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及其现状分析
姓名:崔寅
学号:2004212361
班级:新硕20042班
摘 要:本文在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并描述了电视谈话栏目自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自1993年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文章对目前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最后以《超级访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
关键词:谈话节目 发展过程 分类 超级访问
序言
“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郭晋晖,2002)。
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分类,众多研究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 也有的学者将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时期分为准备时期、兴起阶段、兴盛阶段三个时期(易文,2004)。
一、准备时期。这段时间的主要特点是广播的改革特别是广播中热线电话方式,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在传播观念上、节目形态上准备了条件。
二、兴起阶段,1993年1月-2000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开播前。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实话实说”阶段。这段时间特点有:
1、电视谈话节目初现端倪;
2、1996年3月《实话实说》开播,借鉴国外“脱口秀”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3、“谈话节目”热,节目数量众多,但水平参差,鱼龙混杂,多数节目停留在对《实话实说》的模仿借鉴上;
4、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开始出现。
三、兴盛阶段。即2004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发端至今。笔者认为,就目前谈话节目的现状来看,综合起来,其分类有:
1、按照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人数和参与方式可以分为: 一对一(一位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对话》 一对多(一位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如《锵锵三人行》 一对众(对话过程包括上观众),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 多对一(两位及两位以上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超级访问》
另外还有多对多(两位及以上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等形式。
2、按照谈话节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可以分为: 时政类,如《前沿对话》 娱乐类,如《超级访问》 体育类,如《五环夜话》
人物类,如《艺术人生》、《夫妻剧场》 生活类,如《往事》 经济类,如《对话》
3、从栏目的观众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 妇女类,如《半边天》周末版 老年类,如《相约夕阳红》 青年类,如《十二演播室》等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过程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在美国,电视“脱口秀”节目最早是从广播“脱口秀”节目演化而来的。而且早期的脱口秀节目主要是以新闻评论为主,而娱乐类脱口秀节目是在西方商业电视蓬勃发展时代的产物(王悦,2000)。194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NBC的大卫·萨尔诺夫首先推出了第一批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艾德·萨利文主持的《小城大腕》(即后来德《艾德·萨利文节目》),这个谈话与杂耍结合的节目为今天谈话类节目样式开创了先河(斯克特,1996)。
到了6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娱乐类脱口秀节目。这些节目经常由明星担纲主持,主要在夜间或清晨播出。80年代,美国的谈话类节目主要以名人类谈话节目为主,而且多以18-49岁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为主要对象。80-90年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流言蜚语和丑闻,以及令人震惊的自我招供(同上)。美国是一个造星的国家,在电视谈话节目界,美国也出现了几位大明星。如奥帕拉·温弗丽、大卫·莱特曼等等。他们都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且成为了非常富有的人。
中国电视从1958年5月1日发轫起,至今经历了40多个年头(张庆等,1996)。这40多年也是一个电视节目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成熟的过程。
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笔者认为我国的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以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起点,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93-1996),从《东方直播室》开播到《实话实说》开播之前。
1993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这是一档每晚7:00-7:30的演播室直播谈话节目,时段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相同。当时紧随此栏目还有1993年2月开播的直播谈话节目上海电视台的《今晚八点》,黑龙江电视台的《北方直播室》、广东电视台的《岭南直播室》和山东台的《午夜相伴》等。在当时看来,《东方直播室》的重大突破就是首次将观众请入演播室,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采用“大家谈”的方式,共同探讨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话题内容涉及社会、家庭、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当时电视台还没有上星,所以传播范围仅限于当地,收视范围很小,这些谈话类节目都没有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
二、发展阶段(1996-2000),从《实话实说》开播到《财智时代》开播前
