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时间:2019-05-14 11:4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篇: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摘要: 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逐步完善。

关键词 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人群不断增多。并且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太窄

由于养老保险的这种单一保障模式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所以,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的是行政事业性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同市城乡之间、不同听有制之间的差别也相当大,基金来源不一致,各地区、各行业、各所有制退休的职工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尽相同。

(二)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较低

我们现行的养老体制虽说是一种“社会保障”,但绝大多数仍是以企业为载体,缺乏整个社会共济的保障机制。国家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改变了以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组织方式,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不同国有企业之间负担不均衡的问题。但由于到现在为止,尽管养老保险已实行了社会统筹,但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市、县级层次,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很低,导致了大量工作仍然由企业承担,拖欠养老金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包袱十分沉重。

(三)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这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

(四)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到2060年养老抚养比为 60.3%。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这不仅导致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五)基金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但是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二、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基于种种的问题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渐渐展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印年代中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原来养老金由企业负担的“企业保险”的格局,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从20世纪8o年代中期开始,国家首先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迈出了三大步。(一)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从1984年起,全国各地先后实行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所谓社会统筹,一是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统一筹集资金,二是统一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个办法最先在国有企业实行,并逐步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养老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对于均衡企业负担,防范养老金支付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199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

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实行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原则;明确规定,保障水平要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并提出了扩大服务范围、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基金管理、强化社会服务等任务要求。(三)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改革实践.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要在1998年底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在统一后的制度中,社会统筹体现了社会互济,个人账户体现了自我保障。统一后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个人账户的记人比例和养老金的发放办法得到了统一的规范。

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应如何得到完善

1.扩大基金来源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实行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长期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把社保基金做大。

2.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强化个人自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养老保险的各个支柱都得以发展和完善,为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打好基础,为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创造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3.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1)建立账户分立制,建立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账户分立,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

(2)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营运,以确保其保值增值。

4.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一项社保计划应该和能否覆盖哪些人群,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和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所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养老保险应逐步全面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有密切联系的群体,而农民工正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庞大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该立即建立有关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框架之内的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危机,因为一旦农民工为社保网络所覆盖,他们才会有“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父母辈老人的福利水平问题。篇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改进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改进 作者:李婷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养老保险是我国五大社会保险之一,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种种的缺陷和不足。养老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使更多适龄的中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安享晚年,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进程是艰难的,只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同时借鉴西方更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让更多的中老年人受益。关键词: 养老保险 人口大国 保险模式 基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及其缺陷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1)养老保险的定义

养老保险也成企业年金制度,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个人征收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实践的过程中,养老保险必须贯彻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原则,其养老金必须随着社会物价水品的改变做适当的调整,确保老年人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物质生活,让他们安享晚年。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51年,当时政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施养老保险制度。1953年,政务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扩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并作了详细的相关规定。195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首次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待遇作了相关规定。195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制定了因公、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的退休办法。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保险制度一度停止运行。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国务院以国发[1978]104号文件发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随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从省级统筹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成熟。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省级统筹来实现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缴费构成。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当月工资的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国家财政每年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与养老保险资金补助。参加工作且缴费满十五年者达到退休年龄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相关,所以各地退休老人所领取的退休金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异。退休年龄一般为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缴费年限累计达到15年。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相对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以及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制约着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

(1)省级统筹是跨地区工作的职工享受不了合理公平的退休待遇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模式到目前为止,仍停留在省级统筹状态,甚至有的地区还停留在更低一级的统筹水平,养老保险基金的跨省调配比较困难,如此一来使得一些跨省工作的参保者在达到退休年龄后无法得到合理公平的退休待遇,尤其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调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参保者。他们退休后所领取的退休金是根据他们之前所工作地区的消费水平所计算得到的,而他们退休后所生活的地区都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如此就会造成他们在生活地区的消费水平受到影响甚至消费不起,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造成相对的分配不公现象。

(2)农村人口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地区的覆盖相对农村而言比较全面和完善,相关工作的开展也相对顺利。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费用大部分可由他们所工作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承担,个人只需缴纳当月工资总额的8%左右即可,对他们个人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农村人口,基本不存在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雇佣关系,他们参保每年所需要交纳的费用大部分由他们个人承担,又因为他们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单一,收入相对较少,一旦参保对他们的生活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甚至保障不了自己的基本生活,所以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宁愿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个人储蓄或者家庭养老,再者国家也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一部分进城谋生的农民工,用于他们工作的流动性大,危险性也较大,并且他们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他们参与养老保险的困难。成为了生活在城镇地区却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之外的人群。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的身份的界定以及他们的养老问题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参保者退休后所领取到的退休金金额过少

