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其启示美国法上的行政协议及
美国法上的行政协议及其启示
高秦伟
【摘要】行政协议是现代行政领域解决跨部门与跨地区行政合作问题而出现的新形式,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其法律性质是什么,各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观点并不太一致。美国对行政协议的关注旨在探究行政协议的本质及其制定如何能够合法,而中国则侧重于强调其契约性,并未对行政协议的内容进行程序性规制。那种认为行政协议就是行政契约的观点值得商榷,该观点并未全面揭示行政协议的本质,这对于从法律上规制行政协议,使其充分发挥功效是不利的。
由于行政事务的复杂性以及交叉关联的现象逐渐增多,美国联邦行政机关如今较多地使用了“行政协议”(administrative agreement)的方式以增强行政机关之间互相合作,进而使政府运转正常{1}。这些协议主要以备忘录(Letters of Under-standing or Memoranda of Understanding)的形式确定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共同工作或者关联工作的界分,共同承担责任;有时甚至还会成立一定的组织(inter-agency)来共同执行法律、完成相关的行政任务。不过,在制定行政协议的时候,行政机关并没有遵循联邦《行政程序法》(the AdministrativeProcedures Act,APA)的相关规定,如告知、评论、公布等程序性的要求。如此可能难以形成有效的公众参与,特别是行政协议有时会成为立法性规则,会产生新的规范、权利或义务之时{2}。而在现实中,行政相对人认为那些行政协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组织规则,因此很少有诉讼案件对之进行挑战,这又可能存在行政机关侵犯相对人权益的情况。如何将行政协议纳人到《行政程序法》的适用范围且又充分发挥这一行政作用的积极功能,成为美国学界关注的课题。反观中国,由于行政规制事务越来越广泛与复杂,跨部门、跨地区之间通过协定、协议方式实现行政任务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行政法学界对这一现象研究也逐渐升温。近日阅读了何渊博士的论文《论行政协议》(以下简称《何文》)。该文将行政协议定义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或行政机关,为了提高行使国家权力的效率,也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效果,而互相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协议的双方行为,它本质是一种对等性行政契约。”{3}
这一定义并未能全面揭示行政协议的本质问题,由此可能会造成实务影响甚至侵害人民权益的情况发生,对此,本文持不同意见。
二、美国联邦行政机关之间签订行政协议的实例
美国联邦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关联现象较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行政机关的合作,各行政机关之间通过签订行政协议的方式来实现互相配合,切实保障公民权益的行政目标,以下的例子说明了行政协议的作用[1]。
(一)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行政协议
近年来,美国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根据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中心的估计,每年约有9000人死亡,3 300万人次因此而引发疾病{4}。在审视这些事件之后,政府官员与专家们认为,美国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诸侯割据”式结构,系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大约有15个联邦机构在30多部法律之下各自展开工作[2]。许多官员与评论者纷纷建议将这些联邦机构整合成一个单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这些建议自食品与药品管理局(the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和美国农业部(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分立时就已经存在并延续至今{5}。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开始统一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背景之下,许多学者认为联邦政府更应该采取行动,将分散的机构予以合并{6}。“当食品安全出现危机时,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需对安全进行确认。准确地说,当前的规制结构阻碍了有效的行动。因为很少有一个独立的机关拥有完全的管辖权从而应对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公众经常面对的是冗长的延误,重叠的官僚体系,如此这般将协作回应的企图一一击破。”{7}但尽管如此,美国联邦并没有较易地采取所谓的“大部制”来解决食品安全监管权力分散的问题{8},而是通过加强行政合作,特别是行政协议的方式来消除弊端。如USDA、FDA、环境保护署(EPA)、国家海产渔业局(the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NMFS)这4个行政机关就食品安全监管达成了71份跨部门的合作协议{9}。其中1/3(24份)的协议主要的目的在于减少职能的重叠,提高效能与有效利用资源。
(二)交通行政领域中的行政协议
1998年,美国国会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交通平等法》(the 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该法创建了“铁路复兴与改善资助项目”(the Railroad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ement Financing Program,RRIF),允许交通部(DOT)为铁路项目提供贷款35亿美元{10}。该法主要是为了帮助规模较小的铁路公司及其进一步的发展(如基础设施的升级、设备的现代化)。交通部、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于2000年6月23日达成了行政协议(简称RRIF协议)。协议内容涉及到大量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但两个行政机关并没有给公众提供评论的机会,也没有正式公布。事实上,交通部、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的原意就是要让此项行政协议处于保密状态。[3]
总体而言,对于实践中产生的行政协议实例,学者们基于美国法的框架,对行政协议及其运作产生了如下的一些疑问:此前提到的RRIF行政协议是否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则或者是其他行为?如果是两个行政机关在共同颁布一项规则,那么这项规则是实体性的还是解释性的呢?如果规则是实体性的规则,那么其是否适用《行政程序法》的“告知、评论与公布”要求的豁免情况呢?如果不存在豁免情况,那么前述行政协议是否就是无效的?[4]
三、美国法关于行政协议法律性质的认识
(一)行政协议是一项规则
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对“规则”的定义是:“行政机关为了执行、解释或者规定法律或政策,或者为了规定机关的组织、程序或活动的规则而颁布的具有普遍适用性或特殊适用性而且对未来有拘束力的文件的全部或一部;包括批准或规定未来的收费标准、工资、法律体制或财政体制及其改革、价格、设施、器具、服务或津贴在内;也包括批准或规定各种估价、成本费用、记账方式,以及与上述事项有关的活动在内。”[5]这样的定义几乎包括了行政机关作出的所有声明(statement){11}。由于RRIF协议旨在执行
《交通平等法》,为贷款项目设定程序、设定利率、规定贷款期限以及担保等问题,所以学者们认为其应该是一项规则{12}。
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对规则制定程序进行了规定,基本的要求包括告知、评论与公布。首先,行政机关必须在《联邦公报》上告知公众拟议中的规则及其内容;其次,行政机关必须为利害关系人提供参与规则制定的机会,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是提交书面信息或者口头陈述;再次,根据告知与评论制定的规则必须在《联邦公报》上公布{13}。同时,《行政程序法》还规定了一些适用的豁免情况,如制定解释性规则、一般性的政策声明、组织性的规则、程序性的规则等或者行政机关认为告知没有必要适用以及适用将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形{14}。另外,规则制定的程序要求也不适用行使美国军事与外交职能的情形{15},以及有关内部管理、人事、公共财产、贷款、资助、福利与合同等事务{16}。
