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

时间:2019-05-15 05: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

第一篇: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

桂林市全州县传统婚俗文化探析

学院:环境与资源

姓名:王海明

学号:200911201050

全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北端。东南、西南、西北分别有都庞岭、海洋山、越城岭山脉环绕,一条湘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县。全州不仅依山临水,而且湘桂铁路和322国道呈平行状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由于地势环境与交通环境的得天独厚,全州历史悠久,不仅风景秀丽,且人才辈出,文化底蕴也较为浓厚,由于大力推广教育,再加上曾分属湖广及广西,接受了两地的文化熏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在民俗方面,也较之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一、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分析

全州县虽然存在瑶、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但汉族还是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在此所提的全州传统婚俗指的就是全州县汉族人民一直所沿用的婚俗礼仪。

(一)全州传统婚俗礼仪

全州传统婚俗与中原汉族传统婚俗大相同,但也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显示着全州地方民俗特色。

1、恋爱

在传统的全州婚俗中,与中国汉族传统婚俗一样,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旧时男女之间连基本的接触都不敢有,更不可能有自由恋爱。因此,在解放前,尤其是封建统治时期,全州的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开端不是源自男女之间的感情确立,而是完全由媒人连线,凭媒妁之言打下结婚基础。在全州,农村议婚中有一个重要程序,叫“看旦”,又名看家门、查家。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花姑娘”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方家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期间由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看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2、定亲

在流传已久的全州传统婚俗中,定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媒人的双方奔走之下,如果男女双方父母都满意了,男女二人便可在父母的许可之下定亲。定亲在全州被称为“下定”,而对于女子而言也称为“放旦”,即放定在某个地方的意思(在全州话中,„旦‟就是地方的意思)。

定亲的首要工作就是“合八字”,即拿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过,看是否有相克的情况,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订亲的凭据。合八字在旧时全州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它不但影响到夫妇的幸福,而且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因为据说如果女人的八字“克夫”,结婚后丈夫就难免一死;反之,如果男人的八字“克妻”,结婚后妻子也难免一死。女人的八字如果犯了“扫把星”,结婚后便会使丈夫家里不断发生乱子。由于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全州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合八字”的谚语,如:

自古白马不配牛,羊鼠相见一旦休。

金鸡不与狗相见,青龙见兔泪交流。

猪猴相见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头。

蛇配虎、男克女。

猪配猴,不到头。兔见蛇,如刀割。

白马怕青牛,乌猪怕猿猴。

黑狗不能进羊圈,庚鸡见犬泪相流。

又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命长寿。

黑鼠黄牛两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

龙鸡更久长。

按照这些谚语的说法,如果生肖相克便不能成婚,如相配则被认为是美满姻缘。旧时的全州人,无论贫富都对此深信不疑。只有八字合好了,才有下文,也就可以下定了。

下定时男方需准备好担子,包括糯米做的粑粑、酒、肉(肉要正菜,即猪的腿肘子肉)、布(一定要四匹)等,来到女方家宴请女方的近亲,定下婚姻关系。

然后,是报日子。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人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在媒人的说服下,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日子定下了,这门亲也算是最终确定了。

3、婚礼前的准备

定亲之后就要开始做婚礼的准备工作了。由于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婚礼的过程相当繁琐,因此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也比较复杂。

在婚礼前的日子里男女各自为婚礼而筹备,男方主要是在物质方面要做足准备,而女方除了要准备好嫁妆以外,还要努力做鞋,要赶在出嫁前做出很多双鞋,用来送给自己的父母亲人,媒公媒婆,未来的丈夫和公公婆婆等。

另外,从出嫁前的一个月开始,女子便开始“哭嫁”,每天早上起床前躺在床上便要哭一场,哭诉的内容大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自己不能常伴身边的愧疚、对父母家人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等。女子的母亲通常都会陪哭,哭的内容主要是教诲女儿出嫁要从夫,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不要惦记家里等等。

4、婚礼过程

传统的全州婚俗中婚礼非常隆重,前后要办上三天。头一天男方家里便开始搭灶、杀猪、打酒,准备酒席。还要请鼓乐班子(一班七人,有钱的人家往往请两班),请到后,要一连吹打三通,以便通知左邻右舍,将喜事宣扬出去,壮大声势。

第二天,男方要赶猪赶羊、送酒、大饼、果盘和鸡鸭等家禽去女方家,供女方家里宴请宾客,同时,还要送去为新娘准备好的嫁衣头饰,这是确保翌日顺利迎娶新娘的必要准备。因此,在全州历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双猪双羊换架梁床,四鸡六鹅换床被窝(即被子)”。男方送去的物品上面都要放上贴有红纸的柏子青,喻四季长青。而这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出阁前的大日子,因此也非常隆重,不但要把重要亲戚都请来喝喜酒,还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另外,在这一天的晚餐期间还要由两位陪花姑娘(即伴娘)陪同,新娘在堂屋中间,双膝跪地,向客人们拜请“压笼钱”(因拜得的钱要压在箱底而得名,实际是女子出嫁后的私房钱),全州话中还有一种说法称为“拜姐钱”。

另外,全州县还流行一种叫“坐堂红”的风俗。男女青年结婚的前一天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方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第三天,是结婚的“正日子”。所谓“正日子”就是男女成婚的良辰吉日。程序分为以下几大类:

迎亲。这日一早,在新郎的带领下,迎亲队伍便前往新娘家迎亲。迎亲队伍主要由新郎、新郎的几位亲友、媒婆、陪花姑娘、鼓乐队、还有轿夫组成。当队伍到女家门前时,女方的孩子们赶紧在门前架凳阻拦,俗称“拦轿”。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额硬币后他们方才让其入内。“拦轿”习俗是原始社会“抢婚习俗”的残留,最初的涵义是为了保护自家女子不被异族部落抢去,但经过久远流传,在全州已经演变成新娘家人对女婿的一种磨练以及对新娘的不舍了。进门后,新郎先拜岳父母,并给众亲友敬烟,男家主事随后呈拜贴,拜女方祖宗、拜亲家。然后在新娘家吃过午饭,下午才接新娘走。新娘临走前先由自己的兄弟背着拜过祖宗,才能上轿。上轿前还需“哭嫁”一番,这次哭嫁要比先前每天早起时的哭嫁更为热烈,全州俗称“哭新娘”,哭时顺序很有讲究,须先哭祖宗,后哭在世,所哭内容多为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咒骂媒婆和接亲之人,也有的表达自己婚姻不能自主的愤怒等,词意恳切,曲调委婉。

在全州,哭艺如何常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家庭不兴旺,不哭为人笑其忘本。这时母亲往往也陪着一起哭,母女俩难分难舍,新娘迟迟不肯上轿。上轿时辰一到,唢呐手便来到新娘闺房门口“吹”促新娘“出亲”,但新娘一般不会轻易“出亲”,而是继续号号啕大哭,以示依恋,通常如果新娘出亲时不哭不“赖”,则会被人骂为没良心,会被人嘲笑成“一口粑粑一口糖,有了丈夫不想娘”。为了赶上吉时,男方带来的媒婆和陪花姑娘便努力劝新娘上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要强拉上轿。上轿以后,女方还要派出两位小孩来“压轿”,一般是一男一女,喻为“金童玉女”。“压轿”也是表示女方家长和亲友对新娘的不舍,因此,压轿的小孩一路上都会吵着轿子不能走得太快。在迎亲队伍走出约一里路时,新郎就会掏出红包给压轿的小孩,让其下轿,自行回去。如小孩不肯小轿,新郎就需再添打赏钱,直到小孩满意下轿为止。在来回的路上媒婆都是坐轿子的,一般新娘坐的是八抬大轿,媒婆则坐四抬小轿。

接亲。

在估计迎亲队伍快到家时,男方这边便派出接亲的队伍在家门口接亲。接亲的主要任务是由一位有子有福、能说会道的“接亲婆”来完成。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福禄双全的女人来做“接亲婆”,主要是因为旧时婚礼常常忌讳命途多舛的人参加,所以需要这样一个命好的妇女,图的是个吉利,是希望新娘将来也能像“接亲婆”一样大福大贵。当花轿在家门口落定时,陪花姑娘将新娘扶出,这时,“接亲婆”便端着一个米筛上前在新娘的头上转几圈,再抓一把米扬手撒在新娘的头顶,意为替新娘压惊辟邪。

另外,米筛里除了米以外还装着一把尺、一盏灯、一块黑布。一把尺,喻为让新娘在进夫家门前先衡量一下自己,日后言行要自重恭谦;一盏灯,预示着新娘来到夫家人生路将越走越亮;一块黑色的布,是代表新娘的婆婆来与新娘会面(之所以不是婆婆亲自出来迎接,而是用一块衣布来代替,是因为这样既行了见面礼,又端起了婆婆的架子,给了媳妇一个下马威),此外,还有四朵贴有红纸的柏树青,新娘见到柏树青后,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同样贴着红纸的四朵四季青,撒在柏树青中间,意为与新郎会合。

新娘进屋。

新娘在进洞房前,必须先解开事先系在房门上的两个红绸结中的一个,另外一个由接亲婆代为新郎解开,喻示新娘新郎都愿意改掉以前的坏毛病,日后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然后新娘才能进新房,进新房后坐在床上,这时家婆才亲自出来,用梳子象征性地为新娘梳梳头,表示对新娘的关爱,而新娘则需行磕头礼,表示感谢。家婆走后,有一个小孩(一般为女童)会端出一盆清水来到新娘跟前,请新娘洗手,意为替新娘接风洗尘,新娘洗毕,会丢九个铜钱(解放后铜钱渐少,便用硬币代替)到盆里,表示对小孩的打赏和感谢。接着,小孩又端出一杯糖茶,请新娘喝,新娘喝过以后日子就会甜甜蜜蜜。礼毕,新娘便坐在房中,等待拜堂。在等待的过程中,新娘只能端端正正地坐着,千万不可躺下,躺下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将常卧病在床了。

