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放的大学之路

时间:2019-05-15 05:0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开放的大学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开放的大学之路》。

第一篇:论开放的大学之路

论开放、自由、交流的大学之路

作者:

指导老师: 最近读到最有感触的文章莫过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培根校长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表的毕业演讲。这篇被称为“最牛毕业典礼“上的“最牛的毕业演讲”,同样的给我们留下了最为深刻而广远的思考与反省。

在这篇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李培根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都是李培根毕业演讲中出现的词汇。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句引用的话经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说出后,即日成为该校众多师生的网络签名。”

而让我颇感惊奇与感动的是李培根校长坚持自己写稿,拒绝让他人代劳。他说:“校长要用心讲话。如果演讲稿由其他人代劳,文采可能会比我好,但不能代表我与学生的讲话。”

以下是李培根校长毕业演讲稿的一些摘录: ●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科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科大学子做什么?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科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科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引自白云黄鹤BBS)。多么朴实精辟!

●你们的未来“被”华中科大记忆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科大记忆!

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身为外校的旁观者的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一代校长的独特而迷人的风采,对李培根校长的敬佩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一个大学校长可以是如此的亲切而平易近人,风趣幽默而不乏严谨,是如此的和蔼可亲,是如此的新潮、如此的时尚,实在难能可贵!所以也很难怪李培根校长短短的16分钟演讲,被华中科大学子的热烈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更是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很感动的话语,很朴实的话句。但是问题还是来了,为什么偏偏是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知道这位这么优秀的校长存在?华中科大学子颇为相见恨晚之感不由得然而起。

这场毕业演讲给我另外的一个想法是———大学生们也确实需要一位“根叔”作导师。我们希望看到还有一部分知识精英在关心我们、帮助我们,告诉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或是在学术之路是提拔一把,让对学术有梦想的学生对考研、考博产生兴趣。

梁漱溟先生说这么一句话:“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至要。”

那么这个示范,李培根校长立得可谓端正。

其实我在六月份的末期,也就是前几天的事,代表了我的表姐参加了本学校的2010届的毕业及学位授予仪式,有幸远远目睹了新任校长的真容。在灿烂无比的阳光下恭听了校长的毕业讲稿。但感觉有点像形式化了东西被再度搬上桌面——有点失望。

在这里,我没有抨击任何人的意思,当然包括我们这位新上任不久的校长。但为何我们没有出现学术上以及举创上的创新?我们可以达到华中科大的至高点吗?我们可以,仰或不可以?我颇为费劲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并试图从中找出一个答案。

那么下面我说讲的,可以说是建议,与此同时,也是我的期盼与愿望。

首先,抓发展,以实际成果育人,倡导治学的求真、务实与脚踏实地。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是治学的根本方法。而“办大学不但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以大师带动学风的流转、净化。按照“以培养和引进为基础,以稳定为重点,以用好人才为目标”的工作思路,超常规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大幅度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配套资金,启动优秀人才公开招聘工作。相信可以在人才强校战略上凸显优点。

而在服务地方上,我们要发展。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承担地方决策咨询、科技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文化普及、城市建设、企业管理、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锻造大学学子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培养我们的社会技能。这薄弱方面我们学校的确需要努力改进。

其次,借鉴本国,乃至外国的一些优秀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例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文理并行不悖的平衡教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标准“宽进严出”择生基准;南洋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机制;美国大学实行的导师——学生互动机制~~~~~等等。而我最期待的是,我们湛师可以借鉴到外国的宽松自由的专业选择机制。不要遏制学生的学科选择上的自由,而是让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并有能力学好的科目。同时,定期举办跨学科的报告会,予以讨论,增进学科间的交流与自由度。,也可以有力的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其三,我们强调好抓师生关系、领导与学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情感育人,以友爱和睦共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及大学城在国内的兴起,高校师生联系越来越淡漠已成为当前我们高等教育的通病。这就回归到我们文章一开始就讲到的问题上来。而我们也举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李培根校长。