(二)行政协议是立法性规则
从前述规定及分析来看,因为《行政程序法》的告知、评论与公布要求仅适用于立法性规则,所以有必要来探讨行政协议是否为立法性规则{17}。美国行政法理论认为,立法性规则指的是那些“创建新的规范、权利或义务,效力与国会立法相同”的规则;而相反的解释性规则(也称为非立法性规则)是澄清或说明法律或其他规则的规则,是行政机关对法律的解释,不具备实体性规则同样的法律效果。制定解释性规则,不需要遵守联邦行政程序法的规定。不过,在实务中对于如何区分两者难度较大,在American Mining Congress v.Mine Safety andHealth Administration案中,法院认为一项规则符合下面4个标准中的任何之一就是立法性规则{18}。这4个标准是:(1)当规则作为课以利益或履行义务行为的基础时,具有“法律效力”,是立法性规则;(2)公布于《联邦法规汇编》之上的就是立法性规则,而没有在《联邦法规汇编》上公布的行政文件就是解释性规则;(3)如果行政机关在规则中明确说明它是在行使立法性职权时,那么该规则是立法性规则;(4)修正立法性规则的规则一定是立法性规则。
(三)行政协议并不适用APA的豁免
对APA适用“告知、评论与公布”程序的豁免情况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但 RRIF协议显然不是解释性规则、政策声明;它也不涉及国家安全或者其他一些问题。这里需要对涉及“公共财产、贷款、资助、福利与合同等事务”进行分析{19}。美国联邦法院的态度是当行政机关为贷款、资助、福利或者合同设定期限事实上是填补法律框架,此时应适用APA的程序性要求{20}。法院对豁免的解释是极为狭窄的,所以RRIF协议并不适用于APA的豁免,因为它为贷款项目设置了期限与其他的条件。
(四)行政协议可能取代APA吗?
制定时没有公众参与的规则是否具有正当性是本问题的另一个焦点所在。类似的协议在美国联邦还有许多,如何将APA中确立的程序要求体现于行政协议之中,成为美国学界与实务界关注的课题。他们的担心是长此以往,APA将无法发挥作用,依程序而为的行政法治理念可能成为空想。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使规则制定程序透明化,允许公众参与到行政过程之中来。但是,联邦行政机关之间签订的行政协议却不适用APA的相关规定,导致一些行政协议变成了政府官僚体制运转的工具。因此,学者们的建议是对于一些创建新的规范、权利或义务的行政协议,应该适用APA,对此国会再次修法时应予以考量。同时,法院应对APA的豁免条件进行严格的解释。
四、在我国法治实践中对行政协议法律性质的认识
目前,我国行政实践中最为多见的形式是以联席会议的方式达成行政协议,用以协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行政合作{21}。如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参加的联席会议,并签署了备忘录。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区域为了加强合作也达成了大量的行政协议。行政协议名称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有协议、协定、纲要、备忘录、倡议书、议定书、意向书、宣言和共识等。在实定法上明确规定行政协议制度的是《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15-16条。结合实践,我国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从具体的研讨内容来看,与美国思路并不相同。多数学者基本将行政协议的法律性质定位于“行政契约”,最为典型正是前述《何文》,强调行政机关的能动性,对于合法性似乎较少关注。
(一)对学界观点的列举及其分析
目前中国学界对于“行政协议”的法律性质与如何运行存在分歧,主要的观点有4种:
1.行政契约说 该说主张行政协议是一种对等性的行政契约,认为行政契约与行政合同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行政契约可分为对等性行政契约和不对等性行政契约,不对等性行政契约指的是行政合同,对等性行政契约就是行政协议。[6]
2.双方行政行为说 该说认为行政协定(协议)是指行政主体之间为有效地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而相互意思表示一致达成的双方行政行为{22}。
3.抽象行政行为说 该说主张行政协议的效力可以分为对行政主体的约束力与对第三人的约束力,行政主体间签订行政协议的行为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协议具有行政规范行为的性质{23}。
4.内部行政行为说 该说主张行政行为可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行政协议的协议方均是行政主体,行政协议的内容均是行政主体内部自己的行政事务;并且行政协议产生的法律关系仅仅是行政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法律关系,由此可见,行政协议是内部行政行为{24}。
关于第一种观点的不足详见后文分析。第二种观点之中,“双方行政行为”的提法是存在疑点的。传统行政法学认为,行政行为都是单方面的(公权力性),而以双方的合意为前提的行政合同本身就不可能是行政行为。行政合同就是合同,它不是一种行政行为,这是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通说。第三种观点之中关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提法是否科学本文不作表述,但该说认为行政协议是制定行政法规范的行为,与美国学者的思路颇有相似之处。当然,其与中国的国情以及现实行政运作是否契合,仍待深入探讨。因为有一些行政协议也并非制定行政法规范,而是就具体任务而达成的协议化的“行政协助”。第四种观点中,“内部行政行为”的提法也是值得怀疑的{25}。行政机关的各种内部行为,包括为作出某种行政行为而在内部进行的咨询、讨论、通知、同意、答复等行为,由于不包含对外的意思表示,无从发生法律效
果,故而不可能是行政行为。而许多行政协议本身涉及到相对人的权益,所以在这一观点之中,无论是概念用语还是指涉内容均有无法解决的逻辑错误。
(二)对《何文》观点的质疑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对此,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签订了大量的行政协议,如何认识这种新形式,成为我们有效控制与利用行政协议的关键。《何文》(也正是第一种观点)对其的定义或者本质认识是“对等性行政契约”。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对“行政契约”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作出。对此论点,《何文》的具体分析是:行政契约可以分为对等性行政契约与不对等性行政契约,不对等性行政契约指的是行政合同,而对等性行政契约就是行政协议。也就是说作为上位概念的行政契约,下位概念包括了行政协议与行政合同两种形式。
我认为《何文》对于“行政契约”这一概念理解上有失偏颇。这种并不全面的认识,可能会导致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协议的过程中滥用行政权力,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对于“行政契约说”,应该讲《何文》界分为对等性行政契约与不对等性行政契约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我们厘清行政契约、行政合同等相关概念及其形态是有益的。但是仅仅强调“行政协议实质上是双方合意行为”{26},以缔结契约的方式来约束行政协议的制定、认识行政协议的法律性质可能有失偏颇,因为行政协议对外也产生法律效力;行政契约与行政协议的重要区别就在于行政契约仅对订立方发生效力,而行政协议不仅对协议订立方发生效力同时也对于第三方发生效果{27},如何关注第三方、其他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均是疑点。
