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6:4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第一篇:2016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201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参评项目目录

001 ZY-01 中药唾液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秋红

鞠爱霞

冯宇飞

张丹丹

丁国华

崔明宇 002 LC-01 栀早颗粒对真性性早熟女童瘦素及生长素促泌素水平的干预机制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杨丽珍

高丽娟

陈德欣

王琰华

侯冠楠 003 LC-02 电针促进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重建的量效、时效关系及中枢机制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004 LC-03 失眠中医辨证论治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研究 王东岩

孙忠人

邢继杰

冯丽媛

杜志江

岩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黄俊山

曾雪爱

张一帆

王秀峰

黄兆迁 005 ZY-02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芩苦寒药性科学内涵及黄芩“逐水”功效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 006 LC-04 以“引阳入阴”理论指导头面部诸穴按摩辅助治疗失眠的实践研究 刘树民

陈平平

陈大忠

于纯淼

柳长凤

周琦

于栋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张雅丽

蔡俊萍

汪小冬

俊 007 JC-01 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

辽宁中医药大学

张秋华

进 008 LC-05 胰岛素抵抗主要相关疾病的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

基于肺络构效失衡理论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证、效体系构建

北京医院 009 JC-02 李

闫小光

乔琳琳

李秋贵

李文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 010 LC-06 基于病证结合的代谢综合征基础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 吕晓东

庞立健

王琳琳

朱凌云

臧凝子

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

杨晓阳

辉 011 LC-07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曾红艳

吴权龙

陈向东 012 LC-08 中医五行体感音乐对脑瘫肌张力与认知影响的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 刘振寰

钱旭光

李志林

李玉秀

张丽红

林青梅

欣 013 JC-03 清热利湿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

王小娟

郭建生

胡淑娟

谭华梁

麟 石

杨宇峰

刘小溪

田晓君

张世超

彭清华

李建超

朱志容

姚小磊

李伟力

范艳华

谭涵宇

014 JC-04 李德新学术思想继承与创新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

李建学

徐志宏

颖 015 JC-05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水潴留机制的实验研究 于

李可大

刘晓亭

吴景东

王彩霞

鞠庆波

李思琦

崔家鹏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刘淑荣

张晓华

于清华

周淑平

孙光伟 016 JC-06 不同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代谢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志刚

莫雨平

姚海江

宋洪涛

唐银杉

邓晓丰

许安萍

孙迎春 017 LC-09 中医辨证规范的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

辽宁中医药大学

裴宇鹏

刘丽星

爽 019 ZY-03 治疗小儿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的中药新药研究及产业化 张

关雪峰

张会永

贾连群

陈智慧

孔德昭

齐文诚

吕美君

重庆思科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 020 ZY-04 益智康脑丸的研制开发 陈

吕姗珊

谯志文

张太君

唐桂英

周年华

陈晓雪

云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广西强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陈小刚

韦宝伟

陈爱民

农兴旭

021 LC-11 血脉通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及机理研究

常州市中医医院

琪 钱高潮 智

瑜 王紫逸 丁志祥 张斌霞 张奕民 曹

震 022 ZY-05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作用的冠心平新药开发与治疗冠心病的机理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莲静 023 ZY-06 胃动颗粒治疗胃排空障碍性疾病的机制研究

大连长川中医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白长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024 LC-12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 白长川

李吉彦

李翌萌

闫若庸

韩国柱

侯文彬 南通良春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南通市良春中医药研究所

广东省中医院

南通市中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 张侠福

韩才峰 025 KP-01 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武汉市中医医院 026 ZY-07 益贞颗粒的研制及其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中的应用 朱婉华

吕爱平

朱剑萍

何羿婷

顾冬梅

李浪辉

饶伟源

兰保强

黎海珍

邱宏聪

李伟芳

周军

李七一

方祝元

严士海

刘志辉

朱萱萱

王令谆

王道成朱

刘福明

李智杰

黄金元

金海涛

张义生

徐惠芳

周黎

周芳

焱 三峡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医医院)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 易

谈发明 周继刚

贺海波

汪鋆植

周创

陈茂华

田祚鲜

027 ZY-08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体内过程动力学特征研究关键技术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昌孝

肖学凤

李自强

许妍妍

李亚卓

王丽峰 028 JC-07 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及机制

湖北中医药大学 郝

青 029 LC-13 隔物温和灸治疗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王

梁凤霞

陈泽斌

刘建民

洪亚群

尤行宏

唐宏图

武汉市中医医院

李建武

冯彦斌

马志毅

熊源胤

陈丽川

阮崇洁

媛 030 LC-14 柔筋健步丸配合埋线、刺络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田元生

薛爱荣

王新义

王雷生

田晨辉

张向阳

鹏 031 LC-15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

江苏省中医院

安徽省中医院

江西省中医院

苏州市中医院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史锁芳

万丽玲

陈宝华

张业清

磊 032 JC-08 PPAR-γ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动态表达及疏肝健脾法的干预作用研究

甘肃中医药大学

朱向东

段永强

贾育新

安耀荣

王庆胜

舍雅莉

成映霞 033 JC-09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张喜奎

朱为坤

王旭丽

李灵辉

周媛

颖 034 JC-10 基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病理特点”的益气、活血方剂的治疗机制

华北理工大学

赵雅宁

李淑杏

李建民

陈长香

马素慧

饶颖臻 035 LC-16 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

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

辛善栋

李爱民

周向东 036 LC-17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法、方药治疗风湿病的相关研究

甘肃省中医院

田雪梅 王海东 王智明 王爱华 吴

李伟青

张延昌

037 ZY-13 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的综合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

中山大学

苏薇薇

李沛波

王永刚

杨翠平

聂怡初

刘孟华

罗钰龙

方思琪

宏 038 LC-18 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综合康复技术规范建立及疗效机制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 040 LC-19 消癥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王雪峰

胡晓丽

张秀英

吴振起

贾广良

王加亮

丹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徐慧军 张

华 冷

梅 薛 辉 孙迎春 刘

英 刘啸风 刘

泳 041 JC-11 心经心包经与心脏相对特异性联系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安徽中医药大学 周美启

周逸平

吴生兵

吴子建

蔡荣林

汪克明

纺 042 LC-20 补肾生髓法治疗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043 LC-2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徐振晔

王立芳

王中奇

金长娟

鞠艳芳

吴秋霞

周卫东

雷 右江民族医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北京美宝烧伤创疡研究所有限公司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 王露瑶

