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当凌绝顶-----乔布斯给中国CEO的三堂必修课
乔布斯给中国CEO的三堂必修课
乔布斯之道就是“以微小方式改变世界”——光有雄心和豪情远远不够,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战术和手段来实现它。对中国CEO而言,这其实比盖茨之道更容易复制。
乔布斯给中国CEO的三堂必修课
□文/金错刀
这是我眼中乔布斯给中国CEO的三堂必修课:
第一堂课 注重“人性”,而非技术
近10年来,PC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苹果基本都踩对了点,乔布斯靠的不是一种技术导向,而是基于“人”的竞争力。
1998年时乔布斯推出的iMac没有软驱,人们认为这一错误注定了他会失败。但乔布斯说:“谁想把4GB的硬盘资料备份到1MB的磁盘上?”事实上,以USB接口为超前亮点,iMac获得了跨越式的成功。这并不是多高明的技术,而是凭借对消费者心理的“深潜”制造的奇迹。
但苹果的成功,显然不可能依靠乔布斯一个人。事实上,一名出色员工=50名平庸员工,乔布斯一生大约参与过5000多次招聘,但能入他法眼的人并不多。他要的人才在面对问题时能找到一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短期奏效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进入苹果公司的都是全美精英,并且他们热爱并传承着苹果的这种文化,形成了苹果公司A级人才的“海盗团队”。乔布斯走的是一条应用创新的路径,他有一个“烤面包机”哲学——抛弃繁杂的技术路线,寻找打动消费者内心的最直接路径。不管是iMac,还是iPad、iPhone、App Store都遵循这种应用创新理念。他所制造的产品都能打动人心。
第二堂课 持续狂奔的“产品挑选人”
很多新公司只有一群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却不知道开发什么产品,“产品挑选人”的作用就是从众多想法中挑选出最关键的。
作为强悍的产品挑选人,乔布斯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聚集于产品,他称之为苹果的地心引力。“没有能够将所有一切集合在一起的‘地心引力’,你得到的就只是一堆了不起的技术片段。这些技术片段无法组合在一起产生伟大的作品。”
乔布斯的商业模式是先用优质优价的iPod(399美元)吸引苹果粉丝,随后推出容量更大的iPod(499美元),再用iPod mini(299美元)、iPod shuffle(99美元)吹响向大众市场进攻的号角,最后推出延伸周边产品iPod Hi-Fi。
再明星的产品也有生命周期,而平台则有着更强大的内生力。乔布斯对苹果的最大贡献可能是把苹果从一个消费电子公司升级为平台公司,以硬件来带动平台的上量,再以平台来扩大新的硬件需求。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也是类似的思路。
第三堂课 做不好品牌,就不是好CEO
乔布斯有一个品牌秘方:**性技术与营销的结合。
乔布斯是苹果的第一大品牌。他拥有强大的煽动力、传奇故事、跌宕人生,以及让人爱恨交织的狠招。1983年乔布斯说服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盟苹果时的说词就颇具煽动力:“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改变世界?”
