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定稿)

时间:2019-05-15 05:2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定稿)》。

第一篇: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定稿)

“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被正式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内容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的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章,以下是详细内容: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节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

4月15日,为期3天的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进入交流总结阶段,并于当天下午落下帷幕。围绕“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内容,全体代表进行分组讨论和深入交流。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欧阳坚在讲话中说,举办全国性文化规划会议,在文化系统尚属首次,体现了部党组对规划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蔡武部长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了部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规划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战略布局中的作用凸现出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于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文化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制定各层级、各领域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体现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对实现文化在新的高位平台上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欧阳坚详细阐述了“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他表示,“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文化建设将保持其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扩大其正在形成的种种机遇,进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积蓄更加强大的力量,向新的文化高度冲刺。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怀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利用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契机,积极应对挑战,寻找对策,为“十二五”文化发展打好基础。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繁荣艺术创作,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

谈到“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和重点关系,欧阳坚强调,“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二是把发展作为主线。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四是把统筹协调作为基本方法。在坚持以上几项基本原则的同时,要注意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本土与面向世界的关系、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欧阳坚最后指出,规划编制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要站在文化工作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加强领导、提供保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入研究、集思广益,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切实做好项目。希望从事文化规划编制工作的同志们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规划意识进一步提高,规划能力进一步增强,使文化规划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能够承载得起这个社会对于文化的追求与梦想,向党和人民、向广大文化工作者交上一份优秀答卷。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先后聆听了4场专题讲座。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作题为《规划概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的讲座,清华大学副教授杨永恒作题为《规划编制理论、方法和实践》的讲座,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巡视员王威作题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关问题》的讲座,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黄志坚作题为《“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讲座。围绕“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内容,全体代表分成5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文化部财务司副司长饶权、社会文化司副司长张永新、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于芃,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文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韩子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分别做典型发言。他们的发言,既有对文化建设领域发展方向的展望,也有对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的设想,还有各地从事规划工作时的先进经验。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主持闭幕式。文化部机关各司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文化部各直属单位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同志参加了上述活动。

第二篇: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沁水养蜂业

一、产业名称:蜜蜂养殖业

二、产业县域发展现状

沁水县是山西省养蜂第一大县,2013年蜂群存栏33252箱,蜂蜜产量1330吨,蜂业总产值1662万元(蜂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2%),养蜂数量、蜂产品产量、蜂业总产值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省首位。

三、产业历史文化及产业地域优势

养蜂业是沁水县最具特色的传统养殖业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沁水就成为山西养蜂名县,山西农科院、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所养蜂科技人员,曾长期驻扎沁水开展养蜂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给沁水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养蜂技术能手,为沁水成为全省养蜂第一大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沁水蜂蜜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外贸部门确定为优质免检出口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沁水养蜂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巩固提高和稳步增长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养蜂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养蜂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1.养蜂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我国养蜂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展较快,处于快速上升阶段,1988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780万群。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巩固期,2000年全国蜂群数量下降到680万群。近年来,我国养蜂生产开始稳步回升,2009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820万群,蜂蜜产量上升到40万吨,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均超过4000吨,蜂胶350多吨,养蜂业总产值达40多亿元。

2.标准化饲养和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各地不断创新蜜蜂饲养方式,更新养蜂机具,加快生产科技推广,加强疫病防控,养蜂业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很快。全国蜂群平均单产由1999年的31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48千克。浙江、四川、湖北等传统养蜂大省的饲养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养蜂业产值在全省畜牧业中居第三位。黑龙江、吉林等新兴养蜂基地迅速崛起,蜂群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蜂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数量大幅提升。近十几年来,我国蜂产品加工逐渐摆脱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蜂蜜、蜂王浆等传统产品加工稳步发展,蜂花粉、蜂胶等新产品不断推出,蜂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全国涌现出一批出口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009年,我国出口蜂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比1999年增长80.3%。

4.养蜂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增产作用进一步增强。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约300元计算,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目前蜜蜂授粉业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北京、浙江的设施农业授粉,内蒙古的向日葵授粉,广东、福建的荔枝、龙眼授粉等已初具规模。通过蜜蜂授粉,使油菜、棉花、油葵、草莓、苹果、白莲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品质显著改善。据测算,全国每年通过授粉使农作物增产产值达500亿元。在养蜂业的发展进程中,各地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国内蜂产品市场开拓,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以蜂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重点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重点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养殖加工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存在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养蜂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规模生产程度低。我国养蜂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蜂场规模小,蜜蜂良种化程度不高,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疫病还比较突出,蜂群健康状况、蜜蜂育种以及机械化生产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较少,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由于蜂农不了解农药使用情况,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给养蜂业造成较大损失。三是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蜂药使用不规范,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还不完善,市场监管较为薄弱;加工企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个别企业还存在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四是养蜂业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部分地方养蜂管理机构逐渐弱化,养蜂行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销衔接等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养蜂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此外,养蜂条件艰苦、设施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不愿从事养蜂业,养蜂人员老龄化现象凸显。

(三)养蜂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应当看到,我国养蜂业从业人员众多,蜜源植物丰富,蜜蜂授粉和蜂产品市场消费量巨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市场消费方面。2009年我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为0.3千克,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人均蜂产品消费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按照2000年至2009年蜂产品消费年均增长4%推算,2015年人均蜂产品潜在消费量将达到0.35千克,届时按照全国人口14亿计算,则需要50万吨蜂产品,蜂产品生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0%。近年来,我国蜂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缓慢,但贸易额增加较快,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随着国内需求不断增长,蜂产品生产增加部分主要销往国内市场。

2.蜜源植物承载量方面。目前,我国饲养的蜜蜂70%为西蜂,30%为中蜂。平原地区(农区)以饲养西蜂为主,山区(林区)则以饲养中蜂为主。到2015年,按照每群蜂生产50千克优质蜂蜜计算,生产50万吨蜂蜜需要饲养1000万群左右的蜜蜂。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林业局统计,2008年我国主要的农业类蜜源植物约为28.5万平方公里,林业区经济林种植面积约为20.2万平方公里,理论可承载5000万群蜜蜂,即使实际利用率按照30%计算,我国现有的蜜源植物也完全能够承载1000万群以上的蜜蜂。

3.蜜蜂授粉方面。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目前我国蜜蜂授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今后将蜜蜂授粉作为商品化、专业化的产业,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扶持,着力改善养蜂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转变养蜂业发展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加快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以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蜂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努力实现养蜂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发展养蜂生产和促进农业增产、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强化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功能。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投入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对行业发展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健全相关法规与标准,营造养蜂业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质量至上,推广先进适用饲养技术,严格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督管理,落实各环节的质量负责制度,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发展目标

——蜂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国养蜂数量达到1000万群,其中西蜂650万群,中蜂350万群。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稳步增加产量,力争蜂蜜产量达到50万吨。

——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到2015年,年饲养100群蜜蜂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5%提高到50%,养蜂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蜜蜂规范饲养标准得到广泛推行,危害蜂群健康的蜂螨、孢子虫病、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爬蜂综合征等得到有效控制。

——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得到普及,形成一批专业化的授粉蜂场,初步实现蜜蜂授粉产业化。

——蜜蜂资源保护和种蜂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国家级和部分省级蜜蜂资源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得到建设完善;种蜂场供种能力显著提高,全国优质种蜂年供应能力由目前的2万只增加到4万只。

——蜂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高。到2015年,规模养蜂场(户)基本建立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兽(蜂)药等投入品使用规范;蜂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基本建立,蜂产品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更趋完善,蜂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蜂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到2015年,60%以上的蜂农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蜂农与企业的蜂产品产销衔接更加紧密;行业组织在技术培训、产销衔接、信息发布、维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发展重点

——推进标准化饲养。加大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蜜蜂饲养标准和规范,推动机械化饲养,建立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提高饲养效益,解决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推行蜜蜂强群饲养技术,切实加强疫病防控,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的发病率。

——大力推广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示范,鼓励和发展专业化授粉蜂场,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逐步提高授粉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比例,促进蜜蜂授粉业的产业化发展。

——扶持养蜂业产业化组织化发展。发展以蜂农为基础、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蜂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扶持养蜂合作社、蜂业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维护蜂农利益、产销衔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按照《畜牧法》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大对蜜蜂资源场、保护区、基因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对重点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予以支持,提高资源保护能力。加强种蜂场建设,提高供种能力和质量。

——完善质量标准、检测、评价体系。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修订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强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完善蜂产品检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产品追溯制度,推广蜂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展区域布局