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开播。《实话实说》首次采用国外“Talk Show”的形式,并一炮打红。节目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涉及、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和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都借鉴了国外流行了脱口秀节目的方式,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修改与创新。《实话实说》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流行,各个电视台都试图抢摊这块新市场。但是由于缺乏《实话实说》的前期精心策划,没有崔永元那样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许多节目质量并不理想。
但是这段时期仍然存在些较有特色的栏目,如中央台有《文化视点》、《影视同期声》周末版、《半边天》周末版,地方台有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深圳电视台的《魔方舞台》、重庆电视台《龙门阵》,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1999年12月北京电视台开播的《国际双行线》、2000年3月湖南电视台的《大当家》等等。
另外,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就是湖南电视台大胆模仿港台等地的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掀起了婚恋交友类风潮。1998年7月湖南卫视播出了《玫瑰之约》,节目的制作是受到了台湾《非常男女》的启发。栏目播出后,同期出现了大量类似的栏目,当时可以说一个“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时代”。海南电视台《好心劝你》、重庆电视台《缘分天空》、陕西电视台《好男好女》、、福建有线台的《真情相约》、河南电视台《谁让你心动》、辽宁电视台《一见倾心》等都是同类节目。
三、成熟阶段2000-至今,《财智时代》开播至今
《财智时代》在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道路上,算得上一个虽不起眼但却是新的里程碑(易文,2004)。它把谈话节目从以往的社会生活类话题转向经济领域,极富时代气息。这段时期里开播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对话》更是被称作“2001年中国电视界的最大惊艳”。《对话》凭借其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嘉宾、经济前沿里有价值的思考、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良好收视与广告效果。
此阶段的节目的特点是电视谈话类节目涉及的话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节目数量增加更快;出现了讲述平常普通人故事的谈话类节目,比如湖北电视台的《往事》,一档纯叙事谈话节目,讲述小人物的大命运,央视十套的《讲述》,云南电视台的《人生》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有影响的节目和主持人,比如《艺术人生》及其主持人朱军等。
第一部关于谈话节目的理论专著——王群、曹可凡写的《谈话节目主持艺术》(2002年)也在这一时期面世出版。
谈话节目为何兴起
谈话节目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诞生仅仅10年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电视谈话节目 3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是听众放松身心和表达自己的“声音”的一个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谈话节目是当代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的一个缩影。在今天的地球村里,这些节目甚至还起着古老时代社区议事场的作用,人们在那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现实问题,交流闲闻逸事、或是谈论哲学、艺术和文学(斯克特,1996)。就像斯克特所说,谈话节目是在一个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为社会和个体提供的一种解毒剂,它把普通人的悲欢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私人谈话搬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石长顺,2003)。谈话节目是“谈话”,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要素;谈话节目是“节目”,是大众传播,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王群、曹可凡,2002)。
与美国相比,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粗制滥造、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像《实话实说》、《对话》等优秀的谈话节目大受欢迎,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时间,1999)。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如今西方“脱口秀”正处于消极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所以在美国,“脱口秀”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越来越可怕的垃圾化,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国外很多谈话节目注重选题的猎奇、哗众取宠,肆无忌惮地把社会混乱和个人痛楚公开曝光,从而使得这些现实问题更加严重。我国在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过程中要吸取西方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个案分析:《超级访问》——成功展现明星普通人一面的谈话节目
一档好的谈话节目,应该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不会像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在今天众多的谈话节目中,有很多节目都是很成功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由李静和戴军主持,以名人为访谈对象的《超级访问》在谈话类节目中也异常引人注目。这档节目在全国30余家省级电视台都很火爆,收视率直线上升,引起电视界广泛关注。
这档节目是北京丰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继制作节目《小鸡捉老鹰》之后,云集京城电视制作精英,投入一流演播室设备,大型色彩艳丽演播室布景,精心设计的又一档节目。精良的制作班底为本节目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但更重要的是《超级访问》节目的创意别出心裁,它区别于其它节目之处是虽然定位于明星,但决不是普通的采访。节目每期选取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公众人物(娱乐明星、体坛名将、时尚人物等)作为嘉宾,前期通过对该嘉宾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采访,将明星鲜为人知的真实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该栏目通过主持人机敏、善意而贴心的访谈,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到明星们的酸甜苦辣,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超级访问》节目宗旨是以轻松的方式展现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触动了普通大众与明星们心底那根最敏感、最脆弱的情感之弦,使得该节目收视率遥遥领先。
