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

时间:2019-05-15 05:4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

第一篇: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

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华的一部分,并为世界茶文化的引导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茶文化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既有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有精神文明的延伸。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无论封闭环境、还是开放社会:嗜茶者,大有人在。茶不醉人人自醉,人们用文言,用白话,为茶作传,为茶礼赞。茶,实在是地地道道的一种“国粹”。

茶虽与咖啡、可可一起,被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但咖啡和可可仅仅是饮料,充其量用作待客之道而已。茶却不同了,它远不仅是一种饮料,或者说,中国人饮茶,决非单纯为了解渴。茶,其因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礼仪的修养,一种境界。

山水赋灵气,南方生嘉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先祖炎帝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又有唐代茶圣陆羽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1]可见中国茶之历史远溯于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如今,茶早已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饮料,也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大享受和人们文化艺术的一种欣赏,并形成了茶礼、茶德、茶宿、茶道、茶宴、茶禅、茶食等一套道德风尚和民俗风情。

中国茶学界认为,茶的起源至少有一万多年。中国利用茶叶的历史有四千多年;茶树栽培的历史有三千多年;茶叶贸易有二千多年。综观世界各国“茶”字的语源,现在世界各国称为“Cha”或“Tea”,就是在中国茶传到外国时,由广州和厦门乃至广东的潮汕语言翻译而来的,这也雄辩的证明了中国是真正的“茶的故乡”。顺便说一句,近两个世纪以来,否认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学者不多,世界上大多数研究者,包括美国、苏联、日本、法国等国学者,都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北方地区的饮茶习惯,主要是从四川传入的。四川,人称“天府之国”,土地丰饶,四周环山,所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上古时与中原联系很少。《华阳国志》载巴蜀贡茶给周天子,即便真有此事,也只是偶一为之而已。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命司马错率兵由陕西入蜀,灭了巴、蜀、苴国,并徙秦民一万户到蜀地。以后,秦攻楚国,多次从已占领的巴蜀之地迂回。这样,经过平凡的战争与大量的人口迁徙流动,茶树与饮茶习俗才渐渐传开。因此,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其实我们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可见茶在一开始是被当作药用的。这则故事出于《神农本草经》,其书作于秦汉间,那么,我们可以有把握的说,至少在战国时代,茶叶作为一种药物,已为人们所了解、服用。

秦汉前,基本上是茶的药用时期。《神农本草经》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说:“苦荼久食,益意思。”等等,当时的记载都弥漫着以茶为药的种种经验之谈。魏晋以后,茶的主要功能已逐渐转移到饮料上,但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它的药用功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一节中引经据典,指出茶具有益神省脑、轻身利尿、解毒疗疮、治小儿惊厥等效用。可见茶在一开始确实是被当作药用的。

茶由药用到饮料的转化过程应该说是比较漫长的。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凶暴骄矜,溺于酒色。每次宴请群臣,总是一喝一整天,而且,他还下旨,凡参加宴席者,无论何人,每位必须喝七升,喝不下的,就派人硬灌入口,以此取乐。当时有位大臣叫韦曜,酒量不大,只能喝二升。当他深得孙皓宠信时,备受照应,宴享之时,孙皓“密赐茶荈以当酒”,以茶代酒,让韦曜蒙混过关。可惜好景不长,不久,韦曜失宠,也照样被酒灌,最后还死于非命,真所谓泰极否来。看来吴国上流社会,茶也用做宫廷饮料。

半个世纪过去后,东晋南渡之初,著名的文人、北伐志士刘琨,在一封信中写到:“前得安州干姜二斤,桂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烦闷,恒仰真茶,汝可信致之。”显然,身为北方士族的刘琨,还是将茶视为药物,至少,是种辅助性的药品。由此可见南北方习俗的差异。

于是,那些南渡的中原冠胄,便受到了久习饮茶的南方文化的挑战。有一次,一位颇负才名的北朝文士任瞻,则出了一次洋相。那也是南渡之初,任瞻过江来到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当地举行了盛大招待会,席间设有茶水。任瞻一口气喝了下去,问人道:“这是茶,还是茗?”茶和茗其实是一回事,南方豪门听了这句外行话,颇觉可笑。任瞻一看情况不妙,连忙改口说:“不,不,我刚才问的是,所饮是热的还是冷的?”于是,引起一场哄堂大笑。这一言谈举止的失态,使任瞻名声大降,被称为“自过江,便失态”。[3]任瞻的外行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记载,东晋的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简直把喝茶看作一种灾难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南迁的北方贵族,也渐渐习惯饮茶、喜欢饮茶,于是,整个上流社会饮茶成风。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武帝下遗诏,说自己逝世后,在灵前祭祀不必杀牲,只要贡上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时过境迁,茶作为饮料,在永明年间以成为南朝朝野所普遍接受,深入到“寻常百姓”家。

可是,北方贵族仍不习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路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饮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

从此,北朝士大夫都将茶称为“酪奴”,对饮茶者加以讥讽嘲弄,“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4]

饮茶风尚就在南北文化的对峙及拉锯式的交流中,渐渐由南及北,由上而下的普及着。它的传播速度应该说是缓慢的,它的作用也总在药用与饮用之间杂糅,它似乎还在等待,等待一个新契机的降临。

由隋及唐,饮茶习俗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尽管与政治上的大一统相比,它显然晚了一个节拍,它的兴旺发达,已在大唐盛世:“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遂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马而归。”[5]

真是如痴如狂,如火如荼。然而,风行一时的嗜好,却不一定能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在中国,曾有过多少次的时髦风尚:什么邯郸的步子,楚宫的细腰;什么小山眉、额黄妆,以及令多多少少人心碎神往的“柔若无骨”的女子缠足„„都曾经风风火火,可是,究竟能传下几多?