基于养蜂生产发展实际、蜂产品加工水平、蜜源植物利用现状等,将全国养蜂业发展布局划分为华北、东北内蒙、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区域,确定各区域的主攻方向和2015年的发展目标。

(一)华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山东5省(市),蜜蜂饲养技术水平较高,2009年蜂群数量为70多万群,年生产蜂蜜2.4万吨。蜜源植物主要有荆条、洋槐、枣树等,是我国优质蜂蜜的重要产区。该区域蜂产品消费市场大,加工能力强,拥有多家大型蜂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国家级蜂业科研机构、蜂产品检测机构和蜜蜂育种、保种中心。山西省是我国蜂药研发和生产的主要基地。

主攻方向:以发展西蜂标准化规模饲养,建立和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为主,兼顾华北中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设优质洋槐蜜、枣花蜜和荆条蜜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高效无残留的蜂药研发和生产。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蜂种。加强对蜜蜂饲养技术、蜂产品检测技术和蜂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的研究推广。

发展目标:稳定蜂群数量,提高蜂产品质量,规模化、集约化养蜂程度显著提高。建立一批优质洋槐蜜生产基地,建立一批蜂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蜂药质量全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检测机构对蜂产品质量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东北内蒙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4省(区),2009年蜂群数量达到83万群,年生产蜂蜜3.3万吨。蜜源植物主要有椴树、刺槐、胡枝子、向日葵、荞麦、牧草等,到本区域转地放蜂的数量较大,是我国优质椴树蜜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区内有国家级蜜蜂遗传资源基因库一个、东北黑蜂国家级保护区一个、国家级蜜蜂保种场两个,是我国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基地。

主攻方向:保护椴树等蜜源植物,加大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继续发挥种质优势,保护和利用黑蜂资源。加强长白山中蜂保护区、种蜂扩繁场、种蜂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建设。以饲养西蜂为主,加强优良蜂种的繁育和推广,实现蜜蜂饲养良种化。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

发展目标:在黑龙江、吉林建立椴树蜜生产基地,在辽宁建立荆条、洋槐蜜生产基地。蜂群数量以每年5%增长,至2015年达到110万群,蜂蜜产量达到5万吨。东北黑蜂等地方蜜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向日葵等农作物蜜蜂授粉技术得到普及,设施农业生产基本采用蜜蜂授粉。

(三)华东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6省(市),主要以饲养西蜂为主,向外转地放蜂数量较大,2009年蜂群数量为190万群,蜂蜜产量13万吨,蜂王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是我国蜂王浆主要生产和出口地区。区内蜜源资源较为丰富,主要蜜源有油菜、紫云英、荔枝、龙眼、柑橘等。本区域是我国蜜蜂饲养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科研和加工力量雄厚,是我国竹木、塑料蜂具主要生产基地,蜂产品生产种类齐全。该区域种植的蜜源面积(油菜、紫云英等)随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而萎缩,但山区蜜源资源利用还不充分。

主攻方向:加强对本地中蜂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皖赣山区、大别山区中蜂资源保护区。浙江加强优质王浆蜂种的选育。安徽、福建、江西三省的山区,以定地为主,小转地为辅发展中蜂的饲养,生产特色蜂蜜。加强蜂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加大优质蜂具生产,加快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中蜂囊状幼虫病等疫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力度。加大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养蜂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蜂农风险救助机制建立,保护蜂农的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稳定现有西蜂数量,增加中蜂的饲养量,蜜源植物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大优质蜂具生产基地建设。中蜂囊状幼虫病、爬蜂综合征等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一批蜂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设施农业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

(四)中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6省。2009年蜂群总数为190多万群,蜂蜜产量13.5万吨。区内蜜源植物丰富,河南、湖北、湖南主要有油菜、枣树、刺槐、柑橘、紫云英等;广东、广西、海南以荔枝、龙眼、山乌桕、八叶五加为主。本区域拥有年加工出口蜂蜜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是我国蜂蜜的重要加工和出口基地,蜂产品消费能力较强。

主攻方向:广东、广西和海南以发展中蜂为主;湖南、河南、湖北以发展西蜂为主。建立优质油菜蜜生产基地和山桂花蜜生产基地,加强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支持养蜂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强对蜂农的技术培训,促进养蜂户向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加大对蜜源植物资源和中蜂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建立中蜂保种场和保护区。发展特色蜂蜜生产,提高蜂产品质量。开展果树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控研究。

发展目标:稳定蜂群数量,提高蜂产品质量,建立一批特色蜂产品生产基地和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主产省建成一批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区内油菜、荔枝、龙眼等农作物蜜蜂授粉率达到60%以上。建立神农架国家级中蜂自然保护区。中蜂囊状幼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西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5省(区、市),2009年蜜蜂饲养量为230多万群,蜂蜜产量6.5万吨。这一区域除西藏之外,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和,蜜源植物和蜜蜂品种资源丰富,四季蜜源不断,发展中蜂、西蜂饲养都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是我国主要的蜜蜂繁育基地和蜂蜜生产基地之一。

主攻方向:中蜂与西蜂发展并举,坝区和丘陵区以发展西蜂为主,重点推广蜜蜂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技术,建立和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山区和深山区以发展中蜂饲养为主,利用山区蜜源优势,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着力提高蜂群单产水平,增加养殖效益。加大西藏地区蜜蜂饲养技术推广力度,扩大饲养规模,增加蜂产品产量。利用蜜源优势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蜂产品。加强对本地中蜂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控研究。

发展目标:到2015年,蜜蜂饲养量达到300万群(其中中蜂150万群),年生产蜂蜜8万吨。建立完善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中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蜜蜂养殖效益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的蜜蜂越冬春繁基地、养蜂生产基地、特色蜂蜜生产基地、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

(六)西北地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省(区),2009年饲养蜜蜂50万群,生产蜂蜜1.4万吨。本区域夏秋蜜源植物种植面积大,特色蜜源植物与草地植物等蜜源资源丰富。本区域蜜源植物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蜂群单产水平低。青海、甘肃是夏秋季转地放蜂比较集中的区域,青海生产的蜂王浆品质优良。

主攻方向:新疆保护和发展黑蜂,加快推进规模饲养,产品以生产优质特色蜜为主。青海建设优质蜂王浆、蜂花粉生产基地。陕西、甘肃、宁夏在发展西蜂饲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山区发展中蜂,建立中蜂资源保护区,扩大饲养规模,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提高养蜂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加大中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在扶持本地养蜂发展的同时,积极做好对外来转地蜂群的接待和安置工作。

发展目标:到2015年,蜂群饲养量达到80万群,年生产蜂蜜2.5万吨。养蜂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大幅提高,转地放蜂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建成我国优质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生产基地和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农作物蜜蜂授粉技术得到逐步推广。

五、重点项目

(一)蜂产品基地建设

——蜂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重点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培育一批标准化蜂蜜生产示范基地和蜂王浆生产示范基地。

——支持蜂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全国发展一批示范蜂农合作社和养蜂协会,联合分散养殖户形成大规模养蜂团体,使其在维护蜂农利益、协商蜂产品收购价格、为蜂农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科技推广和蜂农技术培训。鼓励支持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单位加大养蜂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重点加强对生产基地、蜂农合作社、大型养蜂场生产人员的培训。加强蜂农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山区、贫困地区、老少边远地区的养蜂知识普及。五年内,全国培训蜂农10万人次以上。

——扶持养蜂生产。结合养蜂业发展的实际,探索对蜂农、蜂业合作社的蜜蜂饲养以及养蜂机具购置等给予补贴。

(二)蜜蜂授粉增产技术体系建设——建设蜜蜂授粉示范基地。重点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全国建立一批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探索政府蜜蜂授粉补贴政策,加快普及绿色植保技术,加强宣传与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带动蜜蜂授粉产业的发展。

——建立蜜蜂授粉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建立蜜蜂授粉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支持有关单位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机理及技术的研究推广。

(三)蜜蜂资源保护与种蜂良种繁育——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中蜂等资源场15个,保护区8个,完善“国家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完善资源基因库2个,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蜜蜂新品种培育。建设蜜蜂育种中心,培育5个蜜蜂新品种(系)。

——蜜蜂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在养蜂大省和种源基础较好的省份改扩建种蜂场10个。