这档节目的特点是爆笑、煽情,参加访谈节目的嘉宾都是演艺圈内的名人。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戴军语言幽默,谈吐风趣,使现场观众捧腹大笑;李静机智活泼,插科打诨,两人一捧一逗,搭配默契。李静不仅曾主持多档文艺谈话节目,并曾担任《金光综艺》、《小鸡捉老鹰》制片人、主持人,现在还同时是《超级访问》总制片人。两位主持人的出色风格与语言,使得他们在对于这档节目的成功同样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超级访问》虽然是做的是名人类谈话节目,但是它展现了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因而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郭晋晖(2002):“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 文艺争鸣 2002年 第2期 p77-80 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1996):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苗棣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1月 佘静(2004):研究谈话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趋向 传媒观察 2004年第5期 p43-45 石长顺(2003):电视栏目分析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时间等(1999):时间 乔艳琳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1月
王群 曹可凡(2002):谈话节目主持艺术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眼出版社 2002年6月 王悦(2000):电视“脱口秀”节目类型的起源及发展方向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0年 第3期
徐雷(2004):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格局和流变脉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卷第3 期 p97-1002004 年7 月 易文(2004):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 新闻知识 2004年8月 p39-41 于泓(1999):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新闻爱好者 1999年 第3期 p78-79 张庆等(1996):张庆 胡星亮等编 中国电视史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视网联 http://
第二篇:《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崔寅)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
及其现状分析
姓名:崔寅
学号:2004212361
班级:新硕20042班
摘 要:本文在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并描述了电视谈话栏目自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自1993年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文章对目前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最后以《超级访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
关键词:谈话节目 发展过程 分类 超级访问
序言
“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郭晋晖,2002)。
目前,在我国电视中,谈话节目呈现出非常兴旺的势头。自1993年大陆第一个电视谈话类栏目诞生起,各种类型的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但出现了《实话实说》这样影响极大的大型谈话节目,而且各类新闻、时政、社教、娱乐、体育节目中也大量引入了谈话元素。谈话节目成为了中国电视栏目中一个新种类,其间出现了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名牌栏目。
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分类,众多研究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次丰富,观点多元。根据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标志性事件,结合电视事业发展史,又可以划分为:1960-1966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发轫期;1976-1987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复苏期;1987-1992年是我国新旧电视谈话节目的过渡期;1992-1996年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步期;1996年至今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勃兴期(徐雷,2004)。
也有的学者将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时期分为准备时期、兴起阶段、兴盛阶段三个时期(易文,2004)。
一、准备时期。这段时间的主要特点是广播的改革特别是广播中热线电话方式,为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在传播观念上、节目形态上准备了条件。
二、兴起阶段,1993年1月-2000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开播前。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实话实说”阶段。这段时间特点有:
1、电视谈话节目初现端倪;
2、1996年3月《实话实说》开播,借鉴国外“脱口秀”的形式,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3、“谈话节目”热,节目数量众多,但水平参差,鱼龙混杂,多数节目停留在对《实话实说》的模仿借鉴上;
4、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开始出现。
三、兴盛阶段。即2004年4月湖北电视台《财智时代》发端至今。
