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婚俗文化

时间:2019-05-15 06:4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沿河土家婚俗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沿河土家婚俗文化》。

第一篇:沿河土家婚俗文化

沿河土家婚俗文化

班级:09级思政班 姓名:安威 学号:092005010001 求亲

(一)访亲。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媒人向女方求亲。

(二)求亲。男方请的媒人到女方家求亲时,开始只起试探与牵线的作用,不为媒证。得知女方父母有意之后,按“以媒为证”的程序,正式求亲。女方的父母,得知男方求亲后,也要了解男方的情况,比男方要求的条件更高些,俗说:“养儿问贫亲,养女攀高门”,“掏牛必须要到有草的地方”,“会选选儿郎,不会选选田庄”。固此,求亲比较难。

媒人求亲时,身带一把雨伞而去。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因而,无论天之晴雨,路之远近,就是去邻居求亲也要随身带一把雨伞。

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主人便问:“今天喜走?”媒人说:“贵府闺女×××人才美貌,聪明伶俐,被×家看中,专请我前来求亲。”主人说:“我家丫头年幼无知,且家境贫寒,不敢高攀。”表示没有拒绝。

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此时,媒人将男方的长处讲一番。俗话说:“求亲讲大话,接亲告艰难”。凡做媒者都是如此。

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媒人回到男方,一进大门,便向主人道喜:“恭喜!恭喜!姻缘前世修,为你家相公求得××府上千金!”主人高兴地说:“难为你辛苦!”便杀鸡备酒,款待媒人。俗话说:“婆家杀了一笼鸡,娘家还不知底细。”从开始提亲起,不知要杀多少鸡款待媒人,才能成功。| 订婚

土家族人订婚,俗叫“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有大小之分。

(一)小“认亲”(小放爆竹)。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粑粑、团馓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叔叔、婶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己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有些地方,女方把女儿的生庚时辰用红纸写下来交给男方,也叫“取八字”。男方合上“八字”后,才放爆竹认亲。小“认亲”,一般不留客,当天去,当天回。

(二)大“认亲”(放大爆竹),男方父母同媒入选择吉日,带上男儿和酒、肉、衣服、糯米粑粑、团馓、鞭炮等礼物,到女家后,先放爆竹,祭祖先,男儿给亲爷、亲娘磕头礼拜。然后去女家的伯伯、叔叔家里去送礼、放爆竹、磕头请安。此次,新亲家相会,格外亲热。当天,女方要办酒席宴请本家的亲族戚友,这叫请“认亲酒”,即“订婚酒”。女方叫女儿以敬茶为由,给婆家父母下拜请安,给长辈敬茶,名叫“见面礼“,吃茶人必须回赠茶礼(亦叫见面礼)。新亲家相会,必须留客住宿。次日早晨,女方仍叫女儿给昨天敬茶的长辈,恭恭敬敬地各舀一盆洗脸水,洗脸人也要回赠礼物。

女家散客后,将男家送来的粑粑,按亲族每户送两个,叫“耳朵粑粑”。俗话说:“田是私田,女是众女。”意谓亲族都要承认这门婚事。

“大认亲”回来,女方要赠男方一些鞋子、花带子、绣花手巾及银钱等礼物。但男方盛酒去的坛子被留下,直到男女结婚生儿育女之后,将酒坛装上食油,由娘家“望月”时送去男方。意谓养女本是养的酒坛子,而今生男育女,酒坛子变成了油坛子。一般在“大认亲”两天之后,男方要请女方的父母作“过门客”。俗叫“走亲家”。作“过门客”,要带礼品,回来时男方要打发回礼。

订婚之后,逢年过节,男方要向女方家拜年贺节。拜年时,要送猪腿、粑粑、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女方则做一至二双布鞋,或打发钱物作回礼,以发展和巩固亲姻关系。结婚

(一)求婚。男方要求结婚时,婚前那年农历正月初,选择吉日要到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女方若同意该年结婚,就收下连尾巴的猪腿,若不同意,则将猪尾巴割下退回男方,表示推迟婚期。男方给女方拜年时,礼品中绝对不能送猪头,因猪头是送给媒人的,意味着这门亲事是媒人开的头。要是把猪头做礼物送给女方,意味着这门亲事是女方倒说媒,是对女家的侮辱。达成结婚协议之后,娘家准备嫁妆,婆家准备衣服等物,双方筹办儿女喜事。