第二,依据参与制定行政协议的主体或者参与签订行政契约的主体地位而将行政契约区分为对等性行政契约与不对等性行政契约,似乎过于简单与形式化。行政契约是否对等,应该结合合同的具体规定而不是先验地从主体的名目来判断,这种方法也是解决行政合同产生问题时具体适用的基本准则,而《何文》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第三,将“行政契约”与“行政合同”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概念与形式,无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行政合同的理论及其进行制度建构。在法律概念上,“契约”、“合同”是两个名称不一,但内容完全相同的术语{28},如果到了行政法领域,将两者截然分开并相互对立,一方面无法自圆其说,另一方面也无法使行政法学与民法学等学科展开正常的对话。而从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行政契约本身就是包括了行政主体相互间及行政主体和公民相互间,为了达成一定的行政目的而缔结的契约{29}。当然,中国学者中也有人将行政合同仅视作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30}。但如据此有人否认政府间通过行政契约的方式就跨区域事务处理进行合作的可能,其认为政府之间的行政协议不是一种行政契约,行政契约中必须有一方当事人是行政相对人{31},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
第四,从契约或者合同的标的来说,应该涉及的是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一般说来,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和相对人的行政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及有关行政政策规定的。这种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具有抽象和概括的特点。行政契约就是将这些具有法定性、抽象性、概括性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化、明确化的重要手段,它将契约当事人所固有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具体落实到相对人身上,并督促相对人切实履行。”{32}而从《何文》所举的例子以及目前中国行政协议实践来看,所涉内容涵盖了行政管理的所有领域,且多为抽象性的规范,这与合同所指涉的标的要具体化、特定化的要求完全相反。
第五,由于中国目前行政协议实践相对复杂,完全否认《何文》的观点也可能重蹈《何文》之覆辙,如江阴市与靖江市共同签署《关于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的协议》,就是典型的行政合同;因此,我的主张是有必要对行政机关之间签署的行政协议进行细化研究,应该与行政立法{33}、行政计划{34}、行政协助{35}等行为结合起来探讨,而不应强调其仅仅是行政契约。也可能是何渊博士在认识上有所变化,虽然他仍然坚持他的“行政契约说”,并在以后的文章中主张应在行政程序法的框架内对行政协议制度进行设计{36}。这种设计融合了行政契约与行政立法的程序要求,应该讲具有可取之处。
五、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法关于行政协议法律性质的认识是在其法制框架下展开的,因为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作为基本法指导着各级行政机关的运作。其出发点不仅在于克服行政机关之间权力交叉或者权力空白的现象,而且在于充分利用现行法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在我国,从目前部门之间与不同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主要的价值取向在于组织协调、提高效率与促进行政合作并实现共同发展。许多时候,由于没有宪法与法律上的依据,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而做出的一些所谓的创新{37}。在此情况下,学者们一方面要维系法制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要从理论上解释这种创新,从而产生了前述多种观点。但《何文》的观点却以偏概全,影响了我们对行政协议本质的认识。行政机关在实现行政任务时应该考量公民的权益,这是美国法给我们的第一点启示。第二点启示在于,美国法将行政协议的本质理解为行政规则,从而适用APA,这从制度上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拘束行政机关提供了法制框架。由于我国行政立法制度无法涵盖目前制定行政协议的这些主体,导致《何文》仅以行政协议的外在表现来理解行政协议的本质;虽然其后期的文章中有一些程序上的制约,但由于定位的不足,导致目前的实践无法对行政协议的运作进行有效拘束。
第三点启示在于,在中国区域合作的实践中,由于行政协议的法律性质并不明确,因此已缔结的行政协议条文中大都没有提及法律效力的问题。事实上,行政协议完全有可能会产生外部的效果,将其定性为“行政契约”,仅仅突出了对行政主体能动性的强调,而忽略了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应允许相对人可以通过批评、建议、信访、听证会、意见座谈会等形式参与行政协议的缔结过程,通过告知、听取意见陈述、申辩、提供信息、听证等行政程序参与行政协议的实施。要制定协议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行政协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第四点启示在于,现代社会中的行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与制度,但《何文》仍局限于某一种方式来观察行政现象,实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在从前的行政法学中,曾经着眼于将各种各样的行为形式切割开来论述其法性质。即所谓局部性考察。但是,在现实的行政中,单独使用一种行为形式的情形极少,通常是多个行为形式结合起来使用,或者作为多个行为形式的连续而进行的。不将这样的宏观过程置于视野,就难以将行政法现象作为整体来把握,并且也不能正确认识个别的行为形式的法效果。”{38}因此,现代的行政法学要关注整体、复数行为、行政过程。对待行政协议的问题亦是如此,可
能涉及到行政立法、行政契约、行政计划、行政协助等方式,这些方式在实现行政任务中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协调并发挥作用的,行政的最终的关注点在于既要实现行政任务,更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党 政 及 其 他 工 作 证 明1
党 政 及 其 他 工 作 证 明
___________教师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或行政职务证明情况:
学年工作
学年工作
学年工作
学年工作
学年担任校合唱队指导师和音乐室管理员及导辅师工作
长乐市学校职能部门盖章
职能部门经办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月日
第三篇:8.14美加大停电事故原因分析及启示
8.14美加大停电事故原因分析及启示
美加大停电事故原因作初步分析
(1)电网结构方面
北美电网包括三个独立电网 ①东部互联电网,包括美国东部 的地区和加拿大从萨斯喀彻温省向东延伸至沿海省份的地区 ②西部互联电网,包括美国西部的地区不含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阿尔伯达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及墨西哥的一小部分 ③相对较小的德克萨斯州电网。这三个互联系统在电气上相互独立,通过少数几条输送容量较小的直流联络线相连。这次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在东部地区。被认为造成大停电的主要导火线是包括底特律、多伦多和克利夫兰地区的Erie 湖大环网,沿该环网流动的潮流经常无任何预警地发生转向,造成下方城市负荷加重。此次系统潮流突然发生转向时,控制室的调度员面对这一情况束手无策。
(2)电网设备方面
美国高压主干电网至少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一些早期建设的线路及设备比较陈旧,而更新设备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投资电网建设的资金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发电厂资金回报率常常在12%~15%,而投资输电线路只有8%左右。因此,只有当供电可靠性问题非常严重,或是供电要求迫切时,电力公司才会考虑投资修建输电线路。另外,环保方面的限制也增加了输电线路建设的难度。
(3)电网调度方面
由于没有统一调度的机制,各地区电网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因此在事故发展过程中,无法做到对事故处理的统一指挥,导致了事故蔓延扩大。国际电网公司(ITC)追踪到大停电以前1h 5min的数据,认为如果能够早一点得到系统发生事故的一些异常信号,就可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制止大停电事故的发生。
(4)保护控制技术方面