丽 044 ZY-10 新疆中药民族药资源信息管理分析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测国检(北京)测绘仪器检测中心 李晓瑾

孙成忠

贾晓光

齐维君

樊丛照

陈国岭

王果平

闫素雅

赵亚琴

宋海龙

石明辉 045 LC-22 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技术方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汪受传

韩新民

戴启刚

陈争光

雷 046 ZY-11 代表性经典方剂类方衍化关系与功效物质研究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

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董自波

尚尔鑫

钱大玮

047 ZY-31 基于“干细胞循环”理论探讨活血化瘀法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及应用

河南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 王张金生

赵海滨

胡超群

何庆勇

王剑锋

苏国良

张阳阳 048 ZY-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药物腰痹通胶囊的研制及产业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周一飞

赵宾江

张新庄

徐振秋

罗雪磊 049 LC-24 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扶正祛瘀”学术思想在内科慢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050 LC-25 肝郁患者中医生存质量研究

袁长津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段金廒

曹龙祥

范欣生

郭立玮

宿树兰

王佩娟

唐于平

唐乾利

李杰辉

贺全勇

王洪生

黄许森

王克净

莫小强

黄衍强

吴标良

狄钾骐

孙树椿

毕宇安

常秀娟

李艳静

张念志

韩明向

吴丽敏

王艳昕

各廷秋

丁小娟

李中南

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051 LC-26 张

王俐琼

姚培芬

朱丽萍

王灵台

陈云飞

孙学华

刘一博 李

莹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药导报杂志社 蔡铁如

袁梦石

易钊旭

颜学桔 052 LC-27 香苏和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天长市中医院

高明友

曹正龙

张贵荣

王鹤林 053 LC-28 去势大鼠肌骨线粒体活性变化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黄宏兴

柴生颋

魏国强

刘庆浩

王高峰

王广伟 054 LC-29 岩舒对头颈部鳞癌放化疗疗效及外周血中cyclinB2、wnt5a、Cdc6的影响

唐山市人民医院

王建功

王晓红

胡万宁

李义慧

黄晓智

陈淑媛

刘卫东

杨俊泉

055 LC-30 利胆合剂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武汉市儿童医院 056 LC-31 心肺脾三脏同调理论指导下的湿疹防治研究 鄢素琪

吴燕祥

邓玉萍

汤建桥

熊小丽

江治霞

陈春红

张丽萍

周俪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马绍尧

李咏梅

李燕娜

顾敏婕

高尚璞

冯国强

李晓睿 057 LC-32 基于“三早”模式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及血管保护研究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方朝晖

盛炎炎

赵进东

吴云川

倪海祥

汪四虎

管玉香 058 LC-33 基于辨证施治的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构建、评价与应用

河南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湖北省中医院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谢世平

马建萍

和丽生

刘志斌 059 JC-12 常见脉象脉图参数的标准化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大学 060 JC-13 “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神经肽联络机制的实证研究

徐立然

李发枝

郭会军

王怡冰

李秀慧

蒋士卿

杨小平

谭行华

陆小左

王学民

张海芳

傅琳洁

郭世珍

姜智浩

于志峰

叶志华

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淑静

高思华 061 ZY-14 对川贝母新基原太白贝母列入《中国药典》的研究与应用

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陈世斌

朱爱梅

晶 062 JC-14 中医肝阳化风证本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梁清华

熊新贵

曾年菊

区建刚

程田力

萧梅芳 063 LC-33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

四川省骨科医院

张世明

虞亚明

罗小兵

禾 064 LC-34 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甘肃省中医院

孙其斌

张参军

王天宝

尤从新

唐致霞

李彦龙

065 LC-35 “从肾论治”在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王

丹 魏大华

卢其福

刘菊妍

宋经元

李会军

李宇航

钟相根

郑丰杰

王玥琦

苏惠萍

刘金民

高誉珊

陈云飞

何东仪

周殷

何天峰

李连波

陈潇毅

张春雁

066 ZY-15 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隋在云

王爱洁

张希林

宋卫国

李晓晶 067 LC-36 基于枢经学说的亚健康干预技术研究与开发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育风

刘振威

王开龙

静 068 ZY-16 针对炎症免疫网络的中药新药发现方法及技术平台建立 庞

唐宏亮

黄贵华

王力宁

伦轼芳

雷龙鸣

黄锦军

周宾宾

周海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郭

琰 069 LC-37 化瘀克塞胶囊对脑梗死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朱晓新

李玉洁

翁小刚

王娅杰

蔡维艳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李长生

杨晓妮

李凤玲

程振倩

程广清 070 JC-15 督脉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横断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影响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周霞

马丽虹

邱振刚 071 ZY-17 中药饮片质量分级及注册管理模式的建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湖北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

武汉市中医医院

广东药学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

刘艳菊

王英姿

黄勤挽

顾振荣 072 LC-38 石斛合剂序贯法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惠安县医院

福鼎市医院 073 LC-39

肖永庆

许腊英

吴纯洁

孙立立

丁安伟

龚千锋

梁生旺

张义生

余文珍

张捷平

王晓宁

林心君

李长征

郑燕芳

高尤亮

基于慢性肾衰竭中医优化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构建及推广应用研究

广东省中医院

刘旭生

杨霓芝

卢富华

赵代鑫

林启展

王立新

吴一帆

高燕翔 074 LC-40 基于中风预防的清热泻火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的临床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丁元庆

吴建林

路玉良

唐赛雪

马向梅

李史清 075 LC-41 基于多源证据的参麦注射液临床安全性评价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连心

冼绍祥

姜俊杰

沈培强

易丹辉

王志飞

黎元元

峘 076 ZY-18 治疗帕金森病的复方天麻钩藤口腔速崩片研究

山西中医学院

李钦青

柴金苗

王玉璧

张俊龙

王玉秀

闫川慧

李东明

琼 077 ZY-19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心血管活性评价技术与应用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山东大学

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药科大学 刘可春

韩利文

何秋霞

彭维兵

李晓莉

陈锡强

臧恒昌

曾英姿

杨永平

宋少江

周万辉

王荣春

晨 078 LC-42 益气养阴活血消癥通络法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干预及机制探讨

河北省中医院

陈志强

张芬芳

张江华

王月华

李黎莉

敬 079 ZY-20 “靶-效”关联多向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整合效应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大学 吴钉红

