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

时间:2019-05-14 13: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

第一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

2013年10月2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主办我院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在湖南省长沙市星沙碧桂园凤凰大酒店开幕。此次会议共有4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皮肤科专家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刘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外交流中心副主任杨德昌、湖南省卫生厅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邵湘宁、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党委书记黄惠勇、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刘祖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温海、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朱学俊、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郝飞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武汉市一医院副院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熊辉及党委书记伍一文等出席会议。熊辉在会上致欢迎词,黄惠勇、邵湘宁、刘平先后做了重要讲话。

大会期间,来自全国皮肤科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经验交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承办方,在此次大会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及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据悉,开幕式前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三次换届选举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杨志波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皮肤科主治医师尹敏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副秘书长。此外,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也进行了第二届换届,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杨志波继任主任委员,王军文担任副主任委员,尹敏任秘书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是我国中医皮肤界的一次盛会,是皮肤科专家进行经验交流的一次机遇,对中医皮肤科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影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能够成为本次盛会的承办单位,在皮肤病的治疗与研究方面具备充分的实力和的影响力。

第二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学术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学术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

顾问:王玉玺毛舒和艾儒棣 邓丙戍 欧阳恒 姚高升 徐玉厚 禢国维主任:段逸群

副主委:卢桂玲陈达灿陈晴燕杨志波范瑞强蔡念宁秘书长:杨德昌副秘书长:周小勇

常委:卢桂玲杨志波汤保玉潘祥龙

委员:王卫王西京田静米要和张理梅李树君陈金兰林俊华郝俊华蔡念宁

皮先明陈晴燕闵仲生王以信方平时月君阴孟凡吴梦平李治年陈利远周升平唐定书蔡文墨孙虹陈达灿范瑞强汪晨孔志风朱其杰沈敏娟吴军李咏梅范瑞强钟江黄莺蔡希刘巧张毅段逸群王思平邓丙戍孙虹张小可吴卫平李斌杨志波段逸群黄尧洲潘祥龙刘红霞张合恩景瑛王香兰卢桂玲刘巧张池金何英汪黔蜀杨柳骆志成景瑛瞿幸米要和杜锡贤韩世荣王玉玺皮先明刘红霞张晓杰于小枫陈达灿邹荣生何永香韩世荣沈敏娟 李春生 蔡念宁 王思农 艾儒棣 刘雪山 张怀亮 李领娥 陈晴燕 罗小军 钟绮丽 韩首章

第三篇:第二届中华疼痛医药学术交流大会

第二届中华疼痛医药学术交流大会 北京讲医堂第四期公益疼痛技术培训

在各地基层医生及疼痛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我们已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华疼痛医药学术交流大会,并举办了三期疼痛技术公益培训,受到了广大基层医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本公益活动将长期举办,切实为广大基层医师着想,特邀业内最高水平的专家,传授真正的临床实用技术,公开他们毕生的临床经验,解答大家临床中的实际疑惑,并结合临床实践,做到使学员学有所成、成有所获,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效果,坚决杜绝“假学术之名”的会风,为打造国内清新健康的第一培训品牌而坚持到底。

第二届中华疼痛医药学术交流大会暨北京讲医堂第四期公益疼痛技术培训定于2012年10月14日~10月18日在山东郓城县举办,热切欢迎广大基层医师踊跃参与,并给予热情的支持、鼓励与批评。

培训班主要面向疼痛、骨科、骨伤、针灸、推拿、康复、理疗、软外、软伤、内外妇儿等各疼痛相关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招生,将长期坚持“免费、真教、实效”的培训原则。

故此特邀您参加本期会议及培训,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第二届中华疼痛医药学术交流大会

北京讲医堂第四期公益疼痛技术培训班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五日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华疼痛医药学会中华特色医学会

承办单位:北京讲医堂疼痛医学研究院山东郓城善德骨伤科医院

协办单位:

网络支持:特色名医网莲花疼痛网

二、会议及培训内容

1.疼痛名家学术研究及成果报告;

2.疼痛诊治专业技术与特色疗法;

3.疼痛临床经验报告;

4.疼痛专科管理与营销讲座;

5.“院长智慧风暴”现代医院管理培训。

三、会议事项

1.参会待遇:可申请办理国家一级继续教育学分(12分)。

2.会务费用:560元/人(含会议资料、合照、场地费等)。

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会议注册:2012年10月5日前汇款报名者,注册费280元。

