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时间:2019-05-14 17:3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第一篇: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制度中被保险人身份最稳定、享受时间最长、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其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其改革的艰难。因此,调整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顺应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和改革的现状,在此针对制度改革当中出现的一些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并提出一些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 改革 问题 对策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无论是创造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还是推进企业经营的理性化;无论是活跃的劳动市场,还是启动事业机制;无论是保证人民的日常正常生活、身体健康,还是应对老龄化高峰等等,都离不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需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来维系和润滑。

一、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社会经济转轨、人口老龄化加快及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这一改革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城镇职工主要的养老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得企业或单位保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但历史的原因使各企业退休人员多少、养老负担轻重差异很大,形成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公平竞争,为解决这些问题,从20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改革至今我国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

改革的具体内容:

1.建立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制度,确立新的资金运行模式

新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混合的式的。其特点是综合考虑了“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先收现付部分考虑的是横向平衡。基金积累部分考虑的是纵向平衡。这种包含着部分积累式的混合式的基金筹集方式,适合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2.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为“统账结合”。所谓社会统筹,是指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先收现付的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做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以地域作为统筹范围,最后过渡到省级地域统筹。这种方式超出了单位管理的范围,以克服单位核算的弊端。实行个人账户制度,将个人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记在个人的名下,有利于落实个人的责任,与个人利益挂钩,调动个人投保的积极性,并且便于劳动者在不同体制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3.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金的费用

建立个人缴费机制,是我国养老保险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由国家或企业负担养老金的传统格局。这种办法也可以转变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习惯,有利于调动职工个人自我保障的积极性,实现了投保交费与养老金标准挂钩的机制,体现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相一致、贡献与待遇相联系的分配原则。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的缴费。企业和个人的缴费都是强制的,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只要劳动关系存在,双方都必须缴费,不能逃避和拖欠。国家负担的部分是指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利率倾斜政策等。在社会保障支出迅速增加的形式下中央财政发挥托底和补充作用。

4.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对城镇全部劳动者实行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现社会公平,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在享受保险的权利上是统一的,具体的是说要在保险项目、待遇和投保标准各方面达到统一化,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劳动者,逐步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养老保险。统一标准、全面覆盖的做法可以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问题,克服劳动力市场化的瓶颈。

5,建立养老金增值的机制

个人账户基金制必然要求基金保值增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未来的养老保险金标准必然是逐步提高的,而且养老金的管理也要一定的成本。一般来说,由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养老基金,其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增值的任务更加艰巨。而实际上,建立养老基金,为其增值创造了条件,对于开辟投资渠道、获取一定的回报奠定了基础。

6.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机制

首先是退休金标准与物价变动挂钩。一般来讲,社会经济处于发展过程中,物价和工资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过程,养老金水平也大都表现为上调的过程,从而使老年人生活水平不至于出现大的滑坡。其次是建立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这种做法一般是根据在职人员工资增长情况对离退休金做出相应的调整。7.由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渡

(1)管理的社会化。在很多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险局等职能机构。(2)发放的社会化。发放工作由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承担。(3)日常管理服务的社会化。除了养老金发放的工作,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工作也在向基层发展。

二、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创始至今,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促进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地作用。然而,这些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也遇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

1.现行制度模式中的政府、企业和个人责任不清,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范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交纳与发放,从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的老年福利问题。然而,对于在该制度实施之前就已经或即将退休的职工而言,他们并没有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积累,或积累得非常少,而单靠社会平均工资的20%形成的养老金又非常有限。但是,老职工在旧制度下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权利仍然必须兑现,这就形成了养老金债务。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漏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离退休人数和养老金水平的刚性要求与养老保险金基金供给的弹性性质,二者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养老保险改革的角度将城镇职工分成三类,在1997年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在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职工为“中人”,而在改革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为“新人”。其中,“老人”没有个人账户也从未交纳过相关的养老保险金,而其养老金是按照他们退休前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的,那么这部分养老金的来源必然是社会统筹资金。“中人”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的养老金采用“过渡性办法”计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那些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他们个人账户积累有限,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而这部分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也理所当然的从社会统筹资金中支出。由此看来,真正拥有“个人账户”并且确实交纳过养老保险金的人,只有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和“新人”,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社会统筹资金有了资金来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社会统筹资金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偿还养老金债务。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统筹资金不足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特别是在一些老年人口赡养率很高的老工业城市,企业缴纳社会统筹的负担很重,由于在过去一直以来推行现收现付制的惯性作用下,“老人”、“中人”以及 “新人”之间的代际转移支付压力过重,致使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和“新人”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给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和“老人”,结果使得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资金被混合使用,而“名义上 的个人账户”其实已经被逐步挖空。

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本质上仍然是没有基金积累的。长此下去,将难以抵御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使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危害。

2.隐性债务巨大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有如下三达债务:(1)“老人”的“空账”和“中人”1993年前的”虚账“

(2)制度模式设计之初平均余命、缴费年限估计错误以及利率变动等因素而造成的“欠账“。

(3)我国至今仍未实行机关、事业、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且两者实行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由于计发办法不同导致了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金待遇的较大差异,不对称的计发办法造成了基金的缺口。

三大债务相加形成的总债务非常大。这样的巨额负债,必然导致现制度模式的崩溃。即使不考虑个人账户被挪用造成的亏空。仅仅现收现付的平衡也无法维持。

3.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

首先,城镇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工者及效益较差的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大都游离于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之外。另外,城乡一体化平台为建立。有的省、市虽然已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保)、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在范围、水平等方面,农村与城镇差距很大。“城保”、“镇保”、“农保”三者间尚缺互通平台。

