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
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
张晓林
2012-10-28 15:21:17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京)2011年5期
【英文标题】The Trends That Will Disrupt Digital Libraries
【作者简介】张晓林,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
【内容提要】在引入破坏性技术概念后,描述了可能颠覆当前数字图书馆模式的技术、需求与机制,包括数字学术出版、科学数据、语义化出版等新技术,弱信息需求下模糊探索、战略性阅读下计算分析和研究性合作式学习下动态信息交互等新需求,以及图书馆同质化、业务外包与众包、价值证明压力等运营机制新挑战,建议采取驾驭“破坏与颠覆”的态度、观念,预测可能的战略发展方向。
After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disruptive technology,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ossible forces disrupting current digital library model, technically including digital publications, research data, semantic publishing;needs including weak information exploration, strategic reading and analysis, interactive learning;operationally including library homogenization, out-sourcing and crowd-sourcing, and pressure for value proof.A brief suggestion is given for coping positively with the disruptive technologies.【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破坏性技术/信息需求与行为/信息技术/知识服务Digital library;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eds and behavio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services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献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服务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图书馆已经逐步成为建设、组织和提供文献资源的主要机制。但是,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形态只是信息服务长河中的一个短暂阶段,发展的根本特征是持续的,往往革命性的变化。正如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Scott Nicholson教授在“2005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上的讲演中指出,图书馆界过去五年的变化超过了前面一百年的变化,而未来五年的变化将使过去五年的变化微不足道。为了应对未来的变化,我们不但要关注已经应用到数字图书馆领域内、对现有能力和机制起着增强作用的技术与方法,还必须高度关注那些可能对我们所熟悉的能力和机制进行破坏和颠覆的重大趋势。N.N.Taleb教授在《黑天鹅:那些“高度不可能事件”的影响》中指出[1],我们所不知道的、超出正常期待范围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已经知道的东西。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可能的破坏性或颠覆性趋势,尤其是那些发生或将要发生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领域的趋势,主动利用这些趋势来进行战略性创新,才能驾驭发展,为自己创造未来。破坏性技术
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2],泛指那些有助于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而且逐步或者迅速地颠覆原有的市场格局、取代原有技术的新技术。当然,“技术”应作广义的理解,包括方法、工具、模式和机制等。
一般来说[3],破坏性技术在初始阶段比较简单或者“低端”,往往针对被当时的主流市场所忽略的顾客群,往往能更加简单方便地支持顾客的目标,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商业模式,往往来自市场的新加入者。
通常来说[4],“破坏过程”并不是发生在空白的或濒临垮台的市场上。市场上往往已有相当多参与者,他们激烈竞争并持续发展。市场的领先者仍然不断地改进技术与方法,甚至采用全新的技术来提高现有市场或产品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在这种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下,市场及其原有的参与者仍然在发展。但是,这种持续性创新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类型,没有创造新的市场,而且由于其关注点局限于原有市场价值与产品能力,往往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顾客,相反可能与之越来越背离。与此同时,针对新的价值、新的顾客群及其市场应用的技术开始涌现,尽管一开始与传统技术相比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在某些传统的能力指标上与传统技术相比始终不足,但它们能更好地适应新的顾客群(以及那些陷于原有市场但其需求没能得到满足的顾客群),能创造新的价值,创造出新的市场并逐步将这类新市场扩展到愈来愈大的范围,从而“突然”引领和占领了市场,使得原有的市场领先者被边缘化、甚至败下阵来。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原有的市场领先者也许一直在努力地发展和持续创新,但他们之前的成功反而将他们局限在原有的格局中,成功为失败之母(见图1)。
图1 破坏性技术占领市场的趋势[4]
破坏性技术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就在我们的身边。表1是在维基百科有关资料基础上整理的一个对照表[5]。其实,图书馆书目被Google“边缘化”、图书馆期刊馆藏被电子期刊数据库“取代”,参考咨询服务受到网络百科类和咨询类服务的“挑战”等等,都是我们身边的破坏性技术颠覆现有市场格局的鲜活例子。
图2 研究图书馆面临的危机及其影响[6]
而且,我们的“市场”内部也开始显现许多值得特别关注的、容易让“破坏性技术”乘虚而入的缺口,预示着可能被颠覆的危机。OCLC在2010年3月发布《研究型图书馆:危机与系统化变革》[6],调查了研究型图书馆馆长对面临的危机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的看法。图2的横轴代表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最右端是“几乎肯定要发生”),纵轴代表了这些变化如果发生的话可能带来的影响(最上端是“灾难性影响”)。可以看到,多数馆长认为,关于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将肯定面临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将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2010年4月,美国Ithaka研究所发布《图书馆调查2010》[7],指出在2003、2006和2009年对教职工的调查中发现,用户对图书馆作为信息门户的认同逐步下降,对图书馆作为存储或保存机构的认同基本维持不变,对图书馆作为“采购者”的认同逐步增加。而且,被图书馆馆长认为重要的教学支持和研究支持服务,尚未得到教职工的普遍认同。这种状况,当然是对图书馆作为机构知识资源采集者的历史职责的进一步肯定,但是,如果教职工们日益倾向于把图书馆主要看成是一个“采购者”,这将严重限制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出版与传播模式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图书馆的“采购者”作用(例如开放获取)。
图3 教职工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7]
