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时间:2019-05-14 00: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第一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

(2003年1月9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繁荣中医药学术,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人组成。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属社会力量设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基础研究奖和应用研究奖。奖励项目共分三个等级,奖励周期为每年一次。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成果。

(一)发现和提出本学科领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八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推 荐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以下单位和专家推荐:

(一)省级中医药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

(二)解放军中医药学会;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

(五)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推荐。

第十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完成研究工作之后和没有争议的项目。推荐应用研究奖的项目必须是在实践中应用一年以上。仪器、器械、设备和工艺流程研究项目,应完成工业性试验;形成商品的须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若是在国外完成的,应该明确产权属于我国。

第十二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为其他同级、同类奖励项目。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时,应当包括其子项。若某子项科技水平很高,不仅适用于本项目,还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在去除该子项后不影响总项目的前提下,征得总项目负责人同意,方可单独予以推荐。重大项目申报时,应当写明其中的某子项推荐、获奖情况。第十三条 推荐本奖励项目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专家应当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五条 推荐材料报送所在地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中医药学会,解放军中医药学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由其审核或汇总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报送材料的时间为每年的2月1日至3月31日。

第四章 评 审

第十六条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按以下内容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一)是否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二)是否按规定填写并报齐应当有的附件;

(三)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技术内容是否真实;

(五)是否按要求录制本奖励项目的计算机软盘。

第十七条

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并实行差额评定。项目的初审由专业组完成,终审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第十八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九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二十条 项目初审时,经评审委员会专业组专家评议,投票表决后,必须是获得专家人数超过半数同意的项目,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终审时,经评审委员会委员讨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人数半数同意的项目报指导委员会,经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可授予“一、二、三等奖”。

第五章 争议处理

第二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三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裁决。

第二十四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年度获奖资格。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

第六章 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

第二十五条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之一的主要研究人员为主要完成人:

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并组织、协调、管理项目的实施;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作出重要贡献;直接参与并解决在应用、推广或者投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难点。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的为主要完成单位:

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

获奖单位必须是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单位。

第二十六条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七章 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授予荣誉证书,颁发奖金。获奖项目的奖金全额发放。

第二十八条 主要完成人所得奖金应当占奖金总额的70%,其余的可以发给科研辅助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奖金不计入单位的奖金总额,不征收奖金税。

第八章 奖励机构

第二十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权力机构,负责本奖励工作,对涉及本奖励的所有事宜有最终审核、裁决的权力。

第三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机构,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并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

第三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负责制。委员会委员为聘任制,委员对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对委员有考核、任免权;委员必须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有理有据,不允许有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并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年度向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三十三条 凡涉及、接触本奖励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强化保密意识,有保密义务和责任,出现泄密问题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 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中华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三十六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二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版)

附件8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版)

(2009年3月25日常务理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四章

推荐 第五章

评审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七章

授奖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中医药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为人民健康服务,加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学的评审制度,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干涉。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授予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或组织的荣誉,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单位不得作为获奖者。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上如实宣传报道及编辑、整理、印制汇编、光盘的权利,未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授权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展任何涉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宣传活动。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一)所称“重要科学发现”应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

2、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3、得到国内外中医药学界公认。其中“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是指该项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 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指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得到国内外中医药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两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二、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科学发现程度、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主要论文和专业著作的影响以及对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九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二)所称“产品”包括各种医疗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以及新药品;“工艺”包括中医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等;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奖励范围不包括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被他人重复实现的技术。

二、《奖励办法》第七条

(二)所称“重要中医药技术发明”应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

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3、已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其中“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技术原理或者技术方法上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两年以上,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三、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中医药学技术发明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新颖性与创造性、技术先进性、成熟完备性与转化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 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完成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1、技术创新性突出:在中医药学研究和预防、诊断、治疗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本学科领域、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领先水平;

2、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两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3、推动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显著: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促进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创新程度、技术难度及水平、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推广应用程度、已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要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或在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可以评为一等奖;

2、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或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可以评为二等奖;

3、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创新,有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有转化,创造了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意义,或在行业内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一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作品”(以下称科普作品)是指以普及中医药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目的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学普及出版物。包括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科普音像制品(指以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为载体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普出版物)。