其次,外来劳动者大多没纳入社会保险。尽管在有的省、市,在外来劳动者中实施“综合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外来劳动者的特殊性和政策的不完善,除了少部分有固定工作单位和稳定职业的外来人员外,多数人都不在保险范围之列。

再次,户籍人口中也存在社会保险死角。

更突出的问题是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越来越难。其中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缴费率过高。由于过高的缴费率大大影响企业的人工成本及赢利水平,致使很多企业以各种方式逃避参保。覆盖面难以顺利扩大,使得有关保险制度必须以高缴费率甚至不得不通过进一步提高缴费率来维持收支平衡,进而陷入扩大覆盖面越来越难、费率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这种状况不利于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4.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

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遗留负担相差悬殊、历史责任划分不清、宏观调控不到位,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养老保险停留地市乃至县级统筹层次,统筹层次难以提高。

5.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单一

第一,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补助。基本保险基金受国家政策限制运作渠道少,收益不高;补充保险资金没有形成市场运作机制。总体上社会保险资金运作缺乏市场竞争和有效监管,运营成本高,回报不理想,社会保险基金增值不容乐观。第二,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缺乏法律依据。比如,目前采用缴费制筹集社保基金,但筹集的主体、客体、对象、方式、费率和结构比率都缺乏必要的国家或地方法律依据。

第三,名义费用率过高。企业按规定应负担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率包括公积金高达职工平均工资的40%以上,给城市综合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

6.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够科学

一是简单地以缴费年限满15年成为能否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分水岭”,未能从制度上激发参保人的缴费积极性。加之基金征缴缺乏制约手段,造成一部分人员在缴费满15年后停止缴费,坐等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缺乏激励机制。

二是权利与义务脱节,未能体现多缴多的效率原则。缴费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不论缴费多少,也不论缴费时间比15年长多少,基础养老金水平都不与缴费年限挂钩,“一刀切”地确定为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在退休年龄已延长至65岁的同时,延长享受全额退休待遇的缴费年限。如英国已享受全额退休待遇的缴费年限延长至不低于受保人全部就业生涯(40年),在法国这一年限也延长达150个季度(折合37.5年),日本则为25年。未达到领取全额退休待遇所规定的缴费年限者则减发退休待遇。

三是制度设计与人均寿命延长的趋势不相适应,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设计缺乏精算基础,过于慷慨,使基金在财务上不可持续。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储存额除以120,是以退休人员平均余命10年为基础的。2002年,企业职工平均退休年龄为53岁,而城镇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4岁。目前我国退休人员退休后一般要生活25年以上,按现行计发办法个人账户储存领取10年后就没有钱了。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年限与实际领取年限之间有高达15年的差距。这意味着个人账户养老金有相当一部分要从统筹基金中透支。平均余命延长、退休人员高龄化是规律性现象,这将导致透支现象日趋严重,酝酿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7.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理想

由于基金收益的预期收益率低,仅为银行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收益率,这会导致高费率,高费率又导致低覆盖率和低征缴率,直接加重了制度的现行负担并减少了个人帐户的积累额,还间接减少了统帐制度的收入。实际收益为负,基金贬值,加剧了收支不平。

8.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种制度要得到较好的实行必须以法律作为后盾,立法先行。而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在50年代颁布的,有许多具体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虽然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涉及到了社会保险的问题,但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尚未出台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只能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条文,造成管理体制的不顺、松散和混乱,养老保险费拖、欠缴现象严重,跟不上社会保险实际工作的需要。

9.缺乏社会化的监督,稽查审计机制尚未完善

社会保险基金由单位和个人缴纳,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基金,每个公民和单位都有了解、监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险基金运作的情况。但目前我国缺乏一种社会化的监督机制,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缺乏有效监管,透明度差。

三、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深度,还需要强调实物,必须把理论和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统账结合,积极推行年近制,夯实“三支柱”基础。以统筹层次的提高和地区、历史的平衡,确保达到多层次、保基金、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目标,充分体现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为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综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研究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和个人商业保险的替代率。在设想的某种模式下,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商业保险三个不同层次的保障水平分别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比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人分别享受基本型、普通型、享受型三个不同生活水平。

2.完善多元化城镇职工模式基本养老保险筹资结构

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在筹资模式中存在渠道单

一、筹资水平过高、结构僵化、模式变异等问题。因此,应该在权衡基金收支关系,又充分考虑到改革的社会成本和承受程度的基础上,探讨公平、适宜、可持续确定筹资水平,拓宽筹资渠道,合理调节筹资结构,力求对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企业和个人责任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办法:(1)建立公有财政收入机制

(2)以国有资产变现融资、债券融资、税收融资、产业融资等渠道,作为补偿资金来源。

(3)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对资金的补偿分析

(4)统筹费率。城镇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职工、三资企业职工和自谋职业者及效益较差的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之间的协调平衡。

(5)建立基金的灵活调剂机制。

3.调整养老金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基本采取的是与社平工资增长率挂钩的养老金增长机制。然而,这种单一挂钩的增长机制异化了机制设计的初衷(保证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物价的上涨而下降),缺乏与物价变动的内在关系。此外,现行办法采用以个人养老金为基数,按照同一比例进行调整的做法,一方面造成了基金支出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养老金高地人员多加,养老金低的人员少加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以个人养老金的全额作为调整基数,也模糊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界面。因此,应采取以下办法增长养老金增长方式。

(1)养老金增长与社平工资及物价挂钩。改变养老金单纯与社平工资挂钩的增长方式,使社平工资和物价指数的变动率在决定养老金的增长幅度时占有同等权重(即各为50%),以体现物价补偿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2)养老金增长采取同等绝对值增加法。改变按同一比例计算养老金增长额 的做法,使每一个退休人员按同一绝对值增加养老金,有利于缓解养老金水平差距扩大的矛盾,体现公平性原则。