——种蜂质量监测。新建蜜蜂种质鉴定中心,建设蜜蜂良种数据库,收集、分析、发布全国优良蜂种信息。

(四)蜂病防控

——蜂药研制。研制推广一批高效无残留的杀螨、抗菌蜂药。

——加强疫病防控。研究推广蜂病防控技术和实验室及现场快速诊断技术,提高蜜蜂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强化蜂场日常卫生防疫管理和蜂群保健,加强蜂螨、白垩病、蜜蜂孢子虫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危害严重的疫病的防控。

——加强蜂药使用管理。加强蜂药等投入品使用指导与管理,规范使用时期和剂量,严格执行休药期。

(五)蜂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建设,将各地蜂产品质量检测功能纳入各地综合质检体系,完善质量检测体系运行机制,提高检测能力。鼓励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加强蜂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

——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开展蜂产品真实性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蜂蜜类别区分技术研究、污染物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加大蜂产品质量检测投入,加强蜂药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实施例行检测、应急检测和风险评估,及时掌握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研究适合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实施危机预警报告制度。

——完善蜂产品标准体系。及时修订完善蜜蜂饲养、蜂病防治、蜂产品生产、蜂产品检测、授粉利用等标准,建立健全蜂业标准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养蜂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

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蜂药生产、销售、使用等管理,建立和健全规模蜂场备案与养殖档案制度,规范蜜蜂检疫行为。探索建立养蜂主产区成熟蜜生产补贴和政策性保险政策,提高养殖积极性,降低养殖风险。推动出台蜜源植物保护利用政策,探索有偿授粉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中支持蜜源植物种植。

(二)保护蜂农合法权益。

逐步推行蜂产品优质优价,完善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转地放蜂集中地区,配合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治安、收费、蜂产品销售、蜜蜂农药中毒、人蜂安全等问题,保护蜂农的人身权益和经济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在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喷洒对蜜蜂低毒的农药。加快推行农药喷洒事先告知制度,探索建立种植农户和蜂农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积极支持建立养蜂业风险救助金制度,不断增强蜂农抵御风险灾害能力。

(三)加快科技研发与应用步伐。

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养蜂和蜜蜂授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大对新型养蜂机具、新蜂药、新技术、新产品等研发的支持,加强养蜂生产者与加工企业和科研院校的联结,切实搞好蜂农科技培训,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蜂农,提高养蜂管理技术水平。

(四)积极开拓蜂产品消费市场。

普及蜂产品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消费咨询,对违规企业及时曝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适应市场需求,丰富蜂产品花色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积极培育蜂产品知名品牌,利用已有优势巩固和扩大蜂产品出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五)强化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

加强行业监管,充实养蜂管理人员队伍,养蜂重点区域主管部门要安排专职蜂业管理人员,其他地区要有兼管人员,及时处理养蜂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要根据本地市场和资源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养蜂生产的信息平台建设,密切关注养蜂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推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环境影响评价

养蜂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蜜蜂授粉维持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对生态环境没有不利的影响。

(一)养蜂业发展与生态农业目标一致。

养蜂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只利用农田的边缘地带、林下、道路两旁等闲散区域摆放蜂箱,开展养蜂生产。蜜蜂消耗的能量和物质主要来自生态系统内可再生的植物花蜜和花粉,蜜蜂在采集植物花蜜和花粉的过程中为植物传授花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规划》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养蜂业的生态环境作用,《规划》充分考虑了蜜源植物承载能力,根据不同区域蜜源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确定适当的增长速度,强化饲养技术培训,规范蜂药的使用管理,兼顾了养蜂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三)养蜂业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蜜蜂在采集花蜜花粉的过程中,具有采集专一性,蜂群在特定时段内只偏向于采集同种花的花蜜花粉,提高特定生态系统内生物的成活率和繁殖率,维护物种多样性。

第三篇:大庆市“十二五”文化繁荣发展规划纲要

大庆市“十二五”文化繁荣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7月26日

“十一五”期间,伴随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城市人文品质显著提升,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一步弘扬传承,“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城市名片叫响全国,“书香大庆”、“礼仪大庆”、“诚信大庆”等品牌活动引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大庆成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全省唯

一、东北第二座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9位。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归并部门职能成立大庆市文广新局,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和大庆文化集团,有效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高标准建成歌剧院、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46项大型文化设施,农村“五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全省领先,《铁人轶事》、《鹤鸣湖》等文艺精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荷花奖等国家级大奖,“激情之夏”、“大庆之冬”、“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打下良好基础,辟建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华08”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黑鱼湖国际艺术村等三个专业园区,以捆绑方式成功跻身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行列;百湖艺术群落等配套项目规模集聚,红光科技等关联企业做大做强,全市文化产业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速,成为区域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文化开放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搭建中国(大庆)湿地文化节、大庆文博会等交流合作平台,邀请国家交响乐团、维也纳施特劳斯王朝交响乐团等国内外著名文艺团体来庆演出,推动《地质师》、《经典永恒》等优秀本土剧目在全国巡演,培育“百湖”系列品牌和“庆字号”文化产品强势挺进外埠市场。

“十二五”时期,是大庆深入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期,也是加速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期。全市文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发展方式转变主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打牢支撑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人文基础。总的原则和定位是:坚持“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协调发展、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梯次互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突出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统领,以石油文化、创业文化为鲜明特色,以湿地文化、冰雪文化、民族文化、都市文化为多元融合,着力打造内涵丰富、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中国北方文化名城”。总的目标任务是:着力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提升保持“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荣誉;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探索出具有大庆特色的改革模式;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普惠全民的“半小时”文化圈;推出一批精品文化活动、媒体栏目、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全力推进文化与科技、与旅游、与城市建设全面融合,创优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5%;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文化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省、全国文化发展大格局。

一、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1、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深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新研究,赋予开放、包容、诚信、共享等新的时代内涵,接续文化根脉、铸造城市之魂。采取教育灌输、艺术感染、典型引领、环境熏陶、制度涵养等方式,加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传教育,使其由企业精神塑造为城市精神、由企业员工价值追求放大成全体市民价值追求。举办“9·26大庆创业纪念日”等节庆活动,发挥铁人纪念馆、油 田历史陈列馆等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市民铭记大庆历史、永葆创业激情。开展“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推进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工作,开展文化育人、文明践行、道德引领、行为规范、志愿服务等素质提升行动,深化“礼仪大庆”、“诚信大庆”等主题活动,选树“道德模范”、“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优化车站、商场、出租车等窗口形象,倡导“文明出行”、“文明排队”、“文明就餐”等生活习惯,进一步夯实“三城联创”文明之基。深化大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大庆人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下岗失业、精神疾患、“两劳”解释等特殊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发展慈善事业、开展“暖心”行动,净化文化市场、促进精神文明,培育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3、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发挥高等院校先行先导和机关、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把“书香大庆”全民读书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推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热爱学习、崇尚文化的浓厚氛围。

4、加强社科理论研究。制定完善大庆“十二五”社科理论研究规划,加强社科立项工作,办好《大庆社会科学》、《大庆学习导报》等理论刊物,围绕全市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等重大课题,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每年推出3—5部有利于提高干部群众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品成果。

二、实施新闻舆论引导工程

5、打造强势新闻传媒。鼓励支持大庆新闻传媒集团改革创新、跨越发展,重点与省内外知名媒体加强合作,进一步提高办报办台办网水平;推动业务向旅游、地产等领域拓展,壮大整体规模实力;扩大《百湖周刊》、《家庭文摘报》、《长寿养生报》等都市类报刊发行量,增强市场竞争力。2015年,力争报业跻身中国地市报十强、电视台达到省会台水准、影视公司实现上市融资。

6、巩固舆论宣传阵地。完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全面客观发布权威资讯,有效避免网络恶意炒作,牢牢把握新闻“话语权”,切实增强舆论“引导力”;加强传统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监管,广泛传播先进思想、健康文化和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把握主基调、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紧紧围绕市委“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总结提炼大庆“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解读“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任务目标和创新举措,宣传报道全市上下推动“三个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心和生动实践,进一步发挥好舆论宣传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励创业的重要作用。

7、推介大庆文明形象。组织“网络媒体看大庆”、“中外媒体与品牌城市高峰论坛”等活动,形成市内媒体与市外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合作互动,通过出专版、设专栏、开专题、发专稿以及常年投放央视城市广告宣传片等方式,全面展示大庆发展新成就、改革新突破、开放新局面、社会新气象,不断提升大庆作为“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和“全国文明城市”、“十佳魅力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

