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细则 - 中华预防医学会
附件2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实施细则
(试行)
(2007年1月23日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保证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和集体。
第六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预防医学会授予个人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卫生管理专家,组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 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评审委员会依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有关奖励规定,负责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第九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
(一)主要完成人应是科学技术论著的主要作者,提出总体学术论点、研究方案;发现与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
(二)《奖励办法》第八条所称“重要发现”是指候选人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在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十条 基础研究类等级评定标准
(一)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术上为国际领先水平,并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和被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评为一等奖。
(二)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和被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可评为二等奖。
(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为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和被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可评为三等奖。
“国内外同行所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被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应用。
第十一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
(一)《奖励办法》第九条所称“产品”包括生物品种、药品以及各种医疗设备、器械、零部件等;“工艺”包括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中的各种技术方法;“材料”包括运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物质等;“系统”系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
(二)主要完成人应是技术发明的部分或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第十二条 技术发明类等级评定标准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科技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较新颖,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科技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评为三等奖。
第十三条 上述“重要技术发明 ”是指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经实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二)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三)所称“经实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十四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类
(一)主要完成人应提出和设计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解决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并有重要技术创新;在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做出贡献;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二)应用研究类包括以下三个类别
1、技术开发项目类:指在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完成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产品、技术、材料和生物品种及其应用推广。
2、社会公益项目类:指在卫生标准、计量、科技信息等科学技术基础 性工作和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自然资源、人口健康调查、疾病监测和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3、重大工程项目类:是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大医学科学技术工程。
第十五条 应用研究类等级评定标准
(一)技术开发项目类
1、技术难度大、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的,可评为一等奖。
2、技术难度较大、有较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重要意义的,可评为二等奖。
3、技术难度大、有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意义的,可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项目类
1、在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可评为一等奖。
2、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 学领域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的,可评为二等奖。
3、在技术上有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得到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的,可评为三等奖。
(三)重大工程项目类
1、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要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可评为一等奖。
2、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较大意义的,可评为二等奖。
3、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创新,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意义的,可评为三等奖。
第十六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 《奖励办法》第十一条所称“外国专家、学者或者外国组织”,是指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中对我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 组织。
第十七条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评定标准
(一)在与中国公民或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保障人民健康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二)在向中国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技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科技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进了中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三)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对中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章 评审机构
第十八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审定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为完善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供政策性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十九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担任,设副主任委员2 人。奖励委员会委员由科技、教育、卫生管理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行政部门领导组成。
