在其门前撒白灰,据说可避之。待出殃时辰过后,丧家回到门外先隔墙扔入一条扁担再放鞭炮,而后敲锣遍及屋内外,以恐吓那些暂时未离开的鬼魂。在偃师一带,传说死者灵魂离去时,要由阎王爷遣小鬼执索链前来拘拿,临走时还要到灶神处告别。为证明其真,丧家便在灶神牌位前撒一层细灰土,待出殃后,举家聚集灶神处,观看灵魂出走时是否留下印痕。“出殃”这种迷信活动在建国以前,受佛道轮回思想的影响,流传很广。建国后,已渐破除。
在洛阳,尊亲死后,还要守孝。孝子在一定时间内穿孝并停止娱乐和交际,三年内不许结婚以示哀悼。所穿孝服主要是白鞋。第一年,穿白鞋,孝子孝女穿毛边的,孝孙辈穿光边的;第二年,孝子孝女可以穿灰鞋,鞋口沿白边;满三年,孝子孝女及孙辈就穿孝衣到坟上,磕头烧香烧纸脱孝,以示三年守孝期满。家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门上不许贴对联,不走亲戚,第二年可贴蓝色或绿色对联,第三年才可贴红对联。
此外,洛阳民间还有寄埋之俗。凡亡人不应在祖茔入正穴,必须暂借坟角或暂借他处荒地短期埋葬者,叫“寄埋”。如少亡之男女青年及先夫而亡的女棺,一般有男等女,女不等男的惯例,即男先亡,可入正穴等女,以待合葬圆墓;如果女先亡,则不能先入正穴,必须通过寄埋,待男亡故后,才能正式合葬。但在伊川彭婆一带寄埋则没有男女之别,老人过世,若夫妻一方健在,则先将死者暂葬于土洞或土窑中,待以后夫妻合葬时,再将死者先柩取出,人土下葬。平时子女可于初一、十五等日于洞前窑前摆供烧香燃帛,遇十月一,也要“送寒衣”。迁葬与迁坟,单棺迁徙,谓之迁葬;多棺迁徙,另立新茔,叫做迁坟。迁坟的原因,除公家征用,必须被动迁坟者外,也有主动迁坟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墓穴饱和,迁出一棺立祖(有时也另带他棺),另立新坟。二是由于迷信,认为原坟不能庇佑升官发财,甚至会因风水原因导致发生凶险,于是请“风水先儿”另外相地立茔,不惜翻骨弄尸多棺迁坟。洛阳民间拔茔设新茔立祖除必须立男外,还有立祖六忌:(一)单棺(男亡女存)不立祖;(二)三棺‟(妻外有妾或有继室)不立祖;(三)干骨不立祖,但女性新棺可带同亡夫之干骨立祖;(四)少亡(虽有子嗣)不立祖;(五)凶亡(不正常死亡)不立祖;(六)外丧(亡于外地)不立祖。
迁葬和迁坟的具体做法是,迁葬迁坟时,原棺未散者,仍按“湿棺”对待。如果棺毁骨散,必须用小型衣着(纸、布、丝质均可)包裹散骨,置入新制小棺,经装饰捆扎方能起运迁徙,叫“起干骨”。
洛阳市南郊农村迁坟时,在安放亡骨过程中(从旧棺中取出亡骨安放入新备的小棺中)要在棺上方打伞,谓亡骨不能见天日。迁坟的亡骨也要铺金盖银。在放骨的小棺中铺上黄色的布(丝、麻、绸均可)意为“铺金”,然后放入亡骨,并在脸上盖上白纸意为“盖银”。在亡骨身上还要盖上深色衣料,意为“寿衣”,在女性亡者脸上还要蒙黑布。整个过程肃穆悲戚。所用棺木多为白碴长条小棺,够放尸骨即可,也有用水泥方形槽替代,以保其久而不朽。
二、火葬习俗
据《宋史》记载,在宋代,民间孤独无亲、贫困无地或得痨病而亡者可行火葬,并设置专门的“化人亭”。洛阳考古发掘的宋代墓葬中就有不少盛有骨灰的坛子和被火烧过的人骨,如1956年在邙山清理的一座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砖室墓,内有八具人骨,其中火葬七具,以陶罐为葬具。可知在宋代洛阳已有火葬这一形式。宋代皇帝两次下诏禁止火葬,可见当时火葬之俗并非个别现象。元、明、清时期,官方也严令禁止火葬,但火葬做为一种丧葬形式仍流行在下层民众中。民国时期,火葬仍存在并时有发生,但只是对凶死的人进行火化,认为这样可以烧死魔鬼、消除祸根,避免再发生类似的现象。
建国后,实行丧葬改革,70年代开始在洛阳市区范围内大规模推行火葬,生活于城镇的居民死后大多实行火葬。周围县城城区也或早或晚建有火葬场。火葬在节约耕地、节俭治丧、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卫生防疫等方面都是一个应大力提倡推广的丧葬形式。
火葬仪式除处理尸骨方法采取火烧而非直接埋葬之外,其他的仪礼与土葬习俗相同,或是在沿用的基础上有所简化和转变。50年代开始洛阳首先在公职人员中推行火葬。其具体程序为:死者不管是死于医院或家中,都须经过梳洗整容更衣,之后送往殡仪馆,也有在殡仪馆整容更衣的。再由死者所在单位组织治丧小组负责发讣告,90年代开始又有借助报纸电视等传媒发布讣告,也有死者家属自己发的。死者亲朋友好根据讣告通知参加追悼活动。对于那些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劳动模范、见义勇为而牺牲的英雄人物,有关单位都组织大量人员参加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以学习其优秀品德,弘扬精神文明。追悼会一般在殡仪馆举行。殡仪馆按照预先安排将死者遣体移到大厅玻璃棺内,周围鲜花簇拥。前来吊唁的单位和个人将敬献的花圈、挽樟等排放、悬挂于大厅四周,挽词一般为“X X X(死者)千古”、“X x X永垂不朽”、“X x X英名永存”等内容。参加追悼会的死者亲朋要身着素服(忌红色亮丽花色的衣服),佩带黑纱或白花。死者遗像放在大厅玻璃棺前方中央。追悼会程序为:(一)全体肃立奏哀乐,默哀三分钟。(二)致悼辞或介绍死者生平。(三)向遗像三鞠躬。
(四)到告别厅,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则直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结束,进行火化之后,将骨灰置于家属事先选好的骨灰盒中。死者骨灰或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堂中,或带回家中,近年也有将骨灰盒装棺或直接埋人土中的。
第四篇:陇西县渭北初级中学工作总结
陇西县渭北初级中学工作总结
我校近年来,实施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和宣传,增强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校积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充分把握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公平性等特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对法律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另一方面与学校实际进行对照检查。明确学校、教师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应履行的职责和使命。积极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制定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措施。
学校组织学生会、家长会大力宣讲《义务教育法》;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书写标语,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全社会对义务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奠定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的舆论基础。也使广大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实施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适龄儿童及家长或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是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尽的基本义务。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充分了解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组织、团体的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责任,形成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发展的更加浓厚的社会氛围,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把好学生出入关,扎实开展过程管理 为严格贯彻新的《义务教育法》,保证服务区适龄少年儿童全部依法入学。学校首先与小学衔接,在初一新生入学之前,对应入学的服务区内学生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对未能按时入学者,学校了解原因,掌握去向,保证学校服务区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其次努力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按规定办理转入、转出手续,做到个个学生有着落。
