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美 德 日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4: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瑞典 美 德 日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瑞典 美 德 日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篇:瑞典 美 德 日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 美 德 日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上)

2016-03-01

摘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各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大量出现的老年人口对各国自身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都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国家人口政策的干预下,我国的人口结构迅速转变,也加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时间比较晚,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对比瑞(典)、美、德、日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探讨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方式。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险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基本民生问题,而且是涉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大、规模广、速度快的特点。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国家或地区列入老龄化国家。30多年的时间,我国的这一比重从1982年的4.91%到现在上升到接近10%。而且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预测,再过15年,也就是203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8.2%。如此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考验着我国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养老不是仅仅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还需要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医学、专业护理服务等等。未来养老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政府或者家庭方面的承担,还需要使养老走向社会化,鼓励社会机构、企业等等参与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经过60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养老保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面对日益增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迫切需要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以下四个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一、瑞(典)、美、德、日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瑞典养老保险制度

瑞典作为“北欧五国”之一,素有“福利国家橱窗”之称,它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其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由于缴费额与养老金津贴标准之间不直接对等,并且国民提前退休现象增多,造成瑞典的劳动力供给下降,这些都导致了国家养老金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瑞典政府采取了两个措施:建立退休引导机制和自动平衡机制。一是退休引导机制。它是把退休年龄和养老金计发标准挂钩联系起来,通过奖励来激励居民延迟退休。具体规定是:公民年龄在61到70岁是可选择的退休年龄时间段,其中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每提前一个月退休要扣减0.5%的养老金,同时每延迟一个月则可以增加0.7%的养老金。二是自动平衡机制。即名义账户每年记账利率的确定,取决于近3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和上一年度通货膨胀率。这样做是为了使个人账户累积总额能够反映周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处于自动平衡状态。

瑞典的新养老保险制度在2001年正式实施。新制度包含三种类型面向三种人群:一是国民年金,该部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主要是面向无收入或低收入的弱势人群。凡是在瑞典居住期满40年者,且年满65周岁,均可以每年领取7万克朗的税前养老金;而居住不满40年的公民,还可以按每年1/40的比例递减。二是收入关联养老金,一般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的,他们按照工资总额和缴费工资各缴纳9.25%。在瑞典新养老保险制度中,这部分两部分组成:名义账户和实账积累。名义账户是由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的,将缴费资金的16%计入参保人账户,由公共投资基金对其进行管理运营,这个账户用作个人在退休时领取养老金,其在财务模式上是实行现收现付制;此外,实账积累部分,则由养老基金管理局将缴费的2.5%划出,然后投资到私人基金公司以及共同基金公司来进行运营,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职业年金,即面向在职居民的养老基金,其中费率取决于参保人员的就职行业和年龄,平均约为工资总额的3%到5%之间,一般是由工会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商定建立的。目前,瑞典国民中的90%以上在职人员都参加了职业年金,这部分资金的投资运营主要是由各私营基金公司负责的。

当前,瑞典不仅恢复了经济竞争力,而且它依然是世界上养老保险最“慷慨”的国家。瑞典的经验表明,养老保险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率,通过解除国民的后顾之忧,来促进社会稳定,进而能够让国民放心大胆地创新、创造,增强社会活力。

(二)美国养老保险制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建立。作为世界上较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经过不断发展,美国的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逐步形成了,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公共部门或雇主出资的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第一支柱是社会养老保险。该保险是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是由政府强制执行,以现收现付的模式支付养老金。它覆盖包括了全美约96%的劳动人口,属于国家的基础养老保险制度。美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管理部门包括: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社会保障局、国内税收局、劳工部、财政部等。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是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的工薪税,统一由美国国内税收局征收,社保基金负责统一管理及发放。而自雇人员则需缴纳双倍的工薪税,这是因为其兼有雇员和雇主的双重身份。为了方便人员的流动,每一参保人员都有一个终生社会保障号,由美国税务部门编制。给付社会保险的条件是:退休年龄为62岁以上、有10年以上的缴纳社会保障税经历,并且积累社保积分要达到40分以上。