在此,我们还可以借鉴广州大学的“校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与专任教师值班制度”,即凡现任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都应确定一个班级作为定点联系班级。联系干部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家庭情况、班风学风等情况,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建议;对新生、毕业生、特困生和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做好释疑解惑工作。而专任教师值班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利用学生晚自修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答疑及学习,平均每8学时课安排1次,且每次不少于90分钟;指导有关院、系、班级的学生开展内容切实、形式多样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走访约谈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指导。

基于目前学校的状况,我认为还需从教授老师们的处境和立场出发,为他们解决住房和其他问题,这样,或许就能够减少“老师下课就回家,赶车买菜找不到他”的现象。才可以使学生——教师的互动成为可能

最后,我们希望倡导一个健全、开放的监督机制。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共同监督权力的使用。换而言之,我们希望学校能够尽量地去“行政化”。正如储朝晖先生说的:“大学应该凭借自己的教育水平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不是靠行政级别得到真实提升。”这一点上,本人认识还是有限,就不多讲了。

上面所讲的,简而言之,可以用六个字总结——开放、自由、交流。热切盼望学校可以朝着这条开放、自由、交流的道路,务实的走下去,从而到达我们理想中、甚至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新台阶。

第二篇:大学开放周

日本大学漫长的暑假自八月上旬开始,八月份成为日本大学对外开放的首选,因为八月份是日本大中小学暑假交集最大的一个月,高中生和家长可以利用八月份到自己心仪的大学去了解情况,看看自己志愿报考的大学究竟是什么样子,大学也可以利用暑假为这些前来了解情况的家长和考生提供专门的讲解。大阪大学的开放周为期两周,自8月5日始至8月20日止,各院系都安排专门的说明会,让著名教授给慕名前往的家长和高中生们介绍本院系的教学和研究情况,有些院系还组织名师给他们上示范课,每位前往的家长或高中生都会得到热情的接待,给他们提供精美的大学或院系介绍册页和入学考试说明,部分院系还煞费苦心地拍摄专题片给家长们播放,外国语学部学生社团还为家长准备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各院系的学生委员会志愿为家长和高中生提供免费咨询,内容包罗万象,甚至周边住宿和餐饮信息都提供。为了做好来年的开发月工作,每位家长还要填写本开发月的调查表,以便来年改进。大阪大学工学部是日本最好的工学部,8月14日说明会当天吸引了日本全国众多的家长和高中生前来听讲,工学部专门拍摄了诙谐有趣的短片,让三名在校生扮演高中生刺探工学部的信息,真个短片拍摄精细、构思奇巧、诙谐幽默,很多同学看完短片对工学部有了更多好感。

第三篇:读《大学之路》有感

读《大学之路》有感

读《大学之路》有感1

家长会上,卢老师布置阅读吴军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相应的读后感。读完这两本书,感受颇多。作者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写出了经典的教育读本。这样一位超级用心的父亲,留给作者孩子的只能是优秀。最终,作者的女儿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吴军在序言里强调“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成功的道路并不是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马拉松长跑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大学之路,只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按照时间上的延续,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等三种方式。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为良好的学校教育奠定基础。从小学到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学校教育逐渐取代家庭教育成为最重要的'位置。从成年到进入社会以后,自我教育将逐步取代学校教育成为孩子持续成长的动力。这样的终身教育过程,才能够为人生马拉松赛跑提供足够的能量。在人生马拉松赛跑的后半程,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持续人生马拉松长跑的动力源泉。

自我教育形成的关键期在大学,成功的大学教育是形成高质量自我教育的基础,不成功的大学教育很难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的自我教育机制。因此,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生马拉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美国大学承传了英国教育家纽曼的大学理念与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理念。纽曼式的大学关注“道”的教育,推崇通才教育。洪堡式的大学应该关注“术”的教育,推崇专才教育,学生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我国大学基本上符合“洪堡式”的办学理念。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偏向于通才教育。如果单纯地比较美国本科毕业生和中国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会发现美国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少,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要广得多,而且社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讲话水平和科学素养)要强一些。这是通才教育带来的好处。美国大学为了弥补本科专业教育的不足,增加了一年硕士课程,以弥补通才教育的不足,从而达到兼顾专才教育的目的 。相对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社会,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面对美国优质的本科教育,中国太多的学子想挤进美国名校。但是,面对名校录取的激烈竞争,以及并不公平的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方式,学生的爬藤申请之路异常艰难,成功率极低。就连美国藤校的招生官退休后给中国学生做升学申请辅导,也没有必胜的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主要的任务是抓住家庭教育的最后机会,帮助孩子如何变得更加优秀,而不是纠结大学申请技巧与应付对策。在孩子的知识、能力、心智成长方面,家长们需要不断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阳光、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热情、感恩的人。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申请到顶级名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与平台。但是,在成功率极低的爬藤路上,我更加关心孩子是否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与热情,关心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与完善,关心孩子将来在大学学到了什么。任何时候,学有所成远远胜过藤校本身。

