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分析:国宝教师的霍懋征
案例: “ 国宝 ” 教师的霍懋征
1943 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作为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本来可以留校工作,但她选择了到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当一名小学老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一干就是 60 年。1956 年,她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 “ 国宝 ”。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经历了共和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在小学的校园里和课堂上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经验,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 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 “ 国宝 ”。后来,教育部要调她去工作,她答应只能 “ 借调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但她最终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 “ 高升 ” 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 “ 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霍懋征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一个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好的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思想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思想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
1993 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 50 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她说:“做一名老师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的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我的事业在课堂,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 年 6 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 1966 年 6 月,她被打成 “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 岁的儿子被人扎死,15 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 “ 牛棚 ” 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
“ 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 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 60 年感到无悔。
案例评析:
霍懋征 老师为什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无怨无悔地奉献 60 年?
首先,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价值的深刻认识。她说:“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 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其次,来自于她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霍懋征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不是一种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再次,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女儿病逝;儿子被人轧死,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上,我的事业在课堂上,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信念的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忠诚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道德义务。
霍懋征 老师 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自动自发的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包含着成就事业的高尚情感,努力践行的作风和奉献精神。是 霍懋征老师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承担使命责任感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所说: 1835 年,17 岁的马克思就曾经谴责过那种只为个人私利选择职业的做法,并提出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标准。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人类福利而奋斗的一生。教师职业也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因而是崇高的职业。人民教师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选择教师职业是非常光荣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升华和完善。时代对教育寄以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要求我们像她 霍懋征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乐于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第二篇:案例分析——霍懋征教“聪明”
远程作业之二:案例分析——霍懋征教“聪明”
看完霍懋征老师给低年级学生教学“聪明”一词的这个案例,不由赞叹:聪明!霍老师的“聪明”教学令我获益良多。
首先是教学艺术方面。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霍懋征老师在教学艺术方面,可谓非常智慧。他的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他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在给低年级学生教学“聪明”一词,不是直接讲解词义,而是说:“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了运用这四件宝,人就会聪明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了孩子们的“寻宝”热忱。接着,她让学生猜四则谜语,创设了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谜语的特点是“不说破”,需要猜谜者积极思考,是有益思维发展的智力活动。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猜出正确答案,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既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又体验到了思维活动的乐趣,可谓一举数得。接着分析字形:“聪”的左边是“耳”,右上方两点代表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右下文的“心”代表脑子。四件宝全起来就是“聪”。联系猜谜成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记住了“聪”字的字形。最后,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聪’字后加个‘明’字是因为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就会聪明起来。”在他的引领下,学生既能记住“聪明”一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又能深刻地理解“聪明”的真谛。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雕琢之痕,而有无穷精妙值得不尽回味。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方面。