(二)送日子。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三)忙嫁。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女儿出嫁时,无论贫富都要准备一、二床“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被盖,其他嫁妆量力而为,一般都要陪柜子、箱子等用具和四、五床被盖。经济条件较好的要陪柜、桌、椅、箱等全套家具和十二床被盖,这叫“单陪单嫁”。富裕人家要陪二十四床以上被盖和双套家具,谓之“双陪双嫁”。姑、舅、伯、叔、姨等近亲也要送一床被盖等陪嫁礼品,尽力相助。新娘的衣物多寡,由女方决定,如女方缝几件裤子,要求男方送几件衣服配套;女方备几床棉絮和被面,要求男女送几床被里子。另外,女方还要做若干双送给婆家长辈的布鞋,以及闹新房时送给青年人的花带子、花手帕„„,使女方忙得不可开交。因此,土家族之女子,在出嫁之年一般不从事田间劳动,全力忙嫁。

(四)过礼。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五)哭嫁。婚前一月或半月,新姑娘按习俗规矩每夜晚要哭嫁,出嫁前夕要连续哭三至七个夜晚。新娘哭嫁时,全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戴花”、“哭吃离娘饭”、“哭离闺门”、“哭上轿”等等。到出嫁时新娘哭得眼皮红肿,声音嘶哑;哭得越狠,人说这姑娘有出息;哭得越好,人说那姑娘有才华。哭嫁期间,嫡亲叔伯,请侄女做客吃饭,叫吃“送嫁饭”(女方哭嫁的歌词见第七章第一节:“哭嫁歌”)。

(六)戴花酒。结婚头天,为女方的“戴花”日,亲朋至友都来庆贺。吃“戴花酒”,给新娘戴花。戴花前,请里手而贤德和有子女的妇女给新娘“开脸”,即扯去汗毛、修好眉毛,将长发辫子绾成“粑粑髻”。髻心缠红头绳,插上银簪、莲蓬、戴上青丝帕、牙签、手圈、耳环等头饰。开脸毕,举行戴花仪式。

(七)接亲。男子方派花轿子和乐队等接亲队伍,由“头嘎”、“二嘎”、“摸米”带队到女家迎亲。“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手拿一把雨伞,是迎亲队伍的领队。“二嘎”身背一个花背笼,专背执事人所需的“三茶”“六礼”(“三茶”即用红纸包好三封钱币,关给女方办饭、菜厨的师傅和烧茶的礼品;“六礼”即六封红包送给女方作四名抬花轿和两名打火把人的礼物。)“摸米”是代替新郎迎亲的人选,专搬新房的蚊帐和睡垫的人。一切就绪,堂屋中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争着看新郎、新娘拜堂。

(八)拜堂。拜堂之前,请土老司先退轿煞。退煞后,由里面预先安排两名夫妇和睦、有子女的妇女(圆亲娘),一个用米筛端七星灯(此灯用一只清油碗,里面放七根灯草,分点七个灯,放在大门槛内地下),另一个从轿内将新姑娘扶出来,新娘从灯上跨过去。新娘进入堂屋中央,向祖先神龛恭恭敬敬地作一个揖以后,立即拜堂。行拜堂礼,叫“交拜合卺”,相当隆重。祖先神龛上点一对大红双喜蜡烛,三柱福寿香,大桌子上摆供品,地上铺一床睡簟,睡簟上铺着新被盖,这就是拜席。同样找一个条件好的中年妇女引新娘,一个男的引新郎,男左女右并立。拜堂开始,礼生喊:“奏大乐(打镏子,吹唢呐)!升炮拜天地(新郎、新娘向外拜四拜)!拜祖宗!”新郎从新娘前面穿过来,二人向祖先神位前齐拜四拜后,跪着。礼生喊:“大乐止,细乐兴。”遂按排好的名字,以班辈和年龄大小,顺序喊起。首先喊:“父亲大人,母亲大人,千辛万苦,新人下礼。”新人便恭恭敬敬地磕一个头。执事人便喊。“礼性”,喊到谁谁就要掏钱赠“礼性”,等“礼性”到位,再喊第二个„„。最后喊:“男女老少,内外帮忙人等辛苦!”新人向四周拜一礼。礼毕后,作大乐,鸣炮。这是结婚最大的礼。俗话说:“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此时,镏子声、唢呐声、土号声以及三眼统,响彻庭院。新郎抢先入洞房,坐在床边,待新娘进门,新郎用手揭去新娘头上的“蒙帕”,互相嫣然一笑,顺手又抢新娘头上的插花,表示爱新娘如爱花。新娘则摘去胸前的护身镜,以示一身清洁如镜,乐意来到婆家。送亲娘子随即进房,向新郎祝贺。新郎出房以后,送亲娘子关上房门,让新娘脱去露水衣,露水裙、露水鞋,换上新装,与众见面。接着,新郎新娘在“正酒席”上向亲友敬酒。