由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受到近几年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个月几百元的养老金对大多数的退休老人来说并不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相关资料表明:一个国企的退休老职工平均所能拿到的退休金仅400元左右,勉强足够其维持基本生活,但老年人的体质较差,一般需要经常有吃药、住院等方面的开支,所以退休老人所拿到的退休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花销以及看病所需要的费用,所以说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达不到“确保退休老人可以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安享晚年”的水平,使得一些老职工在达到退休年龄后还不得不坚持工作以维持生机,这样的现象又会带给社会更繁重的就业压力,使年轻人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4)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体制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庞大的人口阵容使得我们不得不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道路。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进步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随着计划生育方针的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作为疾患生育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接下来,我国所面临的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用较少的钱养活数量逐年加多的老年人口。当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而中、青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阶段,个人每年所交纳的养老保险金总数越来越少,而每年需要领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却越来越多,这样使养老保险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国家财政每年需要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不断增加。同时,当代的年轻人除了养活自家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还要交纳部分薪金到个人账户中,这样做无疑也加重了年轻人的负担。所以,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道坎,只要跨过了这道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西方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值得借鉴之处

(一)德国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自愿保险等多种形式组成。德国的养老保险较全面地规定了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资金来源、交费标准和筹集方法等。德国养老保险的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治原则。各行业和州、地方保险机构都独立存在,自主经营,在自制管理中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2、依法行事。保险机构必须依照国家法律进行活动并有义务接受国家的监督。联邦政府设立保险监督局,检查和监督保险机构的行为规范。如果后者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企业或投保人有权依照法律程序提出诉讼。

(二)法国养老保险制度

法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强制实施。养老金的支付属待遇限定型,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方式为现收现付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我国不太一样的地方有:

1、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主要包括:1)工商企业的工薪人员;

2)农业职工3)社会保险系统职工4)不具有长期工作合同的临时工。

2、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个层次: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强制的普遍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3)非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4)个人参加商业寿险。

(三)西方养老保险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保险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实行各州自治原则,这一点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类似。使养老保险金更合理地管理和使用,并且成立了养老保险法,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避免了许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必要的纷争和困扰,同时,依法行事可以充分发挥各监督机构的权力和职能,以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使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快速发展。

(2)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历史较长,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上文所提到的两点很值得我国去效仿和学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执行的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或个人不愿意交纳养老保险金,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养老保险的支出不断增多,而交纳者数目却没有太大的增加,有些地区甚至是减少的,这给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国家和地方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同时,相对于老年人口的寿命而言,养老养老保险金的交纳期限较短,由国家和企业补贴的金额增多,如此一来不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而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的范围较广泛,群众自愿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才刚刚开始起步,至今仍有许多的措施和想法仍处于试用和改进的阶段,然而相对而言,我国城镇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定型,要想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举步维艰的现状只有两种改革措施,一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仿照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模式,重新建立起新的养老保险体系。但这种做法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并且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不一定能够适应我国的国情。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而言,走这条改革之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第二种改革措施相比之下更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且更易于操作。就是通过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大力度建设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和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制定出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行,来带动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并且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比例的70%~80%左右,如果能够妥善处理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其他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瓶颈也就不攻自破了,也就取得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伟大胜利。

(二)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国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去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取向很多,可以投资股票、房地产、国债、固定资产以及海外投资等等。其各项投资的比例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水平,如果投资失利将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瘫痪,出现退休金的拖欠以及金额减少的情况。最理想的的投资模式是使养老保险基金保持长期稳定高利率的增值,可将大部分相对稳定的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到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收益较为稳定的项目中,获取一部分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购买国债或者把部分资金投入到国家银行,这样不但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能获得一些短期高收益的基金弥补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活结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值得重视的是,投资养老保险基金时要注意各项投资的比例,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并且在养老保险金进入资本市场运作之前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向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

(三)改进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作为关乎民生的保险项目之一,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也能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普通家庭日常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非常大。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地区,这样的问题更加严重,医疗知识的普及不全面以及经济收入单一,导致了许多的农民生病时选择自己拿药吃或者置之不理。如果我们能够改善我国的医疗现状,使国民在看病方面的支出减少,那么他们就能过拿出更过的钱来投入到其他的活动中。同时,对老年人来说占支出比例较大的医疗开支减少了,他们每月所要花费的钱数就大大减少了。如此就降低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积少成多,可以节省下大笔的养老基金,国家在此方面的补贴签署可适当的下调,为国家节省不少资金。