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语文学习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霍老师用“寻宝”“猜谜”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联系学生猜谜的成果,来解析“聪”字的字形,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字形,明了其义:原来“聪”字就是四件宝组成的,有了这四件宝,人就能很聪明。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们通过分析字形来理解其义的识字方法。接着拆解“明”字为“日”“月”,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对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长地久,你们就会聪明起来。”让学生明白了人的聪明不是
天生的、不是别人给的,而是科学合理地运用自己的“四件宝”、勤奋学习的结果,让孩子们懂得了脑越用越灵的道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认清了字形、读准了字音、掌握了汉字基本意义,还激发了学生们主动识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三维目标的实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第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方面。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
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例如被教学吸引;二是间接转化动机: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
1、提高教学技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如引发认知冲突、结合真实问题情境;
(2)加强教学内容新颖性,吸引注意力;
(3)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2、增强学习兴趣
(1)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2)利用已有动机形成新的学习动机;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与内容中关于“识字与写字” 明确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我们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进行识字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不再是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等外部动机而学习,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
机因素来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从学习活动之外,转到学习任务本身。这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机,又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第四、备课方面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低年级孩子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记得更牢。我想,霍老师一定充分考虑到了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将他们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融于教学,才由此生发了这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
总之,霍老师的“聪明”教学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三篇:师德学习资料 国宝老师霍懋征
师德学习资料
国宝老师霍懋征
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却在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60年。她曾先后提出设立教师节、制定义务教育法等若干重大建议。周恩来总理曾称她为‚国宝老师‛,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夸奖她为‚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她就是被列入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的霍懋征。
-‚海陆空‛司令
毗邻钓鱼台国宾馆北门,有一栋砖红色的居民楼。刚刚粉饰过的表层里依然透露出斑驳,这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寻常人家的住处。霍懋征,住在这里已经有十几年了。
按响门铃,听到‚汪汪‛的犬吠。跟着霍懋征一同出来的是两只胖胖的‚京吧‛。
‚除了这两只‘京吧’,旁边的屋子里还有3只‘博美’,外面阳台上养了4只鹦鹉,这鱼缸里还有金鱼。怎么样,我是名副其实的‘陆海空三军司令’吧。‛作为85岁的老人,霍懋征的嗓门显得格外洪亮。
坐定,细细打量,客厅的摆设简单,各种各样的照片却很多。黑白的、彩色的,让人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恍惚。
那是1943年,作为北师大数学系的高材生,霍懋征面临毕业抉择。成绩优异的她放弃了留校任教,却提出去教小学。在那个‚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年代,很多人说她是傻子。‚傻就傻吧,谁让我喜欢孩子呢。‛60年间,霍懋征有太多的机会甩掉‚孩子王‛的帽子。但是,她始终坚守着最初的选择。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一幕场景,让霍懋征至今感动:2004年教师节刚过,三十几个已经50多岁的学生聚在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说着童年的趣事。这时,当年的班长给大家来了个突然袭击:‚同学们,现在都把手伸出来,把你们的手绢也拿出来,再让霍老师检查一次卫生。‛让霍懋征吃惊的是,虽然当年的小手变大变粗了,每人的指甲却仍像儿时一样,铰得秃秃的。手绢也一如半世纪以前一样干净、齐整。
跟记者一同听霍老师讲故事的还有那两只‚京吧‛。不过,它们没什么耐心,很快就发出了微微的鼾声。霍老师一点也不计较,轻轻拍着它们,一脸的慈祥。
如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已成为霍懋征的‚标签‛,被专家解读为霍氏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核‛。
在霍懋征眼里,学生都是孩子,完全一样的孩子。在她教的班上,有的孩子来自平民家庭,也有的来自中南海,家长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孩子的情况怎样,霍懋征坚持爱一切孩子,爱孩子的一切。
-‚四乐‛为养生之道
霍懋征耳聪目明,耄耋之年尚不知老花镜为何物。养生秘诀不可不问。霍懋征和盘托出,即为‚四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另外还有一乐,天气不好,学生电话不断:‚霍老师,变天了,别出门。‛逢生日这天,祝福不绝。‚这份幸福,‛她说,‚不当老师的体会不到。‛
霍懋征养生靠的是‚乐‛,教学生也追求‚乐‛。她说,学习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学儿歌,我就用‘破谜语’的方式教给他们识字。比如奇怪奇怪真奇怪,一棵树木口中栽,是什么字呢?‛霍懋征随口举了个例子。
‚困难的困。‛
‚真棒。答对了。‛
这样的对答,这样的称赞,令记者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
-成立‚消灭错别字病院‛
