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辞-中华中医药学会
附件3.会议日程
2016年7月8日(周五)
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2016年第一次常委会
一、增补部分委员
二、确定2017第三次全国中西医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6年7月8日 18:30-19:30 地点:南郊宾馆三楼多功能厅
2016年7月9日(周六)
一、主会场日程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开幕式 2016年7月9日 08:00-09:00 主会场大礼堂 1.领导讲话
2.主旨演讲:胡大
一、葛均波、张运、霍勇
二、介入与护理论坛 2016年7月9日 一楼会议厅 主持:史震涛
9:00-9:10 一路有你(短片视频)赵 霞 9:10-9:15 大会致辞 王 显 9:15-9:20 论坛致辞 侯桂华 9:20-9:30 合影
第一部分 介入医技护完美融合 主持:刘焱 李慧珠 李杰 9:30-9:50 心脏介入医护技配合 徐 波 9:50-10:10 介入心脏病学与中医药及其循证医学 王 显 10:10-10:30 心脏介入新技术应用与护理 医疗专家 10:30-10:40 茶歇
第二部分 护技专科技能新进展 主持:李菲 赵霞 王慧仙 李淑荣 邱月红
10:40-11:00 介入心脏病学护技发展之路 侯桂华 11:00-11:20 数字化介入中心信息与数据库管理 荊 晶 11:20-11:40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支持 黄倍莉 11:40-12:00 起搏器发展新时代 李 洁 12:00-12:20 房颤射频消融术技术支持 苑翠真 12:20-13:30 午餐
第三部分 并发症的识别与预防
主持: 辜小芳 冯琪 岳继华 李智 汤雁玲 周云英 13:30-13:45 冠脉介入电风暴护理支持 陆芸岚 13:45-14:00 心包压塞的急救护理 药素毓 14:00-14:15 冠脉介入并发症护理支持 赵文利 14:15-14:30 胸痛中心管理流程 王 蕊 14:30-14:45 起搏器并发症的识别与护理 张晓群 14:45-15:00 如何做好心脏介入术中安全护理 刘 洪 15:00-15:10 讨论
第四部分 围术期良好延伸护理
主持:李颐 沈莹 王青 张哲 张霞 俸永红
15:10-15:30 中西医结合在介入护理中的作用 吴媛媛 15:30-15:50 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评估和治疗要点 马 晶 15:50-16:10 络脉护理在PCI术后胸痛患者中的应用 李晓明 16:10-16:30 介入患者用药安全管理 张彩虹 16:30-16:50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疾病饮食的管理 陈恩妮 16:50-17:10 中医药护理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优势 李伟 17:10-17:20 论坛总结 辜小芳
三、介入与康复论坛
2016年7月9日 13:30-18:30 3011会议室 13:30-13:45 论坛开幕 胡大一 王营 主持:冯雪 丁荣晶 王营 李荣
13:45-14:10 中国心脏康复的发展趋势 刘遂心 14:10-14:35 外科手术前后的康复训练 喻鹏鸣 14:35-15:00 运动心肺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孙兴国 15:00-15:25 冠心病中医康复新理念-精准干预运动耐量 陆峰 15:25-15:45 康复演示——五禽戏 15:45-16:00 讨论 16:00-16:15 茶歇
主持:杨萍 李军 赵明中 张守彦
16:15-16:40 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制定原则与实施 郭 兰 16:40-17:05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 李瑞杰 17:05-17:30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康复治疗 王 营 17:30-17:55 情绪应激与心肌损伤识别与防治 刘梅颜 17:55-18:15 康复演示——八段锦 18:15-18:30 讨论
四、介入与中医药论坛 2016年7月9日 三楼多功能厅 主持:张文高 安冬青 胡元会 刘中勇
13:00-13:20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循证医学 范维琥 13:20-13:40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循证医学 吴宗贵 13:40-14:00 2015五大临床试验带给中西医的启示 王显 14:00-14:20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的循证医学 张敏洲 主持:王硕仁 吴焕林 雷燕 王晓峰
14:20-14:40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评价方法 商洪才 14:40-15:00 气血理论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林谦 15:00-15:20 中医药防治稳定性冠心病的循证医学 毛静远 15:20-15:40 中西医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进展 毛威 15:40-16:00 茶歇
主持 刘宗军 李科民 王守富 魏庆民
16:00-16:20 PCI结合中医药干预缺血性心肌病 陈秋雄 16:20-16:40 PCI术后胸痛中医药防治策略 邓 兵 16:40-17:00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的相关证据 史大卓 17:00-17:20 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防治策略 洪 涛 主持 邓悦 王振涛 张艳 徐惠梅
17:20-17:40 中西医治疗房颤优势与证据 姜述斌 17:40-18:00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专家共识 杨传华 18:00-18:20 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循证医学 朱明军 18:20-18:40 中西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优势与证据 曾春雨
五、介入新技术论坛
2016年7月9日 主会场大礼堂
主持:陈韵岱 吴永健 王显 聂少平王乐丰
09:00-09:20 TAVI的现状及进展 吴永健 09:20-09:40 STEMI介入治疗策略 王乐丰 09:40-10:00 STEMI患者非病变相关血管的处理 侯应龙 10:00-10:20 冠脉内高负荷血栓的处理决策 关怀敏 10:20-10:40 ACS非靶血管病变的处理原则 聂绍平10:40-11:00 讨论
主持:王勇 庞文跃 李运田 李新 赵福海
11:00-11:20 左主干病变PCI的现状及进展 施海明 11:20-11:40 PCI围手术期抗栓进展 苏国海 11:40-12:00 CTO病变的器械选择 柳 弘 12:00-12:20 CTO病变的前向技术 李宪伦 12:20-1:40 CTO病变的逆向技术 宋现涛 12:40 讨论
13:00-14:00 午间卫星会
主持:聂绍平唐强 潘国忠 王枫岭
14:00-14:20 分叉病变处理的策略及术式选择 柳 弘 14:20-14:40 高度迂曲及成角病变处理的策略及技巧 陈明 14:40-15:00 复杂冠脉介入治疗中病变的预处理 孙福成 15:00-15:20 钙化病变的评估与介入治疗 李继福 15:20-15:40 讨论
主持:梁春 侯平纪征 卢长林
15:40-16:00 旋磨在钙化病变中的应用 柳景华 16:00-16:20 高危患者的PCI的治疗策略 沈珠军 16:20-16:40 PCI术中紧急手术方案的转化 崔连群 16:40-17:00 DES时代再狭窄的处理策略及方法 唐熠达 17:00-17:10 讨论 主持:洪涛 柯永胜 黄超联 张虹
17:10-17:30 IVUS在PCI中的应用 刘 健 17:30-17:50 药物球囊在PCI中的应用 季福绥 17:50-18:10 桥血管病变处理策略及方法 陈韵岱 18:10-18:30 封堵PFO治疗不明原因头痛证据与策略 张玉顺 18:30-18:40 讨论 2016年7月10日(周日)