第二支柱是公共部门或雇主出资的养老保险。该保险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公共部门养老保险。包括联邦政府公务员的退休金制度,该退休金制度又分文职和军职雇员,同时各州和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养老金制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相似。二是企业部门养老保险。美国企业的养老保险包括了收益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一方面,收益确定型的养老保险是非强制性的,而且没有统一标准,它是建立了一个共同账户,来取代每个参保人设立的单独账户,并且实行基金积累制。雇员的收益确定性养老保险账户,具体是由雇主出资的,并由雇主负责资金运作,而且该账户养老基金是不随雇员流动的。另一方面,是缴费确定型养老保险,其中每一位参保者都有自己的独立个人账户,由于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雇主向雇员提供退休金给付,并且该基金还可随雇员的流动而转移。近年来,在美国的所有缴费确定型的养老保险基金中,发展最快的是401K计划。所谓的401K计划是一种专门账户,该账户是企业为员工设立的,企业和员工每月向养老金账户,按一定的比例存入资金,同时企业还向员工提供证券组合投资计划,通常有3、4种不同的类型可供员工选择。当员工退休时,可以选择多种方式领取,包括一次性、分期领取或转为存款等方式。

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该养老保险计划是以个人自愿为基础的,并且以税收优惠政策激励,鼓励人们进行储蓄来提高个人养老金收入。个人出资、个人管理是该计划的显著特征。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个人退休账户。该账户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税收,征税模式称为ETT(即企业个人缴费环节免税,但是对企业年金投资取得的收益和个人领取企业年金征税),并且设置了存款限额。个人退休账户可以由个人单独设立,或者企业代为设立,并且需要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参保者在满70.5岁后的第二年4月1日前,可以从账户中提取一定款额,其中包括投资收益在内,是需要纳税的。二是反向个人退休账户。实行TEE征税模式(即仅对征税企业个人缴费环节征税,而对企业年金投资取得收益和个人领取企业年金免税),而且满70.5岁后仍可向个人退休账户投入资金。三是小企业个人退休账户。该账户是雇员每年存款7000美元到个人退休账户,同时要求雇主按照雇员工资额的3%,或者利润的2%,提供作为配套缴费额。作为参保人员还可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

在美国,社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65岁以上老年人收入来源于三方面:社会养老保险、政府或雇主出资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它们的份额分别为40%、9%、10%。余下的收入则主要来自资产收入(14%)和薪金(25%)。由此可见,联邦政府负责的社会养老保险,在保障个人基本养老金收入中起着重大作用。美国通过全社会对养老保险负责,以风险共担来降低老年贫困率,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阶层养老金收入的差距。

(三)德国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向老年人提供帮助的国家(1889年),是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现行“三层次模式”养老保险制度是于2005年起实行的。

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为参保人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具有不可继承、不可变卖、不可抵押、不可转账的特征。它包括三个方面:法定养老保险、特定职业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其中几乎包括所有被雇佣劳动者和特定的独立经营者的人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除这些职业之外的其他人也可自愿参保。法定养老金的资金主要来自参保者和其所在企业与政府的财政补贴,两者的所占的比重分别约为75%和25%。第二层次为补充养老保险,即里斯特养老金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其中,里斯特养老金的对象是:公务员及公职人员、法定养老保险参与者及其配偶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对象则是雇员,资金来源可单独来自雇主或雇员,也可以由双方共同承担,如果企业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则可享税收上的优惠。第三层次为个人自愿养老保险,它包括个人存入指定账户的本金及利息。

三层次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各种养老保险计划的地位,是德国从税收政策角度,对现有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重新分类和定义。其中,以法定养老保险作为基础性的保障,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自愿养老保险作为补充性保障。如果仅依靠法定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可以得到充足的保障。在德国,缴纳养老金包括三部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自愿养老保险。这三个方面所占份额分别约为70%、20%和10%。近期,德国政府希望能通过“三层次模式”,提高个人自愿养老保险的支付的份额,近期目标是15%,中远期希望能够达到25%-30%。“三层次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调动了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这项举措减轻了德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四)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自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就逐步建立起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养老保险制度。其后为了适应经济和人口的变化,日本不断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

