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懋征老师先进事迹
霍懋征老师先进事迹
个人简介
霍懋征,女,1921年9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享年88岁。
一生曾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誉称号,并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几十年来,霍老师受到了周恩来、温家宝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国宝”,薄一波副总理为其题词“一代师表”。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国务委员刘延东称她为“教育大家”„„霍老师说,这是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以及对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荣誉属于大家。霍懋征老师曾无限深情地说:“我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国宝教师
从五十年代起,霍懋征在语文、数学教学中创立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讲读法”,以“讲”为主,以“读”为辅,善于抓住教学规律的重点、难点部分,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逐步进行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凡是听过霍懋征讲课的领导和同志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的教育界的老前辈在称誉霍老师的教学时说:“懋征的教学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文革”以后,霍懋征被任命为副校长,但她根据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决心在一个普通三年级班进行教学实验,她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也找到了不足之处,她说:“既要肯定自己过去多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要敢于否定自己过去讲课过多过细,占用了学生课上多练的时间。”于是她提出了“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教学改革,把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霍懋征终于探索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快了教学速度。主要做法是:一是精讲,二是多练,三是合理的组织课文,改变了过去的“讲读课”为“读讲课”,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自学时间,基本上做到了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课外留有大量时间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三年的实验,这个班毕业时参加了北京市统一考试,都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
霍懋征从教六十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无论在哪一个学校、教哪一个班的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她的数学教学深入浅出,形象直观,探究规律举一反三,学生学习积极性极高,掌握知识灵活,一道应用题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的作业经常做到一周无错误,每次测验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得到满分。
霍懋征的班主任工作也很出色,她深深的感到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祖国四化的建设者,他们品德、学习的好坏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兴衰的大事。她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霍老师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前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喜欢多变,喜欢新奇,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因此霍老师经常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学生、锻炼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不管是多么调皮的学生,只要进入霍老师的班级里都会很快转变过来,她所负责的班级经常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有的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中队。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人的记忆与遗忘等矛盾无法克服,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使霍懋征受到很大的启发。深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她向学生提出了十点要求: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这十点实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霍懋征认识到,任何领域中的任何一种创造,都和基础教育不可他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课,占课时最多,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每篇课文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霍老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她认为在小学进行创新教育不是以发明创造为主要手段,更不是以此为目的,而是强调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她还认为创新教育牵扯的面很广,从培养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评估标准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都要充实新的内容,都要有所改变。目前,霍懋征正与北京、河北、湖南、广东、浙江等地的同仁们共同控讨研究这一新课题。