(3)调整养老金增长基数。将增长基数由现在的个人全额养老金调整为基础部分养老金(即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以体现政府保基本的原则。

4.采取科学方法应对老龄化高峰

(1)对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隐性债务进行科学的测定,以科学的测算数据为依据,深入探索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对策。

包括分利率、分年龄、分段计算1993年男职工18~60岁,机关女职工18~55岁,企业女职工18~50岁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现值;分利率、分年龄计算男职工、机关女职工、企业女职工支付年限差异形成的隐性债务;中人养老金债务发生值的测算;老人养老金债务发生值的测算。同时,进行老龄化与基金支付的相关分析,对于长期趋势的时间序列,运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并进行统计分析。适时推出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等。

(2)模拟按照不同比例做实个人账户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模拟分析在不同的替代率水平及变化情况下,按不同比率做实账户后养老基金缺口。

5.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

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调整是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变动。而给付水平的“刚性”也决定了办法调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既要权衡基金收支关系,算好经济账,又必须充分考虑到改革的社会成本和承受程度。在近阶段,对计发办法的改革应该贯彻两个“衔接”和两个“符合”的原则,注重把握两条:一是改革前后的待遇水平。既不能落差过大,尤其不能与前一年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形成倒挂,又要考虑到基金的支付能力;二是要留有制度“接口”,为将来逐步走向“三支柱”的目标模式奠定基础。具体操作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改革方法:

(1)改变现行的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即将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挂钩,以体现激励机制。

(2)还原确立新的账户。即将1993年前参加工作的“中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合并,通过还原其个人账户中养老保险费计账数额(包括历史“欠账”和“虚账”部分)的方式,确定全新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并以此作为退休时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依据。

(3)重新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即根据平均期望寿命、老龄化程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利率变动等综合因素,重新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

另外,不同的计发办法导致了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金待遇的较大差异,给大统筹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带来了相当突出的矛盾。因此,应该从有利于维护社会保险公共基金的公平性原则出发,理顺和统筹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

6.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监管机制

按照国际惯例,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作和监管应相互分离,以更好地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运作的高效性。国务院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建立由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和专家等组 成的社会保障监督机构,依法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和基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建议在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的独立与体制外地基金监管机制,进一步增强基金管理和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实行社会化、民主化的基金管理和监督。包括:垂直化管理,统一拨付,实现社会化发放;组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全方位监管体系(内部稽核、行政监督、社会化监管、法律监管);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警预报系统等。

结束语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时间跨度长得系统工程,涉及利益机构的重新调整。我国在历史欠账沉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必须慎重把握,分阶段推进。最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制度。

参考文献

[1]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赵志刚.我国调整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探讨[J].研究探索,2004,(10).[3]吴敬琏,林毅夫.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社会保障基金欠账的建议[J].比较,2003,(6).[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5]邓大松.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6]李绍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难点和政策依据[J].比较,2003,(6).[7]于孟晨.试论城镇养老保险改革模式的选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2).[8]汪泓.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加强燃气安全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气经营、使用及燃气设施的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市政公用事业局负责本市燃气安全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县(市、区)建设(公用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的燃气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安消防、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燃气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市燃气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便用户和规范服务的原则。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危害燃气安全的行为有权制止和举报。对发现安全隐患、防范燃气事故发生以及在抢险救灾中的有功人员,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发放与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各类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称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其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作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

第四条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当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以下称参保单位)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以下称参保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与发放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参保单位和参保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协调解决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第六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本市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统一管理。

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办理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业务工作。

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本区域内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社会化服务工作。

第七条 发改委、财政、审计、统计、质监、人事、民政、税务、国资委、工商、公安、建委、经委、监察和工会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情况。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第九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金两部分组成,实行全市社会统筹。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 社会统筹基金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参保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社会统筹基金的增值部分;

(三)滞纳金;

(四)财政补贴;

(五)省级调剂金;

(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应当纳入社会统筹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十一条 个人账户金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参保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前,从参保单位缴费中按照职工缴费基数一定比例划转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个人账户金的利息;

(四)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应当纳入个人账户金的其他资金。

第十二条 参保单位、参保人均应当以其上月工资总额为基数,按照国家、省规定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参保人月工资收入低于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六十的,以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为基数,按比例缴纳;超过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的,以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百为基数,按比例缴纳,高于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百分之三百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参保单位应当按月在参保人工资中代为扣缴其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与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一并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足额缴纳。

第十四条 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者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参保单位分立、合并或者其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应当自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并结清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

参保单位因破产、解散、被撤销或者其他原因终止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清偿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五条 参保人达到法定年龄离退休的,根据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享受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 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为参保人的缴费年限。但是,在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我市实行个人缴费时的企业职工,在实行个人缴费前所在单位已按规定参加了我市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其在实行个人缴费前按国家和省的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欠缴社会统筹费的,应当补缴;未补缴的,不视为本人的缴费年限。

第十七条 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以后参加工作,退休时缴费年限累计满十五年的,其享受的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下列标准计发:

(一)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本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百分之一,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按月支付。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本息除以计发月数,从个人账户金中按月支付。计发月数按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参加工作,二○○六年一月一日后离退休,缴费年限累计满十五年的,除按照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享受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外,还享受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性调节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性调节金的计发标准按照国家和省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参加工作,二○○六年一月一日以后离退休,缴费年限累计满十年不满十五年的,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具体条件和计发标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以后参加工作,二○○六年一月一日以后退休,缴费年限累计不满十五年的,不发给基础养老金,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按照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再发给一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一次付清,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一条 参保人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离退休的,其离退休时核定的待遇不变。