(四)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法制建设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还未能出台,政府只是颁布了相关的条例或者办法帮助养老保障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但是,不完善的养老保障法律对养老保障法的规范作用较小,在处理一些细节的问题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能出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保险法》,不仅使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并且能够规范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让许多产生纷争的问题迎刃而解,为养老保障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能够让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信服力,让更多的人愿意将个人的收入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中,更带动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总之,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需要全民的参与和积极的配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前景是美好的。目前,我们仍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将会日益尖锐和严重,而我们只有积极面对这个艰难的挑战,不断地改善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了人口老龄化这个大问题的同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吕学静著 2007年8月出版

2、《社会保障学》 曹信邦主编 2007年2月出版篇三:江苏省扬州市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小高考

江苏省扬州市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试卷分第ⅰ卷与第ⅱ卷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客观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1元面值的纪念币。对于这套纪念币,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纪念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b.纪念币的面值是由国家规定的 c.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纪念币不可直接用于购买商品

2.右图是某种商品的价格波动图。b点比a点价格低的根本原因是()a.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b.价格政策的变化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d.商品质量的变化 3.为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普通工薪阶层的小王夫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价格适中的商品房陪读。小王夫妇的消费属于()①租赁消费 ②攀比心理消费 ③求实心理消费 ④钱货两清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15年国考参加人数创新低,但参考人数仍高达140.9万人,竞争比约为64∶1。不少人仍然希望能成为吃“皇粮”的公务员,对其它工作岗位则很少考虑。材料启示劳动者应树立()①自主择业观 ②职业平等观 ③竞争就业观 ④多种方式就业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2015年6月底至8月,中国股市连续暴跌,绝大多数投资股票的散户损失惨重。可见()a.购买股票收益小,风险大 b.股票投资收益只来源于股票价格波动 c.股票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d.投资者作为债权人必须增强风险意识 6.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快递业的迅猛发展,也引发“爆仓”、“暴力分拣”等一系列问题,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这主要表明市场经济具有()a.强制性 b.自发性 c.盲目性 d.滞后性 7.右图为某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商品需求弹性系数比较大 b.b商品生产受价格变动影响大 c.a商品可能是高档耐用消费品 d.a商品需求受价格变动影响小

8.从2015年10月起到2017年底,国务院决定依法减征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国家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因为它们是()a.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b.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c.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d.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自2015年6月28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这体现了国家运用宏观调控中的()a.经济手段 b.财政手段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10.从2015年开始,我国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实行改革,决定破除养老保险 “双轨制”,逐步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一决定体现了()a.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b.劳动报酬比重不断提高 c.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 d.商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

11.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投资量创2 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这表明“走出去”战略是我国()a.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 b.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c.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 d.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2.2015年,北京“朝阳”群众再立功,举报了众多吸毒贩毒的明星和官员。这启示我们()①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公民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③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近年来,各级政府着力解决信访中的突出问题,干部下访、视频接访、网上信访应运而生。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的工作作风是()a.为人民服务 b.求真务实

c.对人民负责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2015年12月17日,黑龙江鹤岗市向阳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爆炸事故启示政府要()a.对人民负责,全部停产找安全隐患 b.依法行政,落实权责统一原则 c.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狠抓安全生产 d.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息公开 15.2015年5月,国家审计署印发文件,明确跟踪审计的对象,包括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材料体现了对政府监督的形式是()a.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b.司法机关监督 c.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d.中国共产党监督 16.2015年我国华北、黄淮地区雾霾天气频发,严重侵扰了人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假如你是人大代表,在促进政府解决雾霾天气等问题上,你应该行使()a.立法权,按照群众的要求制定法律 b.决定权,制定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 c.提案权,依法提出相关问题的议案 d.审议权,对国家重大事务作出决策 17.总书记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

第二篇: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稿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龄化现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受城市化的发展,家庭结构变迁,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与比例不断增加,农村养老问题成了一个大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问题,需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通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加深对其认识,很好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经济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引言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最关注的问题。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并没有形成,而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重视不够。以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了初步分析和思考。

一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发展历程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判断是否“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的标准,则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否脱离,或者对劳动者而言,参加的生产活动是否属于其主要社会生活内容而定。另外,法定的年龄界限亦根据各国实际情况相应确定。第二,养老保险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因此,养老金在分配过程中不再遵循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原则,而是依据劳动者的社会贡献、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来确定额度[ 1 ]。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

2.养老保险费用来源, 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3.国家可测算出未来大概的养老金开支,并根据某些既定标准来确定养老保险待遇。4.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现现代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全国农 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中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民政部原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1992年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第三阶段:1998年~2005年,为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了停顿阶段。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为政策转向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表明了中央政策决策层对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视,尤其反映了领导层对农民等弱势阶层的生活质量下降和收人差距扩大的关注。新政策纲领的价值取向对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指示和促进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中国正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观念上正从以城镇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为重点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变。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不成功的,可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还没有来得及成长时就已面临夭折的危险,但它却切实关系到占我国人口约8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时值新农保正在全面辅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不仅仅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而是市场发展本身的客观必然。