美国电网结构复杂,容易造成运行潮流相互窜动,增加了电网保护、控制以及解列的难度。这次停电事件中,在事故发生初期FE与AEP公司的多条联络线跳闸(有些在紧急额定容量以下),对事故扩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NERC在对事故记录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时标”不准确,原因是记录信息的计算机发生信息积压,或者是时钟没有与国家标准时间校准。
(5)电力市场化体制方面
电力市场化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电力放松管制后,电网设备方面的投资相应减少。据美国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10年内,美国负荷需求增加了30%,但输电能力仅增加了15%,由此使高压线路的功率输送裕度减少,电网常常工作在危险区或边缘区。
此外,在现有电网条件下虽可以采用一些新技术来提高电网输送容量,以防止事故扩展到全网,但这种投资回报率低,难以吸引足够的投资。
(6)厂网协调方面
由于未建立起厂网协调的继电保护和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使得在系统电压下降时,许多发电机组很快退出运行,加剧了电压崩溃的发生。
(7)系统计算分析和仿真试验方面
此次事故从第一回线路跳开至系统崩溃历时1个多小时,由于未及时采取措施而导致了事故扩大。如果事先对这类运行方式作好充分的系统计算分析或仿真试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可以防止事故扩大的。但由于计算分析和仿真试验方面存在不足,未能作好充分的反事故预案准备。
(8)经济性和安全性统筹考虑方面
本次大停电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社会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尽管也有保证电网安全的呼声,但是比较微弱。而具有公用事业性质的电网公司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来管理,在安全性方面存在较多的隐患。这次大停电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的损失使公众加深了对电网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将引起各方面的深刻反思。
由美加电网停电事故得到的启示
从上述三次大停电事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美国在电网建设和管理中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电网网架结构存在不合理的薄弱环节,抗故障能力差。
(2)美国没有一个能够协调组织各地区电网的统一电力调度中心,不能做到对大电网的协调控制,容易造成运行调度和事故处理过程的盲目性,贻误时机,导致事故扩大。
(3)电网公司没有自己的调峰和调频电厂,电网运行备用不足,缺乏调控手段。
(4)美国大部分电网建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变电站和输配电系统的维护和改造投入不足,造成高峰时线路负荷过重。
(5)在厂网协调方面存在问题,未建立起厂网协调的保护和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6)各独立系统运行部门(ISO)自成体系,自我防护,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对整个电网情况了解不够,因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事故的蔓延。
从美加大停电事故中应吸取的教训
(1)做好电力系统的统一规划
美国电网多次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其主要内在原因是缺乏统一规划,电网结构没有做到合理的分层分区,抗干扰能力差。在高峰负荷时线路负载重,发生“N-1”故障时极易导致相邻线路过载而相继跳闸。在故障扩大时,也很难采取恰当的解列措施。加上近年来对电网投资减少,电网发展滞后,使这一状况更为严重。我国应吸取美国的教训,做好电源和电网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其要点是:坚持电源分散接入受端系统的原则;加强输电通道中间支撑和受端系统的主网架建设;电网要做到合理的分层分区,结构清晰。
(2)坚持统一调度的方针
美国没有一个能够协调组织各地区电网运行的统一电力调度中心,电网调度和运行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我国应坚持统一调度的方针,做到大电网的协调运行和控制,包括:运行方式的统一安排,电厂检修的统一安排,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协调配置,事故处理的统一指挥等,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3)电网运行要有足够的备用容量
美国这次事故与先前的一些事故一样,大多数发生在电网大负荷运行期间,电源备用不足。一旦电网发生故障,大电源退出,就会因供电不足而产生连锁反应,使事故扩大。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供电形势紧张,电网运行处于备用不足或无备用的状态,因此要十分注意合理安排运行方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4)加强继电保护和安全稳定自动装置的优化配置
美国电网历次事故的扩大都与继电保护和安稳装置的配置有关系。我国电网结构薄弱,对二次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要求更高,需要发展先进、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和稳定控制技术,搞好三道防线的建设,防止事故扩大,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
(5)做好反事故预案和“黑启动”方案
大电网运行时,存在因各种原因导致事故扩大的可能性。因此,做好电网事故发生后的处理预案和电网一旦崩溃后尽快恢复的“黑启动”方案十分重要。
(6)加强电力系统计算分析和仿真试验工作
坚持做好电力系统的计算分析和仿真试验工作。通过事故预想分析,找出系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作好预案,这对于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7)做好电力市场条件下的互联电网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和全国电网互联工程逐步展开。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应加强电力市场条件下的互联电网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新电力体制下的电网运行规则、电网互联格局和方式、厂网协调运行、电网安全稳定特性和监测控制技术、系统调压控制技术和提高电压稳定性的控制措施、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的研究与完善、发电机组励磁系统及PSS、调速器及原动机模型及参数的研究与实测等等,并提出新形势下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的新技术和新措施。
第四篇:台湾乡村旅游的精致之美及对福建省的启示
台湾乡村旅游的精致之美及对福建省的启示
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邀请,2月17日至24日,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考察团赴台湾进行专题交流考察,考察了台南县走马濑农场、立川渔场养殖区、南投县清境民宿村、苗栗县大湖酒庄等20家知名乡村旅游景点,体验了浓郁的台湾乡村风情,受益非浅,给我省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深刻的启示。
一、台湾乡村的“精致之美”
一是景点全面开花。历经40多年的发展,台湾乡村旅游已呈全面开花之势。据统计,台湾现有休闲农庄1244家、民宿1386家、休闲农渔业区超过300个,观光果园385处。漫步台湾乡村,如同走进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步步惊艳,其魅力风情吸引着大批境内外游客。今年元宵节期间在鹿港古镇举办的“2012彰化灯会”,盛况空前,创下了10天期间吸引1200万游客前来观灯的奇迹。