苹果的品牌基因可追溯到1978年,它们是:理念——如能将心比心地对待客户的话,我们将比别的公司更了解客户需要;重点——优先做好已决定的事,次要的事情予以剔除;做法——人们常以封面判断书本,以业务核心来判断公司,以品质来判断产品的良莠。
苹果是极少的能把顾客纳入到品牌传播体系中的公司,乔布斯从一开始就亲自打理电脑迷的各种组织;他们乐意与用户分享软件或专业知识;他们的产品赋予消费者更高的“权力”
(iPod让消费者拥有更庞大的音乐控制权),因而产生了一批死忠的苹果粉丝,他们把苹果电脑的观念推销出去,影响至深。
第二篇:苹果CEO乔布斯给企业家的五堂课(推荐)
苹果CEO乔布斯给企业家的五堂课
2008-12-16 03:02
老实说,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或许不是经理人的最佳典范,他狂妄、自恋,是个标准的完美主义加精英论者,还认为大部分人都是笨蛋。但这些强烈的个人特质,却也是让苹果电脑如此独一无二的企业哲学。
在近几期《世界企业家》杂志(BOSSLINE.COM)多次的报导中,不难发现斯蒂夫·乔布斯的几项个人特质,包含像是“专注”、“完美主义”、“精英主义”、“专制”等等。如果从经营与管理的角度重新诠释理解,在行销、产品设计与用人标准上,乔布斯都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1堂课:学会专注和说“不”
和其他科技品牌大厂如索尼(SONY)或三星(SAMSUNG)比起来,苹果电脑的产品种类并不算多,这是乔布斯专注的结果。他坚持苹果电脑只需专注在他们擅长的领域,把这些产品做到最好。从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苹果电脑最多只有6条产品线。即使到后来,也只增加了iPhone、Apple TV和一些iPod配件商品。反观索尼,光随身听就有600多种规格,索尼总裁霍华德·史汀格(Howard Stringer)曾哀叹地说,真希望索尼只有3项产品啊。
传统的观念认为,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愈多产品选择愈好。然而每个产品势必耗损企业很多资源(时间、人力、金钱),苹果电脑选择的是稳扎稳打,产品数量虽然少却能攻下市场占有率(iPod约占MP3随身听市场的7成)。
对于乔布斯来说,专注的另一层含义是说“不”。当每一家厂商都推出某一种产品,提供一样的规格,苹果电脑都有勇气与自信给
消费者不一样的。就像苹果公司1998年推出的iMac,乔布斯打破了当时电脑的标准规格,拿掉软碟机,并首度在电脑上使用USB介面。
虽然当时市场并不看好这项决定,但乔布斯深信,iMac被定位在“网路电脑”,使用者会选择用网路来传输、存取资料。这项改变让iMac显得极有未来感,而苹果电脑也完成了创造划时代产品的目的。
第2堂课:把顾客先放在最后
很多企业喜欢声称他们是顾客导向,产品行销人员谦虚地使用问卷或焦点团体访谈(focus group)来接触使用者,直接问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乔布斯却不信这套,他只专注于观察使用者经验,而且是他自己的使用经验。
在科技产品上展现创意,是个人意念的表达。艺术家不可能依赖焦点团体访谈来决定创作方向,消费者也无法告诉企业如何进行科技创新。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说,如果当年他问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会说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而不是一部奔驰的汽车。
美国最大的设计研究所,伊立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派屈克·惠特尼(Patrick Whitney)也明确表示,焦点团体访谈不适用于科技创新,“使用者无法告诉你他们要什么,而是应该去观察并发现他们想要的。”
第3堂课:不计成本追求完美
不计成本地追求完美,是乔布斯的信念,也是苹果电脑杰出设计的秘密。
1999年1月,正当苹果电脑要推出一系列彩色iMac前夕,乔布斯正在舞台上认真地练习他的产品发表演说。一位在场的美国《时代》杂志(TIME)记者事后转述,乔布斯为了让舞台上的新产品看来更加耀眼,即使只是提前1秒钟打亮灯光,他也会一试再试。
回到产品设计面,乔布斯认为设计指的是产品“功能”而不是外观。为了贯彻他想让科技产品简单好用的理想,一个产品可能经历了无数次的从头来过,他也改良了设计流程,让不同团队同时参与,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线性流程。
完美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是所谓看不见的设计。苹果电脑在意电源开关显示的亮度与颜色,在意电源线的设计,甚至连电脑内部线路的安排也赏心悦目。因为这些细节的视觉与触感,让苹果电脑的产品独树一帜。
为了追求完美,乔布斯不讳言经常会碰到瓶颈。而突破瓶颈的方法,就是停下来。在制作皮克斯(Pixar)动画电影公司的第一部作品《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期间,团队曾停工长达5个月,这段期间乔布斯仍然照付薪水让团队“游手好闲”。如果没有勇气停下来思考、重新想象,就不会有后来一炮而红的动画电影。
第4堂课:只用最顶尖聪明的人
乔布斯有个令人讨厌的恶名:地狱来的老板。他对团队的要求很高,也无法忍受不够聪明的员工。在他最著名的每周一马拉松式会议里,他会和相关团队检视整个事业体,包含上周公司卖了哪些产品、每一个还在发展中的商品、每一个遇到瓶颈的设计,一件一件仔细检视讨论。
你一定会感到纳闷,为什么还是有无数精英愿意跟在这个从地狱来的老板身边做事?