霍懋征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教学改革均受到全国小学界的瞩目,各地同行纷至沓来,或登门求教或盛情相邀。几十年来她应邀到五十多个省市和地方讲学,作报告几百场。这么多年来她从没有节假日,总是忙碌地工作着,在各地讲学总是下了火车就进学校进课堂、进会场,讲完学就立即返回北京。当她看到外地老师们渴望有人能和他们一起研究教改问题时,深感自己一人力量的有限。经过她的多方努力,中央统战部研究决定,请各民主党派组织人力去“智力”支边,目前已有许多的教师专家和学者共同参加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革以后,在语文教学上提出要加强双基教育,这是对的,但不能忽视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霍懋征做了《语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报告,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9年在吉林省长春召开的23省市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霍老师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看法,并应大家的要求做示范课,生动直观地证实了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也使与会者统一了认识,有利于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从此开始,霍老师每到一处讲学,当地老师都要求她上示范课,从1979年到现在上示范课近百次,每次都很成功。一次在河南新乡讲学之后,新乡市教育局研究室主任刘超同志代表全市教师作了这样的评价:“引其言,激其情,启其疑,导其思,倡其辩,点其晴,明其理,活其用。教其知,授其法;显其情,正其本。”描写得恰如其分。
霍懋征谈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秘诀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第二,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要热爱学生,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一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三,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
第四,当一名教师必须时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长流水,只有渊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
第五,要想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要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发展的教育能努力开发每个学生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爱学喜学,自愿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研究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
由于霍懋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在全国小学教育战线上影响很大。霍懋征的主要著作有:《班主任工作札记》、《语文教学资料》、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霍懋征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等,她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有关方面为了介绍她的教学经验,录制了许多她授课的录音带和录像带,还拍摄了霍懋征讲授的《月光曲》一课的彩色教学影片,不仅在全国各地,还在美国一些城市放映,受到普遍赞誉,反响很大。
1993年12月18日,第二实验小学在人民大会堂为霍懋征举办了从教五十年纪念大会,各级领导、学生家长、校友、在校学生和老师们欢聚一堂,霍老师根据自己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将教师工作概括为六个大字:光荣、艰巨、幸福。霍懋征一家三代已有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未不断建设者,他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所以她家在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学教育专家,而且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社会活动家。她担任的社会职务很多,凡是党和人民交给她的任务,或是她认为对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都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努力去完成,她认为参政议政是她应尽的职责。她还认识到只有知情,才能出力。所以好把随政协外出视察或参观、访问、讲学等都看成是自己学习调查、掌握情况、了解民意的极好机会。
几十年来她每到一处,首先要开座谈会,了解详细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凡是当地政府可以解决的问题,她一定尽力反映,请他们帮助解决。在每年的政协大会上,她都积极发言,书写提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其他方面的问题也积极反映。例如,有一个霍老师来到河北仓州,看到当地严重缺水,水位很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有些小孩骨质疏松,很容易骨折,还有很多学生满口氟斑牙。霍懋征立即在政协提案中建议中央研究解决南水北调的问题。她看到前几年中小学生负担过得的情况后,一方面直接向教育部长反映情况,一方面和民进中央妇委会的同志撰写了《为孩子们呼喊》一书,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多年前,霍懋征在各地视察、讲学时,深感到干部太缺乏女同志,包括中央领导干部中也是如此。她利用各种会议时机,呼吁此事,提请上级领导重视,现在情况已有所好转。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霍懋征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参加了非政府组织论坛,由于她工作出色,受到了中央统战部的表彰。
1998年,霍懋征退离一线工作,但年逾古稀的她依然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因为她深深地认识到未来的世纪的教育的世纪,只有教育上去了,我们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她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月日人民竭尽全力奉献。所以她到处去听课、讲课,经常到农村学校为老师们排忧解难,不辞辛苦的致辞力于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身边的人都说她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至理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2001年9月15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全国小学语言教学研究会,北京世纪和平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等单位在北京实验二小召开了霍懋征教育思想研讨会,除各级领导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语文专家、教师参加了研讨。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霍懋征60年来躬耕于小学教育园地,孜孜不倦、始志不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60年来始终热爱着基础教育,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国家、学校、家庭了生什么变化,她都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始终生活在学一中间,疾心不改,无怨无悔。正如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所说,她总是站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运用创新思维,前瞻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无论是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还是到了耄耋之年。她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吹者、实践者,不断取得新经验,不断取得新成绩,霍老师在会上总结了六十年的教育、教学思想。使她深感欣慰和自豪的是六十年来她所教的学生都已长大成长,没有丢掉一个,她总结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永远的“儿子”