1981年,霍懋征的学生参加北京市最后一次毕业班统考。全班语文平均分高达97.46分,而且没有一个人写错别字。这在北京放了一颗‚卫星‛。错别字是怎样被消灭的呢?原来霍懋征跟班干部商量专门成立了一个‚消灭错别字病院‛。谁的错别字少,谁就当主治医生,谁的错别字多,谁就是病号。主治大夫还会给家长写信,通报病情。这样,每个学生再提笔写字时都很注意,错别字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消灭了。
霍懋征心甘情愿做一名普通小学教师,但她却从未平庸过。
新中国教育史上的诸多‚第一‛,都留有霍懋征的印记:参与编写第一部小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小学语文教材……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她的教育思想被列为‚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为小学教师做重点课题,这也是头一遭。
-‚富有‛并忙着
采访的过程中,霍懋征又接到了两个电话,都是请她去做报告。‚西部一些边远地区,小学老师太闭塞了,他们的老师怎么教,现在他们还怎么教学生。其实老师教学水平上不去,不能怪他们,他们缺少培训。‛所以,霍懋征先后应邀到50多个省市和地区讲学,推广她的教学方法,作了几百场报告。不过,她从不收钱。
2005年夏天,广州市某教育部门邀请她去作报告,那时广州的最高气温已经到了40多摄氏度。守在身边的大女儿怕她身体受不了,坚决反对。没几天,老人坐不住了,给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媳妇打了‚求救‛电话,让他们瞒着姐姐,到北京‚护送‛她去广州。
‚像搞地下工作一样‛———老人一脸得意。
霍懋征是执拗的,有时甚至是‚激进‛的。这一点,她自己也是认同的。
自1978年,霍懋征连任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担任了15年的全国政协常委。这期间,霍懋征也从来都是坚持己见,从来不怕得罪人。
如今,霍懋征离开了讲台,却没有闲下来。
80多岁了,自己组团远赴甘肃、青海、广西等西部地区扶贫支教。在她的床头、案头,摞着厚厚的教育刊物、教育论著和待审读的教材。她每天工作10小时,忙得连午觉都不睡。
霍老师邀请记者参观她的书桌。‚我很富有,光是书桌就有3个。‛与卧室相连的书房里,摆放着一张老式长桌,上有文房四宝。阳台一隅,立一张标准的课桌,阳光爬进窗子,给书桌抹上了一层金色。客厅小茶几上,摆满了各种报刊,也成了书桌。
显然,霍懋征的‚富有‛,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来自心灵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在她对学生的付出以及学生对她的真挚情感回报中得到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李炜娜】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书的精典,放到这里与大家共享。本人觉得一代名师霍老师的一些事例的确让我得益不浅,相信也能给广大老师以启发。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人们不难发现,在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中间就有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的身影。
教师是以教育学生为职业的,不少人把教育的内涵定位于以智育人,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是远远不够的。在重视以智育人的同时,还要重视以德育人、以体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智育的缺失,会导致创新能力的丧失;德育的缺失,会导致出危险品;体育的缺失,会导致出体格不健全的病失;而美育和情感教育的缺失则可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全面发展,多向成才‛是她一贯的教育理念。她始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实践中她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关心和爱护学生,是贯穿于霍老师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全心全意爱自己的学生‛是她一生的座右铭。霍老师对学生的爱是高尚、纯粹而又无私的。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尊重理解、赏识激励是她对待学生的准则。这也正是霍老师晚年,每逢节假日,众多学生络绎不绝地来看望她的原因。
霍老师不仅是位受学生尊敬地教师,而且也是一位受到各方面欢迎的社会活动家。在中小学教材建设,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小学语文,数学科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她都倾注了毕生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也获得了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和称颂。
我想把戚继光的一句话送给霍懋征老师:‚繁霜尽是心头血,撒向千峰秋叶丹。‛祝霍懋征老师健康长寿。
--------柳斌(原国家总督学、教育部副部长)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霍老师其言其行其理均可见善教之策:尊重小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认识到孩子出现所谓‚淘所‛行为根本上是这些‚小大人‛与成人之间认识上的矛盾和冲突,对于他们不能‚治‛,不能‚堵‛,而应以爱心和智慧走进儿童内心世界,并且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用其长、助其困、励其志。这才是教育的至道。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老师对于学生的爱出自老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家。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这个过程中,教育才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霍老师说:教师的爱是阳光,应该公平地照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指出光明的路;教师的爱是春雨,应该均匀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茁壮成长;‚不可救药‛的孩子是没有的。霍老师是‚无爱则无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霍老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爱每一个学生,在她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可成才,几十年来,她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她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纯熟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吸引着、启迪着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她创造的爱抚、赏识和激励的氛围之中。让教育充满爱
--------霍懋征爱的教育术
看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也经常订阅有关的报刊杂志,聆听过魏书生老师的教学专题讲座,拜读过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专著,然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霍懋征爱的教育艺术》一书。
霍老师说:教师的爱是阳光,应该公平地照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指出光明的路;教师的爱是春雨,应该均匀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茁壮成长;‚不可救药‛的孩子是没有的。霍老师是‚无爱则无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霍老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爱每一个学生,在她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可成才,几十年来,她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她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纯熟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吸引着、启迪着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她创造的爱抚、赏识和激励的氛围之中。