至于谈话节目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谈话节目进行不同的分析。从谈话的结构形式出发,可分为讨论型、个案故事型和意识流型(石长顺,2003),按照其内容分类,有的将其分为话题类、人物类、新闻类、评析类(于泓,1999),也有人将其分为新闻时事类、滑稽娱乐类、人际关系和心理类(佘静,2004),或是分为新闻性谈话节目、娱乐性节目、普通话题(非新闻、非名人)侃谈节目、专题性谈话节目和拟社会事件谈话节目五大类(石长顺,2003)。另外,在谈话形式上、参与人数、节目定位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对谈话节目进行分类。
笔者认为,就目前谈话节目的现状来看,综合起来,其分类有:
1、按照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人数和参与方式可以分为: 一对一(一位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对话》 一对多(一位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如《锵锵三人行》 一对众(对话过程包括上观众),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 多对一(两位及两位以上主持人对一位嘉宾),如《超级访问》
另外还有多对多(两位及以上主持人对两位及两位以上嘉宾)等形式。
2、按照谈话节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可以分为: 时政类,如《前沿对话》 娱乐类,如《超级访问》 体育类,如《五环夜话》
人物类,如《艺术人生》、《夫妻剧场》 生活类,如《往事》
经济类,如《对话》
3、从栏目的观众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 妇女类,如《半边天》周末版 老年类,如《相约夕阳红》 青年类,如《十二演播室》等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过程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在美 2 国,电视“脱口秀”节目最早是从广播“脱口秀”节目演化而来的。而且早期的脱口秀节目主要是以新闻评论为主,而娱乐类脱口秀节目是在西方商业电视蓬勃发展时代的产物(王悦,2000)。194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和NBC的大卫·萨尔诺夫首先推出了第一批电视谈话节目,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艾德·萨利文主持的《小城大腕》(即后来德《艾德·萨利文节目》),这个谈话与杂耍结合的节目为今天谈话类节目样式开创了先河(斯克特,1996)。到了6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娱乐类脱口秀节目。这些节目经常由明星担纲主持,主要在夜间或清晨播出。80年代,美国的谈话类节目主要以名人类谈话节目为主,而且多以18-49岁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为主要对象。80-90年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流言蜚语和丑闻,以及令人震惊的自我招供(同上)。美国是一个造星的国家,在电视谈话节目界,美国也出现了几位大明星。如奥帕拉·温弗丽、大卫·莱特曼等等。他们都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且成为了非常富有的人。
中国电视从1958年5月1日发轫起,至今经历了40多个年头(张庆等,1996)。这40多年也是一个电视节目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经历了许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成熟的过程。
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笔者认为我国的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以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起点,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93-1996),从《东方直播室》开播到《实话实说》开播之前。
1993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这是一档每晚7:00-7:30的演播室直播谈话节目,时段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相同。当时紧随此栏目还有1993年2月开播的直播谈话节目上海电视台的《今晚八点》,黑龙江电视台的《北方直播室》、广东电视台的《岭南直播室》和山东台的《午夜相伴》等。在当时看来,《东方直播室》的重大突破就是首次将观众请入演播室,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采用“大家谈”的方式,共同探讨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话题内容涉及社会、家庭、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但当时电视台还没有上星,所以传播范围仅限于当地,收视范围很小,这些谈话类节目都没有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
二、发展阶段(1996-2000),从《实话实说》开播到《财智时代》开播前
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开播。《实话实说》首次采用国外“Talk Show”的形式,并一炮打红。节目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涉及、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和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都借鉴了国外流行了脱口秀节目的方式,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修改与创新。
《实话实说》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流行,各个电视台都试图抢摊这块新市场。但是由于缺乏《实话实说》的前期精心策划,没有崔永元那样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许多节目质量并不理想。
但是这段时期仍然存在些较有特色的栏目,如中央台有《文化视点》、《影视同期声》周末版、《半边天》周末版,地方台有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深圳电视台的《魔方舞台》、重庆电视台《龙门阵》,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1999年12月北京电视台开播的《国际双行线》、2000年3月湖南电视台的《大当家》等等。
另外,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就是湖南电视台大胆模仿港台等地的婚恋交友类谈话节目,掀起了婚恋交友类风潮。1998年7月湖南卫视播出了《玫瑰之约》,节目的制作是受到了台湾《非常男女》的启发。栏目播出后,同期出现了大量类似的栏目,当时可以说一个“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时代”。海南电视台《好心劝你》、重庆电视台《缘分天空》、陕西电视台《好男好女》、、福建有线台的《真情相约》、河南电视台《谁让你心动》、辽宁电视台《一见倾心》等都是同类节目。
三、成熟阶段2000-至今,《财智时代》开播至今
