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华人物
张洁
就此道别
著名作家张洁10月23日至26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个人首次油画展。对于已移居美国、久不在国内文坛露面的张洁来说,这次画展更像是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在上台致辞结束时,张洁双手作揖,一声“张洁就此道别了”,令到场的朋友们无不动容。
2006年,听从医生的建议,张洁开始画画。凭着一腔热爱与“拧劲儿”,她在这个全然陌生的领域耕耘不懈。如今,画画与写作一样,成为张洁生活最重要的内容。
经作者审订与授权,我们刊登张洁和李敬泽在本次画展开幕式上的致辞,并配发张洁的油画作品及读者所撰写的评论,以全面展现这位文坛宿将的艺术世界。
张洁的道别演说
30多年前,冰心先生对我说过一句话,她说:“在我们这些老朋友之间,现在是见一面少一面了。”而现在,轮到我来说这句话了。
我们的文字中,常常会用到“永远”这个词儿,但永远是不可能的……“花开花落会有时”,“长江后浪推前浪”……适时而退,才是道理。我一直盼望有一个正式的场合,让我郑重地说出这些话,但这个机会实在难以得到。
非常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当然现代文学馆的后面其实是中国作家协会,还有我的“娘家”北京作家协会,为我组织了这个画展,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表明我的心意。说是画展,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告别演出。
除了感谢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及我的“娘家”北京作协支持外,我还非常、非常惭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小母亲就告诉我,对所有的给予都应该回报,我也是努力这样做的。但有些给予真是无法回报。
其实我很想跟我母亲讨论这个问题:您觉得所有的给予都能回报吗,有些给予其实是回报不了的。这就是我面对那些无法回报的给予时,常常会非常惭愧的缘故。
于是这些无法回报的给予,就成了我的心债,让我的心不得安宁。今年春天,我把这些心债写成一篇稿子,但被退稿了,这是我今生第二次被退稿。我也知道它确实难以发表,因为涉及当时的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可是没关系,这些事都记录在我的日记里,我想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它一定会得到发表的机会。
我这辈子是连滚带爬、踉踉跄跄过来,从少年时代起,当我刚能提动半桶水的时候,就得做一个男人,又得做一个女人,成长之后又要担负起“做人”的担子,真累得精疲力竭。可是这一次画展——也可能是我办的最后一件大事,承办人却没有让我花一分力气,没有让我操一分心思,没有让我动一根手指头……一个累了一辈子、已然精疲力竭的人,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什么感受?那真是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此外,我还要感谢两个具体办事儿的人。一个是兴安,说老实话,兴安这个家伙不太靠谱,但是他为这次画展做的画册相当漂亮,此外还为了画展前前后后地奔波。另一个是我的邻居任月华女士,我不在京期间,许多细枝末节,画册的清单、交接,都由她代劳和现代文学馆的计蕾主任商量解决。很多人认为我是个非常各色、不好相处的人,可是我们邻居20多年,从来没有发生过一点儿矛盾。
如果你们喜欢我的画,我很高兴,如果你们不喜欢,臭骂一顿,我也不在意。我现在的状态是云淡风轻。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我说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我只记得那些好的,忘记那些不好的。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不容易了。就在七八年前,睡到半夜,我还会噔地一下坐起来,对着黑暗大骂一句,然后再腾的一声躺下,可我现在真的已经放手。
我从不相信任何宗教,但我相信一些奇怪的事。我常常会坐在一棵树下的长椅子上,那个角落里的来风,没有定向,我觉得那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把有关伤害、侮辱、造谣、污蔑等等的不好的回忆,渐渐地吹走了,只留下了有关朋友的爱、温暖、关切、帮助等等的回忆。同时我还认识了一只叫lucy的小狗,它的眼睛干净极了,经常歪着小脑袋,长久地注视着我。当它用那么干净的眼睛注视我的时候,我真觉得是在洗涤我的灵魂。我也非常感谢命运在我的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给了我这份大礼,让我只记得好的、忘掉那些不好的回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我在一家很好的律师事务所留下了一份遗嘱:我死了以后,第一,不发讣告。第二,不遗体告别。第三,不开追悼会。也拜托朋友们,不要写纪念我的文章。只要心里记得,曾经有过张洁这么一个朋友也就够了。至于从来就没停止过诅咒我的人,就请继续骂吧,如果我能在排遣你的某种心理方面发挥点作用,也是我的一份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来宾,张洁就此道别了。[资料链接] 张洁,1937年出生。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
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作家。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分别获第二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另有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在读者中影响广泛。
2012年出版《张洁文集》(11卷)。
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十多种语言,三十余部译本。 1989年获意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
1992年2月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举为该院荣誉院士。 2007年获意大利政府颁发的“惠仁之星骑士勋章”。 2012年获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文化论坛奖。
2014年获意大利GIUSEPPE ACERBI国际文学奖“终身成就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北京中心会员。
张洁自比获奖作品像“大排档” 年轻的读者们围着她签名,一位年轻的女作家说喜爱张洁早年知名的获奖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却笑着说,我都删了,那算什么作品啊!在世中国的作家中,将自己许多知名的获奖作品、甚至成名作从自己的文集中删去,只因认为其文学性不够,张洁恐怕是第一个。“我在文集里全删了!宁可没有,不能滥。《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条件尚未成熟》、《谁生活得更美好》,那都不算小说。”张洁语速很快,“我还是那句话,中国大多数的读者是读故事,而不是读文学,这跟我们小说产生的历史有关系。”张洁说,博尔赫斯读的人少,马尔克斯读的人多,“马尔克斯就成了大排档了嘛!我的那些(获奖作品)也是大排档!”
