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明观察2
1·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者:高亚洲
如果,我的孩子能够少受点罪,恢复健康就好了!家住芙蓉区月桂社区,83岁的母亲张爱莲和72岁的母亲郭泽英无时无刻不这样憧憬着。张爱莲和郭泽英有着相似的经历。张爱莲的二女儿,61年前刚出生就诊断出了残障;郭泽英家的一双儿女,痴呆也近46年。两人身体都不好,却同样坚持着,从儿女出生都由自己照顾。(12月10日《潇湘晨报》)
两个母亲,陪着自己的智障子女度过了数十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漫长岁月里,没有“安东尼”的小清新,没有唯美的暖心寄语,却分明让人感受到,有一种因陪伴而生的温暖,足以穿透岁月的晦涩与低沉,生发出亲情的明媚与光亮。
无意于对这两个母亲高蹈抒情,抽身于她们最原始朴素的情感,我突然将此联系到另外的一则新闻——12月8日,深圳市发布了该市十三五期间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征求意见稿,里面提到了很多社会养老的举措,而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一条——将对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子女给予优惠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减收个人所得税。
在积极肯定深圳市政策善意的同时,我们是否会突兀地发现,这个利好政策是建立在子女不愿或不能与父母住在一起的逻辑上。撇开所谓的独立空间论,从养老的层面讲,子女在身边的陪伴,无疑是每个步入银发年纪的老人,最深厚的依赖。从现实可能性来讲,陪伴又本是低成本的付出,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子女在侧的养老,对很多父母来说,却是个奢望。我依然相信这两个母亲并非孤例,只是,不妨躬身自问一番:你会对自己父母如此不离不弃吗?
一个看似尖刻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对待子女与父母会不同呢?对此,作家刘墉有过这样的说法,人对下一代充满了期许,于是愿意付出全部的爱,对一个事物爱的越多,付出的越多;付出的越多,也就越爱。无论这样的说法是否有说服力,但至少它揭示出人内心深处的原始朴素。
如果这就是差别所在,那么需要进一步追索的是,对父母的爱恋,与对子女的期许,是否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呢?进一步来说,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如此阐释: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看似渐行渐远,在背影和目送间,谁能说没有亲情缱绻呢?都说最好的爱情是我喜欢你的时候,你刚好喜欢我,而最好的亲情,又何尝不是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刚好也需要我。这种需要无关于成长的惊喜,更无关衰老的沮丧。在目送你的时候,我用“不必追”可以等来你的长情陪伴——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曾读到过这样一句温暖的话:能见孩子回头的脸,总是父母的惊喜。而回头能看得见父母的脸,总是孩子的福气。两个母亲与子女的长情陪伴,正是人世间最唯美的惊喜和福气。
当然,情之所至,仍需社会托底,更有安全感的陪伴尤其值得期待,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制度路径内的公共关怀。于此而言,关于如这两个母亲与子女的故事,它应置于公共关怀语境下,得以更华丽地传说。(高亚洲)
2·让学生有处安放心灵学会爱
作者:张楠之
5日下午,新华社记者在湖南邵东县的看守所里,见到了今年刚满18岁的小龙(化名)。他身形瘦弱,穿蓝色外套,戴着深度近视镜;虽隔着铁栏杆,情绪却有些亢奋。4日早晨,在父母眼里“内向乖巧”的他,当着母亲的面,杀害了班主任滕昭汉。看着倒在血泊中的班主任,面对拼力阻止他的绝望母亲,小龙说,“你不要按住我的手,我要玩手机。”
内向不代表胆小,安静不代表不冲动。班主任不曾粗暴地对待他,也未曾因某种行为或言语伤到他的自尊,但一向被认为“不起眼,不闹事”的当事人,仍然把凶残之手伸向了自己“所有班主任里个性最温和的”班主任。因为,“我从来没把他的命放在心上”。
从报道中我们看到,虽然从小到大恐怕不止一次被要求写过“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但当事人却从未有过什么理想,远大的没有,渺小的也没有——他甚至从未对诸如考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赡养父母等与未来生活有关的一切有过规划与憧憬。他不了解父母的工作,不记得父母的电话,不知道父母的学历和生日,他是一个对身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的人,包括对班主任老师的生命。
这是一个极度冷漠的人,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感到后悔,也不觉得应该对班主任的家人抱有歉意,甚至对班主任倒下时痛苦的眼神感到好笑。他对社会冷漠,对身边的人也冷漠,对亲人冷漠,甚至对自己也冷漠。换言之,他缺少对身边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爱,或者说,他是一个不懂得爱的人。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似乎都未曾关注过这些孩子或学子的心灵问题,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肉体——家庭关注的是肉体的衣食住行,是有没有吃饱吃好,有没有穿暖穿好,有没有玩爽玩好;学校关注的是肉体的健康、安全,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这些都与灵魂无关——知识的灌输看似直达大脑,但知识与心灵概念不同,表现也差异巨大。
心灵关乎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关乎他对社会与人生抱有善意还是恶意,关乎他对他人表现出深深的爱还是深深的恨。一颗积极的、向上的、善良的心灵,只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善意,而不是敌意。