看着80高龄的霍老师仍然童心未泯和学生们一起游戏,仍然精神焕发地耕耘于三尺讲台,我深受感动;2001年,80高龄的霍老师还到甘肃省天水市农村小学指导教学,我更被霍老师的精神所折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书,精辟的讲述了霍老师的教学艺术,我反复的看,仔细的体会,认真的学习实践,在霍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老师,那就是要爱 学生,爱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成才。书中提到的一些例子,都让我很受启发。那个淘气的小永,在霍老师的‚用其长、助其困、励其志‛春风化雨的滋润下,不但成了优秀的学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让霍老师免受了许多苦难,在唐山地震的时候还去给霍老师搭地震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尊重每个孩子,她用自己的言行,熏陶着每一个幼小心灵,让学生们受益一生。一个学生回忆说:‚做霍老师的学生是幸福,听霍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霍老师给予我们的是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和实实在在的学习能力。如果时光倒流,我们还愿意坐在小学的教室里听霍老师讲课。‛
教学过程中,我也曾多次采用霍老师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也让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了学习,让调皮鬼变乖了,好学了。
多年来,我把这本书当做我的教学指南,以霍老师为榜样,精心的在自己的岗位上经营着我的教学工作,收获颇丰,因为我的教育充满了爱。
霍老师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需要总结,今天需要创新,明天需要憧憬。三天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把握住了今天,明天就更有希望了。我们的老师虽然教在今天,但一定要想到明天。‛让我们共勉吧。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霍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普通的所谓喜爱孩子,而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忠诚,对儿童的信任的基础上。她相信每一个儿童,相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她坚守‚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八字方针,给每个孩子金色的童年。
第四篇:霍懋征先进事迹
四十多年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多次受到北京市和全国教育部门及政府的表彰,立志永不停止探索与追求的脚步,以回报党和人民给予的关怀和鼓励。
几十年来,她曾担任过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她曾有过多次离开小学教师岗位的“高升”机会,然而每一次,她都义无反顾地坚持最初的选择,孜孜不倦,矢志不渝,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情滋润了无数稚嫩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的乐章。她,就是我国小学教育战线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
一、被温家宝总理誉为“把爱献给教育的人”的霍懋征学长。
一片丹心育幼苗
霍懋征学长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母亲是一位爱生如子的中学教师。母亲对教育工作的热忱、与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到的愉快和幸福,令当时年幼的霍懋征学长羡慕不已,热爱教师工作的火种也从那时候起,在她小小的心中撒播孕育着。
1939年,霍懋征学长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四年之后,品学兼优的她顺利毕业并被留校工作。但她念念不忘儿时的梦想,在她看来,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她愿意做打基础的工作。再三坚持之下,学校批准了她的要求,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现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干就是六十多年。在那个“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年代,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小学教师工作,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许多人不能理解,然而对于喜欢小孩子的霍懋征学长来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好、最无悔的选择。
刚迈出校园的霍懋征学长经验不足,站在三尺讲台,常常感到窘迫不知所措。在旧社会,教师之间互相提防,从不共同备课,更别提交流经验了。但霍懋征学长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不教我,我就偷着学。于是她开始注意细心观察,从同年级组老师们的日常言谈中琢磨体会,有时甚至会抱着作业本,躲在其他班的窗下,一边批改作业一边悄悄听课。经过不懈努力,霍懋征学长的工作很快有了起色,常常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表扬。
1949年10月1日,霍懋征学长荣幸地参加了开国大典,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新中国的好教师。建国后,学校有了党的领导,各项工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学校领导开始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组织教师钻研业务、学习政治,又邀请苏联专家来校指导工作。正是在那个时候,霍懋征学长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她还归纳出了一套“以讲为主、以读为辅”的语文教学“讲读法”,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她所在的班级每学期语、数两科考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有时数学成绩能达到人人满分。
霍懋征学长曾经总结过当一名好老师的秘诀,那就是“勤”,她认为勤能补拙,要勤学、勤想、勤做、勤总结、勤分析、勤改进。而她也正是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一颗“明星”。1956年,她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经常有全国各地的教师来京听她讲课、向她取经,《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教育》、《小学教师》等报刊也纷纷对她进行了报道。
霍懋征学长热爱学生是出了名的。1962年6月,她的二女儿因病住进了医院。有一天,当她正在上课时,接到了女儿病危的通知,她没有立即离开课堂,而是坚持把课上完后才匆忙赶往医院,但是已经来不及见女儿最后一面了。她悲痛地说:“我爱我的女儿,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不能因为女儿一人,而耽误40多个孩子的学习。”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她班上的全体学生流着眼泪安慰她:“霍老师,您不要难过,我们都是您的儿女。”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文革”时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牛棚”里关了一年零九个月,受尽了折磨。期间,她亲眼目睹了年仅13岁的儿子无辜被造反派扎死后躺在血泊中,15岁的小女儿被弟弟的惨死吓傻了„„漫长的苦难不仅考验着她的耐心,也考验着她对于教育的信心,她想不通为何自己全身心教过的学生,在“文革”中会变得如此残忍?