(九)闹新房。“交拜合卺”的当晚,全村寨青年男女闹新房,前后可闹三天,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俗话说:“越闹越发,人财两旺。”闹新房时,“主要是开新男、新娘的玩笑,要新郎、新娘装烟倒茶,讲“四言八句”。小字辈要给新娘请安,要核桃、板栗、糖果及小手帕。凡向新娘要礼物的,都要讲根古。俗说:“核桃皮子薄,金牙咬不破,会讲的吃两颗,不会讲的旁边坐。”

(十)敬茶。婚后次晨,新郎、新娘还要给宿客长辈敬茶,新郎端一个内若干碗团馓的茶盘,新娘另端一个内放若干双布鞋的茶盘,夫妻双双为长辈敬茶、送鞋,受用者,圆赠茶礼,鞋礼。

(十一)回门。新婚三朝,新郎新娘则要回娘家省亲,俗叫“三朝回门”。回门要带猪腿、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孝敬父母。回门,不论远近,一般要当天去,当天圆。回时,女方父母要给新婚夫妇打发钱,并教他们兴家立业,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第二篇:沿河土家族婚俗文化

教案

沿河土家婚俗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沿河特有的土家族婚俗文化。

2.了解沿河嫁娶习俗与其他地区有何不同。教学用具: 黑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求亲(一)访亲。

土家族山寨做父母者,看到儿子年满十二岁以后,就开始请媒给儿子访亲。既要门当户对,年龄相当,又要聪明伶俐,“八字”相合的姑娘。访好后,便请“暗媒”偷女方生庚“八字”,这暗媒要与女方有关系的人以走亲或逢年过节的机会闲谈中,偷到女孩的生庚“八字”。若与男方的生庚“八字”合得上,便正式请媒人向女方求亲。(二)求亲。

男方请的媒人到女方家求亲时,开始只起试探与牵线的作用,不为媒证。得知女方父母有意之后,按“以媒为证”的程序,正式求亲。女方的父母,得知男方求亲后,也要了解男方的情况,比男方要求的条件更高些,俗说:“养儿问贫亲,养女攀高门”,“掏牛必须要到有草的地方”,“会选选儿郎,不会选选田庄”。固此,求亲比较难。媒人求亲时,身带一把雨伞而去。这把伞叫“团圆伞”,它象征圆满的结果。因而,无论天之晴雨,路之远近,就是去邻居求亲也要随身带一把雨伞。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去求亲,将带来的雨伞倒置于大门外,空手进屋去见女方父母。主人便问:“今天喜走?”媒人说:“贵府闺女×××人才美貌,聪明伶俐,被×家看中,专请我前来求亲。”主人说:“我家丫头年幼无知,且家境贫寒,不敢高攀。”表示没有拒绝。媒人第二次去求亲,将雨伞倒置于堂屋,主人把雨伞拿去。再放置于大门外,示意好感。此时,媒人将男方的长处讲一番。俗话说:“求亲讲大话,接亲告艰难”。凡做媒者都是如此。媒人第三次去求亲,既要带雨伞,又要带一块猪肉去。女方主人若将媒人的伞拿进房内,则表示同意这门婚事。经过多次请求,女方的父母才松口说好,给提亲人招待酒饭,双方才商量“认亲”(即订婚礼)的日期。媒人回到男方,一进大门,便向主人道喜:“恭喜恭喜!姻缘前世修,为你家相公求得××府上千!”主人高兴地说:“难为你辛苦!”便杀鸡备酒,款待媒人。俗话说:“婆家杀了一笼鸡,娘家还不知底细。”从开始提亲起,不知要杀多少鸡款待媒人,才能成功。二.订婚