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生存的能力,心灵则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质量。而就生活本身而言,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应试教育存在种种弊端,造成了种种问题,但素质教育也不是多掌握几项技能就能达成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很多所谓的素质教育方法,仍然只是应试教育的变种而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关注孩子分数和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的灵魂有处安放,将爱的种子从小便在埋在他们的心中——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唯有爱,能消除冷漠,也唯有爱,能让我们彼此的生活安定、和谐。(张楠之)
3、屠呦呦何以“被致辞”
作者:张 卉
屠呦呦获奖,更应该传递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细心钻研、淡泊名利,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更是对国家对人类有着莫大的温情和担当。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她身上品味到的“鸡汤”。
近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颁奖台上的一篇“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稿,很快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又有两篇署名为“屠呦呦演讲词”的文章在流传,文章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叙述了许多人生哲理,虽然看着颇有些“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效果,可惜却被证明是伪作。屠呦呦“被致辞”了。
屠呦呦的致辞,不知为何众声喧哗。这些伪作,在网络上的传播相当广泛。网络写手们,借着屠呦呦的名号,写一些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文章,其动机或许不过是吸引眼球、获得点击量;围观者们觉得屠呦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公众人物,理当有为我们指点迷津、启迪智慧的义务。两者契合之下,那些文章的疯转就不奇怪了。
自从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刻起,她就免不了“被消费”的命运了。她当年赠给别人的书信,被高价拍卖;她的故居,也有可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连一些专业的中医读物,也被冠上“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的标签,卖到脱销了。
或许屠呦呦还是一如既往的宁静淡泊,但整个社会却已经躁动跳跃起来了。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屠呦呦获奖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凡的。对于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致以最高的礼遇也无可厚非。就以她的故居为例,进行保护也并无不可,想想莎士比亚的故居如今也已成为英国旅游必看的景点了。只是社会这样的“热情”,如果控制不好度,势利者、功利者一哄而上,对名人文化效应的榨取,在过度娱乐和浅薄无聊中消解了科学精神的严肃与宏大,稀释了本该珍视的科学态度,恐怕会得不偿失。
正如今年中国工程院给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中所说:“您将会感受到社会各方面对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这需要以清醒的头脑面对。”这句话,或许不仅适用于院士,也适用于其他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甚至适用于社会的每一个人。当我们面对名人时,是否有清醒的头脑、冷静的辨析。我们对权威人物热烈的崇拜和盲目的相信,有时映射了我们内在的空虚。那遍地都是的“马云语录”,无所不在的“大师名言”,这样的文化景观,其实正是由于我们对自我意识的不自信,以至于对权威不辨真假地膜拜。正因为如此,那些对名人的消费、炒作,才一直有着庞大的市场。
其实屠呦呦获奖,更应该传递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细心钻研、淡泊名利,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更是对国家对人类有着莫大的温情和担当。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她身上品味到的“鸡汤”。
4、应以何种维度看“起不来”奇葩辞职信
作者:堂吉伟德
23天工作日,迟到了17天;长沙冬天太冷,早上赖床起不来。90后刘小姐因此选择了辞职。Smd潇湘晨报网记者调查得知,刘小姐是长沙一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员。她的这份离职申请表是12月9日在微博上公开的,分公司总经理对此无奈地签字同意,“现在的90后,太不负责任了,我表示无语。”(12月14日《潇湘晨报》)
自晒自曝,自话自说,奇葩辞职信确实有太多的怪异之处,莫如一些网友所说那样,“字迹是一个人”的辞职信,更像是一个恶作剧式的“自我炮制”,以最大化的获得了眼球效应。如果从广告的角度来说,这确实不失是一种成功的营销,以“起不来”作为辞职的理由,同时又以“现在的90后,太不负责任了,我表示无语”作为评价,再以“懂你”作为审批结语,辞职信果然奇葩十足,想不让人关注都很难做到。
一个之前如同“僵尸”般的个人微博,因为这件奇葩辞职信而转发率倍增,微博的人气也迅速提升,大有成为“名博之势”。然而,采取这样的方式究竟合适么?如果说凤姐们的营销策略,是以“三俗”见长并作为取胜之道,那么奇葩辞职信的方式是不是如出一辙?自然,当事人的行为方式就应当受到谴责。不过,在声讨这种秀下限线的行为同时,是不是也应对其产生的环境进行必要的反思?
