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嘉禾一中校庆校史馆解说词
嘉禾一中校庆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校友:
欢迎参观嘉禾一中校史展览馆!校史馆本着“尊重历史,重在当代”的精神,主要从8个方面,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作了简略地回顾、介绍和展望;其主旨是为了给学校历史做一次见证。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校史馆,去感受,去思考。
1、校训
首先你们看到的是校训。我校把嘉禾一中的这种精神概括地提炼为“端品植树学”。他传承的是品德的修炼,学问的耕植。你进入展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嘉禾一中校训,就是让你可以直接触摸到我们学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记住它,就好像记住千年的教诲。
2、校史概略
说到嘉禾一中的历史,虽然没有百年,但却有着百年的辉煌。他创办于1923年,前身是1822年的珠泉书院,是郴州地区最早的三所完全中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48亩,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丰富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切让人沉醉流连!这里有经验丰富, 敬业奉献的名师,其中省级骨干教师33位,市级骨干教师40余人,高级职称57人。他们以严谨的教风,精湛的技艺使嘉禾一中的成绩屡创新高。
3、历史悠久 三源合一
刚才我们讲到的珠泉书院其实更有历史内涵。他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由时任嘉禾知县的福建籍举人鄢翔倡导修建,清道光三年(1823)基本竣工。在这里我们追溯校史,嘉禾一中三源合一:其一源为珠泉书院,其一源为塘村校区,其一源为蓝山永启乡锡楼村筹办的私立初级中学——“私立兴夏初级中学”。世易时移,几易校名,几易校址。2005年再迁新址——嘉禾大道南一号。在这里不得不提两幅对联,“珠自辉,玉自媚,怀抱有真,一出便为稀世宝;泉名廉,水名让,鉴光不远,他年应记在山清。“ “ 去后何思,劝学莫先乎我; 立言有要,当仁不让于师。”这两幅对联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嘉禾一中的特色中,去感受他的魅力。
(1)红色摇篮 凝望时代风云,聚焦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在历史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嘉禾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风云人物。他们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彪炳千秋,光耀汗青。首先是萧克,他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25岁任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万里长征的序幕。战争年代,曾任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解放后,历任军训部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
李国柱 1905年留学日本期间,结识黄兴、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先后任湖南省政府抚恤调查处副处长、湖南都督府军事顾问、广州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参议、护法军第3游击司令。1919年率部参加驱张(敬尧)运动。1924年任建国巩卫军混成旅旅长,被孙中山称为“湖南最热心之革命同志”。
李崇本,1912 年,任县立高等小学教员。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于1923年创办甲种师范讲习所,任首届所长,后任教育局长。1946年任县中校长,同年逝世。国民党中央政府特颁发“热心教育”的光荣匾。
除了他们,还有唐朝英、彭传新、李昌祉、李韶
九、唐仁宅、黄益善、李晓因、陈新民、雷飞鹏、肖武惠都是革命英烈,为中国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2)文学风韵
还是要提萧克,离休后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浴血罗霄获矛盾文学奖。古华,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1981年发表作品《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古华作品还有《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等。
肖建国,曾任《湖南文学》编辑部副主任,湖南永兴县副县长,省作协党组成员兼组联部主任,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兼《芙蓉》主编,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现为广东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编审。
李沥青,中华诗词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还有本土作家尹亮国、李水德 刘建安。学校非常重视文学新人的培养,我校144班学生李建凤的作品《祈盼》获得特等奖。2006年3月,我校学生李春涛作品《春景》发表在刊物《散文诗》,嘉禾作协牵手一中“绿梦窗”文学社联谊会。
5、科研兴校。
我校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研究是学校的水平线”的理念,着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九五”以来我校有近20个各级规划课题立项,除“十二五”课题外均已结题,其中有十多个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每年都有20篇以上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2012年,我校被省教科院授予“教育科研基地”。高考、会考以及近几年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逐年攀升,1990年,我校胡慧珍、李勇锋、谭睿彬三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2001年高考,李婧、李水玲同学考入清华大学。
6、体艺强校。学校坚持“体艺强校”的战略方针,“以举重为龙头,以田径为基础,以高考为生命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近年来,体艺高考持续突破。体艺精英有李儒光,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迪,中共党员,音乐学硕士,现工作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中国歌舞团和东方歌舞团合并而成)。举重有张友谊,在 1992年在日本广岛举办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中,夺得64公斤级挺举冠军、抓举亚军、总成绩亚军;邓建英,2003年进国家队。2004年4月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中获得53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
项冠军;罗梦珍,0804班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于2011年被清华大学特招入学。陈会娟,1018班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于2013年被北京大学保送入学。
7、。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1988年1月,萧克将军回母校,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健视察我校,原郴州市委书记葛洪元(左二)视察我校。原郴州市副市长王贤国、市教育局局长周余武等领导视察我校
8,翰墨飘香
这里是萧星华将军为我校题写校训,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朝阳为我校九十周年校庆书写校训,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北大书法研究员徐双喜为嘉禾一中90华诞题字。画家李儒光为母校九十周年校庆作画。
结束语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100年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嘉禾一中紧跟时代步伐,领时代风气之先,自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她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灿烂的现在,我们也相信,她也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新老校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母校的明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让母校永葆青春!由于母校历史悠久,历届校友散居全国各地甚至居留海外,联系不便,再加上时间仓促,缺乏资料,这个展览一定存在着许多错误和疏漏。请历届校友和知情人士指正的同时,还多多包涵。展览观看完毕,谢谢大家的光临!