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1978年4月,霍懋征学长重新回到了实验二小,并被教育部任命为副校长,时年她已56周岁。她毅然放弃了自己十分喜爱的数学教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经历过“文革”伤痛的她,深深地意识到教育必须首先教会孩子做人,塑造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而能够实现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塑造人类灵魂最有效的途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文革”后,霍懋征学长迎来了事业上新的春天。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的校长,但是她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我的事业在课堂,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于是,霍懋征学长带着她的全部爱心和热情,开始了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仍使用建国初盛行的“讲读法”,存在读得少、学得慢、效果差、时间费的弊端。孩子们整天忙得团团转,却读不了多少书。针对该弊端,霍懋征学长对比分析了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小学语文教材,意识到在教学中加大阅读量的重要性,于是她提出了“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16字方针,从教材到教法进行全面改革,着眼于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当时,有的老师觉得经济可以快速增长,教学工作却不能 “提速”,但霍懋征学长顶着压力,大胆地在她所教的班级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并且理智地坚持了下去。她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尝试着在精讲、多练、合理组织课文上下功夫。她认为精讲才能实现学生课上多练,课上多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且减轻课外作业负担,合理组织课文又为课上精讲多练创造了条件。就这样,她教的三年级实验班,第一学期学生一共学习了95篇课文,超出课本71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获得了显著提高,负担也不重。1981年,这个实验班毕业参加北京市最后一次统考,全班46名学生的作文中,有44篇被评为“一类文”,另外两篇被评为“二类文”,并且所有试卷都干净整洁无错别字,霍懋征学长和她的实验班也由此轰动了全国。
经过多年的实践,霍懋征学长总结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十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因此,她将这“十学会”贯穿在她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着眼点,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她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而且还极为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她一贯主张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课外不留或少留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有益的事,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她指导学生们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小组,如成立了“小图书箱”,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又如通过“小药箱”,学习简单的救治,其中一名学生长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医生,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小药箱和大大夫》回忆当年趣事。她还带着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并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向家长们和其他班的师生们展示。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在人际交往、表达、听、说、写、画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宝贵的自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学长从教几十年年来最深刻的体会之一。在她的学生中,既有国家领导人的孩子,也有工厂女工的孩子,甚至还有淘气得差点进工读学校的孩子。然而不管什么样的孩子,在她的眼里都是平等的,她执着地相信: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她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病了,她带着去看病求医,不辞劳苦地买药、送饭;学生家庭有困难,她就自己掏钱为学生买午餐;学生踢足球没有鞋穿,她就在比赛前夕送去短裤、球鞋;学生的父母因公调外地工作,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食宿„„霍懋征学长教育培养学生,不仅靠说教,更重要的是靠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说起霍懋征学长的教育方式时深有感触:“霍老师不仅以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给我们学识,更以她的爱心,以她真切的举止教育我们做人!”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这八个字,一直是霍懋征学长坚持的育人方针,激励每一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在她的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正因为她给予了孩子们无限的爱和希望,因此也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在她的循循善诱之下,当年无论是优秀生还是令人头疼的“捣蛋鬼”,最后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999年,三十多名五十多岁的毕业生邀请霍懋征学长聚会,霍懋征学长带去了一叠她78岁时骑在牦牛背上的照片,彭清一教授在背后题了一首打油诗:“人生七十古来稀,骑上牦牛变十七。挥手扬鞭千重意,晚辈我等要牢记。”当那些已过花甲之年的学生们排着队伸出手去接老师的照片时,那一刻,霍懋征学长的心中涌动着无限欣慰与满足:“同学们,45年前,你们每人每天伸出两只小手让我检查卫生。45年后的今天,你们伸着两只大手来接我的照片。你们的大手为党和人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我拥有了你们,深感自己是世界上精神财富最富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
1998年,在超期执教20年之后,霍懋征学长退休了。尽管离开了教学第一线,但是她并没有停下耕耘的脚步,而是继续以热爱学生之心,去关怀青年教师们,听课、评课、开讲座,向他们传授“爱的教育艺术”经验,倾其所能地帮助他们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她还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年坚持去西部地区讲课,并送老师和学生礼物:老师送书,学生送文具。她曾多次赴新疆、青海、甘肃、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地进行教育调研,为当地的老师和学生示范讲学,向西部教育工作者介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传递最新的教改信息和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交流教育教学的管理经验,宣传良好的师德典范,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西部教育。除了到西部贫困地区去支教上门,她还想方设法把那里的骨干教师接到北京来培训。女儿曾经多次提醒她:“您什么都可以忘,就是不要忘了您的年龄”,但她却深情地说:“人在世界上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再有经验的人,死了也就完了。现在我多说一点儿,别人就会少走点弯路。我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加倍努力,为支持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
2003年,“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正式启动。霍懋征学长更忙了,在她的床头、案头,摞着厚厚的教育刊物、教育论著和待审读的教材,她常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连午觉都不睡,“因为舍不得时间”。温家宝总理到她家看望她时,对她不辞辛劳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您献身教育事业,特别是退休后仍在努力总结和整理自己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经验,这将给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且称赞她:“您不仅传播经验,还传播精神,这种精神很有感召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霍懋征学长的眼中,人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实际上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她认为,昨天需要总结和反思,今天需要创造,明天需要憧憬。而这三天之中,最重要的是今天,只有把握了今天,明天才更有希望。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霍懋征学长每天都在为明天而不知疲倦地工作,并且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着“四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让为我们衷心地祝愿霍懋征学长健康长寿,再创辉煌!