二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农村养老现状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农村,家庭养老是绝大多数家庭唯一的养老模式,也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两个老人居住和一个老年人独自居住的情形也存在,但他们都需要子女经常去照顾他们,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虽然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并且这种以“土地养老”.“养儿防老”为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也有其深厚的经济因素和文化心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首先,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民的养老压力逐渐加大,养老的经济负担和养老服务负担将更加沉重。其次,国家对农村养老行为规范和调整力度减弱,不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一些农村人产生了不良影响,加之国家法律对老年人权利保障不够,使得有些老人在家庭中的不到应有的尊重。最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家庭规模缩小,使得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方面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想选择。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

农村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也不完善,在加上农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 2 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非货币经济等等因素的影响,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相比,状况很不如意,尽管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由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从目前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隔壁据他们的缴费额,几十年后,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相对于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养老金,根本打不到保险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部分参与保险并最终获得部分社会经济来源的条件已产生:第一,除少数未脱贫的地区之外,中国农民已经多上了温饱生活,很多农民已经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具有了一定参加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地区农民开展养老保险的乡镇覆盖率已达到95%,一些富裕的年迈农民通过一次性缴纳几千元养老基金,已开始按月不等数额领取养老保险金。第二,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发展,社会影响的扩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化等等,农民参保的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到了参加保险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作用,自觉性不断提高。上海市早在1984年即顺应农民需要而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山东烟台从989年开始,大胆地进行农村保险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这种喜忧参半的现状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全一致的。我国的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因而在养老问题上,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如东莞*温州以及山东的一些地方,而有些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还无法收齐。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距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因此,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方式。

三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效力差。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法律法规,民政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出台的相关规定位阶过低,权威性较差。有些省份还没有出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地方性法规,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少数地方出现了挪用保险基金等问题。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效力差。一方面,民政部1992年制定的《基本方案》只是部门规章,不具有法律效力。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大多数都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部门规章,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级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的意愿去操作,既有随意性,又有不稳定性。这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就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再者,如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补助都不具强制性,国家的补贴也没有在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确定。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由于《基本方案》的制定时间在2o世纪9O年代,当时的农村经济状况和现在的现实情况相比,有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方案》严重滞后,甚至存在诸多明显缺陷,譬如,物权法颁布后的农民承包地与养老保险问题,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条款,对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挪用等行为未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现行城乡统筹情况下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2.农村养老基金管理,很不规范与完善。

目前,在相当部分地区无专门的机构负责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营运,养老基金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制度缺失,基金投资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一些地 3 区农村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或贪污等现象比较严重。当前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有关工作管理机制至今没有理顺,造成不少地方管理工作断档。同时,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建设滞后,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多数基层养老保险管理人员只能承担最简单的重要性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方案设计*对提供行为的及时监督*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较差,这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影响到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

3.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门槛高,资金来源单一。

据调查,农村人口中素质较高、有一定能力和经济头脑的人都已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部分公共资源,余下的多数是经济相对较差、年龄相对较大、水平相对一般的人群,这部分人更需要关心、更需要农村养老保险、更需要社会保障。然而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凡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这一规定将贫困农民的养老保障排斥在外。交纳养老保险设定的门槛“保富不保穷”,阻断了贫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路径。《劳动合同法》从理论上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但是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18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9万。这意味着,在全国2亿农民工中,只有不到lO的人有可能享受到“老有所养”的保障。即使这10%,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字,一些农民工最终选择了退保。从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整体投入来说,用于城市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农村的8倍,如果按人均来算的话,用于每一个城里人的社会保障资金可以分配给30个农民。相应地,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投入较少,主要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但农村集体经济也相当薄弱,于是绝大部分养老金都变成了农民自己支付。农民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则影响了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加大了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难度。

4.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不稳定。

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销*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大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

由于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性效力,注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性。《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和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利率和债券利息的不断变化,加上物价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失去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的政策和立法滞后

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起步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1992年,民政部发布《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这是第一部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部颁规章,可见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层次很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城镇居民,以及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晚,在政策立法以及财政的支持上也远远落后。这就造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缓慢,以及相关管理事业的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依据民政部门制定的《基本方案》和国务院转发民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两个不具法律性的文件在运行。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配套缴费都不具强制性,国家的补贴也没有在具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确定,这也注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低效性。

2.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以社会养老为主的格局变化时期

长期以来,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以社会养老为主的格局变化时期。其间,旧有的制度因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而崩溃,新制度正在生成,许多矛盾和问题因而出现。