2012年10月6日后报名者,注册费560元。

4.会议时间:2012年10月13日全天报到,14-18日每天全天课程。

5.报到地点:山东郓城县郓城宾馆

6.交通路线:

四、联系方式

北京讲医堂疼痛医学研究院

电话:010-57110998传真:010-58607012

手机:***

E-mail:tengtongyixue120@126.com

Q Q:573275780

网址:

** 具体情况请咨询会务组,免费索取会议详细资料。

附:本期特邀专家简介

1.赵毅: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学基础教研室主任、针推文献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秘书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推拿手法学》主编,上海市职业培训机构保健按摩师专业教研组组长,上海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管理网络保健按摩师专业组组长;《针灸推拿杂志》(英文版)和《推拿医学》(日本)编委。宣蛰人教授亲传弟子。

主讲课程:

2.李义凯:医学博士及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为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骨伤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南方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第四届全军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第三届骨伤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研究生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脊柱病学组理事,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常务理事,解放军军队医药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审专家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按摩与导引》编辑委员会委员,《颈腰痛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推拿疗法杂志》 国家级编委,《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国家级编委等。

主讲课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颈部及骶髂部的生物力学和临床解剖学研究》

3.李江舟:解放军202医院经筋教研室主任,医学硕士,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多年,著有《经筋理论临床应用于发挥》、《筋性内脏病》等医学专著,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技术推广项目“长圆针疗法”工作。在普及经筋理论过程中,培养了在校大学生及社会学员千余人。从事经筋临床10余年来,治疗疼痛相关病患万余人次,临床效果良好,获得了患者一致好评。

主讲课程:运用经筋理论治疗筋性内科病(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面瘫、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痤疮等)

4.汪忠:安徽安庆市莲花骨伤专科主任,宣蛰人软组织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软组织外科创始人宣蜇人先生亲传弟子,著名银质针疼痛专家,学验丰富,为软组织外科学理论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弟子逾千。

主讲课程:银质针布针与压痛点传导规律及演示

5.庞继光:著名针刀医学教授,骨科与微创外科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顾问,编著有广受欢迎的《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针刀医学临床规范治疗手册》、《脊柱四肢关节针刀入路解剖图谱》等专著,《在C型臂X线下关于腰椎横突形态与体表投影关系的研究》等论文,主持的大型《针刀医学系列教学片》获得了国家《“九五”规划技术推广项目》,二十余年来,一针行全国,桃李满天下。

主讲课程:

6.佟瑞华:中华疼痛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北京讲医堂首席针刀专家,北京亚太中医骨科医院骨科主任,祖传中医,影像学与中医骨伤学双学历,从事针刀医学临

床20余年,并几十年如一日关注和吸取现代骨科学术发展与技术进展成果。20余年来诊治颈肩腰腿痛患者5万余人次,其中外国患者2000多人,患者遍布全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临床水平达到了极高的境地。传授学员以临床实际带教、真正教会为特色。

主讲课程: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与膝骨性关节炎及实操观摩

7.刘凤菊:山东郓城善德骨伤科医院院长,郓城太极拳协会会长,世界正骨大师罗有明亲传弟子及美式脊椎矫正专家谢庆良弟子。行医近20年,小小县城专科,患者远达黑龙江、内蒙、福建,德艺双馨,口碑誉满全国。

主讲课程:手法结合银质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8.郭上士:河南驻马店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软组织外科理论创始人宣蛰人先生亲传弟子。

主讲课程:银质针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

注:本期还将聘请新的著名专家老师讲课,即时添加,请留意。全国报名名单将在官网及各Q群即时发布。

7.谢庆良:1954年出生于台湾,现任台湾脊椎矫正学会理事长,台湾脊柱保健协会理事长。曾远赴美国研习脊椎矫正医学及其相关技术,并取得美国科斯特兰大学博士头衔。曾担任台湾复兴广播电台《保健脊椎健康》节目、公共电台《保健脊椎健康》、大成报《整脊唤醒沉睡》等多家媒体嘉宾主讲人。先后获聘于中国医药研究基金会、台北医学大学、香港中医学院、国际中医药研究学院讲师及教授资格,在脊椎矫正医学领域上有十余年教学经验,教授出无数术德兼优弟子。专业从事整脊医学20年,首创「 A.H.T.整体脊椎矫正术」,目前受邀在中国及东南亚各地演讲,获得各地整脊工作者的赞赏。主编有《临床免疫及技术学》、《临床脊椎矫正技术学》、《保健脊椎护一生》、《AHT整体脊椎矫正学》等专著。