二是创意无处不在。注重创意,使台湾乡村旅游进入了创意驱动、文化为魂的深度开发阶段,点石成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如立川渔场养殖区,就是从一颗海边极为常见的“蚬”开始,通过注入“黄金蚬”的创意,发展成为一家位居世界前列、集生产、研发、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的大型企业集团,年产值高达60亿元新台币。苗栗县大湖酒庄,从开发草莓入手,短短7年间,发展成为可供游客深度体验草莓种植、草莓酒生产、品尝购买草莓酒、草莓冷饮和草莓伴手礼的知名旅游景点,并开发了风情一条街和草莓酒庄,每年吸引游客150多万人。
三是主题创造经典。选择不同主题,使台湾乡村旅游景点实现了错位发展,呈现出千姿百态、亮点迭出的无比精彩,给游客以独特的体验。如走马濑农场的兰花会馆,以兰花为主题,将高雅的兰花文化表现为独特的建筑外观、别致的兰花水晶吊灯、随处可见的兰花盆景以及游客可购买的兰花工艺品,令人流连亡返。苗栗县姜麻园,以生姜为主题,游客可体验生产过程、品尝姜汁奶茶、下榻宾馆、购买生姜伴手礼,成为独特的生姜文化体验园。
四是在地凸显风情。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宗教、产品、工艺等各种资源,使台湾乡村旅游独具风情,魅力无穷。如花莲县池上米乡休闲农业区,以当地闻名全台的池上香米为核心吸引物,精心建造了原乡稻米馆、池上便当博物馆、客家文化馆等旅游设施,令游客趋之若鹜。金都餐厅,坚持以埔里镇当地的茭白、绍兴酒、甘蔗等特产为食材,以艺术创作的心态研发出宣城蔗香扣肉、美人腿系列、陈年绍兴酒醉虾等菜品,吸引了连战、倪匡等名人前来品尝。
五是精致进行到底。台湾乡村旅游以深度开发见长,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美”,并将这种理念做到极致。此次考察的20个景点,无论是高端的老英格兰民宿和见晴山庄民宿,还是以普通城市白领为目标市场的清净农场、头城农场,每个景点细节十分精致和自然生态,同时员工友善敬业,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六是营销贴近游客。在市场营销方面,各地制作的旅游指南如花莲县的《花莲GO趣WAY》、《食尚品味,劲在花莲》,清境民宿的《香格里拉——空中花园》等,贴近游客需求,图案活泼,色彩鲜艳,语言清新灵动,让人一见爱不释手。
二、台湾乡村大美的成功之道
台湾乡村旅游之所以精品迭出,创意无限,魅力十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台湾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镇两级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促进当地农业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加以推进,涌现出花莲县县长傅崐萁、苗栗县县长刘政鸿等极力倡导观光旅游的“观光县长”。农业、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发展观光精致农业,着力延伸农业产品的前期研发、创意开发和休闲体验功能,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政策法规完善。早在1983年,台湾当局就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1999年“9·21”大地震后,为加快灾后重建,台湾当局出台了《休闲农业发展办法》,采取资金补贴方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成为发展乡村旅游新的分水岭。2001年又出台了《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乡村旅游走向了正规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三是加强创意辅导。台湾政府特别是农业、旅游等部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重点放在加强对县、乡(镇)各级政府和开发业主的政策引导、创意扶持、项目策划和创业培训上。政府成立专家辅导委员会,定期组织专家赴各地开发业主进行技能培训和创意辅导,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整体层次和策划水平。此次全程陪同我们考察的郑健雄教授,原就职于台湾农科院,精心指导了苗栗县姜麻园、大湖酒庄开发等成功案例,所到之处,受到业主的热烈欢迎。
四是产业有机融合。在台湾,乡村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渔业、文化等实现了跨界联姻。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或是工业产品;无论是一朵花(兰花)、一盏灯(花灯),还是一颗花蛤(黄金蚬)、一只羊(绵羊),经过台湾专家的智慧创意,都可作为乡村旅游的产品,点石成金,深度开发,走向市场。
三、福建乡村旅游的“蝶变之路”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新型业态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曾于去年两次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受到好评。特别是2010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上杭县五龙村,与老区人民共度新春佳节,并为金色祥龙画龙点睛,跳起了欢快的“年年好、节节高”舞,更让福建省的乡村旅游走向全国,名扬海内外。但从总体上看,与台湾地区相比,我省乡村旅游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创意、三流产品”的现象,发展方式粗放,创意贫乏、产品雷同、品味较低、精品偏少,离台湾全面开花、处处精彩的局面有很大的差距。为推动我省乡村旅游走上“二次创业”之路,实现化蛹成蝶的飞跃,提出以下建议和举措:
一是着力提升产业定位。台湾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说城市旅游是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和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主旋律,那么,乡村旅游则是这个地区旅游发展向深度推进的“五线谱”和城市的多样表情。建议各级政府在谋划全局工作时,以全新站位审视乡村旅游发展,将其作为加强“三农”工作、塑造当地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推进,在经费、机构、人才以及体制机制上予以重点保障,并纳入县、乡镇两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我省农业由观光农业向休闲创意农业转变、乡村由生产(农业和工业)产品向生产快乐休闲(旅游)产品转变、旅游由以到城市旅游为主向到城市、乡村深度旅游转变,实现旅游富民、“一业兴百业”的综合效应。
二是着力完善产业政策。我省乡村旅游起步晚,方兴未艾,任重道远,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精心培育。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农业、旅游、国土、财政等部门,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出台用地用海、工商登记、财税扶持、培训促销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个人投入乡村旅游产业,激发社会创业激情,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三是着力建设创意高地。凸显主题创意是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为此,必须深化闽台合作,建设创意高地,以创意创新引领未来。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暨南大学、中华大学等高校,加强乡村旅游研究,探索开设乡村旅游或休闲农业专业,加快专门人才培养;用足用活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等渠道,继续组织农业、旅游部门赴台湾学习考察,在学习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争取在台湾建立福建省乡村旅游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实施“百名创业人才赴台培训计划”,每年选送100名旅游名镇名村负责人和乡村旅游业主,赴台湾接受专门培训,提升创意水平;精心筛选闽台两地乡村旅游专家,成立福建省乡村旅游创意辅导中心,组成专家顾问团,赴全省各地开展创意辅导和智力扶持。