3.国家缺乏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政策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分为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和部分积累式3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的方针,实际上采用了完全积累制,政府不承担直接财力支持的责任。该制度基本上成为完全由农民个人储蓄的积累制,丧失了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的功能和意义。政府今后应该在政策调整与长期的财政支付安排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资金投入,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实施财政转移支付。

4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欠缺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普遍缺乏养老社会保险意识,“养儿防老”思想在农村仍有不小的市场,这给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一定难度。此外,许多人认为,由于我国农村耕地基本实行的是人口均等承包的制度,依靠土地可以实现其养老功能。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差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目的的顺利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农民能持续稳定地缴费,二是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开展到农民老年获得回报后,而不是中途解体,这两个条件都令人怀疑,因为农民不像城市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收入受自然气候及农产品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因而其缴费的稳定性没有把握。从政府方面看,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是在法律基础上建立的,其受行政因素影响较大,往往很不稳定。

四.健全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新体制的研究和建立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调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缩小城乡差别,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5930万人,约占全国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70%。并且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还继续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最近,其规模已达到近1亿人[3]P13。老年人口绝对数目的增加越开越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决策面临的挑战。

第三,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对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实践也相对落后。因此,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五.健全与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从政策和立法上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通过法律来规范,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法律规范是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约束和强制性地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把相关的事项通过法律予以规定,利用法律和法规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有效、持续性地进行。坚持“公平与效率结合”的立法原则,在农村建立独具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农村独生子女以及双女户家庭应当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强制的、个人储蓄账户的、由独立非营利基金组织管理的、政府最低担保的制度。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护。

(二)明确政府责任

政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合理定位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中的责任,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

为此,政府首先要明确在财政支持方面的责任。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前提,加强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政府在加强管理和监督责任。这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长期存在着体制不合理的问题,政府要推进城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应设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严格区分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职能。

(三)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采取非缴费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做法是有困难的,但是部分地区借鉴法国非工薪人员保险制度明确个人缴费仅为28,农业工人交14.75,日本国库就支持 6 三分之一的做法还是有条件的,可以逐步推行,或在部分发达省份先行实施。因此,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中央财政预算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国民社会保障预算,同时明确各地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支出,补贴资金的数额根据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情况、农民收入的增加情况、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情况以及其他的意外损失情况等确定,尽可能提高集体补助和中央财政扶持的比重,给农民参保增加信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对于部分地区也可建立以土地换保障的制度。日本的离农政策和土地权益转让补偿金的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如通过土地流转的农民,可以由土地使用者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或双方约定代其缴纳养老保险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可以一次性得到补偿并取得养老保险年金。结合自身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繁荣农村经济的大局角度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显得十分重要。

(四)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多渠道筹资基金。

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是全覆盖,因此,完善覆盖对象,真正体现公平性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农村乡镇建立更多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让更多农民得到养老保障。在目前全民实行城乡统筹有困难的情况下,实行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保险体系,与城镇居民同工同险,享受政府、集体的阳光。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力度应加大,应该维护社。会公正,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基金,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

(五)加强监督管理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其执行的效果。政府机关应成立监督管理机关,加强对其监督,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养老基金和基金去向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养老基金发挥真正的作用,用到农民的身上,让广大的农民老人不再为自己的养老问题而担忧,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条件。

(六)健全基金管理制度,提高机构的组织效率和制度效率。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以规避物价上涨和利率下调带来的基金贬值风险和政府信任风险。完全积累制的农村养老保险,积累起来的资金必须保值增殖,否则将变成历史包袱。努力提高资金的管理和运作能力,避免基金贬值风险,也就成了各级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机构的一大重任。其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又可以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拓宽投资领域,还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投资代理,以提高资金增值率。提高保障机构的组织效率和制度效率,如有条件,建立专门的农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在资金筹措和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分工。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人员精干的专职干部队伍。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农保干部,可以通过举办财务、业务培训班,学习交流,提高农保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管理服务现代化水平。

(七)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只是刚刚起步,只有政府和群众双方相互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农民必须从世代相传的传统保障意识转化为现代保障意识,意味着农民的心理、生活习惯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是引导、促成这种观念转化、接受这项新事物最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地、广泛地宣传农村新型社会保障的意义,讲清形势、算清经济帐,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

(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渐进式推进。要根据地区之间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首先要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城乡一体化目标。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是将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结合起来确立城乡统一观念,为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明确思想上的方向。其次是合理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二元结构,注意加大财政投入,合理管理营运社保基金。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障碍。

最后是建立合理的基金营运模式,规范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年老后生活的基本保障,要通过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加强基金管理,才能确保基金安全,应实行市场化基金运营,而政府则应在其中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并且给予运营保障,保证由商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基金获得有效的保值增值。