奇葩辞职信有多种版本,无论是“世界很大,我想看看”,还是“我要像梦一样自由,回家养猪”,其实每一个都具有营销的成份。无论是辞职者的怪涎,还是用人单位识趣的配合,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度的默契,并营造出一种彰显个性和尊重个性的良好环境。当然,在舆论的围观之下,公众很容易由此产生错觉,纷纷效仿之下也会出现行为上的偏差,以至于在辞职之时,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这恐怕才是最让人感到可怕的地方。
在这个炒作为王的时代,我们应当以何种维度来看待这种现象?保持理性、客观自然是最重要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必须对其出现的社会背景,要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奇葩辞职信的走红,恰是社会整体浮躁与虚浮的浓缩,也是需求侧发挥作用的终极结果。正是有了众多猎奇求新的公众心态,才有了各种推陈出新的迎合行为。不道德的行为产生,是因为其面临的受众缺乏道德性,同时整个社会也缺乏对不道德行为的纠正机制。
当一个人,以不道德的行为,比如丑化、庸俗、媚俗和恶俗的方式,来获得名声和利益,在一个道德机制成熟的社会生态中,其必然会面临着其大的风险。比如被舆论所谴责,被社会所排斥,也会被社会征信体系所反制,不但难以获利反倒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反之,若是没有任何成本顾虑,反倒成为投机取巧的捷径,势必就会导致价值观的反置,行为也会以荒涎和奇葩作为最终标签。我们当然可以在生活中有一些调侃的行为,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快乐起来。不过,任何行为都不能触及底线,更不能带来认识上的错觉和行为上的诱导。奇葩辞职信的井喷出现,不过是“个性解放”的一种假象。因为真正的权利保护和实现,并非要“穿着奇葩的外衣”,在欠薪治理还未有穷期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炒作和营销,带来的必然是社会信任的损害,以及对劳资关系的潜在破坏。唯有看到了这些深层次的危害,对于奇葩辞职信才不会“一笑了之”。(堂吉伟德)
5、国家公祭,让历史照亮未来
作者:杨飞
12月13日,凄厉的警报声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于耳畔,在将雪未雪的冬日街头,佩戴起紫金花的南京人又矗立街头,回首这座城市78年前最惨烈的历史。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举国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用胜利告慰逝者的同时,灾难历史再一次警醒国人,民族伤痛决不能重演。
民族劫难,铭心刻骨。77年前,金陵城中30多万同胞四十多天时间内死于非命,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惨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悲惨一幕。而今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和尊严,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国民铭记历史,也彰显出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敬畏,警醒着人们莫让历史轮回,携手捍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铭记历史既是为了不忘来时之路,更为找到通往未来的方向。事实上,彼时日本之所以敢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血腥屠杀我同胞,所倚仗的无非就是当时明显强于中国的军事及科技等优势。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湮没,而今再次审视这段历史,我们更应化痛感为前行的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
凝心聚力,携手圆梦。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随着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摒弃前嫌再度握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华儿女开始从一盘散沙频频内战到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而今国家公祭中人们积极响应,必能凝心聚力携手圆梦。
保护历史,捍卫和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对于78年前那段最惨烈的历史,日本本该深刻反省,但其右翼势力却幻想通过篡改教科书和修改宪法为军国主义招魂。历史真相须得到还原、尊重、保护,国家公祭就能够有力回击日本有关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荒谬言论,昭示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历史的耻辱是对昨日的惨痛记忆,更是今日我们前行奋进的不竭动力。不久前,《南京大屠杀档案》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公祭这天一幕幕再次向人们诉说着近代中国那段漫长、黑暗、令人心痛的历史,更提醒着后人要记住民族创伤,肩负起历史重托,制止残暴与无道,推动中华民族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捧一束白花,我们为过往的逝者悼念、缅怀,因为这些逝者见证了中华民族最沉重的苦难。国家公祭就拉近了远去的硝烟,能够让我们在民族情感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的推力。当下中国正处于开启“十三五”、冲刺“全面小康”的重要节点,国家公祭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注入了强劲动力。
6、别被朋友圈箍紧了生活
作者:金山木
近期,有网站发起评选“朋友圈毒瘤”活动,结果为娃拉票、深夜晒美食等行为“光荣上榜”。对阅读者而言,这些他人的幸福点滴,却不幸成为自己的信息累赘,让自己心烦意乱。发帖人或许是好友、同事、领导,碍于情面,有多少人心不甘情不愿地捧了场,又有多少人能下决心全都屏蔽呢?