四是着力打造主题精品。要瞄准全国和全省一流,学习借鉴台湾一朵花(兰花)、一颗草莓打造一个大产业的先进理念,实行“一县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景”工程,深入挖掘八闽各地自然人文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小题大作,融入高水平的创意,进行主题开发,将其打造成一个大产业,转化为有深度的乡村旅游产品。实施“示范提升”行动,推动上杭五龙村、厦门小嶝休闲渔村等100家示范点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完善全省乡村旅游项目库,强化策划包装,鼓励各地大力培育乡村主题公园、乡村花园、乡村民宿、教育农园等新型业态,发展风情小镇、世遗人家、土楼人家、丹霞人家、畲族人家等特色产品,实现差异发展、百花齐放。继续开展精品创建活动,今年将新增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50个以上,其中,新评三星以上经营单位20家,新增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5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水乡渔村20个,森林人家5个。
五是着力推进跨界融合。打破部门界限,完善旅游与财政、农业、林业、住建、文化、体育等部门协作机制,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开发入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业、工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繁荣,并利用旅游部门独有的市场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将农业、工业、文化等各种有卖点的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肖长培)
乡村旅游已是两岸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新型业态,也是闽台旅游合作的一个新亮点、新领域。
政和乡村旅游开发要按照“全县一品牌”的思路,打破地域概念,立足实际、立足创新,发挥后发优势,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整合包装,做好食文章、住文章、茶文章,打好创意牌、文化牌、高山绿色牌,重点打造乡村民宿、乡村美食、高山度假等新型业态产品,凸显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充分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形成浓郁的政和
地方特色,让美丽的锦屏风光、政和四平戏走向全省,吸引游客前来消费体验。
两岸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与美学、创意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如:口感价值创新,改进产品口味,满足口腹之欲;视觉价值创新,注重产品的外观与包装,满足艺术欣赏的需求;知感价值的创新,提供新的知识、文化内涵,满足知识的需求。“快乐山居闽台百家乡村旅游景点”、“舌尖之舞闽台十大乡村美食”、“购物惊喜闽台十大流行伴手礼”三大系列揭幕
旅游就是一个创新创意的产业,要通过理念的创新、品牌的创新、方式的创新,进而推动两岸产业的合作向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内涵去发展。
但由于农村服务业不够发达,游客大多是走马观花地看看风景.给农民带来的利益有限。于是农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留住游客使他们能够加大在乡村的消费?民宿——这种由农民提供给游客吃住游玩的新消费品因此应运而生。发展民宿业,就是要把游客请进家门,通过和农民的互动,深入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和乡野趣事。以此引起游客的兴趣,开发台湾农村的旅游资源,为农民带来收入,使农村可以永续经营下去。
第五篇:xx区尽美公司液氨泄漏处置及启示
科学决策 高效疏散
——“5·26”蓝田县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处置及启示
2015-04-29
中国应急管理
福银高速在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为G70,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东西横向线的第14条,是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运输大动脉。在陕西境内经过山阳漫川关、商洛、蓝田、西安、咸阳、永寿、彬县、长武,其中蓝田—商洛段全线长92.79公里,路段穿越秦岭山脉,呈现出弯多、坡多、桥多、涵洞多,地形复杂、车流量大的特点,同时,它与西安绕城高速相连,是危险化学品车辆运输的必经路段。运输的危险化学品多为液化石油气、液氨、液氯、液态氧、液态氮、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硫、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介质,大多易燃、易爆、有毒,仅2013年蓝田段就发生了7起罐车泄漏事故。一旦处置不当,极易导致爆炸和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事故概况
2015年5月23日晚,尽美公司库房西侧墙体发生倒塌,倒塌的砖石砸坏了制冷厂房到库房间的管道及部分制冷设备,制冷系统管网内残余液氨发生泄漏,导致周边约方圆300米以内范围受影响。接警后,我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市、区分管领导迅速赶往现场指导应急抢险工作,公安、消防、应急办、安监、环保、梅园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消防部门利用水枪进行掩护稀释,降低现场空气中的氨气浓度;公安部门和办事处紧急转移厂区周边受影响的居民,疏散围观群众,并在事发现场围起隔离带;安监局、环保局连续对厂区周围空气中的氨气情况开展了环境应急监测。到24日凌晨3时,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已达标并恢复正常。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除库房外墙倒塌外,对其它物体也未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尽快处置泄漏事故,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指挥部重新召集有关专家,再次对处置方案进行研究,决定实施倒罐作业。27日20时,现场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对罐体实施倒罐作业;28日2时30分,完成倒罐并清理剩余气体;5时将事故罐车拖离事故路段;6时30分解除交通管制和安全警戒,该路段恢复通车。至此,经过40多个小时的紧急救援与处置,“5·26”蓝田县石油液化气罐车泄漏事故得到成功处置,未造成人员伤亡,未发生次生灾害。
二、次生衍生风险与处置难点分析
氨既是有毒气体,又是一种可燃气体,易造成急性中毒和灼伤,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到0.5-0.6%,30分钟内即可造成人员中毒,氨在空气中的含量达11-14%时,遇明火即可燃烧,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15.7%-27.4%时,遇火源就会引起爆炸。液氨易气化扩散,发生泄漏时,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迅速扩大,在泄漏初期,由于液氨的部分蒸发,使得氨蒸汽的云团密度高于空气密度,氨气随风飘移,易形成大面积染毒区和燃烧爆炸区,需及时对危害范围内的人员进行疏散,并采取禁绝火源措施。尽美公司周围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无色挥发性液体,其主要成份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物杂质,具有易燃特性,空气中液化石油气含量达一定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即爆炸。“5·26”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点周围方圆1.5公里居住群众2300余人,事发点距辋川一号遂道1公里。在处置过程中出现了二次复燃,火势凶猛,罐车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根据国际标准测算,1吨液化石油气的爆炸威力相当于6吨TNT炸药的威力,23吨液化石油气则相当于138吨TNT炸药的威力。一旦处置不当,引发次生衍生灾害,形成爆炸,方圆2公里内的地面建筑将被夷为平地,事发地周围2300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秦岭辋川遂道可能遭受严重破坏,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福银高速大动脉将被长时间切断,给社会安全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由于泄漏事故极可能引发次生衍生灾害,这给事故的救援与处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采取何种措施,以何种形式和方法组织处置与救援是这次泄漏事故处置的难点之一;事发地方圆1.5公里内居住着2300余名群众,加之天色已晚,如何组织群众有效疏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事故处置的难点之二;现场处置空间有限,各种救援力量相对集中,如何将这些救援处置力量形成救援拳头,确保事故得到快速有效处置,这是事故处置的难点之三;社会对事故处置的关注度高,如何及时将处置与救援信息告知公众,争取社会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参与应急救援与处置的共识,这是事故处置的难点之四。