土家族人订婚,俗叫“认亲”,又叫“放爆竹”。女方的父母许亲后,就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有大小之分。

(一)小“认亲”(小放爆竹)。由媒人带领男孩和备办的酒、肉、粑粑、团馓等礼物去女方谢恩。男孩到女方家里,先放爆竹,拜祖先、拜亲爷亲娘,并要媒人指引男孩向伯伯、伯娘、叔叔、婶娘„„逐个请安,这才叫“正式订婚”,告诉邻居亲事己定,别人不要再打主意。有些地方,女方把女儿的生庚时辰用红纸写下来交给男方,也叫“取八字”。男方合上“八字”后,才放爆竹认亲。小“认亲”,一般不留客,当天去,当天回。

(二)大“认亲”(放大爆竹),男方父母同媒入选择吉日,带上男儿和酒、肉、衣服、糯米粑粑、团馓、鞭炮等礼物,到女家后,先放爆竹,祭祖先,男儿给亲爷、亲娘磕头礼拜。然后去女家的伯伯、叔叔家里去送礼、放爆竹、磕头请安。此次,新亲家相会,格外热。当天,女方要办酒席宴请本家的亲族戚友,这叫请“认亲酒”,即“订婚酒”。女方叫女儿以敬茶为由,给婆家父母下拜请安,给长辈敬茶,名叫“见面礼",吃茶人必须回赠茶礼(亦叫见面礼)。新亲家相会,必须留客住宿。次日早晨,女方仍叫女儿给昨天敬茶的长辈,恭恭敬敬地各舀一盆洗脸水,洗脸人也要回赠礼物。女家散客后,将男家送来的粑粑,按亲族每户送两个,叫“耳朵粑粑”。俗话说:“田是私田,女是众女。”意谓亲族都要承认这门婚事。“大认亲”回来,女方要赠男方一些鞋子、花带子、绣花手巾及银钱等礼物。但男方盛酒去的坛子被留下,直到男女结婚生儿育女之后,将酒坛装上食油,由娘家“望月”时送去男方。意谓养女本是养的酒坛子,而今生男育女,酒坛子变成了油坛子。

一般在“大认亲”两天之后,男方要请女方的父母作“过门客”。俗叫“走亲家”。作“过门客”,要带礼品,回来时男方要打发回礼。订婚之后,逢年过节,男方要向女方家拜年贺节。拜年时,要送猪腿、粑粑、团馓、糖食、酒等礼物;女方则做一至二双布鞋,或打发钱物作回礼,以发女方家拜年。拜年时的礼物中要送一只连猪尾巴的猪腿。女方若同意该年结婚,就收下连尾巴的猪腿,若不同意,则将猪尾巴割下退回男方,表示推迟婚期。男方给女方拜年时,礼品中绝对把猪头做礼物送给女方,意味着这门亲事是女方倒说媒,是对女家的侮辱。达成结婚协议之后,娘家准备嫁妆,婆家准备衣服等物,双方筹办儿女喜事。

(二)送日子。女方同意这年出嫁后,男方就择定结婿吉日,并取得女家同意之后,男方则请媒人带上酒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送日子”,正式决定婚期。若女方不同意,男方则要另择日子,再定佳期。