加强防辍控辍保学工作。学校把“防辍”作为学校对班主任进行考核的主要指标,让“一个也不能少”成为班级管理响亮的口号,成为深入人心的观念,成为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从而严格控制学生流失,杜绝辍学现象。力争初中学生毕业率达到100%。
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生活、学习的质量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力争把学校办成学园、家园和乐园。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来充实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知识魅力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精彩的课堂教学可以焕发学生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心智。所以,我们始终坚持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采取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说课、骨干教师引领示范、教师间互相听评课、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组织外出学习、请专家学者到校指导等形式,开阔教师的视野,启迪教师的智慧,提高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授课的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法的同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在准确传授知识的前提下,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趣味性,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丰富校园生活,以学校活动促学生发展
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开展德育创新活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学校宣传栏、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爱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学校每学期均开展“优秀班级”评比,进行学习标兵、德育标兵、三好学生评比,多方面树立正面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系列主题班会、报告会、专题教育课等,大力进行思想道德、纪律卫生、尊师尚学、法制等教育。我校聘请当地派出所同志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莅校作“法制教育安全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定期举行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校园兴趣活动小组、读书活动月、各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兴趣特长得到发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更新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之所以遭到质疑,唯成绩论是其最大弊端。这种评价观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天分,挫伤了学生的心灵,我们倡导“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扬其长,避其短。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即能从多个角度观察、评价、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评价导向与激励的积极作用。要求教师尊重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去关注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
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我们的校园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运动健将、文艺新星、绘画天才„„或许他们的考试成绩怎么努力也算不上优秀,但是在新的评价理念里,他们同样是最棒的,赢得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赞赏。
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借“两基国检”东风,学校配备理化生实验仪器和实验室、读书以及音体美教学仪器,同时,学校负债18万多元加强内部配置及文化、环境的建设,其中,硬化路面1911多平方米;对校舍内、外墙面1526多平方米进行粉刷;对校舍用PVC更换吊顶660平方米;对校舍门窗和墙裙进行油漆全面刷新;对校门、檐棚、水房和照壁进行维修;制作百米文化长廊;使我校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智力保障。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龙头工程。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先进学校和先进教师。然后对照标准进行自查:查思想,查言行,查作风,查差距。在学习和自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通过召开师德建设座谈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探讨师德建设的可行途径和方法,制定可行的师德建设评价方案。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阶段任务完成后,评选出先进班集体和个人,形成学典型、学先进的良好氛围,使师德建设向更高层次推进。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敬业精神不断增强。
其次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骨干带动等方式,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 “一专多能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实现教师专任化,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五、今后努力方向