《无字》之后的《无字》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 我写了一篇小文,题目叫《张洁画展小记》,也不知是谁径自替我拿到《文艺报》上发表了。文章见报后,当天上午就看到微信上有人转发,渐渐地越来越多。到了中午,我想,与其别人发,不如我自己也发一下,便发到“朋友圈”里。待到午睡醒来,拿起手机,看到“朋友圈”里已经有上百条点赞和评论。第一条是一位很优秀的女作家留下的,她说:“张洁在中国女作家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我想她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她没有必要客气。同时,我觉得,这真的也是我所想说的,张洁不仅在女作家中,在我们这一代人中,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在这个时代,作家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怕被人忘记。所以焦虑浮躁,如果有那么一段时间不在媒体上出现,有那么两天不在微博微信上露个脸,很多人就会莫名心慌,于是就要没事找事“刷存在感”。张洁不是这样。她是甘于寂寞、乐于寂寞的。她不愿意抛头露面,更不愿意成为话题让人咀嚼。她的生活基本上由写作和远行构成,年复一年,绝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听不到她的消息,她的名字不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但是,不管时隔多久,只要一提起她,一看到她,一读到她的新作,我们还是会强烈地感到,又见到了我们久违的、亲切的,我们热爱和敬畏的那个张洁。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写作者和读者来说,张洁就像家门口天地尽头的一座雪山。平时,我们忙着,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顾不上抬起头来静静地看她,但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的时候才发现南山一直在那里。我们有时把脑袋从一地鸡毛里拔出来,抬头一看,看见了她,她存在着,她在我们精神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将近十年前,张洁开始作画。有一次到她家里去,那时她刚刚开始画起来,兴致勃勃,像个孩子。在这世间,张洁一直是挑剔的,又是一往情深、生死以之的,现在她爱上了绘画,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默默地、专注地画着。最初学画,好像是医生的建议,但医生不知道,张洁只要画起来,就不再是消遣,她就会把生命放进去。现在,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她的画越来越好,但是,我不会仅仅从绘画艺术的角度看待这些画,这是如此重要的一个作家创作和创造的一部分,我把这些画看作是《无字》之后的《无字》。在《无字》之后,张洁用画、用线条和色彩与这个世界对话,我们从中读出了她的精神和风骨。
张洁老了,她自己这么说,朋友们也这么说。但在中国传统里,老了也是小了,是返璞归真,是回到初心、本心和童心。张洁的画证明了她的心未老。我们祝愿张洁怀着这颗童心,怀着对世界的饱满热情和巨大好奇,继续写下去、画下去,继续行走、奔跑。我们期待着她的归来,因为我们都爱这个名叫张洁的孩子。
《光明日报》
神秘钢琴大师朱晓玫
演出服上破了洞的苦行僧
《青年报》
她是令乐迷心疼的朱晓玫,“演出时披件围巾是因为演出服肩膀上破了个洞”;她也是令乐迷动容的朱晓玫,“几十年每天都弹巴赫,从没厌倦,你每天吃饭会厌倦吗”;她更是令乐迷尊敬的朱晓玫,“我已经65岁了,如果有一天弹不动了,我会悄悄离开,不再打扰大家”。她避世几十年,不离不弃的只有钢琴,这也是她召集信徒的武器,琴键一按下,不认识她的人,都蜂拥而至,音乐会门票需要靠抢。神秘的大师,近日回到家乡上海,终于破土而出。
隐士?
就在不远的“此前”,朱晓玫的名字,甚至在音乐专业圈内,都算陌生。然而,9日晚在上交新厅的独奏音乐会,门票被疯抢得超越任何一位大师,临时在13日加演一场,更是在短短的10分钟内,又被抢得一张不剩,门口的黄牛,甚至加价加到了几千元一张。
吸引观众的,有她的传奇经历。出生在上海,8岁就登台,却遭遇文化大革命,随后去海外,她的名字,跟傅聪、顾圣婴等前辈大师联系在一起。在她定居的巴黎,尽管1994年登台后,只要她的演出,都爆满,但她的生活,却朴素异常,甚至没有自己的房子—在发烧友小圈子内,她凭借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让乐迷惊为天人,但在公众面前,她却是不折不扣的隐士。
“回国演出,有人要我讲一些小故事,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少说,应该用音乐来打动观众。”昨天,她在接受沪上媒体访问时说。她曾经出过自传《河流与她的秘密》,但为了不出这本自传,她甚至请了律师,“当时,有出版商找到我,要我写自传,逼了我三年,我不愿意写。最后,他们说,你实在不肯写,那我们就自己写你的传记了,我一听急了,怕他们乱写,就请了律师,结果律师告诉我,我没法阻止人家写,最后我被逼上梁山,只能出自传—很多悲惨的故事我没写,因为我不想弄得很苦情。”
让她能够忘掉那些痛苦的,是一架陪了她三十多年的钢琴,即使在下放到张家口干农活儿时,她也在偷偷弹钢琴。而在海外,她仍然每天都会弹巴赫,尤其是《哥德堡变奏曲》,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更成就了她隐士的传奇。“巴赫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家,我“跟”了他三十多年了,他的作品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对任何民族和宗教都有穿透力。”
苦行僧?