第二篇:校史馆安全版解说词
校史馆安全版,宿管版解说词
学校安全、永恒主题
我校立足实际,按照 “团结、同心、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和平安示范学校,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珍惜生命 遵纪守法确保安全 追求幸福的综治工作理念,把打造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和谐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学习环境作为综治工作追求目标。在安全工作要求做到“三讲”(讲安全、讲团结、讲成效),“三有”(有秩序、有纪律、有形象),“三全”(全校见规范、全体讲规范、全程有规范)和“五个到位”(跟踪到位、安排到位、检查到位、指导到位、纠正到位)。在宿管工作中形成了:立德规范 文明高雅 和谐共进的宿管工作理念。“和谐 安全 健康 幸福”的生活学习的宿管工作追求目标。
第三篇: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大家好,我是学生志愿者讲解员,欢迎大家来到同济大学校史馆。
同济大学一百年的历史就是“同舟共济”的历史。学校校名“同济”取自成语“同舟共济”,而“同舟共济”最早出于《孙子九地》。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中、德、英三种文字的解释,不仅表明同济大学对外联系的优势和传统,而且也表明了同济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同济大学最早发端于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这尊就是埃里希宝隆先生的雕像,百年校庆之际,德国前总统克勒莅临我校亲自为它揭幕。一百年来,同济大学多次辗转迁徙,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在六个省的四十多个地方办过学。为迎接百年校庆的到来,在各地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取回了当地的泥土,组成了能够见证同济成长历程的这根泥土柱。螺旋向上攀升的造型,显示了同济人战胜困难,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正是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指引下,同济大学至今一共培养了27万各类人才。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搜集到了这些校友的资料,并将其录入到校友校友数据库中。如果您也是同济大学的校友,只要在这边的四台显示器上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或者工号,就能找到自己在同济大学学习或生活的印记。
【大师是大学之魂,我们用本校电信学院教授研发的空中立体成像技术,邀请校内知名专家学者来讲述他们的学术成果、治学经验和人生感悟,激励莘莘学子。】 请大家跟我上二楼。我们校史馆有三个楼层,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仿上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内一栋学生宿舍而建。一楼是纪念式公共大厅,二楼是学校的历史,三楼是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展示工程由管理学院1986届校友刘创捐赠。
(二楼)
1912年,德国特许工程师贝伦子在上海创立了德文共学堂。医工两学堂公用语言学校,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学堂完全按照德国医生的培养模式,学生要先在工厂中当一年学徒,才开始学习理论课。1910年至1914年,德国经济界工业界向同济医工学堂捐赠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学堂由此建立了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和实习
工厂。其规模和水平在当时国内工科院校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九大车间已经能够制造出先进的武器。正是由于学堂设备先进,使同济遭遇了第一次解散危机。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德两国交战,当时同济位于法租界,法国人以同济是德国人的产业,德国人会利用实习工厂中的先进设备制造武器为由,要求解散。虽经师生群起抗争,但弱国无外交,在自己的土地上,同济师生被赶出了上海市区。在校董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迁往吴淞,租借中国公学等地。此时学校名称为同济医工学校。这两份是当时学校与中国公学所签的契约。第一份是租借3年,但同济新校舍没有按期完工,于是又续租2年。
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驱逐出国境,从此同济也结束了由德国人办学的历史,转由华人接办。1919年学校在吴淞自己买地建设校舍,1924年5月18日校园落成,这是当时校园的模型,已初具规模。1923年,教育部指令学校名称为同济大学。当时学校申请的是同济医工大学,但是一开始只有工学院获得审批,于是学校名称定为同济大学。这里展示的是我们的老校长李国豪院士的成绩单,他就是当时吴淞校区培养的学生,成绩相当不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推荐,学校成为当时仅有的8所国立大学之一。蔡元培曾两次赴德留学,十分推崇德国的办学模式,而当时同济带有德国传统的教育特色,医工兼备,由此更得到蔡的青睐。成为国立大学的同济,在办校经费上有了国家财政的保障,因此学校有了飞速的发展。
同济的教师大多是德国人,了解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发展动向,1920年前后,当相对论在欧洲都没有被完全接受的时候,同济大学的学报《同济杂志》就开设了介绍相对论的专栏,同济的毕业生魏时珍等还在《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撰文介绍相对论。魏时珍,曾赴德留学,是朱德的德语老师,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交往最多的中国学者之一,与爱因斯坦通过信,1926年他成为同济大学最早的华人教授。
国立同济大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有四位教授回国后担任德国著名大学的校长。国立同济的办学已成规模,这是当时校舍全景,学校设备先进,图书馆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展开。我们的校史馆就是仿照这幢女生宿舍而建的。1937年,同济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医工理三大学院的海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30周年校庆时,上海《申报》专版祝贺,蒋介石,朱家骅等人纷纷题词祝贺。
同济大学在前30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贝时璋、朱家骅、李国豪、裘法祖等9位院士(梁伯强:著名的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贝时璋:现今105岁,是九位院士中仍健在的老院士。他是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沈其震:1952年,周恩来任命沈其震为中央卫生研究院院长,即后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他先后领导组织创建了药物研究所、抗菌素研究所,医学生物研究所等十余个科研机构,在许多领域内取得瞩目的成果;朱家骅:毕业于同济医工学堂,后赴德留学。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然以其特出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精力,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李国豪:著名桥梁学家,是全国第一批桥梁专家。后任同济大学校长,1982年改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是中国少有的两院院士。于2005年去世;汤德全:动力机械工程、矿山机电工程专家;陶亨咸:机械工程专家,国家机械工业局高级工程师;朱洪元:中国物理学家在推进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和物理学发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以及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有《量子场论》等专著;裘法祖: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医学家,被成为“中国外科之父”,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以及这边的一些知名校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百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愿
望,多方寻求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胡厥文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中央纪委书记李昌、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中央任命饶斌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并且由他接受了生产红旗轿车的任务,后来又在文革狂潮中艰难地主持创建二汽。对中国的汽车制造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卫生部长钱信中、著名美学家宗白华(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毕业后赴德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台湾成功大学校长倪超(成功大学位于台湾地区台南市的一所岛内顶尖研究型大学,是台湾东区高等教育界的后起之秀,全名“国立”成功大学。2005年超越新竹“国立”清华大学排名第二,仅次于台湾大学,称“台成清交”。))
1937年,日军侵华,8月28、29日,日军用四十多枚炸弹将同济的校园炸成一片废墟,学校被迫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万里跋涉,从上海迁往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四川李庄,由于日军步步紧逼和西南土匪的威胁,师生辗转8省,取道越南,行程11000多公里,始终没有中断办学。在同济大学最困难的时候,热情的李庄人用“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16字电文欢迎同济大学的到来。(选择李庄是因为李庄地处偏远小山村,社会环境相对稳定适合办学。李庄邀请同济是因为在校友钱子宁的联系帮助下说服了地方开明乡绅,于是来电邀请。)
李庄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宜宾市,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川南的明镇,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原来非常迷信菩萨的李庄人将菩萨请出寺庙,埋入地下,腾空庙宇给同济大学教学使用。当时庙里只有桌子没有凳子,每个学生就购买这样一个竹登,上学路上,将竹凳翻过来,把书、笔记本、墨水盒等放入其中,到庙里后再拿出来使用,凳子反过来坐。