第二十二条 参保人离退休后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增加的待遇。

第二十三条 参保人离退休后个人账户储存额领取完毕时,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原核定标准从社会统筹基金中继续支付,直至其死亡。

第二十四条 参保人间断缴纳养老保险费期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其个人账户应当予以保留,并不间断计息;以后继续缴费的,对其缴费年限应当累计计算,对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也应当累计计算。

第二十五条 参保人自办理离退休手续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其死亡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其死亡的次月起停止支付。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 参保人离退休前离开本市时,养老保险关系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符合转移条件的,按规定转移,终止在本市的养老保险关系;

(二)不符合转移条件的,保留在本市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七条 参保人离退休前出国或者赴台、港、澳地区定居,申请办理养老保险关系终止手续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将其个人账户积累额全部退还本人,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八条 参保人在缴费期间或者离退休后死亡,其参保单位或者亲属应当在其死亡后三十日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

参保人死亡时,尚未领取或者未领取完毕的个人账户金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含本金和利息),由其合法继承人依法继承;个人账户金中单位缴费部分并入社会统筹基金。

第四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使用规范。

第三十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当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

第三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劳动保障部门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决算。

第三十二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用于支付下列项目:

(一)参保人离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

(二)参保人离退休后死亡时的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救济费及其供养直系亲属的定期生活困难补助费;

(三)因参保人出国或赴台、港、澳地区定居而清退的个人账户金;

(四)个人账户金中应当由参保人的继承人继承的个人缴纳部分;

(五)参保人的养老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移时,应当转出的个人账户金;

(六)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用于支付基本养老保险事项的其他项目。

第三十三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以参保单位、参保人提供的相关资料为基础,为参保人建立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具有唯一性。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根据参保人个人账户的缴费记录,按缴费,向参保人发放个人账户缴费记录对账单。

参保单位或者参保人对缴费记录有异议的,应当书面提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核实并予以书面答复,对确有错误的应当更正。

第三十四条 市审计部门每年应当对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市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市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制度。

第三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参保单位的监督检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缴纳情况和基本养老金征收情况的核查。检查、核查时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有关资料;但应当为其单位保密。

被检查、核查单位应当如实提供用人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资料;不得拒绝检查,不得谎报、瞒报。

第三十六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如实记录、妥善保存参保单位和参保人的参保登记手续、缴费记录和养老保险金发放等基础信息资料,并设置基本养老保险信息查询系统。参保人和参保单位有权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养老保险费缴纳、发放标准和基本养老金的领取情况,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为其提供方便。

参保人、参保单位因基本养老保险事项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生争议的,应当依照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七条 参保单位应当建立养老保险费缴纳情况公示制度,在显着位置每季度至少公示一次参保单位参保人数、缴费总额和缴费基数,公示期不得少于十五日,并向每位参保人书面告知其个人缴费基数及数额,接受监督。

参保人对其参保单位未按照规定执行公示制度,或者在缴费申报中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行为,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举报、投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第三十八条 参保单位应当对拟离退休的参保人的姓名、性别、职务、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申报离退休类别、拟审核的离退休时间、拟审核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事项在显着位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十日。

拟离退休参保人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在公示期内发现公示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调查并书面答复,对确有错误的,应当立即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公示期满无举报、投诉或者举报、投诉内容不实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离退休审批手续。

第三十九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每年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管理、发放等情况向社会公告。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诚信评价制度。对严格执行养老保险制度和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等其他严重违反养老保险制度的用人单位,应定 期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于侵犯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合法权益的行为,均有权向监察、审计、财政、劳动保障、工会等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处,并在十五日内予以答复。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社会统筹基金。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逾期拒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处理:

(一)未按照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或者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数额的;

(二)违反有关财务、会计、统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定的;

(三)申报时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

(四)骗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骗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

(五)未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要求报送书面材料,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

(六)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拒不履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的;

(七)无理抗拒、阻挠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劳动保障监察职责的;

(八)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的。

第四十五条 对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执行养老保险费缴纳情况公示制度及离退休公示制度的用人单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七条 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将基本养老保险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的;

(二)挪用、侵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

(三)违反有关养老保险基金运营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

(四)不按规定支付基本养老金的;

(五)其他违反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第二章 设施管理

第六条 市、县(市)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管理部门参照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划定燃气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划定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敷设地下燃气管道应当同时敷设由耐腐材料制作的安全警示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覆盖、涂改、拆除和损毁燃气设施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警示带。

第七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二)堆放物品或者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

(三)擅自开挖沟渠、挖坑取土、打桩、顶进以及动用明火等作业;

(四)爆破作业;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危害燃气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八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确需敷设管道和从事打桩、挖掘、顶进作业的,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施工单位制定燃气设施保护方案,经与燃气经营企业协调一致后,方可实施。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提供安全保护指导。

建设单位与燃气经营企业对前款规定的燃气设施保护方案产生争议的,由燃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解决。

第九条 总重十吨以上的车辆或者大型施工机械确需通过敷设有燃气管道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必须事先征得燃气经营企业同意,并在通行地段修建承重过桥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护措施,经燃气经营企业验收同意后方可通行。

第十条 因施工等人为原因造成燃气管道及设施损毁的,责任人应当协助燃气经营企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修,恢复原状。抢修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十一条 发生燃气事故,燃气经营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险抢修,并依法向燃气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消防、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

抢险抢修时,可以依法拆除妨碍抢险抢修的其他设施和建(构)筑物。对拆除的,除违法建设的外,事后应当及时修复、补偿。

抢险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必要的协助,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妨碍抢险抢修作业。