在国内经纪人请她回国巡演前,朱晓玫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一如她当初拒绝出自传一样,她也曾拒绝回国演出:“结果他就说,可以等我,他还让我想想,以后该怎么退休?他知道我连房子都没有。”
不仅没有房子,她也不看电视、电影,好朋友只有几位作家,和“搞经济又拍电影的”。“朋友都说,朱晓玫除了弹琴就是个废物,甚至不会用手机找路,”她自嘲,“不过,我也不觉得自己是苦行僧。有人认为这种生活很苦,觉得一百个人庆祝生日会很好,但我就觉得这是最痛苦的事—首先,生日有什么好庆祝的?其次,跟100人谈话多累啊!”
所以,她只活在纯粹的音乐里。让她不安的,是“一个男孩子从湖南衡阳来,买了两千多的票,加上差旅费,一个月工资全没了,我很心疼,他们把我吹得太高了,捧得太高了,结果大家上当受骗了”;让她兴奋的,是“上交新厅是我全世界弹了200多场声音最好的,钢琴也好,观众非常安静,提问都是专业级”;让她愤怒的,是“来演出时,门口黄牛来跟我推销票子,我说“你们怎么能做这种事呢”,他们都吓跑了,我觉得艺术为何总要跟钱挂钩”。
所以,她穿着跟了她三十年的演出服来演出,拿块披巾挡住肩膀上的破洞,只为了一如既往地内心平静。
朱晓玫:素心人,巴赫情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李乃清
旅居巴黎多年,朱晓玫在塞纳河畔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隐者生活。独身的她,远离尘嚣,躲在音乐后面,与巴赫为伴。
素朴、真切,这是朱晓玫给人的印象,亦如她指尖下的巴赫琴音。旅居海外30载,朱晓玫终于回国了。11月9日晚,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300人小场子超负荷塞满了五百余个座位,她用70分钟时间,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复现于家乡观众面前。
这是巴赫晚年的作品,以他为爱妻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然后,缓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这部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的变奏曲,曾被人誉为“一匹人人均想驾驭的战马”。
听过《哥德堡》所有录音版本后,1990年,50岁的朱晓玫还是决定录一个自己的版本,她东拼西借了5万法郎,出版了第一张唱片,那张唱片在家躺了10年才被“识货”的欧洲人发现,从此开启她弹奏巴赫的“传奇”。
今年6月,朱晓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巴赫墓前演奏《哥德堡变奏曲》,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国老太太,成了全世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钢琴演奏家。朱晓玫说,多年习练巴赫,她弹得越来越自由,也越来越沉溺于多声部对话。“生活中人们谈话环境很嘈杂,但巴赫音乐中多声部却如此和谐。”
朱晓玫的演奏平和自然,声部音色处理非常到位,尤其对低声部的处理极其细腻、锐敏。“泰戈尔说得好:统一性融于多样性。巴赫的复调音乐揭示了一种生活观:要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强者不能垄断话语权。”
归来
为安放近10排加座,上交演艺厅舞台头一回由长条形缩至正方形,一架黑色“施坦威”几乎被座椅包围。开演前40分钟,已有听众静候场内;到灯光渐暗时,这种等待近乎窒息。
演出时间过了7分钟,舞台一侧大门才缓缓打开。朱晓玫一袭皂色中式绸装,安安静静走向舞台中央,她一脸拘谨,在声振屋瓦的掌声中双手合十。
独奏会现场
游子归来,上海多等了她7分钟,她等了上海60年。
“我生在上海,母亲抱怨了一辈子,想回但没回成,这次算是还了她的愿。”
1949年生于上海,朱晓玫与共和国同龄,家中五姊妹,她排行老三,全家当年的老屋就在复兴公园后门边上,“一栋两三层的小楼”。母亲是位有点小资情怀的民国女性,也是她儿时的钢琴启蒙教师。在她有限的童年记忆中,上海就是“小巴黎”,“纷繁而高雅”。由于父亲开的诊所维持不下去,朱晓玫幼年就随全家北上投奔亲戚。她在北京学了钢琴,曾是备受瞩目的未来之星,但因出身不好,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那座大礼堂,本该举办人生第一次独奏会时,却阴差阳错开了次自我批评会。
父亲头上悬着内定特务的阴影,封冻了全家人的希望,她被赶到河北,上山下乡。“我那13岁的妹妹当时去了。那里田埂非常长,出工时,队长把午饭放在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尽头,你要干得不快,就没吃的了。”
荒诞悲哀的日子里,她奇迹般地发现了“平均律”乐谱,冒着风险偷偷抄下,如今回看,“遇到巴赫,何其有幸!”“生活中,那种高尚的东西,只有在音乐里找到。以前在中国,完全不把你当作一个人,随便把你关起来,巴赫的音乐里,你是一个人,平等的人。”
朱晓玫弹了半辈子《哥德堡》,巴赫陪她走出噩梦般的“文革”,陪她在塞纳河畔修行,也陪她在自己的祖国扬名立万。从躬身敲下第一个音符,到推向辉煌的顶点(变奏30),整场演奏溢满了浓重的“仪式感”。变奏30,巴赫把低声部主题与两首欧洲民歌融在一起:17世纪意大利流行民歌《桌上只有萝卜白菜,我要走人了》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两者旋律以对位方式互为缠绕,久远的歌词质朴有味:“一闻到卷心菜,我就想逃。要是母亲煮肉,我就留下来”,“我离开你太久了,你快回来,快回来!”