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环境,在这里你可以完成其他地方无法完成的事。比如,苹果电脑推出的任何一款电脑,其独特之处在于作业系统与硬件之间的完美结合。苹果电脑几乎是业界唯一足以兼顾设计软件与硬件的企业,大部分电脑使用的作业软件与硬件厂商是没有交集的。但也因为这项优势,苹果电脑可以发展出从里到外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产品。
要找到最佳员工很难,想自己培养出优秀员工也不容易,最好的办法,就是像乔布斯一样,打造一个竞争者无法取代的环境,和参与者一起完成梦想。
第5堂课:创新=借用与连结
谈到创新,乔布斯总爱引用画家毕加索(Picasso)的名言:“好的艺术家懂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则擅偷取。”他从不认为借用别人的点子是件可耻的事。
乔布斯给的两个创新关键字是“借用”与“连结”。但前提是,你得先知道别人做了什么。
乔布斯时时刻刻关注市场动态,无论是新科技还是新产品问世,在细致观察与充分了解后做改良、借用或连结,是苹果电脑擅长的手段。
MP3随身听iPod和智能手机iPhone是改良市场产品的结果,而当年iMac上的USB介面,则是前所未有的借用与连结。苹果电脑极少自己发明全新技术,他们把技术从实验室拿出来,以简单好用的方式交给一般人。
连结,则需要涉猎多元文化与丰富人生经验。乔布斯一直对设计、建筑与科技领域抱有极高兴趣,他的办公室里总堆满了被他拆解过的电子零件,他甚至会仔细检视同业大厂索尼公司宣传手册的字型、排版和纸的重量,他也经常带着团队参观博物馆以及各种特别的展览,以摄取设计与建筑领域的养分。
再多的技巧,终究还是别忘了激发团队的热情,那是苹果电脑成功的源头。研发出第一代苹果电脑的团队曾经像奴隶一般工作长达3年,他们依旧热爱那种每周工作90小时的生活。因为乔布斯让他们相信,他们所设计的电脑将会改变整个产业、整个时代,他们是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艺术家,他们将无可取代。
不论你喜欢这个人与否,乔布斯特立独行的管理与领导风格,确实带给许多管理者不同的思考方向,重新思索过去习以为常的管理原则,是否依旧适用。
转自:《世界企业家》杂志(BOSSLINE.COM)
第三篇:乔布斯给中国CEO上的三堂课_够你们学一辈子了_这就是差距
乔布斯给中国CEO上的三堂课 够你们学一辈子了 这就是差距
2月24日是乔布斯的生日。这个双鱼座男人,在他过去的56年里,人生彪悍,狠字当头。他既是硅谷的首席创新总监,商界贝多芬,IT业的拿破仑,也被称为“美国最粗暴的老板”。就在去年,他骂过谷歌的“不作恶”是狗屎以后,又痛骂Adobe Flash。
但是,乔布斯正变得虚弱。他的近况不太好,甚至有谣言说他“只有六周生命”。在最近曝光的照片里,他依旧身着标志性的New Balance鞋、牛仔裤、套头衫,不过显得消瘦、步履蹒跚。他牵动了全球的眼光,大家都在猜想,离开乔布斯的苹果该走向何方? 不管如何,有理由相信:乔布斯为这个世界透支了生命。乔布斯在斯坦福曾经有个著名的演讲:“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判断重大决定时,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全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乔布斯对中国商界也有着标杆性的意义。他是田溯宁眼中的梦想战士——不逊于雷锋、杨振宁、陈景润的英雄;他是李开复眼中的创新教父——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他是马云眼中的趋势大师——热情、主见和雄辩;他是王志东眼中的大侠——类似于《侠客行》里的石破天;他是潘石屹(博客)眼中的冒险商人;他是唐骏眼中不求物质的理想派。