第五篇:小学教师霍懋征
小学教师霍懋征:用爱耕耘一生
2010年2月11日,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小学教师霍懋征走完了用爱耕耘的一生。
2月19日,霍懋征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刘延东都赶来为这位大名鼎鼎的小学教师送最后一程。
霍懋征众多的学生们,前些天互相传递着“妈妈走了”的不幸消息并自发悼念老师,这天又早早来到现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把老师的生平赶制成了六块展板,让它们诉说那绵长的记忆;他们把内心的感激和缅怀浓缩进挽联中、编织到花圈里,让无尽的爱永远伴随在老师身边。96岁的学生家长、周恩来总理在任时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郑思远也为霍懋征写来挽联:“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
享年88岁的霍懋征用爱的教育,谱写了一曲辉煌的人生华彩乐章。在这个春节里,记者听几位年过花甲的学生讲述小学时代的恩师霍懋征给予他们的爱的教育。一位平凡而伟大、慈祥而坚定的母亲般的人民教师形象清晰地屹立于眼前。
霍懋征说:
我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是打基础的,是启蒙教育,我觉得当小学老师最光荣。
1949年作为教师代表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亲耳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当一个新中国的好老师。
其实学习不是那么苦恼的事,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反过来学习质量倒高了。很多教师只是把教书当作职业,觉得把课教好就行了,这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多想一点儿,要想到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都会长大成才。60年来,我没丢下一个学生。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喜欢小生命,是‘海陆空三军总司令’,那屋鱼缸里养着小金鱼,阳台上是鸟。退休后,每天我在屋里写东西,外面鸟语花香,屋里小狗围着。闲了就喂喂鱼,喂喂小鸟、小狗。
爱孩子才做教师
霍懋征:“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一生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当老师的是最幸福的!”
王秀文(1960届小学毕业生):“老师对小学教育的热爱感人至深,我们这些学生认真做人做事是对她最好的报答!”
这是第一个没有了霍老师的春节。
自1960年毕业,每年农历正月初三的下午3点,都是王秀文和她的小学同班同学齐聚班主任霍懋征老师家的时刻。50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直到今年春节。(http://www.xiexiebang.com)“而且,我们班同学还给老师过了60、70、80岁生日,全体同学鞠躬谢师恩,颂师德。一群已不年轻的学生围在老师身边,仿佛又回到了和老师在一起的快乐童年。我们和老师的感情,超出了一般的师生关系。”王秀文深情地说。
50年的约定,50年的坚持,足以见证师生情谊的牢固,更足以说明霍懋征受尊重的程度。
付出爱,得到爱,是霍懋征教育生涯的写照,也是对她当初人生选择的厚重回报。
1943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她本有机会留在大学里任教,也可以去中学教书,但22岁的她作出了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人生选择:去当小学教师。她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喜欢孩子!后来霍懋征回忆起当年的职业取向时说:“当时的传统观念是‘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儿王’,我当然也会受到这种社会评价的影响。但我最终走进小学校园,确实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小学教师,是年轻的霍懋征心中最圣洁的职业。她敬佩当中学教师的妈妈的职业风采,她有爱孩子的天性,她还有一个近乎天真的想法:“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要看看启蒙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要做一个比妈妈更成功的老师。”这一看、一干就是60年!其间,尤其是她取得成绩后,不断有可以让她离开小学教师岗位的机会。更大更广阔的舞台对她的召唤,抵不过她“离不开学生"的情愫,所以,她始终把自己标定在最初的选择上。
携着这份对事业的深爱,半个多世纪中,霍懋征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多次接受了教育改革的实验任务,并且交出了一份份闪光的答卷: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她实验和推广了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参加了五级分制的试行和经验推广;进行了从注音字母到汉语拼音方案教学的过渡实验,总结推广了汉语拼音教学法;她为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学制改革编写教材,进行试教,并推广过教学经验;她带领教研组的老师们创立并推广了语文讲读法和读讲法的教学模式;她探索和总结了数学一题多解和学生作业无错题的宝贵经验;她提出了“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教改目标,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趟出一条新路„„
即便在“文革”中,自己被关押,爱子丧生,霍懋征也从未离开小学教师的岗位,并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执著地爱着学生们。一名毕业生说,1972年,他从东北农场回京探亲,到霍老师当时工作的丁字胡同小学去看望她。只见霍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负责地教学生,课间操时一丝不苟地纠正学生的懒散动作。“进到老师办公室,我看到了霍老师的教学奖状。我问霍老师是怎么想通(从实验二小调到这所小学校)的。她只说了一句话:‘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呀„„’刹那间,霍老师的园丁形象在我心目中是那样的高大!”