孩子们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为自己将来并不拥挤的马拉松赛跑提供永久动力。

读《大学之路》有感2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读《大学之路》有感3

最近,我阅读了吴军老师的著作《大学之路》,读后思考了许多。严格意义上讲,《大学之路》其实不能算是一本畅销书,但比起现在市面上的各种畅销书来说,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却更为深远,因为我的孩子三年后就要留学深造了。

在《大学之路》这本书中,作者吴军老师以女儿选大学为机会,对欧美的许多世界级顶尖大学做了详尽的系统性研究。不仅如此,吴军老师还亲自陪同女儿走访了其中的一些知名院校,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弥足珍贵的。

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以流畅的文笔和优美的语言,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卫斯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及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学科特色、申请条件等毫无遗漏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感谢作者吴军,作为一名三年后出国的高中生的母亲,我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外大学的基本概况,等我的孩子将来选择大学时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同时,我体会到了国外这几所大学的自由民主的精神,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思想的'自由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冲击,我的孩子平时学习积极主动,时间掌控力也强,除学习外,还热爱运动,喜欢打篮球,他的种种能力让我相信,将来在国外的大学自由精神的熏陶下,他的学业也会更上一层楼。

对于这本《大学之路》,我相信除了我这名高中生的家长,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刚踏入社会的职场新人,也或者是工作多年的职场骨干,其实都可以从此书中获得在漫长学习道路上的一些重要启发。

吴军老师认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他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而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这些教育理论,我都是理解并赞成的。

看完这本书,不禁想更多地了解下作者吴军。原来,吴军出生于知识分子世家,父亲是清华教授,从小生活在清华园,一直拥有着很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吴军本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工作两年后,又返回清华攻读研究生,最后出国留学,一口气读到了博士毕业。用他本人的话说,他一生至今读书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还长,即便这样,他也没有耽误工作,20xx年他在GOOGLE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随后的十几年里他沉浸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聚集地--硅谷。目前的吴军就任于一家投资公司,也算是行业里的翘楚了。

《大学之路》此书作为一套介绍英美大学和教育体系的书,这些都是他本人就读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经历,以及在他陪伴女儿挑选大学时所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详尽而真实,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书中关于教育的形成历史,以及中国式教育理念和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的差距,都值得人细细品味、慢慢阅读,也让人禁不住反省中国人曾经一度滥用的陈腐之教育方法。

说实话,中国人的求学之路一度过于功利性,可能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生活条件不好,一旦发现大学毕业文凭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工作以及更高的收入,我们就恐慌不已。甚至我们从小的学习都是为了最后一张大学文凭,这种过于功利的学习何谈素质教育呢?

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是科学的、创新的、有利于未来的,其实,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断改进,已经全面迈向素质教育的征程,读后感的最后,希望我的孩子留学之路一帆风顺,也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越来越好,受到更好的教育。

读《大学之路》有感4

最近拜读了吴军博士的一本书《大学之路》。吴军博士于清华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任职于谷歌和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人生是场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学的烫金毕业证书,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中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人生——这所真正的大学——路途才刚刚开始。看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在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已荡然无存了。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路并不想想象的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作者还提到父母到中年还在一起学习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影响很大,作者和弟弟都是读到拿到美国名校博士学位的人。因为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说法是很假的,如果说有起跑线,那也就是父母让自身努力而达至的高度,父母不断学习的态度,在言传身教中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