科普论文、科普报纸和期刊、外国语言文字撰写的科普作品、国民学历教育的教材、实用技术的培训教材、科幻类作品及科普翻译类作品暂不列入奖励范围。

二、《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优秀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作品”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属于科普原创作品。该作品所表达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国内外还没有其他科普作品将其作为主要表达对象进行创作;或者国内外虽有科普作品对其进行了创作,但采用了与已有科普作品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创作。

2、属于科普编著作品。该作品对其他科普图书、电子出版物等科普载体中的相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编著,形成独立体系。

三、科普作品参考以下标准,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1、创新性突出:在保证科学技术被准确、完整转述的基础上,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重要创新,使科学技术经过科普创作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可读性强,从而使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科普图书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品标准;科普电子出版物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同类产品中的合格品水平。科普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

2、社会效益显著:科普作品已公开出版发行两年以上,或者其内容还被其他传播方式(如电影、电视传媒等)所采用,其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国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领先水平,使科普作品介绍的科学技术知识等内容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促进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对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作用,由此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3、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后续科普作品创作,推动了我国医学科普作品创作事业的发展。

科普作品的主要完成人和单位应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创造性的贡献。第十二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四)所称“外籍人士或者外国组织”是指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中对我国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组织。

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授奖不分等级,根据合作情况、科技贡献及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与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2、在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技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科技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进了我国中医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3、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对我国的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十三条

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发现与阐明重要科学现象、特性和规律,创立科学理论和学说;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对重要基础数据的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二、是重要技术发明的部分或者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三、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并指导工作;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并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重大贡献;在直接参与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或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第十四条

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二、在项目研究、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申报(卫生管理专业项目除外)。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五条 评审专家库: 中华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专家聘任 期3-5年。

第十六条 评审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评审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出参加评审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推荐项 目的评审。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人。

第十七条

评审组:

根据参评项目的专科情况,评审委员会分为若干评审组对项目进行评审。第十八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对获奖项目的审定。

第十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评审、奖励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有关决议;

二、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的形式审查、公示、初审、终审、奖励与发布等组织工作;

三、宣传优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四、负责科研管理人员有关科技奖励管理的培训工作等。

第四章 推

第二十条

各推荐单位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当年的通知要求进行限额择优推荐。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评价意见,并对推荐项目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各单位统一汇总报送推荐材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可3人以上(含3人)共同推荐一项本学科领域或所熟悉专业的项目。推荐时,每名院士须独立写出对所推荐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意见,并亲笔签名。

第二十一条

申请奖励的项目需要符合以下要求中的至少一项:

一、已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奖和相当等级科技奖励三等奖(含)以上的成果;

二、已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含)以上的获奖成果;

三、未获得过奖励的项目,可采用五位同专业专家(具有正高职称)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推荐部门,按名额申报。

第二十二条

已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当年同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为建议授奖项目后,自动终止该项目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程序。

同一项目不得同时推荐同级同类性质的其它奖励。已获得同级同类性质奖励的项目,如未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不得推荐。

第二十三条

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保密项目不得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第二十四条

未能通过评审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工作又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及本细则有关规定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

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项目,如再次推荐须隔一年。第二十五条

推荐时,在规定时间内登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评审系统,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按要求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有关材料,及时提交,并报送纸质材料。

第二十六条

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除符合上述条款所列的条件之外,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技术资料完整准确;

二、没有知识产权以及有关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的争议,三、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取得有关许可证,且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公共利益的项目,如食品、药品等,必须要取得主管机关批准;

五、反映推荐项目主要科学技术内容的论文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由中外学者共同合作完成的论著,中国学者应当为主要研究者,且不存在知识产权权属的争议;

六、应用性技术成果必须经过实际验证并具备推广条件或已推广应用。仪器、器械、设备等研究项目,应取得国家批准和可以生产的证书及完成市场准入并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技术标准项目应正式颁布并实施两年以上;

八、科学技术项目应经过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查新检索,并由其出具查新咨询报告书;

九、推荐中医药科普作品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准确、及时反映当代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在出版上应当符合国家《出版管理办法》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所规定的相关要求。

第二十七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推荐本奖励:

一、没有中医药内涵的项目

二、不符合伦理原则的;

三、凡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存在争议并未得到解决的;