在李庄,同济大学师生不仅教书育人服务社会,而且还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当时,川南一带流行一种地方病,当地称之为麻脚瘟,症状是从脚开始麻。顺两腿向上,当麻到胸口时人就会死掉。当时中医和西医都没有办法,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唐哲、杜公振等人经过研究,发现了病因。原来,是他们吃的盐里重金属氯化钡的含量过高。找到病因后很快就拿出了预防和治疗方案,解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当地老百姓非常感激。这项研究成果被评为1943年教育部学术奖励一等奖,由陈立夫(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晚年还为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签发的奖状。
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也曾在李庄的同济任教。由于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灯他就借雪地的光照明。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仍然潜心搞研究。他花了夫妇二人2年的工资65000块钱,购买了一架显微镜,凭着这架显微镜和一缸金鱼,他在李庄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
在李庄的五年办学中,同济共培养了三千多名合格毕业生。先后有8位院士在李庄任教,学生中也有8位后来成为院士,其中包括吴孟超,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我们采用幻影成像技术,由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出演,重现了同济师生当年在李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景。
1946年,同济回到上海,学校分散在市内近十个地方,现在所在的四平路
校区是当时的工学院。学校拥有五大学院、十六个系,是海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其规模和水平在全国都位居前列。
1949年开始,根据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学校开始了院系调整,同济的优势学科相继被调出支援国内其他高校或组建新的院校:文法学院和部分理科调到复旦大学;医学院搬到武汉,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即后来的同济医科大学;以化学系部分教师和理学院校园为班底,组建华东化工学院,即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工学院中的机、电、船等专业调至交通大学;测量系搬迁到武汉,组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即后来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时,全国14所高校的土建类专业调入,同济成为国内土建方面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院校。
尽管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同济依然坚持潜心办学,解放后共培养出37位院士。
1958年,我们学校数学系教授樊映川编写的《高等数学讲义》一经出版,便被国内高校奉为经典,一版再版,发行量超过一千万册(仅次于《毛泽东选集》)。
建国之初,同济师生积极参与了治理淮河、防治吸血虫和抗美援朝三大重要工作,用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尽管当时办学条件艰苦,可同济人仍能苦中作乐,开展各色的校园文化活动。1978年,学校提出两个转变,即由单科性院校像多科性大学转变,恢复对德联系,由封闭型办学向对外开放型办学转变。
大家刚刚经过可能已经注意到这组空中悬浆模型了。这是由我校艺术设计系和结构力学系的研究生联合设计的。采用连续的拉杆和不连续的压杆原理来保持平衡。船桨由软钢丝连接起来,结构非常稳定。如果有一根钢丝或者船桨断裂,整个结构就会出现垮塌,象征“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同济精神。
(三楼)请跟我上三楼。三楼介绍的是同济大学最近十几年的发展。
经过211、985工程的建设,目前学校有2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教师中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3人,有19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长江~~~是由国家教育部与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其岗位分为“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两种。)
我校万钢、唐子来两位教授先后为中央政治局学习讲课,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课前接见了他们。
在同济大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央和上海市的领导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中央和政治局常委都以各种方式表示了祝贺,其中胡锦涛总书记和5位常委发来了贺信,温家宝总理亲临同济视察。
这张图片就是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于来校视察指导是留的,他为师生送上百年校庆的祝福,并发表了题为《对同济大学的祝愿》的演讲,希望大家做仰望星空的人。这幅图是老校友乔石先生重返母校时留(乔石1946—1949年任同济大学地下党总支书)这幅图片是原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女士在中南海与朱镕基总理的合影留念(吴启迪是我国高校民主推举产生的首位民主校长)上世纪末,同济大学先后经历了两次并校,过程平稳,被李岚清副总理成为“同济模式”。介绍学校
领导(万钢现任国家科技部部长)。
学校的科研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06年突破10亿元。我校万钢教授领衔的“洁净燃料电池汽车”和陈义汉教授领衔的 “家族性心房颤动基因的发现”均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
在国际交往方面,我校已形成了以德为主,不断向欧亚美非扩展的良好态势,联合国副秘书长、意大利总理、德国总统等外宾先后来校访问。这幅图就是07年校庆时德国前总统克勒莅临我校,亲自为宝隆头像揭幕。先后有8位诺贝尔奖得主来我校演讲。这幅图是与同济大学有校际联系的学校校徽。
学校在后勤保障方面,大力开展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大礼堂改造中采用座椅送风等技术,节能30%,学生浴室采用的太阳能技术每天可供学生洗澡,采用的余热回收技术,可使水的进口温度提高5摄氏度,废水经过处理后用来浇灌绿化和景观补水,2006年学校节约水电费1200万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一直坚持“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近年来,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学校十分重视教学质量,有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欢迎来到最后一个展示厅,这是一个专题展示厅,内容是同济大学与中国城市的发展。
这两个模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它们都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在我们学校做的抗风和抗震的研究,确保了着两座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东方明珠,同济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东方明珠电视塔天线自身高118米,重450吨,要把它运送到350米高的底座上进行安装,技术上难度很大,我校机械学院的教授们使用了200台千斤顶,采用液压同步顶升技术,只用了2天就把它顶了上去。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模型。鸟巢的结构特别复杂,施工难度极大。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张其林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开发的软件,解决了钢结构施工中的重大难题。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校史馆的主要内容,一楼右手边临展厅内正在举行同济大学纪念埃里希宝隆逝世100周年的图片展,欢迎继续参观。
谢谢大家。篇二:校史馆解说词 中国海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这是海大历史上第一座校史馆,于2007年10月由档案馆牵头建设完成。整个校史馆展厅面积1000多平方米,内容包括序厅、历史沿革部分、现代部分、海大星空及展望未来五个部分,有大小版面146张,展示图片1100幅,实物42组。
第一部分 序厅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水产)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现辖鱼山、浮山和崂山三个校区。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这是我校崂山校区模型,崂山校区占地面积1642亩,东倚北九水,西邻滨海大道。★邓小平题写青岛海洋大学校名
第二部分 历史沿革部分
★中国海洋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1928年5、6月间,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相继停办。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在该二校的基础上成立。后历经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时期,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以留青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为基础,于1959年3月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中国海洋大学。
★私立青岛大学创办于1924年,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选用德占青岛时所建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为校址创办的,为学校后续发展提供良好校址、校舍。办学宗旨、学科框架对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产生深刻影响。
★首届招收工、商两科学生各40人。1928年5月停办。
★这是当时的校址,俾斯麦兵营(现鱼山校区北半部分),校园面积300余亩。
★罗荣桓元帅于1924—1926年就读于私立青岛大学。这是他在校园樱花树下的照片。
★国立青岛大学是我校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校产基础上,根据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建议,迁青、易名筹建而成。
来青时,蔡元培住在私立青岛大学女生女工宿舍,原档案馆楼。