变奏30最后一个长长的重音后,咏叹调主题静静重现。长途跋涉临近终点,音乐和它的主人一样,回归最初的“故乡”,正如朱晓玫自己所言:“《哥德堡变奏曲》好像是我人生的30个章节,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
逃离
演奏结束,朱晓玫拿起话筒:“很多音乐界前辈都走了,他们没我这样幸运,没机会回到舞台上。”她两次提到上世纪60年代去世的女钢琴家顾圣婴,追忆故人的讲话后,朱晓玫加演了一支巴赫的《慢板》,献给那些未能从浩劫中走出来的前辈。
“慢板”弹得一点也不平静,中段上行三连音,几乎是敲出一个个问号,叩问不绝。第二天受访时,她告诉本刊记者:“选择这首曲子,因为旋律一出来,心就有哽咽的感觉,让我想起那些老前辈,他们曾经连做人的权利都没有。”
1980年国门初开,朱晓玫一心想离开,“即便游泳也得出去。”办签证是漫长的,她曾被拒签多次,从1978年等到1980年,拿到签证那刻,母亲一下就哭了。“离开北京就是生离死别,觉得不可能再回来了。”
在美国的几年,她换了35个住处,当过保姆,做过清洁工,无依无靠,“安全感得从音乐里找”。由于经济窘迫,她曾向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女长笛手提出请求,以为她家打扫卫生为条件,换得在她家钢琴上练琴的机会。
1985年左右,朱晓玫决定闯入巴黎这个梦,那里有母亲常提起的卢浮宫。“我喜爱巴黎这座城市,它对我无话不谈。但它也是一座冷酷的城市,初来乍到的人们都有被排斥和压抑之感,因为它的大,它的美,它的反差。”
巴赫惟一注释过的《哥德堡变奏曲》曾珍藏在巴黎,这座城市也有恩于朱晓玫。在那里,她遇到了伊朗巴列维国王御医的女儿,她听了朱晓玫弹奏的巴赫,收留她在家中住了5年。“她告诉我,‘天才是你对工作的需要’,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每天练琴不仅靠毅力,还得变成你人生的需要。”
30年来,朱晓玫每天清晨洗漱后第一件事,就是坐到钢琴前,如晨祷般练习《哥德堡》中的一个章节,30天一轮,周而复始,从未间断。“每天至少5小时,一天不弹就六神无主,跟吸毒似的,练完琴基本就想沉默下来,Silence。”
旅居巴黎多年,朱晓玫在塞纳河畔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隐者生活。独身的她,远离尘嚣,躲在音乐后面,与巴赫为伴。“朋友都说我除了会弹琴,基本就是个废物,不用手机,找不着路,电器一窍不通,每天吃什么也没主意。”
她不看电视也不上网,闲暇时会去离家10分钟路程的卢浮宫看画,“卢浮宫的画一次不能看太多,就像吃东西不能吃太饱,仔细看一幅画就受益很大了。”
有人说她像苦行僧,但她答:“每个人对苦的理解不一样,有人认为开派对之类是快乐的事,在我看来是痛苦,那么多人聚一起,谈话也不深入,嘻嘻哈哈的,多苦啊!所以朋友说:如果我们想对你不好,就为你开个surpriseparty!”
抱朴守拙,不仅是朱晓玫的行事风格,也是她传递音符的态度。“父亲教导我‘不要在这个世上留下痕迹’,在中国,许多老前辈都采取了这种人生态度,但我很惭愧自己没能做到。”
传媒造化,早已将这位隐者“造”成了偶像,这并非她所乐意的。她向本刊记者回忆:“首演当天我见到了曾经一起在农场劳改的老朋友,他们都没票,演出后才找到我。来音乐厅路上,很多人(黄牛)捏着一叠钞票向我推销我的演出票,我当时愤怒得不行:‘你们怎能做这种事呢!?’为什么中国的文化、音乐都要和经济、赚钱联系在一起?这让我很愤怒!”
如今,朱晓玫已在世界各地弹了两百多场《哥德堡》,最美好的记忆是在阿根廷科隆剧院为两千多名孩子演奏,“孩子们演唱了低声部的主题,这是整个曲子的起源,我常想,未来的人还会喜欢这支曲子吗?孩子们的歌声给了我信心,这首曲子还会传承下去。《哥德堡变奏曲》是协和万邦的普世音乐,我这辈子的愿望就是在世界各地,为所有观众演奏它。” 【评价】
作为一个非既得利益者,经历了文革的艰难岁月,并没有使她变得愤世嫉俗,相反地,她坚强达观的个性让她仍象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她的哥德堡变奏,琴音清丽可人且澄澈有光泽,左手部特别的出色而且有着极佳的韵律感,她清楚规律地控制着乐曲的速度,使得对位的部份格外的迷人。快板的部份更能展现她可贵的音乐思巧:时而轻盈,时而婉约,有时又像小孩子般的淘气和狡猾。最关键的,她的巴赫简单而纯净,犹如孩子般的天真。
她六十多岁,从来没有华丽的演出服,为了练琴历尽艰辛,为了练琴用她优雅的手指给别人做繁重的家务...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的巴黎演奏会场场爆满,她演奏的巴赫,堪称天籁!她是朱晓玫,真正的钢琴大师!