作者提到,在耶鲁大学,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因为这些看似很考试无关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如果在哈佛和耶鲁没有学到这些内容,就失去了在那里学习的意义。我也走访了很多中国的一流工科大学,发现学生有90%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很准备考试上。这样固然可以得到很好的专业训练,却让年轻人在一生最宝贵的时间里失去了培养优秀品质和综合能力的机会。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情绪控制能力是一个人学习阶段应该努力培养的最高目标,在我读研究生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面对困难时平和的心态、坚韧的斗志、与他人融洽的协作是更更可贵的能力,而大学中所学的东西常常因为缺乏实战应用的环境而让学习过程变的甚为枯燥,如果“学伤了”,那真是得不偿失。所以,我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应该着重培养那些关键能力,专业的知识学习也应该早早让孩子接触这些应用场景,学有所需,学以致用,学习的过程可以生动许多。一所大学能否让学生生活得开心,并且因此而激发出学生一辈子的学习的热情,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从十七八岁到二十四五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让一个年轻人过好这四五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里都能受益于这一段生活。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在大学里“学伤了”,或者对人生产生了负面的看法,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

对于当年潘石屹捐给哈佛大学1500万美金的事件,当年我觉得嗤之以鼻,结果看了这部书以后,对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刻清醒的认识。

捐了钱,子女可以读哈佛,对子女的教育,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个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

这笔钱是为了中国大陆的学生以后读哈弗的奖学金,对以后中国大陆学生进入哈弗,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能扩大亚裔在哈弗的影响力,虽然每年哈弗收到的捐赠是40—50亿美金

提高亚裔的比例,只有亚裔的成功人士不停地回馈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大学才能增加亚裔的`招收比例。中国大陆每年进哈弗的都是个位数,类似于20xx年只有2个,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进哈佛,其实远远不是

最后,哈佛大学的招生规则:

哈佛培养学生是一种投资,需要一个结果,需要效率。所以,外国政要,亿万富翁的孩子更容易进哈弗,因为想比普通孩子,那些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慷慨捐赠的人,子女更容易进哈佛。比如,川普的女婿,贾里德库什纳,高中老师都说他成绩差,结果他老爸给哈佛捐了250万美金,结果他成功上了哈佛。所以潘石屹其实捐多了

学校教师及教职工的子女以及校友的子女,更容易上哈佛。因为哈佛认为这是一个圈层文化,让以外的人不容易进来,里面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及优势。比如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哈佛的第一个毕业生,比如我们之前看到的哈佛女生刘亦婷,其实她能进哈佛最核心的是一个哈佛毕业生在成都七中任教,然后写了推荐信,否则她根本进不了哈佛。

亚裔录取比例本来就少,只有15%,而且还要跟美国国内的竞争,所以大陆的录取率更加低。

读《大学之路》有感5

美国的出色的几所大学都各有特点,不能说哪一个很好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每个大学都会按照自己选定好的路线和风格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与执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统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专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养政界领袖,有的以商业创业为主,有的地处偏远主要以学习为主,有的地处纽约大城市与企业和政府联系紧密。

但他们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学大都很方便调换专业,选课也相对自由,同时修两门学位的也很多,上课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学没有要求每个专业或年级必须学习什么课程,但除了写作课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因为他们认为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一生都有帮助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活动非常多,去国外的`大学不能光为了学习,还要融入他们的文化,参加各种组织或协会参与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会玩,这一点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最不同之处。教课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生有什么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

选大学不是选排名最靠前的,选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与自己的未来期待和专业方向特长相助的,同时也要喜欢选择学校具有独特精神或风格。

读《大学之路》有感6

大学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它在近几百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大种教学模式,培育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为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本书是围绕着对两类(纽曼式和洪堡体系)14所大学的走访考察而展开叙述的,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调研的第一视角去探访并深入了解这些世界顶级大学,让我们有幸窥得世界名校的风采。

在看这本书时,我很好奇为什么我国在西周就有太学作为国立最高学府,并且在隋唐时代就有完备的科举制度,但是大学的发展却没有取得欧美大学如今的发展成就。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作者在研究了众多美国一流名校之后,确认为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好的硬件条件,否则大师的教育理念就无法落地生根。只有硬件条件有了保障,才能请到足够好的老师,提供足够的课程、图书、实验室来开展学习研究。对于上面两种观点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是在对我们国家两千年的发展却发展不出一所世界顶级的大学的现象探究的过程中我对第二种观点却也不敢苟同,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思想与社会的多层个面。