(三)忙嫁。婚期确定后,男方要作好接亲的准备,备好过礼的酒肉、礼布和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等,而女方则要准备“嫁奁”。女儿出嫁时,无论贫富都要准备一、二床“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被盖,其他嫁妆量力而为,一般都要陪柜子、箱子等用具和四、五床被盖。经济条件较好的要陪柜、桌、椅、箱等全套家具和十二床被盖,这叫“单陪单嫁”。富裕人家要陪二十四床以上被盖和双套家具,谓之“双陪双嫁”。姑、舅、伯、叔、姨等近亲也要送一床被盖等陪嫁礼品,尽力相助。新娘的衣物多寡,由女方决定,如女方缝几件裤子,要求男方送几件衣服配套;女方备几床棉絮和被面,要求男女送几床被里子。另外,女方还要做若干双送给婆家长辈的布鞋,以及闹新房时送给青年人的花带子、花手帕„„,使女方忙 得不可开交。因此,土家族之女子,在出嫁之年一般不从事田间劳动,全力忙嫁。(四)过礼。婚前三天,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送礼,俗叫“过礼”。男方为女方送去准备嫁女用的酒、肉、衣服、首饰、被里子等礼物。同时,还问清楚,迎亲那天要多少人,几乘轿子,还有什么未尽事宜,女方完全答复后,就准备迎亲。

(五)哭嫁。婚前一月或半月,新姑娘按习俗规矩每夜晚要哭嫁,出嫁前夕要连续哭三至七个夜晚。新娘哭嫁时,全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戴花”、“哭吃离娘饭”、“哭离闺门”、“哭上轿”等等。

第三篇:婚俗文化

浅谈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

摘要:婚俗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婚俗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繁杂 ,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岭南、婚俗、文化

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随之变化,这昭示着岭南地区社会的进步,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岭南地区的汉族婚俗文化从不同区域可分为三类广府婚俗、客家婚俗与潮汕婚俗,另外还有疍民婚俗和其他一些婚俗习惯。

一、广府婚俗指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婚俗习惯。在20世纪80年以前,广州的婚配嫁娶按时间先后可分为3个阶段。

①婚前礼,婚前礼又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是日要请酒祝贺。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亲。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②正婚礼,新娘到男家后当天的礼仪。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③婚后礼,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兴起新式婚礼,并将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留念。

婚礼前,先通过婚纱影楼照婚纱相。通常,新郎、新娘会提前请自己的未婚朋友做男傧相、女傧相(俗称“兄弟”、“姐妹”)。婚礼当天,新娘由“姐妹”陪同到预先约定的美容中心做发型、化妆;而新郎的“兄弟”则装扮花车:在轿车上挂上或贴上鲜花、丝带、彩球,车的正前方则矗立一男一女2个洋布娃娃。吉时一到,新郎领着众“兄弟”到新娘家接新娘。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会严守层层大门,不让新郎轻易接到新娘,而且与新郎及其“兄弟”唇枪舌战,索取“利市”(俗称“姐妹钱”),拿到一封“利市”开一道门,有的还会藏起新娘的鞋,直到新郎“求饶”、“认输”才放新娘出门。这时,众兄弟、姐妹才热热闹闹地簇拥着新郎、新娘去男家。有的时候,尽管新娘家离酒楼近在咫尺,花车也要特意绕个大圈子经过吉祥路、长寿路、万福路、百子路等,以取好“意头”。随后,新娘由新郎陪同返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婚宴中,新郎、新娘每席必敬酒;宴毕必敬茶,宾客则以“利市”相赠。整个婚礼过程,有的新娘会换2~3套衣服,迎宾时穿西式白色婚纱;宴中着传统红色裙褂;宴毕送客时则换艳丽旗袍。婚宴的菜谱也很有讲究,如是初婚,必有“烧乳猪”这道菜;还有红枣莲子汤,取“早生贵子”之意,有甜汤甜糕,取新婚甜蜜之意。婚宴后,主家还会向来宾回赠“利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选择旅行结婚。

二、客家婚俗指梅州、河源、惠阳等地区客家人的婚俗习惯。客家婚俗一般要经过“六礼仪式”:

(1)说亲。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

(2)送定(札定)。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妆奁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3)报日子和送聘金。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5)接亲与送亲。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闹房,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 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

圆房,不少地旧俗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

请三朝,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三、潮汕婚俗指汕头、潮州和揭阳地区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

(1)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2)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3)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

婚宴队,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

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4)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 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