主持: 李易 陈秋雄 佟子川 黄榕翀
8:30-8:50 对比剂肾病预防与处理策略 刘红旭 8:50-9:10 无复流预防与处理策略 唐 强 9:10-9:30 边支闭塞的预防与处理策略 马建亮 9:30-9:50 冠脉穿孔的预防与处理策略 王 营 9:50-10:00 讨论
主持: 蔡尚郎 张海澄 李宪伦 吴晓霞
10:10-10:30 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华 伟 10:30-10:50 囊袋感染的处理策略和技术选择 任晓庆 10:50-11:10 心房颤动的射频治疗进展 钟敬泉 11:10-11:30 左心耳封堵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现状及进展 张建军 11:30-11:40 讨论
11:40-12:00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介入心脏病学论坛闭幕式
第二篇: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我会在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等上级单位的关怀、指导下,在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带领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会工作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国科协七大会议精神,围绕中医药行业中心工作,结合学会实际,突出工作重点,紧密团结依靠广大会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工作作风,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以促进学术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得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综合情况
2007年,共举办全国性学术活动83次,交流论文8000余篇;开展继续教育项目66项,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举办科普讲座及科普展览56次,受众达8万余人;表彰先进集体163个,奖励中医药科技人员979名;总会直接发展会员835名;2007年筹措经费724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学科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学会从分会管理建设入手,认真执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约束、管理分会的行为。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逐步调整分会设臵,加强分会管理,强化分会职能,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使各分会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发挥促进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2007年组织实施了中医内科分会、中药炮制分会等9个分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2007,先后组织筹备成立了中医血栓病分会、中医继续教育分会和中医肾病分会,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学术交流 ⒈重要学术活动
学会进一步明确学术交流的创新导向,先后组织了‚纪念‘衡阳会议’25周年暨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峰会‛、‚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论坛‛等重要的会议,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力,树立了学会的形象,为加强国内外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⒉国内学术会议
2007年学会在国内举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次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全国第二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暨外治特色技术演示大会‛等60次学术会议。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科发展和不同学科间的的交叉与融合。
⒊国际学术会议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2007年在国内组织了‚第二届国际中医肿瘤学术大会‛、‚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等6次国际学术大会,先后组织专家赴英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充分发挥了学术团体在增进国家的民间友好往来中的作用。
(三)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 1.继续教育项目
开展继续教育项目66项,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项目内容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中医经典、中药、管理等方面;项目层次不仅有针对性的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开办了高级培训班和研修班,还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开办了适宜技术专项技能培训班等,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对知识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人才培养
为了贯彻实施党中央确定的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吴仪副总理提出的‚六名‛战略(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激励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2007年举办了系列表彰活动,得到了中医药工作者们的一致好评,在行业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1)评选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
为了促进中医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会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评选活动。经过评审专家的最终审核,共评选出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优秀院长180人。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提高中医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组织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评选活动
为了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药学家的学术思想,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与广东省中医院合作开展了‚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评选活动,对丁义江等146位名老中医的高徒进行了表彰。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亲临会场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并作了重要讲话,给予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在行业内产生积极影响。