★校长为杨振声,他是蔡元培的学生、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他采取“民主办学、学术自由”的方针,积极延聘大批名人学者来校任教,他们为青岛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书馆增刊。
★杨振声利用青岛环境、气候优势和自己声望学识,广聘名师:闻一多、梁实秋等。
闻一多先生1930-1932首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在青期间创作了散文《青岛》和诗歌《奇迹》。
梁实秋1930—1934年曾任文学院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青开始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杨振声还聘请了大量物理生物专家
★杨振声是第一个提出发展海边生物学的学者,并付诸实践,开我校海洋、水产学科建设之先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学校师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黄敬是青岛学运的领袖人物,他与江青一同组建了〖海鸥剧社〗。
黄敬,本名俞启威。1931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其子俞正声,现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市委书记,曾任山东省,青岛市市委书记、市长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这段时间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国立山东大学包括1932-1938,1946-1949两个时期,期间停办8年。这是当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照片,江青及沈成文的夫人张兆和任馆员。
★学校加大生物科学研究,创立海滨生物研究所和生物实验室。
★在此时期,师资阵容更为齐整,老舍、洪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任校,学生培养质量高。老舍在青岛创作了现代文学名著《骆驼祥子》,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就读于国立山东大学文学系。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东大学奉命迁安徽安庆,又迁四川万县。1938年停办,1946年复校。
★师生为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青岛做出重大贡献。其中周浩然是抗战初期青岛地区牺牲的第一位烈士。
★1949青岛解放,1951年华东大学奉命迁青,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定名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学校规模扩大,形成五院十八系的格局,逐步形成了“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历史上第二个辉煌时期。
★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北迁与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海洋系,筹建了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第一任海洋系主任赫崇本教授。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以留青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部分教研组,(共计353人)为基础,成立山东海洋学院。留青人数共占山东大学总人数的38%。
★1959年3月成立山东海洋学院,学校走上了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的独立发展之路,1960年列入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建院典礼照片
★第一任院长曲相升,任命由总理周恩来任命。
学校列入13所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文件
★ 科研教学解说词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校相继参加了山东省近海水产资源调查和全国海洋普查,都担当了主力军角色。教务长赫崇本教授联合校内外知名专家上书国务院,倡设国家海洋局,促成了国家海洋局的成立。
●两边是海洋标本及海洋实验仪器实物
●60年代初,尽管受到政治运动的干扰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仍十分重视海洋科教事业:斥巨资为学校建造了我国第一艘2500吨级的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但学校各项事业仍稳步发展。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1978年初又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调出归建,搬走搬回,使水产系部分人员流失、仪器设备受损,遭受重创。
●80年代初,学校在各项事业恢复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对教学、科研、人事和后勤等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着眼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在重点保证海洋、水产学科发展的同时,大力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至1988年底,学校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由1983年的7∶3调整为3∶7,实现了学科、专业结构的历史性转折,成为名副其实的多科性院校,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基础。
●为拓展教学空间、1986在麦岛征地建浮山校区。
●80年代末,以文圣常、方宗熙、管华诗、冯士筰、侯国本、张正斌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专家,在长时间积累的基础上,执著追求,顽强拼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赢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世界发明奖、“七五”科技攻关奖等若干奖项,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巩固了特色学科在国内的地位。●学校推动以“藻”“虾”“鱼”“贝”为代表的四次“蓝色产业”浪潮。1988年1月,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邓小平题写校名)。1994年实现了国家教委与山东省共建体制,获得重点支持,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浮山校区经过近10年的建设,1989年,以外国语学院的整体迁入为标志,学校形成了两处办学的格局。
学校决策层审时度势,抢抓际遇,率先举行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根据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和陈至立部长的具体部署,于2001年全力促成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海大。在这一时期学校还举行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为重振校史上的人文辉煌,2002年聘请王蒙先生为海大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
2002年10月学校获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开始了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历史新征程。这一时期学校首批进入“985工程”序列、“十五”“211工程”建设通过验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通过国家论证等;2007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建成启用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
第三部分
现代部分
可让游客自行浏览
学校始终视人才为兴校之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实施“筑峰工程”、“绿卡工程”和“繁荣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强校战略,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8位院士、11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和“百千万人才计划”一二层次入选者等高水平人才为核心、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重振校史上人文学科的辉煌,学校聘请当代著名文学大师王蒙先生出任文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5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又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聘请严家炎、袁行霈、童庆炳等一批知名学者、专家加盟,建立并实行了名家课程体系和“驻校作家”制度,实现了人文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这是学校筑峰和绿卡人才建设情况。
本科:学校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在本科教学方面贯彻“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理念,建立了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新体系,以高水平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构筑实践性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监控、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东方红2号”船模型,“东方红2号”3500吨级,于199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全国高校唯一的海上流动实验室