三、实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8、优化文化行政管理职能。按照“职能分开、机构分设、人事分离、财务分管”原则,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履行好行政调解、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主抓直属单位向倾力服务社会”的根本转变。

9、创新文化企业经营模式。推动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大庆文化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 立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形成既有利于把握导向,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实行兼并、联合、重组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推动文化资源和要素适度向优势企业集中,构筑大庆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2015年,确保大庆新闻传媒集团经营收入突破10亿元、大庆文化集团利润达到5000万元。

10、健全文化单位激励机制。突出观众中心、坚持市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相结合、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相协调、工资收入与工作绩效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增强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活力。

11、培育文化投融资体系。落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将文化企业纳入市工商业担保公司担保范围,为全市重点文化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固定资产、财产保全等担保业务,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发挥政府政策杠杆作用,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2、完善城区文化设施。推进市级重点文化场馆建设,力争大庆美术馆和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大庆博物馆达到国家精品馆标准。实施五区四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标工程,全面完成227个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引导高校和油田等企事业文化场所向社会开放,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和共享度。

13、改善农村文化条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农村“五项文化惠民工程”,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全覆盖。通过引导文化团体义务巡演、组织大学生实践锻炼等方式,增强“文化下乡”等活动频率和效果,更好地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14、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激情之夏”、“大庆之冬”、“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演出不少于1000场次。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团体,推广普及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大众文化,丰富发展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旅文化、广场文化,满足群众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让全体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五、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

15、开展品牌文化活动。提升中国(大庆)湿地文化节、大庆文博会等传统文化活动,打造石油文化节、冰雪文化节等新的文化平台,保护“蒙古族四胡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戏曲、版画、剪纸等民间艺人,着力打造50个特色文化社区、100个特色文化广场,推出15个有规模、有声势、有影响、有效益的系列品牌文化活动。

16、打造知名媒体栏目。继续叫响“百湖”系列品牌,办好《大庆新闻》、《市民议事厅》、《绝对现场》、《四大帮办》等时政类、民生类、直播类、监督类精品栏目,立足实际、彰显个性,紧跟前沿、志在一流,创意策划出更多有新意、有深度、有品位,市委满意认可、群众喜闻乐见、社会普遍叫好的优秀栏目,使大庆传媒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17、推出优秀文艺作品。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三贴近”原则,邀请国内外名家大师来庆采风,依托全市文化协会院团和各层次文化人才,围绕话剧、舞蹈、小说、诗歌等强项门类,推出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力争五年创作长篇小说10部、中短篇小说100篇、影视作品20部、大型剧本15部,并有3—5部作品入选国家级大奖。

18、开发原创文化产品。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挖掘文化资源潜质,采取表彰奖励、资金扶持、政府采购等办法,推动文化企业开发出更多有创意构思、有技术含量、有地域特色、有竞争实力的原创性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加快“大庆制造”、“大庆创造”进军国内外文化市场。

六、实施文化产业壮大工程

19、明晰产业方向。围绕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支点”、“文化旅游重要核心”定位,结合大庆自身实际,着力打造“五大产业链”:石油文化重点打造以石油报价为主营的资讯服务、以会战遗址为载体的红色旅游、以油田建设和城市发展为题材的影视制作等产业;湿地文化重点打造以节庆活动为平台的文博会展、以亲近湿地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以湿地元素为构件的艺术加工等产业;冰雪文化重点打造以冰雪运动为主项的健身娱乐、以雪地温泉为亮点的游憩休闲、以冰雪雕塑为体裁的艺术创作等产业;民族文化重点打造以蒙族歌舞为主打的文艺表演、以民俗风情为特色的生活体验、以年画剪纸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等产业;都市文化重点打造以大众娱乐为取向的文化服务、以新闻资讯为内容的现代传媒、以专业人才为对象的教育培训等产业。

20、强化园区承载。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原则,以黑龙江(大庆)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为牵动,以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华08”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黑鱼湖国际艺术村、国际动漫城、联想科技城、北国之春梦幻城等“六个分园”为载体,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优惠政策,重点打造文化创意、能源资讯、动漫原创、IT创智、文化休闲等五大产业群。谋划建设大庆1959文化休闲商业园区、“9·26”艺术园、阿木塔风情园、婚庆文化主题公园、萨尔图会战书城、肇源古莲文化产业园、肇州青马湖创意产业园、林甸苇雕园等特色园区,实现资源集约利用、项目集中摆放、产业集群汇聚、功能集成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性”建设、“散落式”发展。

21、突出项目牵动。强化跟踪督办和资金扶持,推动百湖影视创意基地、百湖数码设计大厦、百湖艺术群落、大庆图书馆等在建项目如期投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尽早启动百湖文化广场、大庆文化出版公司等拟建项目。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论证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旗舰型”文化项目和战略投资者。

22、注重市场开发。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积极申办亚洲艺术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全力协办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提升大庆文化影响力。鼓励从事影视制作、文艺生产、演出展览的文化企业,通过加盟电影院线和演艺联盟、组织巡回演出等方式,开拓市外文化市场。广泛参加哈洽会、深博会等展会,拓宽文化交流和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提高文化企业经营效益。

23、加大政策扶持。落实中央和省里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大庆实际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在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争取和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有效发挥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资金投入和重点文化项目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七、实施文化融合工程

24、推动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研究整合奥林匹克公园、体育场馆、旅游设施和文化集团,成立文化体育和旅游集团,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模式,促进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放大,实现文化与体育、旅游相融共生、互利共赢。

25、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文化企业与市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意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设立文化科技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能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快文化 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的网络化、数字化进程。

26、推动文化与城建融合。组织艺术家参与大庆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为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建项目注入更多文化元素;规划建设集聚文化景观、集中文化娱乐、集售文化商品的特色街区,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7、推动文化与市场和市民生活融合。实行公益性演出财政补贴、低收入群体票价优惠等特殊政策,邀请国内外知名文艺团体来庆演出,推动高雅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村屯,提高广大市民艺术欣赏水平和文化消费热情,有效激活大庆文化市场。着眼于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大众渴盼的文化产品。

八、实施人才兴文工程

28、发挥文化团体作用。加强市属文化单位、企业文化院团、高校文艺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人才互动、优势重组,进一步提高整体演艺水平。

29、壮大文化队伍规模。实施“文化人才振兴计划”,重点培养和引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体育、文化经营管理等“六个一批”文化人才,积极推荐和选树一批德艺双馨的省级“文化名家”、市级“文化名人”,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30、支持文化人才创业。全面落实文化人才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各级各类人才领办、创办文化企业,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文化人才施展才华有舞台、干事创业有空间、实现价值有条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座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站在“打牢人文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实施国家和省文化“十二五”规划以及大庆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切实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牢牢抓在手上,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主管部门狠抓落实、相关单位支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文化”工作格局,以强烈的大局观、高度的责任感、坚决的执行力,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切实为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第四篇: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大西江农场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投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消费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按照大西江农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建设九三管局文化强局的总体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结合我场文化现状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提高全场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这两个重点,努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坚持以繁荣和发展为主题,以文化改革与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创造优越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平合理、基本均衡”的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新颖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传播手段。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

四是坚持全民参与。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与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五是整合资源与彰显特色相结合。坚持整合优化利用农场各类生态资源、科教资源和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文化资本,以教育和吸纳文化人才为核心,以资本、市场、经营主体、服务平台为纽带进行捆绑整合,做到优势互补、配套协调、特色鲜明、效益最大,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六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相融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提升当前具有相对优势的文化行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农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建设富裕和谐大西江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设施显著改善,文化区域特色明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人才相对集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市场稳健有序,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省级文化先进单位标准。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社会各项事业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和价值导向功能,着力培育职工人文素质,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促进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和谐创建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风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覆盖全场、面向全民”的理念,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覆盖全场的文化设施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文化广场作用,精心策划和举办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域特色、具有较高水准的文艺精品。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积极引导各类文化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生产和提供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主要任务

(一)文化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着力建设基础文化设施,为构建三级文化网络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以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文化场馆、电视传输、数码信息等文化载体建设力度。

1、农场文化服务中心

设立老年活动室、艺术创作室、阅览室、休闲室、图书室、网络信息平台等,配备电视机、电脑等。

2、农场场史馆。

为展示农场开发建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农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实践探索,十二五期间农场新建一个场史馆,以此设立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