(3)表彰‚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
为了推动全国女中医师积极投身中医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女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的评选活动,并在‚2007(亳州)中医药发展论坛‛上为93位女中医师颁发了证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余名优秀中医药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4)表彰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 2007年9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121家单位‚全国首届中医护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近300余名全国各地的中医护理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5)‚名院共建、名医培养活动‛启动仪式暨‚拜师大会‛ 12月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联合举办了‚名院共建、名医培养活动‛启动仪式暨‚拜师大会‛,应邀前来带徒的12位国内骨伤界著名的专家均到会参加了大会。本次名师带徒培养周期为3年,学员们将采用‚定期会面、口传心授‛和‚异地传书、答疑解惑‛等方法拜师学艺,把名老中医的丰富经验进行整理研究,综合集成分析,掌握规律,使名医经验得到升华。
(四)科普工作 1.科普宣传
我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科普讲座、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配合‚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
(1)组织中医药科普专家在具有‚小百家讲坛‛之称的国家图书馆定期举办系列讲座,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以及大中小学生提供了解中医、走进中医的机会和平台;
(2)组织各分会撰写高质量科普论文100篇,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开辟专栏进行刊登,同时在《糖尿病天地》、《养生保健杂志》等学会主办杂志以及《家庭中医药》等科普杂志上设立专栏宣传中医防病治病知识;
(3)免费向农村、社区、学校发放有关健康知识、疾病防治的科普宣传材料3000余册;
(4)编辑出版科普系列丛书《中医教您一招》、《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为群众提供了有益的中医科普读物;(5)组织医学专家开展了健康咨询和大型义诊活动,参与群众8万人。
2.表彰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为了表彰在中医药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开展了‚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经各省市中医药学会推荐、评审委员会评审及网上公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42家单位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为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努力开创中医药科普工作新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其他形式
(1)编纂出版国医英才系列丛书
进一步弘扬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编纂出版了《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共分《名师与高徒》、《名医与专科》、《名家与好药》三卷,分批推出国内影响较大的部分中医药大家以及围绕他们周围群体的相关绝活,分门别类展示他们独特的仁术、绝术和人格魅力,并通过出版活动加强了学会与专家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
(2)出版《全国名老中医处方墨宝精萃》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之瑰宝——传统的中医药处方文化,组织编撰了《全国名老中医处方墨宝精萃》,该书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与书法艺术熔为一体,是我会为名老中医树立形象的一种尝试,也是新时期中医药书籍编撰中的一种全新的形式,目前已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五)科技合作
我会在坚持非营利性的基础上,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积极与著名企业等单位进行密切的科技合作。如与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了密切的双赢合作,扩大了学会的影响。
(六)奖励
中华中医药学会目前设有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科普著作奖和学术著作奖。其中,科学技术奖和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了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两个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授奖一次,在行业内有较高权威性。
1.科学技术奖
(1)2006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
2007年5月,召开2006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等领导为获奖者颁奖。授予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3项,授奖人数达500余人。
(2)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07年收到各省、市、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各分会等单位推荐项目135项,参评项目的整体科研水平较高,申报人员中不仅有中青年业务骨干,还有中医药界院士和知名专家;国家‚863‛、‚973‛、‚九五攻关‛、‚十五攻关‛等重大项目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成果代表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多项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评审结果将在通过常务理事会后揭晓。
2.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提高我国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了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旨在对在中医药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2007年是该奖项的首届评审,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投票,最终评选出了两位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获奖者,评审结果将于近期揭晓。
3.科普著作奖