学校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形成了“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鲜明特色,涵盖理学、工学、农(水产)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重视科研基地建设,拥有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级标志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均依托海大建设。还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海上流动实验室——3500吨级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还拥有一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学校科技工作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自主创新,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学科优势更加突出,科研经费连创新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跃升。“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据国内涉海单位之首,主持国家“973计划”涉海项目数占该计划涉海项目总数的1/3,承担国家海洋领域重大研究开发项目数占该领域项目总数的1/3,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海洋科学论文数占大陆学者在同类刊物上发表论文总数的1/3,获得海洋领篇三:校史馆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江西理工大学校史馆。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右手边的这幅江西理工大学的校区分布图:学校座落在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的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在赣州市有三个校区,分别是:校本部、西校区及黄金校区;另外,在南昌还有一个校区。右上角这两幅呢分别是西校区的规划图和黄金校区一览图,其他是校园的风景图片。
型经验高校”,并作为唯一的一所省属院校在会上做经验交流。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获得不少重大科技创新奖:尤其是2008年、201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也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一批国内大中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特别是为江西工业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对外交流活跃,先后派出过20多个代表团出国访问或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已同美国、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特别是与泰国开展了长达10多年的合作交流。这是一些相关图片。那么这两块展板展示的是学校以思想教育为本。多年来充分发挥江西江色教育资源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照片。最后这两块呢展示的是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我校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文体、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学校的攀岩队先后有三名学生入选国家队,多次打破世界记录。我校的健美操队2008年获得全国冠军,2010年亚运会也有幸成为其中表演团队之
一。科技方面,我校学生在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电子商务等多次代表江西省参赛。
下面我们要走进的是“回眸五十”厅:江西理工大学始建于1958年,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几代理工人
的共同努力下,铸造了一部辉煌的历史,学校走过了筚路蓝缕的江西冶金学院、跨越发展的南方冶金学院和踏入新征程的江西理工大学三个时期。那么这个厅就是按这三个时期的顺序给大家展示的。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7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这块展板上展示的是历任校领导的照片或姓名。接下来的十三块展板展示的是江西冶金学院时期的各方面情况。这一时期从1958年至1987年,可分为三个阶:第一阶段(3块)从1958年至1965年,在艰难困苦中创业。这是建校初期的一些校园建筑图片,这是当时的本科专业设置及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表;第二阶段(3块)从1966年到1976年,在文革浩劫中求存文化大革命对学校影响也很大,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和关心下,学校才幸免撤销。得已保全,学生人数从1972年的280人增至1976年的1495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的各项工作也迅速转入正轨,并在改革开放中奋进。这一阶段从1977年至1987年(2块)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2块)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本科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80年获批为研究生招生单位。学术科技,(2块)对外交流以及文体活动广泛开展,这是一些奖状及图片;这是我们可以看到校园建设步伐加快,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各项教育事业都跨
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们分两个部分展示:第一部分为跨入新阶段,从1988年到1997年,学校多层次的办学格局逐步形成;学术科研发育良好,国际交流也不断扩大;这两块展板展示的是学校在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基本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的跨越式的发展。接下来是实现再创业阶段:1998年7月,我校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999年,我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大发展机遇。大力开展了二次创业,积极拓展办学空间:1998年,南昌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并入我校,成为我校的南昌校区;2000年,江西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我校,成为我校的西校区;2001年学校创办了自主的独立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到2003年基础建设投资总额达2亿多元,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也不断增加。同时,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近2万人,相当于1998年的近5倍;2001年全面撤系设院,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设10个学院。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2003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接下来是第三阶段: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踏上了建设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新征程。上面已经详细介绍过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是“领导关怀”厅,主要有两个大块内容:一是领导关怀,主要是建校50多年来一些领导来学
校视察时的照片:例如:这张是邹家华在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在赣州接见学校领导;这张是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任江西省委书记时与省长黄智权一同视察学校实验室;朱开轩、李德水、费孝通、丁石孙、顾秀莲、费子文、吴建常及江西省的部分领导视察学校的留影。另几块展板展示的是部分领导的题词。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桃李芬芳”厅。50多年来,学校培养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据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在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及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中分别名列第63位和第53位。这个校友厅共展出校友110位,这三位是代表:现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公安部部长、党委书记郭声琨和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上海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中科院的院士赖永明。其他108位校友我们是按照政界、企业界、学术界依次展出的大家可以看一下。
第四篇:校史馆解说词(现用)
校史馆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莅临参观四川师范大学校史馆。
校史馆坐落在我校成龙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信息中心大楼一层的西侧,面积大约600平米。
校史馆于2011年10月落成,它承载了学校67年来的历史记忆和对未来展望。
校史馆大门是以峨眉山和岷江为背景的仿石材浮雕,寓意学校地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四川。大门外右侧是《校史馆志》,简要概括了学校的历史来源及变迁情况,介绍了学校建设校史馆的旨趣所在。
现在让我们走进大门,这是校史馆的序厅。正对我们的雕像是我校办学事业的开创者们。中间这位是川北农工学院的创办者、首任院长、原东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李季伟教授。在他右边这位是川北农工学院的代理董事长龙杰三先生。同他们在一起的是川北农工学院的董事会主要成员。雕像最后一排,两个学生模样的人,是我校的首届毕业生代表。
雕像前面是狮子山校区和成龙校区的沙盘。这是学校的两个主体校区,校园面积近3000亩。
好,请大家这边看。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文化是大学之魂。四川师大诞生于战火纷飞年代,成长于百废待兴之时,发展于改革开放之际。《师大赋》是由文学院教授吴铭贤所撰写。数十载的风雨兼程,四川师大熔铸形成了“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励志笃行、止于至善”的校风,“学高身正、善教敬业”、“求真循理、慎思知明”的学风,“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师大精神为支撑的师大核心价值理念。(进门左侧)