乔布斯有很多标签。对于中国CEO而言,什么才是乔布斯最重要的东西?我想,乔布斯给中国CEO上了三堂必修课。第一堂课:深度理解“人性”,而非技术。不少人会疑问:为什么不是设计? 我认为,在乔布斯的哲学里,设计很重要,设计是手段,但不是本质。如果设计是乔布斯的关键法则,那又如何解释NeXT的失败?当时的NeXT电脑可谓酷的一塌糊涂。
先看看最近的热点:苹果市值超过微软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超越了一个惠普。这是很奇妙的超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软算是乔布斯的头号大敌,他靠着痛骂微软和盖茨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个性。而惠普,则一度是乔布斯特别想赶超的公司,事实上,乔布斯的硅谷之梦起源于惠普。
苹果的超越,的确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公司的胜利,也是一种路径的胜利。相对于微软、惠普这种技术大拿型公司,苹果市值的狂飙,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是移动互联网。依靠iPod、iTunes、iPad、iPhone等终端,乔布斯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移动帝国。
很有意思的是,近10年来,IT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非技术派先驱的苹果基本都踩对了点——从PC到消费电子,从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乔布斯靠的不是一种技术导向,说我要称霸移动互联网什么的,而是基于深度理解“人性”后的殊途同归,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基于“人”的竞争力。乔布斯的人本竞争力有三个关键词:
1、乔布斯的哲学是“做正确的事”。这个正确,指的不是技术,不是设计,不是美学,而是“人性”。
事实上,乔布斯眼中的“正确的事”,在一开始都显得很反传统、非主流。举个例子,1998年,乔布斯推出iMac的时候,机器没有软驱。现在看来这没有什么,但在当时引起了媒体和顾客的强烈抗议。一些权威人士分析说,缺少软驱是一个致命错误,iMac注定会失败。
乔布斯当时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驳。他说,“看吧!你应该要做正确的事。就拿软驱来说,人们就是脑袋不清楚。谁要把4GB的硬盘资料备份到1MB的磁盘上?” 乔布斯相信,软驱将逐渐被淘汰。抛弃软驱、使用USB接口后来成为iMac超前一步的亮点。
乔布斯靠着这种对消费者心理的“深潜”,不断制造颠覆,再比如iPhone。iPhone的多点电感触屏,采用的并非笔触屏(电阻式触摸屏),而是更为先进的指触屏(电容式触摸屏),用手指点就可以。而那种笔尖才能点的触屏,很容易发生误点或漏点。
另一个细节是,iPhone有红外感应功能。当你将iPhone贴着脸部打电话时,iPhone会自动关闭屏幕省电。
这并不是多高明的技术,但为什么不少标榜以人为本的公司却没想到?