茶,却荣幸地被中华民族选中了,长久的保存发展了,不仅是由于它风行过,红极一时过,更重要的是,它被人提炼,凝结成一种“茶文化”,从而作为一种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而被历代承继。有功于此的,便是被奉为茶圣的陆羽。陆羽自撰《陆文学自传记》:“上元辛丑子阳秋二十有九”,表明他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除《新唐书》陆羽传外,唐代《因话录》、《唐才子传》、《封氏闻见记》都记述了他的史迹。为了穷万物之至妙,他遍访茶区的山寨沟壑,考察茶事积累资料。765年撰成《茶经》,在朋友间广为传抄,经充实,于780年正式刊行,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进入一个新阶段——茶道大行的时代。

仅仅七千字的《茶经》是陆羽大半生心血的凝结,是他渊博知识、丰富经验、深入体悟哲理及各种才华的高度浓缩。陆羽《茶经》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茶书,人类茶文化元典。它的内容完整地涵括了茶史、茶学、茶文化全部。《茶经》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高度评价,而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意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陆羽从我国数千年来对茶叶食用、药用、饮用的多种利用中,从茶叶羹饮、混饮、清饮的不同饮用方式中,通过《茶经》的有效倡导,最终历史地确立了茶叶“饮用”和“清饮”的主导地位。稍晚于陆羽的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写的《茶中杂咏序》中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陆羽同辈人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中又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6]从此,使茶叶成了人们的日常饮料、品尝饮料和精神饮料,一直延续到今天,受惠了一千多年。至今全球饮茶人口达到二十多亿,人均年消费茶叶约0.5公斤。而且还在传承下去,继续普及,不断提高。如果没有陆羽的倡导和《茶经》的弘扬,恐怕茶叶至今还祗是被视作某种草木芽叶,囿于地域性、季节性的范围在民间被利用而已。

也许是童年时代在湖北天门龙盖寺为深谙茶道的智积和尚服侍茶事使陆羽留下了对茶的美好的印象,当他后来看到民间茶饮漫不讲究,胡乱与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一起滚煮百沸而饮用时,是极其惋惜与反感的,比之为无异于“沟渠间弃水耳”。他在《茶经》中说,天生万物都有极妙的内在品质,看你如何去发掘利用。他认为人们对穿的衣,住的屋,吃的食物,喝的酒,都已很讲究了,独对饮茶却还如此忽视。然而,要喝到一杯好茶,要喝好一杯茶,却也并不容易。陆羽说“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7]为此他在《茶经》中一一论述了这九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但还不够,一杯好茶除了取决于上述因素外,还决定于茶叶鲜叶品质的基础。鲜叶品质的优劣与茶树栽培管理、品种选育有关,但更取决于茶树生长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为此,陆羽力所能及地对各产茶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茶经·八之出》就是对各地茶叶品质优次差异的考察结果。对于未能考察的茶区,也从搜集到的茶叶产品来比较。陆羽以为,要推广茶叶“清饮”,使茶叶成为人们日常饮用且珍爱的饮料,就必须从各个方面设法提高茶叶的品质,还要让人们懂得茶叶烹饮技术和茶文化知识。陆羽为此将自己茶事实践研究的成果写成“茶记”、“茶论”、“茶经”,又加以二十年时间的不断充实修改,于公元780年将《茶经》最后定稿问世。

陆羽为什么强调茶叶“清饮”呢?无疑,唯有清饮才能充分体现茶叶的真香真味,才能享受茶叶“令人有力悦志”、“益意思”的独特功效。陆羽指出:生活于天地间的人类和禽兽都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而“饮”对于人类意义尤为深远。“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8]这个“荡昏寐”正如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所释,“不能单纯理解它在生理药理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应理解它在精神生活上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茶经》作者侧重的是把饮茶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正基于此,陆羽主张常年饮茶,认为“夏兴冬废”非饮也。至此,我们看到,陆羽《茶经》追求的目标就是要使茶成为人们日常保健的饮料,品赏的饮料,乃至精神的饮料。《茶经·七之事》以占全书三分之一多的篇幅编录的悠悠数千年中华茶文化史料,也可看作陆羽在饮茶精神上追求的印证。

饮茶习俗的普及应该说是开始于唐,在上面我们也看到了陆羽对此所做出的贡献。但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茶经》的影响,而来肯定饮茶习俗的普及始于唐代显然难以说合。其实饮茶习俗在唐代的普及不仅是受陆羽《茶经》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受到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佛教的影响。何以如此,笔者认为,佛教文化与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相近之处。

僧与茶结缘之说古今流传,古诗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佛门也流行一禅语:“茶味禅味是一味”。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的坐上品。同时,佛家持淡薄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洁净,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份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许多僧人好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嗜好茶饮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