笔者认为,应充分意识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仍然基本是传统图书馆模式的延伸,是传统服务价值和服务市场的简单能力提升和服务扩展,仍然依赖传统的文献类信息产品(Information Items)而不是依赖信息内容(Information Content)来提供服务,仍然主要是服务那些把书刊借回家去(或者从网络上检索下来)独立和孤立地阅读的信息使用者,仍然主要是依靠本地化的资源及其检索与获取服务,整个运营模式仍然高度依赖传统的以商业出版为基础的学术交流体系。这些资源和服务将继续发挥作用,但通过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仅仅依赖或者局限于这些资源和服务,将把我们的未来置于危险的境地。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可能颠覆我们的基本技术、机制和能力的破坏性技术,未雨绸缪,把握未来。可能颠覆数字图书馆的破坏性技术
对那些可能颠覆数字图书馆的破坏性技术的分析,必须跳出我们现在所理解和运营的数字图书馆框架(文献的数字化、文献的组织与保存、文献的检索与传递以及围绕“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咨询与素质教育等),关注那些可能创造新价值、开辟新市场、颠覆原有市场格局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机制。笔者这里借助美国OCLC提出的信息环境(Information Context)框架[8],考察信息基础环境,信息用户行为,以及信息服务的基本运行机制。由于笔者所在机构的性质,笔者主要关心的是科研与教育环境,用户履行其科研和教育职责时的信息行为,以及为科研与教育提供信息服务支撑的运行机制。
3.1 教育科研信息的内容形态变化
数字化出版:数字学术文献已经成为科技教育用户依赖的用以学习与创造的基本保障。多数重要出版商的科技期刊和主要国家的专利文献已实现完全数字化出版,主要科技会议录、专著、工具书等学术型“图书”的数字化快速推进并迅速逼近市场转换的转折点[9],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获取知识库迅速发展。例如,在DOAJ登记的开放学术期刊已经超过6,700种[10],在DOAR登记的开放机构知识库已经超过2,000个[11]。
科学数据:科学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组织利用正在高速发展。数据(包括各种数值型、事实型和文字型数据)一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产出,是科学出版的重要内容(包括嵌入到论文、专著中的复杂数据),是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基本信息资源。世界各国积极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科学数据平台,包括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12]、美国的科学数据网[13]、英国的科研与教育数据服务网[14]等,同时许多领域都已经建立了大规模的科学数据服务机制,典型的如医学与生物领域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CBI[15]、社会科学领域的美国高校ICPSR[16]、生物多样性领域的BHL[17]、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的Pangaea[18]、原子分子物理领域的VAMDC[19]等。同时,人们正在积极建设从科研项目申请到科学出版全流程的数据管理与利用机制。美国科学基金会从2011年开始,要求所有项目申请者要提交相应的数据管理与共享计划[20],要求研究者有效组织和共享研究项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多个国家的科技教育机构联合发起了DataCite项目[21],为科学数据集提供专门的唯一标识符和公共登记系统,支持数据集的规范引用和复用,并纳入CrossRef系统与文献的链接;多家出版商也发起了Dryad项目[22],对科学期刊文章中引用的科学数据集进行登记、描述、保存和公共获取服务。这些及其他努力正在建设一个全面的科学数据发现、关联、利用和复用的基础环境。
语义化出版:历史上,科学文献是供人阅读的。但是在数字化条件下,一方面,科技文献越来越多,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完整阅读自己所在的哪怕一个很小领域的全部相关文献;另一方面,数字化使我们能够对科技文献中的每一个知识对象(人、机构、项目、时间、设施、活动、主题等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解析,能够基于这些解析来鉴别、关联和组织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因此,在科学内容创作与出版时,对其中的知识对象与知识关系进行鉴别和标引,并把解析逻辑与结果作为内容出版的有机组成部分,支持语义化出版(Semantic Publishing),就成为未来科学出版的重大发展方向[23-24]。大量的研究与试验已经开展,例如对LATEX文本进行语义标引的SALT项目[25],对科学文献进行细粒度语义解析的Nanopublication计划[26]和Enhanced publication计划[27],对科学报告进行模型化标引的MOSTR计划[28],Elsevier的Article of Future计划[29],英国皇家化学会的Pros-pect项目,PLoS NTD的Semantic Enriching计划,等等。不仅如此,W3C已经在考虑标准化的科学文献置标语言ORB[30],而Google、微软和雅虎也在联合研究对网页的语义化标准机制[31]。显然,当科技内容在出版时已经拥有深度和计算机可读的语义标引时,智能化检索与发现将呈现出全新的功力。
3.2 用户利用信息的基本方式变化
科技创新的战略转变:科技创新正走向自主创新和针对重大问题的战略创新,正在走向创新价值链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造等多个环节的转移转换创新。今天的科技创新面对的往往是海量、模糊、复杂关联和动态发展的知识,科技创新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或者说显露了)重要转变,也对信息服务提出了相当不同的要求。
支持高影响力的“弱信息”需求:在数字信息和网络级检索能力的支持下,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弱信息”需求。“弱信息”(Weak Information)和“强信息”(Strong Information)是Palmer提出的信息需求与内容分类[32],前者是那种问题结构模糊、知识范围不清晰、缺乏明确且系统的检索发现步骤、需要动态解构和探索大量文献内容才可能部分满足的信息需求;后者则是那种问题解构清晰、易于辨别和利用、可以通过对具体文献具体内容的检索、获取和阅读来满足的需求。在面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研究问题时,对于“弱信息”的需求往往是“更为重要”和“更需要帮助”的需求。
支持高影响力的“战略性阅读”需求:在面对重大复杂问题和自主创新的挑战时,科研人员和科技决策者越来越依赖“战略性阅读”[33]来帮助他们梳理科技发展的结构,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探索和决定(大到宏观科技布局,小到项目逻辑路线)所需要的方向与路径。这时,重要的往往是同时“阅读”许多文献,辨析和组织相关的内容,鉴别和分析可能的趋势、方向和路径。这时,“阅读”往往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是建立宏知识(Meta Knowledge[34])。显然,快速地检索、分析和建构“宏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更为重要”和“更需要帮助”的需求,而且往往是“更高层次所需要”的需求。其实,为了支持“战略性阅读”,许多机构和公司已经开发了多种工具(包括开源工具),例如汤姆逊-路透的InCite,Elsevier的SciVal、美国Drexel大学的CiteSpace、西班牙科学研究院的SciMago等系统,支持科研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
图4 对科研的支持服务
支持高效率的交互合作学习:上述信息需求的变化也反映到高等教育之中。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冲击下,教育的形态正发生根本转变[35]。香港大学图书馆馆长Sidorko在“二十一世纪研究型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合作型、研究型和面向问题解决的团队活动。这种活动的理想基础设施就是互联网,这种活动的基本形态是对整个网络信息的灵活发现、解析、共享、重组和创造,而不是老师把演示文档在网络上播放给学生。因此,有人提出,未来的学校将会像开源软件社区一样,开放、交互、动态、问题驱动和创造驱动[36],需要新型的支持动态交互知识构建的信息服务。
图5 对教育的支持服务
综合考虑本章的分析可见,对于今天的科研与教育用户,所需要的已经远远不是具体文献的检索、获取和阅读,而是在海量数据基础上的探索、发现和分析的支持。一个科学家,甚至一个学生,都不仅仅是一个读者,而更应是一个信息分析家。因此,除了为他们提供文献的检索与获取服务外,显然还有许多往往对用户的作用和影响更大的服务需要提供。
3.3 运营环境的釜底抽薪式变化
数字图书馆下的图书馆运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所带来的同质化、外包与众包以及对图书馆价值的重新评价,已经成为悬在每个图书馆馆长头上的一把利剑。