社交媒体像是大杂院儿,所有人都在说着话:有恩爱有自拍;有美食有情怀;有人告诉你成功人士的秘诀,也有人用无数个感叹号,告诉你哪些餐桌上的美食吃了就是毒药。我们点开或者不点开、点赞、吐槽、转发、保持队形„„等到下一条新信息出现,脑中有关上一条信息的记忆和情感便会自动消失。我们开始对这条新信息重复我们对上一条信息所做的一切,直到这条新信息变成另一条旧信息为止。
尼采说:“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这里的“不必要”可以用荀子的一句话来解释:“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也就是说,知道或者不知道它,对人没有任何影响。细想一下,是不是朋友圈里很多的信息,其实都属于此类?
尽管这些信息没什么用,但是按庄子的说法,这些信息恰好有无用之用,因为这是我们与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是刷出我们存在感的印记。或许有不少人感到,只要稍稍离开社交网络,自己就与世界脱节了。但等到这种戒断反应过去便可以发现,老王家的阿猫阿狗其实和你并没有什么关系。你真正关心的、愿意向其倾诉的亲密朋友就那么几个,而对于“朋友圈”里的其他很多人你根本没有那么在乎,因为“朋友”的概念早已被远远扩大了。你也许会为他们的某条动态停驻一会儿,甚至留下一些文字,但马上你又会像传说中只有七秒记忆的鱼一样扑向下一条动态。
在信息海洋中的游荡,有时我们只是需要一种从众带来的安全感。但是人就好像硬盘,冗余信息多了,总会有转速不足的迟钝感。正如投票选出的那几项“朋友圈毒瘤”,这些无意义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存留在朋友圈,仿佛是我们“好朋友”的生活,相互的关注、点赞是应尽的义务。因而既无法真心地投入,又无法决绝地逃离。这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一种束缚感,有种精神被箍紧的感觉。
或许相对于早前点对点的社交模式来说,现在这种如同扇面相交的社交模式多少会让有些人产生不良反应。然而生活终究是精彩而不芜杂的,丰富而不累赘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把生活化繁为简。清理掉冗余的信息碎片,或许是我们在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之后,需要紧跟而上的必修课。(金山木)
7、吃相难看也属不文明现象
作者:吴龙贵
这些年,但凡有过出国、出境经历的人大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走进中餐馆,或是有中国人用餐的地方,氛围遽变,热闹无比,无国内国外、他乡异乡之别。此一现象由来已久,频遭诟病。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无论国内游还是出境游,某些游客的“特色”餐桌陋习依然故我,令人思考。(12月14日《北京晨报》)
在西餐馆里,理直气壮地要求提供中餐服务;明明点餐时要的是“五成熟牛扒”,却说“牛扒切开有血水”,硬要服务员将牛扒回炉;自助餐变“自家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以至于人家投诉浪费食物太可惜;就餐时推杯换盏,大声聊天„„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如此类的场景都不难见到。部分人出行吃相难看,与某些国人喜欢在文物古迹上刻字一道,已成为两大旅游不文明现象。
客观而言,对于吃相难看的问题,也得视具体情况而论,不必一味地加以道德批判。比如中国人吃个饭聚个餐,特别讲究气氛,推杯换盏十分常见,也没有人觉得不妥。只是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国外,就可能导致别人的不适,这主要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但诸如西餐馆里点中餐、吃自助餐狂点食物等陋习,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让人汗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起来,对礼仪这种文化,我们并不缺历史和传统。然而历史和传统是需要传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品质,而需要不断的培育和学习。中国人越来越富有,出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消费行为,但与此同时,一些人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旅游文明,礼仪教育更是严重缺失。同样一种行为,放在国内或者是亲朋好友相处,可能不算个事儿;但是到了国外,就会显得格外的刺眼,因为标准和容忍度不同。所谓“入乡随俗”,就得尊重别人的标准和习俗,尽可能地了解别人的文化和传统。吃相难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保护过度。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可能与现实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消费者相对弱势有关。一些人出门在外,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刻意强调自己的“上帝”角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偶尔走出国门,对别人的文化不了解,对周边环境不熟悉,对很多事物都处于未知状态,生怕吃亏上当。