中国的前辈音乐家,如傅聪,如朱晓玫,对音乐的执着和忠贞,实在教人动容万分。朱前辈在文革期间流放在内蒙古,天寒地冻,她凭着热情弄到一部钢琴,偷偷在农民家中弹,练的,就是自家手抄回来的巴赫‘平均律曲集’。目的,是保持手指的灵活慢的赋格。这样坚持着,朱前辈的琴技丝毫没有荒废!这是真事,这也是奇迹!一位钢琴家,到此‘千锤百炼’的化境,流露的,就是纯粹的音乐了.她是中国的骄傲。
当音乐归于宁静,听众却达到了近几年古典音乐演出所能达到的最高沸点。人们对朱晓玫音乐会的渴求更多的是对一片心灵净土的向往,因为在她的经历中,人们看到了传说中的隐士精神和对艺术的纯粹。朱晓玫受到史无前例的追捧和喜爱是必然的,而朝圣一般的“朱晓玫现象”却是一个偶然。但不论是否喜欢她的演奏,还是为黄牛炒高的票价咋舌,我相信朱晓玫此次国内巡演带给听众的,归根到底是一种珍贵的艺术精神——甘于寂寞且甘之如饴。
你所不知道的丁肇中
“一问三不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丁肇中总会被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他的科研项目、个人爱好到对各种热点事件的看法,年轻人也习惯于向他请教各种人生问题。
“您觉得要建一所一流大学最应该完成什么事儿?”
“不知道。”
“您对国内一些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计划有啥看法?” “不知道。”
“国内学术研究领域存在诺贝尔奖情结,您对他们有啥想说的吗?” “不知道。” 当有记者问到有关某个科学实验的问题时,丁肇中也会很客观地回答“我没有做过这种实验,不能评价”。“我的能力有限,我虽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主要是对科学有贡献,对物理有贡献,不代表对任何事情都了解。”
丁肇中和周围人经常是“只谈业务”,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能做的事情,坚持用所有时间做好一件事情。 谈科研:“从没想过放弃”
记者: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已进行16年,中间肯定遇到过各种困难,您是否想过放弃? 丁肇中: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科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使1万个人中有9000个人反对你,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正确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做过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最开始有不少人反对,但现在反对的人少了。 谈生活:“我的生活很简单”
记者:您是如何保持旺盛的科研创造力?
丁肇中:我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做实验基本啥也不做。学校开会我从来不去,也不担任任何职务,不参加任何评审委员会。我用100%的时间在做实验。
我虽然是1936年出生,但我不认为自己是名老先生。每天早上8点我会到实验室,晚上10点回家,下午5点会有人汇报工程进度,每周三、周五要听数据分析师做数据分析。 谈进取:“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记者:你作为物理学家,对以后想要成为物理工作者的青年人有啥建议?
丁肇中:一个人的发展要靠自己,要找准方向。高中时,我的历史和物理经常考高分,但后来发现自己更喜欢物理,就坚持到现在。物理有很多公式,但不能只背公式,更应多思考,思考公式建立的背景、适用范围等。
在基础研究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二就是最后一名,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
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导读】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脚踏实地用心做好一件事,其实就是了不起的成功,就像物理学家丁肇中一辈子都在研究他的反物质,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才是一个真正的研究者,给我们启示。
前不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到中山大学访问。面对记者的一系列提问,他“一问三不知”。因为这15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
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一问三不知”,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然而,他的“不知道”却给我们留下一个珍贵的启示: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据丁肇中自己说,他100%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只做实验。跟他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丁肇中的唯一要求是只谈论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其他事情他都不了解。
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这个标准似乎有点低。但真正做得到、做得好的又有几人呢?现如今,科研人员的职称越来越高,但很多人直接参与科研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人这样戏称一些科研人员“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不在‘走穴’讲课,就在‘走穴’讲课的路上。”
在一些高校,一提到搞科研似乎就是为了写论文,写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于是造假案、抄袭门、学术腐败案频频曝光,科研人员建立在专业知识之上的公信力和形象严重受损。有网民说,曾经,专家和教授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高校、研究所更是社会的精神高地和净土。然而,在学术丑闻频出的现实面前,这片高地和净土正面临被污染的危险。
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莱特兄弟为了让飞机能离开地面,一辈子都没有结婚。他们幽默地说:“我们没有时间既照顾飞机,又照顾妻子,一生只能干好一件事。”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以其毕生的信念和精力,将一颗赤诚的“中国心”永远镌刻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从投身发动机事业之后,一天也没有改变努力的方向。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死不瞑目!”这种坚忍和执著,是滴水穿石的意志,是百折不挠的勇气。
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我国医学外科界公认的“宝刀”裘法祖等等,许多科学巨匠,无不倾其所有,毕其精力,“用心做好一件事”。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两个字:用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志向远大、坚韧不拔,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知”
出处:南方日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日前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主题是自己对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随后20分钟的问答环节里,有心人发现,丁先生一共回答了五个“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问题呢?“您的研究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您怎么看待一些认为意识对物质有影响的说法”、“您怎么看弦理论等物理学新理论”,等等。虽然没有得到丁先生的回答,但场下却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显见是对丁肇中先生没有答案的答案的认可。