刘春芳

孔祥英

危建安

余靖宏 080 JC-16 声波经络共振现象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体系的探索与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

北京市延庆区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郑晓鹏

鑫 081 LC-43 刮痧技术分类标准与操作规范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陕西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河北省垂成职业培训学校 刘

田宇瑛

徐东升

张豪斌

082 ZY-21 黄芪皂苷甲改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复旦大学

张雪梅

王云满

王 浩

王 利

殷佩浩

刘育军

汤庆丰

池杨峰

083 ZY-22 《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深圳市中医药企业标准联盟

深圳市中医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中药公司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澳门科技大学

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兰青山

赵霁飞

许冬瑾

任继伟

邓雪枝 084 JC-17 紫朱软膏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前及临床应用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杨

婷 085 LC-44 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李卫红

李卫民

刘丹卓

张亚萍

覃洁梅

叶勇玲

黄婵娟 086 LC-45 陈全新学术思想、针法体系及其临床应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 黄彬城

周俊亮

冼耀东

李健敏 087 JC-18 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及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河北省中医院

刘建平

刘彦岭

陈建权

郎晓猛

荣英蕊。088 ZY-23 复方苦参注射液标准化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应用

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廖利平

吴培凯

黎志文

黄曼雪

翁思妹

徐美渠

杨莹曦

吕亦华

杨金生

王莹莹

赵美丽

闫平慧

王兴泽

孔垂成 许继宗

王雪茜

李月明

张涛静

杨建宇

郭雁冰

卢传坚

赵瑞芝

徐筱杰

黄闰月 卢传礼 陈少丹

袁小红

柳国斌

李西林

奚九一

王丽翔

闫少庆

陆姿赢

李文惠

陈秀华

陈全新

张圣浩

甄宏鹏

李安平

王智民

林洪生

董迷柱

关扎根

王瑞珍

李建伟

王旭文

张思巨

王金华

李文龙

海丽娜

高慧敏

刘晓谦

秦文杰 089 LC-47 中医特色疗法诊疗体系构建与临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军区总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090 KP-03 《你最想要的养生书——中医的生命科学与养生秘诀》 房

王文远

马玉侠

沈国权

程英武

孙武权

朱清广

李建华

蒋诗超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何天有

赵中亭 091 ZY-25 内蒙古产道地药材黄芪规范化生产与资源利用

中国医学科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呼和浩特市通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医科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谷彩梅

娟 092 ZY-26 益肾通络法治疗痹症的新型外用制剂研究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刘善新

陆永辉

赵渤年

李克明 093 ZY-27 中药材大品种综合开发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发实业集团业锐药业有限公司

文山苗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

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

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杨兆祥

赵东明

王炳艳 094 LC-46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规律及基础研究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095 ZY-27

孙晓波

孙桂波

徐惠波

董方言

杨崇仁

张颖君

余育启

陈中坚

方同华

黄林芳

刘德旺

冯学明

杨庆珍

郑司浩

段宝忠

刘华一

王秀娟

江海涛

李桂珍

侯荣慧

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共性平台建设及临床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096 JC-19 唐旭东 高

芳 訾明杰 李

赵迎盼

李庆娜

曹唯仪

翁维良

明睛颗粒对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097 LC-58 普连膏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疗效评价及其方法学探讨

中日友好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张立新

杨顶权

邢建民 098 JC-20 基于二陈汤的爱罗咳喘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湿阻肺)的作用及机制

河南中医学院

谢文英

尚立芝

张良芝

薛红莉

卢长青

陈四清

包海燕 何

张紫娟

常学辉

凯 099 LC-48 手法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

白彦萍

周冬梅

李元文

张云璧

刘瓦利

刘建平

张广中

宋佩华

唐由之

梁丽娜

周尚昆

詹文捷

王慧娟

陆丽珠

宁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周英杰

郑怀亮

周旭

周晓峰

赵鹏飞

王少纯 100 LC-49 精确评价方法在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 101 LC-50 化痰通络法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与基础研究 潘卫东

张慧敏

秦保锋

王明哲

朱旭莹

姜文斐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玉莲

周震

郭家奎

张琳琳

韩文文

宋宛珊

王立存 102 JC-21 王绵之治疗痛经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价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103 LC-51 “肾藏精”与“从肾论治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白

吴晓丹

刘迪谦

王燕霞

刘畅鑫

许文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卞

褚立希

赵宗江

耘 104 LC-52 慢性肝病的中医诊疗规范研究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施维群

杨育林

茹清静

林胜文

孟庆宇

程贤文 105 KP-04 《家用食疗补养大全》

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

陈国姿

田锦鹰

黄桃园

胡世平

梁鼎天

周玉蒙。106 ZY-29 太空丹参优良品种选育及资源质量特性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 潘清平

喻亚飞 107 JC-22 南方红豆杉抑制人A549肺癌及对EGFR等靶点的干预作用

浙江省中医院

舒琦瑾

王彬彬

谢长生

陈群伟

陈赐慧

郦安琪 108 JC-23 针刺调制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脑网络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针灸研究所 汪卫东 109 LC-53 慢性肾脏病中医临床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

杭州市中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马红珍

陶筱娟

袁发焕 110 LC-54 IgA肾病虚、瘀、风湿证的辨证、证本质及病机演变的研究

杭州市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陈洪宇

朱彩凤

程晓霞

朱晓玲

周柳沙

于健宁 112 LC-55 云母及其复方颗粒对胃肠粘膜损伤的保护研究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

王拥军

沈自尹

张玉莲

郑洪新

吴志奎

孟静岩

唐德志

黄建华

刘塔斯

曾晓艳

杨先国

龚力民

林丽美

刘应蛟

何云飞

方继良

荣培晶

王小玲

刘志顺

景向红

王永钧

何立群

王小琴

张佩青

魏连波

曹式丽

杨霓芝

钦丹萍

周亨德

任永葆

邵国民

韩建新

钟继红

包海标

刘越洋

许志良

杨莹莹

琳 113 JC-24 基于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数据的知识发现方法学及应用示范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北京交通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王映辉

张润顺

刘保延

周雪忠

薛燕星

周霞继

张小平

薛伯寿

姚乃礼

宋观礼

郭玉峰

李文泉 114 KP-06 《从一到十谈养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张雪亮 115 KP-07 《食物是天然的药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王国玮