馆藏的非本地化:数字图书馆带来了“馆藏”的“非本地化”以及基础服务的“无差别化”。数据库网络获取形态、集团采购、馆际互借联盟、开放获取资源、网络检索与服务系统等,成为伟大的均衡器,帮助许多中小图书馆实质上拥有与大馆几乎同等量级的“馆藏”和基础服务能力。例如,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图书馆的中文电子期刊已经和国家科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国科图)总馆一样多,许多研究所图书馆的外文电子期刊也达到好几千种,而且通过普惠的馆际互借系统能覆盖与国科图总馆同样多的其它外文期刊和会议录,同时,所有的研究所图书馆都能利用全院的网络化检索、馆际互借、参考咨询等服务系统。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参加CALIS或区域集团采购的中小型高校图书馆和许多利用地区联合服务平台的公共或专业图书馆中也存在。而且,即使对于那些拥有“特藏”的图书馆,如果特藏不数字化、或者不把数字化的特藏开放服务,在其他机构看来,这种特藏就相当于不存在,对数字图书馆的同质化效力没有根本影响。笔者要强调的是,这种同质化在大大加强了用户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也对图书馆长期以来的能力标准和能力贡献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图书馆再也不能仅仅靠自己的馆藏量去说明自己的智力内涵和能力水准了,必须要利用自己的服务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使自己脱颖而出。正如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在到访国科图时提到,“图书馆的能力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智慧”。
服务的外包和众包:其实,图书馆服务的外包(Out-sourcing)和众包(Crowd-sourcing)对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已经不陌生。我们采购的以网络获取为基本形态的电子期刊数据库就是典型的外包——我们将这个数据库的维护、保存和服务委托给了出版商;我们参加的联合目录系统、馆际互借系统和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就是典型的众包——我们依赖众多的合作者来弥补相互之间馆藏或专家的不足。现在,外包和众包的道路在不断拓展,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之间的共享馆藏建设(2CUL),大英图书馆和英国多个高校图书馆的合作保存馆藏项目UK Research Reserve,美国研究图书馆的共享数字化资源馆藏Hathi-Trust,英美国家图书馆以Portico为基础的电子期刊与电子图书长期保存服务,加拿大科技信息所将文献传递服务外包给Info Retrieve公司,以及国内外许多学术图书馆开始利用的WorldCat Local、Summon或Primo Central等来综合检索服务,等等。外包和众包已经从“不得不为”的经济节俭措施逐步变成一种在有限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贡献力度的战略[37]。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图书馆必须回答,有哪些服务是自己不可或缺、也只有自己才能做好的服务?
证明自己价值和创造更大价值的压力:美国Emory大学的王雪茅先生在高校图书馆分会2011年会上介绍“美国高校图书馆馆长当前关心的问题”时指出,向学校证明、为学校创造更多的价值就是这样的问题。这不仅是由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所致,其实更重要的是数字图书馆带来了人们(包括管理层和教职工)对图书馆价值进行的重新认识和解读;而且这也不仅是美国或英国的图书馆才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大家都面临同样的质疑。这种质疑来自至少三个方面:①任何图书馆都必须用事实、而且是用户直效益事实来证明自己的价值(User-oriented value和Evidence-based evaluation)。②真正的价值或贡献在于“贡献差”,即通过你所提供的这种服务比利用相同投入从别处获得的服务更好更省。③这个价值或贡献只能通过你来实现,而不能通过外包或众包来更有效地实现。对于任何一个机构或社区来说,始终关注的是在有限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益,这时合理的决策规则是“选择性优秀”(Selective Excellence),即将资源投入到能创造更大效益的地方。在“馆藏”和基础服务都可以非本地化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图书馆在上述三点中的任何一点上难以证明,被边缘化或者被替代就是一个合理地选择。而且,证明这三点是一个持续的任务。驾驭“颠覆性趋势”的策略
4.1 “破坏和颠覆”自己是根本的驾驭之道
在面对“破坏性技术”和“颠覆性趋势”时,消极的“抵抗心理”是必败之路。“破坏”和“颠覆”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现有的市场产品或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甚至压抑了技术和需求的发展;破坏性技术所破坏和颠覆的其实是那些阻碍产品与服务发展、阻碍用户需求满足的东西,“破坏”和“颠覆”是有利于用户和市场的,固有市场的回避或者抗拒只会带来更大的颠覆效力。因此,感到“破坏”和“颠覆”压力时,即是警觉和行动之时。
其实,图书馆一直是主动改造自己和颠覆过去的受益者,正是这种主动改造和颠覆才有了今天数字图书馆的辉煌[38]。因此,我们应该用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去发现破坏性技术,主动利用这些技术去发展新的服务、创造新的价值、开辟新的市场,从自我循环自我发展到开放创新、转型发展,从而“驾驭”颠覆性趋势。
当然,要驾驭破坏性技术和颠覆性趋势,需要主动地探索车头灯照不到的前方未知领域(Look ahead of the headlight)[39],需要建立面向持续创新的发展管理机制[40]。取胜之道往往是通过战略性创新[41],在未来用户需求愿景驱动下,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突破性创新(不仅是简单的持续发展或机会主义化的偶发突破),创造能改变“游戏方式”和“游戏规则”、能给用户带来重大新利益的新服务、新产品、新机制,从而显著提高自己在用户迫切需要(而其他人还没有或不能够服务)的领域做出不可或缺贡献的能力。
4.2 “破坏和颠覆”自己需要转变“世界观”
有效把握或接受破坏性技术和颠覆性趋势,最困难的是“跳出固有局限”(Think outside the box)[42]和打破只盯住一点的“隧道眼光”(Tunnel vision)[43]。
图书馆界经常遇到思维上的“鬼打墙”。一是以图书馆及其资源为中心的“地心说”理念,以组织自己馆藏、提供自己资源为核心(以“馆”为核心),对无法被自己“馆藏”资源及自己能力所对应和满足的需要就心安理得地排斥于自己的任务之外。我们需要从“地心说”转变到“日心说”(图6),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天下之材尽为我用,心中无馆天地更宽。
图6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另一个常遇到的思维牢笼是以文献检索和传递为中心的“检索观”,机械地把用户需求等同于文献检索,把图书馆服务局限于根据用户明确的需求提供明确的文献,把不清楚的需求、无法“用文献来表达”的需求、超出文献检索传递的需求都自然排斥在自己的视线和努力之外。我们需要从文献“检索观”转变到内容“利用观”(图7),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能力来支持各种用户对信息的各种利用需要,不断提升对用户的贡献力度。
图7 从检索观到应用观
进一步驾驭“颠覆性趋势”,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现代或未来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笔者曾在2005年讨论了从数字图书馆到e-Knowledge机制的转变战略[44]。传统图书馆的根本约束是我们对“知识”的固化与静态化认识,从而将信息服务“图书馆化”,简单地把知识等同载体、把需求等同文献阅读、把服务等同于检索与获取。其实,“知识”既是一种对象、又是一种过程、同时还是一种体验。一个信息服务系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知识服务,是帮助一定的用户群体(Community)根据一定的应用目的(Problem Context)利用一定的信息内容(Content)的过程。这个“利用”的具体形态则要尽可能深入地利用可能的技术,尽可能接近地支持用户解决问题的目标,尽可能充分地提高用户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知识(或者进行学习)的效率(知识效率-Knowledge Productivity)。图8表示了一种从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到知识服务的转折过程。