有一天,退休在家的霍懋征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传来激动的声音:“我可找到您了。您就是我的亲娘啊!”霍懋征一下愣住了,问:“您是不是打错电话了?”“没错,霍老师,您就是我的亲娘,没有您也不会有我的今天。”“那您贵姓?”“我姓何。”“你是何永山。”“是我,是我。”
何永山上学的时候,是学校里出了名的“淘气鬼”,而且已经留了两年级。上课的时候,随便说话喊叫是家常便饭。课下还经常欺负同学。就是班主任也拿他没有办法。
一次开校务会的时候,霍懋征听说学校准备把何永山送到工读学校去,就找校长说:“您把这个孩子交给我吧。”校长说:“这可不行,我可不能让这孩子影响你们的优秀班集体。”“请您相信我,看看我们班是否有力量来改变何永山。”在霍懋征的恳请下,校长终于同意她把何永山领走了。
因为两次留级,何永山比其他同学都大,而且身高体壮有力气。一天,霍懋征对他说:“永山,你当个组长吧。挑上三个同学,再加上老师,咱们五个人负责打扫班里的卫生区怎么样?”何永山一听先是一愣,然后大声说:“行!”从第二天早上开始,何永山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给大家准备好笤帚、簸箕,干得非常认真。有一天早上,他扛着一把长把笤帚兴冲冲地走到霍懋征跟前说:“老师,您用这把笤帚扫吧。”“为什么?”霍懋征有些不解。“霍老师,我发现您的腰有毛病,您用这把笤帚扫地就不用弯腰了。”一个被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也会关心别人了。
一天,霍懋征看见何永山站在学校鼓号队旁边比画着敲大鼓,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因为他不是少先队员,所以根本没有加入鼓号队的资格,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霍懋征发现他的这一兴趣后,就去找大队辅导员,说:“你看何永山那么大的个子,打大鼓最合适了。而且通过少先队这个集体也能帮助他进步。”大队辅导员不敢肯定,只说:“那就试试看吧。”结果,何永山非常遵守鼓号队的纪律。那年“六一”儿童节活动,霍懋征特意给何永山买了白衬衫、蓝短裤。这一天,何永山第一次在全校同学面前受到了大队辅导员的表扬。
活动之后,何永山抱着白衬衫、蓝短裤送还给霍懋征。霍懋征亲切地说:“这衣服是老师送给你的,拿回家去吧。你今天很漂亮,只是脖子上少一样东西。”没等霍懋征说完,何永山仰起脸说:“我知道,我还没有红领巾呢!”何永山进步了,课上不随便说话了,课下也不胡闹了。上课老师都说:“何永山像变了一个人。”不久,他真的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60年没丢下一个学生
霍懋征接手了一个班。有一次上作文课的时候,她看见一个女孩子竟然用手捂着耳朵。女孩子看到霍懋征的目光时,赶紧把手放了下来,但是依然心不在焉。霍懋征向前任的语文老师了解情况,那位老师说:“没错,不知道这个学生怎么就怕写作文。讲评作文的时候,她听都不愿意听。”这是怎么回事。霍懋征心里琢磨着。
连着几次作文作业收上来。霍懋征每当看到这个女孩子的作文时,就不禁皱起了眉头。文章确实写得很不好。有一次,批改作文的时候,霍懋征发现女孩子作文中有几句比平常写得有进步,马上在她作文本上把这几句勾出来,批上:“这几句非常好,表达了当时的想法。”霍懋征希望让女孩子知道,老师随时关注着她的进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霍懋征特地拿出那个女孩子的作文,用饱含深情的声调朗读了那几句话,并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渐渐地,这个女孩子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也有了得5分的作文,而且作文还经常被贴到教室里的《作文园地》上。一个学期之后,霍懋征推荐这个女孩子当了《作文园地》的编委。后来,这个女孩子成为一家出版社的编辑。
霍懋征告诉记者:“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愿意学好。因此,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千万不要觉得哪个孩子笨,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即使100遍还不会,不是还有101遍吗?”在霍懋征6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她从来没丢下过任何一个学生。
不当校长去教语文课
1978年4月,霍懋征结束了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重新回到了教学第一线———北京实验二小。那一年,她已经年近六旬。当时,教育部领导打算任命霍懋征担任一所重点小学校长。可是,她竟然谢绝了。霍懋征的理由很简单:“我不能离开学生,我还想当老师。”
这次重新走上讲台,霍懋征在教课问题上必须在语文和数学两科中选择一科。霍懋征放弃了以前的数学教学,兼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她选择只教语文,是因为在“文革”当中,她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学生,甚至是好学生,怎么一夜之间竟然变成了打人杀人的“凶手”。这使霍懋征深刻意识到,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然而,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语文教学领域却兴起了一种以“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的“双基”理论。霍懋征认为,这种“双基”论显然是要放弃或淡化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她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语文教改实验的任务。
1979年初,作为唯一的小学语文教师代表,霍懋征参加了在长春举行的全国23个省市中学语文教学会议。会上,有些代表发言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教学的任务,不能强加于语文教学,这样会两败俱伤。”轮到霍懋征发言的时候,她提出反对意见:“离开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离开了育人的大方向,我们的语文课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文章是为什么而写的?文以载道,文章无不为宣扬某种道理、传达某种感情而写的。一篇文章立论越深刻,章法和语言运用的越精彩,它的教育作用就越大、越久远。‘文’与‘道’永远应该是统一的。通过文章对下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千古不变的规律,怎么能说‘两败俱伤’呢?”