周滔 116 LC-56 脂汰清抗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与机制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叶世龙

刘爱芹

郭培秀

周莉娟

彭智勇

许文东 117 JC-25 开壅刺血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评价及操作技术规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玉明

刘宝义

卢秋霞

韩秀丽

牟晓青

潘德军

敏 118 ZY-30 沪产番红花引种栽培种植技术优化研究与规模化生产

上海华宇药业有限公司

许振光

吴树华

嬿

裴卫忠 朱俊杰

黄丽娅 119 ZY-31 假鹰爪新骨架活性先导物及其衍生物优化合成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吴久鸿

李国雄

韦林毅

郭宏举

宋明玉

周晓磊

张学辉

张梁

厉恩振

王杰松

潘敏翔

胡春梅

舒彦松

马天翔

郑凯音 120 LC-57 新血府逐瘀软胶囊对冠心病血瘀征象及血管新生的影响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吉中强

纪文岩

周景想

卢英红

陈卫星

慧 121 KP-08 《大道至简——有尊严地活过一百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林超岱

第二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

(2003年1月9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繁荣中医药学术,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人组成。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属社会力量设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基础研究奖和应用研究奖。奖励项目共分三个等级,奖励周期为每年一次。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成果。

(一)发现和提出本学科领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八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推 荐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以下单位和专家推荐:

(一)省级中医药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

(二)解放军中医药学会;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

(五)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推荐。

第十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完成研究工作之后和没有争议的项目。推荐应用研究奖的项目必须是在实践中应用一年以上。仪器、器械、设备和工艺流程研究项目,应完成工业性试验;形成商品的须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若是在国外完成的,应该明确产权属于我国。

第十二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为其他同级、同类奖励项目。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时,应当包括其子项。若某子项科技水平很高,不仅适用于本项目,还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在去除该子项后不影响总项目的前提下,征得总项目负责人同意,方可单独予以推荐。重大项目申报时,应当写明其中的某子项推荐、获奖情况。第十三条 推荐本奖励项目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专家应当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五条 推荐材料报送所在地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中医药学会,解放军中医药学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由其审核或汇总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报送材料的时间为每年的2月1日至3月31日。

第四章 评 审

第十六条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按以下内容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一)是否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二)是否按规定填写并报齐应当有的附件;

(三)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技术内容是否真实;

(五)是否按要求录制本奖励项目的计算机软盘。

第十七条

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并实行差额评定。项目的初审由专业组完成,终审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第十八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九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二十条 项目初审时,经评审委员会专业组专家评议,投票表决后,必须是获得专家人数超过半数同意的项目,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终审时,经评审委员会委员讨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人数半数同意的项目报指导委员会,经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可授予“一、二、三等奖”。

第五章 争议处理

第二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三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裁决。

第二十四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获奖资格。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

第六章 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

第二十五条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之一的主要研究人员为主要完成人:

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并组织、协调、管理项目的实施;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作出重要贡献;直接参与并解决在应用、推广或者投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难点。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的为主要完成单位:

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

获奖单位必须是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单位。

第二十六条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七章 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授予荣誉证书,颁发奖金。获奖项目的奖金全额发放。

第二十八条 主要完成人所得奖金应当占奖金总额的70%,其余的可以发给科研辅助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奖金不计入单位的奖金总额,不征收奖金税。

第八章 奖励机构

第二十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权力机构,负责本奖励工作,对涉及本奖励的所有事宜有最终审核、裁决的权力。

第三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机构,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并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

第三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负责制。委员会委员为聘任制,委员对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对委员有考核、任免权;委员必须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有理有据,不允许有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并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三十三条 凡涉及、接触本奖励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强化保密意识,有保密义务和责任,出现泄密问题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 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中华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三十六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精)

附件6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并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的大小排序。

在科研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公民或者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客观管理和指导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常务理事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和提出对本学科领域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十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标准:

(一)基础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应用研究综合评定标准: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库: 奖励办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

专家库专家任期三年。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评审会议前,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出参加评审会议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并在遴选出的专家中提名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人。

第十四条

评审组:

根据申报项目的专科情况,将评审委员会专家分为若干评审组。第十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对获奖项目的审定。

第四章 推

第十六条

申报渠道:本奖励按项目来源,制定如下申报渠道:

(一)地方推荐须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中医药学会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二)专科分会推荐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审核(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推荐项目由主任委员签字后须主任委员所在单位盖章),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推荐项目须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审核,按分配名额,统一汇总申报我会。

(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以上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推荐的项目按分配名额可直接申报我会。

(六)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相关学会推荐的项目可直接申报我会。

第十七条

申报要求:

(一)申报时间:每年的二月一日至三月三十一日,逾期上报不予受理。

(二)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三)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

(四)未设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申请奖励的项目可采用同专业专家(至少5位)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申报部门,按名额申报。

(五)申请奖励项目的材料属于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的应在申报当年的前一年批复鉴定(应用一年以上);属于基础研究,原则上不要求成果鉴定但必须出据部、局级项目管理部门的验收证明材料,其内容的相关论著截至推荐时间必须公开发表1年以上,主要论著同时注明引用情况,含他引、自引、正面引用的具体情况。

(六)按《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要求填写。

(七)《项目摘要》要求用中、英文填写,800字以内(英文500词以内),一式各6份,一律要求打印。

(八)查新报告书,应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信息研究所和中药研究所、福建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重庆市中医药研究院等)提供。

(九)同行鉴定证书,应由所在中央部委、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对新药项目按以下(十一)款处理,示同鉴定报告。

(十)基础研究应提供引文证明,应用研究应提供推广和应用证明。对研究项目中涉及使用实验动物的项目,还应提供清洁级以上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合格证明。

(十一)新药研究项目。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1-5类(即旧法规一、二类)应取得临床批件,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项下6类(即旧法规三类)原则上不予以推荐,但对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亦可推荐。

(十二)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并出具证明。

(十三)申报项目应提供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和争议的保证书。

(十四)其它相关证明文件,如论文、专著、专利证书等。

(十五)每个申报项目均需提供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和《项目摘要》的计算机软盘或光盘1份。

(十六)申报渠道中凡需汇总项目申报我会的单位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汇总表》,一式两份及计算机软盘一份。

(十七)申报项目的资料审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本次评奖:

1、不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2、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或争议;

3、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不符合规定;