抢修室内燃气设施时,用户应当无条件拆除违法遮挡包裹燃气设施的装饰装修物。用户不拆除的,抢修人员可以拆除。

第十二条 违法占压燃气管道的建(构)筑物,当事人应当自行拆除;拒不拆除的,依法组织强制拆除。

第十三条 燃气经营企业对所运营的燃气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全保护,在重点部位设置安全监控装置,并逐步建立燃气设施安全监控系统。

第十四条 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责任,按下列规定划分:

(一)居民用户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由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负责;

(二)单位用户和其他用户以管道燃气干管与支管接口处为界,接口以外的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由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负责;接口以内的,由用户或者投资者负责。

管道燃气设施和燃气计量器具的维修、更新费用,按前款规定由责任人承担。

另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办理。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五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工作运行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第十六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制定燃气事故抢险抢修预案,建立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抢修队伍,配备通讯器材、抢修设备、防护用品,并向社会公布抢险抢修服务电话,并设专岗昼夜值班。

抢险抢修预案应当报燃气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燃气经营企业从事安全管理、作业和抢险抢修的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接受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安全管理或者作业活动。

第十八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制定用户安全用气操作规程,向用户发放安全用气手册,并安排专人对用户进行燃气安全使用教育、解答用户咨询。定期对用户安全用气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反安全用气规程的,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并提出改正意见。发现危及公共安全的用气行为或者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可以采取暂停供气的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九条 燃气经营企业不得向无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无燃气供应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用于燃气经营的气源。

第二十条 从事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活动的,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给超期限未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钢瓶充装燃气;

(二)给报废、改装或者非自有的钢瓶充装燃气;

(三)给超残液量标准的钢瓶充装燃气;

(四)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误差给钢瓶充装燃气;

(五)用槽车直接向钢瓶充装燃气或者钢瓶间相互倒灌燃气;

(六)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钢瓶充装燃气;

(七)倾倒残液、在核定的经营场所外摆放、销售燃气钢瓶;

(八)销售无合格标识的钢瓶;

(九)燃气汽车加气站给非燃气车用钢瓶充气;

(十)储存量超过核定数量;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根据其运营的燃气管网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设计使用年限制定维护更新计划,及时进行维护、更新,确保燃气管网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二条 燃气用户应当遵守安全用气规程。管道燃气用户不得擅自扩大用气范围、改变燃气用途或者安装、改装、拆除固定的燃气设施和燃气器具。

第二十三条 燃气单位用户应当建立燃气事故抢险抢修预案,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维护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燃气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管道燃气单位用户的抢险抢修预案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的抢险抢修预案相衔接。

第二十四条 燃气用户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遮挡、包裹、改动燃气管道、设施;

(二)将燃气器具或者设施作为负重支架或者电气设施的接地导体;

(三)管道燃气用户首次通气自行点火,擅自启封、动用、调整燃气经营企业密闭的燃气设施;

(四)安装、使用不合格的燃气器具、连接器;

(五)擅自拆卸、改装燃气计量装置;

(六)加热、摔砸、倒置、曝晒燃气钢瓶;

(七)倾倒燃气钢瓶残液,钢瓶之间倒气;

(八)擅自改换燃气钢瓶检验标记或者漆色;

(九)使用明火检查燃气泄露;

(十)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五条 燃气用户应当使用经过国家质量认证的,并且经过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气源适配性检测合格的燃气器具。

燃气器具应当由取得燃气器具安装维修资质证书的企业安装维修。

第二十六条 燃气用户发现燃气管道泄漏及设施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告知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经营企业应当自接到燃气用户告知时起三十分钟之内抵达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处理,未能及时到达处理的,用户可以向燃气管理部门投诉。

第二十七条 提倡燃气用户安装使用燃气泄露报警器和安全自动切断阀。

提倡燃气用户参加燃气商业保险。

第二十八条 在使用燃气的人员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和安装有燃气设备的地下或者半地下建筑物内,必须安装燃气泄露报警装置和安全自动保护装置。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燃气设施、经营、使用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通知燃气经营企业、燃气用户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三十条 燃气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燃气经营企业和燃气用户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有效执法证件,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燃气经营企业和用户不得拒绝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受理投诉制度,设立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燃气管理部门受理投诉后,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投诉人。

第三十二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指导燃气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第三十三条 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燃气安全预警联动和事故救援方案,并指导燃气经营企业制定燃气事故抢险抢修应急预案。

第三十四条 市、县(市)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燃气安全指挥调度系统。发生重大燃气事故,应当及时调度进行抢险救灾。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三款规定,或者具有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第七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第二十四条规定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居民用户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用户和其他用户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 从事燃气安全监督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篇: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包括覆盖范围、缴费基数和费率、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金待遇、管理服务社会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等,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请阅读下文。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和《费征缴暂行条例》以及部发布的规章、文件确定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覆盖范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一些地方将自由职业者也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二)缴费基数和费率。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应逐步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的缴费全部由自己承担,缴费比例一般为20%,其缴费基数可以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60%至300%之间选择一个缴费基数档次。

(三)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逐步降至3%。个人帐户储存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个人帐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调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帐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企业缴费划入个人帐户部分,入社会统筹基金。

(四)养老金待遇。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调整办法。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养老保险制度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新老办法平衡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等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确定过渡性养老金。

(五)管理服务社会化。将企业发放养老金改为社会化发放养老金,积极创造条件将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由企业转向社会。

(六)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等。养老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税务机关征收,具体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四篇: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探讨

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班级:21005141学号:2100514119姓名:黎芸