按国人的一般逻辑,丁肇中先生作为诺贝尔奖得主,应该没有不知道的事情,就算他真的不知道,随便说两句也能够满足未必是真的需要答案的听众。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正是: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便无所不能,在各个领域都是专家,所谓“通吃”。没有什么成就、却涉猎颇广的“专家”更多如牛毛。早两年某个国字号的电视台设了新闻评论员,好家伙,政治、社会、军事、法律、外交……一概由那老兄包办。某个国字号的电台也是,他们可能实行的是特约评论员值班制度,谁值哪天的班,就负责哪天的国际国内大事小情,所以某天刚听完那人评论伊拉克局势,旋即就是评论上海的出租车管理应该如何。但丁先生并没有照大家的预期行事。实际上,如果国人稍有记性,可知“一问三不知”是丁先生的一贯做法。2011年在山东大学讲演,对“怎么定义世界一流大学”、“怎么培养拔尖人才”、“对国人诺贝尔奖情结怎么看”、“下一个110年,山大最该完成的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丁先生也是回答了几个“我不知道”。再往前溯,2006中国科协年会时,在专门为他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丁先生同样“一问三不知”。
对丁先生的“一问三不知”,有人说他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科学精神”。要我看,不如说他诠释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华更好一些。哪部分精华?孔夫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多数人肯定都耳熟能详,意思也丝毫不费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践行之?丁肇中先生践行了,再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说,践行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丁先生这样解释,虽然自己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诺贝尔奖又被认为是科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但这只代表自己对物理有贡献,“绝不能代表对任何事都有贡献,对任何事都有能力,很多问题我的确不知道,所以我认为我没有资格回答”。我们细看那些丁先生“一问三不知”的问题,的确在他的研究领域之外,为他所不熟悉。并且,报道告诉我们,对于自己的宇宙起源研究,你要问他,他就会滔滔不绝,详细地讲解他的实验怎么做。就是说,他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知识,没有半点儿虚伪和骄傲。
开玩笑说,丁先生的“一问三不知”,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这个成语的原义。该典出自《左传》,文子曰:“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大致是说,君子谋划一件事,对开始、发展、结果都得考虑到,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建言,不是很难吗?所以,“一问三不知”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那么,单纯看这成语难免有贬义的成分,但是如果像丁先生这样建立在“不知为不知”的基础之上,折射的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境界了。
最后想说,今后无论哪里再逢丁先生讲演,提问者还请做足功课,不要再让“一问三不知”重演了。再问那些题外话,不仅对丁先生构成了“骚扰”,而且重要的是,错失了可以即刻收效的教益。
让记者“尴尬”的丁肇中
本网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对于媒体记者来说,丁肇中或许有些难采访,有时候甚至会让记者“尴尬”。记者们准备了满满的热点问题想要去问他时,听到最多的却是“不知道”。有人说起了一件事儿,丁肇中在接受央视某栏目访问时,也曾让编导“抓狂”,因为丁肇中回答了太多的“不知道”。
回答“不知道”时,丁肇中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因为不了解,只能回答“不知道”,因为没有经历过这件事情,所以回答“不知道”。在丁肇中看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这个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不仅有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还有博客、微博等让每个人都可以任意表达观点。每时每刻都有太多人习惯于不停地表达着各种观点,处处都有人在争夺着话语权,甚至有人语不惊人死不休,唯恐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在人群中。
当面对着各种提问,有太多人习惯于敷衍应付,习惯于大而化之地侃侃而谈,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反而透露着一种真诚和严谨。在“不知道”的背后,丁肇中执著于自己的领域,一步步走向了诺贝尔奖。
第二篇:二月风华诗歌
清晨的露珠
晶莹的闪晃在叶间
初春的寒气还未退尽
红色的野花在吐露芬芳
漫山遍野渲染了烂漫的二月
丛林清脆的歌声
惊起蜂蝶起舞
你那低敛一眸
灿烂了整个春天
我愿采撷紫色的梦
配上彩云曼妙的变化
送上我延绵的思念
只因,仰你清素纯情
念你兰指轻扬
思你粉面桃腮
第三篇:风华少年校报社
“风华少年”校报方案
校报是学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园地,更是展示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聪明才智的舞台。我们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师生及其家长,弘扬校园文化,展示校本创新成果,让师生们在展示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风华少年”校报社将从本月起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希望全体师生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风华少年”校报社的成长,在此表示感谢。
版面构想:
第一版:以“要闻”为主题,采编近期内学校各类活动、教育新动向、公布学校出台的各项新举措。栏目如下;校园大看台:介绍学校重大的事件或活动
校园风铃:报道最新的教育动态以及发生在学校的各类新闻(刊发学校近期以来重要工作,内容以学校、师生主要获奖情况,以及各班级课改课程和四门特色的安排及开展情况。多方面、多角度的展示学校师生的风采)
第二版:以“德育”为主题,展示实用的礼仪知识
校园璀璨:介绍我校在各个方面有较大转变和成绩突出的学生(此方面内容着眼于后进生的转化,并安排专人负责和广播站协调稿件)
风采展示:展示学校典型人物,优秀人物,特色班集体。(此方面内容着眼于身边的雷锋,课改课程和四门特色课程涌现出的优秀师生,特色班集体。)
第三版:以“书香校园”为主题
读书指南:介绍最新的教育书目及精彩片段,美文赏析 书山有路:发表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学生的小练笔作品,优秀作文
第四版:刊发日常生活小常识,小窍门,关注最新科学发展动态,拓宽师生知识面。
备注:
“风采展示”、“书山有路”栏目面向全体师生征集稿件: 每班投送的稿件请班主任找专人负责分类整理,稿件的左上角注明类别(例如风采展示,书山有路之读书笔记等),稿件的右上角注明班级、作者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
每月底将对刊登在校报上的班级和个人稿件进行整理,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东营小学“风华少年”校报社
2012年3月
第四篇:风华中学升学标准
1、报名时间: 6月1日-------6月3日 上午8:00-11:00下午1:00-4:002、报名地点: 风华中学操场
3、报名时要求:
(1)携带家长和孩子的哈尔滨市户口;
(2)1寸近期免冠照片2张;
(3)家长来报名,不必带孩子;
4、相关情况说明:
(1)招收16个班级,每班60人左右;
(2)学费每年6000元;
(3)不分重点班,严格执行“两先一抽不调”的分班原则;
(4)没有学生食堂,但可以免费热饭;
(5)没有通勤车;
(6)报名时不收任何费用;
咨询电话:86798536 86798596 86798342
备注:如果如变化,另行通知。
1. 问:报名时间是6月1——3日吗?
