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政治演说中的历史文化评析知识提要范文
美国政治演说中的历史文化评析知识提要
一、殖民地的独立革命之声
1、《自由与权威》约翰·温斯罗普
(1)山巅之城的清教统治者;被遗忘的美国建国之父,与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相提并论(2)连续担任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总督长达20年,期间奉行清教地方自治的神权精英寡头专制,以神权社会的等级为基础,推行以上帝律法为本,行政长官权威和自由民绝对服从的自治政府模式,称得上是美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体制及社会实验的开端
(3)他的思想看似与民主自由格格不入,但他带着清教乌托邦理想从英国旧体制和加尔文教中传承过来的神权家长制任意权利说,为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提供了直接思想起点。
(4)服从权威,遵守契约是自由的先决条件,这样的权威观念为权力的暴力作用预留了空间;权威主义和清教教义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神权专制和宗教不宽容
(5)演讲思想鲜明,结构严整,用词简练,颇有清教布道词的虔诚与热情,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清教理想主义的思想倾向和道德气质
2、《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1)美国独立革命潮流中脱颖而出的英雄
(2)享有“美国革命的号角”之美誉,与“美国革命的刀剑”(华盛顿)和“美国革命的笔墨”(托马斯·杰斐逊)齐名
(3)弗吉尼亚议会议员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愿与英国决裂,为了让这些人丢掉幻想,为提案投票,他发表了这篇演讲
(4)应用排比句式和重叠同义表达,反复设问自答,多次使用反诘手法,从理性的平静到情绪的高昂,从低平的声调到声嘶力竭的呼喊,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的绝句收尾(5)笃信个人自由高于一切,对政府权力尤其是集中权力持不信任态度,具有直截了当的革命先锋精神
3、《美利坚独立的决心》塞缪尔·亚当斯(1)美国革命半途而废的革命家(2)“美国革命之父”
(3)首次提出“无代表权不纳税”主张,鼓吹公民自然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呼唤民族独立意识
(4)促进大陆会议,力排众议,早日通过《独立宣言》
(5)演讲充满夸张的言辞与比喻,增长士气,用痛苦的意象激励美国人民奋起战斗,使用了“American states”的说法,萌发了统一的国家意识
(6)缺乏整体大局的关怀,过分注重本州利益得失,不善外交,缺乏发展眼光,作为清教徒的他在宗教意识和共和政治两者之间难以平衡,是旧体制的破坏者,但不是新秩序的建立者,不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彻底的革命家
4、《美国独立宣言》托马斯·杰斐逊
(1)英国约翰·洛克的思想是《美国独立宣言》的思想来源
(2)典型的逻辑三段式文章格局,文字表达简洁清晰,高贵中透出理性的雅正,克制中流露出情绪的愤然,既有思辨的理性,又有通俗的激越
二、建国中制宪分歧
阵营划分—联邦党: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等反联邦人:帕特里克·亨利
1、帕特里克·亨利VS詹姆斯·麦迪逊 ①《走错一步,民主不再,共和消亡》帕特里克·亨利 对宪法的攻击:
a.制定宪法本身不合法
b.构建一个权力集中,高于各州主权的实体政府将对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幸福构成直接威胁 c.权力的集中和实体运作必将导致专制和暴政 ② 《为联邦宪法一辩》詹姆斯·麦迪逊(1)美国宪法之父
(2)生性内向,不善演讲,克己自律,但学养深厚,思辨缜密(3)写出“弗吉尼亚方案”作为宪法范本
(4)演讲音调不高,感染力不强,但立论鲜明,逻辑连贯,言之有物,与亨利的随意和空乏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联邦人赢得宪法的批准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麦迪逊的理性风格,不是以夸张的修辞,激昂的演讲见长,而是以冷峻的理性,客观具体的分析取胜。其中用词清正,句式整一,与亨利的程式化典雅和语义的拖延形成对比
2、富兰克林和汉密尔顿
① 《美国宪法:有待完善的必然》本杰明·富兰克林(1)实用理性和中庸精神的智者
(2)其妥协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催生了美国宪法,但他对联邦政府还是疑虑重重,对宪法持双重态度
(3)演讲娓娓道来又不乏思智,既老成持重又诙谐,有文化智者形象和历史厚重感 ②《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现代美国的先行者
(2)在于伯尔的决斗中被子弹击中,英年早逝(3)为争取纽约州对宪法的批准,他独撑危局,发表演讲,阐述制宪思想和联邦政治体制,不惜修饰强硬态度,以设问劝导的语气,循循善诱的修辞文体说明宪法的必要与必然
三、国家意识与民主法制建设
1、《第一任总统就职演说》《总统卸任演说》乔治·华盛顿(1)独立战争的功臣,不情愿的美国总统
(2)就职演说使用18世纪典型的高雅委婉,回旋着清教布道调的文体,一语三返,曲折回荡,反复表达矛盾的心情
(3)个人崇拜的牺牲品,孤立主义的始作俑者
(4)一改以往老派贵族的修辞文体,以谆谆教诲的语气,强调了联邦政府统一权威的重要性;在欧洲列强争霸世界的战争中采取中立不结盟政策,是该演讲的另一主题,构成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美国孤立主义的源头
2、《总统就职演说》约翰·亚当斯(1)民主法治国家的倡导者(2)法律不受政治约束
(3)倡导法制民主国家的基本理念与杰斐逊倡导的小政府大民主的自由主义国家严重对立(4)生性外向,能言善辩,情绪外化,阐述政治立场时鞭辟入里,言之凿凿,家书柔肠百回,多情浪漫,全然是一个性情中人的形象;与华盛顿的老谋深算,汉密尔顿的刚愎自用,杰斐逊的独往独行和麦迪逊的书生意气形成鲜明对比
(5)有很高的文字修辞能力,演讲词多用长句,排比,重复
3、《第一任总统就职演说》托马斯·杰斐逊
(1)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多面理想的政治思想家
(2)反对贵族政治和精英文化,提倡简约政府,放权各州,特立独行(3)相比于华盛顿刻意的古典,麦迪逊严谨的逻辑和亚当斯恣肆夸张的典雅,杰斐逊的演说多了一些冷峻的简洁,实在的修辞力度和平易的现实风格。
(4)擅长写作思考,不善于面对观众演讲,在演说词中表达了爱国情怀,阐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倡导小政府大自由的主张,以农为本,尊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施政主张