双方僵持不下,大会就要求霍懋征做一次示范课,看看语文教学如何体现文与道的统一。当时,大会选定在吉林师大附小三年级一个班上课,讲的是《毛岸英在狱中》。为了突出语言文字为思想内容服务的特点,霍懋征重点抓住一段文字让学生分析:“敌人拷打杨开慧,审问杨开慧。岸英亲眼看到妈妈多次被敌人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却宁死不屈。他牢记妈妈的嘱咐,什么也不对敌人说。”
在反复诵读之后,霍懋征提问:“小岸英为什么能战胜敌人?”“他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要解放全人类。”学生们的回答都带有时代套话的痕迹,显然不符合当时只有8岁的小岸英在狱中的实际思想。于是,霍懋征进一步启发学生感悟“多次”一词的含义,自己也在富有感情的范读中突出了“多次”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杨开慧“多次”被敌人拷打而坚强不屈的表现对岸英的影响。当学生们明白了毛岸英在狱中的勇气和智慧来自妈妈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的道理时,全班同学都显得十分激动。这时候,霍懋征再让学生们朗读这篇课文,每一个字几乎都是饱含深情地读出来的。
这堂课成功了,与会代表们的认识统一了。中国的语文教学可以说从霍懋征的这堂示范课走出了“双基”的误区,重新承担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46个学生写出44篇一类作文
1981年,在北京市毕业生统考中,霍懋征带的班试卷获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全班46个学生中除了两篇二类文,其余44人的作文都是一类文。语文总平均分达到98.7分,而且试卷卷面整洁,字迹端正。这一成绩令阅卷老师们惊叹不已。霍懋征的语文教改实验成功了。
语文教学为何需要改革。这缘于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观点。吕叔湘认为,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九年里两千七百多个课时学语文,还没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因此,霍懋征全面回顾总结自己过去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并且与发达国家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她从中发现,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阅读量太少。一个学期四个多月,教材中只有二十几篇文章,平均一个月还学不完6课书。阅读量这么少,怎么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文化素质?所以,霍懋征为自己制定了一个16字方针———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
讲《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时候,霍懋征只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
一、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二、小马第一次为什么没有过了河?
三、最后小马为什么能安全地过了河?”随后,她就让学生去默读、朗读,自己去寻找答案、理解问题。结果,孩子们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孩子必须向大人学习。”“小马过河的故事使我懂得了我们小孩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变聪明。以后我要好好跟老师学习。”这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答疑,最后不用教师讲解,孩子们也能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同时,由于老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动嘴、动脑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学生也就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学速度当然加快了。
学生练得多了,掌握的东西自然就会多,对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自然会高。老师讲得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多了,效果就会好。这就为增加课文阅读量提供了条件。因此,霍懋征把教材中的课文和自己搜集来的诗文分组归类,确定《揠苗助长》为精讲篇目后,就把《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归入一组,把《一头学问渊博的猪》、《蝉和蜘蛛》、《农夫的遗产》等又归为一类„„就这样,霍懋征教改的第一学期就讲了95篇课文,比教材设定的多讲了71篇,而且学生的课后作业每天不超过30分钟。这种数量多、速度快、作业少的教改实验的结果是,三年多的时间里确实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对自己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总结。为了这份执着的爱,霍懋征仍然继续着她的教育生涯。
相关著作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 霍懋征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8
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 高惠莹 潘自由 梁慧颜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03-0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代名师霍懋征爱的教育艺术 梁星乔 中国大百科
2003-09-01
真善美的丰碑---霍懋征语言教学思想论 权伟太,蒋旭东编 中华书局
2002-11-30
斯霞 霍懋征 袁瑢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 崔峦//陈先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
温家宝总理参加葬礼
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当代著名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霍懋征老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2010年2月19日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向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首批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副校长霍懋征同志的遗体告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19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霍懋征老师”,横幅下方是霍懋征遗像。霍懋征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