4、不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5、原始材料不完全或不真实;

6、填写资料不完整,无法审查;

7、有悖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8、其他不符合申报要求的情况。

第十八条

经评定未授奖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活动中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及本细则有关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如再次推荐须隔年进行。

第五章

第十九条

推荐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奖励办提交推荐书及相关材料。奖励办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奖励办将对形式审查结果网上公示30天,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以要求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并退回推荐材料。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由奖励办提交初审专家委员会进行初评。

第二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

第二十一条

初审和终审均按照从一等奖到三等奖的顺序评审,并按得票数由多到少根据相应级别的评奖额度,选出获奖项目。余下项目参与下一级别奖的评审。获奖项目均按得票数多少,顺序排列。

第二十二条

奖励办将为每个参评项目确定相应专业的主审专家1人,副审专家2人,主审专家应当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并写出书面意见。主审与副审将意见向本评审组汇报后再进行投票。

第二十三条

初评中获得超过半数专家同意的项目,主审专家按照专家评价表填写评价指标、评价程度等级标准及专家综合意见,由评审组组长签字,经初评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核准签字后,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初审将根据情况推荐8-10个授予一等奖的项目,参加终审。

第二十四条

初审推荐一等奖的项目必须参加终审答辩,参加终审所有级别的项目,一律实行差额评定。经终审评审委员会讨论,并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半数同意的项目,可预评为“一、二、三等奖”。

第二十五条

奖励办将对通过终审项目的结果在媒体公示30天,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予以确认。

第二十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评审的候选项目有利害关系的评审专家应当主动回避。

第五章 公众监督及异议处理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通过项目,采取公示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奖励办公室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完成单位、完成人对评审结果不满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九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常务理事会裁决。

第三十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获奖资格。对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并对无异议或经确认后的项目进行公布、授奖。

第三十一条

对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剽窃、侵占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第三十二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七章

第三十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的等级进行确认,批准。

第三十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完成人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奖励项目数额:

一等奖

7项以下

二等奖

20项以下

三等奖

30项以下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八章

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版)

附件8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修订版)

(2009年3月25日常务理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四章

推荐 第五章

评审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七章

授奖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工作,保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审质量,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以下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中医药科学技术高峰,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为人民健康服务,加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学的评审制度,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干涉。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授予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或组织的荣誉,对同一项目授奖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单位不得作为获奖者。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上如实宣传报道及编辑、整理、印制汇编、光盘的权利,未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授权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展任何涉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宣传活动。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一)所称“重要科学发现”应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

2、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3、得到国内外中医药学界公认。其中“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是指该项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 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指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得到国内外中医药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两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二、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科学发现程度、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主要论文和专业著作的影响以及对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九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二)所称“产品”包括各种医疗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以及新药品;“工艺”包括中医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等;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奖励范围不包括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被他人重复实现的技术。

二、《奖励办法》第七条

(二)所称“重要中医药技术发明”应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

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3、已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其中“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技术原理或者技术方法上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两年以上,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三、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中医药学技术发明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新颖性与创造性、技术先进性、成熟完备性与转化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 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完成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1、技术创新性突出:在中医药学研究和预防、诊断、治疗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本学科领域、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领先水平;

2、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两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3、推动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显著: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促进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创新程度、技术难度及水平、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推广应用程度、已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要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或在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可以评为一等奖;

2、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或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可以评为二等奖;

3、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创新,有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有转化,创造了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意义,或在行业内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一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作品”(以下称科普作品)是指以普及中医药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目的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学普及出版物。包括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科普音像制品(指以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为载体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普出版物)。

科普论文、科普报纸和期刊、外国语言文字撰写的科普作品、国民学历教育的教材、实用技术的培训教材、科幻类作品及科普翻译类作品暂不列入奖励范围。

二、《奖励办法》第七条

(三)所称“优秀中医药科学技术普及作品”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属于科普原创作品。该作品所表达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国内外还没有其他科普作品将其作为主要表达对象进行创作;或者国内外虽有科普作品对其进行了创作,但采用了与已有科普作品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创作。

2、属于科普编著作品。该作品对其他科普图书、电子出版物等科普载体中的相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编著,形成独立体系。

三、科普作品参考以下标准,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1、创新性突出:在保证科学技术被准确、完整转述的基础上,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重要创新,使科学技术经过科普创作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可读性强,从而使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科普图书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品标准;科普电子出版物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同类产品中的合格品水平。科普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

2、社会效益显著:科普作品已公开出版发行两年以上,或者其内容还被其他传播方式(如电影、电视传媒等)所采用,其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国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领先水平,使科普作品介绍的科学技术知识等内容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促进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对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作用,由此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3、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后续科普作品创作,推动了我国医学科普作品创作事业的发展。

科普作品的主要完成人和单位应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创造性的贡献。第十二条

一、《奖励办法》第七条

(四)所称“外籍人士或者外国组织”是指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中对我国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组织。

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授奖不分等级,根据合作情况、科技贡献及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1、在与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2、在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技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科技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进了我国中医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3、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对我国的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十三条

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发现与阐明重要科学现象、特性和规律,创立科学理论和学说;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对重要基础数据的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二、是重要技术发明的部分或者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三、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并指导工作;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并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重大贡献;在直接参与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或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第十四条

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二、在项目研究、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申报(卫生管理专业项目除外)。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十五条 评审专家库: 中华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专家聘任 期3-5年。

第十六条 评审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在评审专家库中随机遴选出参加评审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推荐项 目的评审。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3人。

第十七条

评审组:

根据参评项目的专科情况,评审委员会分为若干评审组对项目进行评审。第十八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对获奖项目的审定。

第十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评审、奖励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有关决议;

二、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的形式审查、公示、初审、终审、奖励与发布等组织工作;

三、宣传优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四、负责科研管理人员有关科技奖励管理的培训工作等。

第四章 推

第二十条

各推荐单位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当年的通知要求进行限额择优推荐。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评价意见,并对推荐项目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各单位统一汇总报送推荐材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可3人以上(含3人)共同推荐一项本学科领域或所熟悉专业的项目。推荐时,每名院士须独立写出对所推荐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意见,并亲笔签名。

第二十一条

申请奖励的项目需要符合以下要求中的至少一项:

一、已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奖和相当等级科技奖励三等奖(含)以上的成果;

二、已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含)以上的获奖成果;