科普作品在2005年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奖励范围。为进一步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繁荣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普事业,并能够与国家奖励全面对接。中华中医药学会决定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奖评选活动。经过严格的推荐和评审程序,评选出了获奖著作。颁奖大会于2007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会‛上召开,会上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共有46部著作获奖,其中一等奖5部,二等奖10部,三等奖31部。
4.国家奖励推荐工作(1)国家科学技术奖
学会每年向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优秀获奖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据我们统计,从我会设奖以来(2003年)至2006年共有14项成果获国家奖,其中有11项是我会的获奖项目。从国家奖励办网站了解到,2007年又有3项我会推荐的成果通过了评审,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为了宣传国家奖获奖者,号召广大中医药科研人员向他们学习。我会还专门建立了国家奖获奖者奖励机制,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创新首席专家‛,2007年有六位专家获此殊荣。
(2)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 今年我会按时完成了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推荐工作。向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张军教授和中药研究所黄璐琦研究员,已通过了评审和公示。
(七)承担政府转移职能 ⒈标准化工作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2007年我会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
(1)成立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设立了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库,收录570名标准化专家,从中570份专家材料中遴选70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权威专家担任委员,并筹备成立分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
(2)制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2007年7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并已开始筹备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工作。
(3)开展《中医肿瘤常见病诊疗指南》等8个新的标准化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拨款105万元。完成《中医艾滋病诊疗指南》等15个项目的中期审查。
(4)举办中医肿瘤、整脊等标准化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标准化人才。
2.期刊工作
(1)积极落实期刊审读工作,推进编辑出版质量提高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承担了2007局主管中医药图书、报纸、期刊的日常集中审读工作,积极申报《中医药图书审核审读办法(试行)》、《中医药期刊审读办法(试行)》、《中医药报纸审读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
(2)统一编辑规范标准
为向学会主办的各期刊、杂志社转发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的通知‛;并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了《中医药编辑手册》的编写出版工作。进一步突出了中医药出版物自身特色,完善了中医药行业的编辑出版准则。
(3)优秀期刊评选 为提高中医药刊物质量,繁荣中医药学术交流,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选活动,最终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6名,为提高期刊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第八届中医药好新闻‛评选活动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中医药新闻报道的质量,鼓励和表彰在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我会承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八届全国中医药好新闻评选活动的相关工作。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归纳整理已经报送的参评材料。目前,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
(八)信息化建设 ⒈办公机关接入光纤专线
为提高学会机关的工作效率,2007年3月,学会办公机关接入了带宽为2M的独享光纤专线,使学会机关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学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
⒉开发学会门户网站
为充分展示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形象,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会员,学会实施了门户网站的开发工作,网站将于2007年12月交付试运行。网站的建成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我会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而且加强了学会信息公开的力度,挖掘了学会为公众服务的深度,拓宽了学会和公众实现双向互动的广度,为建设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资源集成化、业务流程化的学会奠定了基础。
(九)其他
⒈开展学会首批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学会凝聚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批志愿者注册工作。截止至2007年10月,共发展志愿者1700人,为学会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⒉积极做好专家推荐工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荐中医古代经典名方目录遴选专家的函》的精神,成立专家工作小组,并开展推荐工作,报送推荐专家名单。
三、经验体会与存在问题
回首2007年,学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离不开全体中医药工作者的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诸如办公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新的一年中,学会将继续保持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保持中医药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会议通知
中华中医药学会
第四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交流会通知
创新与合作
尊敬的各位同道
您们好!