(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前面也提到过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世界茶坛宗师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9]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佛教坐禅饮茶,有明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是时,清谈之风盛行,玄学占上风,佛教便与玄学攀关系,相表里。一些人把佛学与老庄比附教义,甚至把一些名僧与竹林七贤之类相比。为布道,僧侣们乐与道士、文人名流相交往。因道士、文人皆爱喝茶,清谈家也爱喝茶,于是僧侣们也开始饮茶。东晋怀信和尚在《释门自竟录》中说“跣足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这是我国僧人饮茶的最早记载。又据《晋书·艺术传》载,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不畏寒暑,昼夜不眠,诵经40多万言,经常用饮“茶苏”的办法来提神防睡,补充营养。这说明此时寺院打坐已开始饮茶。

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开始摆脱先前依附中国原生文化的地位,以独立的面目出现。但就饮茶一事,佛教仍未有什么新的创举,僧人饮茶仍然停留在养生、保健等药用与自然物质功能时期,并未与自己的思想、教义相联系。而此时,中国茶文化已开始萌芽,文人以茶助文思,政治家以茶养廉对抗奢侈之风,帝王以茶祭祀。早期促进茶文化思想萌芽的是儒家,道家、佛教落后了一步。只有当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出现之后,佛理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才有了可能。

(二)、“明心见性”,以茶助禅,“茶禅一味”

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的大发展。唐代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佛教的创宗时期。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要想在中国生根、发展,必须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办法,否则无法生存。于是,出现了天台宗、华严宗等与中国思想文化相接近的宗教,但均不如禅宗中国化得彻底。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其主张包括:以坐禅修行的办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即说,心理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实际与道家打坐炼丹接近,也有利于养生;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也颇接近,有利于净化思想。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接近。后来,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又将其进一步中国化,主张“顿悟”,即心下清静空无即是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这自然符合中国人的愿望。他又主张“相对论”,与道家阴阳轮转思想相接近,也为儒家的中庸思想所容纳。他还主张佛在“内心”,过多的造寺、布施都算不得真功德,在家也可以念佛,不必都出家为僧。这对统治者来说,免得寺院过多与国家争土地、争人口、争赋税;对一般人来讲,修行也容易做到;对佛门弟子来讲,可以免去诸多清规戒律,比较贴近正常人的生活。故而禅宗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唐以后,士大夫朋党之争日趋激烈,禅宗给苦闷的士大夫指出了一个解脱的办法,又可以不必举行什么宗教礼仪,便可作一个自由自在的佛教教徒,何乐而不为?于是,佛教徒与饮茶的士大夫终于在精神上找到了相通之处。自此,佛理与茶理也才有机结合起来了。

从哲学上看,禅宗主张“顿悟”即“明心见性”。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以茶助禅,最后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唐朝僧人种茶、采茶、饮茶的记载。前以言及陆羽本人就出身佛门,当过十来年的小和尚。他的师傅积公大师也是个茶癖。他的好友,著名诗僧皎然亦极爱茶。皎然的诗多处描绘他与陆羽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因此,陆羽的茶文化思想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许多佛教原理。他所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一问世,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也就大致确定,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首次将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其中,佛教从茶中“了却苦难,得悟正道”,谓之“茶道”,形成中国茶文化中一支重要的精神力量佛教茶文化。随后经历代僧侣们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中国佛教茶文化更加走向丰富,走向社会。

唐朝是中国佛教茶文化的形成时期,许多高僧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譬如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由于嗜茶成癖,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吃茶去”。《广群芳谱》引《指月录》载道,有两个和尚欲师从从谂禅师,禅师问他们以前到过观音寺否?一个说没有到过,一个说到过。对此截然相反的回答,禅师却都要求他们“吃茶去”认为只要吃茶,就能“悟道”,就能佛理与茶道一并得悟。自此,“吃茶去”便成为禅林法语。再如,由于禅宗的变通,致使唐代文人学士在家念佛者日众,于是儒、佛、茶三位一体,有利于佛教茶文化的发展。著名诗人白居易一生爱茶,以茶养生,助文思。有人统计,白居易晚年又喜与佛道交往,自称“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门信徒。从他的大量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茶的嗜好及其对茶理、佛理的融会贯通。例如他在《何处堪避暑》一诗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解脱。

(三)、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茶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茶对于人来说,首先是以物质形式出现,并以其养生保健的实用价值发生作用,倍受人们欢迎;在中国,当茶发展到一定时期便被注入深刻的文化内容,产生精神和社会功用。饮茶艺术化,使人得到美妙精神享受,是为茶艺;茶艺中贯穿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与高深思想,这不仅是人们相互交往的手段,而且使人达到修生养性的目的,是为茶道。循此思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

第一,僧侣大量饮茶、植茶,为普及饮茶、推动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要使茶成为社会文化现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唐代佛教发达,僧人云游天下,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10]僧人饮茶,获清心保健之功效,故其多长寿。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849年)时,东郡进一僧年120岁,唐宣宗召问其长寿之秘,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到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佛教寺院多建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这就为爱饮茶的僧侣们植茶提供了条件。《庐山志》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僧人植茶十分讲究精耕细作,故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僧人们种植相传不断。“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反映了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缘。