图8 从数字图书馆到e-Knowledge
4.3 寻求“破坏和颠覆”的战略方向
不同的图书馆在寻求“破坏与颠覆”时应有不同的战略方向。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而言,需要通过战略创新实现知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与突破,尤其是集成海量数字资源、依赖灵活分析计算、嵌入个性化创新过程、支撑知识发现与情报计算。图9所示的新型数字知识服务机制微笑曲线表明,我们将在信息资源的知识化组织与集成化关联上进行突破,支持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发现;我们将在知识资源的计算化战略化分析上进行突破,支持科技规划与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计算。笔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讨论这个发展战略及其具体任务。
图9 发展新型数字知识服务
笔者承认,这个战略方向及其突破意味着跳出原来熟悉的工作模式,将是一个需要艰苦努力且有重大风险的挑战。但是,正如美国学院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学术图书馆技术与变化圆桌会议所指出的那样[45],“对图书馆及其领导和员工的挑战,在于他们需要在新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模式和新的学术社区环境中重新定位”。而且,如同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执行主席Duane Webster在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馆长Rush Miller所著《超越生存》一书作序时指出[46],“维护现状和仅仅推广过去的成功是在准备灾难”。我们别无选择,而且我们选择的是一条把握未来和走向辉煌的道路。
最后要说,作为一个图书馆馆长,写“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显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变成了一次洗礼与激励。破坏自己固有思维、颠覆自己熟悉的道路,往往意味着又有了一片新的更广阔的天地。有了发展的期盼,还怕什么呢?
【参考文献】
[1]Nassim Nicholas Taleb.Black Swans: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M].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7.[2]Bower J L & Christensen C M.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atching the wav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1):43-54.[3]Chirstensen C.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7.[4]Dan Yu, Chang Chieh Hang.A reflective review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0, 12(4):435-452.[5]Disruptive technologies[OL].[2011-07-30].http://cn.wikipedia.org/wiki/Disruptive_technology.[6]Michalko, et al.Research libraries, risks, and systemic change[R].OCLC, March, 2010.[7]Matthew P, Long, Roger C, Schonfeld.Ithaka S +R Library Survey 2010 Findings[R].April, 2011.[8]Information Contexts: Supporting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OL].[2007-05-01].http://www.xiexiebang.com/research/partnership/highlights/infocontext_v1-0.pdf.[9]Mary A, Mavrinac.The E-book turning point: When will e-books eclipse print?[OL].[2011-07-30].http://library.utm.utoronto.ca/publications/foreword/articles/volume10/issuel/e-book-turning-point-whenwill-e-books-eclipse-print.[10]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OL].[2011-07-30].http://www.xiexiebang.com/.[11]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OL].[2011-07-30].http://www.xiexiebang.com/.[12]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OL].[2011-07-30].http://www.xiexiebang.com/.[18]Pangaea: Data publisher for earth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OL].[2011-07-30].http://www.xiexiebang.com/.[22]Dryad[OL].[2011-07-30].http://datadryad.org/.[23]Shotton, David.Semantic publishing: The coming revolution in scientific journal publishing[J].Learned Publishing, 2009, 22(2):85-94.[24]Sudeshna Das.Semantic tagging of journal articles[R].ELPUB 2009, Milan, Italy.[25]Tudor Groza, et al.SALT-Semantically Annotated LATEX for Scientific Publications[R].2007.[26]Paul Groth, et al.The anatomy of a nano-publication[J].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 2010, 30:51-56.[27]SURF Foundation.Enhanced Publications: Linking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Data in Digital Repositories.[OL].[2011-07-30].http://dare.uva.nl/document/150723.[28]Allen R B.Model-Oriented Scientific Research Reports[J].D-Lib Magazine, 2011, 17(5/6).[29]Elsevier.Article of Future[OL].[2011-07-30].http://www.xiexiebang.com/2001/sw/hcls/notes/orb/.[31]Introducing Schema.org: Bing, Google and Yahoo Unite to Build the Web of Objects[OL].[2011-07-30].http://www.xiexiebang.com/wiki/Thinking_outside_the_box.[43]Anthony Oettinger.Keynote Speech[R].Chicago: ASIS Annual Meeting, Nov.13, 2000.[44]张晓林.从数字图书馆到e-Knowledge机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4):5-10.[45]Roundtable on Technology and Change in Academic Libraries,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Changing roles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OL].[2011-07-30].http://www.xiexiebang.com/ala/mgrps/divs/acrl/issues/value/changingroles.cfm.[46]Duane E, Webster, Preface.Beyond survival: Manag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transition[M].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2007.