第二十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 各类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向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报告评审结果;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处理;对完善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出咨询意见。
第二十一条 根据评审工作需要,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技术发明类、应用研究类可设立若干学科(专业)评审组。
各学科(专业)评审组负责各学科(专业)范围内各奖项的初审工作。第二十二条 各学科(专业)评审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委员若干人。学科(专业)评审组委员实行资格聘任制,其资格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认定。
第二十三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评审部(以下简称“科技评审部”),主要职责是:负责科学技术奖的日常工作,申报项目的形式审查及聘请学科(专业)评审组的成员,报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备案等。
第二十四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及其学科(专业)评审组的评审委员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对候选人和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守秘密。
第四章 推 荐
第二十五条 推荐和申报渠道
(一)《奖励办法》第十三条
(一)(二)中所列单位推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由其科学技术主管机构负责。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预防医学会负责汇总和报 送工作。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可3人以上(含3人)共同推荐1名(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时,每位院士须熟悉所推荐奖项的专业,并独立写出此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意见。
第二十六条 申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要求
(一)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全面完成科研合同、计划或任务书的各项要求,技术资料完整准确。
(二)完成科技成果批复鉴定或检测、评估和验收,反映推荐项目的主要科技内容论文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报奖内容的相关论著截至推荐日期必须公开发表一年以上,主要论著注明引用情况,含他引、自引、正面引用的具体情况。
(三)基础研究应提供引文证明,应用研究应提供推广和应用证明;凡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合格证明。
(四)应用性技术成果必须经过实际验证,并具备推广条件或已推广应用。仪器、器械、设备等研究项目,应取得国家批准和可生产的证书及完成市场准入并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新生物制品项目,未在国内外上市的生物制品,应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临床试验批准;已在国外上市但尚未在国内上市的生物制品,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应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新药证书》。
(六)技术标准项目应正式颁布并实施一年以上。
(七)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 会安全、公共利益的项目,如动植物新品种、食品、药品、基因工程技术和产品等,必须获得主管行政机关批准。
(八)要经过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查新检索,并由其出具查新咨询报告书。
(九)申请奖励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并出具证明。
(十)推荐单位和推荐人在推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候选单位或候选人时应当征得候选单位和候选人的同意。
(十一)填写《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提供必要的证明或者评价材料,制作电子版一并报送。推荐书及有关材料应当完整、真实、可靠。
第二十七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不得推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未阐明医学意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品种、变种株。
(二)不符合伦理学原则。
(三)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争议的,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
(四)原始材料不完整或不真实。
(五)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第五章 评 审
第二十八条 推荐单位或推荐人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科技评审部提交推荐书及相关材料。科技评审部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要求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 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不提交评审。
第二十九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
第三十条 评审程序
(一)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由科技评审部提交相应评审委员会学科(专业)评审组进行初审。
(二)初审学科(专业)评审组审查、评议每项参评项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推荐进入终审项目。
(三)推荐进入终审的一等奖项目必须获得到会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评审委员的同意,其他等级的项目必须获得超过到会二分之一评审委员的同意。
(四)初审结果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网站及有关媒体向社会公示30天。
(五)对通过初审的和已经解决异议的项目进行终审;参加终审的所有级别的项目,一律实行差额评定。
(六)初审推荐一等奖的项目负责人须参加终审大会答辩;其他级别的项目提交相应评审委员会学科(专业)评审组进行终审。
(七)终审全体评审委员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确定一、二等奖项目。各评审委员会学科(专业)评审组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确定三等奖。
第三十一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有利害关系的评审专家应回避;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为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专家应回避;被推荐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不得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三十二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社会的监督,采取公示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候选单位及其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初审结果公布之日起至30日内,向科技评审部提出,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第三十三条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提出异议的单位(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个人提出异议的,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联系地址和电话;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单位法人签名,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否则将视为无效。
第三十四条 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对涉及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以及推荐书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候选人、候选单位及其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