第二,“茶禅一味”,创造了饮茶意境,佛教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贡献。僧侣们饮茶如果只停留在养生提神、清思助谈的阶段上,则佛教远谈不上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随着禅宗及中国茶文化的兴起,僧侣们饮茶开始由茶的养生医疗物质功能向佛理与茶道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功能过渡,通过对饮茶意境的营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道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茶禅一味。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工于茶艺、乐言茶道的高僧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一生爱茶,作有许多茶诗。他特别推崇其十世祖谢灵运,中年参谒诸禅师,得“心地法门”,把禅学、诗学、儒学三位一体来理解。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咏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所谓道者,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也。得道,即把握本质规律。皎然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美妙的韵律,精神爽朗。这与禅宗的“静心”、“顿悟”思想相一致。在饮茶中得到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故言饮茶者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理与茶道即合二为一。宋代的南屏禅师,深通茶事,自称对茶“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能对茶“得心应手”者,必是精于茶道之人。

因为饮茶成了寺院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到唐宋时期,我国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在僧侣多达千人的茶宴上,要坐谈佛经,也谈茶道,并赋诗。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调茶”,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僧人一一献给宾客,称“献茶”。宾客受茶后闻香品尝,再评茶,称赞茶叶好,主人品德高。这样把佛教清规、饮茶礼仪与佛学哲理人生观皆融为一体,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途径。

第三,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茶文化在唐宋以后不仅风靡了整个东亚文化圈,而且在15世纪以后逐渐传到欧洲,传向世界各地。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并把茶种带回日本的是唐朝时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个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回日本的又是日本僧人荣西。其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础。元明时期,日本僧人仍不断来华,继续将中国植茶、制茶、饮茶技术和茶道精神等方面引进,并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加以改造,形成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约在公元7世纪的新罗时期,在朝廷的宗庙祭祀与佛教礼仪中运用了茶礼。

第二篇:中国饮茶习俗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 理学院 班 级:材料化学1班 姓 名: 刘赞 学 号:201040262102 课程论文题目:中国饮茶习俗 课程名称:茶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中国饮茶习俗

姓名

刘赞

班级

材料化学1班 学院

理学院

学号

201040262102

摘要: 关键字:

引言

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叶是流行最广、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一种保理性饮料。因此,它与其他食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以人们的爱好和习惯为转移,不问的国家的不同民族,问一民族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也是各有历好的。这种饮茶习俗是各国人民在长期饮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是茶叶文化中的一大掳超,且与各国的地域气候、文化艺术,乃至政治经济是密切相关伪。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厂一种RJ以解毒治病、强身健体的“神草”,这就是茶。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条〔to]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后来所说的茶。“菜”在巾唐以前,一直是荼的代用字。神农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将他列为第一个用茶之人,很难说是不是真的。先秦的《诗经》中也曾多次提到“荼”,一般都是指苫菜,并没有现在“茶”的意思。秦汉时成书的《尔雅》中有“苦荼”的名称,根据考证,这里的“荼”才是指“茶”。茶在古代还有许多别名,较常见的有权、菠、若、菏等。

在汉代,茶最初作为药物来使用,当时人们认为经常饮茶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还可以减轻伤痛,解毒清热。后来,茶逐渐由药料转变成饮料。西汉王褒诗文中“武都买荼”和“烹荣尽具”等语句,可以反映出当时在四川地区已有饮茶。很快,饮茶的习惯由四川传到南方各省。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的饮茶历史最早。也最懂得饮茶的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因此就有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各民族在长期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奶茶和傣族的竹简香茶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民族浓郁的文化色彩。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一般来说,北方人受花茶,江南人流行喝绿茶,岭南人喜饮乌龙茶,至于中国的各少数民族,其饮茶风俗更是丰富多彩。

1.汉族的饮茶方式

汉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古人饮茶重在“品”,近代饮茶多为“喝”,至于“吃”,则为数不多。品茶,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舞、茶色为目的。品饮时,得细品馁吸,“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贸宝玉品茶栈翠底”中,妙玉借用当时的流行俗语:“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霓物,三杯便是饮驴了。”此话虽然过于偏激,但也说明了品茶重在欣赏,细纫品味,注重招神享受,解围倒是次要。如果是手捧大碗急饮,只能称之为喝茶了。

汉族人民饮茶的主要方式是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萎、权、盐、糖等佐料调味,屈纯茶原汁本味饮法。在汉族人心目中,凡有客自远方来,或者是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尽管招待规格有高低之分,但洛茶一杯总是不会少的。至于工作期间,饭前饭后,都免不了清茶一杯,自娱自乐。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吸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品饮龙井茶

龙井茶向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与其说它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艺术珍品,“其贵如珍,不可多得”。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菜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损上3—48茶,加水7—8分满即可。

品龙井茶时,应先慢慢提起清澈透明的玻璃杯或白底瓷杯,细看杯中翠芽碧水,交相辉映,一旗(叶)一枪(芽),簇立其间;两三分钟后将杯送至鼻端,深深吸一口龙井茶的搬香,叫人清心舒神,细纫品味,清香、甘甜、鲜爽之味应运而生,妙不可言。正如清人陆次云曰;“龙井条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例;吸之谈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2)暖鸟龙茶