四、原始材料不真实或不完整的;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八条

申报人对推荐项目的评审专家如有回避要求的,可填写回避专家申请表,并提出书面理由。每个项目所提出的回避专家人数不得超过2人。

第五章

第二十九条 评审程序

一、形式审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

二、公示: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媒体公示30日。

三、初审:对无异议和已经解决异议的项目提交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进行初审。

四、终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的的项目进行终审。初审和终审分别采取网络和会议评审的方式,评审表决采取网络和书面投票方式,评审表决票数应当超过实到评审委员选票半数(如得票数超过半数以上的项目多于应选名额时,则按票数多少依次取至应选名额)。

第三十条

申报项目负责人和第一完成单位可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终审前的任何阶段提出退出评审的请求,并按要求分别提供书面申请材料和公函。

凡不接受终审结果的项目负责人四年内不得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第三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评审结果进行确认。第三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主要完成人不得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委员不参加本单位同专业项目的评审。

第三十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申报的项目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密。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三十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社会监督,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完成人或单位及其项目持有异议的,可在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真实身份书面提出,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二、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单位法人要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

三、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涉及获奖主要完成人和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

1、实质性异议由有关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协助处理。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推诿和延误。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接到异议通知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异议材料,并如期做出书面答复。必要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可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或采取其它解决方式。

2、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提出调查、核实报告的不予进入终审。

四、推荐单位、推荐专家、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评审结果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三十五条

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向终审会议报告异议核实情况。对投诉者给予保护。

第七章

第三十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实行限额,一等奖人数不超过15人,单位数不超过10个;二等奖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数不超过7个;三等奖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数不超过5个。

科普作品每年授奖不超过5项;软科学项目每年授奖不超过2项;国际科技合作类每年授奖名额不超过5名,授予荣誉,不发奖金。

第三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确认,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以当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奖励决定为准。

第八章

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自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第三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精)

附件6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并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的大小排序。

在科研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客观管理和指导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常务理事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和提出对本学科领域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十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标准:

(一)基础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应用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库: 奖励办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

专家库专家任期三年。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评审会议前,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出参加评审会议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并在遴选出的专家中提名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人。

第十四条

评审组:

根据申报项目的专科情况,将评审委员会专家分为若干评审组。第十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对获奖项目的审定。

第四章 推

第十六条

申报渠道:本奖励按项目来源,制定如下申报渠道:

(一)地方推荐须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中医药学会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二)专科分会推荐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审核(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推荐项目由主任委员签字后须主任委员所在单位盖章),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推荐项目须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审核,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以上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推荐的项目按分配名额可直接申报我会。

(六)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相关学会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第十七条

申报要求:

(一)申报时间:每年的二月一日至三月三十一日,逾期上报不予受理。

(二)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三)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四)未设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申请奖励的项目可采用同专业专家(至少5位)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申报部门,按名额申报。

(五)申请奖励项目的材料属于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的应在申报当年的前一年批复鉴定(应用一年以上);属于基础研究,原则上不要求成果鉴定但必须出据部、局级项目管理部门的验收证明材料,其内容的相关论著截至推荐时间必须公开发表1年以上,主要论著同时注明引用情况,含他引、自引、正面引用的具体情况。

(六)按《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要求填写。

(七)《项目摘要》要求用中、英文填写,800字以内(英文500词以内),一式各6份,一律要求打印。

(八)查新报告书,应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信息研究所和中药研究所、福建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重庆市中医药研究院等)提供。

(九)同行鉴定证书,应由所在中央部委、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对新药项目按以下(十一)款处理,示同鉴定报告。

(十)基础研究应提供引文证明,应用研究应提供推广和应用证明。对研究项目中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还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合格证明。

(十一)新药研究项目。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1-5类(即旧法规一、二类)应取得临床批件,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6类(即旧法规三类)原则上不予以推荐,但对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亦可推荐。

(十二)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并出具证明。

(十三)申报项目应提供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和争议的保证书。

(十四)其它相关证明文件,如论文、专著、专利证书等。

(十五)每个申报项目均需提供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和《项目摘要》的计算机软盘或光盘1份。

(十六)申报渠道中凡需汇总项目申报我会的单位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汇总表》,一式两份及计算机软盘一份。

(十七)申报项目的资料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本次评奖:

1、不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2、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或争议;

3、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不符合规定;

4、不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5、原始材料不完全或不真实;