摘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作为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老年保障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机关公务员和大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国家财政或单位负责养老的制度;二是企业和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已经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三是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地区试行了以个人缴费为主、乡村集体补助的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前两个层面统称为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比较晚,经济基础比较差,再加上我国人口分布的独特性,使得城镇养老保险在实施的时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城镇养老保险人口分布制度完善

正文

一、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镇养老保险的公平性问题。

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根本目标,只有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才能确保制度的效率。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理应将公平视为首要原则。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它应当反映社会的共济关系和合作精神, 促进社会平等和安全, 不应该存在过高的差距。但是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参保率不高且地区差异较大。2007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口29 350 万人,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 137 万人, 城镇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偏低, 仅占城镇就业者的681 6%。此外,尽管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但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 灵活就业人口、个体工商户、农民工以及外国人、华侨和台港澳人员等均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甚至在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却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第二, 不同性质单位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巨大。城镇养老保险对于不同身份的就业者来说差别很大。对于公务员以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就业人员,国家财政预算给付水平约为其最后一年基本工资85%的基本养老保险;对于其他事业单位职工、一般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城镇个体工商户业主以及在城镇个体工商户的从业者来说, 其养老金由职工退休时所在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到30%及个人账户基金的1 /120共同组成。

2.老保险的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

老年社会保障主要是在城镇中实行,目前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情况是,许多自由人员没有被吸纳进来,游离于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外。主要是城市中的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从业者, 比如建筑行业工人、单位的保安人员、各类临时工等。从眼前看,这部分人员未参保既影响覆盖面,又影响养老基金的收入;从长远看,这部分人员将来的养老保险可能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同时部分具有养老保险资格的人员不愿意去缴纳养老保险,这不仅与养老保险中支付费用有关更与国家的政策有关。

3.城镇养老保险的效率性问题

第一,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呈下降的趋势, 基本不能保值增值。2001年财政部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条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及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呈下降的趋势, 基本不能保值增值。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余效明在2008年11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也指出:目前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近21 5万亿元, 但五项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和工伤保险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不到2%, 安全和贬值风险在加大。

第二, 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2005至 2007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的征缴收入分别为4312亿元、5215亿元和6494亿元, 总支出分别为4040亿元、4897亿元和5965亿元。虽然从收缴和支出的数字上看基本保持平衡, 但是收缴的养老保险费用中包括企业缴纳的10% 到25%不等的社会统筹养老金及个人缴纳的8%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要等退休后才能支出, 因此仅凭社会统筹养老金难以应付总支出, 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缺口。不足的部分只能将收缴的个人账户资金现收现付, 使得个人账户基金实际上并未形成积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我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年左右开始出现收支不抵。

4.人口老年化迅速与养老保险的矛盾

人口老龄化的标志是,社会平均年龄超过28 岁,60 岁的人占全部人口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5%。早在2000 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60 岁以上)增加到1.3 亿,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25 年将增加到2.8 亿,占总人口的12.1%,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 在未来的40年里, 全世界的老年人口将增加两倍。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 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比重从7%增至10% 用了50 ~ 100 年时间, 我国仅用了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快的,而且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抚养比1980 年为13:1(即平均13 个职工养1 个退休人员),1990 年为6:1,现在为2.7:1,预计到2020 年实现小康的时候,抚养比将变成2.5:1 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极为迅猛。

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原因分析

1.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分割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明确地对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以及企业中的职工采用了不同的制度。其中, 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仍然是国家财政统包, 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但在具体政策和业务操作上。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在实施范围、缴费工资基数、缴费比例、养老金计发办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各地的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现行制度规定:养老金可按当地职工上一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养老金的调整将由于各地方案对于当地以及职工范围选取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这些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养老保险的公平性, 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

性, 阻碍人才流动, 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养老保险的相关法规滞后

缺乏高效率的法律文件和统一全面的具体规范,是导致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颁布的一系列与养老保险有关的文件均以《条例》《规定》《办法》《意见》《通知》等形式出现。法律效应不足,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养老保险的法律。导致了实施和监管的一些问题,也使得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

3.转制负债的处理欠妥

按照规定,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制改成基金积累制。原先在现收现付制下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基金由国家统收统支,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或进行其他投资。改成基金积累制以后, 职工退休领取的养老金由个人账户积累和社会统筹两部分组成, 但是由于职工在现收现付制下缴纳的养老基金并没有积累, 而是由国家统一收取统一支出, 形成了国家对现收现付制下缴纳养老基金职工的负债, 使得当期企业除了承担在职职工的养老金积累, 还要承担传统体制下退休职工的养老需求。加上企业还需要缴纳的医疗、伤残、失业保险等费用, 企业负担过大, 可能引起企业对缴纳养老基金的反感,想方设法逃费欠费, 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而收不抵支更加速了个人账户空账的规模, 形成恶性循环, 基金积累制有蜕化到现收现付制的危险。

三、对策及建议

1、关于养老保险公平性浅谈

就当前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富人(富人与后面的穷人是相对而言的)本来就不为养老担忧,因为他们已经为自己储备的足够的养老资金,领取社会保险金对于他们的效益没有太多的影响,即使养老保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已经发展为公共产品,它也应该是更多的保障穷人生活的制度,如果是出于社会公平的角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富人的寿命可能要比穷人更长,而在社会统筹方面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再分配就成为穷人接济富人,又怎么说是公平呢?而且这一部分给穷人带来的效益与富人同比是巨大的,同时会给穷人带来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这点来看我认为养老保险在缴费门槛上应该有所改变,对于富人应该多征收,穷人少征收,应该采取劫富济贫的方法来使得社会经济的分布处于一个均衡或者说相对公平的状态。