拜堂。

拜堂一般是在黄昏时段。在拜堂前,全州还流传着一种叫“讨钥匙”的风俗。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的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红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新郎请新娘出来拜堂,先拜祖宗、高堂、再拜亲友,从至亲的外公外婆舅叔姑姨一直往下拜,拜到哪个亲友时,哪个亲友便出来在新郎新娘面前丢个红包做礼钱,并说些祝福的话。礼钱不论多少,只表心意。拜堂完毕后,新郎再把新娘送回洞房,晚宴席间,因旧时妇女羞于见客,所以只由新郎出来向前来道贺的乡亲故友敬酒道谢。

闹洞房。

在全州,闹洞房另有别称,称为“喝抬茶”、“吵茶”或者称为“吵房”。这是因为全州人民有着特殊的闹洞房的方式。全州人闹洞房不分男女老少,只求热闹喜庆。吃完晚饭,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提着自己准备好的一锅菜和四个盘子(即四盘瓜子花生等小吃)来吵茶了。先是轮番敬新郎的酒(自己带来的菜就做敬酒用),每敬一杯酒都要以诗的形式讲一句“彩话”,也称为“呓诗”,呓不出来的,或者呓得不好的,新郎可以不喝酒。待把新郎灌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喝抬茶”。“喝抬茶”的意思就是要新郎新娘两人合抬一杯茶,轮流敬给在场的每一位喝,但被敬的人并不会轻易就喝下这杯茶,而是要出尽难题先把新郎新娘戏弄一番,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肯把茶喝下。吵茶的人所出的难题应有尽有,完全不顾新郎新娘的感受,如果新郎新娘不肯照做,就点鞭炮往新郎新娘脚下丢,直到他们乖乖照做为止。因此,往往到天亮也没有办法敬完所有人的茶,所以吵茶通常都是要吵到将近天亮,大家才肯散去。新郎新娘只能在天亮之前睡上一两个小时。

翌日,新娘还要早早起床,去催促长辈亲戚们起床,并为他们端上洗脸水,以示尊敬。早饭过后,新娘还要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陪嫁箱子打开,一一向亲友展示自己的嫁妆、衣物和有多少“压笼钱”。然后亲友们便相继离开。整个婚礼也算完满结束。

5、婚后

在全州,新娘在婚后的三天是绝对不能洗碗的,因为全州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新娘如果在新婚还不出三天便洗碗,以后就会败家的。但除了洗碗,其他事情都可以做,而且要听家婆吩咐。婚礼过后七天,新娘娘家会来一个兄弟接新娘“回门”,即回娘家住。新娘临行前,由家婆做好担子,作为礼物带回娘家。新娘接回家住七天后,再由其兄弟送回,回来时带回娘家做的担子,表示回礼。

(二)结语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婚俗折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全州传统婚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人已经很少能见到那样繁琐而隆重的婚礼了,笔者通过对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全州老人进行多方走访、调查才能详细了解到全州传统婚俗的细枝末节,并作详细纪录,这应当也有助于现代的全州人了解全州的过去,以便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扬长避短,建设好全州的未来。

另外,通过对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考察,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全州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纯朴的乡土人情,更能从中透视全州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全州传统婚俗还会不断流变,对全州传统婚俗流变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全州传统、民族特质和文化心理,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

第二篇:传统婚俗文化

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 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

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方择一个吉日,带一些礼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的说法是: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盖头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说源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于 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在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女须由家人背著上轿;据说新娘双脚招地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因为嫂字有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男家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

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礼品回娘家祭祖,再随丈夫回到夫家;归宁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不方便,若夫家离娘家很远的话,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20、酒筵:酒筵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繁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22、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婚礼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爸妈”。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婚礼用品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中式婚礼中必备的物品有:

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婚礼禁忌

1、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2、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3、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4、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少数民族传统婚俗

瑶族

择偶标准 劳动择偶

在林间,姑娘看上了到此吹笛或木叶的小伙子,就会带上采八角的小竹篮采八角或砍柴,不轻易地出现在男青年的视野中。男青年便主动去帮助姑娘采摘八角或打柴。他们边采边交谈,双方有意,互送信物并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不合心意就友好分手。布依族 择偶方式 浪哨

浪哨亦称“赶表”、“玩表”,其中重要方式就是情歌对唱。主要是通过唱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多是在赶场天和节气天。同时在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在浪哨时都要互相甩打糠包。青年男女在对歌浪哨之前,看中谁,就用糠包去打他(她);喜欢谁,就专门去接他(她)甩过来的糠包。糠包成为青年男女浪哨的“红线”,哪个后生被姑娘甩去的糠包打中并接住,他就是那个姑娘的情侣。然后,以糠包为凭,就成双成对地邀到一旁去对浪哨歌,倾吐爱慕之情。海南苗族 咬手

指在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会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彝族婚俗传统 抢婚

抢婚是彝族的婚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在迎亲时抢婚只是一种礼仪形式,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重。通常,去抢亲的,是男方的一伙伴,并偕同其它迎亲者前往女家,以假抢婚的形式把新娘“抢”走。并且按照彝族的习俗,女子一旦被“抢”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正式缔结为夫妻。三天后新郎新娘各背一捆柴到女方家回门,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主人便会热情招待新郎。当天姑娘携带着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跟着小伙子回到男家。如果女方父母反对,就会扣下女儿,把新郎赶走。壮族

夜婚

夜婚也称火把婚,是桂北部分壮族地区的婚俗,婚期晚上,即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方家去迎娶新娘,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娶。

第三篇:婚俗文化

浅谈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

摘要:婚俗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婚俗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繁杂 ,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岭南、婚俗、文化

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随之变化,这昭示着岭南地区社会的进步,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岭南地区的汉族婚俗文化从不同区域可分为三类广府婚俗、客家婚俗与潮汕婚俗,另外还有疍民婚俗和其他一些婚俗习惯。

一、广府婚俗指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婚俗习惯。在20世纪80年以前,广州的婚配嫁娶按时间先后可分为3个阶段。

①婚前礼,婚前礼又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是日要请酒祝贺。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亲。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②正婚礼,新娘到男家后当天的礼仪。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③婚后礼,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兴起新式婚礼,并将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留念。

婚礼前,先通过婚纱影楼照婚纱相。通常,新郎、新娘会提前请自己的未婚朋友做男傧相、女傧相(俗称“兄弟”、“姐妹”)。婚礼当天,新娘由“姐妹”陪同到预先约定的美容中心做发型、化妆;而新郎的“兄弟”则装扮花车:在轿车上挂上或贴上鲜花、丝带、彩球,车的正前方则矗立一男一女2个洋布娃娃。吉时一到,新郎领着众“兄弟”到新娘家接新娘。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会严守层层大门,不让新郎轻易接到新娘,而且与新郎及其“兄弟”唇枪舌战,索取“利市”(俗称“姐妹钱”),拿到一封“利市”开一道门,有的还会藏起新娘的鞋,直到新郎“求饶”、“认输”才放新娘出门。这时,众兄弟、姐妹才热热闹闹地簇拥着新郎、新娘去男家。有的时候,尽管新娘家离酒楼近在咫尺,花车也要特意绕个大圈子经过吉祥路、长寿路、万福路、百子路等,以取好“意头”。随后,新娘由新郎陪同返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婚宴中,新郎、新娘每席必敬酒;宴毕必敬茶,宾客则以“利市”相赠。整个婚礼过程,有的新娘会换2~3套衣服,迎宾时穿西式白色婚纱;宴中着传统红色裙褂;宴毕送客时则换艳丽旗袍。婚宴的菜谱也很有讲究,如是初婚,必有“烧乳猪”这道菜;还有红枣莲子汤,取“早生贵子”之意,有甜汤甜糕,取新婚甜蜜之意。婚宴后,主家还会向来宾回赠“利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选择旅行结婚。

二、客家婚俗指梅州、河源、惠阳等地区客家人的婚俗习惯。客家婚俗一般要经过“六礼仪式”:

(1)说亲。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

(2)送定(札定)。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妆奁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3)报日子和送聘金。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5)接亲与送亲。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闹房,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 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

圆房,不少地旧俗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

请三朝,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三、潮汕婚俗指汕头、潮州和揭阳地区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

(1)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2)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3)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

婚宴队,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

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4)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 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

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新婚三天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闹洞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四、疍民婚俗指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婚俗习惯。疍民们的婚俗,虽和陆上居民一样,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其婚庆有自己的特色。谈婚时,先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相士推算,如算得双方八字无碍,媒人再将两边的家庭详细情况通告对方家长,然后双方家长再商酌礼金,若男家不允女家提出的条件,便封回一个红包,把年生送回,此门婚事便告吹了。饼礼则同陆上居民大同小异,突出不同的是要加槟榔五十七斤。婚礼宴客也不在艇中进行,而是择一开阔、平坦的沙滩,以地当席,海碗当杯,畅饮庆祝。

五、其他婚俗,是岭南特有的一些婚俗习惯,有一些特别的称呼。

童养媳,长江长期以来有带童养媳的风俗,俗称“新婢子”。过去产生童养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男轻女;二是一些人家娶媳妇

困难。生女孩者常在一二个月内将婴儿送给别人,收养者只需出几斤猪肉和细面。如果将来不做儿媳妇,也可将其出嫁,获取聘金。

过去童养媳结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十五六岁结婚者不少。仪式也很简单,一般不请客,不拜堂,除夕日吃过面碗鸡便同房,俗称“合卺”或“圆房”。婚后夫妇感情多不太融洽。

赘婚,男到女家结婚,长汀俗称“打合同”或“招亲”。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前者指婴儿时抱来长大后配童婚(有男孩匹配),后者指抱养来后等着生郎的。因无男孩将新生女儿与人“打合同”的则很少。“打合同”主要条件是生的孩子两姓平分,男方对女方父母负责生养死葬。结婚仪式也较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的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

转亲,城乡均有此种婚姻,但为数极少。

换亲,兄妹双双互换结成夫妇。两家均可省去聘金、送礼等费用,接亲、拜堂等仪式照样进行。这主要出自家长的意图,双方男女并无爱情基础。

改嫁,寡妇再醮与离群的妇女再婚,过去在社会上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

普通婚姻相同,如不能穿红衣,不能在厅堂正门出门,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妇不改嫁他家,招男子来家结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并与翁姑有感情不愿离开所致。离婚妇女也有离婚不离家的,与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与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外,其地位与离婚前相同。