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值得反思。前者是一种“有钱任性”的心态,后者则是反应过度。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知识上的不足和文化的陌生感而导致的不对接和无法融合。与其说吃相难看是个道德命题,不如说是因为见识短浅。加快文明进程,首先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吴龙贵)
8、投毒案终局:补补生命伦理这堂课
新京报社论
昨日下午,随着罪犯林森浩被执行死刑,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投毒案”至此走完了全部司法程序,林森浩本人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名校学子、同窗挟恨、祸起琐事„„集结在该案上的诸多因素,想令其不引发社会关注都难。围绕这起案件,舆论一度形成了立场相左的两个营垒:一派认为,林森浩投毒害人,死得其所;另一派认为,林尚且年轻,应当给他机会。舆论喧嚣,举国关注,但司法有其自身的逻辑,包括需尊重传统和先例,尊重不同个案在处理标准上的统一性等,不可能轻易被舆情牵制,完全随网络民意而起舞。而这些逻辑,跟单方呼声或“刀下留人”联名呼吁之间也保持着某种隔膜。
在立法层面没有废除死刑的情况下,该案的最终结局,并未超出很多人的意料。不过透过汹涌舆情,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民意”与林森浩最终处理结果之间的深层勾连。那就是,“杀人偿命”、“同态复仇”的朴素情感,仍在主导着很多人的朴素正义观。事实上,我国刑法近年来的修改已大幅减少了死刑罪名,司法机关对死刑判决也已变得史无前例地谨慎,但对故意杀人这类罪名保持死刑规定和维持死刑判决,仍具有庞大的民意基础。
黄洋父母在听到最高法核准死刑消息后,感到“终于可以告慰亡灵”,并要去儿子坟前祭奠。如果替换位置,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其心情。甚至林森浩在行刑前受访时也表示“非常理解黄洋父母的心情。换作是我,我也会恨”。然而,“杀人偿命”、“凶手伏法”只是最无奈的一种正义。多死去一个生命带来的“欣慰”,终究仍是一种沉甸甸的悲剧。在这种悲剧面前,理智的人不会有“欢呼胜利”、“大快人心”的“雀跃”。林森浩的死,绝不应被看作“庶民的胜利”,相反这是一首“生命伦理的悲歌”。
一起投毒事件,一个持续数年的诉讼,找不到一个真正的赢家。对林森浩的父母而言,中年丧子之痛如同“晴天霹雳”;黄洋的父母虽已“报仇雪恨”,但儿子终究还是回不来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番沉重的代价,带来的不应是基于“杀人偿命”的简单狂欢,而应是关于生命伦理更入骨的认知。也只有以现代生命伦理去冲刷掉“快意恩仇”等观念凿痕,才可能带来更普遍的“善”和更高层次的公序良俗。
这种生命伦理,也包括将生命本位意识嵌入基本价值观涵养中。本质上,复旦投毒案终局,解决的只是正义与否的问题,并没有拯救出那些“中毒”的青春。一起悲剧以另一重悲剧方式收尾,对其的反思,就应沉潜到包括生命伦理在内的广阔的社会成因与文化土壤中去,才能更好地疗伤。像像林森浩自己就曾反省过,“我没什么价值观”“底线,我觉得这些东西是需要学习的„„一直以来,我的成绩都还可以,可能有点自我”,而这跟投毒之间的隐秘关联,就在提示着生命伦理匮乏可能指向的后果。
“双输”的结局,留下的不应只是一句叹息。林森浩在临刑前希望“不要再纠结在一个愚蠢人的一件愚蠢的事。社会舆论应当帮助黄洋父母积极生活每一天”,而我们或许该在抚慰两方父母之外,更多地将反思视角投向生命伦理教育等,整个社会包括高校当补上生命伦理的课,避免悲剧重蹈。
第二篇:光明牛奶
案例
光明乳业的冷链物流
1.光明乳业:冷链舞者
跻身世界乳业十强是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的远景目标,而成为物流企业和食品行业内
冷藏物流的“航母”则是其物流事业的最终目标。
光明乳业成立于1996年,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之一。2006年,它的主营收入已经突破50亿元并且销售额、利润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⑴ 三条销售通路争市场
乳业一般分为奶源型和城市型两种内型,光明是传统的城市型企业。它的销售通路
有三条:第一条是从工厂物流配送中心再到一些大卖场,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光明对此的承诺是“365×24”配送,就是一年365天每天24h配送。
第二条通路是送奶上户,产品从工厂到配送中心,然后到直接送到社区奶站,再由
送奶工送到每个门户,完成最后1km的配送。在市区,平均每个送奶工负责200户人家。
第三条通路是将常温奶通过几百家经销商入各地的商超和社区,这种销售通路是伊
利和蒙牛这样的奶源型企业的主要销售通路。现在,光明乳业的常温奶已经覆盖到了全国500多个城市。
光明自信比竞争对手多两条通路,在它看来,食品行业包括乳业发展到最后都将是