四、和睦时代与平等主义民主
1、《第一任总统就职演说》詹姆斯·门罗(1)和睦时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里程碑
(2)任职期间是美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3)历届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门罗主义 《门罗宣言》:外壳包装下彰显美国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谋求地区霸权乃至全球霸主地位的宣言
2、《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安德鲁·杰克逊(1)草根将军总统,大众平等主义的偶像
(2)击败满腹经纶,老谋深算的在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标志着美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中的一个礼仪时代,精英政治的终结,也预示着美国杰克逊式大众平等主义民主的开端(3)崇尚权力意志,偏爱本真自然的个人能力,对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嗤之以鼻,鄙夷精英政治,关怀大多数平民
(4)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是没有文化堆砌的沉重包袱,以其鲜明的个性与气质,显得自然豪放
五、西部领土扩张的年代
1、《第一任总统就职演说》詹姆斯·K.波尔克
(1)美国天定命运和西部领土扩张的强权者,民主党总统
(2)承袭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强权政治,避开西进运动中的“奴隶制”话题,但是十分明确反对废奴,表现了对西部领土扩张的决心和立场
(3)就职演说直截了当,许多地方措辞强硬,底气十足,甚至带有威胁的语气
2、《1850年妥协案演讲》亨利·克莱
(1)求同存异的妥协家,政坛的无冕之王
(2)1850年的妥协案缓和了南北关于奴隶制的矛盾,保全了联邦
(3)大演说家,善用设问,反问,排比,反复,但口若悬河的语流常常消弭了理性的力量,常会过度概括,以偏概全,前后矛盾
六、奴隶制与美国内战
1、《弗特山讲稿》约翰·C.卡尔霍恩(1)南方帝国主义的倡导者和理论家
(2)长了“反骨”的多事者,不停变换政治立场,坚定的州权主义和分离主义者,奴隶制的维护者
(3)坚持各州保留否决联邦有违各州利益的权力,坚决反对麦迪逊和汉密尔顿等人关于联邦主权和州主权并行不悖的观点
(4)典型的严格的二项式对立分析原则,缺乏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5)语言逻辑清晰,条理缜密,但缺乏宏大的视野和激情的感染力
2、《法庭陈词:为解放黑奴而献身》约翰·布朗(1)美国奴隶制的掘墓人
(2)主张通过武装起义解放黑奴
(3)演讲用词平易,要言不烦,语气平和而带有威严,整篇陈词大义凛然,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宽容大度
3、《第一任总统就职演说》亚伯拉罕·林肯(1)美国人心中的教父和政治之谜
(2)美国人崇敬华盛顿,不忘杰斐逊,爱戴林肯(3)“解放者林肯”:美联邦的捍卫者和黑人奴隶的解放者 “独裁者林肯”:置宪法于不顾,采取一系列违宪越权行为,白人至上主义者,对有色种族并无好感,反对黑人与白人平等
(4)演说风格谦卑中显自信,平易中显犀利,执着中显包容,说理透彻,动人心弦
4、《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亚伯拉罕·林肯(1)伟大的抑郁者,宿命论的现实平常人
(2)整篇演说词多用被动语态,象征着和平与统一,也宣示了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宗教精神,多用叠句和排比,文中的首字重复,谐音韵律和鲜明的意象和类比,使听众获得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的文学感染力,该演说词被誉为“美国的伟大诗篇”
七、黑人为自由平等权力而斗争
1、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为废除奴隶制,争取黑人自由平等的呐喊者
2、布克·T.华盛顿:争取种族平等的温和派、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
3、W.E.B.杜波依斯:重建黑人身份,批判种族主义的黑人知识分子
第二篇:徐州历史文化知识竞赛题库
徐国历史
1.古徐国疆域最大时北抵山东鲁南大部分地区,西至现徐州及苏、皖北部广大地区,基本上相当于今日的什么地区?徐淮海经济区
2.徐国地处哪四条河流下游,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湿,河湖棋布,生态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淮、泗、沂、沭
3.徐偃王“不忍斗其民”,结束了周楚徐三国的战争从徐国王城去了哪里?武原山
4.徐州有近6000年的文明史,请问徐州的建城史大概是多少年? 2600年
5.季子挂剑台是纪念吴季子和谁的?徐国第43代国君徐亘王
6.清代的著作《徐偃王志》的作者是谁?徐时栋
7.徐州的称谓因何而得名?古徐国
8.徐偃王时,周穆王联楚伐徐,有多少诸侯国“弃周朝徐”? 36
9.徐国历史上称为“夷”,以地理位置曾称为什么?淮夷、东夷
10.徐国初时的封地是多大?“徐国地方五百里”
11.徐国历经夏、商、周、春秋四个时代,前后有四十四代国君。历时多少年?一千六百四十九1649年
12.孔子所传播的“仁”与徐文化中的“仁”字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其加以系统整合、概括,形成儒家学说的“仁”
13.秦时东渡日本后成为日本神武天皇的是谁?徐福
14.徐国历史研究专家、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会长徐炳仁先生所著的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什么?《徐偃王传奇》
15.国内外第一个专门研究徐国历史的学术团体是哪个?徐州徐国历史研究会
16.道德典故《季子挂剑》中的季子是指谁?季札
17.早在远古时期,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大部落群体,华夏集团、苗蛮集团、百越集团和东夷集团,请问徐氏部族是属于东夷集团的哪一支?鸟夷
18.古徐国创造了我国最古老的和,是我国东方经济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青铜文化动物象形文字
19.徐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哪些?仁、义、德、信、礼、道
20.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风景区占地77万平方米,院内有、烈士纪念塔、战役纪念馆、总前委群雕、徐州国防园和碑林五大主体建筑