《2010—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我们做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事业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要振兴渭北初中的教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搞好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渭北初中教师和渭北初中教育的良好形象。严抓教育教学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以管理促发展。尝试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合理使用教育经费,积极争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我校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实现我校教育的持续、全面发展。
2011-12-1
第五篇:XX区深化丧葬礼俗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XX区深化丧葬礼俗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化丧葬礼俗改革,整治丧葬陋习,倡导移风易俗,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整治办丧扰民、遏制铺张浪费、规范治丧行为为目标,消除丧事大操大办、影响市容、干扰居民生活等问题,通过宣传倡导和集中整治,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良好社会风气。
1.丧事集中办理。城镇居民亡故后,家属应在24小时内将遗体送入市殡仪馆或社区殡葬服务点,实行丧事集中办理,禁止在街面、广场、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灵棚办理丧事。
2.禁止办丧扰民。办丧期间,不大声喧哗,不高分贝播放哀乐,不请娱乐班子演出,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聚众赌博。出殡时不抬棺游丧,不鸣放礼炮,不抛洒纸钱。
3.?实行丧事简办。丧事办理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天,控制宴请的次数、规模和档次,不上高档烟酒,限定宴席邀请对象。随礼礼金不超过当地正常人情来往水平,“八仙”人数不超过8人,送葬人员仅限于直系亲属,不搞车队接送。
4.实行节地安葬。遗体火化后,骨灰全部进入公墓或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禁止进入“祖坟山”等地散埋乱葬。大力倡导树葬、花葬、草坪葬以及骨灰水葬等生态葬法,活人墓、豪华大墓依法拆除,散埋乱葬得到有效治理。
5.倡导文明祭祀。清明节、中元节等祭祀活动不焚烧纸钱及纸扎祭品,不燃放烟花鞭炮,不使用塑料花等不可降解祭祀用品。倡导鲜花祭祀、植树祭祀以及社区公祭等。
二、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短信、微信等媒体,采取发布通告、开辟专栏、群发短信,以及制作宣传栏、悬挂标语、印发宣传单、宣传车巡回宣传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丧葬礼俗改革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正确认识殡葬传统文化,弘扬符合时代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殡葬文化和丧葬习俗。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
1.规范丧事办理程序。辖区内居民去世后,村(居)委会干部或红白理事会人员要第一时间上门慰问,了解逝者情况,提出文明节俭办丧要求,引导当事人到市殡仪馆或指定地点办理丧事,帮助办理遗体火化等相关手续。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丧葬礼俗改革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丧事办理相关规定。各村委会要将礼俗改革相关规定列入村规民约,向村民进行广泛宣传,村级红白理事会要监督村民执行到位。
2.禁止散埋乱葬。居民遗体火化后,属城镇居民的,骨灰进入公墓区安葬;属农村居民的,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不能再回“祖坟山”等地散埋乱葬。对一意孤行,不按规定安葬的,将依照殡葬改革相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置。禁止以任何理由,对老旧坟墓进行翻修、扩建。倡导生态安葬,鼓励居民采取骨灰寄存、水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
3.整治非法墓地和豪华大墓。严厉打击非法买卖林地葬坟行为,对辖区内墓地进行全面排查,属非法墓地的一律予以关停。住宅式墓地、活人墓、家族墓、豪华大墓要依法拆除,“三沿六区”散葬坟墓要通过植树遮挡、迁移、降坟头、深埋等方式治理,确保在可视范围内看不到坟墓。
(三)常态化管理阶段(2021年4月1日开始)
2021年4月1日后,各乡镇(街道)要将丧葬礼俗改革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各村(居)委会要建立日报告制度,对辖区内亡故人员办丧情况要全程跟踪,发现违规情况及时纠正。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丧葬礼俗改革是顺应新时代、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要求,是殡葬改革工作的发展方向,各乡镇(街道)要提高认识,将丧葬礼俗改革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明确工作人员和工作目标,常抓不懈。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担当,切实履行第一责任,分管同志要履行直接责任,确保丧葬礼俗改革工作取得实效。(二)严格标准,狠抓落实。
要强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全面推动属地责任和主管职能责任落实落细。殡改各职能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落实工作举措;各乡镇(街道)要细化工作方案,按照丧葬礼俗改革实施细则要求,逐项落实到位。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城管部门要强化巡查、督查,及时处置各类违法违规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确保改革工作落到实处。(三)完善机制,长效管理。
公职人员、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遵守丧葬礼俗改革相关规定。要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丧事报告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遵守丧葬礼俗管理规定情况的执纪监督。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在保持高压态势查处打击殡葬乱象的同时,建立常态化的殡葬管理、礼俗改革宣传机制,引导广大群众从思想上摒弃殡葬陋习,行动上自觉接受礼俗改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