欢迎参加第四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交流会!第四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交流会将于2013年7月2021日在北京亮马河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联合承办。
中华中医药学舍疼痛学分会是中医界唯一的全国性疼痛学术组织。自2010年创建伊始,一直致力于积极倡导中西医有机结合、多学科交叉合作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疼痛诊疗和预
^
报名回执表(复印有效)
防体系的工作。
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与您一起,为我国疼痛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12年的我们成功召开了第三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交流会,得到来自各个地方朋友们的大力协助和积极参与,共同就疼痛领域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营造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尤其是新添加的“专项课题基金”内容,赢得了疼痛界的赞赏!
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交流会上,我们将继续保留“疼痛的科研与立项”、“疼痛治疗新技术的讲解与展示”、“疼痛科的建设、管理与发展”等精彩内容,同时新增加“专痛专项技术分会场”:包括中西医治痛特色技术、椎间孔镜前沿技术、冲击波治痛技术、三叉神经痛综合治疗技术、疼痛科管理模式探讨等分会场;另设“中西医疼痛治疗模式推介”洽谈专场。此外,拟新成立“椎间孔镜应用技术”和“远红外线应用技术”两个学科组。
本届年会除采用以往的学术讲坛和专题论坛相结合形式,会将以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为大家展现一个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造诣的疼痛中西医交流平台!
再次热忱欢迎各位同道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这个交流平台中对目前疼痛治疗中的疑难点和热点进行深入的讨论,共同推动疼痛规范化诊疗!
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同道身体健康,参会愉快!
技术类
1.远红外线在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中的运用 2.远红外线在疼痛诊断中的作用 3.颈肩腰腿痛常规检查新视野 4.骶髂关节源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5.疼痛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6.脊柱相关疼痛性疾病诊断及治疗
7.幼儿外伤性环枢关节半脱位的手珐论治
8.旋推手法配合中药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9.三步五法正脊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10.三位八步逐层推拿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1.麻推法治疗重度肩周炎的规范路径 12.宫廷理筋术之松板法治疗胸椎疼痛
13.颈椎病非手术治疗的新理念-分层评价靶向治疗 14.西方脊柱手法医学的进展与镜鉴
15.腹针特定穴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16.不同针法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
17.海派中医陆氏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发微 18.亢位射频针灸疗法简介 19.针刀治疗颈椎病的实验研究 20.穴位可视针刀技术
21.新内热针治疗软组织疼痛介绍
2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临床解剖学研究 23.常用骨伤科中药安全性评价
24.颈夹脊穴套管针刺技术治疗根型颈椎病急性疼痛 25.滞松复位术治疗颈源性头痛 26.腰椎微创技术与腰椎间孔解剖 27.注松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8.针刀结合蝶腭神经节刺激治疗鼻炎疼痛新途径 29.责任椎间盘选择技术
30.脊髓电刺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神经痛 31.糖尿病性神经痛治疗进展 32.顽固性疼痛的神经射频治疗
33.经皮穿刺关节灌洗术治疗膝骨关节炎 34.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选择和实施要领 35.心理干预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36.臭氧治疗的进展
37.臭氧贯穿式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8.应用低温等离子刀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39.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进展
40.ct引导十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路设计及应用
41.微创针镜与椎间孔镜技术在椎间盘突出症分型治疗方案上的应用探讨 42.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治疗
43.医用臭氧自体血免疫疗法临床应用现场演示 44.臭氧射频联合穿刺治疗颈椎病 45.臭氧在门诊的应用 46.椎间孔技术应用
47.无痛介入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 48.冲击波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管理类
1.疼痛专科(医院)发展瓶颈和治理措施 2.颈肩腰腿痛病人管理技巧 3.疼痛医疗事故的防范和处理 4.营销在疼痛科发展中的作用 5.疼痛科模式的选择和推广
6.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治疗颈肩腰腿痛
7.推拿、理疗、疼痛三位一体的建科模式
科研类
l、疼痛课题科研方案设计要素
2、临床实用疼痛技术病历观察技巧
3、如何结合自身条件选择疼痛课题
4、疼痛器械的研发思路
5、血虚与疼痛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2013年年会征文通知
一、征文内窖
(一)临床技术篇
1、中医药治疗各种疼痛的经验:中药内服,外用各方法(外洗,外涂、外敷、熏蒸,帖敷等)
2、中医常用技术治疗各种疼痛的经验:各种针灸、推拿、整脊、刮痧、拔罐、导引等
3,中医微创治疗各种疼痛的经验:小针刀、药刀、水针刀、镀针、勾割刀、浮针、套管针等
4、西医微创技术治疗各种疼痛的经验:射频消融、冷热凝技术、臭氧注射、经皮穿刺、关节腔清洗、菱型封闭等
5、理疗器械治疗各种疼痛的经验;声、光、电、磁、热、水、蜡、超声波、激光、牵引等原理制成的理疗器械
6、中西医结合技术治疗各种疼痛的经验
(二)理论篇:
文献信息,科研进展、经验研究、理论探讨等
(三)管理篇:
科室管理经验、人才梯队建设、盈利创收方法、宣传推广策略、医疗事故防范等
(四)产学研用篇
专利的转化技巧、产品研发的重点和方向、临床需求与器械等
二、征文要求:
凡报送参加年会交流的论文,均提交论文摘要一份(800字左右),并请在稿件左上角按上述征文分类注明论文类别(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2、格式要求:论文摘要请用Microsoft Word2000或2003编辑,页面设置请用4号字体,A4纸,文稿顺序为题目、单位、邮编、作者姓名、联系电话、摘要内容。
3、凡已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或垒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不予受理。
三、投稿形式:论文一律以电子版(附件形式)投稿,不接受书面打印投稿。
四、投稿截至日期:2013年6月30日。
五、投稿邮箱:xkyr001@126.com