21.徐偃王是徐国的第几代君王?32代
22.什么时候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成立?2004年11月20日
23.徐国历史研究会的宗旨为:挖掘古徐国历史,振兴中华文明,广交天下朋友,共叙四海
亲情。
24.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伐徐,水淹都城,徐国灭亡,徐人逃往四方。日本
学者饭野孝宥的哪部著作考证了徐福一支东渡扶桑《弥生的日轮》
25.徐国最后的据点在哪儿?江西靖安
26.古徐文化遗址有哪些?郯城的“徐氏祖茔豹公墩”、邳州的“梁王城”、赣榆的“徐福故里”
27.请简要概括下徐文化的内涵。是发生在徐州包括广义的古九州之一的徐州地方的,自
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是徐地、徐人创造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种文化的总称,它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就像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一样,都是地方文化,是那个地方共有的文化现象
28.启封若木于徐,创建徐国,彼时徐国即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国家”政体
29.徐崇先先生的《季子挂剑(七绝)》:季子美谈源挂剑,守诚本自内心田。徐君仁义九州
慕,天下永传情信篇。请问诗中的徐君指的是古徐国第几代国君谁?此人以什么著称?古徐国第32代国君徐偃王,仁义
30.古徐国的国都是哪里?(下邳)
31.发正在古徐国的季子挂剑酬薪的故事,最早记录在《史记•吴辜伯世家》中。
32.史称徐人以(蚩尤)为东方九夷的代表人物。
33.东夷集团在远古的代表人物有(蚩尤)(契)
34.徐国遗迹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中心答案
35.徐姓起源于(夏初)。
36.徐福东渡,由此产生了(徐福现象、徐福效应、徐福文化)。
彭祖
1.相传汉字中的“鲜”字,是源自彭祖创造的哪道名菜?“羊方藏鱼”
2.彭祖是徐州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的的主要业绩是:一在大彭山一带,包括
今日徐州城郊,建立大彭氏国,由大彭氏国扩展延续继而开始谱写徐州(彭城)的建城历史(公元前586年);二是开创了华夏饮食文化,亲烹“雉羹”;三为教民以“术”养身
3.彭祖养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药食同源,以食养生”
4.庄子在《逍遥游》中曾写过“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句中的“彭祖”亦是徐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原名篯铿,以长寿文明,著有中国第一部养生学著作《彭祖经》他也是中国第一任职业厨师,烹饪鼻祖。
两汉文化
1.“汉代三绝”是指什么?汉墓、汉俑、汉画像石
2.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位楚王、彭城王十三五个
3.戏马台因哪位历史人物而闻名?项羽
4.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黄茅岗上金丝柳,红杏花开燕子楼;戏马台前笙细
细,云龙山上乐悠悠;九里山前高项战,白云洞中静安修;子房山居清福地,王陵母冢万古留;楚汉相争今何在?惟有横波水东流。请说出此诗中包含哪几处景点黄茅岗、燕子楼、戏马台、云龙山、九里山、白云洞、子房山、王陵母墓
5.“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九里山什
么时期的古战场?刘邦、项羽楚汉鏖兵的古战场
6.列举徐州三处汉文化景点?北洞山汉墓、龟山汉墓、白集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
俑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
7.鼋汁狗肉与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刘邦、樊哙
8.龟山汉墓是哪位楚王的夫妇合葬墓?第六代楚王刘注
9.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的什么?狮子山楚王陵
10.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强大的汉朝。与西方的哪个帝国遥相互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
大的帝国古罗马帝国
11.徐州历史文化里的三故胜境分别指:彭城故国项羽故都刘邦故里
近现代
1.徐州交通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备。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
2.每年阳春三月徐州市樱花艺术节在哪儿举行?彭祖园
3.江苏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是什么?古彭广场
4.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哪两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 陇海和京沪
5.徐州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第几?第一
6.徐州有一处已被命名“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徐州新八景”,是哪里?户部山商城
7.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时代歌魂,曾参加“一二•
九”运动及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的徐州音乐家是马可
8.徐文化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标准以国务院审批名单为准)是哪几座:徐州市、阜阳市、亳州市、邹城市、曲阜市、泰安市、开封市、商丘市。
9.“苏门四学士”
10.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和语言学事业,与黄伯荣先生共同主
编的普通高校文科通用教材《现代汉语》,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由教育部确定为高校文科通用教材,发行20余年之久,为全国文科多家高校普遍采用的是谁?江苏师大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廖序东教授
11.2006年3月,应邀在《百家讲坛》连续解读《另类英雄李云龙》,至今已是