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新婚三天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闹洞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四、疍民婚俗指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婚俗习惯。疍民们的婚俗,虽和陆上居民一样,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其婚庆有自己的特色。谈婚时,先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相士推算,如算得双方八字无碍,媒人再将两边的家庭详细情况通告对方家长,然后双方家长再商酌礼金,若男家不允女家提出的条件,便封回一个红包,把年生送回,此门婚事便告吹了。饼礼则同陆上居民大同小异,突出不同的是要加槟榔五十七斤。婚礼宴客也不在艇中进行,而是择一开阔、平坦的沙滩,以地当席,海碗当杯,畅饮庆祝。

五、其他婚俗,是岭南特有的一些婚俗习惯,有一些特别的称呼。

童养媳,长江长期以来有带童养媳的风俗,俗称“新婢子”。过去产生童养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男轻女;二是一些人家娶媳妇

困难。生女孩者常在一二个月内将婴儿送给别人,收养者只需出几斤猪肉和细面。如果将来不做儿媳妇,也可将其出嫁,获取聘金。

过去童养媳结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十五六岁结婚者不少。仪式也很简单,一般不请客,不拜堂,除夕日吃过面碗鸡便同房,俗称“合卺”或“圆房”。婚后夫妇感情多不太融洽。

赘婚,男到女家结婚,长汀俗称“打合同”或“招亲”。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前者指婴儿时抱来长大后配童婚(有男孩匹配),后者指抱养来后等着生郎的。因无男孩将新生女儿与人“打合同”的则很少。“打合同”主要条件是生的孩子两姓平分,男方对女方父母负责生养死葬。结婚仪式也较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的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

转亲,城乡均有此种婚姻,但为数极少。

换亲,兄妹双双互换结成夫妇。两家均可省去聘金、送礼等费用,接亲、拜堂等仪式照样进行。这主要出自家长的意图,双方男女并无爱情基础。

改嫁,寡妇再醮与离群的妇女再婚,过去在社会上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

普通婚姻相同,如不能穿红衣,不能在厅堂正门出门,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妇不改嫁他家,招男子来家结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并与翁姑有感情不愿离开所致。离婚妇女也有离婚不离家的,与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与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外,其地位与离婚前相同。

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成婚。由于广东城乡多华侨,许多侨居国外的子弟,到了当婚年龄希望在家乡找一女子为妻,以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可是隔山隔海,路远迢迢,回乡不易,只好由父母物色一中意的女子,按照俗规,从过礼纳聘,到定下婚约,一一遵行礼制。但到了完婚之日,儿子未能归来,拜堂时,便以公鸡代替新郎,一样为公鸡披红挂绿,梳头扮髻,吟诵祝词。新娘花轿一到,由一中年妇女手捧公鸡去迎娶新娘,公鸡与新娘进入厅堂后,一样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公鸡与新娘相拜,一切过程均与真正的婚礼一样。婚礼的当晚,公鸡还要缚在新房中与新娘共度良宵,直到次日清晨才能将公鸡捧走。有的婚后丈夫十年八年回不来,妻子可领养一个男孩作为后嗣,俗称“螟蛉子”。

第四篇:中西婚俗文化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

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

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而中西婚俗所表现出的不同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因而要对婚俗不同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探究,使我们了解隐现在不同婚俗背后的中西文化,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物质生产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以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礼服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出中西婚俗的差异,由此推及探究中西婚俗差异的原因,使

我们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与历史,从而有助于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透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使不同民族之间进行的更好的对话与交流,使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

第五篇:布依族婚俗文化

宁南布依族婚俗文化

第一部分 概述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全县面积1666.6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总人口18万余人,其中以汉族、彝族和布依族为主。布依族主要聚集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和西瑶乡拉洛村,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在布依族的婚俗文化主要体现在接亲、发亲、拜堂、坐家等四个部分组成的。