日本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了三个层次:国民养老保险、共济养老保险和厚生养老保险、其他可选择的企业养老保险。第一层次是国民养老保险。它的资金来源于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国家财政补贴,国家规定20岁至60的日本公民都必须参加,缴费的最低年限为25年,缴费满40年才能领取全额养老金。一般公民在65岁领取国民养老保险,但也可以在60至70岁之间提前或者延迟领取,不过和瑞典一样,如果提前领取则国民养老保险金额,将受到每月减少0.5%金额的限制,而每延迟一个月领取,则增加0.7%的金额。第二层次是共济养老保险和厚生养老保险。这两者均与收入关联,资金由企业和个人对半分担。其中,共济养老保险主要是面向私营学校的教员和公务员,厚生养老保险则是面向私营企业的职员。国家规定,雇员5人以上且从事适用工种的企业和雇员1人以上的法人事务所都必须强制参加厚生养老保险。第三个层次则是其他可选择的企业养老保险,例如国民养老保险基金等。目前,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统称为公共养老保险,由政府负责管理。

日本的养老保险资金是由日本年金局(JPS)管理的。该机构负责与公共养老保险相关的业务,采取董事长负责制,为公立法人机构。年金局采取垂直管理的方式,根据市—町—村三级来进行管理,为居民提供了全面的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与此同时,日本通过“物价变动”机制,有效地预防了养老保险资金实质价值的减少。即养老保险额度将随着物价上涨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纳入国家预算范畴。

日本在应对“超级老龄社会”中,养老保险制度功不可没。2011年日本的老年人口(65岁以上)接近3000万,占全国人口比重高达23.3%。当年日本的情况是:有3451万人领取了522000亿日元养老金,平均老年人家庭每户领取了养老金金额307.2万日元,有大约60%的老年人家庭仅依靠养老金收入就能生活。

二、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发挥政府统筹功能

我国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由于长期存在干部与职工、城镇与乡村的双二元结构,造成了养老保险碎片化。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状况具体表现是:地区差异体、城乡制度差异、制内和体制外的制度差异。所谓的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就是指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虽然在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利益,还有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但是过度的“碎片化”会造成各种制度之间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公平,这不利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政策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使得各地各部门的各行业在各时期的社会政策之间存在着不连贯、不一致的情况。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发挥养老保险的统筹功能。现在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不同人群、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未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且由专门机构负责统一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以国家为基础、企业和LegalEconomy立项课题38个人共同参与的。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三是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制度的框架。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制度的不完善,有部分的城镇人群还未纳入保障范围;第二是缴费率比较高,同时还受到大多数非国有企业抵制,不利于扩大覆盖面;第三是还没有完全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而有限的覆盖面则会加剧缴费负担,造成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进而可能造成覆盖面继续下降的恶性循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正在经历快速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必须多条腿走路。国家层面的养老保险资金带有强制性,来源于参保者的缴费和政府的财政补贴,而且其覆盖了绝大部分居民,是属于基础性的养老保险。同时企业层面的养老保险也带有强制性。而个人养老保险属于自愿参加的保险,是其为了改善个人自己年老后的生活而自愿参保的,并且参加者还获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鼓励个人养老保险的推广。例如2015年4月幸福人寿推出首款保险版的“以房养老”产品。银行方面,2013年上海银行也率先推出相关系列产品。“以房养老”是一种创新模式,是以国家法律为基础,金融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次尝试。

(三)采用弹性退休制度,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压力

退休年龄的制定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初始的劳动年龄、人均预期寿命、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劳动力供求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养老保险基金储备等。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二是经济因素,三是劳动力因素,四是个人因素。政策因素主要是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和企业的年金政策。经济因素包括资产规模、收入水平。劳动力因素则是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工资率等。个人因素则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健康水平、职位等,也有主观的空闲偏好、生活方式等。相对于15年前,我国的人均寿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人均大约8.5岁。按目前的退休年龄算,公民从退休到去世延续的时间过长,这对政府支付将造成过大的压力,同时也会给企业增添巨大的成本压力。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各种职业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弹性的退休年龄。同时还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法律制度。为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延迟退休势在必行,而弹性退休制度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比较温和的办法。具体可以参考瑞典和日本的做法,设定一个合理的法定退休年龄,延迟退休者领取的养老金增加来鼓励延迟退休,而提前退休者则相应减少养老金的发放。弹性退休制度是养老保险制度的热点话题之一,从国际上看,已经有很多西方国家开始逐步实施了弹性退休制度。弹性退休制度的选择,是因为这种退休方案设计考虑到了不同身份劳动者的个人意愿,其中体现了人性化思想。对弹性退休制度的讨论和研究,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对于老龄化带来的风险的应对具有现实意义。