第二次登上《百家讲坛》的是: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
12.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
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13.2013年4月哪场国际比赛在徐州成功举办? 国际女子重剑世界杯赛 14.徐州市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最古老的城邑之一,她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古史传说时期的哪个国家?大彭氏国
15.徐州的哪里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邳州市
16.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民用机场徐州观音机场哪一年升级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2012年 17.淮海经济区成立于哪一年?1983年3月
18.徐州火车始建于哪一年?1910年
19.徐州火车站有什么之称?中国铁路之咽喉
20.徐州高速铁路站是中国最高等级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中心站点及哪条高铁的东起点?徐
兰高铁
21.徐州公路交通中条国道、条省道、条高速公路在徐州纵横成网520
522.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是?四个特大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徐州
23.江苏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徐放鸣认为,我省城市都具有较鲜明的城市特征和市民文化性
格,比如南京人质朴包容,闯劲欠缺;苏州人“不露也锋芒”;无锡人精明能干;徐州人„„城市精神不仅要有各地的文化个性,也要有时代感;既要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又要彰显豪爽重情义城市的未来追求
24.2004年,徐州确立“有情有义 诚实诚信 开明开放 创业创新”的城市精神,之后围绕
城市精神多年持续开展系列活动。温情徐州
25.徐州《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6.徐崇先先生的《云龙写意(七绝)》:一色杏花千载吟,云龙山下景常歆。东坡与鹤同
去,风映胡光照古今。诗中的“一色杏花”是位于徐州云龙山西麓著名的什么景点?请问这一景点最早的记录 “一色杏花三十里”作者是谁?十里杏花村 苏轼
27.徐州特色面食是什么?(归打,烙馍)
28.徐州人崇文之好,颇有古徐国遗风,近代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大师,请问在这当中有近现
代八大家之称的是哪几位?说出其中四位即可。书法家张立英、军事家徐树铮、雕塑理论家王子云、雕塑家刘开渠、历史学家萧一山、画家李可染、音乐家马可、经济学家高鸿业
29.2009年,在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下,徐州各界广泛参与,评
选出了“徐州十大历史名人”,请问这十位名人分别是谁?说出其中的六位。彭祖(尧舜)、徐偃王(西周)、刘邦(西汉)、解忧公主(西汉)、张道陵(东汉)、刘裕(南朝)、李煜(南唐)、李蟠(清)、李可染(现代)、马可(现代)
30.云龙湖十八景是指: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果树盆艺、水上世界、万人游波、湖滨垂钓、沙岛渡闲、云湖泛舟、湖光灯影、索道滑道
其他
1.徐州古迹燕子楼,因何而闻名遐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燕子楼》
2.徐州是南北朝宋武帝的故乡?刘裕
3.为纪念苏轼在任徐州时的治水功绩而命名的水利工程是?云龙湖苏堤
4.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徐州地处东西南北水运要冲,就成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的咽喉,被誉为?五省通衢
5.“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是哪位诗人吟咏徐州的诗句苏轼
6.燕子楼是唐代贞元年间武宁军节度使张愔,为其爱妾关盼盼建造的一座小楼。那燕子楼
是因何而得名?(两个原因)每年春天燕子来此栖息、楼的檐角形如燕翅
7.矿大的BBS叫做放鹤亭,是取自苏轼的哪篇文章?《放鹤亭记》
8.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的是什么?徐汉画像石
9.徐州为华夏古九州之一,请问另外八州是哪几个?冀州、兖州、青州、扬州、梁州、雍
州、豫州
10.举出云龙山风景区的古迹:(至少5个)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
11.位于徐州市户部山崔家巷的崔家大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清道光
年间翰林谁及其家人的聚居地崔焘
12.《尚书·禹贡》将天下九州分为九等,徐州土质上中,名列第几第二
13.《尚书·禹贡》中提到,徐州最有名的贡品是用以祭祀天地的五色土和制作
乐器的磐石,为国家礼仪、礼乐大典用品.14.春秋战国时期,以彭城为中心方圆三百华里,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发源地
15.哪里是我国著名的“下草湾人”发源地,也是古徐文化孕育地泗洪
16.在云龙山东麓发现的哪座古文化遗址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徐州市已成为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下园墩古文化遗址
17.分别是?“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18.徐州高僧率弟子传教的同时亦励行改革,使哪座佛教石窟的营造由西域风格
转向汉化,奠定了今天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主体风貌,亦为龙门石窟的创造培养了人才。云冈石窟
19.徐州云龙山兴化寺大石佛高(11.52)米。
20.苏轼把徐州的风物人情用诗词形式载入史册的范例是《调寄永遇乐》
21.徐州著名的玉龙山寺庙为兴化寺
22.白居易名诗《燕子楼》是叹惋哪位女子?(关盼盼)
23.徐州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是谁?(李蟠)
24.徐州方言按类别区分,属中国中原官话的徐蚌片方言。()
25.徐州博物馆收藏的尚方七乳四神镜的粗弦及短弦纹之间刻着“尚方作镜真大好,有仙人
不知老,渴饮玉泉。”
26.编钟是(乐)器,尊是(礼)器?