推荐单位、推荐人及项目的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评审等级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三十五条 实质性异议由科技评审部负责协调,由有关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协助。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推诿和延误。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接到异议通知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异议材料,并将调查、核实的情况报送科技评审部审核。必要时,科技评审部可组织评审委员及专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负责协调,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送科技评审部审核。第三十六条 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提出调查、核实报告和协调处理意见的,不提交终审。
第三十七条 科技评审部应当向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报告异议核实情况及处理意见,提请奖励委员会决定,并将决定意见通知异议方和推荐单位、推荐人。
第三十八条 对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剽窃、侵占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九条 参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若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 授 奖
第四十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对获奖人选、项目及等级进行确认。
第四十一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为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完成人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四十二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技术发明类、应用研究类奖励项目数额和奖金数额:一等奖5项以下,奖金每项5万元;二等奖20项以下,奖金2万元;三等奖30项以下,授予荣誉、颁发证书,不给予奖金。
第四十三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基础研究类、技术发明类、应用研究类)对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实行限额:一等奖人数不 超过15人,单位数不超过10个;二等奖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数不超过7个;三等奖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数不超过5个。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授奖名额不超过5名,不分等级,授予荣誉、颁发证书,不给予奖金。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的经费管理,按照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负责解释。第四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推荐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须按本说明要求填写《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并提供必备的附件材料,否则不予受理。
《推荐书》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如栏目内无内容,应填写“无”字,不得空缺或缺页。
《推荐书》要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用16开A4(210mm*297mm)纸型,纵向、双面印制。文字(含图、表)在限定规格(170mm*257mm)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竖装,页边距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不小于5号字,《推荐书》及其附件装成一册,其大小规格应一致。
一、项目基本情况
1.科技成果登记号:指根据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规定,在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对本项目进行登记的登记号。
2.序号和编号:由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服务部统一填写。
3.类别的选择:根据研究性质,在基础研究类、技术发明类和应用研 究类中选择其一划“√”。
4.项目名称:“中文”应准确、简明、具体,并能反映出项目所属的技术领域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得超过30字。
“英文”系指中文名称的英译文,要求翻译准确,字符不得超过200个。5.主要完成人:请按实际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得超过15人。每位主要完成人应分别填写推荐书中的《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并亲笔签名。
6.主要完成单位:按实际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得超过10个。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均应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每个主要完成单位应填写推荐书中的《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并由负责人签名,加盖单位公章,主要完成单位的名称应与单位公章一致。
7.项目名称可否公布:在所选“□”上划“√”。
8.密级、保密期限:应填写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批准的密级、保密期
限及批准号。
9.主题词:按《国家汉语主题词表》填写与推荐项目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词3至7个,每个词语间应加“;”号。
10.学科分类:按《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学科专业代码表》(附表1)填写代码及名称。
11.评审专业组:指本项目在评审时的专业分组,请选其一,并在相应字母上划“√”。
A.传染病专业组: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媒介生物控制、热带医学等专业;
B.卫生与卫生检验专业组: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妇幼卫生、儿少与学校卫生等专业;
C.慢病及其它专业组:心脑血管病预防、肿瘤预防、糖尿病预防、精神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卫生统计、卫生工程、卫生经济等其他各类专业。
12.任务来源:指报奖项目任务来源,填写相应的类别,在对应的字母上划“√”。
A.国家计划:指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
B.部委计划:指列入国务院各部委计划的项目或下达的任务; C.省、市、自治区计划:指列入省、市、自治区计划的项目或下达的任务;
D.基金资助:指以国家基金形式资助的项目;
E.国际合作:指由外国单位或个人委托或共同研究、开发的项目;
F.其他单位委托:指各种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
G.自选:指本单位提出或批准的,占用本职工作时间研究开发的项目;
H.非职务:指非本单位任务,不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和时间所完成,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或者无正式工作单位的研究开发的项目;
I. 其他:不能归属于上述各类的研究开发的项目。
13.项目、基金名称和编号:指上述各类研究项目列入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
14.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日期(以技术合同或计划任务书签订时间为准);完成时间指项目通过验收、审批、准予结题的日期。
15.3.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是推荐项目的核心部分,也是审查项目、处理异议的关键依据,是项目详细内容在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应简明、准确、完整地阐述,无须用抽象形容词。要求不超过500字。
(1)基础研究类发现点是指阐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自然的现象、特性 或规律方面的发现,即自然现象规律的新认识,科学理论、学说上的创见;原理、机理进一步阐明;通过基本数据的科学积累总结出的规律性新认识以及研究方法手段上的创新等。
(2)技术发明类发明点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具有创造性的关键技术,应以发明专利和查新报告为依据,发明的原理、效果、意义不要列入。
(3)应用研究类创新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推广及产业化中做出 的创造性贡献和解决的关键技术。
4.保密要点:是指推荐项目的详细科学技术内容中需要保密的技术内容。要求不超过100字。
5.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应就推荐项目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体科学技术水平同当前的国内外最先进的同类研究和同类技术水平进行全面比较,加以综合叙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要求不超过800字。
6.应用情况:推荐基础研究类的项目应就该项目的科学结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刊中的评价及引用情况进行阐述;推荐技术发明类、应用研究类的项目应就推荐项目的应用、推广情况及预期应用前景进行阐述。要求不超过1000字。