3、文化主题公园。充分结合农场绿色城堡、西江水库、百栋别墅群等优势资源,借势设计建设文化主题公园,突出大西江农场本土文化特色。内容可包括反映农场开发建设的开拓者、民间传说、生态环境、创业文化等,以突出展示小城镇文化特质,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4、西江文化长廊建设:设计集各个景点、文化元素在内的文化长廊,建成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设施,科学规划、典型示范,使之成为大西江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5、养殖区文化站。认真组织实施民生文化工程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在4个养殖区将规划4座设施相对完备,功能相对齐全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内设图书报刊室、阅览室,配备电视机、电脑等。5年完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做到 “区区有文化活动点”。

(二)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努力创作,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打造精品,树立和强化文艺精品意识。坚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精心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组织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农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要创作上演一台新节目,做到年年有作品,三年、五年出精品。完善精品创作运作机制,实行以党委领导、文化部门组织、业务单位负责、社会创作力量共同参与的创作运行机制。制定并出台文化精品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及文艺新人等奖励和评比办法,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力。

(三)大力繁荣群众文化。提升全场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率和组织化程度,深化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农闲等时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挖掘并扶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

(四)文化旅游业发展。开发和建设具有大西江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等文化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把富有黑土文化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纳入旅游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路子,形成具有大西江特色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五)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进一步巩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强化文化、广电等各个领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网吧、歌舞娱乐演出场所、电子游戏场所、宾馆饭店境外卫视实现远程动态监控,对网络文化市场实现自动监控。“十二五”期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网吧、电游、录像等控制项目严格把关。严格查处音像制品的非法盗版光盘生产储运,批发销售行为。严厉打击淫秽、色情和各种非法演出活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保证文化市场监管到位。

(六)大力培育和提携高素质文化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发展计划,制订文化艺术奖励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加快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合理配置,努力建设好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管理强的文化人才队伍。

(七)建立完善文化精品创作传播体系,打造本土化文艺品牌。宣传报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民间艺术,积极探索文化艺术资源与广播影视相结合的方式,以产业化手段促进精品创作传播与推广。

(八)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全面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优势,建立健全全社会、全行业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季度统计资料和数据分析报告。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定期发布《大西江农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将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体制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农场党委把文化作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切实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政策、资金和人员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2、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对具有文化产业特征的管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调整组织、行业、所有制和产品结构。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把重心转移到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二)市场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站在全力推进“三个文明”共同进步,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奠定精神基础的高度,全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全场职工群众达成共识、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3、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建设合力。在积极争取上级拨款的同时,农场积极自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出资的方式,形成多方筹资渠道。建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支持、鼓励文艺团体和个人的文艺创作工作,动员全场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工作,使文化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培养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工程,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采取共建、合作等方式,创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积极举办创意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创意人才相互学习与交流。

2、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狠抓培养和使用人才措施,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健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以及通过项目合作、聘请顾问、邀请讲学、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各方智力资源。加速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及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改进文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柔性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积极解决引进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工作、生活、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

第五篇:平谷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发展现代化新城、聚集新产业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平谷区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平谷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平谷区特有文化的传播,特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规划周期为2011—2015年,规划范围为平谷区行政区。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整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平谷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十一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和平谷区有关专项规划等。

第一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所占比重偏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政府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值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为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超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步上升,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截止到2009年底,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1341.2万元,首次突破1亿大关,比2007年增长0.31个百分点;2009年资产总额为86273万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18.4%;纳税总额为1233万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5.8%。整体来看,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产值虽小,但发展空间很大。

(二)音乐产业的核心地位逐步显现,产业架构雏形基本建立。“十一五”时期,平谷区乐器制造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乐器制造企业数量占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数量50%以上;乐器产品结构正在完善,品牌影响力正在形成;乐器制造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与音乐相关产业环节正在引进与发展。另外,文化旅游、奇石等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开拓进展,以音乐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雏形基本建立。

(三)部分产业空间集聚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即将开发。“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在东高村镇形成了提琴产业聚集区,在王辛庄镇形成了奇石交易商业街,在黄松峪乡形成了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小规模聚集效应。在部分产业资源集聚和物理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集聚效应即将得到开发。

(四)政府管理引导机制逐步完善,将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到战略层次。

“十一五”后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正式建立,领导小组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建设逐步开展,政府管理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日趋显著,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平谷重要产业之一进入到全面展开的阶段。

二、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五大优势

平谷作为首都五大生态涵养区之一,在产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区位条件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为平谷“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资源独具特色。

平谷区产业资源独特,拥有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提琴生产企业—华东乐器制造公司;平谷区平均每年生产提琴30万把,90%以上的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占有30%的份额;另外平谷区还拥有奇石、桃木工艺品和灯彩工艺品等产业资源,为音乐产业、奇石产业、民俗工艺品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二)文化资源积淀丰厚。

平谷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7000年上宅文化、5000年轩辕文化、2200年建置文化和1000年道教文化历史积淀,拥有上宅文化陈列馆、轩辕庙、丫髻山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另外,平谷还拥有金海湖、飞龙谷、京东大峡谷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平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更为首都北京实现“历史名城”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支持。

(三)产业品牌初具影响。

平谷区东高村镇2009年9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乐器协会授予“中国提琴产业基地”称号,这标志着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品牌已初步形成。另外平谷的桃文化和丫髻山等旅游景点,在全国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区位条件优越便利。

平谷区地处京津冀两市一省交界处,东临我国第三大集装箱—天津新港,西接我国第一大空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另外京平高速公路也已顺利开通,使平谷区成为连通京津两大空港和天津新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北京市四大物流基地之一的马坊物流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为平谷区乐器、工艺品、桃文化产品等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产业发展正遇契机。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北京对平谷首都现代化新城区和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定位为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行业政策的出台和市领导的高度关注为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总之,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遇良好的契机。

三、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

虽然平谷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融资渠道缺乏、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够、政府促进力度不足四大制约因素,是平谷“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尚不到位,系统规划有待加强。

平谷区拥有独特的产业资源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挖掘不够,优势没有体现;资源的管理部门不统一,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另外土地资源缺乏,村民利益和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使得平谷区丰富独特的资源不能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价值。

(二)信息流通尚不顺畅,融资渠道有待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在政府、企业之间流通不畅,政府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的变动情况,企业也不能及时获得政府的政策信息,企业和企业之间也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平谷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和有效融资渠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宣传途径相对缺乏,品牌推广有待提高。

平谷区特色资源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其影响力仅限于周边区域,对全国乃至世界尚未形成辐射力。在“十二五”时期,要推动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尚需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宣传和推广力度。

(四)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促进力度有待加大。

与其他各区县相比,平谷区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不足,促进力度不够;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刚刚组建,机制还不完善;缺乏重点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和指导规划。在“十二五”时期,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和鼓励,完善政策保障体制。

第二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及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立足首都现代化新城区和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紧紧围绕平谷区“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的发展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转变增长方式,集聚打造具备独特优势、具备鲜明形象、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平谷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原则

(一)特色引领原则。

深入挖掘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资源,提炼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力度,制定出切合平谷区实际、体现平谷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二)重点突破原则。

集中优势,争取在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吸引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发展若干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

(三)集群发展原则。

根据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特征,确定不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投入,提高产业整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可操作性原则。基于平谷区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较强的竞争力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制定出在一定时间范围可以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平谷区将紧抓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契机,将文化创意产业置于战略高度,加大投入,重点发展。

1.在平谷区形成以音乐产业为龙头,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通过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挖掘潜在文化资源、引进新的文化资源,将平谷区建设成以音乐产业为核心,奇石产业、书画报业艺术品产业、动漫影视产业等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

2.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平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三大推力。加大传统产业向新兴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继房地产和物流之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三大推动力量。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指标取得长足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创意人才等方面均取得突破。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平谷的支柱产业之一。

1.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资源配置合理、功能协调、分布相对集中、辐射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在“十二五”时期,建立1个以音乐为基础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2.1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十二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多倍数增长,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占全区GDP比重超过5%,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平谷区支柱产业之一。

3.20家龙头企业数量。扶持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品牌,以龙头企业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到2015年,年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超过20家。

4.100个高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紧缺人才缓解,学历结构提升,到2015年,音乐、奇石、书画、工艺品制作、高科技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创意人才达到100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超过 1万。

四、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要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合理布局、开拓创新、规模聚集、品牌营造”的发展思路,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创新,将平谷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名区。

(一)发展“一主导三优势三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1.全力发展一个主导产业,打造国际品牌。全面发展一个主导产业—音乐产业,发挥基础优势、挖掘产业价值、营造音乐产业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将主导产业打造成国际品牌。