“我是你们的小学老师,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霍懋征在一次师生聚会上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心声。那次聚会中,30多位50来岁的学生像小时候那样排成两队,班长王秀文用儿时的腔调“命令”大家伸出双手,请老师检查卫生。那情景让耄耋之年的霍懋征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45年前,你们每个人每天伸着两只小手让我检查卫生。今天你们用这两只大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教学习更教做人
霍懋征:“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专家学者、部长司长,可我们应该把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工人、好农民、好公民。”
赵黎明(霍老师1954-1960年的学生,现在美国某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任高管):“我一生中有过不少老师,霍老师对我的影响最深最大。”
一个久远的镜头在已逾花甲的赵黎明脑海里总是清晰显现:“那是个寒风呼啸的冬夜,霍老师饭后从学校骑车来我家家访。那天不巧,我的父母开会还没回来。霍老师坐下一边等候,一边取出我们早上交的作文,专心批改起来。八点钟了,我困了,上床躺下。在霍老师批改作业的声音中,我进入了梦乡。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几点钟回来的,也不知道霍老师多晚才离开我家。但我清楚地记得:第二天早上,霍老师依然神采奕奕地走进教室,把作文本一一发回到我们的手中,每一篇作文上面,都有她字迹秀丽的评语和精心工整的批改。”霍懋征也许想不到,此情此景,伴随赵黎明走过几十年的人生路,“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
霍懋征任教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兼收高干子弟和普通市民子女的学校。霍懋征做过几十年班主任,绝无偏爱和歧视。无论是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还是对普通老百姓甚至“右派分子”、资本家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每接手一个班,挨家家访是她必做的“功课”。在赵黎明记忆中,自己所在的班有46名学生,霍老师总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骑着自行车一家家拜访。
赵黎明的弟弟郑天亮,如今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上小学六年级时霍懋征也教过他一年。郑天亮记忆最深刻的是霍老师经常中午顶着大太阳骑自行车到同学家里查午睡。最令他感动和难忘的是,教他们的那段时间,正是霍老师二女儿从患病到去世的日子,而老师没有因为这事耽误他们班任何课。“我们这个班五年级交到霍老师手里时还是个‘乱班’,霍老师就像有点金术一样,她的魅力真让人折服!”
霍懋征在学习方面对学生全面培养,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她对标点符号要求很严,以至我们班同学的试卷上基本没有标点符号的错误。”曾经的班长王秀文说起来仍带着自豪。“老师顾不上自己的6个孩子,经常给学习有问题的同学加班加点辅导,所以我们整个班的成绩都很齐,没落下过一个同学。记得有个同学违反了纪律,霍老师跟他谈话他不服气,我们就看着老师在操场上和他说了两个小时,最后这个同学拖着鼻涕笑了。”王秀文还动情地回忆道,霍老师的启蒙教育比妈妈都要来得细致入微,比如教我们怎么洗脸、脖子和耳朵后面,出门要带上口罩、手绢、杯子套,让每个同学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道德观念的培育上,霍懋征更是毫不放松。“那个时候,我们每周六下午的班会都辩论是非。”因为时间久远,辩论过的话题已难忆起,但王秀文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位法国记者听过他们的班会后,对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深感惊讶并大加赞赏。
正是得益于霍懋征既教书更重教做人的教育,她的一些学生虽然因时代的原因没能读成大学,但健康的道德观念、扎实的基本功底、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让他们受益一生,每忆及此,他们就会说:“霍老师给我们的底子打得好!”
一位小学教师所能做的,也许就是这些看上去细小而琐碎的事情。但是,人生的基座不就是由这些“小”与“细”铸成的吗?
学生永远的霍妈妈
霍懋征:“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
王翻身(霍老师曾教过六年的学生):“我们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就是她——我们敬爱的霍妈妈。”
1979年9月19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九十年校庆时,霍懋征的学生王翻身发自肺腑地吐露心声:“我们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就是她/我们敬爱的霍妈妈/你我他还有大家/从小就在她的教育下幸福健康成长„„现在我们已经长大/远离了亲爱的霍妈妈/战斗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海角天涯/热爱霍妈妈,学习霍妈妈,霍妈妈桃李满天下!”另一首同样抒发肺腑之言的诗由王翻身的同学王小平创作:“天空多么蓝/大地多么宽/我们回来啦/亲爱的老师!„„我们多想再坐进明亮的课堂/看您把四则应用题演算/多想再到那棵老槐树下/听您讲什么花盛开在春天/尽管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尽管和您生活在一起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您的声音、您的眼神/已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间/在这欢聚的幸福时刻/我们簇拥在您的膝前/捧出最美最美的鲜花,向您奉献!”