第二篇:数字图书馆
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张林龙
[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 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和出路, 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完成后应达到的效果,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软件的选择。
[ 关键词] 院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
一、引言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时代, 因特网的触角已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数字化文献以其贮存空间小、能快速地进行远程传递、检索十分快捷等优点, 发展迅猛。随着数字化文献大量进入图书馆, 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必然成为当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为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能在信息时代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 同时也使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成为整个数字化社会的有效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必须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我们应认清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紧迫性。之所以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工作的紧迫任务, 是因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求, 具体来说: 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迎接知识经济下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缩小与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水平差距的需要;它是建设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需要。
二、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化革命和因特网的大发展, 带来了经济、贸易、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巨量信息涌入因特网, 使其信息极为丰富, 也使信息查询、检索十分困难, 尤其是对于上网漫游的新手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处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大大影响了信息利用的效率。这一重大的弊端, 清楚地表明了在因特网这种全球信息服务网络中, 急需一个管理信息资源的新模式, 所有上网的资源必须按照这个模式统一管理。这就是提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背景。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 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底层, 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 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 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 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 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它涉及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归档、剔除等全过程。它不是个别图书馆所能完成的任务, 需要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情报信息提供单位等携手共同完成。
目前, 数字图书馆正处于发展之中, 国内外对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但一般认为,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是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是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前期,也称为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 它包含有一些电子模拟信息和资料。90 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1995 年初, IBM 公司推出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 美国数字图书馆学会成立, 许多学者开始普遍使用数字图书馆一词。从另一层意义上讲, 数字图书馆又称为虚拟的图书馆(Virtual library), 即在本地图书馆以外, 还有很多图书馆可被联机地访问,用户访问它
们就像访问本地图书馆一样。它也称为网上图书馆, 可供网上查询和互访。许多电子信息中心、电子杂志中心等也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成员。
(二)数字图书馆应具有以下特征
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由网络连接的 互连空间!或 信息空间!而不是传统图书馆所定义的一个物理“场所”。
2.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以多种媒体、多种语言为特征的。为了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的读者的需要, 数字图书馆兼有多种语言转换和编译的能力, 以帮助读者从任何国家、地区获得任何语言形式的文献资源。
3.数字图书馆具有智能化、基于全文的检索技术。读者可以用自然语言, 通过人机交互利用人工智能中学习和自适应算法以及模糊集合理论中的模糊推理, 在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查询和检索信息, 获得一致性的(连贯的)文献资源。
4.数字图书馆具备强大的信息和知识收集、传播和发布的功能。这使得图书馆从传统以图书借阅为主的单功能服务向以信息和知识检索、收集、传播发布为主的多功能服务转变;从“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
三、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和出路
(一)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应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针对性培训长期吃“皇粮”而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图书馆陷入了经费短缺的困境,因此,人才外流、服务缺乏活力的问题也相伴而生。多年来, 图书馆需要的人进不来, 无用的人出不去, 一些图书馆成了老弱病残或犯错误人员的收容所, 因此就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图书馆是个筐, 什么人都能装”。某图书馆分来的50名图书馆专业大学生,不到半年只剩了10 人。在图书馆领域, 通向信息社会的障碍之一就是缺少训练有素的信息专业人员。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在进行自动化建设时都面临现有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某方面专业知识生疏问题。除了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解决此类问题之外, 建议文化部和有条件的省文化厅组建专家顾问组, 向各馆提供所需的有偿咨询服务。此项工作, 可纳入协作网建设之中。
根据21 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上海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建立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科技高速发展需要的图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 建立开放的交互式电化教育网站, 以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 培养图情专业人才, 提高图书情报队伍素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依托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教育培训中心, 与协作网内的高校系统合作, 由其优质师资授课, 全面开展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国,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起步较晚, 图书馆业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 缺少经过深加工的信息产品, 信息服务整体水平很低。一个现代化图书馆非常重要的标志是其服务能力, 图书馆有各种层次的服务: 书刊保障级和书目级服务;读者辅导级服务;专题文献检索级服务;专题文献咨询和分析级服务;学科发展分析级服务。这里前二项是必须保障的基础性服务, 后三项是代表服务水平的提高性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在确保基础性服务的前提下发展提高性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必须要有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掌握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和书本式参考工具, 并且有良好的与学校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专业背景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来从事提高性的服务工作。要从事提高性服务工作, 仅仅具有文献的专业背景是不够的, 还必须加大力度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 今后图书馆的人员配置应该考虑是综合化, 由文献情报专业背景、现代信息技术专业和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组成, 形成各部分人员的知识融合, 加强在职的针对性培训, 造就一批能与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相适应的图书馆馆员, 从而提高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二)经费短缺、设施落后;加大技术与资金的投入, 开源节流, 开展有偿服务, 选用因特网上的免费资源