上午9时许,温家宝、刘延东、严隽琪、罗富和和许嘉璐等缓步来到霍懋征遗体前肃立默哀并鞠躬,作最后送别,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霍懋征生前友好和各界人士也前往送别。
霍懋征逝世后,刘淇、李源潮和张怀西等也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霍懋征的岁月
[1]1921年9月1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是年,自愿赴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
其间借调中央教育部、丁字胡同小学工作。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至1985年。
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第二篇:霍懋征先进事迹
四十多年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多次受到北京市和全国教育部门及政府的表彰,立志永不停止探索与追求的脚步,以回报党和人民给予的关怀和鼓励。
几十年来,她曾担任过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她曾有过多次离开小学教师岗位的“高升”机会,然而每一次,她都义无反顾地坚持最初的选择,孜孜不倦,矢志不渝,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情滋润了无数稚嫩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的乐章。她,就是我国小学教育战线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
一、被温家宝总理誉为“把爱献给教育的人”的霍懋征学长。
一片丹心育幼苗
霍懋征学长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母亲是一位爱生如子的中学教师。母亲对教育工作的热忱、与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得到的愉快和幸福,令当时年幼的霍懋征学长羡慕不已,热爱教师工作的火种也从那时候起,在她小小的心中撒播孕育着。
1939年,霍懋征学长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四年之后,品学兼优的她顺利毕业并被留校工作。但她念念不忘儿时的梦想,在她看来,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她愿意做打基础的工作。再三坚持之下,学校批准了她的要求,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现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干就是六十多年。在那个“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年代,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小学教师工作,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许多人不能理解,然而对于喜欢小孩子的霍懋征学长来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好、最无悔的选择。
刚迈出校园的霍懋征学长经验不足,站在三尺讲台,常常感到窘迫不知所措。在旧社会,教师之间互相提防,从不共同备课,更别提交流经验了。但霍懋征学长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不教我,我就偷着学。于是她开始注意细心观察,从同年级组老师们的日常言谈中琢磨体会,有时甚至会抱着作业本,躲在其他班的窗下,一边批改作业一边悄悄听课。经过不懈努力,霍懋征学长的工作很快有了起色,常常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表扬。
1949年10月1日,霍懋征学长荣幸地参加了开国大典,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新中国的好教师。建国后,学校有了党的领导,各项工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学校领导开始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组织教师钻研业务、学习政治,又邀请苏联专家来校指导工作。正是在那个时候,霍懋征学长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她还归纳出了一套“以讲为主、以读为辅”的语文教学“讲读法”,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她所在的班级每学期语、数两科考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有时数学成绩能达到人人满分。
霍懋征学长曾经总结过当一名好老师的秘诀,那就是“勤”,她认为勤能补拙,要勤学、勤想、勤做、勤总结、勤分析、勤改进。而她也正是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一颗“明星”。1956年,她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经常有全国各地的教师来京听她讲课、向她取经,《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教育》、《小学教师》等报刊也纷纷对她进行了报道。
霍懋征学长热爱学生是出了名的。1962年6月,她的二女儿因病住进了医院。有一天,当她正在上课时,接到了女儿病危的通知,她没有立即离开课堂,而是坚持把课上完后才匆忙赶往医院,但是已经来不及见女儿最后一面了。她悲痛地说:“我爱我的女儿,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不能因为女儿一人,而耽误40多个孩子的学习。”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她班上的全体学生流着眼泪安慰她:“霍老师,您不要难过,我们都是您的儿女。”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文革”时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在“牛棚”里关了一年零九个月,受尽了折磨。期间,她亲眼目睹了年仅13岁的儿子无辜被造反派扎死后躺在血泊中,15岁的小女儿被弟弟的惨死吓傻了„„漫长的苦难不仅考验着她的耐心,也考验着她对于教育的信心,她想不通为何自己全身心教过的学生,在“文革”中会变得如此残忍?