结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只是刚刚起步,只有政府和群众双方相互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农民必须从世代相传的传统保障意识转化为现代保障意识,意味着农民的心理、生活习惯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是引导、促成这种观念转化、接受这项新事物最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地、广泛地宣传农村新型社会保障的意义,讲清形势、算清经济帐,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 1 ]孙合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8.[ 2 ] 刘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J ].金融投资, 2006(10): 5182.[4] 林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 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0(5): 18-21.研究

第三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浅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浅论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是由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过渡,但是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进程。养老保险金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困难,地方财政不得不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个人缴费加7%的企业缴费)和税收收入来弥补目前养老保险金的资金缺口,这就造成“统账结合”的改革模式中个人账户的普遍空账。过去我国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统包,职工个人账户没有养老金的积累,而国务院文件所确定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一种“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制,使劳动力市场真正具有流动性。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是财政筹集、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各占1/3,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的筹资方式。但目前因企业养老保险金遵缴率低(约90%),企业筹集只占全部养老金的20%—25%,养老保险金欠缴严重, 人口老龄化和赡养率提高。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增加和退休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双重矛盾。

养老保险改革所带来的规模巨大的转制成本,作为政府的负债必须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以相应的政府资产或资金收入予以平衡。根据国际上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支付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有三条主要的融资渠道:国有资产转移、征收新的税收、发行特别国债等。国有资产转移所获得的资金数量是国有资产的规模和质量、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吸收能力的函数。发行长期的特别国债是政府支付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又一条可行的筹资渠道。智利的经验表明,通过制定恰当的政策,特别国债相当大部分(40%)由养老保险基金持有,既可以使养老保险转制平稳过渡,减小震荡,使转制的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从体制上改变政府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低效率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流动性困难和清偿能力不足,一方面是资金的筹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的问题。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不可避免涉及地方间利益转移,为了体现各地方利益,应同时成立中央级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把中央企业的国有股转移收入以及中央级税收收入转移到国家养老保险基金,各地方所有企业转移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大部分(如90%)转入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小部分转入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以增强中央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能力。国外的共同基金或保险公司有着专业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规范运作和风险分散,有利于减小财政对基金最低收益率担保所带来的财政或有负债规模。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服务领域开放进程将会加快。允许其进入国内市场,降低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第四篇: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内容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十七大针对社会建设内容中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了“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思路。然而,目前的农村养老制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制度

目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2

1.1 1986—199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提出、试点................................................2 1.2 1995—199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推行....................................................2 1.3 1998—2001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暂停整顿....................................................2 1.4 2002—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 1.5 2009年9月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试点推行.......................................2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3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3

3.1 面临的挑战........................................................................................................................3

3.1.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3 3.1.2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3 3.1.3 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3 3.2 存在问题............................................................................................................................4

3.2.1 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依据.........................................................................................4 3.2.2 农民参保意识不强.................................................................................................4 3.2.3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低收入群体缺乏缴费能力................................................4 3.2.4 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4 3.2.5 农民工问题.............................................................................................................4 3.2.6 经办机构管理簿弱,主体分散................................................................................4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5

五、对策和建议...............................................................................................................................5

5.1 加快立法,做好监管...........................................................................................................5 5.2 其他制度的配套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与养老金保障水平...............................................5 5.3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5 5.4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6 5.5 多种措施提升经办机构管理能力....................................................................................6

六、参考文献...................................................................................................................................6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1.1 1986—199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提出、试点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没有农民养老保险,贫困农民接受社会救济。至1986,始有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有了较多的收入。针对这一情况,“七五计划”提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选择江浙一带的乡村进行试点,建立了农村养老基金。1991年,国家再次选择山东省的五个县进行试点。经过六年的实践,1992年1月,原民政部颁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自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2 1995—199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推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从1995年开始的。至1997年,全国2900个县中,有2123个县引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共有55.79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参保率为9.47%,在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广泛推行。

1.3 1998—2001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暂停整顿

1998年是国家对保险业进行大整顿的一年。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取代人民银行对保险业的监管地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清理,连续四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4 2002—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2年,十六大决定在东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8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确定了试点的主要内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 政府财政部门支付全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数额;筹资方法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大来源相结合,地方财政适量补贴。这次会议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

1.5 2009年9月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试点推行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表示,我国要着手建立针对农民的,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主要特点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 的县(市、区、旗),逐步扩大试点直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争取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部覆盖。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1991年,民政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1998年到2002年是清理整顿阶段。这一时期,农民参保人数下降,农保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直到2003年,十六大以后,中央逐步加大了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09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1 面临的挑战