当前, 由于书价的上涨以及投资的不足, 使图书馆购书经费日渐拮据, 不得不忍痛舍弃许多高价值的书刊, 动摇了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文化部图书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全国平均每馆年购书经费为4万元, 占图书馆总数85%的县级馆只有8000 元, 全国有1200 个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在5000 元以下, 有341所图书馆一年也进不了一本图书。辽宁省县级的10 所图书馆购书费分摊到全县人均不足一分钱。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同样也面临经费短缺问题, 应加大技术与资金的投入。从图书馆年经费的额度看, 图书馆坐等国家拨款的大幅度增加是不现实的。不过, 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或争取无偿赠书, 或得到企业资助的做法, 还可以开展多种特殊专项信息服务, 如商业信息服务、环境信息服务和科学技术服务等。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目前还完全是手工操作, 既无硬件又无软件, 十分困难。从国内情况看, 由于购书经费紧缺, 选用因特网上的免费资源来补充我们的馆藏显得尤为重要。
四、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标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之所以要进行自动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两个群体的需要: 第一, 满足全校师生(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更有效利用图书馆所藏文献资源, 并通过电子通道更加方便、及时、全面、准确地检索、获取电子信息的需要;第二, 满足馆内工作人员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业务管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和业务交流的需要。全国性的数字图书馆必须达到的最终目标, 以全国图书馆相互合作为基础的机构, 达到两个方面的资源共享: A、图书馆业务工作共享: 包括联机编目、馆藏资源、数据库建设;B、面向最终用户, 实现信息获取一体化服务: 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 可提供二次文献数据库;第二层次是查找文献所在地, 提供本地区、本省、甚至全国馆藏情况;第三层次是提供一次文献, 提供的方式可以是合作机构随时更新的联机全文库, 或者电子期刊等,也可以是通过合作机构的馆际互借, 最终保证用户能取到所需的文献。
五、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完成后达到如下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能方便地查询和获取本馆馆藏的数字化文献(包括文字的、图像的和声音的), 并能利用所有存在于因特网上的数字化文献, 比如能查询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目录;能利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光盘文献(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 计划, 计划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建立大量文献数据库)。这将大大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条件和能力。
(二)使用了新一代图书馆软件以后, 实现多校区联网服务(指有多校区的学校), 并能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 能和其他有关图书馆进行联机编目、馆际互相传递文献、电子咨询业务等。
(三)能逐渐把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转换成数字化文献, 上网供读者利用。
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比起发达国家,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 从规模和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在中国建设数字图书馆应根据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的特色。根据对数字图书馆三大要素的处理侧重不同, 可以将数字图书馆建设途径分为以下三类:A.数字化支持技术优先途径: 先进行网络建设和计算机配置, 在技术准备充足之后再利用各种数字资源开展数字化服务。这种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 先上网, 再建设!。我们认为技术经费充足的大型图书馆可以选此途径;B.数字化资源优先途径: 数字化支持技术需要较大投资, 如无大额资金投入, 则可先用少量资金逐步购置数字化资源, 待资源形成一定规模后必然要求采用支持技术提供相应服务。这一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 先找米, 再做饭!。我们认为适合中型图书馆采用, 也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采用;C.数字化服务优先途径: 对既无资金进行数字化支持技术建设、又无资
金购置数字化资源的小型图书馆, 可以考虑利用邻近大中型图书馆的技术和资源条件, 先开展“代理”性质的数字化服务, 待需求形成市场规模后再按市场机制进行建设。这一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先上马, 再备鞍!”。我们认为适合小型图书馆采用。
当然, 以上途径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在一个实际的具体图书馆内, 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途径同时推进。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图书馆, 各种经费都较紧张, 就应当灵活地采用有关途径。有的途径是理论上可行而实际上难行, 真正实用时就应该进行适当变通。
七、软件的选择
随着传统图书馆形态逐渐向数字化图书馆形态发展, 原来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就面临着如何与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衔接的问题, 因此数字化图书馆需要新一代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这种新一代的系统要达到这样一些要求:
(1)在网络环境下, 系统的集成化内容, 不仅仅是以往图书馆应用功能的集成, 而应发展为根据系统承担的不同作业任务的多服务性集成。一般情况下, 包括以下几种服务集成: Web 服务;数据库检索引擎;Z39.50 服务;专用数据库传送及转换服务;不同字符集代码转换服务;可处理并发多进程应用程序。总之, 需要高度集成化, 要文档集成、数据集成、服务功能集成, 并形成模块化结构, 以便于系统维护。
(2)一个集成化系统面对当前的网络环境及资源服务环境, 一般要求它有多个开放性的对外接口,如: 面对用户查询的浏览器接口;面对系统间查询的Z39.50 接口;面对商业化光盘载体信息库的查询及数据传递转换接口;面对网络可联机获取的信息资源的访问与权限控制器接口等。
(3)在系统功能性要求方面, 除强调系统在本地局域网环境下, 涵盖图书馆基本业务流程及一些辅助性功能, 诸如统计、自我维护、日志、数据恢复外, 还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自我需求设计的功能, 主要包括: 界面设计、图书馆自我管理方案设计、检索策略设计等。而更重要的是: 采用因特网网络环境下的获取资源、共享资源的各种先进新兴技术、标准和协议, 实现在因特网上的馆际公共检索、联机订购编目、馆际互借、网上信息资源咨询和检索服务、电子书刊文献采购和信息发布、联机编目上、下载及计费管理等;能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 与因特网接轨, 能与多种LAN 和WAN 兼容, 允许因特网用户访问本馆的OPAC, 提供存取其他图书馆信息的入口, 用户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访问远端数据库信息, 并可将查询结果重新格式化, 下载到本地硬盘或软盘上;多语种选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如建立MARC 记录和多媒体信息的关联, 通过联机目录查询得到多媒体信息等等。
(4)要有可靠的安全性, 使用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和加密技术, 满足网络通讯安全的需要。显而易见, 基于微机局域网纯文字类型的文献信息系统和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已经不能适应了, 需要使用Internet/ Intranet 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以及由面向对象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宽带数字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分布式对象技术来对他们进行改造, 例如, 用浏览器/Web服务器结构(B/ S)来取代客户机/ 服务器(C/ S)结构。
目前, 我国自制的系统软件从总体来说, 离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但到了90 年代末期,若干个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问世, 显示了我国完全有研制符合数字图书馆要求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能力。1998 年7 月, 在教育部办学条件司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暨展览会”上, 北京大学研制的“NLIS”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MELINETS”系统, 南京大学主持开发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 深圳图书馆研制的 “ILAS-Ⅱ”系统, 还有台湾Artis 公司推出的“亚堤斯图书馆管理系统”、“康威”系统和传技公司推出的“TOTALS-Ⅱ”系统等都使用了国际上90 年代中期的最新技术, 采用了客户机/ 服务器(C/ S)模式、Web 技术、Z39.50 通讯协议等, 使这些系统更适合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
考虑系统配置要根据馆藏多少、存储内容(如是否要多媒体)、读者数量与需求、运行环境、发展目标、当前经费等因素。从长远来看, 为了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真正实现多校区联网服务, 且保证该软件5年内不落后, 建议选用好一点的软件, 服务器端采用UNIX平台, 业界认为UNIX平台相对Windows NT 来说更为稳定、安全性高, 病毒攻击少, 硬件配置也适当高一点, 这样可保证有较快的运行速度, 否则随着数据库的数量不断增多, 运行速度将会大大降低。
八、结束语
当然, 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还涉及到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数字图书馆的软件开发, 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组织与检索, 网络安全与维护等。通过近几年的工作, 国内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开发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我们必须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迎头赶上, 加速建设我国的数字图书馆, 改变因特网上中文信息极度匮乏的状况, 通过网络向全球宏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使数字图书馆在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http:// 海纳百川数字图书馆: http://hnbc.hpe.sh.cn/01/01A/01.htm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网站学术书斋:
http://time.dufe.edu.cn/xsshuku/xshshuku1.htm 强烈推荐其中的经济学讲义和 教材