接下来是“如歌岁月”,各位这边请,是对我校办学历史的一个简要展示。首先是历史沿革,川北农工学院于1946年成立以来,学校几经更名,经历了私立川北大学、公立川北大学、川北大学。在1949年5月,西山书院并入私立川北大学,并于同年10月,独立为私立川北文学院。到了1950年7月,私立川北大学和私立川北文学院,两校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而后,去掉公立二字更名为川北大学。1952年,在川北大学的基础上,合并了川东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华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改称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四川师范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我校,成为草堂校区。2003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2008年,成龙校区正式启用。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
其次是学校历任主要负责人和现任领导的照片,以任职时间为序。(介绍李季伟、杨志农、周介铭、高林远。需要了解的:杨志农,清华留美归国的农学博士,后担任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段可情:后担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贾子群:曾担任川北行署文教厅厅长。)
第三是校址迁徙。川北农工学院的前身都使用虚线、空心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由沈阳经北平、开封、西安、最终迁址四川三台。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大学迁返回沈阳。1946年李季伟等人在东北大学三台原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50年迁址南充。1956年迁址成都,发展形成现在的四川师范大学。
这是川北农工学院、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个校牌,反映学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四个时刻。校牌下面对应的是校印。
请大家随我穿越时光长廊。我们的脚下是我校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与之对应的墙上,是一些重要的历史图片。
穿过时光长廊,是“领导关怀”,分为沐浴春风和翰墨寄情两部分,收录了一些省部级以上领导视察我校或接见校友的照片,以及一些领导、专家的题词。(介绍张澜、胡耀邦视察的图片国家级领导人可选介,暂略)2002年四川省委书记***、省长张中伟、率领省委、常委领导参与我校校庆活动和我校领导、专家的合影。
下面的这个部分,是对我校办学历史分时期分阶段的一个详细展示。
首先是艰苦创业期。
一是“烽火岁月,学脉流衍”:1938年-1946年。四川师范大学与东北大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创建于沈阳。前两任校长由奉天省长王永江、刘尚清兼任。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东北大学,被迫走上流亡之路。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终于稳定下来。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东大度过了8年时光,东大师生直面困苦,笑对艰难,追求学术发展,传播进步文化,三台小城,平添万千气象。为川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四川师大办学的历史篇章。
二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1946-1949)
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大学迁返势在必行。川北高等教育顿时空虚。东北大学三台校舍和校具,足可供一千余师生员工之用,废弃可惜。(面对这一情况,时任四川省参议会参议员、东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的川籍教授李季伟在《国立东北大学迁移后三台高等教育当如何调整刍议》一文中指出:“唯有继东北大学而兴办单独学院,乃能得相当之解决。”此文发表于《川北日报》,引起各界人士关注。)1945年12月,在四川省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上,李季伟联合罗忠恕等12名参议员提出了“设立川北农工学校”的提案,并获得通过。1946年4月15日,四川省第12行政专员督察区召开“教育视导会议”,决议成立川北农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并公推第12区专员程厚之主持筹备。1946年5月4日,程厚之召集川北各县地方士绅数十人,召开筹备川北农工学院座谈会。会议决定公推第12区专员程厚之为筹备会主任,三台县长李劲夫、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为副主任。会议聘李季伟为院长。筹备会于“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指1946年5月16日)在三台县参议会设立学院(指川北农工学院)临时办事处,并定是日为学院成立纪念日。”这也是我校以5月16日为校庆日的缘由。
值得注意的是,我校从创建之初就是一所本科院校,招收了5个本科专业;而且是面向全国招生,首批报考学生来自20个省共4289人。从我校创建的初衷可以看出,就是紧扣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促进地方的农业工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使命感,(正如李季伟所说,利用原东北大学羁留的校舍校具,续办高等学校,使“川北一带工业、农业科学化、近代化,推动生产的发展与提高”。)这里展示的是川北农工学院的入学志愿书和入学保证书原件,上有这么一段话:“入学后愿遵守学校一切章程及临时校令,专心循序修业在校外愿束身自爱,势不玷辱校名”,这相当于学生的学风承诺书,对于我们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是“学院改大,由私而公”(1949-1952)
学院改大这个提法在当时是个特定词语,指由学院改为大学。如川北农工学院董事会宣言中就提出,非改大不足以适应川北高等教育也;非改大不足以稳定现在所设院系也;大学经费设备无虞匮乏也。由私而公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由私立性质改为公立。
川北农工学院发展很快。学校董事会和川北各界有识之士为了多培养建设人才,筹备扩充学校,申请改为大学。(1948年11月1日,川北农工学院召开第五次董事会扩大会议,成立了“私立川北大学”董事会,共同推举川北农工学院董事长徐堪为川北大学的董事长,三台县参议长龙杰三代理董事长。)1949年5月,川北农工学院正式改为“私立川北大学”。(当月,西山书院院长伍非百,派张静虚代表西山书院列席川北大学董事会,建议以西山书院为基础设立文学院,作为川北大学的组成部分。10月,文学院从川北大学独立出来,更名为私立川北文学院。)由于当时政府要求大学必须有3个学院以上,每个学院有3个系,所以学校在原有7个系的基础上,吸纳了西山书院,新增设了中国文学系、哲学历史系。
伍非百(1890-1965),四川蓬安人,著名墨学家。曾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前身)和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授。1943年创办西山书院,1949年5月,西山书院并入私立川北大学,成为私立川北大学文学院,后脱离,更名为私立川北文学院。1950年7月,再次并入川北大学,伍非百任川北大学校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哲学历史系主任,后任四川省图
书馆馆长。
我校历史上师资力量较为雄厚,1950年就有教授34名,还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师聘任制度,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其中就有清华留美归国的杨志农博士,曾任四川大学校长的王宏实校长。大家注意看这张教职员工的合影,既有穿西服的,也有穿长袍的,穿西服的基本都是留学归国的进步人士,可见当时学校兼容并包的开放办学特征。
旁边这个茅草棚,是当时艰苦岁月里教室的真实写照。1949年12月30日三台解放。(1950年1月2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秦仲方来到川北大学,宣布接管。)1950年7月15日,川北行署文教厅厅长贾子群代表川北行署正式接管私立川北大学与私立川北文学院,并将两校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学校8月迁到四川南充小西街。
在我校的发展过程中,得了时任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多次来学校视察,并就学校的迁址、办学等问题给予了具体的关心和指导。他提出三个原则:第一,亲密地、紧紧地团结起来;第二,不看牌子看货色;第三,对两校学生同等对待,一律参加甄别考试。这一指示,有力地促进了并校、迁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是胡耀邦同志视察川北大学时和少年儿童一起的合影。这是学校迁至南充小西街时,川北大学的校门、校牌、校印以及教室。
1952年-1985年是我校的曲折发展期。
1952年到1956年期间,学校还在南充。1952年暑假,全国开展学苏联,高等学校院系调整。10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川北大学自一九五二学开始改为师范性质的高等学校,迁入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原址,原校名撤销,改称‘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是以川北大学文、理专业及川东教育学院等为基础,合并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华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及相关教师组建的。原川北大学的工科专业分别并入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在院系调整过程中,相关的教师也随之调入我校,有华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忠恕。他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这是他与爱因斯坦的合影。这是重庆师院的教育学家朱炳乾教授。以及晏阳初(看图介绍)
(川东教育学院前身是1940年晏阳初创办于重庆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1945年扩充为“乡村建设学院”,1950年12月1日由重庆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1951年2月更名为川东教育学院。该校的各种档案现藏于四川师范大学。)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办者是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回国后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1943年,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被膺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四川师范学院自建立后,以培养教师为使命,一直重视把高师教育与中学教育实际相结合,收效显著。1956年4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院《联系中学教育实际的经验》一文,并配发《高等师范学校必须面向中学》的社论。)
第二个阶段是1956-1966年