3.1.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使世界经济日益连为一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业也受到了发达国家低成本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倾轧,正面临着衰落的命运。在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挑战下,遍地小农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肯定抗不住居于农产品市场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的大农业冲击,这就使得农民收入减少,贫困问题日趋严重,使我国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3.1.2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的比重计,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发展速度还非常快。据人口学家预测,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1.3%,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我国是在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上面对老龄化的挑战,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现行的制度框架也很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3.1.3 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冲击。一方面,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实现,农村劳动者难以在短时期内进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既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因种种因素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功能,势必形成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和其他社会震荡,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抵御恶性的社会风险事件,给社会协调发展和稳定带来潜在威胁。

3.2 存在问题

3.2.1 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依据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实践,但一直存在法律依据缺失的问题。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各地农保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地方立法难找依据。主要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对策措施为指导,制度运行缺少稳定性。

3.2.2 农民参保意识不强

农村人口多,经济条件迥异,思想认识不一样。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40岁以下农民,由于离享受养老金年龄尚远,参保积极性不高。一些地区因经济相对薄弱,认为当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尚不能考虑养老问题,导致农保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3.2.3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低收入群体缺乏缴费能力

农民收入不稳定,遇到天灾、农产品销路不畅等因素,都使缴费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将来的待遇水平。这已经成为农保工作改革的瓶颈,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必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农村乃至我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及社会稳定。

3.2.4 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的价值有可能贬值。因为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方式是把钱存入银行,仅仅依靠利息是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

3.2.5 农民工问题

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2647万人,与1.45亿的外出农民工总量相比,还相差很大。农民工未纳入现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参加农保又造成管理的困维。相当多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有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返乡后又重新参加农保。而新农保地区模式差异大,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部分缴费人、缴费标准、待遇计算有所不同,造成转换上的困难。有些地方规农民工返乡可以退保,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退还本人,这又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使得他们在城市劳动的社保权益几乎化为零。

3.2.6 经办机构管理簿弱,主体分散

随着新农保工作的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各级经办机构一直处于“小牛拉大车”的被动状态,经办能力严重不足。经办管理主体的分散又不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

新农保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更稳定的制度保障。这是继几年前国家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之大手笔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惠农举措。折射我国农村特殊的制度环境,具有过渡性、衔接性。政府的补贴和兜底机制也体现了社会性、福利性和公平性。对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五、对策和建议

5.1 加快立法,做好监管

可以先建立基本的法律依据,具体环节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首先建立由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然后由中央政府颁布相应的行政法规,相关职能部门颁布具体的规章制度,从三个层面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在起始阶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一些制度的可行与否,基金监管是否到位,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往往具体经办人员和参保人员最有切身感受。有时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区也会出现执行不一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或改革某项制度,往往顾此失彼。此外在基金的监管上,主要是对财务基金的监管,而将来的养老金待遇计算是以业务计录的个人账户为依据。建议加大对财务和业务基金的合并检查,并在立法上做相关硬性规定,确保业务和财务缴费记录的一致。

5.2 其他制度的配套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与养老金保障水平

农村金融深化、政府财政支持、农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配套发展 ,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有效路径。农村金融深化在宏观层次上应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农村的公共项目和基础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微观层次上,应有效地对农村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进行农业项目的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农民储蓄——保险——贷款——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思路不应完全局限于收入补充型养老保险制度。在低收入国家,政府财政应力求逐步建立农民的非缴费型社会救助计划。同时吸取其他国家为提高保障水平所进行的多层次改革思路,即通过自愿缴费的形式建立第二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更好地实现其保障功能。

5.3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现行的单一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使养老保险基金根本不具备规避风险和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切实可行的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尝试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可以实行基金市场化运营,即由符合规定的市场

法人,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专门组建政策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开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农民投保。实行市场化运作,将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比单靠政府大包大揽,责任会更为明确,其效益也会更好。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基金管理的逐步规范化和多样化,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成为开放式基金的主要持有者。同时,政府有必要对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向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通过制定投资政策进行调控,以减少投资风险,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5.4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纳入的问题。我国的地区差异很大,很难有一个适应全国各地的政策和办法,只能是分步实施。可以考虑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制定一套专门的办法来纳入社保体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并轨。

5.5 多种措施提升经办机构管理能力

新农保工作的业务主要是在县区乡镇,从试点地区反映的情况来看,经办机构能力不足已成瓶颈。这方面广东省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在经办管理上,该省率先采取了管理上提、服务下沉、省级统管、社银合作的新模式。基金省级统筹,个人信息全省联网,既有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增值,又保证了个人帐户信息记录的真实性,防止了随意更改现象的发生, 也减少了基层经办机构的业务量。借鉴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各地区综合情况,以社区、村委为单位,集中为农民办理参保缴费、待遇发放等工作,既方便了广大参保人员又提升了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