7.经济效益:填写的数字应以主要生产、应用单位财务部门核准的数额为基本依据,并必须切实反映由于采用该项目后在推荐前三年所取得的新增直接效益。申报基础研究类的项目或社会公益性项目不需填写本栏。
其中“各栏目的计算依据”应就生产或应用该项目后产生的直接累计净增效益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做出简要说明,并具体列出本表所列各项效益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依据。
8.社会效益:是指推荐项目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决策科学化、技术服务及科学管理水平,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的作用,应扼要地做
出说明。
四、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应填写获得国务院、省部级、经科技部批准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情况。应规范填写奖励名称的全称、获奖的具体年月以及奖励等级。
授奖部门:以奖励证书中颁发的落款单位名称及公章为准,填写全称。奖励证书复印件为附件附后。
五、申请、获得专利情况表
申请、获得专利情况表:指推荐项目中所涉及的全部专利申请情况以及已获得的国内外专利。相应的发明专利证书及发明权利要求书复印件为附件附后。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每位主要完成人需填写一份《主要完成人情况表》,顺序同《项目基本情况》中“主要完成人”栏,并在“
八、推荐单位
由相应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计生委所属医疗、科研、预防保健机构,高等院校等作为推荐单位填写。推荐单位应根据项目创新点、科技水平和应用情况,写明推荐理由。单位负责人签名(手写、签名章或印章),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九、专家推荐意见
未经单位推荐,由3名(含3名)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同推荐一项本学科领域或所熟悉专业的项目。推荐时,每名院士须根据项目创造性特点,科学技术水平和应用情况独立写出对所推荐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意见,并亲笔签名。
十、附件
附件是推荐项目的证明文件和辅助补充材料,附件目录应根据所报项目实际附件材料列出。
1.《科技成果登记证明》指根据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规定,由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出具的本项目科技成果登记的证明材料;或足以证明本项目已经进行过成果登记的材料复印件;或完整的《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其中批准单位意见栏目内应有同意登记的意见及批准登记单位的公章。
2.《科技评价证明》是指本项目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或者鉴定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对科技项目验收报告或评价意见;权威部门的检测证明及国家对相关行业有审批要求的批准文件等证明材料,如生物制品、新药等项目,必须提交相应的批准文件材料。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及个人信件的评价不得作为科学技术评价证明。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应统一使用国家科技部印制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如是函审,则需附《科技成果鉴定函审表》;新药研究项目,包括新生物制品项目,一类应有进入临床研究批准件的复印件,二类应有新药证书的复印件;卫生技术标准项目应由5名以上具有正高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分别提供评价证明。
3.《应用证明》是指应用成果单位出具的应用该项成果的证明材料,按统一格式(附表3)填写。有经济效益的,应填写“经济效益”一栏,并由应用单位财务部门盖章。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填写“应用情况及社会效益”一栏。
4.《科技奖励证书》是指推荐项目核心内容曾获得科技奖励证书。5.《知识产权证书及权利要求说明书》指推荐项目需提交已授权或正在申请的知识产权证明,要求将已授权的和正在申请的内容分别列出。知识产权类别包括:国家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新药证书、医疗器械市场准入证的授权证书及权力要求说明书等。已获得专利的,应根据前述之五《申请、获得专利情况表》填写内容。
6.《查新咨询报告书》应提供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附表2)中所列单位出具的本项目查新咨询报告书,有效期为3年。
7.《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是指本项目所列出的不超过50篇主要论文被收录或被他人引用的情况。应是《检索报告》提供的收录和引用情况。
8.《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行业审批文件》,对于国家对相关行业有审批要求的,如新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应提供批准证明材料如新药证书、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等,应获得批准两年以上,材料需完整复印。
9.《实验动物合格证》,凡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的合格证明。
10.《其他证明》指根据评审需要的其他必要证明。
11.卫生管理项目应提供项目主体内容经政府有关部门采用,并经实际验证的相关证明材料。
12.《主要论著》不超过50篇,需列有目录,标明序号、作者、出版年份、题名、刊名、卷期页。论文需全文复印,专著应提供首页、版权页、核心内容页复印件。
(二)根据推荐项目类别的特点,应至少提供以下附件材料: 1.基础研究类:
科技成果登记证明;科学技术评价证明;查新咨询报告书;主要论文、专著;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其他证明。
2、技术发明类:
科技成果登记证明;科技评价证明;应用证明;知识产权证书及权利要求说明书复印件;查新咨询报告书;主要论著;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其他证明。
3、应用研究类:
科技成果登记证明;科学技术评价证明;应用证明;查新咨询报告书;主要论著;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其他证明。
第三篇: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上海市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分调动广大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进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结合学会实际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设立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该奖是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之一。
第三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前沿性、开放性、包容性,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科学研究、疾病防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四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下设评审工作办公室和专业评审组。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办公室负责评审日常工作,专业评审 组负责申报项目的初审工作。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应当是上海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成果。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的基础研究是指以探索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方法为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源头创新意义的项目。应用研究是指在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等研究工作、现场实践和管理中取得的科技成果,解决其重大科技问题。技术发明是指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和研制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技术发明。
第七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另视评审期限内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重大任务完成或对社会的重大贡献等情况,酌情设特等(别)奖,予以专门表彰奖励。每两年评审一次,授奖一次。每次授奖比例不超过申报数的50%。每次授奖项数和奖金数额以当年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的奖励决定为准。
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奖
第八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以下单位 或个人推荐
(一)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员单位。