6、填写资料不完整,无法审查;

7、有悖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8、其他不符合申报要求的情况。

第十八条

经评定未授奖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活动中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及本细则有关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如再次推荐须隔年进行。

第五章

第十九条

推荐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奖励办提交推荐书及相关材料。奖励办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奖励办将对形式审查结果网上公示30天,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以要求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并退回推荐材料。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由奖励办提交初审专家委员会进行初评。

第二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

第二十一条

初审和终审均按照从一等奖到三等奖的顺序评审,并按得票数由多到少根据相应级别的评奖额度,选出获奖项目。余下项目参与下一级别奖的评审。获奖项目均按得票数多少,顺序排列。

第二十二条

奖励办将为每个参评项目确定相应专业的主审专家1人,副审专家2人,主审专家应当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并写出书面意见。主审与副审将意见向本评审组汇报后再进行投票。

第二十三条

初评中获得超过半数专家同意的项目,主审专家按照专家评价表填写评价指标、评价程度等级标准及专家综合意见,由评审组组长签字,经初评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核准签字后,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初审将根据情况推荐8-10个授予一等奖的项目,参加终审。

第二十四条

初审推荐一等奖的项目必须参加终审答辩,参加终审所有级别的项目,一律实行差额评定。经终审评审委员会讨论,并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半数同意的项目,可预评为“一、二、三等奖”。

第二十五条

奖励办将对通过终审项目的结果在媒体公示30天,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予以确认。

第二十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有利害关系的评审专家应当主动回避。

第五章 公众监督及异议处理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采取公示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奖励办公室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对评审结果不满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九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常务理事会裁决。

第三十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获奖资格。对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并对无异议或经确认后的项目进行公布、授奖。

第三十一条

对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剽窃、侵占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第三十二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

第三十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的等级进行确认,批准。

第三十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完成人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奖励项目数额:

一等奖

7项以下

二等奖

20项以下

三等奖

30项以下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八章

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科技成果类)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调动我省中医药行业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积极性,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山东中医药学会设立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此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 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注重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四条 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 奖 励

第五条 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属于社会力量设奖,每年设奖励项目不超过100项,共分一、二、三等奖3个等级,每年评审、奖励1次。第六条 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取得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及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成果。

(一)发现和提出本学科领域新规律、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疗、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标准及信息研究成果;

(五)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资源种植、保护、开发利用、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等研究成果;

(七)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八)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七条 山东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授予荣誉证书,颁发奖金。

第八条 山东省中医管理局从获得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优先推荐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山东中医药学会从获得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中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评 审 组 织

第九条 山东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管理和技术专家成立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奖励委员会为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权力机构,负责奖励工作,对涉及本奖励的所有事宜有最终审核、裁决权力。主任委员由山东中医药学会会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有关管理专家及技术专家组成。奖励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

(二)审定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

(三)为完善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供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解决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十条 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为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组织,由奖励委员会在每年评奖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二)向奖励委员会报告评审结果;

(三)对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处理;

(四)对完善本奖励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第十一条 奖励委员会下设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公室),奖励办公室设在山东中医药学会办公室,为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奖励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十二条 奖励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负责制,评审委员会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委员对委员会负责,委员要提高自身水平,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有理有据,不允许有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并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

第十三条 凡涉及、接触本奖励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强化保密意识,有保密义务和责任,并实行回避制,出现泄密问题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推 荐 和 申 报

第十四条 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各市中医药学会或卫生局

(二)省(厅)直单位

(三)高等医学院校及附院

(四)四大企业、部队卫生处(部)

第十五条

申报程序:

(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报奖的,经所在单位科技 管理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盖章后逐级上报。

(二)各市取得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由市卫生局或中医药学会向奖励办公室推荐申报;省(厅)直单位、高等医学院校及附院和四大企业、部队卫生处(部)的科技成果,直接向奖励办公室推荐申报。

(三)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经协商后由第一完成单位申报。

第十六条 申报材料:

(一)《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申报书》

(二)《鉴定证书》或《验收证书》

(三)技术研究报告

(四)检索查新报告

(五)效益与应用证明

(六)必要的文件或证书(如《专利证书》、《新药证书》、批准生产文件等)

(七)发表的论文或著作

(八)被他人引用情况

第十七条 申报要求:

(一)申报本奖励的项目必须通过有科技成果鉴定权限的主管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属应用研究的要经过推广应用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持有效益证明,在国外、省外完成的应明确产权归属。

(二)申报本奖励的项目不得同时向其他同级、同类奖励项目进行申报。属重大项目时,应当包括其子项,并写明其中的某子项申报、获奖情况。

第十八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

(一)凡已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

(二)凡存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有争议的,在争议未解决前;

(三)以往报本奖励落选又无新的研究进展和推广应用效益的科技成果;

(四)已获得阶段性成果奖或子项奖科技成果,申报时未如实注明者。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九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申报单位或个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奖励办公室提交相关材料。奖励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材料,可以要求申报单位或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并退回推荐材料。奖励办公室按以下内容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按报奖专业予以分类:

(一)是否符合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二)是否按规定填写并报齐应当有的附件;

(三)技术内容是否真实;

(四)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第二十条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申报材料,由奖励办公室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标准如下:

(一)评审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基础项目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或国际先进,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评为三等奖。

(二)评审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推广应用项目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以上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可评为一等奖。

2.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 技术水平、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评为二等奖。

3.技术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第二十一条 评审委员会作出认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结论,并向奖励委员会提出拟授奖项目和奖励等级的建议。

第二十二条 山东中医药学技术奖接受社会监督,评审委员会建议的项目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有异议的,均可在公布之日起15日内向奖励办公室提出,逾期不予受理,第二十三条 奖励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建议和项目评审情况进一步审定,确定拟授奖的项目与奖励等级。

第二十四条

奖励委员会会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含三分之二)委员参加,且有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多数(含三分之二)通过,会议表决结果有效。

第二十五条 公示期内无异议或异议已妥善解决的成果经奖励委员会最后审定后即行奖励,获奖项目的荣誉证书授予主要完成者,奖金由单位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

第六章 异 议 处 理

第二十六条 奖励委员会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拟授奖项目有异议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用书面意见形式向奖励委员会提出。过期提出异议,除属弄虚作假和剽窃成果或成果有原则性错误的异议外,一概不予受理。

第二十七条 个人提出异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异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八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异议问题,由申报单位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异议由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奖励委员会裁决。

第七章 罚 则

第二十九条 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由奖励委员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条 推荐单位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的,由奖励委员会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三十一条 参与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 员在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奖励委员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八章 经 费 管 理

第三十二条 经费来源:

(一)企业、团体或个人的资助;

(二)山东中医药学会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三)其他合法收入。第三十三条 经费的管理:

(一)经费在山东中医药学会账目中设专项列支,保证经费用于该奖励活动。

(二)执行国家有关科技社团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税务以及资助单位的合法检查和监督

(三)任何单位、个人不得私分和挪用评审经费。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山东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学术著作类)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党的中医药政策,充分体现山东省中医药学术水平,准确反映中医药学术思想,总结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展示我省中医药最高学术成就与最新研究进展,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有关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

山东中医药学会设立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奖励在中医药学术工作领域中取得成就的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

山东中医药学会主持,聘请有关方面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负责评选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第四条

山东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评选活动的日常事务。

第五条

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奖励周期为每两年一次。

第二章 奖励范围

第六条

参评著作出版时限以当年通知要求为准。

第七条

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参评著作,包括以下几类: 1.基础理论著作:融会省内外中医药学术的最新成就,经过分析提炼撰写的具有新体系、新观点、新方法,并受到省内外学术界公认和高度评价的中医药理论著作。

2.技术理论著作:总结中医药实践中的技术与经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并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实用价值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著作。

3.中医文献研究著作:经过对中医文献的系统研究而撰写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著作。应角度新颖,方法先进,见解独到,对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4.中医古籍整理著作:对中医古籍的辑佚、校勘、注释等整理研究著作。应达到本学科的较高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学术价值,对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可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5.中医药工具书: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具有权威性,在中医学术积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为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及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的中医药工具书。省内外中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集、各类资料汇编;中医药年鉴;以外国语言文字撰写的中医药学术著作;各类各级中医药院校教材、教辅读物;中医药译著;中医药音像电子出版物;中医药科普著作;已获省级科技奖励的中医药著作等暂不列入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的评选范围。

第三章 申报要求与评奖程序

第八条 推荐渠道

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接受以下单位推荐:

1.各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针灸学会及相关学会;

2.省直属单位,医学院校、附属医院;

3.四大企业卫生处,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军区空军后勤部卫生处,省武警总队卫生处。

第九条 申报要求

(一)推荐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的著作应当知识产权清晰,符合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并要符合国家《出版管理条例》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所规定的相关要求;

(二)参评著作除应符合以上基本要求之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1.科学性:立论符合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齐全可靠,论证有力,推理严谨,结论正确。

2.创新性:应用新观点、新方法、新认识,提出的问题具有开拓性和启迪性。能够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代表本学科发展前沿。能够反映本学科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当前与长远、高新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的结合,致力于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尤其要重视填补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领域的空白。

3.实用性:对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见,并已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参评著作还应提交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1.图书样本:提供出版的最新版本;

2.发行量、再版次数证明:由出版社出具的作品发行数量、再版次数的证明;

3.公开引用或应用证明:指省内外重要出版物中引用、评价该图书的材料复印、打印件,及该作品的内容被其他传播方式使用的证明材料;

4.说明作品成品质量的证明:由相关单位出具;

5.被译为其它语种的作品样本:被译为其他语种的作品,应提供被译为其他语种作品的样本; 6.有助于著作评审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评审

(一)由山东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对参评著作进行评审。

(二)评价标准:达到国内同类学术著作的领先水平,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作用重大,并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者授予一等奖;达到国内同类学术著作的先进水平,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成效显著,并取得较大社会、经济效益者授予二等奖;达到省内同等著作的领先或先进水平,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作用明显,并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者授予三等奖。以上水平可依据著作出版次数、发行数量、著作字数、具体内容、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如:译为其他语种及应用次数和频率等综合评定。制定适宜量化表,进行量化评分,由专家综合评定。

(三)表决方式:经评选专家委员会讨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同意人数超过评审专家表决人数半数视为有效。

第四章 奖励数量与形式

第十一条

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每届奖励数量:一等奖占每年申报总数的5%,二等奖占每年申报总数的10%;三等奖占每年申报总数的30%,优秀奖若干。

以上奖励,授予独著作者及集体作者的前五位作者。

第十二条

山东中医药学会对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第五章 奖励机构与管理

第十三条 山东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为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评选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选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第十四条

山东中医药学术著作奖专家实行聘任制,专家必须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有理有据,不允许有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并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

第十五条

凡评选著作涉及到评选专家的,应主动回避,不能参与本次评审工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山东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2014年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奖励在机械工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勘察设计、工程承包、工程施工、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单位,鼓励机械工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在国家科技奖励主管部门注册,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面向全国机械行业设立的奖项。

第三条 为维护奖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其评审和表彰工作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不当干预。

第四条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奖励一次。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评选的推荐、评审、授奖等有关活动。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六条 下列机械工业科技成果可以申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

(一)科技发明成果;

(二)推动科技进步的应用开发成果;

(三)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果明显的成果。

下列科技成果不得申报:

(一)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保密项目;

(二)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或同申报其他省部级以上奖项的项目;

(三)已经申报过本奖项(无论是否获奖),没有新的重大改进和提高的项目;

(四)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五)有争议的项目。

第七条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

(一)科技发明成果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技术成果是国内外所没有的,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其相关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也未曾公开使用;

2、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和明显的技术进步,与已有同类技术相比,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同类技术;

3、经两年以上实践,证明可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4、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二)推动技术进步的应用开发成果包括:

1、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进行的研究、开发、试验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2、工程总承包中,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在出口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或是在工程总承包中探索出的、有理论基础又有创新的,且经实践经验证明能指导工程承包活动的先进管理方法、流程、软件等;

3、在勘察设计、施工活动中,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材料和技术,并有新的突破,在节省能源、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等方面有明显效果,并经过实践检验,综合经济效益比已建成的同类型项目有明显提高。

推动技术进步的应用开发成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技术上有重要创新,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推动行业进步有显著作用;

2、项目经两年以上生产应用,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社会价值,为本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3、原则上近五年内通过技术鉴定、验收或技术评估的项目。

(三)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果明显的成果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本行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2、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在本行业对技术进步产生了较大影响,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三章 主要完成人与主要完成单位