三、未获得过奖励的项目,可采用五位同专业专家(具有正高职称)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推荐部门,按名额申报。

第二十二条

已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当年同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为建议授奖项目后,自动终止该项目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程序。

同一项目不得同时推荐同级同类性质的其它奖励。已获得同级同类性质奖励的项目,如未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不得推荐。

第二十三条

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保密项目不得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第二十四条

未能通过评审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工作又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及本细则有关规定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

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项目,如再次推荐须隔一年。第二十五条

推荐时,在规定时间内登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评审系统,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按要求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有关材料,及时提交,并报送纸质材料。

第二十六条

推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除符合上述条款所列的条件之外,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技术资料完整准确;

二、没有知识产权以及有关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的争议,三、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取得有关许可证,且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公共利益的项目,如食品、药品等,必须要取得主管机关批准;

五、反映推荐项目主要科学技术内容的论文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由中外学者共同合作完成的论著,中国学者应当为主要研究者,且不存在知识产权权属的争议;

六、应用性技术成果必须经过实际验证并具备推广条件或已推广应用。仪器、器械、设备等研究项目,应取得国家批准和可以生产的证书及完成市场准入并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技术标准项目应正式颁布并实施两年以上;

八、科学技术项目应经过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查新检索,并由其出具查新咨询报告书;

九、推荐中医药科普作品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准确、及时反映当代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在出版上应当符合国家《出版管理办法》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所规定的相关要求。

第二十七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推荐本奖励:

一、没有中医药内涵的项目

二、不符合伦理原则的;

三、凡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存在争议并未得到解决的;

四、原始材料不真实或不完整的;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八条

申报人对推荐项目的评审专家如有回避要求的,可填写回避专家申请表,并提出书面理由。每个项目所提出的回避专家人数不得超过2人。

第五章

第二十九条 评审程序

一、形式审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

二、公示: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媒体公示30日。

三、初审:对无异议和已经解决异议的项目提交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进行初审。

四、终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的的项目进行终审。初审和终审分别采取网络和会议评审的方式,评审表决采取网络和书面投票方式,评审表决票数应当超过实到评审委员选票半数(如得票数超过半数以上的项目多于应选名额时,则按票数多少依次取至应选名额)。

第三十条

申报项目负责人和第一完成单位可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终审前的任何阶段提出退出评审的请求,并按要求分别提供书面申请材料和公函。

凡不接受终审结果的项目负责人四年内不得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第三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对评审结果进行确认。第三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主要完成人不得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委员不参加本单位同专业项目的评审。

第三十三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申报的项目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密。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三十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社会监督,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完成人或单位及其项目持有异议的,可在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真实身份书面提出,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二、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单位法人要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

三、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涉及获奖主要完成人和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

1、实质性异议由有关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协助处理。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推诿和延误。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接到异议通知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异议材料,并如期做出书面答复。必要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可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或采取其它解决方式。

2、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提出调查、核实报告的不予进入终审。

四、推荐单位、推荐专家、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评审结果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三十五条

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向终审会议报告异议核实情况。对投诉者给予保护。

第七章

第三十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实行限额,一等奖人数不超过15人,单位数不超过10个;二等奖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数不超过7个;三等奖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数不超过5个。

科普作品每年授奖不超过5项;软科学项目每年授奖不超过2项;国际科技合作类每年授奖名额不超过5名,授予荣誉,不发奖金。

第三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确认,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以当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奖励决定为准。

第八章

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自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第五篇: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一等奖10项

201001-01

JC-18 脾瘅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

仝小林

朱永宏

姬航宇

连凤梅

李修洋

焦拥政

刘文科

秦培洁

周水平

201001-02

JC-08 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昆明学院

赵宏斌

董锡亮

王建伟

罗德军

周旭

李林芝 201001-03

LC-88 抗疲劳诊治方法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

贾丹兵

李乃民

王正雷

李春杰

宋世鹏

孙旗立

苗立成朱

唐立明

巩沅鑫

201001-04 ZY-21 “脑心同治”理论及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胸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赵步长

伍海勤

王益民

薛人辉

南景一 201001-05 JC-22 中医古籍抢救、发掘与利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曹洪欣

薛清录

张志斌

刘国正

符永驰

张华敏

肖永芝

郑金生

尹爱宁

马继兴

王咪咪

201001-06

ZY-31 中药配方颗粒的创制与产业化应用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 周嘉琳

王元清

徐以亮

201001-07

LC-54 拖线技术在难愈性窦瘘类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陆金根

阙华发

曹永清

陈红风

郭修田

向寰宇

程亦勤

王云飞

马海峰

梁宏涛

201002-08

JC-30 证候规范及四阶三网的辨证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王庆国

王天芳

朱文锋

张连文

张启明

吴秀艳

薛晓琳

于春光

黄碧群

任廷革

杜彩凤

陈建新

徐雯洁

于丽丽

201001-09 LC-62 中医特色体检中体质辨识服务于公共卫生的应用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医协会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广东省中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

郑守曾

谢阳谷

莫用元

杨志敏

金明兰

李英帅

吴宏东

岩 201001-10

ZY-23 基于热力学思想的中药寒热药性评价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肖小河

赵艳玲

王伽伯

李丰衣

蔡光明

袁海龙

山丽梅

赵海平

周灿平

张学儒

二等奖 39(含科普2项)

201002-01

LC-89 中药糖耐康干预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铜华

张祝君

寇秋爱

唐雪春

李庭凯

徐暾海

谢培凤

郭翔宇

201002-02

JC-09 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共建与共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浙江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刘保延

吴朝晖

尹爱宁

范为宇

温先荣

陈华钧

李海燕

201002-03

LC-41 新药丹鳖胶囊的开发研究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罗国器

卫爱武

莫国强

马仲丽

魏大华

陈世斌

王学超

黎佩红

201002-04

JC-26 针灸升温效应和经穴温度特性客观显示及机制与应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朱元根

赵湘杰

马慧敏

王淑友

李顺月

孙志波

马春红

谭连红

宋晓晶 201002-05

ZY-17 源于补肾中药的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阐明与新药发现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 殷