1956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由南充市西迁至成都狮子山。原校的专修科各专业留原址,成立南充师范专科学校(按:1958年后改为南充师范学院,现改名为西华师范大学)。本科部分,包括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5个系全部迁往成都,校名仍为四川师范学院。刚搬到成都时,真可谓是白手起家,百废待兴。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校舍也很简陋。(看图,看雕像)这个雕塑就生动的表现了当时师生克服困难,艰苦建校的情景。雕塑后面的背景是70年代狮子山校区的全景图。
第三个阶段是文革时期。大家都知道,1966-1976年,(我国经历了“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就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十年,我国经历了一场浩劫,在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遭受到严重破坏,教育界更是成为重灾区,我校自然也不能避免。学校在沉重政治压力下仍坚持办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在艰难中前行。其间,1966—1971年,四川师院整整6年没有正式招生,在校学生主要从事“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在这一时期,川师学报创刊。1972年,学校组织专业
教师编纂《汉语大字典》。
(看图说话,暂略)
第四个阶段是1976-1985年。“文革”结束后,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科研上,办学工作逐步迈入正轨。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78年学校被确定省重点高校,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看图说话,暂略)
好。下面就是我校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开拓进取期。
1985年6月2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由此翻开了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学校立足于强基固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科研工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学科比较齐全的多科性师范大学,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此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图说话,暂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学习,认真领会讲话精神,提出了“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更好地发展”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一种多元化办学模式,使学校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在全国尚未明确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我校先行一步,在不断改善学校的软、硬件环境的前提下,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在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上,学校也适时进行了调整。为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学校适时改变原来单一的师范专业,发展了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非师范专业。学校在调整专业结构时,又把主题放在发挥师大自身的优势上,重点加强了师范教育学科的建设,使学校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重点和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看图说话,暂略)
2004年5月,学校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确定了“把我校建设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以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求生存,立足于教师教育的主要办学特色,走上了一条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发展道路,学校建设和发展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2006年2月,我校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11月,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8年8月成龙校区正式启用,学校形成了以狮子山和成龙校区为主体,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2011年学校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看图说话,暂略)
以上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发展脉络。总体来讲,学校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与国同运,与时俱进,既经历了曲折和磨难,也经历了教育事业的奋进和跨越。
下面一个版块是“办学成就”。主要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等主要领域近十年来的办学成绩。由于我们学校主要是以本科教学和基础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大学,没有太多的实物展示,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外引内举,注重培养,造就了一支发展潜力大、职称结构好、学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
(看图说话,暂略)
建校以来,四川师范大学经历了地方综合性高校,单一性师范院校,以文理为基础、师范教育为重点、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和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四个阶段,本科专业也由最初的4个发展为2011年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农学等九大一级学科门类、27个二级学科类的70个专业,成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力量。
(看图说话,暂略)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于1996年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成为全国第二批、四川省第一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6年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近年来,我校通过整合学科力量、完善学科结构,逐渐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学科为鲜明特色、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显著优势、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总体格局;形成了学科门类较广、体系较为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共有博士、科学硕士、教育硕士、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攻读硕士学位等五类研究生近4000余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398人,外校兼职硕士生导师100余人。
(看图说话,暂略)
四川师范大学以传统优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全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需求形成科研新的增长点。迄今为止,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经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基础研究成效显著;拥有了一支发展潜力大、学缘结构良好、学位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形成了“全员参与、优化组合、分层资助、重点突破”的科研创新发展模式。
(看图说话,暂略)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发展的政治保障。近年来,学校党委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校务公开和依法治校工作深入推进,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惩防体系和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看图说话,暂略)
我校共青团组织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在大学生思想引领、科技创新及创业、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看图说话,暂略)
我校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全国27所招收外国长期留学生的大专院校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与世界各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高校之一。现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54所高校和教育机构进行着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了42个国际合作项目,每年均有数百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培训,学生来源涉及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国际交流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在四川省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看图说话,暂略)
四川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历史悠久,是四川省最早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最早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院校之一。我校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举办成人高等教育,1984年经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01年经四川省学位办审批、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成立成人教育学硕士点,2002年开始招收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具有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协会认证证书在内的五大类数十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等多种教育层次和多种教育形式,形成了硕士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体系。