“浪哨”即谈情说爱的意思。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布依族婚俗中的订亲

布依族普遍实现一夫一妻制。过去,青年男女之间交往比较自由,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外出劳动等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如男方同意,就可以盟誓订下终身。结婚的双方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为女儿择偶时,尤其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还流行订“娃娃亲”(亦称“背带亲”)的习俗。目前,宁南布依族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和媒人说合相结合。青年男女相恋后,父母也同意,男子家要准备一坛酒及香、纸、糍粑(糍粑必须有12个,以10个送女方父母,2个送媒人)等礼物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以之祭家神,并请来家族长者、亲友一同喝酒,商议亲事,俗称“吃罐酒”,宣告双方正式订婚。姑娘的头发也要从中间分开编辫,表示已经许配人家。

布依族婚俗中的接亲

男方家准备五马三轿,猪肉(一方一肘),糯米粑6挑、米酒6担(表示六六大顺之意)。大小开合12封,糖果、点心若干。接亲队伍数十人,在唢呐声声、敲锣打鼓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在两个押礼先生的带领下,形成浩浩荡荡接亲队伍前往女方家接亲。女方家数十名青年男女用竹杆将迎亲队伍拦于进女方家的路口,双方对歌、敬酒,男方家唱赢、抛拦路粑,女方家才撤杆放行。到了女方家堂屋后,两个押礼先生将男方家所带接亲礼物(红糖、米酒、糯米粑、礼金等)点交给女方家。此后,女方家亲友虽然同意收礼了,但仍迟迟不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必须要等到新娘方将要去送亲的能说会道的女青年代表们与新郎方来接亲的语言丰富的男代表们“讨价还价”谈妥,接受了男方给的“青年钱”后,才允许开始摆酒席招待接亲客人。接亲的客人要在女方家住一夜。这一夜,女方家的女青年们吃过晚饭后,互相邀约来与接亲的男青年们对唱山歌,直到天亮要发亲前。随后,男方也要选择日子,带上礼品(烟、酒、茶、肉等,酒一般女方家要看她家亲戚多少而订,肉一般是“七方八肘”意为保垒肉不得少于七斤,猪脚肉不少于八斤),到女方家“敬家神”,称为“喜口茶”。以后,男方家要选择吉日到女方家去开取姑娘的生辰八字,并把它落到男方家的祖籍谱书中,以誓盟订终身,姑娘今后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只等另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这称为“开庚”。结婚年龄一般是18岁左右,人们认为男比女大1至2岁最好。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请一个能说会唱的“押礼先生”(亦称“迎亲先生”),带上礼物(酒、肉和一对奶妈布,奶妈布一丈二一件)一道到女方家迎娶。女家要用板凳或人将迎亲者拦在大门外,对歌、说“四言八句”、喝酒,“押礼先生”输了要罚酒一杯,赢了才放行,如此三关,才能进屋“敬家神”。布依族婚俗中的发亲

新娘出嫁的前夜须哭嫁,有的姑娘在嫁离娘家前要以唱歌的形式哭三天,内容多为叙述父母生下她后如何艰难将其抚育成人,自己是怎样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弟、姊妹及其他亲人,并骂男方来接亲者(当然是假骂)。如果不哭,会被人耻笑。哭嫁时,平时与新娘要好的同村的姊妹会前来陪伴,第二天早晨,女方家准备几桌酒席,组织数十人送亲队伍准备送亲。时晨将要到时,押礼先生走到女方家堂屋,面向高堂,两手作揖并高声请:“堂前有请,请亲爹亲妈发亲!”。发亲时,女方家先在堂屋将女方的年庚八字开给接亲的押礼先生,之后,女方家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堂屋前举行发亲仪式。新娘在一女长老的牵引下,从母亲的房间出来到堂屋的香火面前拜礼,表示辞别祖人和父母的意思。之后,在新娘哭嫁离开堂屋时,面朝大门,脚踩筛子,并手拿一把筷子,当跨出大门门坎的同时,将手中握着的一把筷子往后甩丢在堂屋里,并不得往后探望,此刻,新娘家亲哥哥或亲弟弟立刻迎上前来将新娘背到大门口上轿,接亲抬轿的人抬起新娘往男方家行进。新娘到达夫家之后,亦须通过院子门、堂屋门、卧房门等三道大门。新郎家的亲友会在每道门口设置障碍,每经过一道门口,新娘家亲人会被新郎家两个会唱歌的亲友拦住对歌。如答唱不起,就拦住不让进屋。到一定时候,另一处突然来人抹黑。送亲者对歌使夫家满意后,才让其通过。但新娘要先到邻居家暂时休息后,才被请进男方家堂屋拜堂。开宴时,送亲者不与其他客人混坐,主人要以双份菜招待他们。席间,送亲者与其他客人对歌联欢。第二天一早,新娘子要出来辨认公婆及男方家的老辈和小辈,还要献上新娘最拿手的针线礼品(布鞋、围腰、腰带等)。送亲者一般要住3天或6天才回家。婚后3天、7天或一个月时,新娘回门,礼品中也必须有12个糍粑,分别献给双亲和媒人。婚后3年内,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拜年,12个糍粑亦为礼品中不可或缺之物。