主讲课程:

8.钟士元:广州市市政医院康复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天津脊柱医学软性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香港中医骨伤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全国脊诊整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医学会康复分会常委,美国加州中医师联合总会学术顾问,美国中医跌打伤科协会名誉顾问,澳洲《健康与家庭》杂志编委。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学院康复治疗学本科、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从1984年起师从在国内首先提出 “脊椎病因” 理论并主编《脊椎病因治疗学》的魏征、龙层花教授, 从事脊柱相关疾病及中医伤科治疗。1995年在美国“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发表论文《治疗足副舟骨损伤153例》并获“超人杯”奖。主编《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前来进修学习的有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和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新加坡、印尼等国家的医生和研究人员。

主讲课程:

第四篇: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社区分会章程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社区分会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上海中医药学会社区分会(以下简称本团体)是服务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社区中医药管理工作与社区中医药专业工作)的社会团体。

第二条 本团体的性质是上海中医药学会属下社区中医药工作者自愿结合非营利的非独立性法人的学术性社会团体。

第三条 本团体的宗旨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上海中医药学会领导下团结和组织我市社区广大中医、中西医、民族医、中药和相关的工作者,促进我市社区中医药工作的繁荣和发展,努力提高社区中医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促进各类社区中医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社区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更好地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服务。

第四条 本团体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上海市科协和上海中医药学会的业务指导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监督管理。

第五条 本团体的驻所:北京西路1623号上海市医学会东大楼上海中医药学会。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

(一)建立社区中医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平台,如组织开展社区中

医药专业、管理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重点学术课题的研究和科学考察活动,提高社区中医药工作者的学术水平。

(二)组织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相关的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中医药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三)搭建为社区中医药工作者的服务平台,如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社区中医药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会员提供交流、咨询、等服务。

(四)建立优秀社区中医药工作单位、个人的展示平台,促进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中医专业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五)加强学科间和学术团体间的联系与协作,加强与国内和港、澳、台等地区基层中医药专业团体及学者的联系和交往,促进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六)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各项工作和任务,组织社区中医药专家协助政府对社区中医药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管理决策进行论证。第三章 会 员

第七条 本团体的会员包括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第八条 拥护本会章程,自愿申请加入本会,并具备以下条件者,经批准发给会员证,成为本会会员。

(一)团体会员:

1、具有独立法人,并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愿意参加本会活动,支持本会工作的中医药医疗器械、医药企

业及与社区中医药服务有关的科研、教学等单位和社会团体。

(二)个人会员

1、社区从事中医、中西医、民族医、中药师、中医护理、中医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具有中级或相当职称以上人员

2、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卫生行政部门人员。

3、在中医药专业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编辑、出版部门取得相当职称者。

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

(一)个人会员由本人提交入会申请书,经本会会员二人介绍或所在单位推荐;

(二)团体会员由单位向本会提出申请;

(三)委员会讨论通过;

(四)由委员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

第十条 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本团体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优先参加本团体的活动;

(三)取得本团体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团体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六)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一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本团体决议;

(二)维护本团体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团体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本团体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团体,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果1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本团体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三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团体章程的行为,经委员会研究通过,予以除名。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十四条 本团体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权力机关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会员代表大会的职责: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委员;

(三)审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五)通过提案和决议;

(六)决定其它重大事宜。

第十五条 会员代表大会原则上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有效。

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四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时,须经委员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

关同意,但延期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委员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团体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委员会贯彻民主办会原则,实行主任委员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重大事项须经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向上海中医药学会报告。

第十八条 本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

第十九条 本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1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本委员会聘请主任顾问委员若干名。

第二十条 委员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决定;

(二)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三)选举和罢免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六)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七)领导本团体各机构开展工作;

(八)制定本团体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

(九)筹措活动经费;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一条 委员会会议须有2/3以上委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委员2/3以上通过方能有效。

第二十二条 委员会原则上每年必须召开一次会议,因特殊情况可采

取通讯形式召开。

第五章 资产管理和使用原则 第二十三条 本学会的经费来源

(一)个人会费和团体会费;

(二)个人或单位、团体的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四条 本会的财产及其他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第二十五条 本会按照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会费标准收取会员会费。

第二十六条 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委员会。

第二十八条 本章程的修改,须经委员会表决通过后,提交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方能生效。

第五篇: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我会在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等上级单位的关怀、指导下,在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带领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会工作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国科协七大会议精神,围绕中医药行业中心工作,结合学会实际,突出工作重点,紧密团结依靠广大会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工作作风,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以促进学术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得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综合情况