27.苏轼在徐州时,思想上由单纯的儒学思想达到了(儒)(释)(道)的高度融合答案:
第三篇:核心价值观及铜川历史文化知识
铜川历史文化我知道 一、一圣四杰:
1、孙巍巍堂堂 百代之师 ——隋唐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隋唐著名医药学家,传世巨著《千金方》。
2、卓识远见 著述丰硕 ——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
傅玄(公元217—278年)字休奕,西晋北地泥阳(今铜川耀州区)人。西晋时期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傅子》。
3、师法造化 得山之骨 ——北宋山水画大师范宽
范宽(公元950--1032年),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宋代画家,传世作品《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
4、五朝史笔照千春——唐代历史学家、政治家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公元583—666年)宜州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唐初著名史学家,编修《周书》。
5、笔谏享美誉楷法传千秋 ——唐代书法大师柳公权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号松雪道人。京兆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唐代大书法家,传世墨迹《蒙诏帖》、《玄秘塔碑》。
二、重要文化体系
1、姜女文化(爱情文化)
铜川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孟姜女》的发生地,相传秦时铜川地区孟家原有女孟姜女,其夫范喜良被强征修筑长城。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今在铜川仍然保存有姜女祠和孟家原,姜女故事在铜川口耳相传,脍炙人口。
2、佛文化
铜川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以大香山和药王山南庵佛教遗址为代表的佛文化是铜川地域文化中的代表文化。
3、耀瓷文化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中,铜川地区的耀州瓷可以算是一座中华文化丰碑。从塔坡遗址的陶片开始,以至后来的唐三彩、耀州青瓷,无不显示了古代铜川地区陶瓷业的辉煌璀璨。黄堡镇耀州窑为中国陶瓷史上六大名窑之一。金、元时期,玉华宫、上店、立地坡、陈炉镇诸窑场,相继兴起,承袭耀州窑传统工艺,先后烧造1400余年。
4、红色文化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目前,照金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
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郭秀明同志,惠家沟村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
5、军事文化
铜川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作为关中、陕北之间的天然门户,进可入关中平原,退可凭岔口、金锁关以险据守。
6、中医文化
铜川地处黄帝文化圈核心区,是中医养生岐黄文化发源地区之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古桥国疆域,囊括了现今铜川市全境。轩辕黄帝及其重要助手岐伯完成了中医史上的源头著作《黄帝内经》,为铜川留下了中华医药学的最早记录。至隋唐时,铜川籍名名人一代药王孙思邈,一生共著作 70余部,其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成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晚年,孙思邈隐居的罄玉山(今药王山)被誉为“中国医药保健第一山”。
7、避暑文化
铜川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帝王的避暑城。在铜川境内,古代帝王留下了大量离宫别馆。药王山南庵的这些离宫别馆,后来成为南北朝时铜川佛教的一个重要传播地。唐时,在铜川建立了避暑行宫玉华宫,唐初三代帝王多次在此避暑。
8、书法(碑刻)文化
药王山碑林所藏的佛道教造像碑是代表了魏碑书法的最高成就。铜川魏碑书法与同时期的“洛阳魏碑”共同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魏碑特色。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博采前代众家之长,在书法上大有造诣,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柳体”书法艺术。同时,通过创作,他又提出了“心正笔正”的书法创作观,通过艺术理论对耀州这方水土的人性智慧进行了特别的诠释。
9、清廉文化
西晋玄学家傅玄,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思索人生、社会的价值。傅玄为官清廉,无欲积俭,曾为晋武帝提出经世治国五条政见成为历代流传的千古佳话。
10、史学文化
晋耀州人傅玄曾经参与撰著《魏书》,唐代令狐一门出现数位史学家,同时期华原柳氏也有史学家出现,至明清,更是相继产生四部耀州志,成为中国古代方志史的一朵奇葩,也为耀州保存了相当重要的文史资料。唐代令狐德棻一生经通史学,参与了二十四中唐朝修撰的大部分史书的编撰工作,他的许多史学编撰理论为后代史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张链《耀州志》2卷、李廷宝《耀州志》12卷、汪灏《续耀州志》11卷、陈仕林《耀州志》10卷为血多博物馆保存,也成为当代人研究古代耀州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四篇:历史教育学著述研究提要3
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提要
(三)赵亚夫 徐 静
四、历史教学法部分
我国的历史教学法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始,20、30年代形成第一个讨论高峰。从梁启超始,到蒋梦麟、何炳松、顾颉刚、傅斯年等,对历史教学法的真知灼见层出不穷。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初,历史教学法研究主要从两个渠道展开,主流部分是向苏联学习,附属的部分则沿承民国时期的传统。比如,20世纪50 年代,管听石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恢复期后,历史教学法著作在80年代大量出现,形成了又一个高峰,在其高点上运作,大约维持了20年时间。
我国的历史教学法研究范式(更确切地说是路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始有模样,90年代定形,以后再少有突破。仅从国情而言,抑或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学法研究已基本成熟,以至以后出品的“历史教育学”、“历史教学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都难脱教学法的羁绊。甚至可以说,很多“理论作品”都是在原有教学法基础上拓展来的。所以,我国的教学法著作种类也比较宽泛,在学术上难于分辨其价值的高低。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历史教学法著作不仅是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流,而且它也体现着我国的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即使我们只着眼历史教育学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历史教学法已有的基础性地位。
总之,我们不赞成把历史教学法研究等同于历史教学研究,更非历史教育研究,但它是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1. 薛虹编《历史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教材科 , 1955年。(285页)该书标明1955年1月出版字样,仅有出版者而没有出版社。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它的任务及研究方法、历史教学法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学校中历史教学的教育任务);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学计划中的历史教学程序、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大纲、中学历史课的教科书、中学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第三章,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历史课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形成历史观念和历史事实的讲授方法、形成历史概念和分析总结历史的方法、发展时间观念和学习年表、发展空间观念和学习历史地图、历史课文献和文艺作品的使用、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具、学生历史知识的巩固和检查);第四章,学生的课后学习(学生对历史课的课后自学、历史课的参观、历史研究小组和历史晚会);第五章,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在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备课、教师的自修);第六章,中学历史课程的典型研究(秦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该书体系完整,内容周详。其内容反映了新时期历史教学法的特点,对以后的教学法研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历史教学法参考资料选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处,1956年。(289页)
该书标明1956年12月出版字样,亦没有出版社。它虽是一本历史教学法参考书,但所论内容对当时的历史教学法有较大影响。编者薛虹说:“历史教学法是一门新的学科,目前科学界著述无几,学习与研究上甚属不便。”因此,该书实际起着教科书的作用,与一般的文集有所不同。全书由二十二篇文章合成。