2、打造A级人才的“海盗团队”。1名出色员工=50名平庸员工。
募集网络一流人才,或者说组建由一流的设计师、程序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A级小组”,一直是乔布斯最核心的工作。乔布斯一生大约参与过5000多人的招聘,估计能入他法眼的人并不多。
乔布斯发现人才的一个法则就是,拷问这个人才的基本面、激情、创新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比如他会问一个必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不少人被问倒。这是因为,乔布斯要求,面对一个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一流的解决方案,而非短时间奏效的解决方案。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就对在苹果的这段经历印象深刻。李开复加入苹果时才28岁,当时是在语音识别项目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有一些人比李开复还小。但他们是美国软件业的精英,他们热爱并传承着苹果文化。在苹果,“感情用事”可是个重要词语,苹果的设计师称呼自己的产品为“这个伙计”。
正是这种独特气场,才是苹果能够做到“深潜”的核心。
乔布斯1994年在麦金塔诞生10年时有一段真情告白,可以作为他理解“人性”的一个法则:“唯有深入问题的核心,才能明白其复杂性,也才能找出其根本的解决方案。大部分的人做到这一步,通常就会停下来。可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却会继续探索,最后终能找出隐身于问题背后的症结之所在,进而提供一套漂亮而优雅的解决之道。这就是我们在设计麦金塔时的野心。”
3、应用创新是王道。什么是创新的关键? 不少公司认为技术、研发费用是关键,而乔布斯却认为,钱不是关键。先看看微软的研发投入。2006年,微软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为60亿美元,2007年又提高到75亿美元。苹果公司在研发上的投资比微软少得多,但是获得的收益并不少。乔布斯曾讽刺微软说,“这就表明,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得到的。” 而苹果市值超微软+惠普的背后,也意味着游戏规则的变化:一个 由“技术创新”驱动的时代徐徐落幕,一个“应用创新”时代的大幕已然开启。
乔布斯走的其实就是一条应用创新的路径。他擅长激发创意人才的潜力,产品都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乔布斯信奉“烤面包机”哲学——抛弃繁杂的技术路线,寻找打动消费者内心的最直接路径。不管是iMac,还是iPad、iPhone、App Store都遵循这种应用创新理念。
苹果公司内部有不少这样的故事。1980年的一天,乔布斯带着一本电话薄走进一场设计会议,并把电话薄扔在桌子上。他说:“那是麦金塔能够做的最大尺寸,绝对不能更大。如果再大,消费者会受不了。”
当时,房间的人都傻了,这本电话薄只是过去出现过的电脑的一半大小,实现它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些电脑配件、CPU等绝对无法放进那么小的箱子里。后来,他又要求把笔记本电脑做到最薄,甚至能放到牛皮纸袋里。
当然,乔布斯也有不少大的失败,比如NeXT电脑、PowerMac G4电脑、Apple TV。他也并非能够完全搞定消费者的神人。但对中国CEO而言,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应用创新模式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第四篇:给后进生的五堂必修课-后进生转化
给后进生的五堂必修课
文/王兴龙
第一堂课:激扬理想
“命运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
我经常听到一些高中的班主任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我们即使不能成才,但一定要成人啊。”这话听起来是多么的语重心长、充满爱意,但如果我们是后进生,我们能接受这充满歧视的“爱”吗?就连封建文人都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难道不能平等地去对待后进生吗?
“无以成才,安能成德”,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如果长期不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的压抑,我们怎能期望心理压抑者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呢?用这样的观念去教育学生岂不是“缘木求鱼”?给他们以平等的待遇,激扬他们理想的风帆才是转化的关键。我给他们上的第一课是一个故事。
一只鹰蛋落到鸡窝被孵化出来后,就被当作一只鸡,过着鸡一样的生活。由于长相古怪,他被歧视与欺负,备感孤独与痛苦。一天他跟着鸡群在吃谷子,天边掠过一道黑影,鸡们惊惶失措、四处躲藏。危机过去,他问伙伴:
“那是一只什么鸟啊?”
“那是一只鹰,至高无上的鹰啊!”同伴告诉他。
“我要是能像鹰一样飞有多好!”
“痴心妄想,连鸡都为你的丑陋而感到丢脸,你怎能像鹰一样飞呢?”