《财智时代》在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道路上,算得上一个虽不起眼但却是新的里程碑(易文,2004)。它把谈话节目从以往的社会生活类话题转向经济领域,极富时代气息。这段时期里开播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对话》更是被称作“2001年中国电视界的最大惊艳”。《对话》凭借其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嘉宾、经济前沿里有价值的思考、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良好收视与广告效果。
此阶段的节目的特点是电视谈话类节目涉及的话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节目数量增加更快;出现了讲述平常普通人故事的谈话类节目,比如湖北电视台的《往事》,一档纯叙事谈话节目,讲述小人物的大命运,央视十套的《讲述》,云南电视台的《人生》等;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有影响的节目和主持人,比如《艺术人生》及其主持人朱军等。
第一部关于谈话节目的理论专著——王群、曹可凡写的《谈话节目主持艺术》(2002年)也在这一时期面世出版。
谈话节目为何兴起
谈话节目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诞生仅仅10年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是听众放松身心和表达自己的“声音”的一个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谈话节目是当代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的一个缩影。在今天的地球村里,这些节目甚至还起着古老时代社区议事场的作用,人们在那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现实问题,交流闲闻逸事、或是谈论哲学、艺术和文学(斯克特,1996)。就像斯克特所说,谈话节目是在一个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为社会和个体提供的一种解毒剂,它把普通人的悲欢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私人谈话搬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石长顺,2003)。谈话节目是“谈话”,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要素;谈话节目是“节目”,是大众传播,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王群、曹可凡,2002)。
与美国相比,国内谈话节目虽然存在着粗制滥造、模仿克隆的现象,总体上来说它们基本上还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尤其像《实话实说》、《对话》等优秀的谈话节目大受欢迎,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真正地在为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时间,1999)。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如今西方“脱口秀”正处于消极面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所以在美国,“脱口秀”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越来越可怕的垃圾化,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国外很多谈话节目注重选题的猎奇、哗众取宠,肆无忌惮地把社会混乱和个人痛楚公开曝光,从而使得这些现实问题更加严重。我国在电视谈话栏目的发展过程中要吸取西方教训,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个案分析:《超级访问》——成功展现明星普通人一面的谈话节目
一档好的谈话节目,应该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不会像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在今天众多的谈话节目中,有很多节目都是很成功的。《艺术人生》被称为2001年“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亮点”。由李静和戴军主持,以名人为访谈对象的《超级访问》在谈话类节目中也异常引人注目。这档节目在全国30余家省级电视台都很火爆,收视率直线上升,引起电视界广泛关注。
这档节目是北京丰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继制作节目《小鸡捉老鹰》之后,云集京城电视制作精英,投入一流演播室设备,大型色彩艳丽演播室布景,精心设计的又一档节目。精良的制作班底为本节目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但更重要的是《超级访问》节目的创意别出心裁,它区别于其它节目之处是虽然定位于明星,但决不是普通的采访。节目每期选取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公众人物(娱乐明星、体坛名将、时尚人物等)作为嘉宾,前期通过对该嘉宾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采访,将明星鲜为人知的真实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该栏目通过主持人机敏、善意而贴心的访谈,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到明星们的酸甜苦辣,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超级访问》节目宗旨是以轻松的方式展现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触动了普通大众与明星们心底那根最敏感、最脆弱的情感之弦,使得该节目收视率遥遥领先。
这档节目的特点是爆笑、煽情,参加访谈节目的嘉宾都是演艺圈内的名人。两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戴军语言幽默,谈吐风趣,使现场观众捧腹大笑;李静机智活泼,插科打诨,两人一捧一逗,搭配默契。李静不仅曾主持多档文艺谈话节目,并曾担任《金光综艺》、《小鸡捉老鹰》制片人、主持人,现在还同时是《超级访问》总制片人。两位主持人的出色风格与语言,使得他们在对于这档节目的成功同样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超级访问》虽然是做的是名人类谈话节目,但是它展现了明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正是这种零距离真情接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因而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郭晋晖(2002):“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 文艺争鸣 2002年 第2期 p77-80 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1996):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 苗棣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1月 佘静(2004):研究谈话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趋向 传媒观察 2004年第5期 p43-45 石长顺(2003):电视栏目分析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时间等(1999):时间 乔艳琳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1月