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成婚。由于广东城乡多华侨,许多侨居国外的子弟,到了当婚年龄希望在家乡找一女子为妻,以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可是隔山隔海,路远迢迢,回乡不易,只好由父母物色一中意的女子,按照俗规,从过礼纳聘,到定下婚约,一一遵行礼制。但到了完婚之日,儿子未能归来,拜堂时,便以公鸡代替新郎,一样为公鸡披红挂绿,梳头扮髻,吟诵祝词。新娘花轿一到,由一中年妇女手捧公鸡去迎娶新娘,公鸡与新娘进入厅堂后,一样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公鸡与新娘相拜,一切过程均与真正的婚礼一样。婚礼的当晚,公鸡还要缚在新房中与新娘共度良宵,直到次日清晨才能将公鸡捧走。有的婚后丈夫十年八年回不来,妻子可领养一个男孩作为后嗣,俗称“螟蛉子”。

第四篇:农村传统婚俗

农村传统婚俗

游在城市里的鱼

在农村结婚是很繁琐的一项仪式,在结婚的前2天,就要叫媒人、内亲、帮厨的人来吃饭,第二天早上,就要从內亲中挑选几个挑担和媒人一起去女方家。挑担人很累的,要把给女方的猪肉、喜糖、喜烟…还有八个果子包(红枣、花生、桂圆等),一起挑过去,媒人要把给女方的聘金、厨房师傅的礼包等拿过去。以前生活紧张,聘金基本不会到位,就需要媒人去游说了,媒人是很辛苦的,婚礼结束后,男方会给媒人一个猪腿、一条香烟、2瓶酒,作为答谢的。

真正结婚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吃过早饭就要挑选十几二十人小伙子去抬厢,抬厢子的人就要看女方嫁的东西多少而定(抬厢子的人要带2刀猪肉,2只公鸡过去),4个吹喇叭打锣鼓的,4个伴娘,加上媒人(媒人还要带上子孙袋,里面装谷粒、米粒、鸡蛋及其他干果,到女家交给女方,晚上回来,女方家会增添一点,再带回男方家),一队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到了女方家,女方帮厨的人是要拦门的,媒人给了红包之后,才可以进屋喝茶。

吃了中饭之后,女方家就要举行出嫁仪式了,仪式分2部分,一是哭嫁,妈妈在女儿房间,帮助她化妆,去脸上汗毛等,边做边哭,一些亲戚也会进来,边哭边给红包给新娘。另一边,女方要在厅堂中央放一个米筛,在米筛上点一盞油灯,点好灯,女方帮厨的人,就把给男方的嫁妆搬出来,过下灯再搬出去,女方给男方抬厢子的人,每人一包香烟,她们就开始捆绑嫁妆。等一切准备就绪,新娘要出门前,女方就要和媒人要还没给足的聘金了,一旦女儿一出门,聘金就拿不到了,这时媒人就要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去圆说了,真的过不去了,也会给点,男方的伴娘也会用力把新娘推出门。新娘出门,也会带4个伴娘,一个拿红尿桶的男孩,一个拿万年青的女孩。

到了男方家门口,男方母亲要出来接红尿桶和万年青,每人给一个红包,并会添子添孙地给几次。这时男方帮厨也要出来拦新娘,红色拿足了才让她们进去。大堂里已排好了拜堂的东西,八仙桌上摆着三牲、托盘,地上放新婚的被子,新娘子站在被子后面。这时只听大家说:猪古(公猪的意思)出来了,只见2个人拿着米筛、竹枝,把新郞赶到新娘边上。主婚人宣布拜堂开始,帮厨人就会把亲戚按辈份,一个个请上高堂,让新娘新郎拜三下,亲戚就会拿一个红包放在托盘上。拜堂结束,大家会把新娘新郎一起推倒在棉被上亲热。

吃了晚饭之后,就要开始撒帐了,这是个很热闹的环节,一开始撒帐就要开始唱撒帐歌,众人喝彩,拿喜烛的、提酒壶的、捧果盒的都要唱各自的歌,到新房之后,开始正式撒帐,撒帐人没有唱好,大家会罚他酒,唱好了会获他酒,总之要让撒帐人喝酒。撒好之后,大家开始闹房、与新郞划权唱酒,闹到大家都精疲力尽了,再撒个团圆帐,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p1

p2

p3

p4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第五篇:西藏农区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西藏农区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以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扎西岗乡玉妥村为例

旦增 仓木啦1

(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婚俗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西藏农区的一个典型——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扎西岗乡玉妥村为例,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呈现了西藏农区的婚俗文化及其变迁。涉及的内容包括择偶标准、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后居住方式以及社会成员对婚俗有关内容的观念等方面。

[关键词] 西藏农区 日喀则 婚俗文化 变迁

人类社会的安定靠两种力量维持,制度是其一,其次便是民俗,民俗对于社会控制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具有弹性的约束。婚姻习俗无疑是各种民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规范着一个地区的人员的流动与交换,也言说着这个地区的群体对于内与外、天与地等的宇宙观念。一个地区的婚俗与它的生态地理、历史变迁、对外交往等方面都紧密相连。西藏的农区和牧区以及各个农区或牧区之间,在婚俗以及其他风俗习惯上都存在许多差异,但也可能呈现出苯教或佛教文化大背景下的相似。

西藏从来不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地方,从远古到吐蕃,到近代,到现在,西藏都一直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交流碰撞。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藏族的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自身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包括婚俗在内的传统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作为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婚姻习俗,在它的变化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一、研究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旦增(1972—),男,拉萨市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西藏教育及民俗研究; 仓木啦(1973—),女,藏族,西藏日喀则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西藏妇女研究及民俗研究。

1.1 文献资料

本人在文献资料方面,翻阅了很多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其中以藏文文献为主,此外,还有一些西方学者出版的著作。1999年,北京民族出版社以藏文出版了《西藏民俗》,其中有三篇关于西藏婚姻习俗的文章:索次的“西藏传统婚姻习俗之提亲”,次旺的“后藏地区婚姻习俗”,以及直贡·容巴吉罗的“西藏牧区婚俗”。这三篇文章全面而细致地描述了藏族不同地区的婚姻习俗,内容涉及婚庆礼仪、婚配形式、婚姻关系等方面。2003年,西藏人民出版社以藏文出版了《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此书主要描绘了西藏卫藏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从婚礼形式到通婚范围,婚前的筹备工作到婚礼,以及婚后的习俗等,此外,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婚礼对歌和诗词。2003年北京民族出版社以藏文出版了《拉萨婚俗》,作者索朗曲达在书中主要描绘了拉萨地区的婚姻习俗,包括择偶、提亲、订婚、迎亲与婚礼,以及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媒人和舅舅的角色等内容。其中对婚礼宴会、婚礼的筹备阶段以及婚礼对歌和诗词等的描述为笔者提供了很好的比较素材。

很多西方学者对西藏婚姻习俗及婚礼对歌也有所研究,例如:朱塞佩·图斯(Giuseppe Tucci)([1949] 1966),收集和翻译大量的江孜和后藏民歌,在他收集的民歌中有很多婚礼对歌。从整体特点看,多数西方学者关注于西藏的婚姻制度,比如一妻多夫制或一夫多妻制,一些学者从这类研究中探讨西藏的文化传承问题。这类学者有芭芭拉·阿滋(Barbara Aziz)(1978),梅尔文·戈尔斯坦(Melvyn Goldstein)(1971),海蒂·伏杰特(Heidi Fjeld)(2007)等。

婚姻制度当然也是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的西藏社会,90%以上的婚姻都是一夫一妻制。新婚夫妇一般都会与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住在一起,而且,一般情况下婚后妻子居住在丈夫家。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现在仍然存在于西藏的农牧区。一妻多夫制较多地存在于后藏及康巴地区,主要是以几个兄弟共享一个妻子的形式为主。一夫多妻制是一个男子娶姐妹几个为妻,也有的男人娶母女为妻,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相比较之下,一妻多夫制是藏族地区较为突出的婚姻形式。这种家庭妻子主要在家中操持家业,而兄弟几个轮流在外奔走搞副业,所以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冲突。它在维持家庭整体性、避免财产分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到婚姻制度,是因为不同的婚配情况下,婚礼的展现也不同。比如一妻多夫的家庭里,婚礼一般只为长兄举行,弟弟们成年后自然地与长兄共享妻子,不再举行婚礼。这方面做过研究的学者主要有戈尔斯坦(1971)、班觉(2001)、伏杰特(2007)等。

1.2 调查点与研究方法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中部,它由九乡两镇组成,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日喀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扎西岗乡就是九乡其中之一,位于县境中部,面积八百多平方公里,玉妥村是扎西岗乡十二个村庄之一,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

笔者在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进入该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入户访谈是主要的调查方式,在入户访谈的同时,以采访笔记和问卷填写等形式记录了调查资料。入户比例达到该村的60%。问卷填写内容涉及到婚姻形式、择偶标准、提亲、订婚、迎亲、婚礼以及婚后的习俗等各个方面。而本文中涉及的婚礼对歌和诗词,因为当时实地调查的时间有限,均摘自2003年西藏人民出版社以藏文出版的《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2,和同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以藏文出版的《拉萨婚俗》3,并加以翻译。问卷主要由调查者填写,这种方式其实更多的是作为有条理地记录调查内容才采用的。此外,笔者还观察了一些婚礼现场。本文即从访谈与参与观察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指导下,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主要描述对象,以展现西藏农区婚俗文化的特征及其中的变化。

二、玉妥村婚俗文化的展现

2.1 通婚规则

虽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婚姻习俗,但是所有的民族在择偶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规则。在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中,选择谁作为配偶都有许多的限制。首先是不同等级的家庭通婚会受到限制,过去西藏贵族家庭严格恪守等级内婚,通过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家族联姻来扩大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贵族家庭与平民家庭的子女相爱会遭到很多的阻扰。