在汉武帝元朔五年,汉代初设太学作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入学的老师与学生由国家供养;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完善,有更多学子得以考入国子寺(后称国子监)入学的学生老师均由朝廷供养,至此直至清代国子监的变化大同小异;在此阶段内太学府不仅有全国的儒学大师也有足够的大楼,但却没有发展成为具有如今大学规模与思想包并风格的独立教育机构,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思想上的未开化;自古以来,太学依附于朝廷建立,“学而优则仕”是古代全国上下一致的想法。而且中央集权制使得太学的思想步调必须统一于当朝皇帝,稍有异议便会引火上身牵连众多,在如此的`境遇下太学的发展只能取决于统治者的思想层次与境界。其二: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在西方的萌发与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教育跟随社会经济一同勃发,尤其在工业革命后产生了大量的资本主义家,于是依靠捐赠发展的欧美大学进入了腾飞的时代;而与此同时中国还禁锢在封建主义的枷锁之下,小农经济的特性难以为私塾提供足够发展的物质基础,即便是行商巨贾在发家后也仍以后代入仕为荣,而在1840年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凋敝衰弱的国家早已无力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一方净土。在抗战时期我国当时的西南联大不仅无大楼无合格的实验教学条件,而且还要时不时的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但它却以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风格汇聚了无数的大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无数的栋梁之才。

如今我们国家的各所大学不仅在大楼上有了保障更在学术上在迎头赶上,虽然我国的大学大多是受苏联片面理解的洪堡式教育影响发展的走了许多弯路,并有别于西方的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国家发展的快车道上,我国的教育也是在与时俱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全面赶超欧美的顶级大学。其实大师和大楼都是时代的产物,不论事“中式”还是“西式”教育也都受时代主流思想的影响。只有最优秀的思想与最先进的物质相结合才能产出最优良的教育与学生,当然这一切都在路上……

第四篇:大学的成长之路

大学的成长之路

姓名:李刘阳 班级:13机电1班 学号:20130604106

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我们终于于去年的金秋岁月踏入了我们心中的象牙塔。

走进大学,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走进大学,我们看到了一番以前从前未曾看过的风景。走进大学,我们体验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走进大学,一幕幕都将留在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中。

在这大学,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更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人生的成长之路。有一大半都是在大学中度过的。大学让我们有了更多不同的体验,也带着我们一次次蜕变,直至最终成长为参天巨树。

在这过程中,你会经历许多,有痛苦的,有快乐的,有放声欢笑的时候,也有独自一个人,默默流泪的时候。更有一种彷徨无措,而又茫然的时候。但是,你在成长。

有人说,大学里就应该好好学习,只有好好的学习。才能有好成绩,将来才能有好工作,才会有好的生活。我并不认为这话说的是不正确的,但我认为,大学它不应该是一个完全以学习为中心的地方。大学它更应该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沃土。而人才是各式各样的,各个领域都有着人才,但毫无疑问,这些人才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着特殊能力的。大学是培养个人特长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青年如何踏入社会,如何才能在社会中良好的生活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要求所有学生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像染色一样地把学生都染成一个颜色的大染缸。

而要说到培养学生如何进入社会,如何在社会中发展就不得不说一下学校的各种活动,有人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对这一点,我觉得描述的十分恰当,主要是因为学校在某些方面的确很类似社会。

大学里的人志向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一心想要考研,于是他们的努力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把那些我们早已经被灰尘蒙蔽的书籍一遍又一遍的翻来翻去。他们很少参加什么活动,在他们的心目中,唯有着考研才是他们现在最紧要的事情。也有些人忙着兼职,忙着工作,还有人忙着学习各种各样的技术,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然而,在我看来,无论我们的志向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接触一下社会,了解一下社会的规则,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恰好就是个很好的平台。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以及学校所成立的各种各样的组织,我相信大家各自都对他们有所了解,在这里,也就不用多谈。

其次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组织对于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面对铺天盖地的纷繁的活动项目,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发展特长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学校组织的活动对于我们的行为举止,语言艺术上有很深的影响,作为一个新人,你要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应该怎么说,又该任何人使用肢体语言,行为举止又如何做到得体等等。而这些活动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