乌龙茶是产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的半发酵茶叶,乌龙茶采用独特的采制技术,风味自成一体,泡茶技术讲究,品饮方法别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潮汕功夫茶的品钦方法。所用茶具,人称“茶室四宝”广是玉书形(烧水壶),多为扁形储揭色,显得既朴素又淡雅22是潮汕风炉(燃木炭的火炉);三是盂臣罐(紫砂壶),大如香瓜,小若拳头;四是若深颐(茶杯),只有乒乓球那么大,——般只能容纳4—8mL的茶场。

泡茶用水应选择甘例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洗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吸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人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团,含汤在口中回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在于鉴赏乌龙荣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稻种的享受。

(3)吃早茶

吃早茶是广东人独特的饮食习俗。茶点,即茶水与点心。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水晶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虾仁粉、云吞等等。很多当地人清晨起床以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来到茶楼,名茶美点(早点),既解决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

当然,茶楼并不仅仅是为早茶才开的。荣客从早到夜总是不断,茶楼多是早上5点多钟开门迎客,直到午夜才收市。在广东,饮茶有“礼节”,服务员倒茶时,客人一般以食指相中指轻扣桌面表示谢意。传说这一风俗源于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一次扮作仆从的皇帝给褂作主子的随从斟茶,随从感恩戴德、惊恐万状,本应下跪叩拜,但又伯暴露了皇帝身份,于是灵机一动,遂以两指微屈,轻扣桌面代之叩礼,并一直沿袭至今。当客人需要续水时,只要把壶盖打开,服务员便会意而来。关于这一礼仪的由来,相传是过去有一富商到茶楼饮茶,叫堂佰给他加水,堂佰刚把壶盖打开,他大叫一声,赖称壶中有只价值千金的画眉给堂佰放飞了,定要茶楼赔偿。老板无奈之下,从此规定,茶客凡要加水者,自己打开壶盖,以防有诈。时至今日,这个习惯动作已成为茶客要加水的示意信号,无须叫唤服务员了。

此外,广东地区还流行一种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一种茶,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广东凉菜,主要成分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布渣叶、半边差等等。卖凉茶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药店,A售制造凉茶的大小包或干品,顾客买回后煎服,或用开水冲服。第二类是凉茶店,除了销售干品的大茶包以外,为了方便群众,他们还在通衙大道设肆贩售已经堤好的现成凉荼,供过客和街坊饮用。第三类是凉茶档,多为个体摊档,一般多是向药店购回凉茶包,也有自购草药配制的,经过加工煎制,以瓷碗或水杯出售。

(4)北京的大碗荼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问劳作,屡见不鲜。自古以来,卖大碗茶被列为三百六十行之—。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还退,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袭命名的。舍不得丢掉,认为用茶渣喂马饲驴,能使马驴有神,毛色油光明亮。

到维吾尔族人家做客,——般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第二碗开始,则由男主人敬。倒菜时要缓缓地倒人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唱,可用手将碗梧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喝完茶后,还要有长者作“都瓦”(默持)。作都瓦时,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抹几秒钟后轻轻地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主人做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嬉笑,需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被视为失礼。

维吾尔族人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北,饮茶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

北疆人常唱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通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模”为佐食。喝茶讲究喝足、喝透,要喝到出汗才算是喝好了。客人如果已经吃饱喝足,只要在女主人敬茶时用右手分开五指,轻轻地在碗上一盖,就表示“谢谢”请不要再加了。

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喜欢香茶是南疆维吾尔族的一大特色,使用的茶叶是获芋茶,先是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再轻轻搅拌,3—5分钟即成。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荼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阿,以免茶场中带渣。

南疆维吾尔族喝香茶,习惯于一日3次,与早、中、晚3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僵,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说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当莱之举。

(4)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动海县。竹筒香茶的傣族语叫“醋跺”,拉枯族语叫“瓦解那”,是傣族和拉枯族人民别具风味的一种饮料。

竹简香茶的制法有两种f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人生长一年的服甜竹(又名香竹、金竹)筒内,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淳厚条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二是将一级晒青春尖毛茶o.z5kg故人小饭9E里,顿子底层堆放厚度6—7cm浸透了的糯米,g5心垫一块纱布,上放毛茶,约蒸15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简香茶,三香齐备,既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竹筒的筒口直径为5—6cm,长约22—25咖,边装边用小报筑紧,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 cm的烘茶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5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简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焙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荣。竹简香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箔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只要取少许茶叶用开水冲泡5分钟即可饮用。

傣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打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人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5分钟,待竹筒香茶变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简香茶,即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

(5)纳西族的盐巴茶与“龙虎斗”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丽江地区,海拔多在20肋加左右。由于海拔高,气候干燥,主食杂粮,缺少蔬菜,茶叶早已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冲盐巴茶是纳西族较为普遍的饮条方法,其制法是:先将特制的容量为200一400 mI’的小瓦耀洗净后放在火塘上烤烫,抓一把青毛茶(约5g)或研一块饼茶放入罐内烤香,再将火塘旁茶壶里的开水冲入瓦绍,蹈内的茶水即沸腾起来,冲出泡沫。有的地方将第一道荼汁倒掉,因为不大干净。第二次再向瓦罐中充人开水,待沸腾停止后,将一块盐巴放在瞪内茶水中,再用筷子搅拌二五下,将条汁倒入茶盅,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加入开水冲淡即可饮用。边饮边烦,一直到瓦罐中的茶味消失为止。这种茶汤色橙黄,既有强烈的茶味,又有咸味,喝起来特别解乏。