王群 曹可凡(2002):谈话节目主持艺术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眼出版社 2002年6月 王悦(2000):电视“脱口秀”节目类型的起源及发展方向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0年 第3期
徐雷(2004):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格局和流变脉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4卷第3 期 p97-1002004 年7 月
易文(2004):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十年回顾 新闻知识 2004年8月 p39-41 于泓(1999):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新闻爱好者 1999年 第3期 p78-79 张庆等(1996):张庆 胡星亮等编 中国电视史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
视网联 http://
第三篇: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案
访谈节目策划案
———2组 黄 青
一 主题阐述
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心理状态的了解,使人们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帮助他们解决身心健康以及就业压力等问题,这样才能让未来国家的中坚力量变的更加坚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节目名称
《大学生》
三 嘉宾介绍
童钰琳,是武汉体育学院2010级播音主持专业的一名学生。她从高中开始就坚持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现在已经大三的她依然有着一副娃娃脸。在大二的时候,她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选修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现在大三了,她也开始有了新的计划于目标。
四 节目内容(采访问题设计)
(一)节目开头设计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收看本期的《大学生》,我是主持人黄青。又到了年底,考研考证热也开始逐渐升温了。那么对于还有一两年就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知道他们是否对作出了相应的准备来应对这股热潮。让我们请上今天的嘉宾——武汉体育学院2010级播音主持专业的童钰琳,了解一下她的生活吧!
(二)谈话过程设计
(1)了解性的问题——预热阶段
1.你好,可以对自己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吗?
2.喜欢自己的专业吗,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张吗
3.平时都有哪些课余生活
(2)交锋性的问题——高潮阶段
1.新一轮的考研又要开始了,一些证件也要开始考试了。你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呢
2.如果有,你觉得会跟你平时的生活发生冲突吗,就是作息时间或者课余时间有没有什么调整
3.准备这些考试你觉得最辛苦的地方在哪里,有没有什么困难
4.有没有心理压力,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
(3)开放性的问题——尾声阶段
1.毕业后有哪些打算,会从事本专业的事情吗
2.对于自己的以后有什么希望和期许
3.给一些新进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关于学习生活的建议
(三)结束部分设计
从童钰琳身上我们了解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相信很多大学生也有类似的经历或经验。非常感谢童钰琳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时刻,本期的《大学生》到这儿就要与您说再见了,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大学故事想和大家分享,可以通过屏幕下方的电话联系我们,下期《大学生》与您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第四篇: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案
电视谈话节目《我的人生计划》策划文案
主题:
每年六月,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开始走向社会,涌入市场。“大学生遍地皆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好事者将大学生喻为“国家的负担”、“社会的累 赘”、“揣着文凭的当代民工”。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竞争,我们的大学该怎样读?该怎样经营?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不花家里一分钱上大学?如何踌躇 满志地走进现实世界?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校园领袖?如何在踏入社会、走向市场前的最后阶段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如何在毕业之后就可以马上找到自己最理想的 工作?如何激发无限的潜能,成就美好人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嘉宾:路博,男,21岁。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艺术传媒系09级学生。
专家嘉宾:贾兵,男。28岁。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老师 观众:09级艺术传媒F4班同学
开场语:
对于刚刚迈人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讲,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父母的唠叨。美丽的校园、轻松的学习环境,都让我们感觉无比舒适、安逸。但这种美好的生活太久了,你也许会感到空虚,甚至还有点心悸,然后会扪心自问: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吗?众所周知,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 活,走进大学,意味着你开始了真正的独立——思想上的独立。美国一位大学校长说:“高中,是埋首苦读;大学,应当站起来,四处环顾。”4年大学生活,看似漫长,实则短暂,就像小沈阳所说的那样:“眼睛一眨一闭就过去了”,一定要万分珍惜。怎样计划自己的大学人生,成为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谈话过程:
一、大学的生活以及感言
除了日常的课堂生活以外,是否还有参加其他的活动或者学习进修呢?是否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呢?说说你的大学生活,看看是否还有不足之处。
二、讨论:怎样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计划?