比如说,学校里比较出名的主持人大赛,在你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你也会向上一届的学长学姐们请教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也许你自己都没有发现,在这过程中,你自己的进步会有多大,这次活动对你的影响又有多大,只有在你将来用到的时候,也许你才会感慨一句,原来当年学习的这些有这么大的作用啊。而这些能力又何尝不是一门学问呢?尤其是你锻炼 的语言艺术,它的作用之大无法想象,也许一个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只是几句话,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毕竟一名优秀的主持人首先必备的就是口才技能啊。

再说另一个比较火爆的比赛。即辩论赛,每年的新生都会举办辩论赛,这项活动我认为含金量很高,虽说辩论赛的题目本来似乎就是无解的,但正是要依靠你的语言艺术,言辞犀利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正的说成歪的,靠你的语言艺术攻击。让对方无话可说,这又何尝不是你语言艺术的提高?

另择,学校还会经常举办演讲大赛,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光靠语言艺术并不能赢得胜利,还必须要有相对应的肢体语言,也可以说是你的行为举止要到位,要让人信服,假如两个人同时站在讲台上,拿着同一张演讲稿,一个面目表情,只会一个个字念出来,不带任何的语气,而另一个却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大声演讲,你说谁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呢,答案显而易见。

学校内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所成立的各种组织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思想和为人处事方面。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主题,你的第一个感觉也许就是哪来的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活动,然而当你细心选择一个参加的时候,你往往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是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而我们学院比较出名的社团就是其中的志愿者协会,这个志愿者协会成员众多,活动方向也很广,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活动,比如说看望孤寡老人。去孤儿院帮一下忙什么的,如果你参加过这些活动,你就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意义所在,你会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亲自体会一下那种氛围,虽然新闻上经常报道,但你还是会感受到其中的不同,这是我们思想的形成及稳定时期,多参与一些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意义难以估量。

再则就是为人处世方面,为什么我会说学校里组织的这些活动对我们为人处世有影响呢?首先,你去参加这些活动,你就可以认识到更多的人,结识更多的朋友,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能力,当你遇到一些你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许你的一些朋友恰好就可以帮到你。

而且,既然你参加了这些不同的活动之后,你便会发现这些活动的进行步骤,也许在将来,你就会需要这方面的知识,那时候,至少你不会一无所知。

所以我觉得学校内举办的各种活动及组织对于我们的思想及为人处事方面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所以,总的来说,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来说。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相反,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对于你的能力来说是一种提高,它更会是你以后最美好的回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快乐。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我们什么活动都去参加,相反的,选择一些适合我们的,真正对我们能力有提高,有意义的活动。现在校园里每年举办的活动来来回回就那几个,更多的是一些乱七八糟,五花八门的活动,我个人觉得那些活动完全没意思。它们既不可以让我们提高能力,又不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又有什么参加的必要呢? 总之,学校里组织的这些活动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某些较好的活动更是能在一些细小的方面让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能让我们了解的更全面,也能让我们在某些事情上想的更周全,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的能力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让我们提前接触了社会,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觉得对于学校里组织的这些活动,我们不能完全都不参加,更不能全都参加,挑选其中真正适合我们的,能够对我们自身发展有益的活动参加。才是正确的,才真正符合我们的发展要求。

第五篇:论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班级:20秋工商企业管理专

学号:2036001450492

姓名:郑洋华

联系方式:***

论《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授课教师:黄羽娜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种重大政策导向的演变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也顺应了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也是一脉相承、互补共促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置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前。这说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样,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工农、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之间的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业和服务业,下同);或者表现在城市,根子在“三农”。这些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越来越难以解决,越来越需要创新路径,通过“头痛医脚”的办法寻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借此,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共荣、分工协作、融合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那么,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衔接起来