养老保险制度的进入条件也给收入相对低的人口带来了压力,甚至是排外。例如工资低的没有达到起征点的个人就不能进行养老保险。这不就违背了社会保险的初衷了吗。从我国的发展来看,养老保险制度是尽可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但是在改革的同时渐渐失去的本身应该有的特质还需要不断地改善,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上,显然是效率取得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为了促进制度自身的发展,保障的覆盖面还有待扩大。保障的水平上仍然各有差异,机关事业单位高,企业个人相对较低,没能保证结果的公平。保障的门槛高,造成真正需要保障的个体,如流动人口,交不了养老保险,也就享受不到保障。所以对于那些机关政府部门的养老保险应该和企业的养老保险采取相同的制度,而那些交不了养老保险的人应该降低其缴费门槛,同时给付的同时应该多倍给与。

2、继续扩大覆盖面

养老保险制度应逐步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紧密联系的群体,包括

目前所有的城镇就业者及逐渐城市化的乡镇的工薪收入者,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制性政策落实到实处。

3、加强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的城镇养老保险法律和规章制度

应尽快建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持法(草案)》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具体的问题作详尽的阐述,以保障社会保险法落实到实处。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是有效运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以保障养老保险实施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统一性。具体来说健全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应涉及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各方面的具体细则,尽快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金的收缴问题、规范养老金的投资,落实养老金的发放等问题。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政府依法行政的局面。

4、建立一个安全、可靠、有效的保值增值机制

为了提高资本保值增值的能力把已经积累起来的养老基金按 谨慎原则和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进行股票市场长线投资,政府应遵循制度要求选择银行存款、买卖国债或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 也可选择一些稳定的、前景较好的政府长期项目进行投资, 例如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一方面, 政府应积极为基金的投资提供必要的环境, 拓展其可投资范围, 增强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可通过制定健全的投资政策来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 为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稳定的运营创造更多机会。例如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新型金融衍生产品, 目前新兴市场衍生产品交易量已占到全球交易总量的38142% , 全球大多数新兴市场均有场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运作良好且发展快速, 韩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他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场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小, 推出与否并不需要严格的市场条件

5、适当调整养老保险制度来缓和人口老年化的矛盾

根据老龄化程度对城镇养老保险政策做出动态调整随着社会人口中老年人比例的上升,用于养老保险的支出负担将会加重,造成了养老保险缴费与支出之间的不平衡。根据国际经验,多个国家养老保险的缴费和支出之间长期存在较大差额,且差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对老年人口比重进行准确测定和预测的基础上,应根据其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城镇养老保险政策,如合理调整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养老金给付水平,通过延迟退休年龄降低老年制度抚养比以避免财政压力过大等。

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会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卫晋芳:《浅议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出自2009.1月《科学之友》48页

[2]韩宏:《关于完善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出自2008.11月第8卷,6期《江苏大学学报》

[3]赵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状》.出自2003.1月《经济纵横》

[4]刘 澍:《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出自2010第8期《理论探讨》

第五篇:浅论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浅论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是50年代初期建立的,以后在1958年和1978年两次作了修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职工工资分配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养老保险制度作相应改革。十多年来,对养老保险制度已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这些年来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1.实行职工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即职工在职时,由职工本人和企业按一定比例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在职工退休时由社保局统一向退休职工发放退休金,统一管理。退休费用实行社会统筹的改革措施,初步缓解了新老企业之间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保证了退休人员的生活,增强了企业活力,维护了社会安定团结。特别是在1996年后的3年治理整顿期间,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发挥了重要作用,凡是参加了劳动部门组织的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企业,不论退休人员有多少,企业是否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基金,退休人员不受企业经济困难的影响,基本上都能从社会保险机构按时、如数领到基本养老金。

2.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项规定,决定国营企业新招工人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国务院在《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中规定了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保险办法,企业按照劳动合同制工人工资总额的15%左右,劳动合同制工人按照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缴纳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到1998年底,有近2500万劳动合同制工人参加了退休养老保险,并积累了近120多亿元养老保险金。少数到达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开始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这项制度的实施,使劳动合同制工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年老退休后的生活有了保障,对于巩固和发展劳动合同制起了积极作用。

3.实行了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是每个职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权利应尽的义务,也是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的具体体现,对于改变职工养老完全依靠国家与企业的观念,树立社会保险参与意识,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减轻国家与企业的负担,以及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经济负担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广东、江西、吉林、四川、山西、河北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了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进行了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部分企业实施了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北京、四川、福建、浙江、湖南等省市都有一些企业进行了试点,邮电部、中电联已在全系统实行。

5.为保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一套自下而上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到1997年底,全国已建立了归口劳动部门领导的省、市、县三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3900个,配备社会保险专职干部39000多人。总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1.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较窄,且不够统一。目前我国法定的基本养老保制度,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实行,城镇区、县以上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参照执行,区、县以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上还没有实行法定的养老保险制度。全民和集体企业中的劳动合同制职工、临时工,以及区县以下集体与私营企业、新产生的股份制企业和个体劳动者,至今没有统一的养老保险办法。

2.养老保险待遇层次单一,缺乏活力。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待遇,受统包统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无论企业经济效益好坏,收人多少,均实行单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待遇,这种待遇结构与活跃的市场经济极不适应,一方面不利于控制待遇水平,另一方面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窄,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目前,养老保险费用基本上由国家和企业负担,职工个人缴费很少。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费用的过快增长,国家和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以致影响经济的发展。