2.大力发展三个优势产业,塑造全国品牌。大力发展奇石产业、中国书画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三个优势产业,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创新开发新资源,将优势产业打造成全国品牌。

3.加快发展三个潜力产业,建立首都品牌。加快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三个潜力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发掘新兴机会,将潜力产业打造成首都品牌。

(二)建设以“中国乐谷”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园区。

1.打造“中国乐谷”。建立集乐器设计制作交易、音乐文化创作与推广、音乐文化交流与培训、音乐文化衍生品开发、音乐信息化中心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音乐产业园区,成为平谷首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2.建立“京东奇石文化园”。建立以奇石交易为主,集奇石展览、奇石观赏、奇石体验、奇石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京东奇石文化园,打造成北方最大的奇石交易展示中心。

3.建设“京东书画艺苑”。建立以中国书法和绘画创作为核心,集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展览、书画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京东书画艺苑,打造成独具平谷特色的艺术园区。

(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活动。

1.打造“四季节庆”文化系列品牌活动。以季度为标准,举办不同主题的节庆活动。春季以“桃花”为主题,夏季以“音乐”为主题,秋季以“艺术”为主题,冬季以“奇石”为主题,开展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使文化节庆成为提升平谷区文化形象、推动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以音乐为核心举办大型赛事和颁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大型音乐赛事和音乐颁奖活动,提升平谷区在音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确定平谷区在音乐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

1.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教育业的融合,发展“创意教育业”。以音乐产业为主导,加强音乐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引进,完善音乐产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强“文化创意”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实现创意文化进校园。

2.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将“文化创意”思想渗入农业领域,在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文化创意的植入,发展园林观赏游、农产品采摘游等文化旅游业,实现创意文化进园林。

3.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创意城市建设产业”。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房屋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家庭建设中,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现创意文化进农村、进家庭。

第三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发展领域

一、重点发展产业

(一)全力发展音乐主导产业,打造“中国乐谷”。

充分利用平谷区提琴制造产业的发展优势,对音乐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进一步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价值环节,倾力打造“中国乐谷”。其具备四大核心要素,即具备世界级的乐器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具备一流的创作和先进的数字音乐基地、具备丰富的音乐活动和多种形式的音乐演出场所、具备完善的音乐服务平台。

1.发挥基础优势,设立中国最大的乐器研发、制造和交易中心。(1)提高乐器研发能力,建立乐器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强乐器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在乐器制作领域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与北京乐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推进乐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定期举办国际性的产品设计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乐器制作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建立中国最大的乐器研发中心。

(2)扩大乐器生产品种,提升乐器产品等级。大力发展二胡、贝司、吉他、黑管等其他形式的乐器产品,实现多品种的乐器生产;促进乐器产品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中高端乐器产品,提高乐器产品的综合质量;大力扶持具备规模优势、具备创新能力的乐器生产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3)规范乐器交易市场,建立乐器交易大厦。定期举行“中国乐器交易会”活动,扩大平谷乐器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成立乐器交易协会,对乐器交易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中国乐器展览展示交易大厦,使之成为国际乐器交易平台。

2.挖掘产业价值,成立最有影响力的原创和数字音乐基地。(1)鼓励音乐创作人聚集,成立音乐作品原创基地。为音乐人提供原创资金扶持、住房扶持、演出平台支持等,积极引进音乐创作人聚集;大力鼓励本土音乐文化企业研究、开发、创作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文化产品,使平谷区成为全国原创音乐的发源地。(2)引进龙头企业,建立数字音乐基地。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联合电信运营商龙头企业,鼓励其在平谷建立数字音乐基地;鼓励国内数字音乐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平谷入驻,为数字音乐基地的建立提供支持;整合各种网络、设备和内容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统一的音乐产品和服务研发支撑基地;建成集版权、内容、业务及自有门户、合作渠道支撑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支撑平台。

(3)成立音乐版权行业协会,健全音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民间机构成立或引进音乐版权行业协会,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利用软件开发数字音乐保护程序,建立版权保护中心;加强宣传,提高音乐创作人和普通民众的音乐版权保护意识;加强版权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音乐版权制度。

3.推进产业融合,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方位影响。

(1)发展音乐教育产业,建立音乐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引进资金,建立平谷音乐学院,设立音乐理论、作词作曲、演奏、演唱、乐器制作等多专业课程,成为中国音乐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国外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音乐院校合作,积极引进高等音乐院校分校落户平谷;成立音乐研究所,进行平谷区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建立音乐教育培训协会,规范音乐培训市场,吸引大型音乐培训机构入驻;加强平谷青少年音乐宣传和教育,实施“音乐课程进学校,平谷乐器进家庭”的音乐教育产业发展策略。

(2)加强音乐产业与建筑产业融合,完善音乐风貌的建设。建设一个以音乐为内容的标志性建筑,如音乐墙或音乐钟塔,采用顶级的高科技设计,使之成为全国音乐产业发展的符号;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以小提琴等乐器为标志的指示路牌、路灯等,烘托平谷区的音乐文化氛围;在景点、文化创意产品的交易中心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立各种形式的音乐建筑,完善平谷区音乐风貌的建设。

4.举办音乐活动,营造具备全球凝聚力的音乐环境。

(1)举办三大国际音乐节,树立国际音乐文化品牌。以平谷独特的乐器资源为依托,联合国内外知名音乐节主办机构,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摇滚乐队,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摇滚音乐节”;以平谷独特的桃文化和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依托,与国内外一流的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桃花音乐节”;以平谷城市的发展和提升为主旨,打造“绿谷城市音乐节”。

(2)举办大型音乐比赛和音乐评奖会等音乐活动。依托平谷独特的原创音乐氛围,邀请全国音乐创作人,与知名音乐大赛主办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全国原创音乐大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音乐评奖会和音乐颁奖活动,提升平谷区音乐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5.发展音乐旅游,建立最高端的音乐娱乐和音乐消费场所。(1)打造特色音乐消费街区。建立中国音乐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音乐珍品或音乐遗产的征集,对音乐印刷品、乐谱、乐器等进行收藏,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中国音乐珍品的展示;建立引进乐器制作体验馆、明星体验馆等各种音乐体验场馆;建立引进音乐梦想屋、音乐互动社区等音乐互动场馆;引进国内外知名的KTV、酒吧、音乐咖啡屋等音乐娱乐机构;在平谷区形成“音乐展示—音乐体验—音乐互动”一体化的特色音乐消费街区。

(2)打造高端的音乐喷泉广场。将音乐喷泉广场塑造为“中国乐谷”的城市标志之一,建设成高端的户外演艺平台。将更多的音乐元素融入到音乐广场,建立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音乐喷泉、音乐雕塑等设施,推出大众性音乐活动。

(3)建设满足多层次多方位需求的音乐演出场所。完善现有音乐厅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音乐设备,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将现有音乐厅进行合理扩建,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室内音乐大厅;充分利用平谷区空置土地资源,将废弃工厂、旧影院、旧大厅等空闲场所改造成音乐演出场所,以满足全国各地音乐表演者多层次多方位的演出需求。

6.加强配套服务,建立首都最完善的音乐信息服务平台。(1)成立音乐产业协会,加强建设音乐产业信息监测平台。系统监测国内外音乐产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创办《中国音乐》期刊和《中国(北京)音乐产业白皮书》,为中国的音乐市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研究咨询和决策参考。

(2)鼓励组织音乐联盟,加大建立音乐产业品牌宣传平台。鼓励平谷区乐器生产龙头企业、音乐创作团体、演艺机构以及音乐产业协会成立音乐联盟组织;整合音乐文化基地的各种资源,与《音乐周报》、《中国音乐报》等中国音乐产业领先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音乐产业的全国影响力。

(3)设立音乐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音乐产业融资平台。将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2000万用作音乐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平谷区乐器研发、音乐制作、演出场所、音乐教育等音乐产业的发展;成立“中国音乐产业投资基金”,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为音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

(4)建立中国音乐网站,完善音乐产业的服务和推广平台。在“中国乐谷”建立中国最权威最全面的音乐网站,开通音乐的版权交易板块,实现音乐作品的网上交易,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权威的版权保护;开通音乐排行榜板块,建立音乐作品的网上排名,为音乐消费者提供最全面的音乐服务;进行音乐活动、音乐项目等宣传,扩大平谷音乐产业的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

(二)大力发展三个优势产业,构建文化特色产业名区。充分发挥奇石产业、书画艺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三大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合理整合并利用资源,深入挖掘产业价值,扩大三大优势产业的全国品牌影响力,将平谷区构建成文化特色产业名区。