2007年,共举办全国性学术活动83次,交流论文8000余篇;开展继续教育项目66项,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举办科普讲座及科普展览56次,受众达8万余人;表彰先进集体163个,奖励中医药科技人员979名;总会直接发展会员835名;2007年筹措经费724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学科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学会从分会管理建设入手,认真执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约束、管理分会的行为。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逐步调整分会设臵,加强分会管理,强化分会职能,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使各分会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发挥促进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2007年组织实施了中医内科分会、中药炮制分会等9个分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2007,先后组织筹备成立了中医血栓病分会、中医继续教育分会和中医肾病分会,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学术交流 ⒈重要学术活动

学会进一步明确学术交流的创新导向,先后组织了‚纪念‘衡阳会议’25周年暨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峰会‛、‚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论坛‛等重要的会议,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力,树立了学会的形象,为加强国内外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⒉国内学术会议

2007年学会在国内举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外治特色技术演示大会‛等60次学术会议。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科发展和不同学科间的的交叉与融合。

⒊国际学术会议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2007年在国内组织了‚第二届国际中医肿瘤学术大会‛、‚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等6次国际学术大会,先后组织专家赴英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充分发挥了学术团体在增进国家的民间友好往来中的作用。

(三)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 1.继续教育项目

开展继续教育项目66项,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项目内容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中医经典、中药、管理等方面;项目层次不仅有针对性的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开办了高级培训班和研修班,还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开办了适宜技术专项技能培训班等,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对知识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人才培养

为了贯彻实施党中央确定的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六名‛战略(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激励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2007年举办了系列表彰活动,得到了中医药工作者们的一致好评,在行业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1)评选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

为了促进中医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会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评选活动。经过评审专家的最终审核,共评选出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优秀院长180人。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提高中医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组织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评选活动

为了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药学家的学术思想,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开展了‚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评选活动,对丁义江等146位名老中医的高徒进行了表彰。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亲临会场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并作了重要讲话,给予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在行业内产生积极影响。

(3)表彰‚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

为了推动全国女中医师积极投身中医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女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的评选活动,并在‚2007(亳州)中医药发展论坛‛上为93位女中医师颁发了证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余名优秀中医药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4)表彰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 2007年9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121家单位‚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近300余名全国各地的中医护理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5)‚名院共建、名医培养活动‛启动仪式暨‚拜师大会‛ 12月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联合举办了‚名院共建、名医培养活动‛启动仪式暨‚拜师大会‛,应邀前来带徒的12位国内骨伤界著名的专家均到会参加了大会。本次名师带徒培养周期为3年,学员们将采用‚定期会面、口传心授‛和‚异地传书、答疑解惑‛等方法拜师学艺,把名老中医的丰富经验进行整理研究,综合集成分析,掌握规律,使名医经验得到升华。

(四)科普工作 1.科普宣传

我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科普讲座、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配合‚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

(1)组织中医药科普专家在具有‚小百家讲坛‛之称的国家图书馆定期举办系列讲座,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以及大中小学生提供了解中医、走进中医的机会和平台;

(2)组织各分会撰写高质量科普论文100篇,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开辟专栏进行刊登,同时在《糖尿病天地》、《养生保健杂志》等学会主办杂志以及《家庭中医药》等科普杂志上设立专栏宣传中医防病治病知识;

(3)免费向农村、社区、学校发放有关健康知识、疾病防治的科普宣传材料3000余册;

(4)编辑出版科普系列丛书《中医教您一招》、《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为群众提供了有益的中医科普读物;(5)组织医学专家开展了健康咨询和大型义诊活动,参与群众8万人。

2.表彰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为了表彰在中医药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开展了‚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经各省市中医药学会推荐、评审委员会评审及网上公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42家单位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为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努力开创中医药科普工作新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其他形式

(1)编纂出版国医英才系列丛书

进一步弘扬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编纂出版了《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共分《名师与高徒》、《名医与专科》、《名家与好药》三卷,分批推出国内影响较大的部分中医药大家以及围绕他们周围群体的相关绝活,分门别类展示他们独特的仁术、绝术和人格魅力,并通过出版活动加强了学会与专家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

(2)出版《全国名老中医处方墨宝精萃》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之瑰宝——传统的中医药处方文化,组织编撰了《全国名老中医处方墨宝精萃》,该书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与书法艺术熔为一体,是我会为名老中医树立形象的一种尝试,也是新时期中医药书籍编撰中的一种全新的形式,目前已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五)科技合作