第八条 评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与主要完成单位的条件

(一)项目主要完成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提出、确定或实施项目的总体技术或设计方案,为项目完成在技术上起决定性作用者;

2、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以及系统管理方面重大创新的直接贡献者;

3、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中做出创造性贡献者;

4、在科研开发、设计、试验、工程化、产业化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者。

(二)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是指在科技成果的研制、开发、推广应用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协调作用的主要单位,或在工程完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承建单位。

第九条 本办法对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数实行限额。

1、特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不超过35人,单位不超过15个;

2、一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不超过15人,单位不超过10个;

3、二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不超过10人,单位不超过7个;

4、三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不超过5人,单位不超过5个。

第四章 评审机构与评审程序

第十条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审机构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奖励办公室负责奖励评审的组织、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查及其他日常工作。

第十一条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采用专家会议评审制。

第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委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为两年。评审委员会委员每届由15--25人组成,从专家库(专家库按专业分类建立)中挑选专家按专业聘任,负责评审工作,出具评审报告,提交评审结果。

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按专业分设若干评审小组,评审小组负责本专业组项目的初评和推荐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项目。

第十四条 专家会议评审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有效投票数不得少于应到评审委员数的五分之四。评审专家为报奖项目完成人,在讨论和表决该项目时应回避,该专家不计入应到人数。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资格:

(一)教授级高工或在本行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高级工程师;

(二)对所评项目所属领域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

第十六条 评审委员会委员在评审过程中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对出具的意见与报告负责;对评审项目的评审情况和技术严格保守秘密,不能以任何方式泄露、剽窃评审项目的技术成果。

第五章 奖励等级与标准

第十七条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励等级和标准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一)特等奖项目: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需提供国家确认的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技术难度特别大,或在系统管理方面有特别重大创新,工程复杂程度特别大,项目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作用,经实践验证有特别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一等奖项目:应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需提供国家确认的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技术难度很大,或在系统管理方面有重大创新,工程复杂程度大,项目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经实践验证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二等奖项目:应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大,或在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工程复杂程度较大,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有较大作用,经实践验证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三等奖项目: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有一定作用,经实践验证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章 申报要求和方式

第十八条 申报要求

(一)独家完成的项目由单位组织申报;

(二)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由主持单位与其他完成单位协商一致后,由项目主持单位组织申报;

(三)个人项目,需有五名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其中需有三名非本单位)的专家书面推荐后,由个人申报。如该项目完成人是在职人员,需项目完成人所在单位提供同意个人申报证明。

第十九条 申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需填写《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并附以下附件:

(一)知识产权证明(复印件);

(二)技术评价证明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批准文件(技术鉴定证书、验收报告或评估报告、批准文件,复印件);

(三)应用证明(已获经济效益证明、用户使用或社会效益证明,原件);

(四)科技成果查新报告(特等奖及一等奖项目查新范围要求为国内外);

(五)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推荐书一式五份,附件一式两份按上述顺序排列独立装订成册。

第二十条 申报方式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申报日期为每年的年初至三月底。申报者应于每年三月底前将申报材料报送或邮寄(以邮戳为准)到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逾期者本不得参加评审。

第七章 异议处理和授奖

第二十一条 为提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贯彻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和行业的监督,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实行公示和异议制度。

第二十二条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将在国机集团网站(www.xiexiebang.com)及有关媒体上公示。

自公示之日起30天内为异议期。异议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对获奖项目中的弄虚作假、剽窃等问题,向中国机械工业集 团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书面异议。异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异议内容及有关异议的事实依据;

2.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写明单位名称、法人、联系人、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和传真,并加盖单位公章;

3.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署本人真实姓名(签字)、身份证号码,并写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第二十三条 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相关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

第二十四条 异议期满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报国机集团总经理办公会批准。由国机集团领导向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发奖金及证书,并从获奖项目中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异议未处理完毕的项目,不予授奖。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将按处理意见办理。

第二十五条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金金额为:特等奖20万元,一等奖10万元,二等奖5万元,三等奖3万元。奖金由国机集团科技奖励基金列支。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评奖单位手续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准备资料的,当年不予受理评奖。

第二十七条 获奖项目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者,经查属实,撤销其奖励,退回奖金、荣誉证书,两年内不得参加评奖。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原《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国机科[2009]763号)同时废止。

下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