1.大力发展奇石产业,建立东北部地区规模最大奇石交易中心。(1)扩大“平谷奇石城”规模,加强奇石城宣传力度。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租房补贴等方式对入驻奇石城的商户进行扶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定期举办奇石沙龙、奇石展销会等活动,并通过媒体宣传、广告等方式扩大平谷奇石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奇石城的规模扩建,把平谷奇石城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奇石交易中心。

(2)建造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在素有“中国奇石之乡”的王辛庄镇建造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以轩辕石和金海石为主,引进各地特色观赏石,打造各种奇石景观,建立奇石观赏区;开发奇石体验、奇石雕刻、奇石绘画项目,建立奇石体验区;增加专业人员对奇石文化的讲解和宣传以及奇石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奇石交流区,形成以奇石观赏、体验和交流为一体的京东奇石文化园区。

(3)加强奇石与旅游结合,开发特色奇石旅游产品。建立以平谷奇石城为核心,包括“轩辕石开采中心—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平谷奇石城—金海石开采中心”的特色奇石旅游线路;加强奇石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奇石手工艺品、奇石日常用品等,将奇石发展为特色奇石旅游产品。

(4)建立平谷奇石网络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空间推出金海石、轩辕石等交易专场,吸引全国各地奇石爱好者网上交易,打造一个线上展览、评论、交易“展售一体”的商业化专业化的奇石网络交易平台。

(5)成立奇石相关行业协会。推动建立奇石行业协会、奇石鉴定协会、奇石收藏协会等相关协会,通过协会加强商户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观赏石的艺术价值和价格进行权威鉴定,维护平谷区奇石市场流通秩序。

2.积极发展书画艺术产业,建立书画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园区。

(1)建立京东书画艺术创作聚集区。充分利用平谷区叶友良木版画院、陈克永山水画院、王蒙书屋等书画艺术资源和平谷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在雕窝村或其他适合区域积极引入全国山水、国画、书法等书画艺人入驻,在平谷区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书画艺术聚集区。

(2)加强书画艺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平谷书画艺术人才“走出去”和外地优秀书画人才“请进来”相结合的人才交流和引进策略,树立名家精品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书画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保证书画艺术课程进校园;积极引进书画艺术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书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3)举办中国书画艺术展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书画艺术协会或艺术企业联合举办群众书画展和书画精品展活动,加大书画艺术的宣传推广。以全区书法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为主体,开展群众性的书画比赛活动;以全区书画名家作品为主体,举办书画精品展示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活动,加强平谷区中国书画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3.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立首都最具特色京东文化旅游区(1)积极发展会展休闲旅游。利用平谷区独特的生态景观环境,积极发展以会议培训和休闲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和会议中心在上纸寨、峪口等地建立高端休闲会议场所,举办国内外知名会议培训活动,加强周边地区休闲娱乐项目的开发,完善配套设施,使平谷成为全国知名会展休闲旅游区。

(2)完善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平谷区现有的历史文化旅游品质,开发以历史文化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丫髻山、轩辕庙、上宅远古人类文化遗址联动,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环境。

(3)建设北部山区高端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平谷区北部郊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休闲资源等资源优势,发展俱乐部旅游、度假旅游、康体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将北部地区进行整体打造,建设独具平谷特色的北部高端旅游区。

(三)引导发展三个潜力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引导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三大潜力产业,依据三大潜力产业的资源基础,深入挖掘产业链最具价值的核心环节,实施潜力产业专业化定位,促进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民俗工艺品产业发展,建立京东工艺品交易中心。积极引导桃木工艺、灯彩工艺、干花工艺、仿真植物工艺等民俗工艺品发展,将民俗工艺品发展为平谷旅游纪念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力引进大型民俗工艺品制作企业,扩大民俗产品生产规模和品种;聚集民俗产品制作企业、民间工坊、经营商户等,建立京东民俗创意产品的展览交易中心;建立工艺品交易协会,负责平谷区工艺品的宣传、交易、鉴定、质量控制以及技术培训等,规范交易市场。

2.加快引导影视产业发展,成立京东影视拍摄与体验基地。利用平谷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水峡谷风貌景观等优越条件,通过知名影片加大基地宣传,建立以武侠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加强影视与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引进影视编剧、导演等拍摄团队,以各地游客为主体,建立影视体验基地;加大政府投资及招商力度,推动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项目开展。

3.鼓励引导动漫产业发展,打造京东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平谷动漫产业向动漫影视创作领域发展,主要集中在动漫影视产品的创作、生产、出版和播放领域以及动漫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领域;对于优秀的原创动漫影视作品,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重大项目和优秀企业落户平谷,使平谷发展为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

(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建立创意农业示范区。1.大力发展观光果园产业,实现果园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挖掘平谷桃园、梨园、草莓园等特色果园资源,创新农产品采摘、特色果园观光等业务,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游”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对观光果园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渗透,提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观光果园产业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2.积极发展风景园林产业,实现园林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利用和整合平谷区的古建园林资源,挖掘古建园林的文化价值,加强古建园林的设计和修缮工作;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的风景园林建设,实现传统园林产业和现代园林产业的高度融合,促进以“风景园林”为主题的工业勘探设计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风景园林产业成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和着力点。

二、主要聚集区建设

产业聚集区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实施“一核两园三基地”的重点聚集区建设工程,即重点打造一个核心园区、集中建设两个特色园区、培育建立三个产业基地。

(一)一个核心园区。中国乐谷。

规划范围:东高村镇,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

主要任务:进一步发展乐器制造产业,建立乐器研发、生产和交易中心,建立音乐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音乐创作、数字音乐,大力建设音乐广场、音乐大厅、音乐休闲娱乐街区、音乐旅游度假区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活动,建立音乐休闲娱乐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金融、餐饮、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音乐配套服务区;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培训。

(二)两个特色产业园区。1.京东奇石文化园。

规划范围:以平谷奇石城为核心区,使用面积6000多平方米;另覆盖王辛庄镇北东古、西古、杨家会等浅山地带。

主要任务:将分散在王辛庄镇、山东庄镇等地的50多家商户迁至原梨花村生态园,以平谷金海石和轩辕石交易为主,吸引全国各地奇石交易商、书画艺术品交易商、旅游产品经营商户、各种工艺品经营商户聚集平谷奇石城,打造成“京东第一奇石城”;在平谷奇石城附近王辛庄地带,建立具备奇石观赏、奇石体验、奇石交流功能的奇石文化公园,与平谷奇石城相辅相成,共同在平谷区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

2.京东书画艺苑。

规划范围:黄松峪乡雕窝村或其他有条件的区域。

主要任务:利用雕窝村自然山水景观,以雕窝村现已集聚的传统书画艺术家为引导,吸引更多的传统书画艺术创作者进驻雕窝村,为其提供优惠的创作和生活条件;在雕窝民俗村两侧构建以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室、中国书画艺术品展览展示为主要产业形态的艺术区,建立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创作园区。

(三)三个产业发展基地。1.京东工艺品交易基地。规划范围:山东庄镇。

主要任务:将桃木工艺、彩灯工艺、干花工艺、仿真植物工艺、刺绣工艺等民俗工艺品发展为京东文化旅游产品,在山东庄镇建立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示和交易基地。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规模,将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交易基地建设成独具平谷特色的文化创意基地。

2.京东影视拍摄与体验基地。

规划范围:黄松峪飞龙谷或其他有条件的区域。

主要任务:利用黄松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势,依托平谷飞龙影视基地的基础和影响力,重点建设影视拍摄、影楼写真拍摄、影视体验、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影视拍摄体验基地;建设高端的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保障,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京东影视拍摄体验基地。

3.京东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规划范围:平谷城区。

主要任务:制定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以及资金奖励办法,吸引中小动漫企业聚集;加强对动漫人才的引进,提供住房、入学等方面的支持;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专项资金申请工作;加大技术支持平台、融资平台的建设力度。在平谷城区建立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

第四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产业重点项目是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实施22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1个,涉及平谷区重点发展产业及重大文化品牌活动等。