答: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报名。
2. 问:三年前,我们就听说风华中学20名骨干教师在退休老校长的带领下到某私立校任教,确有此事吗?
答:一个都没有,纯属谣言,我们曾在07年6月9日的《生活报》上发表过郑重声明。
3. 问:学校有搬迁计划吗?有分校吗?
答:都没有。
4. 问:听说风华中学的老师从不参与校外办班补课,能做到吗?
答:能做到,风华中学教师深知这是学校管理的高压线,碰触的后果将是丢掉工作,欢迎举报。
5. 问:我同事的孩子五年前从风华中学毕业的,听他说那时候学校晚课辅导从来不收补课费。我想知道现在还不收吗? 答:是的,一直不收补课费。
6. 问:我家孩子在班级是中等偏上的学生,有可能到风华中学读书吗?
答:当然有可能,我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发展潜能。
7. 问:由于没有把握,我在先于你校招生的学校交了学费,日后如果考上风华,那个学校能给我退费吗?
答:必须退费。我校提供相应退费文件哈价联发(2003)11号文件的复印件,6月以后可以到收发室来领取。
8. 问:05年以来,你们从企业转为公办后,教师福利待遇怎样?
答:教师的福利待遇不仅没有降低,在某些细节上反而高于在企业时。这完全得力于香坊区政府、财政局和教育局的重视与支持。就目前看,在哈尔滨市,无论公办还是民办、民办公助学校,风华中学教师的收入是最高的,而且这种收入是正当合理的,不是靠乱收费获得的灰色收入。
风华中学乒乓球队是一支优秀的队伍。近年来,在哈尔滨市中小学乒乓球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2006年获市男子团体第四名,女子团体第二名。2007年获市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四名。2008年获市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乒乓球选手。
姜述鑫:国家级健将,全国比赛第三名,哈尔滨市体优生,2006年市男单第二名,2007年市男单第一名,2008年市男单第二名。
王泽霖:二级运动员,哈尔滨市体优生,2007年市男单第四名,2008年市男单第二名。
杨天伦:二级运动员,2007年市男单第六名,2008年市男单第五名。
李宗阳:二级运动员,2007年市男单第七名。
马瑛敏:三级运动员,哈尔滨市体优生,2007年市女单第二名,2008年市女单第二名。
宋金蕊:2007年市女单第六名。
孙嘉袖:2007年市女单第七名,2008年市女单第四名。我校现有一名学生获得2008年体育特长生加分的殊荣。具体办法:
1、6月1日——3日报名,要求如实填写乒乓球特长报名表;
2、综合测评成绩基本合格后,参加学校组织的乒乓球测试;
3、曾在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优先录取。体育特长生入校后按规定参加日常训练,并代表学校参加相关比赛,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力争为学校争光。
第五篇:初二模拟试卷(风华)
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本卷总分60分,作文另外考试计分)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27题。
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0分)
(一)默写(14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2.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蝶恋花》)
4.关河梦断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诉衷情》)
5.__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6.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7.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8题(2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作品所描述的季节与李清照的作品“应是绿肥红瘦”描述的季节是一致的。
B.“天净沙”与“破阵子”一样,都是词牌名。
C.这首小令中“断肠人”的忧伤与《四块玉·别情》中的主人公的忧伤是一样的。
D.这首小令的作者与《天净沙·秋》的作者同为“元曲四大家”。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6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9.本文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勇敢机智。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8分)
书马犬事
①欧阳公(欧阳修)在翰林时,尝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
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
④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注释】①毙,在这里指被踏死。②通衢,通往各处的大道,四通八达的大街。③逸马,奔马。④内翰,翰林的别称,指欧阳修。②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试书其一事()(2)逸马蹄而杀之()..