(四)建立、完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宪法》和《劳动法》中仅仅有一些粗略的框架,在强制性、执行力度和实施的有效性上还有所缺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还有我国多年来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一部针对养老保险的专门法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养老保障体系的合理运行需要法律的支持。如果无法可依,现代养老保险体系制度的建立、运营、监督和完善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建立一部专门的养老保险法律是目前亟待解决一个重要课题。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作为社会保障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中最为重要的险种之一。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实际国情,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作者简介:魏龙(1990-),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作者: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魏龙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6年第1期

第二篇: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尽相同。纵观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概览

借鉴国外养老保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针对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交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合理设置个人账户 国外养老金个人账户制的成功经验表明,采用资本积累的个人账户制,能使公民建立对自己未来负责的观念,并促使长期储蓄制度的形成。智利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个人账户制不仅适用于像新加坡那样的城市国家,同样可以在一个幅员较大的国家实现。同时,可以鼓励建立各种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以此来弥补储蓄机制的再分配功能不足。我国虽然在养老保险中设立的个人账户,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并不是十分成功,个人账户资金亏空严重,完全失去了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作用。面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有必要对个人账户制进行适当改造,并根据我国国情来合理设置个人账户。

三)探索多种筹资方式

探索多种筹资方式总结各国的实际做法,我们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筹集资金的方式大致包括社会保险税、单位交费、个人交费、政府补贴等几种。我们应当借鉴别国的做法,确立适合我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如何确立适合本国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以及所选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标准,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四)完善基金投资运营机制

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应是缓解供给不足的最具潜力的途径。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有条件、有步骤的进入资本市场,可以使养老保险基金更好地分享我国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成果,实现保值增值。

(五)合理确定养老保险水平由于养老保险需求是无限的,而资金筹集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应当有效地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确保养老保险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其最低应高于职工退休后生存的需要,最高应低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养老保险水平高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将对劳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

(六)创新养老保险管理方式 养老保险管理方式,是指各级政府在介入养老保险是如何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实行分层次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非常明确。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也应当选择与运用恰当的管理方式,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的手段。

(七)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依靠立法来保障制度的实施,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立法,或者加快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养老保险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下来,对于不依法执行者可以追究相应的责任,对于企业可以追究其欠缴费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也可以追究其管理不善的责任。@在实现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的监管。

确实,在当前条件下,要完全放弃现收现付制是不现实的,但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完全坚持现收现付制必将使养老保险体制陷入危机。我们当前也不具备完全积累制的条件,同时由于完全积累制缺乏代际间的分配功能,与传统的中国养老制度也不相容。所以,我们在探索中应不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不断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篇:瑞典的养老保险制度

瑞典的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是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中涉及面最广,包括(l)普遍养老金。普遍养老金覆盖全体国民,甚至覆盖侨居一定年限的外国人,而且不管是不是工资劳动者,也不管退休前个人收入多少。瑞典规定,普遍养老金按过去某个时点制定的一个“基数”的一定比例给付。如单身退休者的年普遍养老金按一个“基数”的0.95给付,一对夫妇的普遍养老金则按1.55给付。1987年,政府规定一个“基数”单位合24100瑞典克朗。于是,当年单身退休者可领取22895瑞典克朗普遍养老金,一对夫妇可领取37355瑞典克朗普遍养老金。(2)补充养老金或附加养老金。普遍养老金只保障最低生活,加上补充养老金才能实现社会保险的初衷——保障基本生活。补充养老金是一种反映退休者在职时技能、收入等方面差别的义务保险。瑞典规定,补充养老金约为在职时收入的60%,在职时的年收入是按收入最高的15个年份的平均数计算的。领取补充养老金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补充养老金领取者在退休前一年的工资收入必须在7.5个“基数”以下;第二,补充养老金领取者必须加入这项保险计划并交纳税金达30年。不30年的,每少一年就在全额的附加养老金中作相应的扣除。

20世纪90年代以来,瑞典一直酝酿着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方案于1994年获国会通过,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养老金是公民“工资的延续”,而不是任何人到一定年龄就可以领取的“公民工资”。改革的重点是在附加养老金上。一个人未来附加养老金的多少,将以一生收入的多少计算,而不再是以过去的在职时的年收入最高的15个年份的平均数计算。这一变化,使每一位退休者必须工作满30年,才能拿到全额的附加养老金,必须至少工作10年,才能拿到与过去同样数额的养老金。这样既可以鼓励人们多工作,又可以减少养老金开支。实行灵活的退休年龄制度,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灵活的退休年龄,使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在61至67岁之间究竟何时退休,越晚退休,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