“龙虎斗”的纳西语叫“阿吉勒烤”,其饮用方法非常有趣,也是他们用来治感冒的药用茶。首先将水烧开。另选一只小陶罐,故上适量茶,连罐捞茶烘烤。为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地转动向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向阳内冲入开水,烷煮3—5mtn。同时,准备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人将此看做是吉祥的征兆。声音愈响,在场者就愈高兴。纳西族人认为“龙虎斗”还是治感冒的良药,因此,提倡趁热喝下。

(6)傈僳族油盐茶

傈傈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以及则U的西昌等地。喝油盐条是僳僳人们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

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故人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入少量食泊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min,就可将罐中菜场倾入碗中待喝。

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今今,既有茶的浓酵,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人常用它来招待客人。

(7)白族的三道茶和陶雷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但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这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白族人家,不论在理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等喜庆日子里,还是在亲朋好友登门造访之际,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条款待宾客。

三道茶Pe语叫“绍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种风尚。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挠开,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声望的长辈亲自司茶:先将一只较为粗糙的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一撮茶叶放入团内并不停地转动罐子,使茶叶受热均匀。等罐中茶叶“啪啪”作响,色泽由绿转黄,且发出焦香时,随手向罐中注入已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耀中团腾的茶水倾注到一种叫牛服盅的小茶杯中,但茶汤容量不多,只有半杯而已,一口即干。由于茶叶是经烘烤、煮沸而成的浓汁,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冲好头道茶后,主人就用双手举茶敬献给客人,客人双手接茶后,通常一饮而尽。此茶虽香但是非常苦涩,因此谓之“苦荼”,白族人称这道茶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会在小砂锅中重新烤茶置水(也可用留在砂罐内的第一道茶重新加水煮沸)。与此同时,将盛器牛眼盅换成小破或普通杯子,在碗或杯子中放上红糖和核桃肉,冲茶至八分满时敬于客人。此茶甜中带香,别有一番风味。如果说第一道茶是苦的,那么,苦尽甘来,第二道茶就叫甜菜了16族人称为糖茶或甜菜,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要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更有意思,主人先将一满匙蜂蜜及3—5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冲上沸腾的茶水。客人接过茶杯后,一边晃动茶杯使茶汤和作料均匀混合,一遗“呼呼”作响,趁热饮下。此茶可谓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因此白族人称它为“回味茶”。有的主人更是别出心裁,取来一张用牛奶熬成的乳扇,将它置于文火上烘烤,当乳扇受热起泡呈黄色时,随

即用手揉碎将它加入第三道茶中*这种茶喝起来,既能领赂茶香茶味,还能尝到白族的传 统食品,真是回味无穷。大凡主人款待三迫茶时,一般每道茶相隔3—5分钟进行。另外,还 得在桑上放些瓜子、松子、糖果之类以增加情趣。

此外,在白族聚居区,还盛行喝响雷茶,白族语叫“扣兆”。这是一种十分富有情趣的饮 茶方式。饮茶时,大家团团围坐,主人将刚从茶树上来回来的芽叶或经韧制而成的毛茶故 人一只小砂罐中,然后用钳夹住在火上烘烤。片刻,园内茶nf“凋啪”作响,并发出焦糖香 时,随即向罐内充人沸腾的开水,这时罐内立即传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而祖 名,据说这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一当响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将茶汤一一例入茶 寂,再由小辈女子用双手奉献给各位客人。在一片赞美声中,主客双方一边喝茶,一边叙述 友谊,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和吉样。

(8)土家族的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这里到

处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有“芳草鲜美,落英摈纷”之美誉,是我国营名的旅游胜地之一。由 于当地生态环境适宜种茶,所以历史上一直是我国优质茶和许多名茶的重要产地。山美、茶美固能引人人胜,而土家族同胞喝擂茶的习俗更令人拍案叫绝。

擂茶,又名三生汤。此名的由来,说法有二:一是因为擂奈是用生吟(茶树上新鲜的幼 搬芽叶)、生姜和生米3种生原料加水烹煮而成,故而得名。二是传说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 攻武陵壶山头(今湖南省常德县境内),路过乌头村时正值炎热酷暑,士兵个个精疲力竭,加 上当时这一带正好瘟疫蔓延,使得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未能幸免。正在 危难之际,村上一位老中医有感于张飞部下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为此特将祖创秘方 除瘟擂茶分给众将士,结果,茶到病除。为此张飞感激不已,称老汉为神医下凡,说这是三 生有幸。从此人们也就称擂茶为三生汤了。

制作擂茶时,现将生叶、生姜、生米按各人口味、一定比例例入用山檀木或是荣木制成 的擂钵中,用力来回研捣,直至3种原料混合研成糊状时再起钵入锅,加水煮沸,便成了擂 茶。由于茶叶能提神去邪、清火明目,生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生米能健脾理肺,所以对