13.下面对“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果)让你儿子去编纂史书,(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
B.(如果)让你们去整理史册,(恐怕)一万卷也整理不出来。
C.(如果)让你们去编纂史书,(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
D.(如果)让你们去整理史册,(恐怕)整理一万卷就停下来了。
14.“试书其一事”中的“一事”指的是“(2分)
15.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宗世林不愿和曹操交往,是因为他们都是同时代杰出的人物。
B.曹操做了官后,央求宗世林和他交往,说明曹操的谦虚大度。
C.文中曹操与文帝兄弟的行为形成对比,以突出宗世林的为人德行。
D.宗世林是一个孤傲、固执和不可一世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15分)
经典阅读观念的树立
①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②当然,要真正走进经典,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因所具有的无与仑比的精深与博大,经典可助人涵养精神,拓展心胸,甚至成己成物,获得包括职场上的成功。但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人记取。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常能听从心的指令,譬如在儒道先哲的训教中,认识到道德的庄严与自由的快乐,然后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为人”者只会想着用它做工具,邀名射利,求田问舍。上个世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仍未被人了解。
③在阅读过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经典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它坚持要我们放弃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例如《罪与罚》这样的经典,大段的心理描写,与通俗小说有一明确主题和显豁线索全然不同的“复调”写法,更需人细细寻绎才有所悟。所以,现在人们开始提倡“慢阅读”,主张不仅在时间上,更在心态上保持清静与闲适,然后走进经典。悠闲自得同时越然功利之上的人,能真正读取这个世界最杳渺的真谛,保持阅读最高上的品质。故经典必须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读。
④在此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读尤其如此。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如美国人费迪曼所开列的,从18岁到80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人是可以大致读完经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经由经典阅读,你学会了举一反三,见迩知远,实际上就获得了费氏所说的“超越时空”的能力。还有,不要怕读不懂,相较于人很容易毁于自己喜欢的浅近的东西,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不忘。只有困难,才够挑战,才能精进。
⑤所以,各位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就能体会到“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悠长的光阴,你读什么书,能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
16.第②段划线部分的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2分)
17.第③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是()(2分)
A.只要就才B.只有才并
C.虽然但并D.即使也才
18.本文第②—④段依次从(1(2)阅读过程中要克服求快的心理;
(3)三个方面论述如何阅读经典。(2分)
19.下面材料能否插入本文,如能插入,请指明插在第几段,并简述理由。(3分)
公元397年,圣奥古斯丁写了《忏悔录》,在书中他详细描绘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剧变,如果不静下心来,细细咀嚼,你根本无法体会其中切肤的渴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说说你对第⑤段“你读什么书,将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的理解。(2分)
21.第③段主要运用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8分)
感觉天凉(有删改)
毛尖
①①昨天,黄裳先生走了,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小区里散步,抬头看到大月亮,感觉到了天凉。
②无数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过来了,坦克教练当过,美军吉普开过,形形色色批判经过,....
大大小小笔仗干过,黄裳先生晚年的面容已经像菩萨,所以,虽然我认识老人家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心里却觉得这个身怀绝技的山东老僧早练就了长生术。
③一定是练就了长生术,否则九十岁还能生猛上阵打笔仗?谈到他看不上的人,他直接一句“粪帚文人”,事情曲折我不甚了解,但这样有火气不妥协的老头,让人喜欢。我想起
②王元化先生,有次一个年轻人写文章暗讽王先生日子过得华彩,王先生拍案大怒:这个小
混蛋!有火气的老头喜欢有火气的老头吧,王先生一般不出门,却一定要跑去看比自己大一岁的老头黄裳,东方早报上刊登了他们哥俩好的照片,我看了很久。
④照片里,王先生对着我们笑,黄先生对着王先生笑,黄先生当时听力已经不好了,所以王先生看黄先生,真正为着相见欢,他们坐在一张沙发上,一个世纪的风云弹指过,你不
③算老,我也还年轻。可是一个蒙太奇,照片上的兄弟俩一起消失。
⑤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呢?如果沙发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老头儿们的这种精气神不再有。这种精气神是什么,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我知道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情小调,比如浪漫,比如深情,放在他们面前,就是卡通。
⑥无论是悼念师友还是回忆往事,黄裳文章的温度都不高。《伤逝》是黄裳纪念巴金的文章,开头就说:“十月十七日晚饭后,我正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的新闻。电话传来了巴老逝世的消息。我没有吃惊,依旧平静地看完电视。”..
⑦这个“平静”,相信我,只有在鲁迅杂文中能找到同样意思的平静。这个平静,不是我们使用的平静,甚至,随着黄裳先生的离开,这样的“平静”将在现代汉语里消失。这就像,像他那样什么都干过什么都能干的知识分子将永远消失,而我们这种厕身学院的后辈学人,思想没有他们深,经历没有他们多,文章没有他们好,勇气没有他们大,甚至,连胃口,连胃口都没有他们好。
⑧去年黄裳先生大寿,大家一起在桃江路的一家餐厅吃饭。黄先生听力不好,就只管吃,最后上来寿桃,我们是实在吃不动了,老先生却从从容容吃到结束。旺盛的食欲才养育出旺盛的战斗力,才能在普通人苟延残喘的年纪活出帝王的尊严。这样想想,在能想能写能睡能吃的九十三岁离开,实在是幸福的事情。
⑨所以,最后,我要跟黄裳先生讲个好笑的事情。昨天,陈子善老师在网上发布了你辞世的消息,天南地北,无数粉丝哀悼叹息,中间呢,有打酱油的跑进帖子里问,谁是黄裳啊?就有人跟帖说,哇噻,黄裳你都不知道?《九阴真经》的作者!
⑩你会笑一下吗?想到再也不能看你欢欢喜喜吃寿桃,我还是难过了。
(选自2012年9月11日《文汇报》)
【注释】①黄裳(1919-2012),原名顾鼎昌,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②王元化(1920-2008),著名学者,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王”。③蒙太奇,连接电影镜头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22.第②段加点词“风雨如晦”在文中的意思是
23.作者在文中回忆了黄裳先生几件往事,分别是:(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老与王元化老人惺惺相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老大寿时,从从容容吃到结束。
2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照片上的兄弟俩一起消失。”的含义。(2分)
25.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3分)
26.以下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标题“感觉天凉”一语双关,既指自然天气,也指作者心境。
B.第⑥段加点的“平静”一词体现黄裳先生文章缺乏温度和感情。
C.作者记叙桃江路吃饭一事,主要是为了表现黄裳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身体很好。
D.第⑨段作者觉得好笑是因为有人竟不知道黄裳先生写了《九阴真经》。
27.文章第③、④段用了不少笔墨来写王元化先生,这对于表现黄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联系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0字左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