(二)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三)上海市行政区划内的公共卫生机构、预防保健机构、医疗机构、相关监督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
第九条 推荐单位和推荐人择优推荐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并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条候选项目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或完成单位、完成人员争议的,在争议解决前不得推荐参加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第十一条 已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不再推荐参加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已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奖励的项目,可在原研究项目中增加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内容,并取得相应成果的前提下,再次推荐参加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第十二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初审和终审二审制。专业评审组负责候选项目初审;评审委员会终审,产生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办公会审议通过获奖项目、奖励等级和奖励金额的奖励决 定。
第十三条 知晓评审情况及候选项目技术内容的人员,应当保守相关信息秘密。
第十四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专家不参加本单位同专业项目评审,被推荐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不得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
第十五条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对评审结果进行确认并公开发布。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六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撤销其奖励,通报批评,追回奖金和证书。
第十七条 推荐单位和推荐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推荐资格二年。
第十八条 参与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调查核实,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胡锦涛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温家宝讲话 李长春出席 李克强主持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斌、顾瑞珍)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人民大会堂里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奖励大会开始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荣获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代表。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谢家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
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设计师和工程经理、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良镛,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1922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第五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修订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奖励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充分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务院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三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第四条 国家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严肃性、荣誉性。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相关规则制定和评审活动的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选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组成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监督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七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防、国家安全的特殊情况,可以设立部级科学技术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可设立一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国务院其他部门、省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其他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的机关,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不得设立由财政出资的科学技术奖。
第八条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项。国务院科学
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对社会科技奖励设立和运行进行监管、指导和服务。
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应当坚持公益为本和诚实守信的原则,依法开展奖励活动,不得在奖励活动中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设置
第九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国防安全效益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分等级,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第十条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前款所称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三)得到国内外科学界公认。
第十一条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器件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
前款所称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二)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实用性和重大技术价值;
(三)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国防安全效益,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十二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完成和应用推广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
前款所称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技术经济指标先进;
(二)经转化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国防安全效益显著;
(三)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有重大贡献。
第十三条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者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的,可以授予特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奖励总数不超过300项。
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下列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一)同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
(二)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成效特别显著的;
(三)为促进中国与外国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作出重大贡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每年授奖数额不超过10个。
第三章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授予
第十五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