第四篇:浅谈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比较完备的立法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首相俾斯麦时期。1889年颁布的《伤残和老年保险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养老保险法律。根据1957年7月颁布的《农民老年救济法》德国建立起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为维护德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设计和历史革沿,旨在推动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对我国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养老基金

目 录

一、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概况………………………4

二、德国农民养老制度的特点…………………………6

三、对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的启示………………………8 参考文献…………………………………………………11

浅谈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是个工业大国,农业份额只占国民经济总额的1%左右,全国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重大约为7.8%。德国政府从上世纪50年代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完善的农民养老保险体制是其中的优惠政策之一。

一、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德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基本上是按职业工种而设立的,它由雇员养老保险和独立经营者养老保险两类大系统组成,分别分为工人、职员和矿工保险系统以及手工业者、农民和自由职业者保险系统。这与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瑞典、美国等)不同,农民养老保险在德国是作为一个专门的部分相对独立的。

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57年7月颁布的《农民老年救济法》建立起来的,投保范围是指农场主夫妇及一起专职从事农场劳动的亲属,如果只是与农场主是雇佣关系的工作人员是不能投保农民养老保险的。

原则上,所有农民都有义务参加养老保险,经费由参加保险者交纳和联邦政府补贴,即农民养老保险金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两个部分: 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和国家的补助金。这里面多数的养老基金由投保人承担,而政府只有在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才给予援助。在德国,农民养老的第一负责人是其本人,而德国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次要的,是以辅助和补充为宗旨的。所有的农场主缴纳一样的保险费,而且只缴纳一份费用,保险费数额也是以法律形式确定,也就是说所缴纳保费额度与农场的大小以及经营状况没有关系。每一个共同劳作的家属必须缴纳保险费,如果依法或根据申请被免除保险义务保险费则可以不交。所缴纳的保费为农场主的二分之一,且由农场主缴纳。当然农场主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申请共同劳作家属保险费的补贴。

农民要得到养老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男女分别年满65岁和60岁;第二、必须交满180个月(即15年)保险费者方有资格享受标准养老金待遇;第三、要求农民除按规定缴费外还必须在50岁以后就开始通过继承、出售或长期租让等方式转移他的农业企业,脱离农业劳动成为农业退休者。这一规定的目的是鼓励农业由中青年人经营。养老金的发放主要是以现金的形式进行,包括老年年金、丧失劳动能力年金等。除此之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实物或劳务的援助,比如说,在年迈、疾病已经或将要丧失行走能力时,可以要求一些能够帮助老年人行走或辅助恢复的器械。如果农场主由于身体状况限制无法维持农场的正常运作,那么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可以提供劳务来维持农场的正常运营。这种多样化的给付方式,在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工作岗位,扩大了就业。各种政策的 实施保证即使农场主处于死亡或行动不能的状态仍能确保农场的正常运作。农村养老保险应累计缴费大于等于180个月,丧失劳动能力养老金应累计缴费大于等于60个月。只有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领取养老金才能得到全额给付。

在德国有13家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他们不仅组建了一个自己的总联合会,而且他们在当地的农村设立工伤事故保险机构,即农村养老保险机构总联合会。当然,总联合只是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其下属的各个养老保险管理机构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统一由国家进行指导和监督,这样有助于降低决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它们由内部选举的代表大会和理事会进行管理,其成员由雇主和劳动者按一定比例选举组成。除此之外,德国联邦政府会派出代表参加进理事会当中,他们会指导和监督事务的正常运作,但没有表决的权利。

二、德国农民养老制度的特点

1、明确农民特殊属性。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把农民从“公民”队伍中剥离出来,使其具体化。客观上承认城乡差别,但是能够保证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农村人口基本上都在农村养老保险的范围内。

2、明确农民退休体系。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农业特点提出了农民退休的有关规定及其相应措施,从而使得农民养老金的领取同雇员一样也必须以退出就业活动为先决条件。德国在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出台之前,农场主为能够给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更多保障,通常不愿意过早转让农场,或私自留拥一小部分土地,以法律不允许的形式 转让农场,从而获得更多的养老支持,但是这样就导致了接班人无法按时接手企业,先进的农场经营理念也无法及时的发挥作用,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农村养老保险法的出台,及时的改善了这一切。由此可见,农村养老保险不仅在养老方面发挥作用,还牵扯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缩短农场的管理周期,有助于对农业提供新鲜血液,加速农业的发展。