高寒多湿的山区人民来说,喝擂茶也就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于是,代代相传,甚至连当地 居住的其他一些民族也养成了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于活回家,在吃饭之前,总以 先喝上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人甚至只要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如 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擂茶的制作和选料更为讲究,通常将炸得金黄的芝麻、炒得油 亮的花生米拌进莱莉花茶,再加上白砂糖,拌匀擂碎,然后充入沸水调制成摆茶,喝起来清 凉可口,滋味甘醇,又有防病健身、延年抗衰之功效。

(9)侗族、苗族、瑶族的打油条

在桂北、湖南交界地区和贵州遵义地区,聚居着许多侗 族、苗族、瑶族人民,他们虽然衣食住行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但是家家户户都喜欢打油条,人人都爱喝泊茶。特别是在喜庆节日或亲朋好友登门时,他们更是以打法讲究、作料精选 的油条款待客人。油茶起于何时,尚无资料可以考证。但是在他们看来,清茶喝多了要肚 胀,油茶吃多了反觉神清气爽。所以当地流传着一句赞美油茶的顺口涸:“香油芝麻加葱 花,美洒蜜德不如它。一天泊茶喝三碗,养稻蓄力有劲头。”可见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已经把

吗油条看得如同吃饭一样重要。男女青年还以喝油条作为相爱的媒介。

打油条一般经过4道程序。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

茶32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招、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故人适量食泊,待泊冒育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人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渭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mZn,即可将油条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白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条已算打好了。如果打的油茶是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荼。配茶就是将事先推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故人茶碗中备用。然后将油炒水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起热倒人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食用。

最后是奉莱,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泊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座。由于喝油茶时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条,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吸、边嚼,在口中发出“馈、喷”声响,还赞不绝口。一碗吃光,主人马上添加食物,再喝两碗。按照当地习俗,客人喝油条,一般不少于3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10)回族的刮碗于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员为集中。回族居住地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宏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化。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

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爱好饮茶,并以茶代酒。因而长期以来,有待客敬茶、三扬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日散茶、节日宜茶和喜庆品茶等诸多茶俗,且长盛不衰。

回族饮条,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于茶用的茶具,伤称“三件套”。它由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根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回族人以茶待客,注重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娶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似缩蜒点水,不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凝神品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回族茶谚又说:“一刮甜,二副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即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镕化的糖甜味;刮第二迫时,茶叶与佐料经过炮制,香味完全散发,其时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香气,只能起解渴作用。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确子条次次有昧,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律,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荼。

〔11)市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以及临沧、澜沧、双江、景东、镇康等地的部分山区。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在离开村察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饮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待。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简,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简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燃料点燃于竹简四周。当简内水煮沸时加上适量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竹简茶格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12)拉枯族的烤茶

拉枯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孟连、沧源、耿马、励海一带。在拉拈语中,称虎为“拉”,将肉烤香称之为“枯”,因此,拉枯族被称之为“猎虎”的民族*饮烤茶是拉枯族古老、传统的饮条方法,至今仍普追饮用。饮烤茶通常分为4个操作程序进行。

装茶抖烤:先将小陶耀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沏茶去抹: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

倾茶敬客: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人茶碗,奉茶敬客。

喝茶吸味;拉枯族人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族唱烤茶,总喜欢热茶吸饮。

(13)哈尼族的土锅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红河、西双版纳地区,以及江城、澜沧、晶江、元江等地。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无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钟后,将茶水顿人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总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14)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基诺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尤以景洪为最。他们的饮茶方法较为罕见,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此法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桑叶、辣椒、食盐等佐料而成,一般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

做凉拌茶的方法并不复杂,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用洁净的双手捧起,稍用力搓揉,使嫩梢揉碎,放人清洁的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辣椒切碎,连同食盐适量投入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置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耀取出适量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汤注入竹筒,供人饮用。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乎,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

(15)侗族的烧茶

佰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沧源、西盟等地,在澜沧、孟连、耿马、镇康等地也有部分居住,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喝烧茶就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饮茶风俗。

亿族的烧条,冲泡方法很别致。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清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待茶叶发194清香,叶色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人开水壶中进行煮茶。约3分钟后,即可将茶置人茶碗,以便饮用。

如果烧茶是用来敬客的,通常得由仅族少女奉茶敬客。

(16)景颇族的胸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一种以茶做菜的食茶方法。

胞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

脯茶时,先用竹匣将鲜叶摊晾,减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

匀,故人罐或竹简内,层层用木棒吞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两三个月,至

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腕好。

脑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耀,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 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参考文献杨涌主编 , 《茶艺服务与管理》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7.7 , 第216页

姚国坤 , 《茶的典故》 , 农业出版社 , 1991年02月第1版 , 第35页 苏冰 , 《汉唐气象》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1996年11月第1版 , 第140页

第三篇:茶文化中的饮茶风俗

茶文化中的饮茶风俗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饮茶、制茶、及至茶叶的商品生产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始于神农时代,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也有茶的记载。总的来说中国是最早形成饮茶风俗的国家。