三思科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公共管理: http://www.xiexiebang.com/ 公共政策分析: http://www.xiexiebang.com/ 哲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讨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主要知识产权问题。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在其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文章最后创造性的提出了合理使用数字图书馆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设引言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但包含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还融合了其他信息资源的一些功能,提供综合的公共信息访问服务;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跨越区域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可以这样说,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枢纽。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一连串的名词符号其根本点在于信息数字化;同样,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不管用什么样的名词,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产生的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以及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也称为著作权、文学产权)和工业产权(也称为产业产权)等。
2数字图书馆自身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其馆藏数字化,并且通过网络提供各种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服务于信息用户。因此,在保护作品的著作权人知识产权的同时,数字图书馆自身也应成为版权人,享受版权的保护,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网页和域名的版权保护[1]。
2.1数字图书馆——信息数据库的知识产权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综合性或是专业的信息知识资源的数据库系统,本身具有自身的知识产权。1996 年《世界知识产权条约》 规定:“数据或其他资料的汇编,无论采用任何形式,只要由于其内容的选择或排列构成智力创作,其本身即受保护。”数字图书馆自建成的数据库作为具有独创性的编辑作品应该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主张将那些汇集有著作权材料的数据库作为编辑作品加以保护,规定编辑作品的整体著作权归编辑人所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2]
2.2数字图书馆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
域名(Domain Name)是互联网上的一个服务器或一个网络系统的名称,即上网单位的名称。域名具有唯一的特性,网上的企业单位或是个人注册都有各自唯一独特的域名。所以,域名是可以起到宣传,代表的作用。域名是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数字图书馆的域名是其标志地址代表,而且还具有经济价值,同样受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2.3数字图书馆网页的知识产权问题
网页是存放在 Web 服务器上供客户机用户浏览的HTML 页面文档。是万维网信息的基本单位,由文字、图片等要素组成(一些网页还配有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也是在知足网页的基础之上,网页的制作也是个人或团体的智力劳动成果,那些具有独特的构思和原创性的网站设计和组织架构,应当收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个人和企业不能以商业目的模仿盗用他人的网页,否则构成侵权行为。
3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3.1实体资源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基础。传统图书馆数字化的首要内容就是将其馆藏数字化。国家版权局在2000 年 3 月 1 日发布的 《关于制作1 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 中明确规定:将已有作品制成数字化制品,不论已有作品以何种形式表现和固定都属于复制行为。复制权是著作权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济权利,对自己的作品著作权人有权决定是否复制和许可他人复制。
图书馆对以下情况的作品进行数字化行为不需要取得著作权利人的授权许可,属于合法行为:第一,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如超过保护期的作品。创作作品的保护期限是著作权人在世以及去世的五十年以内。(2)不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和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与公式。[3] 复制权是著作权利人的一项专有权,著作权利人有权决定其作品实施或不实施复制行为的权利,以及禁止他人复制其受保护作品的权利。《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三条规定:“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作品,应事先向著作权利人直接取得授权或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间接取得授权。”因此,图书馆对尚在保护期限内的作品进行数字化时,需取得著作权利人的同意,方可对其作品进行数字化行为。[4]同时,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第八款明确规定了:“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 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3.2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馆藏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下载———上载,一种是链接导航。
3.2.1下载——上传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系统从网上下载有用相关的信息资源,经过组织整理再上传到数字图书馆的页面,供用户检索使用,满足用户广泛的信息需求。一些信息资源是公开的,不涉及知识产权的资源是可以下载利用的,但要尊重其版权。对于那些还在保护期内的或是著作权人有特殊声明的创作作品,下载和上传时要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和许可。否则将会侵犯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发行权、网络信息传播权和出租权(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权利)。
3.2.2链接导航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链接导航是指根据馆藏需要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按主题、分类、学科等方式进行集中、分类、整理、加工、标引,然2 后以超链接方式提供专业导航,使网络上杂乱无序的信息变得整体有序。超链接技术可以使用户快速、准确地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会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问题。一是由于被链接信息源被用户全部浏览的可能性减小而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二是是经过链接后,有可能使设链者的网页与被链者的网页混淆而产生被链者的版权问题。[] 3.3数据库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建数据库,二是购买数据库。因此,由于数据库建设的形式不同,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3.3.1 自建数据库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自建数据库一般包括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开发过程中主要涉及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利;制作文摘数据库时可以不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但要尊重其署名权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制作全文数据库时,除超过著作权保护其作品和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外,必须征得作品版权人许可并按规定支付报酬。,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6] 3.3.2购买数据库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购买数据库本身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已经由数据库出版商解决,但是数据库属于汇编作品,是一种智力创造,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图书馆在购买时就要与数据库出版商签订许可使用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自在技术方面的权利义务以保证数据库的正常使用。图书馆对购买数据库的使用必须在许可使用协议规定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侵犯数据库出版商的权利,需要承担违约责任[7]。
3.4网络资源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将数字化后的信息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传播、扩散,这也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传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已经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必然会引起知识产权问题。针对这种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情况,新《著作权法》第47条“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享有著作权作品的行为属侵权行为。:”所以数字图书馆将版权作品通过网络向读者传播,需取得版权人的许可,确定其使用对象、使用时间、使用地点、范围等。同时,《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为个3 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高校可通过IP地址等技术手段对数字图书馆访问权限加以限制,服务一定范围内的读者,“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为了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合理的使用数字图书馆[8]。
3.5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问题