3、明确政府功能。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法律,地方政府负责执行。政府对保险基金提供选择性的补助。德国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补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给保险基金提供补贴,目的是为了减少农场主所付的保险税额,减轻其经济负担。考虑到因为结构变动引起保险纳税人和保险赔偿领取人之间的不利情况,政府参与资助农业事故保险便是合理的。第二种就是为农民养老保障中收入低于一定限度的农民提供保险费津贴。

4、明确监督管理。有务实、专业的农村养老保险机构,专门机构的设立保证了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监管和协调,德国从联邦政府到各个州政府,都专门成立了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行自治管理,拥有独立法人。

5、明确自由方便转保。农村投保者可以通过工作的改变,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灵活的转向普通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德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转向了其他职业。为了保证投保人的利益,德国允许投保人可以灵活转保。如果一个农场主放弃农业劳作而进入城镇企业工作,那么他之 前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所缴纳的费用不会作废,而是转为普通养老保险继续累积。这种人性化的政策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极大的保障了农村居民的生活。

三、对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的启示

在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养老保险一直是一个难点。原因也很多:农村人口多、基数大、依靠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村自身收支状况的不平衡等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在中央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初步建立起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实际运行中结合农村实际,逐渐地发现、解决和改善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德国属于设立单独的农民养老保险的国家,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制度的分离性和多样性也与我国相似,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抓紧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立法建设。德国1957年的《农民年金救济法》就从国家层面对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明确立法,而我国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都是政府的规章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立法层次较低,普遍地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这种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立法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应该就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尽快立法,制定并颁布相关法律,以立法的形式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体系的健全,从国家层面明确农村养老保险社会化的法律地位,给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足够的法律依 据。

2、建立合理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德国的经验是鼓励农民在基本的养老保险外参加其他的补充或是附加的农村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我国的农村地域分布广、经济水平参差不齐、人口数量大,各省区的财政收入和资金投入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各地区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应该考虑设计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首先由国家统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基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其次是各个地区也要根据地区差异因地制宜设计本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险补充条款。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和社会可以多投入一些资金,建立地方的补充保险体系,采取结合个人资金等多方筹集资金的方式,为农民设计出多类别、全方位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附加保险类别,有效补充国家的基本农村养老保险。欠发达地区,国家可以适当给与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甚至是补贴,吸引农民参保,最大程度上保障这些更需要保障的人群,对于参与这类投资的企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农村养老保险的给付形式上,建议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做法,对于失去自理能力、无人照看的老人,具体资金的给予,往往不及人工陪护的服务,这样才能真正给农村老人以晚年的保障。

3、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扶持。德国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是由个人承担,政府进行辅助的养老保险模式。德国多年的实施经验证明了,这一措施既可以有效地降低国家财政压力,又能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是一个聪明的、符合德国发展实际的有效措施。在中国新农保的推广和实施中,政府是主体,应该加大在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创新和管理,政府投入方面的关注力度,在农村中多多宣传新农保相较于老农保的优惠条件,以说服收入不高的农民们拿出自己小部分积蓄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从而加快新农保的推广速度,提高参保率。政府的现如今的首要任务是加大投入,缓解养老基金不足,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同时增强管理,提高各个养老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让农民们真正意识到新农保是有利可图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新农保政策成为真正的利民惠民的政策,真正的成为一个具有普惠性质的好政策。政府应该也必须负起应该的财政责任,建立起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主导的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资金投入来源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保证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能够不断完善。

4、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在德国 , 任何一个投保人员都具有社会福利号码 , 并且接受福利的状况不受地区、企业性质的限制,从业情况变化后可以很方便的更改社会保险。我国也应重视尽快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号码 , 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 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 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参保情况及动态变化 , 实现养老保险管理的现代化。尤其是对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进城务工期间参加城市社会保险,回家务农之后转为农村养老保险,参照德国不同社会保险之间可以自由转换,考虑到城市缴费标准较高,应该明确计算方法坚持多交多得,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参保缴费部分的收益。

5、设立专门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德国农业社会保障的主管机构是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其实质是相对独立的公法人团体。但是就目前的中国来说,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养老保险业务的管理工作,这直接影响了新农保的推广工作。加上中国在养老保险方面各个部门责任不明晰,多个部门都有涉及,都管就等于都不管。在这方面,首先我们可以效仿德国的模式,建立具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其次,应该放宽养老基金管制,加强养老基金监督,允许养老基金入市,建立专门负责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年金银行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使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能够惠及我国千万农民,以此来保证农民在年老时得到妥善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和春雷.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刘翠霄.中国和德国农业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分析.中国养老保

险.2010(1).