第十六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实行提名制度,候选者由下列单位或个人提名,不受理自荐:
(一)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为符合规定的资格条件的专家学者和组织机构;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部委管理的有关国家局,中央军委科技主管部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馆、领馆可以提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候选者。
第十七条 提名者应当遵守提名规则和程序,对提名材料的
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并在提名、答辩和异议处理等工作中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八条 评审委员会根据相关规则和标准进行评审,并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提出各奖种获奖者和奖励等级的建议。监督委员会根据相关规则对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的建议和监督委员会的报告,对各奖种获奖者和奖励等级进行审定。
第十九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和评审的规则、程序和结果等信息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涉及国防、国家安全的保密项目,应当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加强项目内容的保密管理,在适当范围内公布。
第二十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形成的各奖种获奖者和奖励等级的审定结果进行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章、奖金。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章。
第二十二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数额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规定。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奖励经费由中央财政列支。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有关规定,提出科学技术领域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国务院荣誉称号的初步建议人选。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四条 获奖者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奖金,记录不良信誉,并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五条 提名者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提名资格,记录不良信誉,并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六条 评审专家存在违反学术道德和评审纪律等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记录不良信誉、暂停或者取消其评审专家资格等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 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组织工作的人员在评
审活动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依法依规依纪给予处分。
第二十八条 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宣传应当客观、准确,不得以夸大、虚假、模糊宣传误导公众。不得在商业广告中将商品或服务表述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对象。
禁止利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和评审相关信息,进行各类营销、中介、代理等营利性活动。
对违反前款规定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九条 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存在违规行为的,由负责监管的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视情况予以责令限期整改、警告、通报批评等处理;存在违法行为的,通报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予以取缔。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可以参照本条例的相关规定自行制定。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3年6月2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同时废止。
关于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说明
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从法规制度层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5月31日印发,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根据《方案》对工作实施的任务部署,科技部对《条例》的修订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在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多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条例》修订送审稿。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修订背景和原则
现行《条例》自1999年颁布后,至今已实施19年,取得了切实显著的成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科技奖励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和激励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领军人物不断涌现,成为科技奖励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2017年,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出台了《方案》,为科技奖励改革指明了方向。《方案》要求,由科技部、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修订《条例》,由科技部负责修改完善《条例》实施细则,从法规制度层面贯彻落实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精神。
为此,科技部经认真研究,根据《方案》精神和相关立法工作要求,确定了修订《条例》的原则:
一是坚决执行《方案》。《方案》是修订《条例》的指南和依据,要从法规制度层面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精神,把《方案》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具体落实到《条例》及其配套规章中去。
二是坚持立法一致性。要符合《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等相关上位法的要求,要与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制度相衔接;同时为《条例》实施细则的配套修订留有空间,从整体上实现科技奖励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三是注重现实可行性。对《方案》中明确的改革措施,要形成相应的落实条款;对《方案》中提出了改革方向,但目前实施条件尚未成熟的,要留出未来改革和发展余地;对《方案》未具体提及,但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符合奖励改革精神的措施,要形成规范化机制。对可改可不改,不影响工作开展的,原则上不作修改。
四是体现与时俱进。修订内容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契合党和国家关于科技的新的方针政策,反映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声;在保持科技奖励政策延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对未来进一步深化科技奖励改革的要求具备前瞻性、包容力和拓展性。
遵照上述原则,科技部对《方案》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措施进
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对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功能定位,对落实《方案》做了细致的分工安排。经过多次开展专题讨论、征求意见建议、反复研究修改,起草了修订草案,向国务院各部、委、局及相关直属部级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其他科改小组相关单位等105家单位及23名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书面征求了意见,并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相关修改意见97条。经过逐条梳理研究,充分吸纳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对修订内容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修订送审稿。
二、主要修订内容