刘志惠

201002-06

LC-12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药干预治疗研究

南京市中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 江苏省中医院

金黑鹰

孙树汉

颜宏利

杨柏林

丁义江

陆一鸣

谈瑄忠

耿建祥

201002-07

ZY-29 中药八角茴香成分莽草酸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孙建宁

郭亚健

徐秋萍

孙文燕

张硕峰

张桂燕

王宏涛 201002-08

LC-33 以小儿肺炎为示范建立中医辨证规范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

大连市儿童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

王雪峰

梁茂新

崔振泽

吕玉霞

姜之炎

李燕宁

许尤佳

刘小凡 201002-09

JC-32 系统脏腑理论构建问题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效霞

王振国

201002-10 LC-17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康复评估与生化机制研究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杨秀丽

高志棣

王松青

201002-11 LC-06 大黄灵仙胶囊降低胆石症术后残石率及复发率的临床研究

广西中医学院

唐乾利

黄名威

王清坚

廖冬燕

陆世锋

黄小明

周薇 201002-12 ZY-27 芒果叶药用基础系统研究与产品开发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邓家刚

郑作文

覃洁萍

李学坚

王志萍

钟恒钦

201002-13

LC-92 痹病痰毒并治论基础与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

河北大学

马玉琛

姚会艳

赵淑灵

郭晓艳 201002-14

LC-52 针刀微创治疗脑瘫肢体畸形的技术建立及临床应用

北京和谐医院

临清市人民医院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北京军区总医院

广西北海市合浦康复医院

新泰洪强医院

任月林

任旭飞

梁春光

陈南萍

王全贵

刘洪强

李荣耀

段为民

张远景

201002-15

LC-77 中药防治病毒性心肌疾病机制的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亚滨

刘影哲

陈会君

张继江

张春芳

周渭

岩 201002-16

LC-61 基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诊疗评价体系建立及应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维

王承德

刘晓亚

张磊

陈伏宇

刘滨

王熠

左芳

201002-17

LC-47 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体系及量表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姚魁武

何庆勇

朱明军

马长生

孟庆杰

提桂香

王师菡

201002-18 LC-36 慢性胃炎证候及其粘膜免疫、内分泌表达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张声生

汪红兵

周滔

吕爱平

鞠大宏

李乾构 201002-19

LC-23 以运脾止泻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闫慧敏

陈昭定

王晓玲

季之颖

侯林毅

王志新

王志钧

201002-20

JC-23 穴位电刺激对增强运动员速度力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杨华元

马海峰

刘堂义

顾训杰

胡银娥

红 201002-21

ZY-19 长白山道地药材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与应用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孙佳明

邱智东

徐多多

颖 201002-22

JC-10 补肾生精丸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曰庆

李海松

杨阿民

刘福鼎

彬 孙

201002-23

LC-43 茸菖胶囊抗痫益智作用及其神经生化机制的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新民

杨常泉

张喜莲

施畅人

于建春

姚凤莉

刘薇薇

刘玉珍 201002-24

LC-38 精简补肾固表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新药临床前研究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蔡同德堂中药制药厂

上海中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医院

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

虞坚尔

霍莉莉

夏以琳

赵正福

朱盛国

陈燕萍

倪菊秀

顾明达

闵伟福

董幼琪

201002-25 LC-72 吕仁和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肖永华

赵进喜

杨晓晖

201002-26

JC-16 肝靶向丹参酮ⅡA纳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治疗肝癌的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范忠泽

冯年平

王金玉

殷佩浩

周利红

刘宁宁

许建华 201002-27

LC-40 开缝手法治疗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的多中心临床评价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省中医院

郑州市骨科医院

李慧英

汪利合周运峰

赵鹏飞

王嵩峰

李现林

王衍全 201002-28

ZY-11 龟鹿益髓胶囊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河北以岭医院

陈金亮

王殿华

周顺林

李永利

苏卫东

张志慧

李红霞

路凤月

毕学杰

201002-29 LC-78 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和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黄宏兴

刘洪江

刘庆思

林一峰

201002-30

LC-81 中医调和肠胃法预防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肠毒性的发生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贾立群

朱世杰

李利亚

李佩文

万冬桂

程志强

娄彦妮

崔慧娟

林 201002-31 LC-58 2型糖尿病中医结构化住院病历数据库的建立及诊疗规律挖掘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

姜兆顺

陈世波

肖月星

魏军平

张润云

李鸣镝 201002-32

LC-83 炎克宁冲剂对大鼠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模型作用机制及其疗效观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孙一鸣

马宝璋

侯丽辉

杨东霞

冯晓玲

满玉晶

燕 201002-33

LC-65 降糖通络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庞国明

王志强

姚沛雨

莉 201002-34 LC-90 子宫内膜异位症从瘀毒论治的系列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钢职工医院 连

孙振高

张建伟

孙洪胜

刘源香

201002-35

LC-39 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

何升华

彭俊宇

吴小海

闫少清

郭世祥

俊 201002-36 LC-59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方案建立及评价方法的示范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毛静远

曹式丽

孙增涛

陈大权

高秀梅

王泓午

王保和

孙兰军

杜武勋

郭利平

201002-37 LC-13 经皮加压带锁肱骨髓内钉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张作君

王俊颀

牛素玲

朱太咏

孙永强

昌中孝

杨林平

崔泽升

许海燕

201002-38 KP-06 《药食同源》(食物卷、药物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李乾构

张声生

汪红兵

朱培一

201002-39 KP-08 《痛风居家疗法一本通》

深圳市中医院

深圳市第四(福田)人民医院香蜜湖风湿病分院

张剑勇

叶志中 邱

侠 钟

力 曹亚飞 邱仁斌 储永良 陈德黎

侯东辉 李剑松

三等50项(含科普3项)

201003-01

LC-02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疗效的研究与评价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胡丙成卢金荣

蔡玉颖

周振坤

张雅丽

腾雨虹

尚艳杰

201003-02

ZY-10 中药双相胶囊制剂技术及多功能胶囊填充机的研发与应用

江西中医学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杨世林

罗晓健

鲁永胜

吕爱平

王跃生

张国松

饶小勇

201003-03

LC-67 改善心肾阳气互资法防治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蒋梅先

姚成增

阮小芬

徐德生

吴大正

贾美君

201003-04

JC-20 中医儿科学术史、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研究

深圳市儿童医院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广州市黄埔区中医院

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朱锦善

高修安

罗光亮

曾庆祥

徐玮华

章文平

201003-05

LC-08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

杨佃会

单秋华

魏凤琴

孙秀华

马祖彬

201003-06

ZY-18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方案的研究

青海省中医院

陈卫国

贾守宁

马春花

李生洪

李军茹

熊成钢

齐洪军

201003-07

JC-15 从脑肠互动途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摩腹法治疗作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金贵