[3]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郑春荣.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分析.德国研究.2002(4).

[5]张忠利,刘春兰。德国养老保险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J].哈尔滨 工业大学学报,2007(2)

[6]杨来发。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评析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 10(6):29-31.[7]王川,邢慧玲,陈涛。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

示[J].行政与法。2008(1):36-38.11

第五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引言:我国经过计划经济、“文革”、改革开放,对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探索,当前正处于由现收现付制向以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工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以“统帐结合”为管理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下。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当期筹集的资金一部分用于支付己退休者的养老金,另一部分为现在的就业者预留下来,作为积累基金用于今后的养老,是部分累积制。我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原因在于,在现收现付制下,国家财政以“以支定收”为原则,实现短期内的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但人口老龄化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采用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其探索过程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就不同角度与各个国家所采用的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较,总结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

一、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养老保险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强制储蓄型。传统型也可以称为自保公助型或投资互助型,最早由德国创立,后为美国、日本所采纳。它强调以被保险人自保为主,国家提供一定资助为基本原则;是一种体现互助互济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养老保险方式。

国家统筹型由以“福利经济学”和“国家保险”两种理论依据为基础,分别形成了以英国、前苏联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和国家保险型。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采用的福利国家型,得以贯彻实行的基础是国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高于国际水平。它基于“普遍性”原则,福利保障范围之广有着“从摇篮到坟墓”之称。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养老制度,由前苏联创建,后为蒙古、朝鲜以及我国改革以前所采用。与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相似,都是由政府统一包揽养老保险活动和筹集资金,不同在于国家保险型的适用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

强制储蓄型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强调自我保障。采用建立个人账户的方式,由企业和员工缴纳保险费,而国家不进行直接投入,只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新加坡、智利所不同的是在个人账户的管理上,新加坡模式通过中央公积金局统一对账户进行管理和运营投资;而智利模式中,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

二、基于不同要素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将养老保险制度分为自保公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各个国家的政策取向、养老基金的来源、养老金覆盖面等因素之上的。下面将就以上因素,针对各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比较。1.国家政策取向比较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养老保险政策也不同;在当地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养老保险模式也就不同。

由德国、美国所代表的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险制度在“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基础下,主张适度保障的养老保险政策。他们认为,政府提供过多的社会福利会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个人激励,不利于促进竞争机制的发展。

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实行的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强调普遍性和人道主义,其理论依据是英国剑桥学派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这种制度通过各项政策对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普遍化、法律化,强调所有公民的平等。显然,这种福利制度给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因为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过度发展的福利水平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了效率的提高。马克思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理论是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的最早理论渊源,认为由国家统一筹集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劳动者无需缴纳。但是前苏联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把公平混同于平均主义,既牺牲了效率,也助长了社会惰性和依赖性,同时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新加坡、智利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十分注重效率,强调个人对社会贡献,并将福利与个人贡献相挂钩。因此强制储蓄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立法规定由企业和员工按期缴纳固定养老金,体现出自我保障功能。2.养老基金来源比较

养老基金的来源有很多,包括个人或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政府开征的社会保障税、个人账户的投资运营收益、社会慈善捐助。具体的负担模式有三种:第一种,企业与员工共同负担;第二种,企业与政府共同负担;第三种,企业、员工、政府三方共同负担。

我国现行的模式为第三种,即企业、员工、政府三方共同负担。这种模式下,在政府依法给予适当财政拨款作为保险基金的一部分后,参保企业与个人需要另外分担保险基金的缴纳。由三方负担的方式使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为多数国家所采用,也是较为合理的方式,这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样采用该种方式的有德国、日本。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模式是企业、员工共同负担养老保险的典型例子。采用收入关联模式,按照个人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对于征收的最高收入规定一个限额,超出部分不再征收。公积金模式根据个人账户中缴款多少的不同,实行差别待遇,这给受益人提供了激励机制。员工为了获得可靠的保障,就要努力工作,取得更多的收入并在个人账户中积累更多的存款。这种方式提升了效率,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个人激励作用。