该书所辑文章有三类:一是学科的指导思想。如摘自俄共中央决议的《关于苏联各学校教授本国历史问题》和《普希金教授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意见》。二是学科的理论问题。如《论学生的唯物主义教育问题》、《论历史课程中的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等。三是教学实施,包括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如《关于中学八年级至十年级历史课的类型问题》、《历史课的准备和计划》、《阐明近代史课程中理论概念的教学法问题》等。
3.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历史教学法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函授教育处,1957年。(206页)
该书标明1957年5月出版字样,亦没有出版社。我们仅看到下册,共7章,即讲述历史教材、历史课的年表和历史地图、历史教学上文字材料的运用、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具、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巩固工作、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历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
从内容看,这应该是我国学者的早期作品,模仿苏联的痕迹较重。
4.管听石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308页)该书共七章24节。即,绪论(历史科学和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的历史性与阶级性、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教学的概况、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教学任务);中学历史教学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径、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要点);课前准备(拟订学期教学计划、拟订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与课后检查(课堂教学、课后检查);讲解教材(叙述与描写、解释历史形成历史概念的方法、谈话法、讲读法、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直观教学(历史地图与历史图片、年表与各种图表、历史文件文物与文艺作品、乡土历史教材、各种直观教具的运用及设置等方法);作业复习检查及各种课外活动(作业、复习、检查、各种课外活动)。
5.《中学历史教学法》编写组《中学历史教学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84页)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的教学法教师组成编写组,编写者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丁西玲、孙恭恂、马卫东,北京师范学院的黄一欧、于友西、叶小兵,天津师范学院的卢士林、李光霁,北京教育学院的赵恒烈等。
该书共分十六章。即,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怎样讲时间、地点和人物;怎样讲文化史方面的教材;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教材;历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历史课的复习和检查;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师范院校历史系学生的教育实习。
该书内容虽然简单,却较为完整,是历史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首个教学法作品,也为以后的教学法研究在结构、要素方面奠定了基础。
6.李可琛、陈志谦、林达权、杨杏春编著《中学历史教学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92页)
该书共有十四章,如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学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教学、中学历史课对学生智能的培养、中学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历史课的基本训练、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质量检查、中学历史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活动、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该书内容细分为46节,研究范围较前有所扩大。其中第三、七章中的若干内容,写得很有新意。
7.龚奇柱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202页)该书分绪论、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任务、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学生时间空间观念与形象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乡土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复习和考试、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学生的历史课外活动,共十章24节。
其中,第四、五、七章在当时的同类作品中较为突出。一是明确提出了历史知识的“七性说”;二是对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做了总结;三是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四是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前景。8.赵恒烈著《历史教材教法举要》,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330页)该书收录有关历史教学和教材的文章三十七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历史教育总论,如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等;
(二)对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探索,如中国历史教材编写中的几个问题、组织历史教材的方法、历史教材中写人物的方法等;
(三)从教材的角度谈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如关于我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几个教学问题、怎样理解秦始皇实施的“以吏为师”、“论历史简表”、“诗歌与历史教学”等;
(四)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如历史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略谈历史课中的启发式教授法、如何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怎样写历史教案、怎样总结教学经验等。
该书虽然是个文集,但编目及内容如同著作,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
9.茅蔚然著《中小学历史教学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275页)该书于1982年由杭州师范学院政史系审校,并在当年的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上交流。翌年,正式出版,1984年再次印刷,是20世纪80年代历史教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书十二章,并有“附篇”《小学历史教学法基本要点》十二题,合计二十四章。其中,中学部分有:绪论、历史教学原则、课堂教学、讲解教材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历史课教“活”、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智能培养、乡土历史的教学法、课前准备工作、课后检查辅导和兴趣小组、历史教学法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以及和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实习、历史教师的在职进修等。
小学部分的内容是:怎样才能引起小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才能引起小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历史的记忆力、怎样才能训练小学生学习历史的观察力、怎样才能丰富小学生学习历史的想象力、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使用教科书地图和插图、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教好一堂中国史的课、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教好一堂外国史的课、怎样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做好命题考试评分讲评工作等。
10.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337页)
该书由四个单元、十五章组成,另有两个附录。第一单元是总论部分,包括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原则、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及其本质特征。第二单元是课堂教学部分,包括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及主要方法、中学历史课的直观教学、中学历史课的复习巩固和检查评定。第三单元是学习指导部分,包括学习指导的意义和学习动因的培养、中学历史学习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教学法要求、历史学习的质量分析、第二渠道的组织和开展。第四单元是实习与进修部分,包括中学历史课的观摩和评议、高师历史系科学生的教育实习、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与科研。附1,历史系本科生自学篇目录索引;附2,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的改革。