六、联系人: 010-62244591 会议酒店:北京亮马河会议中心
详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8号
.距离国际贸易中心约4.5公里,乘坐出租车约10-15分钟;.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0公里,乘坐出租车约30分钟; .距离北京火车站7公里,乘坐出租车约20分钟。.乘坐地铁10号线亮马桥站东南口C口出去直行。
报名回执表(复印有效)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承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协办单位: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委会
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委会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委会
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分会
会务公司:北京枢尔咨询有限公司 名誉主席:孙树椿
严相默 大会主席:刘长信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主
任:董福慧
宋文阁
委
员:付国兵
傅志俭
高谦
韩晶岩
何良志
何明伟
黄沪
李春根 李垒成李石良
李新民
李义凯
刘芳铭
刘国凯
刘洪强
柳健
罗涛 马文珠
毛书歌
梅利民
倪家骧
裴建
彭胜
沈欣
尚宏生
唐学章
佟颖 王广众
王全贵
王忠华
吴士明
张兰
大会秘书处:郭宇博
岳庆海
王锡友
田贵华
李多多
尚海
会务费及食宿安排 会议基本信息
会议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8号)会议电话:010-62244591 会议网址:www.xiexiebang.com
会务费(会议费、资料费、学分证书费),外地参会者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时间
6月30日前交费
7月1日至现场交费
临床医生
700元
1000元 在读研究生
500元
800元
交费方式
本会议的指定收款单位为承办方北京枢尔咨询有限公司,请将会务费汇至指定账户。银行汇款地址:开户名称一北京枢尔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一北京农商银行天通苑支行华龙苑分理处
账
号-06***003853
行
号—4021 0000 0464(备注:华龙苑分理处)注册服务 重要日期
2013年6月30日提前注册截止日期;2013年7月19日报到日期及现场注册;2013年7月20日-21日大会正式议程,会议展览 特殊提示
1.6月30日外地学员住宿安排截止日期;2.提前注册及缴费成功后,将汇款凭证传真或E-MAIL至大会组委会 参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贾老师
*** 010-62244591
第四篇: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
《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中指出》“国家级学时期刊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康复学会)主管、主办的,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主办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修订为“国家级学时期刊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康复学会)等主管、主办的,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育部等主管、主办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
第五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
(2003年1月9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繁荣中医药学术,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第三条中华中医药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人组成。
第四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属社会力量设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包括基础研究奖和应用研究奖。奖励项目共分三个等级,奖励周期为每年一次。
第五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成果。
(一)发现和提出本学科领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研究成果;
(二)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
(三)中医证候、诊法、治法、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
(四)医史文献研究成果;
(五)软科学研究成果;
(六)标准、信息研究成果。
第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的奖励范围是中医药应用、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新方法、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成果。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各科防治疾病的研究成果;
(二)中药资源保护、药材、饮片、制剂工艺、新药、新辅料及中药标准等研究成果;
(三)中医药仪器、器械、设备的研制成果;
(四)推广、应用、开发已有的中医药成果的研究成果;
(五)引进吸收、改进、开发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
(六)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的研究成果。
第八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推 荐
第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接受以下单位和专家推荐:
(一)省级中医药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
(二)解放军中医药学会;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
(五)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推荐。
第十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完成研究工作之后和没有争议的项目。推荐应用研究奖的项目必须是在实践中应用一年以上。仪器、器械、设备和工艺流程研究项目,应完成工业性试验;形成商品的须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若是在国外完成的,应该明确产权属于我国。
第十二条 推荐本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为其他同级、同类奖励项目。推荐本奖励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时,应当包括其子项。若某子项科技水平很高,不仅适用于本项目,还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在去除该子项后不影响总项目的前提下,征得总项目负责人同意,方可单独予以推荐。重大项目申报时,应当写明其中的某子项推荐、获奖情况。第十三条 推荐本奖励项目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专家应当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五条 推荐材料报送所在地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中医药学会,解放军中医药学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有关部委局直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由其审核或汇总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向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报送材料的时间为每年的2月1日至3月31日。