由企业、政府共同负担养老保险的模式中,国家通过建立特定的税收制度向企业筹集养老金,而政府负责的养老保险资金来自财政收入。意大利、瑞典、挪威等以福利国家型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采取这种分担方式。由于税收是这种模式下的主要资金来源,随着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税收也必然增加。以高税率为基础的高保障,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强社会稳定,但同时也使厂家成本提高,资本收益下降,挫伤厂家的生产积极性。3.养老金覆盖面比较

养老金支付的覆盖面与养老金制度的选择、国家经济基础等因素有关。

加拿大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很广,除临时工和农业短工外,几乎包括全体居民,所有雇员和独立劳动者都参加了保险。智利的强制储蓄模式更是要求所有正式部门雇员都必须加入养老保险,只有独立劳动者和非正式部门的从业人员可以自愿选择参保。新加坡实行的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在改革后保障对象由原来的部分企业雇员扩大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所有雇员、所有自雇人士以及自愿交纳公积金者。

我国养老金覆盖范围比较窄。主要体现在:第一,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面临着一些民营企业不愿参保或逃避参保,外商投资企业未及时参保的问题;第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任务艰巨,农村老年人积蓄少、社会抚养压力较大,导致农村老年人投保一时欠缺,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实力不足覆盖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支出;第三,灵活就业人员与农民工没有完全被覆盖,我国关于这部分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完善。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1.合理设置个人账户,解决隐性债务

我国虽然在养老保险中设立个人账户,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并不是十分成功,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支付“老人”与“中人”的养老金,亏空严重,失去了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作用。

借此,我们可以参照瑞典的做法,在个人账户中引入“名义账户”,即在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将个人账户划分为名义个人账户和积累制个人账户两部分,积累制个人账户仍然是发挥原有的资金积累作用,而名义个人账户部分暂时只是一个虚拟账户,没有资金积累,其资金来自一部分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的划入。

设定名义个人账户的目的,就是为了很好的解决“老人”和“中人”的个人账户“空帐”问题。一方面,可以明确地将政府责任限定在对名义个人账户债务的承诺方面。政府通过诺言或者是行动,承诺民众能够从政府方面得到养老保障,引导民众将自己行动或者生活计划建立在了这个承诺之上,那么制度转轨以后政府就应该对民众负有一系列的道德责任,补偿民众因此遭受的损失。另一方面,在名义个人账户制下,向部分累积制转轨中的转轨成本能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分摊,可以有效减轻财政压力,有效地解决历史债务问题。2.完善基金投资运营机制,实现保值增值

随着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支付压力的扩大,应该采取灵活又不失稳妥的投资策略,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有条件、有步骤的进入资本市场,把死的这部分资金投入运营,既可以使养老保险基金分享我国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成果,又可以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避免资金缩水,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在完善基金投资运营机制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制订严格的有关养老金投资法律和法规,对养老金的投资工具和资产组合进行严格限制,确保养老金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第二,拓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在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同时,为了获得更高、更多的基金收益,可以在经过严密精算之后,将资金投资于风险相对较大的投资工具;第三,进行多样性和多元化投资,多样性的投资方式可以大大分散风险,使基金投资运营在总体上保持相对安全。3.扩大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

当前,我国正试点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养老保险,从理论上会在几年之内将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一倍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重视覆盖面,还要重视受益质量,这就要求:第一,重点解决新农保和新城保难以覆盖的灵活就业人员、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参保问题,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考虑其缴费承受能力;第二,加强新农保和新城保的宣传力度,培育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意识;第三,对已经参保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加强刚性制约。

下载瑞典 美 德 日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瑞典 美 德 日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稿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龄化现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受城市化的发展,家庭结构......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浅论[精选合集]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浅论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是由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过渡,但是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养老......

    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5篇]

    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 一是混合制的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强调个人责任和自助的美国,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干预而推行的以私营个人账户模式为主体的混合......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内容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十七大针对社会建设内容中的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摘要: 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也存在一些问......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人们老有所养问题的根......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困境的分析 1991年6月,民政部在山东省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于1992年制定颁发了《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