中国历代就又饮茶的风俗,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为解百姓的疾苦尝尽百草,最终发现茶具有解毒的药用价值,可参考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据说饮茶的风尚始于巴蜀一带当时的巴国地处川东气候温和湿润很适合茶的种植,他们还创造了一套茶叶采制技术“伐而掇之”。接着巴蜀的饮茶风俗顺着长江传播至长江中下游也就是荆楚吴越一带,又依靠栈道的联系向中原进行更深入的传播。直到秦统一天下,饮茶的习俗才更普及。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两汉时期已有专门介绍和记述茶的医药著作,如《尔雅》的“释木篇”和“释草篇”中都有“荼”字,前者指木本的茶树,后者指草本的苦菜。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交往的频繁使得饮茶风俗逐渐浸润于南北方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此茶叶由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隋唐时,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大致有四种饮茶方式即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其中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所谓的煎茶:就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至宋代还将这种饮茶方式更加的精致细巧化,形成了一种技巧性强、趣味性浓,名为‘斗茶’的娱乐方式。所谓‘斗茶’就是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两宋社会经济充分发展下的一种产物,是茶文化在宋代发展的一种体现。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这种冲泡方式名为瀹饮法,这种冲饮方式还有四个要点:第一,要先用上品泉水洗涤烹器务鲜务洁。第二,洗茶以却尘垢和冷气。第三,侯汤即将沸未沸之水冲泡使茶味清香。第四,保持茶的真味茶水中不得加入盐姜茶果。是在唐宋已有散茶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还将饮茶从繁琐的制作中解放出来,使茶叶的生产最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局面。直至清代的闽粤潮汕地区开始流行一种名为功夫茶的饮茶方式,这种方式讲究品饮的工夫。它需要客人

一、闻

二、啜 三回味即‘口衔杯而玩笑。’拿起茶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先闻其香,然后品尝,茶味才会经久不散,由于饮功夫茶重在冲泡时一套繁复的程式,因此这种饮法堪称艺术品饮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朵奇葩,这种饮茶风俗的变化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蜕变。再来说说茶的品种吧!人们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如下便是这些茶类的具体介绍。

基本茶类: 绿茶----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清绿茶(滇绿)。

黄茶----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广东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饼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白茶----是我国的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工夫红茶(祁红)和红碎茶(立顿红茶)三大类。

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中国饮茶风习的演变千姿百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成为今天被世界各国进行探究与交流的一种文化模式,从而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年华。

09对外汉语

于晓雯 31号

第四篇:异国的饮茶习俗

茶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但各国饮茶的习俗却不尽相同,各有妙处。泰国人喝冰茶 泰国人饮茶的习惯很奇特,他们常常在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小冰块,这样茶很快就冰凉了。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此茶使人倍感凉快、舒适。埃及人喝甜茶 埃及人喜欢饮甜茶。他们招待客人时,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入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印度人喝奶茶 印度人喝茶时要在茶叶中加入牛奶、姜和小豆蔻,沏出的茶味与众不同。他们喝茶的方式也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啜饮,可谓别具一格。英国人喝什锦茶 英国人常在茶里掺入橘子、玫瑰等佐料。据说这样可减少容易伤胃的茶碱,更能发挥保健作用。俄罗斯人喜欢饮红茶 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红茶,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自己的习惯调成浓淡不一的味道。美洲人喝马黛茶 在南美洲许多国家,人们把茶叶和当地的马黛树叶混合在一起饮用。喝茶时,先把茶叶放入筒中,冲上开水,再用一根细长的吸管插入到大茶杯里吸吮。非洲人喝薄荷茶 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一些冰糖,此茶清香醇厚,又甜又凉。有客来访,主人连敬三杯,客人须将茶喝完才算礼貌。

第五篇:中国55个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 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现将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的 日常饮茶品类摘录如下,以飨读者。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0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07)彝族:烤茶、陈茶。(08)满族:红茶、盖碗茶。(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10)黎族:黎茶、芎茶。(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20)土族:年茶。(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25)高山族:酸茶、柑茶。(26)仫佬族:打油茶。(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39)阿昌族:青竹茶。(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42)乌孜别克族:奶茶。(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46)鄂温克族:奶茶。(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48)京族:青茶、槟榔茶。(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51)珞巴族:酥油茶。(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54)鄂伦春族:黄芹菜。(55)门巴族:酥

油茶。在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 饮茶的习俗。


下载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饮茶习俗与中国古代茶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

    等等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

    《回族的饮茶文化与习俗》教学反思

    《回族的饮茶文化与习俗》教学反思 茅坪民族初级中学 毛新建 本节课学习的是回族的饮茶文化与习俗,主要讲了回族的泡茶习惯、饮茶礼节、茶对人体健康的功效、茶文化及回族人......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一、三书六礼1)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2)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3)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

    写广东人饮茶习俗的作文优秀

    “得闲一齐饮茶啦。”远远就听见母亲在电话里说着。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就被母亲从被窝里连拉带拽地扯了出来,说是去喝早茶。茶楼,我最熟悉不过的茶楼。儿时的我,对喝茶是很向......

    中国的20种饮茶习俗(最终五篇)

    中国的20种饮茶习俗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第一品牌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湖南公、检、法、司培训第一品牌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浅谈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摘 要】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量。因此,认识、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