我会在坚持非营利性的基础上,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积极与著名企业等单位进行密切的科技合作。如与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了密切的双赢合作,扩大了学会的影响。

(六)奖励

中华中医药学会目前设有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科普著作奖和学术著作奖。其中,科学技术奖和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了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两个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授奖一次,在行业内有较高权威性。

1.科学技术奖

(1)2006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

2007年5月,召开2006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等领导为获奖者颁奖。授予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3项,授奖人数达500余人。

(2)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07年收到各省、市、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各分会等单位推荐项目135项,参评项目的整体科研水平较高,申报人员中不仅有中青年业务骨干,还有中医药界院士和知名专家;国家‚863‛、‚973‛、‚九五攻关‛、‚十五攻关‛等重大项目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成果代表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多项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评审结果将在通过常务理事会后揭晓。

2.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提高我国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了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旨在对在中医药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2007年是该奖项的首届评审,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投票,最终评选出了两位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获奖者,评审结果将于近期揭晓。

3.科普著作奖

科普作品在2005年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奖励范围。为进一步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繁荣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普事业,并能够与国家奖励全面对接。中华中医药学会决定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奖评选活动。经过严格的推荐和评审程序,评选出了获奖著作。颁奖大会于2007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会‛上召开,会上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共有46部著作获奖,其中一等奖5部,二等奖10部,三等奖31部。

4.国家奖励推荐工作(1)国家科学技术奖

学会每年向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优秀获奖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据我们统计,从我会设奖以来(2003年)至2006年共有14项成果获国家奖,其中有11项是我会的获奖项目。从国家奖励办网站了解到,2007年又有3项我会推荐的成果通过了评审,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为了宣传国家奖获奖者,号召广大中医药科研人员向他们学习。我会还专门建立了国家奖获奖者奖励机制,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创新首席专家‛,2007年有六位专家获此殊荣。

(2)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 今年我会按时完成了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推荐工作。向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张军教授和中药研究所黄璐琦研究员,已通过了评审和公示。

(七)承担政府转移职能 ⒈标准化工作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2007年我会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

(1)成立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设立了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库,收录570名标准化专家,从中570份专家材料中遴选70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权威专家担任委员,并筹备成立分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

(2)制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2007年7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并已开始筹备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工作。

(3)开展《中医肿瘤常见病诊疗指南》等8个新的标准化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拨款105万元。完成《中医艾滋病诊疗指南》等15个项目的中期审查。

(4)举办中医肿瘤、整脊等标准化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标准化人才。

2.期刊工作

(1)积极落实期刊审读工作,推进编辑出版质量提高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承担了2007局主管中医药图书、报纸、期刊的日常集中审读工作,积极申报《中医药图书审核审读办法(试行)》、《中医药期刊审读办法(试行)》、《中医药报纸审读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

(2)统一编辑规范标准

为向学会主办的各期刊、杂志社转发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的通知‛;并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了《中医药编辑手册》的编写出版工作。进一步突出了中医药出版物自身特色,完善了中医药行业的编辑出版准则。

(3)优秀期刊评选 为提高中医药刊物质量,繁荣中医药学术交流,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选活动,最终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6名,为提高期刊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第八届中医药好新闻‛评选活动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中医药新闻报道的质量,鼓励和表彰在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我会承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八届全国中医药好新闻评选活动的相关工作。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归纳整理已经报送的参评材料。目前,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

(八)信息化建设 ⒈办公机关接入光纤专线

为提高学会机关的工作效率,2007年3月,学会办公机关接入了带宽为2M的独享光纤专线,使学会机关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学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

⒉开发学会门户网站

为充分展示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形象,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会员,学会实施了门户网站的开发工作,网站将于2007年12月交付试运行。网站的建成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我会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而且加强了学会信息公开的力度,挖掘了学会为公众服务的深度,拓宽了学会和公众实现双向互动的广度,为建设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资源集成化、业务流程化的学会奠定了基础。

(九)其他

⒈开展学会首批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学会凝聚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批志愿者注册工作。截止至2007年10月,共发展志愿者1700人,为学会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⒉积极做好专家推荐工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荐中医古代经典名方目录遴选专家的函》的精神,成立专家工作小组,并开展推荐工作,报送推荐专家名单。

三、经验体会与存在问题

回首2007年,学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离不开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的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如办公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新的一年中,学会将继续保持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保持中医药的生机与活力。

下载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