现行《条例》于1999年发布后,2003年12月由国务院令第396号作了第一次修改,增加了关于特等奖的规定;2013年7月又由国务院令第638号《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作了第二次修改,删除了社会力量设奖登记许可的相关条款,修改后的《条例》共5章25条。
目前的修订草案在维持《条例》原有章节结构的基础上,对条文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修订后的条文共计5章31条,其中保留4条,修改21条,新增6条。主要修订内容有:
(一)落实《方案》举措的内容 一是关于完善奖励制度体系的调整。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体系,在第一章《总则》中作了
如下修订:
——更新了关于《条例》立法目的的表述。基于目前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现状,为体现与时俱进,适应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和时代赋予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要求,根据《方案》精神,对《条例》立法目的的表述作了必要调整,以进一步丰富立法目的,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一伟大目标服务。(第一条)
——奖励对象由“公民”调整为“个人”,放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对象的国籍限制。《科学技术进步法》于2007年修订后,已将国家科技奖励对象的表述调整为“组织和个人”,不再限定为中国公民。201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允许外国人才依法平等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活动。基于此,在相关条款修订中将“公民”改为“个人”,使今后适时将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士纳入国家科技奖励的更大范围成为可能。未来还将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作,对相关操作性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在符合奖励条件的情况下,推动实现外籍人士依法平等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活动。(第一条及第十、十一、十二条)
——增加了关于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荣誉性的规定,与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相呼应,进一步突出和彰显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荣誉性,并为第四章罚则部分中关于维护荣誉性的相关措施提
供了原则依据。(第四条)
——将关于国家科技奖评审规则制定的条款(原第十七条第三款)前移至总则,同时完善了关于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活动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表述,与下条互为参照,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部门和专家评审组织在奖励活动中的不同职责和功能定位。(第五条)
——增加了关于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及其职责的规定,以强化监督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和监督并重的组织体系。(第六条)
——将关于省部级奖励规定的条文(原第二十四条)位置调整到总则,位于社会力量设奖条款之前。调整后,有利于在总则中清晰地确立国家奖、省部级奖和社会力量设奖三大部分组成的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结构框架,并分别明确相关工作的管理部门和职责权限。同时增加了第三款,对《方案》中关于不得设奖的情况予以明确。(第七条)
——确定了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基本政策,由科技行政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制定相关政策,同时对社会科技奖励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要求。(第八条)
二是关于提高奖励工作质量的调整。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奖励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在第二章《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设置》中作了如下修订:
——分别对各奖种的奖励条件和标准做了调整,特别是对国家科技进步奖不再按领域方向分类,改为与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一样只设定原则性条件标准,有关具体类别的内容放在《条例》实施细则中予以规定。(第十条至十二条)
——对奖励数量进行了合理化限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奖励总数从原来的400项调整为不超过300项,并明确规定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每年授奖数额不超过10个,以实现进一步精简数量、提高质量。
三是关于完善推荐评审制度的调整。
为更好地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制度,在第三章《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授予》中作了如下修订:
——明确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实行提名制度,除《条例》中直接规定的部分推荐单位外,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有关提名者的资格条件和认定具备资格的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第十六条)
——明确了对提名者的基本要求及其在相关工作中应承担的相应责任(第十七条)。
——增加了关于实行公示制度的规定,以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提高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增强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第十九条)
四是关于强化监督惩戒机制的调整。
为加强对奖励活动各参与主体的全面监督,有效惩戒不端行为,在第四章《罚则》中做了如下修订:
——将《方案》要求与《科技进步法》第71条、72条的规定衔接,对获奖者、提名者、评审专家、评审组织工作参与人员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增加了对骗取奖励者以及对提名者的违规行为“依法给予处分”的处理权限,实现了与上位法的规定保持一致,并进一步扩充了处罚措施、增强了处罚力度。(第二十四条至二十七条)
——增加了对其他相关违规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处罚规定,以进一步规范对科技奖励工作相关成果的宣传和应用行为,防止误导公众和对国家科技奖励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第二十八条)
——增加了对社会科技奖励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以加强对社会科技奖励活动的有效监管,保障其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第二十九条)
(二)依据相关上位法修订的内容
——明确了以《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作为《条例》的上位法依据。(第一条)
——根据《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三条中的相关表述完善了“四个尊重”的提法。(第三条)
——增加了与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奖励制度相衔接的规定。根据《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以及《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
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等所确立的相关制度,在《条例》中作出配套衔接规定,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奖励形式中增加奖章;同时增加了关于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有关规定,提出科学技术领域授予相关勋章和荣誉称号的初步建议人选的条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
(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修订的内容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原有条文中存在的一些表述不够准确、完备的地方,在修订时一并作了修正和补充。如修正了关于评审委员会、奖励委员会工作职能的表述,增加了关于奖励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以及军队设奖的有关规定等(第六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三十条)
此外,对《方案》中提出的一些需在具体操作层面落实的举措,将在《条例》实施细则的配套修订中加以研究考虑;一些专门性的相关规范,如提名规则和程序、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审监督和异议处理等问题,将按照《方案》要求,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分别制定相关办法予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