铁匠、屠夫等职业被视为最低阶层,一般的家庭不会与他们通婚,以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洁性。如果有人违禁,与铁匠或者是屠夫家庭通婚,他们的子孙也将被视为最低等级而受到歧视。笔者在调查点就了解到这样的一个实例,该村有一户人家的儿子在外打工时认识了一个出生于铁匠家的女孩,两人情同意合,不顾等级界限,组成了一 23 作者;洛桑强白。作者;索朗曲达。

个家庭,后来男孩被开除出家支,他们受到全村人的冷落与歧视,被迫搬迁到异地生活。

其次是杜绝近亲结婚,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各地在父系与母系几代内不得婚配上并无一致,有的地方同一父系七代以内不得结婚,而有母系血缘关系的,五代以内不得婚配。另一些地方同一(父)骨系内部根本上杜绝婚配。若违反禁例,则会受到谴责。在西藏传统中,如果近亲结婚的禁忌一旦被打破,夫妇双方将被视为不洁之人。采访中一位老人说: 在旧西藏,这种违禁的夫妻被称为“美蕃、美莫”,(拜粹︽冲)(拜粹︽淬)4,对违禁夫妇的惩罚是将他们裹入牛皮口袋扔进河里,或者实行放逐。因此,在西藏的社会中,姑表、舅表结婚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如今,藏民族的择偶观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贵族之间形成的严密联姻网络已经不复存在,在不违背近亲结婚的禁忌下,藏族年轻男女在择偶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通婚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以该村为例,A户的一家女孩在外打工,认识了一位来华旅游的外国人,两人情投意合,后来移居外国。伴随着社会的变迁,择偶上的禁忌,有的仍在继承,有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早已消失。

2.2 婚前程序

“星相占卜”,藏语称之为“巴仔”,(搬罢︽旦邦), 在择偶过程中被藏族人视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程序,男女双方在提出相亲前,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占卜看相,当家人被告知,属相匹配,则由男方家派一位村中有威望的长者到女方家提亲,若两个人的属相不匹配,将会建议取消婚约或请僧侣到家里做化解的法事,以避免属相的相克。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择配偶及占星计算之后,特定的一个女孩(或男孩)被选定为新娘(新郎),这个时候一般由男方家庭邀请一位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这个仪式藏语称之为“隆强”,(蝶爸︽柏爸)5,但在西藏社会中,也有很多女方家庭访问男方家庭并求婚的,如果新郎入赘新娘家,藏语称之为“马巴”,(扳罢︽斑),招赘的习俗在藏族社会中比比皆是,尤其是民主改革前的贵族家庭中,在无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向外流失家业,女方家都会用招赘形式让新郎入赘新娘家。此次在扎西岗乡玉妥村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招赘的家庭。

Dme 为藏语,意思是污染或玷污。Bo和mo指的是男人和女人。

求婚酒。

“媒人”,藏语称之为(搬半︽脆),一般由迎娶方家的舅舅,或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充当,在整个婚礼中媒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不但需要口齿伶俐,而且要熟悉男女双方家庭的基本情况。如今,在城市婚礼中,请媒人已经成为历史,但在农区的婚礼中,媒人仍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订婚的日子是经过请喇嘛卜算精心挑选的一个吉日,一般情况下,从提亲到订亲都会间隔一段时间,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去筹备婚礼,但是很多家庭为防变卦,“隆强”的日子一般都会安排在求婚后的十五到二十天之内。

订婚仪式在出嫁方家庭里举行,订婚之日,迎娶方家庭带来酥油、茶、大米、小麦以及羊肉等,除了这些,还会挑选一些好的布料及服装赠送给对方家庭,礼物的好坏取决于迎娶方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比较富裕的家庭会送一些锦缎、丝绸、羊毛及首饰等,而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送一般的布料或者衣服即可。在调查中了解到,该村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习俗,无论家境如何,在订婚时,迎娶方家庭都要准备一种特别的礼物给出嫁方家庭的母亲,传统上叫做“奴仁”,(乘︽地稗),即奶钱,感谢母亲哺育之意,有的则赠送“帮典”,(斑爸︽罢拜稗),即围裙,感谢母亲抚养女孩(男孩)之意。

通常,订婚宴席费用由迎娶方家庭承担,用一块白布把这一天的费用包好送给出嫁方家庭,并标记“霓康卓兑夺采”(册稗︽伴壁爸邦︽触︽车拜︽晨︽颁拜︽),意为订婚之日费用。

订婚这一天,迎娶方家庭的舅舅及随从穿上最好的藏袍,带上装饰好的马匹,并带上礼物去出嫁方家庭,当他们到达门口,要给对方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献上哈达,并敬三次青稞酒,待出嫁方家庭回敬哈达及青稞酒之后,便邀请来者入门就座。

订婚的宴席非常有讲究,首先要敬上的是“桌玛折斯” 6(表︽扳︽伴唇邦︽殿办),类似于八宝饭,在藏族社会,不论哪一种宴席,它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及庆典美食,其次有风干牛肉、灌肠、炖羊头、辣牛肚、卡塞7等,饮品有青稞酒

8、酥油茶、牛奶、酸奶等。现在的农区,也开始讲究在婚礼上摆放各种水果。

调查中了解到,准新郎和新娘一般不会出席订婚仪式,订婚后,双方中的任何一个若想见到对方,都得借各种理由并悄悄地见面。朝圣、过林卡等是很好的机会,一般男孩较为主动。

在日喀则的大部分农区,订婚之日,如果出嫁的一方为女方,女方家并不会让女孩(gro ma 'bras sil),用人参果、酥油、米搅拌而成的一种食物。

藏族传统的油炸食品。8 藏语叫“羌”。67

知道,家人会找各种理由让女孩暂时离开家,或是和朋友去野营,或是去别的村庄串门。笔者曾在一个合作项目的机会下,对日喀则白朗县的一村子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调查,其间有幸被邀请参加一次传统的订婚仪式。订婚的女孩在订婚仪式的前一天,由父母送去另一个村子拜访亲戚,第二天订婚仪式结束后,她才被告知真相,姑娘的反应很激烈,哭闹不断,在所有的家庭成员竭尽劝说的情况下,最终她还是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传统的订婚仪式上,双方家庭还会在一位证人面前订立婚约,藏语称之为“聂益或聂嘎”,(罢层稗︽翟罢)或(罢层稗︽罢稗)9,双方父母要在“合同”上签字,并且双方签完字的“合同”两家要各持一份。“合同”大概意思为:婚姻的男女双方婚后要和睦相处,若出现分歧,双方父母将有责任主持公道等等。订婚仪式上,还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占卜决定进行婚礼的吉日,并将整个婚礼的预算及客人名单列在一张纸上。

2.3 婚礼筹备

一般情况下,婚前的筹备需要七天左右的时间,首先,男女双方家庭要精心挑选迎亲人员和护送人员,其次,从村里雇佣几个能歌善舞的少女作为婚礼期间的敬酒女,藏语称之为(陛爸︽的︽扳)。无论是迎亲人员,或者是护送人员,他们一般由三个人组成,迎亲人员由“赤庆”(避︽惭稗)

10、“赤尤”(避︽罢底罢)

11、及“达巴”(缠︽斑)12组成,护送人员由“襄庆”(扮爸︽惭稗)

13、“襄尤”(扮爸︽罢底罢)

14、和“巴尤”(搬罢︽罢底罢)15组成,无论是“赤庆”或“襄庆”16都是该地区有名的能说会道之人。

传统的婚俗文化特别强调婚礼日期由德高望重的喇嘛通过占卜决定,现在也不例外。不过农区的婚礼日期一般都会安排在农闲期间,这不仅是因为作息时间的配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秋冬季节利于更长期保存食物。这是明显不同于城镇婚俗的地方。城镇的婚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的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的现象更加明显。婚礼地 9 婚约合同书。

仪式首领(khri chen),他由迎娶方家庭内的舅舅或者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年长者出任,在西藏另外一些地区,仪式首领(khri chen)也被叫做(zhang chen),为了避免这两种概念的混淆,在本文中,我将用(khri chen)作为迎娶方家的仪式首领。11 帮手。12 牵马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往迎亲时骑马已被拖拉机、轿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代替,致使牵马人(rta pa)这一角色也随之消失。13 即舅舅,出嫁方家的舅舅。14 帮手。15 伴娘。16 同上。10

点的选择,也不像以往在新娘或新郎家举行,而是更多地安排在酒店等商用场所。时间安排上,城镇地区生活的人们与农耕作息的关系不大,他们更多的考虑利于亲朋好友聚集的因素,在选定婚期之前,首先考虑避开亲朋好友的婚礼、生日聚会、欢送会或其他重大节日等。

婚前,男方家庭,要选择一个吉日给女方家送去新娘在婚礼期间需穿戴的全套衣饰,如;手镯(办罢︽罢吵搬)、绿松石(绰︽罢嫡)、耳环(秤︽兵稗)、头饰(初︽幢罢)、及一两套全新藏装等。而女方家庭,则需选个日子将嫁妆全部移交给男方家,嫁妆一般包括;几套藏装、饰物、绸缎、牛羊肉等等。新娘穿戴的衣饰或女孩的嫁妆的多少及好坏一般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民主改革前,贵族家的女孩出嫁所移交的嫁妆都十分昂贵,这是家族经济实力及社会地位显示的绝好机会。据江央萨迦传记《雪域之后》记载17;她出嫁时的嫁妆包括;一整箱饰物、金砖、绿松石、及其他一些稀有的宝石等。

按照传统习俗,婚前还有一个重要仪式就是“洗头梳辫子仪式”,首先要挑选一位双亲健在、容貌出众又与新娘属相相合的年轻女子给出嫁姑娘行洗头之礼,之后,她的发型从梳单辫改为双辫,并系上“扎秀”,(蓖︽垫搬邦)18垂于背后。

接下来要筹备的就是酒水、菜谱等,并宰杀牛羊,以备款待客人。准备的食物大致包括;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手抓羊牛肉、风干肉、牛肚、灌肠、炖羊头等,大多食物与藏历新年食物相同。如今,啤酒、红酒、各种水果及饮料也已成为婚宴必备。