讲到这里我告诉他们,“你们都是鹰啊,是鹰的后代,但你们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翅膀”。这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瞬间的光亮,于是写下了雍正的《庭训格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此后我又采用各种方式激励确立他们的信心。
第二堂课:指明方向
“老师,我要作鹰,但我的才能在哪里?”,答曰:“心在哪里,才就在哪里。”
针对学生的迷茫,我又给他们讲了第二个故事。
某晚,一位昆虫学家和一个商人在公园散步,猛然,昆虫学家惊喜地说:“一只蟋蟀在叫,而且是一只极品的黄蟋蟀。”果然他们捉住到了一只。商人很奇怪:“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又走了一会,商人忽然惊喜地叫道:“金币的声音!”他弯腰,果然捡到了一枚硬币。昆虫学家也很奇怪,因为他也没有听到。
于是我告诉他们,“你们的心在哪里,你们的财富与才能就在哪里。只要用心,你们可以学好任何一门技能,只要有心,处处都是你们的才能。”时至今日,曾经问我“我的才能在哪里”的女生,已经是地区小有名气的邮票经营者了。
第三堂课:教会方法
“老师,我已尽力了,但我做不到。”问曰:“你真的用上所有力量了吗?”
针对后进生在进取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我又给他们讲了第三个故事。
一天我到河边散步,看见一个小男孩在沙地上热情地工作着,他在堆长城。可是“工地”上意外地有一块大石头,于是他咬着牙,呐喊着,想去把它搬开,但毕竟石头太大了,他于是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走过去问他,他沮丧地抽泣着说:“我已经尽力了,但我搬不动它。”我对他说:“小伙子,你说的不对,你没有请我帮助。”说完我把石头搬走了。
我告诉学生,你可以把困难列在一张纸上,纸的另一边列上你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包括别人的帮助。你要善于使用你所有的力量。
第四堂课:教会沟通
“老师,同学们不喜欢我,不愿意帮我。”答曰:“你要学会沟通,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针对他们的敏感与孤独,我讲了第四个故事“孤僻的狗”。
有一只孤僻的狗,走进了一间四壁都是镜子的屋子,镜子里照出许多狗的影像。看到这么多狗同时出现,它大吃一惊,龇牙咧嘴,发出阵阵低沉的吼声,却发现镜子里的狗也正对它怒目而视。
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对别人不友好,别人怎么会对我们友好呢?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第五堂课:耐心等待
“老师,我按你说的做了,但没有效果啊?”答曰“蛋壳里面有奥秘,等待飞翔。”
针对后进生急于求成的心理,我给他们讲了第五个故事。我问他们,一只鹰的蛋怎样才能飞翔,他们说:“要有适宜的温度孵化成雏鹰,要汲取必要的营养长出丰满的羽毛,还要经过锻炼,才能飞翔。”于是我告诉他们,量变引起质变,耐心努力,等待飞翔。
第五篇:践行群众路线要上好三堂必修课
践行群众路线要上好三堂必修课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上好三堂必修课,就是心系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心系群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系群众是扎实走好群众路线的前提。一要狠刹“四风”。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二要牢记宗旨。要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章、党史,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锤炼,从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把党的根本宗旨内化于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一种追求。三要尊重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尊重群众。
践行群众路线必须联系群众。一是联系群众要真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多走田间地头、常入村寨屋舍。要善于和群众拉家常,说群众常说的话、愿意听的话、听得懂的话。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坚实而科学的现实依据。二是联系群众要用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创新举措,丰富联系群众的手段。例如,不断完善县处级领导联乡帮厂、县直机关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乡镇干部驻村等一系列制度;在行政村和社区全面设立群众工作站,定期定点联系服务群众。三是联系群众要恒心。要充分总结和运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避免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一阵风”。
践行群众路线必须服务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说到底是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一要突出重点。要围绕群众利益服务群众,根据涉及群众利益的程度确定工作的重点,分清轻重缓急。要针对群众期盼服务群众。“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要倾听百姓呼声,倾力满足群众需求。要关心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低保五保户等弱势群体。二要提升能力。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注重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让年轻干部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经受锻炼、接受考验,丰富经验,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三要务求实效。服务群众要做出具体量化的公开承诺,定期检查督促落实。干部考核要纳入服务群众实绩指标,检验干部服务群众的成效要让群众来评判,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