1.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2.要从学习实际出发。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情况,不少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劲头很足,但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结果实行起来感到困难重重,十分紧张。
结束语
一般毕业后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他们每走一步每做一件事,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最后,他们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们提前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且熟悉了那条道路。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正确、具体的规划。人生规划是指一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确立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然后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通过人生规划,我们可以更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初步尝试选择适合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和生活。美好的大学生活转眼即逝,怎样在匆匆岁月里充实自己的生活?放下手中的一切,细细规划一下你的大学人生看。但愿本次节目能够开启你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你能够及早审视未来,锁定人生目标,经“赢”你的大学,获得属于你自己的真实而幸福的人生!
三、现场交流和讨论
1.怎样才能实施自己的计划,而不会半途而废呢? 2.说说自己的未来计划。
第五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0.88亿元。
(五)第五阶段。2003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要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为了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国家开始给予农民财政补贴。2003年后农业保险不断发展,2013年的保费收入为306.6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66.4亿元,并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获得了改善,从刚开始的赔款转向盈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了赔付的速度,总的来说,从2003年至今,农业保险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也让保险公司获得了盈利。
二、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总体状况。第一,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加快。由于中央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得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的业务量逐年上升。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第二,农业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有了自己的天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第三,农业保险为农民应对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最大的受益人是农民,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业保险的赔付款可以帮助农民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农民的灾后生活。第四,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在不断上升。由于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大量发展农业保险,一些保险公司也跟上步伐,在农业保险业务中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保险的不足之处
1、农民购买保险机率较低。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农民能够获得的收入很低,而农业保险正是要面对这些低收入人群,保险业务的开展确实有困难,并且农民种地所得的收入更愿意储蓄起来,把储蓄的钱用于盖房、生养子女、养老。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民,他们种地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的开支,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保;其次,农民并不热衷于农业保险,农民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没有意识到转移风险的重要性,并且农民对于保险的赔付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有的农民甚至不相信会在遭受灾害后获得一部分赔偿,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意为未来的风险投保;再次,如今有不少农民放弃农村的土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进城打工,当然也不会问津农业保险了;最后,一些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十分严苛,投保的农民想要拿到赔款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了偏见,只有少数人会购买农业保险。
2、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少,保险险种少。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也是几经起落,专业的保险公司凤毛麟角。专业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华、阳光、安信等几家公司。这些公司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分支机构外,其他的公司覆盖性不强,只是局限在几个地区中,大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山村交通不发达,村落封闭,基于此保险公司不会经营较多的险种;此外,农业保险的风险较高,出于公司盈利的打算,保险公司不会冒风险经营易亏损的险种。
3、管理农业保险的问题。农业保险管理涉及到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面的问题,政府实施政策性保险时,要考虑农民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时,可能会带来冲突;再加上农村交通不发达,村落保守,导致保险宣传、发起、理赔等难度较高;当发生灾害时,在对灾害发生的性质进行定论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农业保险的管理难度较高。
4、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我国农业保险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发展时间短,因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大学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农业保险专业的,这无法满足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人才数量与农业保险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保险机构去农户家宣传时,缺少专业的人才向农户进行宣传和普及知识;发生自然灾害时,同样缺少专业的人才对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损失估计,这样会限制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但是目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较为淡薄,所以要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安排专家到农村进行讲座,也可以在电视和广播上进行宣传,等等。政府各级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勤下基层,在了解农民的同时也对农民讲解农业保险的具体条例,还要说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好感,从而增加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扶持农业保险公司。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免征一部分税款。政府可以免征农业保险所得税,扩大减免税的范围,同时对一些业务上的支出进行补贴。
3、加强农业保险的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适当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和研发机构。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一些农产品的信息、价格、种植风险等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可能产生的损失;建立研发机构,提高防灾水平,通过科技来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保险的管理。同时,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样,就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月联,许月明,冀晓娜,黎鸿艳,王志国.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01:19-22+48.[2]许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3]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J].保险研究,2012,1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