2.4 迎亲、送亲及婚礼

婚礼前一天,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赤庆”及他的随从就需在男方家19集合,这时,身穿节日盛装的敬酒女给“赤庆”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可口的青稞酒,并唱起“谐庆”,(罢扮邦︽惭稗)20:﹙《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1521﹚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绊半︽串罢邦︽绊半︽稗邦︽川搬邦︽斑敌唰绊半︽卞︽避︽罢吵︽罢邦︽册︽扳﹀﹀

来自东方的,灿烂的太阳,1718 江央萨迦、朱莉·爱米瑞。1990:香巴拉出版社。

用各色丝线做成的,与头发一起编扎,在拉萨,它是分辨年轻女子结婚与否的标志,而在日喀则、昌都等广大农牧地区,无论年龄大小,结婚与否,每次喜庆的日子,都喜欢用(skra shubs)与头发相辫,垂于背后。19 若男方家是迎娶方家庭。20(gzhas chen);在盛大或隆重的庆典场合表演的歌曲。歌词的内容大部分表述大自然,如;世界的起源、太阳、月亮及星星的来历、各种动物、生物的描绘等等。21 《拉萨婚俗》索朗曲达,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7

伴板扳︽憋爸︽瘁稗︽斑︽叼办︽斑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

驱逐大地黑暗的[太阳呀!] [你]的到来,万分感激。

来自南方的,蓝色的杜鹃鸟,赐予春季温暖的[杜鹃鸟呀!] [你]的到来,万分感激。

来自幸福的田野,统领三个领域的,英雄[您呀!] 落座于喜宴之首的,[你]的出席,不胜感激。栋︽串罢邦︽栋︽稗邦︽川搬邦︽斑敌唰 栋︽翟︽庇罢︽锤︽才稗︽淬唰

拜踌拜︽宝︽澈︽鄙拜︽醋稗︽斑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鄙拜︽斑敌︽嫡办︽稗邦︽川搬邦︽斑敌唰脆︽穿︽霸扳邦︽罢碉扳︽拜搬爸︽

伴吵邦唰 扳超稗︽冲敌︽搬的罢邦︽遍办︽伴标扳︽斑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并载舞而唱:﹙《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1522﹚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脆︽穿︽脆︽锤拜︽点罢邦︽斑唰

扁︽邦半︽兵办︽冲敌︽柄拜︽翟稗唰

缠︽穿︽缠︽锤拜︽点罢邦︽斑唰

惫爸︽摈拜︽罢抵半︽斑敌︽柄拜︽翟稗唰

梆︽扳︽陛爸︽扳︽初扳︽斑唰 叼爸︽彩扳︽伴纯罢︽淬敌︽柄拜︽翟稗唰

[这位]英俊的汉子,定是格萨尔王的后裔。[这匹]强壮的骏马,定是[青藏高原]优质畜种。[这位]婀娜多姿的敬酒女,定是斯姜卓玛23的后裔。

“赤庆”和他的随从也应声而唱;﹙《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7224﹚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冬︽邦敌︽拜吹邦︽办︽搬的罢邦︽斑敌唰 仓︽绊罢︽翟拜︽搬得稗︽惩半︽吹唰

罢灯稗︽斑︽脆︽伴便︽伴标扳︽斑敌唰 扳便稗︽比搬邦︽罢稗爸

供奉于拉萨中心的,释迦摩尼尊佛[呀!] 2223 同上。

格萨尔王之妻。24 同上。

︽帝罢邦︽罢稗爸︽拜爸︽唰

请赐予他[您的]保佑,当他步入成年。

供奉于昌珠寺的,昌珠能言度母[呀!] 请赐予他[您的]保佑,当他步入成年。

下榻喜庆之地的,婀娜多姿的敬酒女[呀!] 请给予他[您的]帮助,当他步入成年。臂︽伴纯罢︽罢的爸︽办︽搬的罢邦︽斑敌唰 臂︽伴纯罢︽膊办︽扳︽罢碉爸︽醇稗唰罢灯稗︽斑︽脆︽伴便︽伴标扳︽斑敌唰 扳便稗︽比搬邦︽罢稗爸︽帝罢邦︽罢稗爸︽拜爸︽唰

罢稗邦︽霸爸︽伴巢︽办︽搬的罢邦︽斑敌唰 陛爸︽扳︽斑拜︽扳敌︽斑拜︽成爸︽唰罢灯稗︽斑︽脆︽伴便︽伴标扳︽斑敌唰 拜炽爸︽帝罢邦︽罢稗爸︽帝罢邦︽罢稗爸︽拜爸︽唰

当“赤庆”与他的随从落座于客厅后,男方家也随之进入客厅,这时敬酒女立刻献上美酒及丰盛的食品,待大家稍事休息后,便要商讨和准备明早的起程。他们首先要准备的是一匹怀孕的白马,此马作为新娘的承骑,一匹鞍具俱全的公马作为新郎的乘骑25。其次是“斯巴霍”,(刁拜︽斑︽丁)

26、五彩彩绸披扎的彩箭

27、绿松石、煨桑、哈达、青稞酒及各种食品。

第二天,也就是婚礼的第一天,男方家28里人天亮前就要开始忙里忙外,主妇们安排好当日的食物,打好酥油茶,准备好青稞酒,家门前要用石灰画一个很大的吉祥图,然后点燃柏香,待全部准备工作就绪,全家人身着节日盛装落座客厅,这时,主妇将会端上酥油茶,及“桌玛折斯”29并给每位成员献上洁白的哈达。当经喇嘛占卜算卦后的吉祥时辰临近,迎亲队伍就要准备出门起程,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途中,出嫁方家庭备好酒、哈达及切玛分三站迎接“赤庆”及他的随从,当他们到达第一站时,有四、五个身着盛装的敬酒姑娘和小伙子恭候,按照传统的方式,他们互敬哈达及切玛,祈求婚后一切如意,扎西德勒,然后依次敬上青稞酒。第二个迎接酒设在离第一站不远的地方,这里也要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第三站在出嫁方家庭的 2526 过去迎亲、送亲时一般都是骑马,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迎亲、送亲以汽车、或拖拉机来代替骑马。

生死轮回图,其目的是为了驱邪。27 当新郎把此箭插上新娘背上,表明她已属于男方家了。28 若男方家是迎亲方家。29 同上。

门口,全家人及邻里乡亲在门口迎候,当“赤庆”及他的随从一一下马,敬酒女按顺序向迎新队伍敬献哈达、“切玛” 30,这时两三个手捧酒杯的敬酒女唱起“谐庆” 31:(《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26)32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罢瓣邦︽办︽彩爸︽拜坝半︽搬单罢邦︽底拜唰彩爸︽拜坝半︽伴百伴︽地邦︽靛罢︽靛罢﹀

罢底稗︽办︽彩爸︽歹罢︽搬单罢邦︽底拜唰彩爸︽歹罢︽歹罢︽搬豹︽靛罢︽靛罢﹀

彩爸︽拜坝半︽彩爸︽歹罢︽伴扯︽搬敌唰北︽淬敌︽北︽霸爸︽搬蹬爸邦︽底拜唰

北︽淬︽扳百办︽伴车拜︽底拜︽稗唰 北︽岛邦︽搬池扳邦︽稗邦︽川搬邦︽佃罢﹀

北︽岛邦︽扳爸︽冲︽脆︽拜便邦﹀﹀

拜半︽档稗︽池︽布邦︽惨罢︽罢﹀

插柳在左,柳成阴。插杨在右,杨成林。

似于杨柳树的,龙宫建于此地。[您]若想见龙女,请您带上供品,无需太多供品,五彩绸缎即可。

“赤庆”接过酒杯,喝下“三口一杯酒”后,回敬哈达并唱到:﹙《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7233﹚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底拜唰 鄙拜︽斑敌︽册︽扳︽绊半︽春爸︽唰

爸敌︽绰︽扳︽吵邦︽罢碉扳︽邦爸邦︽兵邦︽拜爸︽扳百办︽春爸︽唰

[我]来自幸福之地,升起幸福的太阳,遇我师,“三世佛”。

[我]来自幸福之地,升起幸福的太阳,遇我头领,“统领三个领域的”。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底拜唰 鄙拜︽斑敌︽册︽扳︽绊半︽春爸︽唰爸敌︽拜冲稗︽冲︽霸扳邦︽罢碉扳︽拜搬爸︽伴吵邦︽拜爸︽扳百办︽春爸︽唰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底拜唰 鄙拜︽斑敌︽册︽ 3031 木制斗,右盛麦粒、左盛糌粑,上插染色的青稞穗、用染色酥油点缀的日月或吉祥八宝牌。

同上。32 《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1 33 同上。

扳︽绊半︽春爸︽爸敌︽梆︽扳︽柏爸︽罢得︽搬罢︽表︽拜爸︽扳百办︽春爸︽唰

[我]来自幸福之地,升起幸福的太阳,遇我知音,“敬酒女”。

这时,迎亲队带来的(柳枝上缀挂)经幡不经过大门,直接从墙角递到房顶插于一角。接着由出嫁方家庭所在地方的一位父母健在且品行端正的男孩或女孩穿着盛装,右手端持着装在小盘子里的“切玛”,左手扬着彩箭按逆时针绕院内藏柜上摆设的供品及煨桑转一圈,然后到房顶朝南方做“央固”,(罢瓣爸︽伴贬罢邦)仪式。

之后,“赤庆”一边步入大门,一边诵着房屋赞颂词,他的随从从大门依次向内敬献哈达。先向大门而后向院内藏柜上摆设的“切玛”、茶叶条、酥油坨、牛粪和水系献哈达,当他们走到房门前,“赤庆”将手持的彩箭插到门前的麦粒斗上,且诵上麦粒斗的赞颂词。

待“赤庆”及他的随从入厅后,首先要进入经堂给佛龛敬献哈达,然后往房柱系献哈达。传统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出嫁方家庭的父母坐上席,其左右分别是“赤庆”和“襄庆”、其余家人按年龄大小并排落座。新人坐的藏毯上用谷物粒摆画一个“雍仲”,(罢嫡爸︽掣爸)吉祥符号,其左边是她的伴娘,(若出嫁方家的新人是新郎,则不需要伴郎)。这时,由一位身着白袍的小伙子开始献“切玛”,首先要敬献给新人,其后是父母及“赤庆”、“襄庆”等,“桌玛折斯”