三、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
在接到“5·26”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事故报告后,市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相应程序,现场指挥部及时组织专家会商研判,不间断更新传递救援信息,组织10个单位协同进行应急响应。当地政府积极参与救援与处置工作,当地媒体实事求是地报道事态进展情况,确保了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事故有力、有度、有序的救援与处置。
(一)根据事态进展及时科学决策
蓝田县政府接报后立即组织力量开展先期救援工作。市政府按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要求,立即安排市政府领导带领市级相关部门和省市专家赶赴现场。16时30分,现场指挥部正式建立,下设专家技术咨询、现场处置、交通管制、群众疏散、指挥协调、安全保障和对外宣传7个工作小组,依照明确的职责,分头开展救援与处置工作。由于罐体燃烧导致排气阀烧坏,现场专家组研究提出使用最原始的处置方法即自然排放的方法进行处置。按照专家建议,指挥部决定组织各种救援力量采取降温稀释的方式展开救援工作,并将此情况向市政府作了汇报。22时,由于静电导致罐车第二次着火,指挥部对处置措施进行重新研究,在征求专家意见后,决定采取加大灭火力度、安装接地线和转移周边群众3项措施,并将此决策情况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27日凌晨,市长董军带领市政府相关领导赶赴现场,听取了专家组的意见,了解了现场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常务副市长岳华峰坐镇现场指挥,并研究制定处置方案。再次从省市抽调专家赶赴现场,加强专家队伍力量。27日20时,专家组重新对泄漏事故进行会诊分析,提出更换排气阀门再进行倒罐作业的建议,现场指挥部决定按现场专家意见,组织技术人员对罐体实施倒罐作业。28日2时30分,完成倒罐作业。专家经过技术分析和研判,提出危险解除,可以终止响应的意见,5时将事故罐车拖离事故现场。在事故处置过程中,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组织专家研判和分析,为指挥部决策提供科学保障,是这次事故得到快速有效处置的重要原因。
(二)综合运用救援力量形成处置拳头
事故发生后,蓝田县政府组织公安、消防、安监、质检等部门和事发地蓝关镇相关力量赶赴现场,形成第一个波次的应急救援力量。当市级应急救援力量和部分志愿者救援力量赶到后,指挥部对到达现场的救援与处置力量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把市级救援力量、当地政府的救援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扩大了救援与处置范围,形成了救援与处置的拳头。现场指挥先后调集90余名官兵、23辆消防车和远程供水车开展扑火工作,确保火情得到及时控制。发布疏散命令后,200余名公安干警、村镇干部迅速入村开展疏散劝离工作,先后召集10余名各行各业专家参与会商研判工作。市应急办全程参与应急处置救援的协调与信息联络工作,根据指挥部的指令,组织公安、交警、消防、公路,安监、质检等部门力量联合行动,由于处置时间较长,各种力量分批轮番作业,使应急救援与处置力量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高效组织疏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二次复燃可能引发罐体爆炸,指挥部下达疏散群众的命令。接到上级命令后,蓝田县、蓝关镇各分管领导立即通知有关干部紧急集结,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及部分志愿者也纷纷加入到组织群众疏散的行列,在接到命令lO分钟内全部赶到现场,和公安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动员疏散。由于事故发生后,基层单位按照指挥部的指令提前利用村里广播发布了信息,要求村民不要睡觉,在家待命。正式接到疏散命令后,疏散行动迅即展开。对一些老弱伤残人员,疏散组建立了自己的队伍,采取背、抬、抱等形式,将群众疏散至安全地点。为了保证群众全部安全转移,疏散组在群众疏散后还冒着危险,一家一户地排查,确保做到无一人遗漏。疏散转移中,基层的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党员几过家门而不入,先将其他村民送往安全地带,疏散组的同志还将自己私家车让出来送老弱村民出村。疏散组还对高速路和公路管理人员进行了疏散和检查,确保人员安全撤离危险区。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事发现场方圆1.5公里内2300多名人员全部疏散完毕。
(四)及时发布事故信息为应急处置注入正能量
泄漏事故发生后,市应急救援处置指挥部不捂、不瞒、不藏,及时向外界通报事故进展情况,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西安日报》等各大媒体及时跟进报道事故处置情况。《西安日报》刊发《蓝田液化气罐车泄漏之后的“生死时速”》专题新闻报道,指出这是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典型。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点评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各部门联动、警民互动、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经典案例。陕西交通广播电台不间断地向市民传递处置信息,网民利用手机、微博等向社会传递应急救援的正能量。为了弘扬正气,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正能量,事故处理结束后,2014年6月27日,中共西安市委办公厅、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对参与“5·26”液化气罐车泄漏事故处置与救援的10个单位和35名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四、几点启示
应急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续做好应急准备,只有坚持长期做好应急准备,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救援与处置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减少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更新完善、长期准备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5·26”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既是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协调的一次大检验。这起事故的成功处置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一)加强应急培训与教育,是增强公众防范意识的基础