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1978年4月,霍懋征学长重新回到了实验二小,并被教育部任命为副校长,时年她已56周岁。她毅然放弃了自己十分喜爱的数学教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经历过“文革”伤痛的她,深深地意识到教育必须首先教会孩子做人,塑造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而能够实现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塑造人类灵魂最有效的途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文革”后,霍懋征学长迎来了事业上新的春天。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的校长,但是她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我的事业在课堂,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于是,霍懋征学长带着她的全部爱心和热情,开始了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仍使用建国初盛行的“讲读法”,存在读得少、学得慢、效果差、时间费的弊端。孩子们整天忙得团团转,却读不了多少书。针对该弊端,霍懋征学长对比分析了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小学语文教材,意识到在教学中加大阅读量的重要性,于是她提出了“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16字方针,从教材到教法进行全面改革,着眼于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当时,有的老师觉得经济可以快速增长,教学工作却不能 “提速”,但霍懋征学长顶着压力,大胆地在她所教的班级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并且理智地坚持了下去。她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尝试着在精讲、多练、合理组织课文上下功夫。她认为精讲才能实现学生课上多练,课上多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且减轻课外作业负担,合理组织课文又为课上精讲多练创造了条件。就这样,她教的三年级实验班,第一学期学生一共学习了95篇课文,超出课本71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获得了显著提高,负担也不重。1981年,这个实验班毕业参加北京市最后一次统考,全班46名学生的作文中,有44篇被评为“一类文”,另外两篇被评为“二类文”,并且所有试卷都干净整洁无错别字,霍懋征学长和她的实验班也由此轰动了全国。
经过多年的实践,霍懋征学长总结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十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因此,她将这“十学会”贯穿在她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着眼点,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她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而且还极为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她一贯主张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课外不留或少留作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有益的事,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她指导学生们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小组,如成立了“小图书箱”,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又如通过“小药箱”,学习简单的救治,其中一名学生长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医生,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小药箱和大大夫》回忆当年趣事。她还带着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并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向家长们和其他班的师生们展示。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在人际交往、表达、听、说、写、画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宝贵的自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学长从教几十年年来最深刻的体会之一。在她的学生中,既有国家领导人的孩子,也有工厂女工的孩子,甚至还有淘气得差点进工读学校的孩子。然而不管什么样的孩子,在她的眼里都是平等的,她执着地相信: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她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病了,她带着去看病求医,不辞劳苦地买药、送饭;学生家庭有困难,她就自己掏钱为学生买午餐;学生踢足球没有鞋穿,她就在比赛前夕送去短裤、球鞋;学生的父母因公调外地工作,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食宿„„霍懋征学长教育培养学生,不仅靠说教,更重要的是靠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说起霍懋征学长的教育方式时深有感触:“霍老师不仅以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给我们学识,更以她的爱心,以她真切的举止教育我们做人!”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这八个字,一直是霍懋征学长坚持的育人方针,激励每一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在她的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正因为她给予了孩子们无限的爱和希望,因此也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在她的循循善诱之下,当年无论是优秀生还是令人头疼的“捣蛋鬼”,最后都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999年,三十多名五十多岁的毕业生邀请霍懋征学长聚会,霍懋征学长带去了一叠她78岁时骑在牦牛背上的照片,彭清一教授在背后题了一首打油诗:“人生七十古来稀,骑上牦牛变十七。挥手扬鞭千重意,晚辈我等要牢记。”当那些已过花甲之年的学生们排着队伸出手去接老师的照片时,那一刻,霍懋征学长的心中涌动着无限欣慰与满足:“同学们,45年前,你们每人每天伸出两只小手让我检查卫生。45年后的今天,你们伸着两只大手来接我的照片。你们的大手为党和人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我拥有了你们,深感自己是世界上精神财富最富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
1998年,在超期执教20年之后,霍懋征学长退休了。尽管离开了教学第一线,但是她并没有停下耕耘的脚步,而是继续以热爱学生之心,去关怀青年教师们,听课、评课、开讲座,向他们传授“爱的教育艺术”经验,倾其所能地帮助他们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她还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年坚持去西部地区讲课,并送老师和学生礼物:老师送书,学生送文具。她曾多次赴新疆、青海、甘肃、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地进行教育调研,为当地的老师和学生示范讲学,向西部教育工作者介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传递最新的教改信息和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交流教育教学的管理经验,宣传良好的师德典范,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西部教育。除了到西部贫困地区去支教上门,她还想方设法把那里的骨干教师接到北京来培训。女儿曾经多次提醒她:“您什么都可以忘,就是不要忘了您的年龄”,但她却深情地说:“人在世界上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再有经验的人,死了也就完了。现在我多说一点儿,别人就会少走点弯路。我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加倍努力,为支持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
2003年,“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正式启动。霍懋征学长更忙了,在她的床头、案头,摞着厚厚的教育刊物、教育论著和待审读的教材,她常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连午觉都不睡,“因为舍不得时间”。温家宝总理到她家看望她时,对她不辞辛劳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您献身教育事业,特别是退休后仍在努力总结和整理自己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经验,这将给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并且称赞她:“您不仅传播经验,还传播精神,这种精神很有感召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霍懋征学长的眼中,人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实际上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她认为,昨天需要总结和反思,今天需要创造,明天需要憧憬。而这三天之中,最重要的是今天,只有把握了今天,明天才更有希望。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霍懋征学长每天都在为明天而不知疲倦地工作,并且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着“四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天伦之乐。“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让为我们衷心地祝愿霍懋征学长健康长寿,再创辉煌!