计算机软件是创作者独立开发的智力劳动成果,也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用到很多计算机软件。一些重要功能的实现是需要自行研制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帮助操作完成。使用时涉及到软件的权利归属、权利保护和权利管理问题。使用现有软件,有必要在使用前签订规范的转让及授权许可合同,以避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侵权纠纷。像一些自主研发的软件,如中国知网开发的caj格式阅读软件,帮助用户更好的利用阅读中国知网所下载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及时申请专利,进行软件登记,以便确认自己的软件版权专有人的权利,防止他人的盗用行为。
4.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4.1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保护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发展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网上作品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使得现行的知识产权法规早已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为此,应该加强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赋予数字图书馆特定的法律地位以及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的专有权,已经十分必要。只有有了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4.2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图书馆数字化作品的版权保护,除了完善立法之外,还应加强技术监督,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地防止盗版和非法复制。互联网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多数人收集、加工、利用和传播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利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水印技术以及信息智能识别技术等对作品进行处理,从而仅允许那些获得授权的合法用户获取或复制,这些都是权利人防范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多数4 高校数字图书馆利用IP地址限制校园网意外人员使用数字文献资源。另外,还有反复制设备,即阻止复制作品的设备。具有代表性的就是“SCMS”系统,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仅可以控制作品的第一次复制,而且可以控制作品的再次复制,避免数字化作品复件被作为数字化主盘。[9] 4.3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和使用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参与者以及广大群众了解知识产权法的有关法律法规,从源头避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其次,要加强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来提升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这是对法律手段的补充。无论对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是信息用户,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道德教育,促使其从受制转向自觉,增加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4.4 建立知识产权授权制度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疑需要大量的图书资源,如果仅仅依靠“合理使用”,难以满足数字图书馆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授权制度,以制度许可的形式进行合法授权。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在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首先要根据相关法律对作品的归属进行判断,然后根据情况履行诸如支付薪酬或获得授权等相应的程序。如果在作品出版的时候作者已将作品以电子形式授予出版机构,则会涉及到邻接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应该和作品的出版机构进行授权谈判;若作者出版时没有将数字化专有出版权授予出版机构,则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应与作者直接进行商谈,获得授权。
4.5 建立著作权的集体管理组织
所谓著作权的集中管理,是指著作权人(包括邻接权人)授权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来管理他们的权利,即监视作品的使用,并与未来使用者或使用单位洽谈使用条件,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在适当条件下收取费用并在著作权人之间进行分配。[10] 著作权集团管理组织的建立,第一,使作者的著作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可以使著作权人创作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通过数字图书馆这一有效传播途径实现更大价值创造条件。第二,图书馆在使用权利人的作品时,不必一一寻找其权利人洽谈著作权授权事宜,只需通过和著作权集团管理组织签订协议获得作品的合5 法使用权,这样既提高了授权的效率和成功率,又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大大减轻数字图书馆在取得授权方面的负担。目前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版权代理机构达有中国文学作品著作权协会、中华版权代理中心等。
5.结语
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必须进一部协调好知识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保护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利用时应采用相应的策略,结合国内和国外相关的法律现状,在法律许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合理使用的基本制度,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知识产权能够有效融合。
同时,技术保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注重开发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防止互联网上众多的抄袭复制,非法传播的等违法行为。从技术层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才是最根本最安全的方法。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在保护权利人的前提下,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充分广泛的传播扩散,能够被更多的用户所用和学习,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所以我们要全面深刻的看待知识产权问题,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来推动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魏力更.数字时代图书馆知识产权规避与自我保护[J].情报科学,2006(6):869-870.沙志龙.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7(2):3-5.麦淑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17-20.张俊立.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2011,19(3):389-391.[2][3][4][][6]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修正)[EB/OL] . 孔波.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保护[J].情报杂志,2006(1):57-59.
陈素婷.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探讨[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1(1):10-12.[7][8][9] 温 敏,李秉键,曾 辉.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4):12-14.罗光灿,何儒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图书馆[J].2002(5):58-60.[10]7
第五篇:贵州数字图书馆
创建于1937年7月的贵州省图书馆是全省最大的公共图书馆。1997年,在北京路原址上开始进行改扩建,新馆工程被列为当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2004年12月18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位于北京路和环城北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22744㎡。
贵州省图书馆作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是贵州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贵州分中心、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贵州网络数字服务中心。
贵州省图书馆实行全年365天开放制度,每天连续开放11小时,每周开放时间72小时,设各类借阅区和阅览室21个,阅览座席1000余个,集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服务区域为一体。开设了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借阅室、古籍阅览室、保存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少年儿童借阅室等特色服务窗口。
贵州省图书馆馆藏总量168万册(件)。年入藏图书2万余种、订购报纸200种,期刊3000种;外购全文数据库17个,数据总量达80TB;自建有“中外文图书”、“中外文连续出版物”、“民国文献”和“全省古籍联合目录”等10多个馆藏数据库。在馆藏25万册(件)古籍文献中,其中有善本72部1033册,珍善本图书以兵书为主,有27种明、清版兵书。
贵州省图书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环境,馆内信息点500个,接入200M电信光纤专线,实现wifi无线上网;建立了贵州省图书馆、贵州数字图书馆和贵州文化数字3个网站;全馆业务工作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管理;实现网上续借、预约以及全省范围内数字资源无障碍免费访问。
贵州省图书馆提升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书刊外借、阅览、参考咨询、文献检索、专题服务、讲座、展览、英语角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读者服务工作,并通过建立馆外流通点、设立分馆、开通网上图书馆等方式延伸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