这些对爱的赞颂,来源于对爱的感受。霍懋征在她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一直以慈母般的爱意和言行对待学生,赢得了长大成人的学生们最真情最隆重的回报。
因为心中有爱,霍懋征教育的特色体现为正面鼓励孩子们进步。有一年,霍老师接了个“差班”。第一堂上课的铃声响后,只见教室的门半开着,学生们一个个侧身而入。霍懋征走到门口,抬起头,伸手从门上取下了一把笤帚。她走上讲台,微笑着说:“这是谁的主意?这个同学很聪明,如果他以后能把这种聪明用在学习上,一定会是个好学生。”然后又亲切地告诉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发现门上有‘鬼’的吗?我是从大家进门的姿势发现的,这就叫善于观察。”在学生们发出一阵惊讶声之后,霍懋征又说:“其实,现在我已经观察出来是谁干的了,他现在一定很后悔。”当天下午,那个同学找到老师,承认了错误。
王秀文的母亲因病长期住院,爸爸上班很忙。有一天,她生病了,细心的霍懋征在例行的晨检中发现这孩子有点蔫。处理完手头的事情,霍懋征赶快带她去了医院,然后又回学校上课。“下了班,她没回家,直接来到我家。看见我一个人躺着,就给我生着了煤火炉,出去买来挂面、鸡蛋给我煮好。直到今天,我耳边都还回响着她那天跟我说话的声音。老师真比妈妈还亲!”何新平(音)同学的爸爸妈妈调回南方了,但舍不得孩子离开霍老师,就把他留在北京读书,并托付老师帮助照顾。霍懋征安排了两名同学定期到他家里去帮他整理家务。每个周末,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去,让他跟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过礼拜天,过生日的时候还给他买蛋糕吃。所以王秀文这个班的同学们爱说:“我们这四十几个孩子是一个妈妈给带大的。”
连续留级两次又分外淘气的小永快要被学校送工读学校了。霍懋征主动找校长“要”来这个孩子,并跟班里同学约法三章:不许揭他的短,要关心他;不许给他脸色看,要跟他交朋友;不许嫌弃他,要跟他一起玩儿。她自己则做了三件事:第一,用其长;第二,助其困;第三,励其志。在老师的呵护下,小永进步很快。“文革”开始后,“红五类”出身的他当上了红卫兵,而霍懋征却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看押了起来。但每次批斗会只要小永在场,就会暗中保护他的霍老师。更令霍懋征感动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震后的第二天上午,她正在屋里收拾东西,耳边突然传来小永的声音:“霍老师,我叫了两个朋友给您搭防震棚来了!”另一个全班最后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一直得到霍老师的特殊关照而不断进步,以后也成长为栋梁之材。前些年,这名学生心脏要搭支架,第一个就想到要告诉霍老师,当时已过80岁的霍懋征专程去看望了他。
2009年12月,霍懋征已重病在床,基本处于昏迷状态。赵黎明从大洋彼岸飞回北京,第二天与弟弟郑天亮一起前往医院探视恩师。霍懋征的女儿赵萱俯下身在她耳边一遍一遍轻声呼唤:“妈妈,妈妈,黎明、天亮看您来了!”过了一会儿,霍懋征慢慢睁开双眼,眼睛突然一亮,两滴晶莹的热泪流淌下来„„赵萱告诉哥儿俩:“我们平时呼唤妈妈,经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的。今天真没想到她一下就听到了,还认出了你们。看来在弥留之际,她心中仍非常思念她的学生们啊!”这个春节,赵黎明、郑天亮用了三天时间切磋、书写了一副挽联:“懋德千丈奉献大爱倾毕生心血树园丁楷模,征迹万里躬身小教以纯青师艺育桃李天下。”字少情多,虽经反复修改也难以装下对老师那无边大爱的赞颂。
霍懋征定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位捧出慈母般爱心奉献给全体学生的老师。至诚热爱自己事业的霍懋征离开了我们,但她把精神财富留在了人间。
传递这份爱,自有后来人。“霍懋征老师是全国教师的楷模,是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她是在我们实验二小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她的爱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我,影响着我们大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说:“1997年我接任校长后,提出‘以爱育爱’的学校核心理念,不仅将教师的爱作为教育的手段,(http://www.xiexiebang.com)更将培养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目标。将爱升华,正是在继承以霍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教师崇高传统上的发展。霍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我们将会永远继承!”
霍懋征的岁月 1921年9月1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是年,自愿赴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
其间借调中央教育部、丁字胡同小学工作。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至1985年。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