第三篇:霍懋征老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霍懋征老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学习了霍老师的先进事迹后使我深有感触。一直在想霍老师在教育事业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且先后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全国的教师,仅说小学教师就有千千万万,为什么霍老师会这样不凡?我觉得这取决于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要热爱学生,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一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温总理看望霍老师时在提词里写到的那样“把爱献给教育的人”。
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何永山的转变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正因为霍老师象她自己说的那样是用爱去教育学生,因此她才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我觉得我们要向霍老师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也是首要的就是学习她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因为这决定着自身在工作中的表现: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亦或是不失职即可?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只有先端正了态度,才能提高工作的热情和标准。
细细的回想一下,我本人在上学时,凡是课堂举手回答正确的问题得到过老师的肯定的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于是我想到每个人都是喜欢被赞扬的,因为谁都希望被重视。也没有人生来就是不要求进步的,大人是这样,小学生也是这样。以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一切告诉给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难道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老师传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方面面的很多东西。学生都是石头,能不能变成宝石那就由老师来决定了。
第四篇:学习霍懋征先进事迹
学习霍懋征先进事迹《爱是教育手段还应成为教育目标》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更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她自称是一个平凡的人,周恩来总理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问题的“良方”。
一、要学习霍老师以爱育教,以心育人的崇高精神。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热爱工作,热爱学生;要多接触孩子,在相互交往中培养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心理;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纯洁心智、提升灵魂,将爱的种子播撒,将爱的福祉传递下去。
二、要学习霍老师坚定信念、终身从教的奉献精神。对于教育事业,要拥有一种任劳任怨的态度,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要抛弃不坚定的想法,做好终身从教的准备;要担负起振兴祖国教育事业的重任,毫不犹豫地走下去。
三、要学习霍老师尊重规律,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决不能将知识固守于现有,将思想禁锢于过去,将视野局限于当前。要丰富教育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开拓更广阔的教育天地!教育格言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理论:霍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教育格言二:对学生的八字方针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教育理论:霍老师对这八字方针的理解是这样的: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老师要激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而鼓劲加油,使他们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教育格言三:育德于教、文道统一
教育理论:霍老师“育德于教、文道统一”的教育目标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方面提出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育人为本,语文课应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灵魂,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语文德育功能的充分运用,应该是教师自觉地把德育意识和德育内容渗透于语言训练之中的。霍老师在教学中关注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语言文字能作用于人的文中之“道”。
教育格言四: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理论:霍老师的一个学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霍老师觉得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所以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格言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教育理论:霍老师认为,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第五篇:学习霍懋征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霍懋征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自学霍懋征老师的先进事迹以后,让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她的模范事迹深深地震撼着我。她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敢于牺牲的精神,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是育人的模范、做人的楷模,是当代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学习的榜样。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曾讲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了解学生心灵。如此以往,师生在情感上会产生共鸣,我们的教育才能在信任和爱中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霍老师又一爱生理念,在教学中,我们仅仅有爱还是不够,但是爱生既是基础又是核心,因为“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爱是春风,可以让枯木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对照霍懋征老师的事迹实在有太多的差距,她有几十年的教育生涯,我仅有十几年,我们现在的教师没有年代的制约,只有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她为教育付出了很多,失去的太多,可她们仍然那么爱教育胜于爱自己、爱家人,实在令人钦佩,这样的教育事迹对我是一个洗礼,我总认为无愧于学生就是个好老师!其实不然,要把爱真正献给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简单的事。霍懋征老师的教育理念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孩子,尤其是智障孩子,更应该向他们倾注更多的爱,使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做孩子心中的好老师”。此语听起来很肤浅、很朴素,但是要把它真正地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是相当的不容易。因为只有胸怀理想、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关爱学生、尊重家长;自信、自强,敢于面对挑战,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赢得孩子的信任、尊重、爱戴,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为此,我一直不懈的奋斗着,它鼓励着我干好每一天的工作,育好每一天的学生,热爱每一天的本职工作。今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霍懋征老师为榜样,积极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智障学生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