六、参考文献

[1]宋洁琼.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与国外经验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2]杨长富.浅议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J].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8.[3]朱庆仙.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出版社.2006.张艳.文华琼.日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大学.[4]朱俊生.国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第五篇: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发,通过对这一政策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几患建议。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建议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并有加速趋势,而其中农村老龄人口占75%左右。这就意味着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养老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经济生活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是保障老年经济生活安全的有效约束机制,也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现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家庭+土地”为主的养老保障模式,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主要有多代同堂型、分居赡养型和独立生活型三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人口加速老龄化;大量农用土地被国家和集体强制征收用于城镇建设,耕地减少,农民难以增收,土地养老模式被打破,失地农民亟待养老保障;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规模加速小型化,农村家庭人口已经实现了由多子女家庭结构向“421”家庭结构的转变,目前逐渐出现“621”乃至“821”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客观上使得子女养老的比例在下降,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给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试点的,主要依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基本运作方式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农民设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以县级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分级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参加保险者达到规定的领取年龄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总数确定领取标准。由社会保险机构定期计发养老金。但是,“老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大部分地区的集体经济处于非常薄弱状态,各地集体补助标准千差万别,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得不到落实,没有体现出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以及公平性原则;税务系统并没有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可以执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均没有给予应有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投保金额基本上都集中在低档次的投保水平上,所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很难实现;缺乏有效的基金监督机制,以致造成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基金已被挪用多年,至今难以收回。这样,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80%人口在农村,因此,农民问题的解决便成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而农民问题中养老保险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旧农保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停滞和落后,所以亟需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9)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和试点实施,意味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依赖土地和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发生改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可谓是一件大事。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但是,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否能就此解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怎样的生命力,有待探索。

三、“新农保”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对于“新农保”的宣传与推广,采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本地政府宣传部门为主,并没有过多的借助其他媒体手段。而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流动频繁,且有部分是常年不在家,家中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政策的理解并不到位。

(二)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由于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具体规范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重要内容的具体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再加上乡镇缺乏专职、专业保障人员,且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新事物适应能力缺乏经验,群众有疑惑得不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影响到了政策的推行。

(三)部分地区融资压力较大。虽然“新农保”政策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但是,在一些西部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和贫困地区,个人缴费这块恐怕对一些家境不好的农民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四)制度衔接问题。一方面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人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但是,有一些。„老农保”参保人以前缴纳的保险金以何种方式并人,资金以前运用产生的收益如何计算。另一方面,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这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的基础养老金将形成“国家债务”、“转制成本”,长期看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会形成多大的需求和财务压力。此外,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后,这些制度怎样处理。

(五)资金运作与监管问题。由于新农保的建立符合中国农村养老需求,当期马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加入进来,这样也会形成相当大的缴费收入,对于新农保的农村养老基金的管理、增值保值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要有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如何增值保值,资金的安全性有谁来保证,由谁来监管,这也需要在管理方面马上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积极全面的宣传政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群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循序渐进,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采取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彩装宣传车等形式,合理有效地宣传农村社保的政策,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教育群众树立防老、养老、敬老意识,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社会保险是养老的可靠保障,自觉、积极参保,使保险进入农民的思想里,成为生活的部分。同时也要将政策宣传到位,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项工程非常浩大的工作。

(二)出台具体的指导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全国性政策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对于新型农保制度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政府补贴、待遇调整、工作机制等规范到位。同时抓紧建立专业的基层社保单位,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缴纳保费的多少应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情况,设置多个缴费档次,鼓励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于特殊地区,国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变全年一次趸缴为分期收缴,以缓解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四)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新老制度的衔接是“新农保”政策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制定和实施得难度比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度衔接的办法,兼顾公平与效率。新农保制度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应可以相互转换、衔接。“新农保”在制度制定时需留有接口,以便将来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衔接。一是制定与其他社保政策的详细转换办法在统筹区域范围内制定统一、规范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规范转换、衔接的操作办法,解决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结算问题;二是完善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把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都予以体现。

(五)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性。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其中个人账户将会积累起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挑战。为了更有效率地运用农保基金,保证其安全性,必须提高新农保基金的统筹层次。要加强立法,为农保资金的运营和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监管,防治农保基金的挪用、挤占、挥霍与浪费。要加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为农保资金的投资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下载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人们老有所养问题的根......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困境的分析 1991年6月,民政部在山东省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于1992年制定颁发了《县级......

    浅析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浅析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家庭养老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农村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养老的需求,农村养老保险......

    整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整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14-05-09 13: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汤兆云 近年来,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成绩显著。目前,包括城镇企业职......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三大支柱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三大支柱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因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内容摘要: 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已......

    养老保险制度

    篇一:论述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论述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含义: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并形成养老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退休金,以......

    养老保险制度

    背景 1984年,中国各地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