阵地战,而到那时,光明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⑵ 刻意信息化
直到2000年以前,光明还只是在某些环节上以于国内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一套小型
系统支撑业务运作,但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张,光明敏锐地意识到信息流对整个商流和物流的促进作用。它在决定上企业级ERP系统时,选择了Oracle公司。
但整体信息化平台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光明乳业的物流事业部发现,公司的ERP系统主要作用在处理销售订单部分,无法完整控制企业对销售订单的履约,尤其是不能帮助全面管理仓库里的物流作业。
从2006年开始,
第三篇:光明演讲
“光明”承载青春 “鸿昇”铸就梦想
这是一个放飞青春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梦想家;这是一个绽放青春梦想的季节,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有幸的是我加入了申宏公司这个大集体,见证了它的转型发展。今天,我站在这里,将与大家分享公司转型发展中感动我、激励我,绽放青春、成就梦想的小故事。
2013年,申宏公司跨出了从“房东”向“经营者”商业模式转型的第一步,4月上旬正式确立以交易市场为基础,全力打造结算中心和展示中心。随着7月9日结算中心、8月1日农工商经贸公司、8月18日展示中心的逐步启动,我们吹响了转型突破的号角。这一路充满艰辛,我们摸索着前进,却从不退缩。至年底圆满完成了近3亿的营业收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中有太多的人需要赞,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就拿春节之前的光明食品新春联展会来说,我们公司展示展销中心的员工连续一个多月无休息日。从前期货品的选材与准备、展会设施的配备与布置、到人员的定岗与调配,为了确保展销中心正常营业与参加新春联展会两不误,力求每一个环节都不曾遗漏,大家拼尽了全力,特别是新春联展会期间,市民的疯狂是我们无法预计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我们每天盘货、补货到收工就差不多已经十一点了,加之第二天还要在一清早完成货物装车。为了节省来去路途上的时间,许多员工直接就在公司里和衣而睡。在这样连续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许多员工的身体都出现了不适,更有甚者出现了累的虚脱的现象。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掉队。四天的辛劳,换来的是近13万的销售额,名列所有参展团队的前茅。
收获的果实并不是偶然,更不是来自于几个人的努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春节前夕,我们要在短短的4天里完成股份公司为一万多名出租公司一线驾驶员准备的新年礼物。由于时间紧促,为了方便商品的周转与包装,公司决定将部分停车场临时作为工作场所,为了保障人力上的支持,公司上下全体出动,全民动员,上至公司领导,下至一线工人,每天在流水线上的人不下五、六十。从早到晚,寒冷的天气,露天的场所,全手工的操作无一不是挑战。不仅如此,由于是冷冻的商品,哪怕带着厚厚的手套,一天下来手套也会基本湿透,尤其是指尖长时间的沾有冰水,胀疼得感觉可谓是刻骨铭心。每天三辆车,每车一千多份,在货品装车的过程中,就连简单的弯腰起身这个动作都似乎变得困难了许多。即便是这样,大家依然积极面对,比谁速度快,比谁效率高,工作现场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4天的时间,提前完成目标的那一刻少了些许喜悦,取而代之更多的是那份感动。当我环顾周围,这是一支新老结合特点明显的队伍,那些临近退休的老同志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优秀党员、优秀员工。老同志三个字体现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毅力。同时在青年职工的身上,看到了那份责任、担当。或许,新老的传承就从这一刻开始。
2014,我们继续前行。上个月,农工商经贸作为海博股份经营转型的骨干企业,再次携自有的品牌“鸿昇”亮相上海国际食品饮料展览会和重庆渝洽会。“鸿昇”食品依托于光明品牌旗下,是我们海博集团转型经营的一个重要品牌,意为“鸿运当头、旭日高升”,闻董说过“产品是体,品牌是魂”,鸿昇就是我们将来自有产品做大做强的“魂”。本次展会我们主打进口牛肉、海鲜产品,共计12种,展会的亮点便是我们通过18个小时直飞航班从马尔代夫空运过来的冰鲜黄鳍金枪鱼,它长一点四米,重四十公斤,这个庞然大物吸引了观展者的眼球。展会的前两天,我们用整鱼做了展示,好多观展者新奇地驻足观看,还纷纷与鱼合影,最后一天,我们特邀了特级厨师做现场分割及试吃,参展的客户与其他展商在听我们相关的介绍及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并与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我知道那是他们心中有着对光明品牌的信任和认可,才会对光明集团旗下的又一新兴食品品牌如此关注,如此期待。