(看图说话,暂略)
学校紧扣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学校教学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与地方广泛开展人才培训、合作开发、开展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了与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在地震灾区教育重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看图说话,暂略)
建校以来,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下面这个版块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介绍。我校在六十五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两个办学特色:一是始终坚持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形成了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研培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师资,形成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二是始终坚持以审美教育作为切入点,以美引善,以美启智,立美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
教师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我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不动摇,根据基础教育发展
对师资的质量要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技能,培养适应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形成了师范生培养的集成优势和鲜明特色。
(看图说话,暂略)
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形成了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研培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培养培训了大量高素质师资,体现出了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
(看图说话,暂略)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师范大学依托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研究四川多样化区域发展条件下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四川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看图说话,暂略)
作为我国教育方针重要内容之一的“美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以美育学校为载体,重视审美教育;以美学学科为支撑、提升审美教育教学质量;寓教于美,坚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动,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中融入审美教育的理念。通过审美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985年,我校秉承“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所以艺术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校中之校——四川师范大学业余美校。199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美育学校成立以后,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创新构建了美育体系,形成了以美引善、以美启智、立美育人的办学理念,有力地彰显了四川师范大学审美教育的特色。
(看图说话,暂略)接下来是“桃李满天下”,主要是对我校各个行业的杰出校友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展示。由于空间有限,所以选取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代表。六十五载薪火相传,二十余万桃李缤纷。累计下来,我校向社会输送了20余万毕业生,他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以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发展后劲足,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我校定位是一所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的大学,我们的很多校友工作在教育战线上,我们也有意识地突出教育战线特别是基础教育界的校友。(介绍郭宏,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目前全国共有35人在国外被评为院士,我校就有郭宏。李言荣,2011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看图说话,暂略)
最后这个版块是签名留念和未来展望。未来展望主要是展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校史馆参观结束后,嘉宾和师生可以在电子系统上写下观后感言,签名照相留念,还可以把照片打印带走。各位领导、嘉宾,我的解说就到这里。谢谢。
第五篇:嘉禾一中高考编导辅导教案
嘉禾一中高考编导辅导教案
第一课时 自我介绍
内容:
1、应试简析此部分是编导必考面试内容,专业分为10分。时间为
1分钟左右
2、考察重点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内容涵盖优缺点、成绩和遭遇、学业 课外活动和爱好、专业认
识程度(基本认识专业素养专业现状专业前景)
4、基本框架与建议(1)姓名(或考号)。(2)年龄、出生年月、属相。
(3)家乡(只谈一项特色引出你的生长地、出生地即
可),家庭、家人。(4)学习状况与水准(简要说明文
化课水平,擅长哪一科,说明缘由)。(5)爱好特长(简
述课外状态)。(6)成长环境及背景(对某项人、事、物的认识)。(7)对所报专业的看法与想法,以及对专
业相关方面的认识。(8)对艺术及艺术创作的感受与体
会(包括看法与想法)。以上根据个人特点,重点突破。
5、自我介绍中最重要的几点要特别注意:(1)选择自己的特别之处(爱
好、兴趣、成长经历、学习状况)。(2)简要谈谈对专
业的认识(感受、体会、做法、想法)。(3)举止要落
落大方、装束朴实自然,语气友善随和。(4)口语表述
清晰流畅、语速松弛有度富有节奏,语义言简意赅。(5)
时间、情绪的控制力要强。结构组织缜密、层次富有逻
辑性。
6、范例
(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济宁,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我家门前经过。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学而实习之,不易乐乎”的道理,古老的大运河文化让我懂得“人当以奋发而为之”的深刻涵义。从初中开始我就立志做一名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广播电视用我优美的声音把最美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千家万户。从一盘小小的录音带到一张张专业学习的影碟,再到面对面的向老师学习,我经历了从无知到有所了解的转变。我坚信只要有敢于踏平人生障碍的决心一切都有可能,一切梦想都会实现。愿这次考试,能成为我实现人生梦想的阶梯。
自我介绍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2、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水浒故里———水泊梁山,水浒英雄的正直、正气、正义,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养成了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性格。从高一开始,我和同学们主持创办了“青春之声”电台,并担任采、编、写、播的任务,并参加过市里组织的小记者培训。我曾在学校和县市举行的演讲、朗诵比赛中四次荣获一等奖,并从初中开始就担任学校的节目主持人。虽然我的水平还不够专业,经验也不够丰富,但我相信通过刻苦学习一定会使自己在专业上有大的进步,从而实现从爱好到专业的转变。编导就是我的第二生命,我已经决心把自己献给梦寐以求的专业,我愿意通过学习和锻炼使自己更加专业,愿意通过学习结识更多的前辈和长者,希望这次考试能带给我一次人生最美好时光的机会。谢谢各位老师。
3、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才智双全,自信满怀,这就是我———。
我是个对生活充满憧憬且能从任何平淡中找出新奇的女孩,认真、踏实、热爱生活,喜欢交朋友是我的性格,我坚信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付出,就一定能够得到成倍的果实,我不相信命运,命运运总是掌握在自信的人手中,一切都可以改变!出于对编导的热爱,我选择了这个专业,从2010年到现在,两年的追求、两年的梦想、今天向各位老师汇报我的学习成绩,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兴,我愿听到前辈的批评和指正,我知道这样我将会不断进步,只要不断进步,才有成功的希望。
自我介绍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4、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叫,来自儒家文化的发祥地_______孔孟之乡______山东济宁,那是一方透古朴气息而又让人充满幻想的圣地。
18年前,在一个飘着晶莹雪花的夜里,妈妈把我带到了这个精彩的世界,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我从小就爱听收音机,更酷爱演讲。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站在舞台上用自己创意带给人们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快乐,这一梦想也一直鼓舞我、鞭策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所以,我很庆幸,在这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上,我坚定的选择了这门编导专业,虽然这条路会很艰辛,但我始终相信:“Where there’ 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竞成)
I believe I can do it(我相信我能做到)。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