一、设施建设项目

(一)中国乐器交易大厦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内新建中国乐器交易大厦。为平谷提琴、钢琴、民乐、铜管乐器等近30种乐器的生产商提供更广泛的交易场所,并吸引全国各地乐器交易商落户中国乐器交易大厦;建立乐器展厅,为各种代表性乐器提供展览展示的空间;完善各种商务配套服务,将中国乐器大厦建设成中国乐谷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二)数字音乐大厦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内新建数字音乐大厦。吸引国内运营商龙头企业和国内大型的音乐制作公司、唱片公司、音乐工作室、演出机构和经纪公司等入驻;在大厦内建立音乐版权行业协会,规范音乐版权交易市场,将数字音乐大厦建设成中国乐谷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三)音乐喷泉广场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的核心地段建立音乐喷泉广场。包括音乐雕塑、音乐喷泉为代表的中心区、KTV、酒吧、音乐咖啡屋为代表的音乐休闲区、自然音乐体验馆、音乐生活体验馆等在内的音乐体验区和音乐梦想屋、音乐互动社区、录音屋等在内的音乐互动区。使其成为中国乐谷最核心、最繁华的代表性建筑。

(四)平谷奇石城扩建项目。

将在平谷城区梨花村建立的“平谷奇石城”进行扩建。加强平谷奇石城的宣传和推广,积极引进商户,继续增加其建设面积,扩大平谷奇石城交易和展示的品种和规模,使平谷奇石城成为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奇石交易场所。

(五)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在王辛庄镇北东古、西古、杨家会等浅山地带规划建设奇石文化公园,开发奇石观赏、奇石开采体验、奇石文化交流三大功能区;大力挖掘平谷特色奇石景观、引进全国其他各地奇石景观,并加强奇石文化公园园林景观的设计,使奇石文化公园成为平谷主要的景点之一。

(六)京东书画艺苑的建设项目。

在黄松峪雕窝村建立中国书画艺苑。“十二五”时期,引进150名左右书画艺术家入驻雕窝村,完善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环境,加强艺术创作工作室、艺术展览室的建设。

(七)民俗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

在山东庄镇建设民俗工艺品交流交易中心,将平谷区民俗手工艺品经营作坊和经营商店集中,为平谷民俗产品提供展示交易的场所。

二、活动建设项目

(一)“平谷桃花音乐节”等以桃花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1—3月份,在音乐广场、音乐大厅等演出场所定期举办“平谷桃花音乐节”等桃花主题文化活动。将平谷的大桃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融入文化活动中,将“平谷桃花音乐节”等桃花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成独具平谷特色的文化系列活动。

(二)“国际摇滚音乐节”等以音乐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4—10月份,在“中国乐谷”音乐广场定期举行“国际摇滚音乐节”、“国际桃花音乐节”、“绿谷城市音乐节”等音乐主题文化活动。国际摇滚音乐节主要依托平谷乐器资源,以国内外知名摇滚乐队为主的音乐品牌活动,将“国际摇滚音乐节”等音乐活动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平民文化活动系列。

(三)“京东书画艺术节”等以艺术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8、9月份,在雕窝村书画艺术园或平谷奇石城定期举办“中国书画艺术节”等艺术主题文化品牌活动,开展书画与音乐组合、书画与奇石组合、书画与桃花组合、书画与农业组合、书画与服装组合等不同系列的书画艺术活动,打造成高端的精品文化活动系列。

(四)“京东奇石文化节”等以奇石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11、12月份,在平谷奇石城或平谷奇石文化公园继续推进“平谷奇石节”等奇石主题文化活动,提高质量和层次、加大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扩大平谷奇石节的影响力和品牌度,将“平谷奇石节”等奇石文化活动打造成重要的商业节庆活动系列。

第五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文化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制度保障

(一)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合会议制度。

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职能,对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由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探讨和协作推进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发挥龙头企业、园区以及相关协会的作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力。

(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

由政府各相关部门联合音乐、奇石、书画艺术、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品等行业专家共同组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把握、重大发展项目的决策和评估,保障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正确性。

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健全政策保障

(一)实施重点行业“一业一策”。

对于平谷区重点发展的音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奇石产业、民俗工艺品制作产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制定推动各个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出台《平谷区“十二五”时期音乐产业发展促进办法》,侧重于对音乐产业乐器制造领域、音乐创作领域、音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奇石产业促进办法》,重点加强对奇石行业的聚集和奇石经营商户的管理;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书画艺术品交易产业促进办法》,加强对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的规范、管理和书画艺术人才的引进;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办法》,重点支持具备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

(二)出台重点企业、项目的资金奖励政策。

制定《平谷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奖励办法》。对新引进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音乐等重点产业生产和服务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和集团进行财政资金奖励;对具有创新能力、高科技的文化企业进行财政资金奖励;对具有平谷特色,已形成一定规模,能起到产业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项目和平谷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支持。

三、拓展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一)设立3000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由政府出资,设立3000万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成果购买、项目资助、风险补贴、配套资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中音乐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奇石、中国书画、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民俗工艺品、影视、动漫三大潜力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500万。

(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构建多元投资体系。

与全国优秀的投资公司合作,由政府出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与PE和银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PE投融资通道和贷款通道,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完善吸引资金的相关政策,建立音乐产业投资基金,并积极开展跨区域资本运作,构建辐射全国的音乐资本平台。与此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构建多方资金参与平谷奇石城建设项目。

四、培养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建立人才保障

(一)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创造性的贯彻和实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提出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推进高端理论人才、音乐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音乐创作和制作人才、基层文化人才、稀缺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发展,加大音乐产业人才、艺术创作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基层、中层、高层和区、镇、乡、村多层次多等级的宣传人才队伍结构。

(二)加强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给予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加强创意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由政府出面,聘请高校、龙头企业、国际机构的文化创意产业中高层管理者、专家进行讲座,对平谷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文化创意企业的带头人进行产业发展培训,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宣传、教育和辅导功能。

(三)建立文化创意人才数据库。

搜集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内不同层次专业人才,通过网络平台或组织招聘会的方式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人才对接;搜集在艺术创作、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引进、奖励等方面的政策。

五、加强中介和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保障

(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音乐产业信息监测平台;建立音乐产业品牌推广平台;建立音乐产业资金保障平台;建立重点项目转化平台,出台《平谷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措施》,积极引进国家、北京市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和重大相关产业技术,为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产业化转换服务。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体系。

引进音乐产业协会、奇石产业协会、旅游产业协会和音乐产业发展联盟等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协会或联盟的职能,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企业准入条件、行业调研和行业发展规划;规范行业的市场经营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组建音乐产业集团公司,使平谷音乐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附件: 附件一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多点

“一核”:“中国乐谷”核心区。位于东高村镇,是音乐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多点”:多项产业分布点。王辛庄和山东庄镇发展奇石产业;平谷新城发展动漫产业;黄松峪乡雕窝村等地发展书画艺术品产业、飞龙谷等地发展影视产业;金海湖镇和大华山等地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马昌营镇发展多元文化产业。

附件二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设阶段

平谷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目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1—2013年,利用三年的时间进行基础建设,打造区域品牌;第二个阶段是2014—2015年,利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全面建设,打造首都品牌;第三个阶段是2016—2020年,利用五年的时间繁荣发展,打造中国品牌。

一、基础建设阶段(到2013年)

该阶段是政策出台、重点项目立项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初见成效的重要时期。要加紧文化创意产业领导体制的建立;出台资金扶持、人才鼓励、规划指导等各方面的综合政策和重点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抓紧重点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着重乐器展览展示交易大厦、数字基地、音乐广场、奇石交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善音乐、奇石、艺术品、旅游等行业的创利模式,争取到2013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突破3亿,占GDP比重有显著的提高。

二、全面建设阶段(到2015年)

该阶段是文化活动全面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全面整合的阶段,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基本确定的重要时期,基本完成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全面入驻,音乐市场、奇石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旅游市场规模初步形成,在北京市产生一定的影响,品牌知名度显著提高。到2015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明显上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突破10亿,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平谷支柱产业之一。

三、繁荣发展阶段(到2020年)

该阶段是以音乐产业为主导,奇石、书画艺术品、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逐渐成熟,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平谷区“中国乐谷”基本建成的重要时期,确立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全国品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到2020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

下载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 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

    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

    《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动和支撑了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泌尿外科十二五发展规划

    外科三(泌尿外科)学科建设规划一、学科现状分析我院外科三是为适应医院发展形势要求,于2011成立,专业方向为泌尿外及男性科的疾病诊治,现有主治医师三名,技术实力雄厚,能开展泌尿系......

    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鲁县民族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民族幼儿园在上级领导支持和教育专家帮助指导下全体员工通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园赢得了较好社会声誉和集体荣誉,十一五期......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