日前,申宏公司全体员工在党政工团的共团号召下,都积极地投身到“鸿昇为光明添彩、我为鸿昇增辉”实践活动中,全公司上下齐心,以打造“鸿昇”食品品牌活动为抓手,凝聚全体申宏干部员工力量,立足岗位,积极奉献,促进公司的稳定改革、转型发展,为光明食品集团、海博股份、海博物流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年轻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我知道,我们的存在不仅代表了我们个人,更多的代表海博物流的企业文明,海博集团发展到今天不容易,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一个好的企业不会需要一个碌碌无为,事不冒进的保守者,不过一定不乏为海博集团默默付出的奋斗者、纵观海博发展的真实写照、纵观我们走过的路,我们看到一个默默无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超越自我的优秀员工,他们虽然很平凡,但是却不畏苦不怕难,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海博无限的忠诚,成就了今天了海博集团,他们的血汗布满了海博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海博荣誉的半边天空,他们努力奋斗,推动了海博的和谐发展也创新突破,这一批又一批的海博人是我们成功路上学习的榜样。
现在,随着“鸿昇”品牌各条线产品的上市,营销渠道的拓宽,经营管理的完善,品牌日益打响的美好愿望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这给了我及我所处的整个团队无限的动力和信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餐桌定会有我们“鸿昇”食品的身影。
机遇难得,挑战严峻,任重道远。我深信,只要我们用青春的激情、宏深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同舟共济,扬起生命的帆,踏上追求的船,携起手来,年青的朋友们,肩负起企业转型发展的使命,激扬青春,怀揣梦想,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为“鸿昇”早日铸就我们的冻品王国梦而不懈奋斗。
农工商经贸
第四篇:信仰光明
信仰光明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春天已至,我们置身于浓浓的春意中,你可以看到枝条上的嫩叶子齐刷刷地冒了出来,抖动着它们绿绿的新衣;你可以看到按捺不住的阳光穿透层层云朵,喷薄而出,撒射大地;你还可以看到鸟儿们扑啦着翅膀争占枝头,愉悦地歌唱。是的,你可以感受到,这就是春天!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万物都怀揣着一颗热气腾腾的的希望之心。
豆蔻年华,花季妙龄,此时的我们,就是盛开在春天的一朵灿烂的向日葵,我们追随阳光,我们信仰阳光,我们的一切,源自阳光。我们像万物一样,坚忍住严冬的寒冷和孤寂,仅靠那微弱的阳光存活,只为等待春天的来临,我们也像万物一样,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因为我们也热爱光明
于是在春天到来之前,上帝留给我们两条路。我们最痛苦的,莫过于是在严冬里挣扎,我知道,向日葵也有背阳的一面,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心灵的潮湿之地,那里散发着我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气息,好奇,敏感,忧郁,叛逆„„当你的情感和理性都跌入这片粘滑湿润的沼泽时,是选择放弃,任黑暗拖拽你的身体,一点点沉沦,还是极力地理智地挣扎,摆脱困境,祈祷光明?就是这两条路,决定你命运的两条路。
届时,我们去看望了选择第一条路的人们。他们住在沼泽下黑暗的泥浆里,被自己搅和得一塌糊涂的人生,压抑的喘不过气来。你无法想象那种压抑,那种大口喘着气却仍然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的感觉。一眼望去,一样的房间,一样的服装,一样的发型,一样的规矩,一样的生活,一样背着“服刑人员”这样不光彩的名号,一样茫然的未来和挫败的人生„„在他们的脸上,似乎已没有悲伤,没有痛苦,有的只是弥漫着大雾的眼睛,无光无彩,绝望麻木„„就好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在舔着一根黑白相间的棒棒糖,他想回到那纯澈的的快乐的童年,可是他回不去了,他只能借助和他的生活一样无彩的棒棒糖来回味那种感觉,虽然他知道,这根本是徒劳的。也许仅仅因为一时的冲动,也许因为孤独和痛苦导致心灵上的扭曲,也许因为生活所迫被逼无奈,也许又因为被环境中那些乌烟瘴气所熏染„„所有的一切,都是黑暗在向你招手。犯了错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命该,而是因为他们自己选错了路,最后,把自己推入更加痛苦的深渊。当严冬来临时,他们受不了了,他们最终屈服于黑暗,背弃了光明。欲望战胜了理智,没了信念,没了道德,没了原则,还以为是来到了天堂,猖狂地做着自认为多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为自己逃过严冬的浩劫而暗自窃喜。可是,更大的灾难就要来了,而他们已经躲不及了!