35、“切玛”敬献之后是酥油茶。之后“赤庆”代表迎娶方家庭的人要给家里的每一位成员敬献哈达。这时,出嫁方家庭的乡邻朋友也向新人和她的家人敬献哈达,并将礼品一同送上。这一天主人在藏柜上摆上各种食品、酥油茶、青稞酒、甜茶等来款待客人,主人及客人互相敬酒敬茶,村里的年轻人围成圆圈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的伴奏下,大家高歌“谐庆”,以示对新人的祝福。

第二天一大早按照占卜决定的时间要举行送新人的仪式,通常是早晨六、七点左右举行,这时,出嫁方家庭早已在门前摆设一个藏柜,上面摆着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铁、北为水、中间为土的五个意为招财引福的饰物,再摆上“切玛”、青稞酒、牛奶和

3435 留住家中福气及财运的一种仪式。一般家中有出嫁之人或出殡时举行的一种仪式。

同上。

水各一碗。缠有绿松石、明镜、五色哈达的彩箭36由“赤庆”插在新娘的衣领里,且把碎玉插到新娘的头顶上,若是新郎,骑马前将彩箭与弓箭并在一起插入腰上。队伍有“赤庆”牵头,他一手持着彩箭,另一手用一条洁白的哈达牵着新人按逆时针方向绕门前藏柜上摆设的供品和袅袅上升的煨桑转一圈,然后,一步步领着新人走出她的家庭,同时唱着“谐庆”:(《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37)37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地︽捶︽罢瓣邦︽地︽罢底稗︽地唰 班半︽靛罢︽党半︽靛罢︽罢稗爸︽拜爸︽唰

脆︽穿︽搬雕拜︽稗扳邦︽白稗︽稗邦唰 惩半︽吹︽罢拜稗︽得罢︽扯爸邦︽底拜唰

位于左右两边的大山呀!

请为[我们]留一点空间,福泽兼备的我,正在迎接(nor bu)38。

当迎亲和送亲队伍走出大门,由一位身穿藏装的小伙子左手持着一小盘“切玛”,右手拿着彩箭和一块羊腿按逆时针绕煨桑一圈后走到屋顶行“央固”仪式。

队伍的排列是迎娶者走在前面,新人(新娘39或新郎)居中,送亲者最后。迎亲途中,遇见背满水、背满牛粪的人视为吉祥,迎亲人会向这些人献给哈达,若有经幡柱子或玛尼堆也会系献哈达,相反,若遇见背空筐或空桶的人,则视为不吉祥。

队伍从家门口走到村口要回头三次,当第三次回头,“襄庆”将一条哈达抛向空中,当哈达落到地上,出嫁方家的一位将它捡起系在大门的把手上,以示招揽财富。

途中,队伍遇到的第一道“迎接酒”40在离出嫁方家庭不远的地方,有几位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及敬酒女身着节日的盛装,在袅袅上升的煨桑中迎接队伍,敬酒女给队伍中的每一位敬上哈达,及青稞酒,并唱到:﹙《拉萨婚俗》,索朗曲达,p7241﹚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册︽扳︽罢︽稗邦︽川搬邦︽斑唰 绊半︽卞︽串罢邦︽稗邦︽川搬邦︽斑唰

伴板扳︽憋爸︽邦︽罢得︽罢雕︽搬半唰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明媚的]太阳呀!您来自何方? [我]来自东方,给大地滋润[的太阳呀!] 您的到来,深感谢意。

3637 插此箭象征婚后家庭、夫妻将会和睦相处。

同上。38(nor bu)、意为宝贝,在藏族婚礼歌曲里,通常指“亲娘”。39 若新娘则有伴娘相随。40 这三道“迎接酒” 是迎娶方家设的。41 同上。

邓︽搬︽罢︽稗邦︽川搬邦︽斑唰

扳颁稗︽淬敌︽罢的爸︽稗邦︽川搬邦︽斑唰

伴板扳︽憋爸︽瘁稗︽斑︽叼办︽搬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搭︽锤︽罢︽稗邦︽川搬邦︽斑唰

稗罢邦︽宝︽拜宝办︽稗邦︽川搬邦︽春爸︽唰

扳蹈邦︽斑敌︽膊︽扳车罢邦︽捕扳︽斑半唰 川搬邦︽斑︽般扳︽卞邦︽瓣罢︽春爸︽唰

[明亮的]月亮呀!您来自何方? [我]来自夜间,给大地消除黑暗[的月亮呀!] 您的到来,深感谢意。

[娇艳的]孔雀呀!您来自何方? [我]来自茂密的森林,您展示美丽的羽毛,您的到来,深感谢意。

“襄庆”接过酒杯,喝下三口一杯,并唱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1)42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搬敌唰 鄙拜︽斑敌︽册︽扳︽绊半︽春爸︽唰

澈︽伴百扳︽册︽扳︽绊半︽春爸︽唰

避︽罢吵罢邦︽册︽扳︽绊半︽春爸︽唰

爸︽翟︽扳便︽伴彻稗︽扳百办︽春爸︽唰 霸扳邦︽罢碉扳︽拜搬爸︽伴吵邦︽扳百办︽春爸︽唰

拜罢伴︽搬敌︽串罢邦︽稗邦︽底爸︽搬敌唰 鄙拜︽斑敌︽邓︽搬︽绊半︽春爸︽唰

拜坝半︽冲︽波半︽波半︽绊半︽春爸︽唰

爸︽翟︽搽爸︽城罢︽扳百办︽春爸︽﹀﹀

搽爸︽城罢︽扳蹈邦︽扳︽扳百办︽春爸︽唰

[我]来自幸福之巅,升起幸福的太阳 升起温热酥软的太阳,在那儿,与我、统领三个领域的首领相遇。

[我]来自幸福之巅,升起明亮的、十五的月亮,在那儿,与我、美丽善良的情人相遇。

终了,“襄庆”给每一位敬酒女及小伙子们回敬哈达、青稞酒,便继续前往迎娶方家庭。第二道“迎接酒”设在途中,当送亲、迎亲队伍到达此处,大家便开始相互敬献 42 同上。

哈达,青稞酒,同时互唱“谐庆”。

第三道是在迎娶方家门口,这里已有几个貌美的敬酒女手捧精巧的银制酒杯、酒壶,在香烟缭绕、香气散溢的煨桑中迎候他们。“襄庆”走到跟前给每位敬酒女献上哈达,并抓一点“切玛”撒向空中,以示祝福,接着接过酒杯对空弹洒三次并诵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5)43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搬炒︽点罢邦︽碉︽辨半︽财罢 ﹀

炒︽地爸︽扮爸︽惭稗︽爸︽办︽搬搬邦︽稗︽︽搬搬邦︽斑敌︽搬搬邦︽厂罢邦︽拜便邦﹀﹀

搬灯稗︽稗︽搬灯稗︽斑敌︽搬灯稗︽搬饱爸︽拜便邦﹀﹀

避︽搬得︽厂罢邦︽斑敌︽兵︽参罢︽拜便邦唰 兵︽翟︽兵︽蒂扳︽橱邦︽点罢邦︽拜便邦唰 搬豹︽靛邦︽表︽翟︽罢嫡爸︽掣爸︽拜便邦唰

吉祥如意!

今日,娘舅我,下马需有下马垫,骑马需有[强壮的]骏马,需[绘有八吉祥微]的似犬足的藏柜,[柜上]需源于汉地编织精美的卡垫,垫上需有谷物摆画“雍仲”符号。

这时,迎娶方家庭的“赤庆”回话:“已全部备齐”,并搀扶着新人下马。婚礼前一天,迎娶方家已把院落内外彻底打扫干净,并已装饰一新,在大门前用石灰画上吉祥图案,在大门两侧垒起黑白石堆,左边垒起白色石堆代表财富、健康、吉利,而右边垒起黑色石堆代表疾病、贫穷、灾难,一个垫子摆在门前,上铺藏毯,藏毯上用谷物摆画“雍仲”符号,为新人下马垫。

这时,“襄庆”走到白石前系献哈达并赞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7)44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扮爸︽惭稗︽爸︽翟︽罢瓣邦︽碉︽底拜︽斑敌︽超︽冲︽拜坝半︽冲︽伴巢唰

伴彻︽翟邦︽搬旦罢邦︽斑敌︽超︽冲︽罢︽稗邦︽翟稗唰 脆︽翟︽搬旦罢邦︽斑敌︽超︽冲︽罢︽稗邦︽翟稗唰 冬︽翟︽搬旦罢邦︽斑敌︽超︽冲︽拜坝半︽冲︽伴巢﹀﹀

座落于娘舅、我、左边的白石呀!

[您]哪能是被恶魔堆积的呀!

4344 同上。

同上。

邦︽罢得︽斑拜︽扳敌︽厂爸︽编︽扳惨拜︽阐稗︽拜垂搬邦唰 胆︽搬︽等半︽搬得邦︽搬兵稗︽斑︽伴巢唰 兵办︽惭稗︽橙︽搬得︽罢稗邦︽斑敌︽缠罢邦唰 伴辨半︽搬︽粹拜︽斑敌︽爸爸︽吵︽搬的罢邦唰 逼拜︽斑︽地稗︽惭稗︽吹扳︽斑敌︽拜垂搬邦唰 伴纯︽池︽罢叼半︽拜泊办︽拜半︽拌搬︽痹爸邦唰 典爸邦︽楚拜︽伴川办︽搬敌︽爸爸︽吵︽︽搬的罢邦唰

[您]哪能是被凡人堆积的呀!

被诸神堆积的白石呀!