第四章 评 审
第十六条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按以下内容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一)是否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二)是否按规定填写并报齐应当有的附件;
(三)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技术内容是否真实;
(五)是否按要求录制本奖励项目的计算机软盘。
第十七条
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进行,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并实行差额评定。项目的初审由专业组完成,终审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第十八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奖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比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九条 评审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应用研究奖按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转化程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二十条 项目初审时,经评审委员会专业组专家评议,投票表决后,必须是获得专家人数超过半数同意的项目,才有资格参加终审。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终审时,经评审委员会委员讨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超过实到委员人数半数同意的项目报指导委员会,经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可授予“一、二、三等奖”。
第五章 争议处理
第二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统一公布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名单、主要完成单位名称。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争议或者揭发其弊端者,必须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采用书面意见形式提出。个人提出争议的,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单位提出争议的,单位法人代表必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否则将视为无效、不予受理。
第二十三条 涉及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名次排列的为非实质性争议问题,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审核;涉及项目技术等实质性问题的争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后,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裁决。
第二十四条 对争议的处理应当持积极态度。自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对争议项目未处理完毕的,取消该项目当获奖资格。异议处理完毕的项目可以重新进行推荐。
第六章 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
第二十五条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之一的主要研究人员为主要完成人:
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并组织、协调、管理项目的实施;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作出重要贡献;直接参与并解决在应用、推广或者投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难点。
对项目的完成作出创造性贡献,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的为主要完成单位:
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
获奖单位必须是主要完成人所在的单位。
第二十六条 按不同的获奖等级,主要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单位的限额数为:
一等奖主要完成人15人,主要完成单位10个; 二等奖主要完成人10人,主要完成单位7个;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8人,主要完成单位5个。
第七章 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七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授予荣誉证书,颁发奖金。获奖项目的奖金全额发放。
第二十八条 主要完成人所得奖金应当占奖金总额的70%,其余的可以发给科研辅助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奖金不计入单位的奖金总额,不征收奖金税。
第八章 奖励机构
第二十九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权力机构,负责本奖励工作,对涉及本奖励的所有事宜有最终审核、裁决的权力。
第三十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机构,负责对推荐项目的评审并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
第三十一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实行主任委员负责制。委员会委员为聘任制,委员对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对委员有考核、任免权;委员必须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有理有据,不允许有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并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十二条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组织、整理、处理推荐材料、联络沟通委员、确定安排评审形式、时间、地点等日常工作并按向指导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
第三十三条 凡涉及、接触本奖励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强化保密意识,有保密义务和责任,出现泄密问题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中 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撤销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五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中华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三十六条 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