“5·26”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事故中,由于驾驶员和押运员按照有关规定在危险路段、重要关口进行停车检查,及时发现了险情;若未按规定检查,一旦行驶到遂道内再发生事故,其后果可想而知。事故发生后,2人采取用车辆自带灭火器进行先期处置,并分级进行报告和求援,这些做法得益于长期的培训和教育。在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宣传方面,市政府依托西安行政学院建立了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市应急办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的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市级各相关部门还分别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比武,全市开展了分层次、分行业,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进街道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宣教活动,免费向市民发放《市民应急知识读本》、《防患于未然——公众应急知识》等读物,通过全面的培训与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防范意识。这是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强化预案更新与演练,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
“5·26”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事故中,市政府立即启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各相关单位迅速行动、各尽其责,充分显示了应急预案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但应急预案所应对的风险、所依赖的应急资源都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应急预案也应建立动态管理制度,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2013年,在完善以前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印发了新的《西安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对应急预案的制定、评估、更新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应急预案向智能化、可视化发展的方向。拍摄的《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专题教学片,为基层应急预案修编提供了依据;拍摄的《应急演练的准备与实施》教学片,为全市应急演练提供了参考。为了加强对应急预案演练的指导,市应急办每年投入10万余元用于应急管理专家对应急演练的考评工作。仅2013年就有13名市政府领导参与了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领导们熟悉了应急指挥程序和方法,锻炼了组织指挥能力。
(三)健全应急队伍与机制,是科学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
“5·26”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事故中,先后有7支各种应急救援队伍参与救援,组织了3次专家研判会商,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调整处置方案。专家组在事故处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场指挥部制定的每一个方案和计划,都经过专家组的充分研究与论证,确保了指挥、决策、处置的科学和有效。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应急队伍建设上,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结构合理、资源整合、一专多用、快速灵活的思路,依托西安市消防支队建立了市级综合应急救援支队,依托市安监、质检、卫生系统建立了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地震、红十字会、共青团等机构建立志愿者救援队伍。2009年、2013年分别向社会聘请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市应急管理专家库。2014年10月出台《西安市应急专家队伍管理暂行办法》,对专家的类别、条件、责任、义务、程序等有关问题进行明确和规定。2015年第三批应急管理专家选聘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各区县也着手开展本辖区应急管理专家组建设,为突发事件先期处置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规范危化品的监督与管理,是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前提
“5·26”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事故是由于罐车后轮自燃,烧毁罐车底部排污阀橡胶垫,造成液化石油气从排污阀处泄漏,究其原因在于对罐车疏于安全排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分布范围大、专业要求强、危险程度高,因此,必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管理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全过程的监管。企业要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严格落实责任,建立安全检查、排查、巡查监督机制,严格检查程序。监管部门要严格审核发放许可、资格、生产有关证件,道路交通运输部门要在危险路段、隧道、桥梁、山区等位置或服务区设立醒目提示牌,公安交管部门、高速集团可以在道路上设立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安全检查站。各级政府部门要定期开展危化车辆和特种车辆运输安全联合执法大检查,重点检查油气罐车养护和运输安全状况,建立完善安全隐患台账,发现问题立即予以整改,切实做到防微杜渐。
(五)组织事故联合调查与报道,是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新要求
“5·26”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事故处置中,现场指挥部主动与媒体沟通,及时报道事故救援进展情况,并组织了专门的新闻媒体接待组,不间断地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处置进展情况。通过这些做法,一是挤压了谣言、传言的传播空间,用现场处置的真实情况占领媒体主阵地;二是争取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当市民从媒体了解到真实情况后,纷纷以各种方式加入到了救援与疏散的志愿者行列,充分体现了社会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巨大潜力;三是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的出行人员了解到路况信息,有效缓解了道路拥堵问题。及时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为这次应急处置与救援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往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一般只是找教训、处理事故责任人,对事故处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很少进行表彰。而在本次事故处置工作结束后,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专门发文对参加“5·26”液化气罐车泄漏事故处置与救援的10个单位和35名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抓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决心和信心。组织事故调查是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对可能引发事故的全过程和综合影响进行综合调查,不能把突发事件作为一种单纯的事故进行调查。市政府在事故调查时,成立了以应急、安监、交通、质检、公安、蓝田县政府和市应急管理专家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事故的救援与处置、事故原因分析、事故性质认定、应急准备等全过程进行调查,形成事故处理建议,提出整改意见。这种调查方式,能够对引发事故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各种隐患和薄弱环节,为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者简介:范升彦,西安市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