该书体例完备,内容详实,注重操作性,并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11.王铎全、韦少波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参考资料(摘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361页)该书与《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配套出版,采用摘编形式收录文章,为了使收录范围更广,编者说:“每个专题的文摘后面,附上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目录索引,以便读者检索”。书中所辑文章归为13个专题、37类。13个专题,包括总论、历史知识教学、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学中的智能培养、历史知识特点和历史概念教学、中学历史教材、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历史课的复习检查和评定、历史课的直观教具和手段、学习指导、历史课的观摩和评议、历史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是尚好的工具书,方便实用。12.周春元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287页)该书的编写主旨是适用于高师院校的历史教学法课。1982年,修订完成后出了交流本。1986年正式出版。全书分绪论等十三章。其中,周春元撰写绪论,戴冠撰写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课的补充教材及在历史教学的运用、历史教学的课外活动部分,王室棠撰写历史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检查评定历史专题教学法、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学生的教育实习部分,苟忠良撰写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教师的进修与提高、历史教学手段现代化部分。
13.易启祥主编《新编中学历史教材教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310页)
朱绍侯作序,分二十八讲。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当今国内外历史教学法简介、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原则、怎样讲述经济史教材、怎样讲述政治史教材、怎样讲述文化史教材(上)、怎样讲述文化史教材(下)、怎样讲述军事史教材、怎样讲述中国古代民族史教材、怎样讲述历史人物、历史课的启发教学、怎样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历史地图及其运用、乡土教材的搜集和选用、比较史学与历史教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中的文史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世界史教学中外语词汇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板书和语言、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教学、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样备好课。
该书的编写内容从实际出发,力图囊括已有研究成果,颇有创新之处。
14.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348 页)
该书探讨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任务、过程、原则、内容、方法等,并附有实例和图表。正文共有十四章,依次为:绪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中学教学计划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及其本质、历史知识的特点和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方法、怎样讲人物地点和时间、乡土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中学历史课的课外教学活动、历史知识的复习和检查、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书末附录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章十余篇。
该书影响较大,用作多所高校教材,并于1991年获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评比一等奖。以后,于2003年出第二版(382页),共计十二章。如绪论、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教师用教学参考书、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原则、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复习与评估、师范院校学生的历史教育实习、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2009年出第三版(388页),共计十章,如绪论、历史课程论、历史教育目标论、历史教材论、历史教学论(上)、历史教学论(下)、历史学习论、历史学习评价论、历史教师论、历史教育研究论。虽然冠名为“历史教学法”,但其内容远超出教学法的研究范畴。
15.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教研室,北京师范学院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396页)
该书由六部分组成,包括绪论和五编。第一编,中学历史教学任务,分上下章;第二编,分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两章;第三编,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两章;第四编,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结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课中时间地点和历史人物的讲授、中学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历代典章制度和历史现象的讲授、中学历史课中历史概念的讲授、直观教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引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指导、历史知识的复习和成绩检查、中学历史课外活动若干章;第五编,分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研究、师范院校历史系学生的教育实习三章。在同类教学法著作中,该书的质量较高。
16.赵恒烈主编《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248页)该书专门讨论历史图示教学法。除赵恒烈的三篇文章外,还收录了宁裕先、马执斌、罗超和龚继武、郝陵生、龙玉祥、胡任敏、朱凡章、钱昌明、丁丙炎、李秉国、张志林等31人的文章。涉及内容包括:概念系列图示教学法的应用和发展、历史课中的图文示意教学法、历史图示教学法的理论思考、图示历史教学法美学问题的思考、心理学原理在历史图示教学法中的运用、信号图示能鲜明体现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图示教学的科学效应、中学历史逻辑形式图示法初探等。
17.冯克诚、于明、毕诚主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模型全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943页)
该书的第六部分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型设计》,包括:七种常用历史教学的课堂模型设计、中学历史“七步程序教学设计”、综合程序教学法、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历史教学法、单元总结历史教学法、历史五步逆反教学法、历史“交替教学法”、多维信号示意历史教学法、“两点三步”式历史教学法、“细读、精讲、实练”三步教学法、三段式历史教学法、“读、讲、析、练”史籍补充四字教学法、四段式历史教学法、“读、议、讲、练”四步教学法、“读讲议练”四段教学法、“学、讲、议、问”四段教学法、启发式四步骤教学法、小学历史五步教学法、小学历史课六步教学法、初中历史十六字教学法(例说)、初中历史“立体教学”法、点线面立体式历史教学法、小学历史自学提纲设计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历史“结构教学法”、历史“模块”教学、历史“迭加”教学法、历史课提问(问题)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中学历史辅助教法八种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8.于友西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35页)
该书分为总论、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历史课堂教学、历史学习指导方法四部分。历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由臧嵘撰写;历史教学大纲与教科书、乡土教学,由叶小兵撰写;历史教学过程,由顾林撰写;历史教学方法,由赵亚夫撰写;历史教学的板书设计,由蒋衍撰写;计算机辅助教学,由张道林撰写;历史教师的备课,由刘昌平撰写;怎样讲政治史,由王绍文撰写;怎样讲经济史,由姜菲撰写;怎样讲民族史,由钱放撰写等。
19.朱光明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350页)该书分为四章,即
(一)巧设疑问,善开“茅塞”──中学历史问题研讨教学方法;
(二)导读编卡,引思益智──中学历史编卡教学方法;
(三)以“讲”为主,“读”“问”相辅──读、讲、问三结合教学方法;