似立于荷花之上的佛塔,呈四角方形的根基,预示四大守护王的存在,请[您]永恒常在。

[您]那宛如宝瓶般的叠涩数层,犹如布满金银五谷及绸缎,请[您]永远富裕坚固。

赞颂词毕,“襄庆”转身走到右边垒起的黑色石堆前说词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7)45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搬炒︽点罢邦︽碉︽辨半︽财罢﹀

扮爸︽惭稗︽爸︽翟︽罢底稗︽吵︽底拜︽斑敌︽伴彻︽超︽稗罢︽冲︽壁拜唰

脆︽翟邦︽搬旦罢邦︽斑敌︽超︽冲︽罢︽稗邦︽翟稗唰 冬︽翟︽搬旦罢邦︽斑敌︽超︽冲︽罢︽稗邦︽翟稗唰 伴彻︽翟︽搬旦罢邦︽斑敌︽伴彻︽超︽稗罢︽︽冲︽壁拜﹀﹀ 扮爸︽惭稗︽爸︽拜罢伴︽敞稗︽阐稗︽伴蠢办︽办︽底爸︽搬敌︽册︽淬︽伴巢半唰

伴彻︽翟︽超︽冲︽壁拜︽档罢邦︽车稗︽罢爸︽瓣爸︽粹拜唰 爸︽翟︽办罢︽拆︽︽辟半︽搬敌︽绰︽标︽臂︽忱稗︽伴巢唰 扳超︽稗扳︽扳霸伴︽办︽伴椽半︽稗唰

厂爸︽罢车稗︽罢拌伴︽拜爸︽敝搬︽伴苍罢︽编︽罢惩拜︽斑︽唱搬唰

扮爸︽惭稗︽爸︽翟邦︽拜扳︽伴车罢邦︽办稗︽罢碉扳︽锤邦︽斑︽拜爸︽﹀﹀

吉祥啊!吉祥,位于娘舅、我、右边的恶魔黑石,你,[

你]哪是被凡人堆积的,[你]哪是被诸神堆积的,你,被恶魔堆积的黑石堆,今日,娘舅我来访这喜庆之地,与你这群恶魔无系连,45 同上。

灿︽刁拜︽搬半︽吵︽办爸︽惨罢︽脆︽底爸︽瞪半唰

我手中握着的这把宝刀,若向天空挥舞,能征服邪恶的幽灵,娘舅我[对你]诅咒语三次,[咒你恶魔]永世不得翻身。

接着,踢翻右边表示不吉利的黑色石堆。队伍进入大门前,先要往大门系献哈达并诵大门赞颂词方能入内,大门内两侧,早已等候多时的敬酒女给新人、“襄庆”及随从每人敬献一条洁白的哈达并唱到:(《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9)46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椽罢︽炒︽川搬邦︽斑邦︽瓣罢︽春爸︽唰 扳表稗︽冲︽凋稗︽扳敌︽粹︽豺罢﹀

椽罢︽编︽罢瓣邦︽碉︽搬豹︽靛邦︽扳拜伴︽拜半︽搬池扳邦唰 搬豹︽靛邦︽扳拜伴︽拜半︽搬豹︽靛邦︽斑︽佃罢﹀ 椽罢︽编︽罢底稗︽吵︽传︽扳半︽柏爸︽揣拜︽︽搬池扳邦唰 传︽扳半︽柏爸︽揣拜︽罢瓣爸︽吵︽伴贬罢邦︽斑︽佃罢﹀

[您]的到来,不胜感激!貌美如花的少女,左手紧握吉祥的彩箭,吉祥的彩箭招吉祥,右手捧着“切玛”和青稞酒,“切玛”和青稞酒招纳福祉啰!

当“襄庆”等人漫步走到院内,这里(院子当中)已放置了一堆牛粪和一桶清水47,“襄庆”先向牛粪而后向一桶清水系献哈达,然后依次给予赞词,这里以赞牛粪词为例:(《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49-50)48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4647 同上。

藏族传统中,牛粪和清水代表着今后的生活一帆风顺,在婚礼及乔迁新居时都会用到此物。48 同上。

搬炒︽点罢邦︽碉︽辨半︽财罢﹀

菜︽搬︽伴巢︽翟︽春爸︽党办︽的︽拜便邦︽稗唰 伴戳爸︽穿︽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伴戳爸︽淬︽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扳︽叠︽拜坝半︽冲︽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罢瓣罢︽贬︽帝罢︽冲︽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伴车拜︽伴仓敌︽搬︽淬︽搬兵︽翟︽菜︽搬︽伴吵罢﹀ 菜︽搬︽伴巢︽办邦︽伴倒扳邦︽斑︽粹拜唰 伴灿罢︽阐稗︽脆︽翟︽常︽便邦︽宝︽绰︽翟稗唰

吉祥如意!

若要道出这堆牛粪的来历,它来自百头[野]牦牛,它来自百头[野]母牦牛,它来自百头白色水牛,它来自百头黑色的牦牛,它来自百头母牛,没有比这堆牛粪更完善的,它是人们起居之来源。

客厅里,所有的准备工作已就绪,藏柜上已摆好各种供品,(“切玛”、“桌玛折斯”、羊头等,),藏桌上则摆有各种食物及饮品,在屋角,摆有从出嫁方家带来的各种谷物各一袋、茶叶条、酥油坨及绸缎等。

新郎和新娘的座垫设在客厅的正中间,以座北朝南的方向,垫上铺最好的藏毯,毯上用青稞画上“雍仲”吉祥符号,象征永恒。座垫前的藏桌上摆有用金银雕刻吉祥图案的茶碗各一套,及青稞酒银碗一个(供新人使用)。待新人、“襄庆”和他的随从、迎娶方家的父母、“赤庆”等人入座后,由一位小伙子将盛在陶制茶壶内的香醇的酥油茶从新人开始一一敬上,在饮茶之前,“襄庆”和“赤庆”迎头念祈祷词,随后盛上“桌玛折斯”和“卓图”(表︽唱罢)49,这时,几个身着盛装的敬酒女敬开始唱起婚礼歌曲并敬上青稞酒。

婚礼正式开始之前,在屋顶上要举行“托索”(超罢︽罢雕办)仪式,在西藏,人们相信保护神常住自家屋顶,以保护全家人的安定与健康,它也阻止了妖魔鬼怪的入侵。所以,举行婚礼、及藏历新年的初一或初三,人们在自家屋顶燃起煨桑,插上新的经幡,以求家神的庇护。

于是,婚礼正式开始,在客厅内新郎和新娘坐于正中的位置,然后依次是父母、“赤庆”及他的随从,“襄庆”,和伴娘等人,这天出嫁方家庭的父母不出席婚宴,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家里的财运不外流。这时,迎娶方家的“赤庆” 代表其家人首先向佛 49 用麦熬成的粥。

龛、房柱、“切玛”、酒坛等敬献哈达,然后逐一向新人、父母、及远道而来的“襄庆”及他的随从等人敬献哈达,作为回敬,“襄庆”代表出嫁方家庭也向佛龛、房柱等、以及向新人,其父母、“赤庆”等人敬献哈达,并给楼梯、房柱、父母亲大人、新郎、新娘等依次给予赞颂词,下面以赞颂父母亲大人、新郎、新娘的赞颂词为例:(《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59)50 赞颂父亲:

怀利转写: 瓣搬︽惭稗︽辟拜︽呈︽地︽兵办︽懂稗︽冲︽伴扯唰 伴辨半︽搬︽粹拜︽斑︽罢佰稗︽吵︽︽搬的罢邦唰 搬豹︽靛邦︽斑敌︽扳贬办︽拜半︽伴巢︽揣办︽典唰

赞颂母亲:

嫡扳︽惭稗︽辟拜︽呈︽扳︽班扳︽罢嫡︽扳档︽伴扯唰 扳︽班扳︽罢嫡︽扳档︽斑拜︽扳敌︽伴拜搬︽成爸︽兵邦唰 伴拜搬︽兵邦︽扮办︽霸︽喘︽稗邦︽冬︽凋邦︽伴陛爸邦︽唰 扳百办︽拜半︽稗爸︽扳倒拜︽拜贬︽搬但罢邦︽伴巢︽伴吹办︽典唰

赞颂新娘:

罢稗邦︽惩半︽伴刀稗︽瓣爸︽斑敌︽弊扳︽伴刀稗︽扳唰 辟拜︽脆︽拜爸︽脆︽伴扯︽冬︽翟︽吹︽淬︽伴扯唰 搬兵︽翟︽拜宝办︽稗邦︽搬拜扳邦︽斑︽翟稗唰 敞爸︽编︽拜宝办︽稗邦︽︽搬舶罢邦︽斑︽翟稗唰

搬兵︽敞爸︽罢册邦︽宝︽拜宝办︽稗邦︽川搬邦︽斑︽伴扯唰 班半︽办︽川搬邦︽吵邦︽脆罢︽编邦︽彼办︽扳︽的邦唰 党半︽办︽川搬邦︽吵邦︽雕︽拜坝半︽伴捣扳︽卞邦︽搬碉︽扳︽的邦唰

同上。

歌词大意:

您,伟大的父亲,好比Sumeru神山,耸立坚固且永恒常在,[品质] [请允许我]敬上这条吉祥的哈达。

您,伟大的母亲,好比玛旁雍措湖,玛旁雍措湖中莲花花瓣盛,蕊中诞生英俊的天子,[请允许我]敬上这条圣洁的哈达。

善于持家的少女[您呀!],才貌如天仙般,[您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罢掸︽捶︽瓣搬︽嫡扳︽罢册邦︽办︽贬邦︽扮搬邦︽扳倒拜唰 瓣爸︽波邦︽凋邦︽冲︽秤扳邦︽办︽碧爸︽拜半︽扳倒拜唰 吹︽罢碉扳︽斑爸︽吵︽典稗︽斑敌︽搬豹︽靛邦︽宝︽扳贬办︽拜半︽伴巢︽伴吹办︽典唰

赞颂新郎:

冬︽凋邦︽辟拜︽呈︽侧稗︽斑敌︽凋邦︽冲︽伴扯唰 穿︽摈拜︽搬兵︽翟︽必︽兵稗︽翟稗唰 拜斑伴︽捶︽敞爸︽编︽钓罢︽拜半︽翟稗﹀﹀ 兵︽拜半︽撤︽粹拜︽半搬︽拜坝半︽伴巢唰