王艳国

刁殿军

陈国华

刘凤勇

201003-08

JC-25 补肾活血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成纤维细胞向成骨型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冯兴华

刘宏潇

贾春蓉

吴志奎

何夏秀

201003-09

LC-80 调脾护心治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广东省中医院

吴焕林

阮新民

罗文杰

王云飞

李新梅

宇 201003-10

LC-56 复方水蛭口服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与实验研究

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

姜典勋

罗冬梅

富春儒

池明宇

程晓丽

丁海军

201003-11

LC-63 活血化瘀中药血必净通过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保护肾功能的临床研究

北京军区总医院

天津市红日药业有限股份公司

周荣斌

王新华

陈冬梅

姚小青

朱继红

李随新

201003-12

LC-60 青黄散为主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胡晓梅

许勇钢

杨晓红

王洪志

201003-13

JC-04 中药脱管散对创伤性皮缺损组织修复的实验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张晓刚

曹林忠

张文贤

苏安平

杨国栋

201003-14

JC-31 《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全面校注考证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201003-15

LC-82 左归丸对MSG-肝再生-大鼠肝再生影响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湖北省中医院

李瀚旻

张六通

邱幸凡

喻朝晖

吴寿善

201003-16

LC-73 通窍汤治疗急性鼻窦炎的机理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

熊大经

亓鲁光

袁晓辉

朱天民

刘平平

刘素茹

201003-17

LC-18 国家级名老中医丁启后妇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传承与研究

贵阳中医学院

丁丽仙

翟婷婷

管雁丞

马丽燃

201003-18

LC-24 不同方向摩腹对健康人群胃肠生物电影响的比较研究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葛湄菲

王兰青

刘维菊

程红云

廖品东

201003-19

ZY-26 复方葛根胶囊治疗高血糖高血脂病研究

山西中学医院

刘亚明

刘必旺

杜道辉

201003-20

LC-69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冷向阳

赵文海

黄铁银

李振华

李新建

赵长伟

王晶石

刘柏龄

201003-21

LC-11 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流行病学调查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杨秀丽

王青竹

刘玉玲

杨丰贤 201003-22

LC-14 功能性子宫出血病证规范化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

尤昭玲

马惠荣

赵新广

李卫红

刘丹卓

孙晓峰

201003-23

ZY-06 黄蜀葵花和映山红花中黄酮类物质对心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

陈志武

李庆林

袁丽萍

201003-24

LC-55 新砭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评估

北京中医药大学

谷世喆

衣华强

谢衡辉

侯中伟

王朝阳

吴家萍

张维波

201003-25

JC-11 三氧化二砷和粉防己碱抑制乳腺肿瘤作用及协同效果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裴晓华

李曰庆

罗德轩

樊英怡

马秀璟

李桃花

邓卫芳

201003-26

LC-79 中医药提高肺癌疗效和生存期的系列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岱翰

林丽珠

陈林香

贾英杰

戴馨仪

张恩欣

201003-27

LC-22 脾主运化与药动学的相关性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红敏

李新中

罗杰坤

201003-28

ZY-12 中药生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研究—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吴水芝

陈春贵

周俊

彭招华

201003-29

JC-05 基于“脾藏意,主思”理论的脾脑相关性系列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

纪立金

于晓艳

李奕祺

林若勤

邓月娥

201003-30

LC-37 健脾益肾法(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其营养不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

李顺民

易无庸

周小舟

杨曙东

周小梅

易铁钢

201003-31 JC-24 基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有害网络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刘剑刚

刘龙涛

姚明江

赵文明

蔡琳琳

201003-32

ZY-20 基于肺肾亏虚理论的中医药辨治急性咽炎的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文萍

李晓斌

赵克明

曹琦琛

吕玉萍

王华伟

韩可丽

201003-33

JC-21 桂皮醛和芍药苷对细胞骨架β-actin表达及构型重建的影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霍海如

刘洪斌

李沧海

马悦颖

李兰芳

姜廷良

赵保胜

201003-34

LC-45 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

卢秉久

薛立平

宫丽鸿

201003-35 LC-21 凉血化瘀方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及机理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唐由之

巢国俊

王慧娟

静 201003-36 ZY-25 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的中医辨证治疗及调心方研究

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乐胜科技有限公司 林水淼

赵伟康

周如倩

郁志华

金国琴

朱粹青

侯团章

201003-37

LC-64 纤克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气虚血瘀型)作用机理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宫晓燕

王泽玉

赵东凯

201003-38

LC-27平喘颗粒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寒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杨质秀

张雅丽

朱莉莉

杨明耀

吴秉纯

许宏连

张俊威

201003-39 LC-34 前列舒清片

天津市曹开镛中医男科研究所

天津曹开镛中医男科医院 曹开镛

201003-40 LC-75 脓毒症中医临床证候特征及脓毒症急性肾损伤防治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刘清泉

201003-41 JC-13 行气消胀法调整胃肠运动机理及临床推广应用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蔡光先

刘令安

刘柏炎

易跃能

刘正清

匡建军

201003-42 LC-19 壮骨颗粒对去分化软骨细胞再分化调控的实验研究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陈德喜

郎继孝

李沂红

万修阳

刘卫国

于沛林

强 201003-43 ZY-15 中药有效成分分析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张兰桐

杨秀岭

王春英

杜英峰

许慧君

李小娜

冯小龙

201003-44 JC-14 陇中损伤散防治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甘肃省中医院

李盛华

谢兴文

周明旺

周晟

王想福

叶丙霖

201003-45

ZY-07 江西特产中药彭泽贝母的化学成分研究

江西中医学院

刘红宁

罗永明

朱卫丰

陈丽华

范崔生

201003-46

LC-10 “筋为骨用”理论方法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高文香

邹春雨

毕蓓蕾

高书图

瑛 201003-47

LC-70 中国推拿

长春中医药大学

王之虹

韩永和

李新建 201003-48

KP-13《新农村卫生保健》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黄亚博

陈四清

李家宝

薛明新

杨大锁

时凤英

耿曙光

201003-49

KP-07《日常饮食宜忌全书》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孙金芳

杨秀丽

201003-50

KP-01 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

张瑞贤

李国坤 舒晓奋

王滨生

曾令真

下载2016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