而选择第二条路的人们,依然平静地生活着,像是没有发生什么事,依然每天沐浴着阳光,然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是怎样顽强地抵抗凛冽的寒风,怎样摆脱黑暗的诱惑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拖着伤痕累累,精疲力竭的身体,终于等到阳光的那一刻,是一种怎样的喜悦和骄傲;也只有他们知道,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浩劫,带给他们的是怎样一段宝贵的人生财富,和怎样一个锻炼人性格和品质的绝佳时机。这些,都只有始终跟着阳光的人们体会得到,因为他们心中充斥着光明,他们排斥黑暗,厌恶黑暗,痛恨黑暗。
我们,我们这些青涩的向日葵,我们还没有足够能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没有学会要如何承担事情的后果,还不懂得身边潜藏着的种种危险。我们总是凭着一股拼劲儿,投也不抬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可那万一是错的呢?我们总是凭着一股傻劲儿,完完全全袒露自己的真心,相信那些所谓的对自己好,给自己很多人情的人,可万一他们是假的呢?我们也总是凭着一股冲劲儿,天不怕地不怕地追求自己的个性,在叛逆的不听去劝告,油盐不进,一意孤行,可万一这么做会害了你呢?觉得“犯罪”这个词里我们很远么?可是哪一个罪犯不是从这种错误的倔强开始的?而我们正在度过这个摇摇晃晃的的时期,把好扶手,别让自己失去了重心,一头栽下去,何以翻身?
我不知道我们应该为那些服刑人员而感到惋惜,还是应该想像一下他们也能有崭新的未来,也许吧,少数几个真的能改过自新,重新迎接美好的明天,可是他心中那一大块黑色的阴影,像是肿瘤一样时时作痛,又无法彻底摘除,一不留神还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在监狱里是灰蒙蒙的大雾,走出监狱后又是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现实是残酷的,总是会冷不丁地折磨一下人们不安脆弱的心灵,这时,黑暗的潮水再次涌动起来,又会是一番怎样的结局? 庆幸吧,现在的我们拥有美好的生活,那些小风小浪对我们似乎毫无损伤,我们无所顾忌,无忧无虑,可这才是我们应该担忧的地方,因为这样的生活使你即使徘徊在沼泽边上也不知道危险地降临,仍然执拗地前行。突然有一天你掉进了黑暗的沼泽,你就必须面临一次人生的选择,多少诱惑,多少怯懦,多少艰险,统统丢去一边!拿出你的勇气来,不是还有太阳吗?不是要永远追随和信仰它的光芒吗?现在它就在你眼前啊,伸手去够吧,去触摸它炽热的光环,去感受它强大的力量,你会逃脱黑暗的!你会迎来春天的!
第五篇:光明诗歌
光明的殿堂,迷惑了谁的眼睛,怎么那么样的美,原来是灯红酒绿的市。
我、我、我我可以来吗?
那如果我来了,我需要小心翼翼吗?
如果我不需要小心翼翼,那么我可以尽情歌舞吗?
哦!不行,你说那并不适合我的风格。
但是我可以尽放灵魂。
为何那不是我的天堂。
如果我偷吃了这人间的禁果,我又将会怎么样呢?
会背负流言和指责吗?
但是我也并没有并会做什么不好的事情。
我也有追求娱乐的权利不是吗?
我也想跟上社会潮流的节奏,也想疯狂的释放灵魂的压抑,不再做生活死寂的囚徒,那也是灵魂莫高窟的甘泉啊!
为何要压抑我们人性的性灵
和那期盼已经的狂烈的自由!
人生需要在寂静中孤独,也需要在喧闹里释放灵魂的高度。
那对嘴的长石妇啊,为何总是无端的给无辜的人,那美丽的灵魂加上不知名的枷锁呢?
我跟着潮流找寻自由的风口,也有爱被加上罪人的光荣称号?
难道生活都要安静成一个模样,才是人类的终极幸福吗?
难道别人的路需要用,你那言语说辞去行走,恐怕这样伟大的人还未曾出世吧。
美丽、幸福、纯洁、善良、品格
那些闪着光带着灵性的东西啊!
也是可以在潮流的闹市里被滋养的,就像那清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就像那清莲,又出淤泥而不折腰的。
我的光明啊!
为何你不把我紧紧的眷恋。
哦!
我知道了,你是为了给我人生更好的引领啊!
你是耐心的等待着我,等待着我,长出一双天使般的美丽的翅膀吧!
我的光明啊!
喧闹、暗生、高洁、纯美,生命的多重静美啊!
我会在光阴里把你静守,静守成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