传︽办︽搬豹︽靛邦︽缠罢邦︽搬兵拜︽颁爸︽稗邦︽底拜唰 稗爸︽吵︽罢嫡︽伴纯罢︽颁爸︽摆办︽底拜唰 扳超︽稗扳︽扳霸伴︽办︽伴椽半︽般︽稗唰

稗扳︽扳霸伴︽伴百伴︽翟邦︽痹爸邦︽斑敌︽阐稗︽伴蠢办︽底拜唰

拜扳伴︽邦︽罢得︽扳︽办︽伴椽半︽般︽稗唰

邦︽罢得︽惩半︽卞︽痹爸邦︽斑敌︽阐稗︽伴蠢办︽底拜唰 搬半︽搬的罢邦︽遍办︽扳︽办︽伴椽半︽般︽稗唰

搬的罢邦︽遍办︽涤拜︽宝邦︽痹爸邦︽斑敌︽阐稗︽伴蠢办︽底拜唰

在西藏,连生三子被视为吉兆。

万群中的佼佼者。

[您]远去时,[我们]目送您,[您]归来时,[我们]笑容迎接您,请牢记!尊敬岳父母为先,善待您的爱人及兄弟,敬上这一吉祥的哈达,以祝福早生三子

51。

新郎[您]好似仙境天子,[您]是数以百计汉子中的佼佼者,[您]是众多勇士生命的旗帜,这条来自汉地的洁白哈达,外有吉祥八宝之图案,内有玉龙呈祥来点缀,若[捧它]向天空挥舞,空中便充满艳丽的彩虹,[以示吉兆]

若[捧它]向地面挥舞,人间便充满财富,[以示吉兆]

若[捧它]向席间挥舞,整个喜宴便充满光芒,[象征喜庆祥和的气氛]

[我]将这条洁白的哈达,敬献给您尊贵的天子。

献礼仪式时间到后,一位身着节日盛装的年长者宣布来宾开始献礼,迎娶方家庭的好友乡邻排着很长的对开始献礼,首先向佛龛、房柱系献哈达,然后依次向新人、父母、“襄庆”、“赤庆”等人敬献哈达,礼品。礼品的多少以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扎西岗乡玉妥村的礼品的种类一般有一袋青稞、小麦,被子、茶叶条、衣料等。此间,敬酒女和几个小伙子并排着唱起婚礼歌“谐庆”:(《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81)52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揣︽翟︽初爸︽兵稗︽粹︽豺罢﹀ 扳拜伴︽翟︽凋稗︽扳敌︽粹︽豺罢﹀

伴陛爸邦︽邦敌︽伴陛爸邦︽嫡办︽脆︽罢财罢﹀

伴倒扳邦︽邦︽扳惨拜︽罢佃扳︽疮︽淬唰 揣︽翟︽扁︽叼半︽兵办︽冲唰 扳拜伴︽翟︽叼爸︽彩扳︽伴纯罢︽淬唰

伴陛爸邦︽邦敌︽伴陛爸邦︽嫡办︽脆︽罢财罢﹀ 伴倒扳邦︽邦︽罢稗邦︽霸爸︽伴巢︽蒂﹀﹀

山谷里的野花平川里的油菜花,虽来自不同的流域,相聚却在此地,英俊勇敢的格萨尔王,[和]美丽善良的斯姜卓玛53 虽来自不同的流域,相聚却在此地。

待献礼仪式结束后,主人请来客入座,以年长者为先,几个身着盛装的少女开始敬献“切玛”、酥油茶、“桌玛折斯”及青稞酒,在藏桌上摆有手抓羊肉、风干肉、酸奶、炖羊头、炸牛肉等各种菜肴,及各种点心 瓜果。这一天主人要设两个宴席,即午餐和晚餐。农区的婚宴主要以藏餐为主,与乡村相比,城市里的婚宴注入了很多现代因素,除了传统的藏餐外,中餐、西餐及印度、尼布尔菜肴样样具备。

实地调查的情况看,该村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藏区的地方。婚礼第二天,按照该村的 5253 同上。

格萨尔王之妻。

习俗,迎娶方家庭要为出嫁方家庭设一次丰盛的酒宴,当出嫁方家庭的父母及家人到达迎娶方家庭时,由迎娶方的父母带头向贵客逐一敬献哈达,“切玛”,这时,站在院子中央的几个能歌善舞的敬酒女开始唱起悦耳的“谐庆”,并同时给每一位贵客敬“三口一杯”酒,来宾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到见底,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完毕,主人邀请贵客入座上席,第一道酥油茶由一位身着白袍的小伙子敬上,在一位年长者的带头下,大家合诵祈祷词,敬第二道酥油茶之前,侍女盛上“桌玛折斯”和小麦粥,待大家喝完第三道酥油茶后,正式的宴席开始,在宴席上双方父母首先要祝贺两位新人喜结良缘,其次是教导他们今后要勤俭持家,尊敬长辈,教子育人,和睦相处等。

结婚典礼一般4‐6天的时间(有的农牧区在7天左右)。而在城市里,如拉萨,只举行三天,与农牧区相比,城市婚礼更倾向于“娱乐”与“人际关系”,虽不乏一些传统的色彩,但在内容和程序上已大大简化。

婚礼最后一天,下午5点左右要举行“赤索”仪式(表办︽敞稗)54,家人及全部客人在大门前围成一团,中间摆一个藏桌,上面摆设装满青稞的斗,点燃煨桑,新郎手捧“切玛”,新娘手举青稞酒,两三个侍女走在前头给每位客人回敬哈达,新郎和新娘随后敬献“切玛”和青稞酒,客人将捏一点“切玛”在手中,这时有仪式首领领头说唱道:(《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洛桑强白p67)55 怀利转写: 歌词大意:

保︽保︽搬钓︽搬钓 冬︽罢雕办︽典唰 炒︽地爸︽罢稗扳︽办︽泵半︽扳︽搬拌爸︽唰 邦︽办︽册︽扳︽澈唰

搬半︽办︽吵邦︽档拜︽搬拌爸︽唰

才稗︽扳敌︽典︽办︽扳惨拜︽罢豺半︽锤邦唰 传︽扳敌︽典︽办︽罢佰爸︽半罢︽揣办唰

敝拜︽斑半︽嫡办︽串罢邦︽伴巢︽办︽罢稗邦︽斑︽败扳邦︽白拜︽办︽脆︽稗拜︽

船罢邦︽稗拜︽扳︽底爸︽得罢

拜扳罢︽伴陛罢︽瘁︽扁︽扳︽办爸︽佃罢

伴表︽搬敌︽办扳︽办︽搬半︽柏拜︽扳︽罢豺爸︽得罢 搬佰搬︽稗邦︽呆稗︽斑敌︽典︽办︽戴稗︽挡罢︽的﹀ 薄︽薄 搬钓︽搬钓 冬︽罢雕办︽典唰

祭祀诸神啰!今日群星荟萃,大地显温暖,正逢吉日,回首逝去的一年 展望未来,愿万物众生远离疾病的困扰,远离战争与饥荒的困惑,今后的道路一帆风顺,5455 婚礼结束仪式。

同上。

播种的种子能有好的回收,祭祀诸神啰!

完毕,在袅袅上升的煨桑烟中大家一起高喊“吉吉索索啦素咯!”(薄︽薄 搬钓︽搬钓 冬︽罢雕办︽典唰)56,同时将手中捏着的“切玛”抛撒空中。接着大家互敬青稞酒,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的伴奏下,大家高歌“谐庆”,以示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至此,整个婚礼结束。

2.5 婚后

按照传统习俗,不管是女孩出嫁或者是男孩入赘都要回门,藏语称之为“聂赤或聂啰”(罢层稗︽伴疮拜或 罢层稗︽典罢)57,但因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的程序在很多地方不再一一传承,比如像拉萨,如今年轻男女婚后回门没有任何时间的限制。但在农村地区,这一传统的习俗仍在继承,日喀则地区回门的时间大多在半年或者是一年之内,回门时,夫妻双方要在父母的陪同下带上丰厚的礼品作为回敬。这一天,作为出嫁方家庭要设回门酒宴,并邀请好友乡邻尽情的饮酒、唱歌、跳舞,直到尽兴。

参考文献

1.索朗曲达《拉萨婚俗》(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2.洛桑强白《西藏卫藏地区婚礼习俗》(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3 3.《西藏民俗》(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 4.金果·次平《藏族民俗扬弃论》(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5 5.张海云、冯学红“青海地区藏人婚俗文化变迁调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9卷 第5期 2007 6.陈立明 “藏族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西藏大学学报》 第27卷 第2期 2002 7.杨辉麟《西藏的民俗》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 8.张宗显 主编《中国民俗大系·西藏民俗》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5657 祭祀诸神之意。

婚后回门之意。

9.桑才让 “浅谈青海藏区几种特殊的婚俗及其社会功能” 《西藏研究》 第1期1998 10.Fjeld, Heidi 2007: „The Rise of the Polyandrous House: Marriage, Kinship and Social Mobility in Rural Tsang, Tibet‟.PhD.dissertation.Oslo: Department of Social Anthropology,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Oslo Unipub.11.Aziz, Barbara 1978: Tibetan Frontier Families.Delhi: Vikas.12.Ben Jiao 2001: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underlying the Contemporary Revival of Fraternal Polyandry in Tibet‟.PhD thesis.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13.Lotan Dorje(Blo brtan rdo rje)and Charles Kevin Stuart.2007.„Life and Marriage in sKya rgya Tibetan Village: sKya rgya sa khul du dar ba‟i gnyen ston gyi cho ga dang yul mi‟i „tsho ba‟.BA thesi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14.John W.Engel 1984: „Marria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alysis of a New La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46, No.4.

下载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州传统婚俗文化及其流变的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垦区传统婚俗考察

    垦区传统婚俗考察 垦区是指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改道以来所淤积而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其主要包括今东营市的垦利县和河口区部分地区。由于百余年的移民之......

    流渡传统婚俗

    流渡传统婚俗 天上人间 一、婚前礼俗 (一).托媒提亲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就在全国颁布实施了《婚姻法》,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姻,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流渡的......

    中西婚俗文化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

    布依族婚俗文化

    宁南布依族婚俗文化 第一部分 概述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全县面积1666.6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

    传统婚俗之喜宴篇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堂屋: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

    传统婚俗之三——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传统婚俗之拜堂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