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尽管中国在政策上仍然鼓励“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但农民工进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主,流向县城和小城镇的极其有限。这说明,当前,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且其就业、增收和其他发展机会更为密集;至于小城镇,就总体而言,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顺应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和发展机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难以根本扭转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形成,加剧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给培育城市群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关系,以及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碍,不利于疏通城市人才、资本和要素下乡的渠道,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述现象的形成,同当前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倾斜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带动全国城镇体系结构重心上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和要素交易市场等重大平台的布局,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分配、获取承办重大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机会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许多省区强调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不够是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致力于打造省会城市经济圈,努力通过政策和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的倾斜,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这容易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弱化其扩散效应,影响其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推进。加之,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片面追求“摊大饼式扩张”,制约其实现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范恒山,2017),容易“稀释”其对周边地区和“三农”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甚至会挤压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制约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成长。

今后,随着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规模的扩大,乡—城之间通过劳动力就业流动,带动人口流动和家庭迁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过度强调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吸引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加剧进城农民工或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困难,容易增加进城后尚待市民化人口与原有市民的矛盾,影响城市甚至城乡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应按照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深化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引导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步伐,并提升城市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结合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导周边卫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功能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新格局,借此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融合协调、共生共荣的城市群。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升城市群系统功能和网络效应;还有利于推进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王利伟,2017),为城市人才、资本、组织和资源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互补,增强城市化、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功能,帮助农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机会,提高农村共享发展水平。实际上,随着高铁网、航空网和信息网建设的迅速推进,网络经济的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特征,也会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和网络化演进,凸显发展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更好地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力,要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加强链接周边的城际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关键结点、连接线建设,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完善竞争合作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增强发展特色、加大生态共治,并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目标导向,推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群开放发展、包容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大公共资源分配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此同时,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加强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城乡衔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及推进“三农”发展的政策转型,鼓励城市企业或涉农龙头企业同农户、农民建立覆盖全程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要结合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强对各级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鼓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贯彻中央关于“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的决策部署,促进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的统筹,注意发挥规划对统筹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引领作用,引导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今后大量游离于城市群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镇很可能趋于萎缩,其发展机会很可能迅速减少。优化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应该注意这一点。

要注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在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度集中的同时,将中心村、中心镇、小城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中央政府对乡村地区的关注逐步实现了由乡村全域向发展缓慢地区的转变,通过“乡村行动区”和“乡村更新区”等规划手段干预乡村地区发展;同时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乡村市镇合力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局面。乡村市镇主要通过乡村整治规划和土地占用规划等手段,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整治规划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代表、专家和居民可共同参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乡、所有村都要实现振兴。从法国的经验可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准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和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建设城乡统一的产权市场、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应在规则统一、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鉴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同等优先”机制,加强对人才和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制度化倾斜支持,缓解市场力量对农村人才和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

(三)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能机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帮助农村转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门槛,让农民获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增强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促进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乡村发展。要以增强农民参与发展能力为导向,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能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人口,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产业工人。要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带动普通农户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按照需求导向、产业引领、能力本位、实用为重的方向,加强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导的普惠式培训与市场主导的特惠式培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鼓励平台型企业和市场化培训机构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中发挥中坚作用。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健全以城带乡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四)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培育城乡有机结合、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对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结合加强城市群发展规划,创新财税、金融、产业、区域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发挥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处理服务市民与富裕农民、服务城市与繁荣农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向科技经纪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农村产业融合企业家转型。注意培育企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中的骨干作用,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商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下载论开放的大学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开放的大学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企业创新管理之路

    论企业创新管理之路在不同的时代,不论是企业,或是各类行政部门,大至一个国家,都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以确保它的正常运行。众所周知,不同的部门所需要的管理方式也不是那么整齐划一......

    论景区酒店发展之路

    论景区酒店发展之路旅游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挖掘,旅游业不断蓬勃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享受需求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旅游情有独钟。 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身后,有着一连串经......

    ××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

    ××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促进实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教学实验室运行的新机制,并为适应我......

    开放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开放大学 简介

    国家开放大学新型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

    开放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开放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开放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1 正如美丽的风景不会常在,美妙的聚会终有结束的时刻,我的大学生活也终将告一段落了。在学期一开始,离别愁绪就笼罩了我们;在我......

    2018年开放大学会计学

    单选题(每题6分,共5道)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牙买加体系不具备的特点是( )。 选择一项: A. 国际收支可自动调节 B. 保持固定汇率 C. 国际储备货币......

    广东开放大学简介

    广东开放大学简介 广东开放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直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可授予学士学位。学校服务于广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