布依族婚俗中的拜堂

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后,由男方一长辈在男方家堂屋举行拜堂仪式。仪式为:由一男长老用扎成花的彩绸系在新郎手上,边系边祝福说:“一匹喜红长又长,外家买来挂新郎,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状元郎”。之后,一拜天地(对着男方主人香火拜)、二拜高堂(对着男方父母拜)、夫妻对拜(新郎新娘对拜)、进入洞房(由伴娘牵引进入新房间,新郎不入)仪式。之后,就在堂屋内外,摆起酒席宴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布依族婚俗中的坐家

按照风俗习惯,新娘要在娘家住3—5年。在此期间,男方家或是农忙时节、或有什么大屋小事时,由新郎的母亲或妹妹接新娘来帮忙。在男方家期间,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农忙活路、大屋小事结束后,新娘就返回娘家。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年,一直到女方怀上小孩后,女方感到在娘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间,男方、女方还可与其他(她)的姑娘、小伙们或山野里、或山脚下、或竹林中、或田坎边“自由自在”地“浪哨”(谈恋爱的意思)。

布依族长期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父母悉心抚养、教育子女,儿女尽心赡养、安葬老人。并且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与汉、彝、傈僳等民族皆能和睦相处。处理家中事务时,夫妻双方都有发言权,父母也比较尊重子女的意见。这是和汉族封建制的家庭大不相同的。长期以来,布依族流行的家庭结构是:婚后,儿女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兄弟分家之后,父母一般与小儿子同住,也有父母与其钟爱的儿子同住,以照料家务。布依族待人热情、厚道,客人到家,常常奉上一小碗酒,或以葵花子等招待。打糍粑是他们迎接客人的尊贵礼仪之一。在宁南县新华乡中村村流行的民谣典型地反映了布依族热情待客的风俗,“兵该补喜吗党板,吭吭修修吗样元,梅又给麻吗待喜,指又好折待喜根„„”

布依族婚俗是布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布依族人们代代相传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充斥着人们对两位新人的祝福,希望在他们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幸福安康。

下载沿河土家婚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沿河土家婚俗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婚俗文化

    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

    油纸伞的婚俗文化

    油纸伞的婚俗文化 油纸伞人们比较熟悉,在古代,是用来遮风挡雨的日常物品。其实,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油纸伞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婚俗中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一......

    土家文化进校园台词(5篇)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土家的山水,如诗如画。 男:土家的风情 ,如梦如痴, 女:土家的山歌,优美动听, 男:土家的舞蹈,大方粗犷。 女:土家......

    诗经中的婚俗文化

    结合《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婚俗探析周朝社会概况 作 者:郭巧玉 指导老师:高梓梅 摘要:《诗经》中婚恋诗的大量出现,可以说是对周朝社会面貌的真实再现。通过列举《诗经〃国风......

    布依族婚俗文化浅谈(大全)

    布依族婚俗文化浅谈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文化学院 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张 波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随着现代科技、经济、文化力量的......

    沿河文化详细介绍[五篇]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目前航运能力300吨级,彭水电站建成后通航能力可提高......

    2013年结题报告土家文化进校园

    沿河县沙子镇中心完小《土家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

    西藏农区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西藏农区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以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扎西岗乡玉妥村为例 旦增 仓木啦1 (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 婚俗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