(四)情随境生,智从情转──历史情境创意教学方法。作者总结和探讨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四种方法,按基本原理、设计基础、实施艺术、教例及说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务求做到既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又结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附录:驾驭“龙头”,因势利导──谈谈课堂导言的设计;把握心理,导向“成功”──谈谈“成功复习法”的运用。
20.徐锡淇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157页)该书以微格教学为专题,从微格教学概述、微格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等方面,拟为十章六十一节。每章结构大致统一,皆从概念、结构、应用要点、教案举例、技能评价几个方面加以陈述。
21.齐健编著《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年。(161页)该书以“新”、“实”、“活”为特点。“新”,包括体现课程新、编写体例新、取材新;实”,包括解决问题实、编写内容实、提供案例实;“活”,包括课例鲜活、语言运用活、资源使用活。全书由绪论和六章组成。绪论为“上下千年事,注入新气息”。六章的内容分别是:立足全人发展,体现“三个维度”;重建课堂生活,教有生命的历史;突破传统藩篱开拓新的天地;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宝石;在体验中生成,在探究中发展;做思想型的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22.方其桂主编《中学历史教师计算机教学应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245页)
该书详细讲解中学历史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运用计算机的方法和技巧。全书分为:备课篇,包括收集中学历史教学资料、编写历史备课教案两章;上课篇,包括应用专业软件辅助历史教学、制作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两章;考试篇,制作中学历史考试卷、统计和分析中学历史考试成绩两章,配套光盘内容、读者意见反馈表、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计算机图书书目等。
23.凤光宇主编《历史教学叙事研究:提升历史教师教学技艺和实践智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17页)
该书为“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名师基地学员成果书系”,李峻修作总序,凤光宇作前言,共十五章,包括教材整合研究、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研究、“两纲”教育研究、语言与板书研究、教学原则研究、发展性评课研究、学习评价研究、教学反思研究、学法指导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教师教学研究、优秀教师培养研究。
24.其他
(1)张文郁著《小学历史教学法讲话》,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101页)(2)李大方编著《小学历史教学法研究》,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80页)(3)孙恭恂、丁西玲主编《历史教学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65页)(4)龚奇柱著《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336页)(5)《外国史知识》编辑部编《世界历史教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48页)
(6)黄慕洁、白月桥著《中学历史教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91页)(7)毛蔚然著《中国近现代各派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438页)
(8)中南五省(区)师专教材编委会编《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294 页)
(9)王有录、李忠慈、干树德主编《实用中学历史教学法》(修订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441页)
(10)徐素兰,姚昌起主编《新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380页)
(11)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332页)
(12)夏子贤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283页)
(13)甘肃省历史学会、西北师大历史系编《历史教学与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年。(426 页)
(14)魏授章著《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304 页)(15)蔡定基主编《多媒体在中师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255页)
(16)彭景华、高鹏飞主编《中学历史教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183 页)
(17)蔡勤霞、孙凌曦主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年。(134页)
(18)夏子贤主编、吴幼雄副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83 页)
(19)李星驰主编《穿越时空的智慧: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239)
(20)杨扬主编《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81页)
(21)张年海著《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390页)
(22)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73页)
(23)王向红等编著《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90页)
第五篇:2018广东军转干历史文化知识:明朝
2018广东军转干历史文化知识:明朝
在每年全国各地的笔试中,历史人文常识题目出题数量很多。所以充分备考的话,需要我们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针对考试常出现的考点,本篇为大家整理明朝历史的主要内容。
一、明朝主要史实(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二)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重点)1.废丞相—加强皇权
朱元璋在中央废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2.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机构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置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管理军政,合称“三司”。三司都直接受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设立特务机构
设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审讯,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东厂和西厂。4.八股取士
明朝政府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是种特殊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考试以《四书》和《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三)迁都北京
朱元璋洪武时期,都城南京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国防重心却在北京。永乐时,尽削藩王兵权,北方空虚。蒙古骑兵倏忽驰骤,威胁边境安全,明成祖决定把国防重心北移,迁都北京。1421年正月,明朝都城正式迁至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成为留都。
(四)中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从1405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戚继光抗倭,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台州九战九捷,后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抗倭,至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五)明朝灭亡
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吊死在紫禁城后的煤山,明朝灭亡。
二、明朝的主要经济成就
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原产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还有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和南瓜、番茄、辣椒等蔬菜品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日益扩大。
明中后期,棉花成为最重要的衣料。
三、练一练
1,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先后定都于南京和北京,这个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解析: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故本题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