4.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适应工资制度改革的形势。现行的基本养老金是以标准工资为计发基数,随着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化,原有的标准工资逐渐淡化以至取消,而且国家统一标准工资占全部工资比重仅55%左右,以此为基数计发的养老待遇偏低。但是由于企业有了内部分配自主权和退休费用实行社会统筹,企业在职工退休时千方百计加大标准工资份额的现象日趋严重,这又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另外,现行办法待遇结构亦不够合理。

5.社会化程度低。养老保险在近几年虽然实行了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为主体的改革,但是社会化程度还不高,保障功能弱。一是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发放,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企业为主,社会保险的功能未能够充分发挥;二是国营企业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但全国2/3以上的省、自治区仍是以市县为单位统筹,基金分散,调剂范围小,保障功能差。

6.管理体制混乱的局面,影响了改革的进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养老保险上形成了多头、分散、交叉管理的局面:按照国务院的分工,劳动部负责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人事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人民保险公司目前还继续办少数市县的一部分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业务;全国总工会与劳动部在退休人员管理上也出现了“割江而治”的形势。另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与体改委、计委、财政、银行、税收等部门关系紧密。由于各部门所处角度不同,以及利益机制的作用,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和在社会政治、经济中地位的提高,矛盾将会愈益尖锐。

三、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的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又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1.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实行城镇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要受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无论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招用人员和劳动者自主择业都通过市场进行选择。正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劳动力吸引到效益较好的单位和岗位上,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活力。这种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础的劳动力管理方式,可以使各类人员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之间,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之间合理地流动。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重新选择职业以及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将十分普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覆盖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各类职工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城镇所有职工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以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目前,养老保险已覆盖全部职工的90.7%,只有不到10%的私营企业和区县以下集体企业职工还没有养老保险。在区县以下集体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是回城知青和保留全民或区县以上集体职工身份,他们已经实行或参照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从数量上分析,建立统一的保险制度是可行的,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的有利时机,若干年后这个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统一制度难度会更大。

2.采取多层次的退休养老保险措施。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的国情出发,为了使养老保险既能发挥保障生活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需要,以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宜实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核心,由国家立法在全国统一强制实施,适用于城镇各类职工。第二层次是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即根据单位的经济实力确定待遇水平和发放方式,经济效益好的多补充,以体现不同单位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第三层次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引导,在储蓄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实行多层次养老保险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可以适量控制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增长。我国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水平还很低,与此相适应,养老保险待遇的水平不可能很高。实行多层次养老保险可以使职工在整个工作期间逐步积累基金,以保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又使基本养老金水平得到控制。二是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平等竞争,单位之间经济条件的差别是必然结果,单位为了增强凝聚力,吸引优秀人才,除了对在职期间给予优厚报酬之外,还会靠长远的吸引手段来稳定所需人员,手段之一就是为职工举办补充养老保险。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激励职工多做贡献。三是可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大多是完全积累的方式,一般储蓄数十年后才支付,这一方面可以抑制消费基金的膨胀,另一方面可形成一笔数量可观的长期可运用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3.实行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用。实行个人缴费,是深化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个人缴费已有所认识,考虑到这一制度的实施与职工直接的利益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在国家统一养老保险制度范围内的所有职工都应实行个人缴费制度。目前,各地在试行个人缴费过程中,只在企业职工中进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实行,这一做法,已引起企业部分职工的抵触情绪。为了避免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之间出现不平衡,机关、事业单位的个人缴费应尽快实行。二是考虑到目前职工的工资收入还不高,开始时可以在增加工资的基础上实行,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再逐步提高。三是个人缴费要进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调剂使用,否则就不能体现三方负担,起不到个人缴费应发挥的作用。

4.以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为重点,带动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计发基数;二是计发标准。随着经济体制和工资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内部分配自主权的确立,出现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以标准工资为主体的等级工:资制的分配格局,改革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基数已成为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原则:一是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法定的养老保险,必须实行统一的计发基数、计发标准。因此,选择的计发基数应适应各种工资分配形式。二是要全面客观地反映职工一生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以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三是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差别过大和不公因素能够尽量缩小,以利于生产,保障生活。

5.确立退休人员部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调整机制。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金在职工退休时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动,受物价的影响很大,退休人员生活水平逐年下降。为解决因物价上涨而导致生活下降问题,国家采取定额物价生活补贴方式。从实行的结果看,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退休人员的生活,稳定了社会。但这种办法利少弊多,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物价生活补贴不规范,补贴额度随意性强,而且往往滞后,群众意见大。二是各种补贴名目繁多,执行起来十分困难,不同时期、不同金额、不同名称,人们很难分清楚。三是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由于各项补贴都按人平均发放,表面上看很公平,其实蕴藏着很多不合理因素,基本养老金低的成倍增长,基本养老金高的补贴量相对不足,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逐渐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一些退休时待遇较高的同志反映强烈。四是补贴量相对偏低,赶不上物价的增长水平,更无法解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形成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下降较多。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财政收入情况的不断好转,建立正常调整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选择什么样的调整参数,则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论证的重要问题。从目前我国现有的统计资料看,可以作为调整的参数有三种:第一种是零售物价指数;第二种是职工生活费指数;第三种是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

目前,建立退休人员部分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调整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调整参数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调整参数确定以后,这一系数就成为调整基本养老金的刚性指标,因此,在开始实行时,无论选择哪种参数挂钩,都只能采取部分挂钩而不宜全挂,以防止过快过猛。譬如零售物价增长不超过3%时就不进行调整,只有超过一定数量时才开始进行调整的措施,就是防止调整过频、数量增长过猛。

(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离退休人员到1999年已达到3900多万人,对他们的管理服务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必须认真对待。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进行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以“官方”管理服务为主体的模式不断强化,离退休人员的自我管理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的机制难以形成。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问题是以国家为主体完全包起来,还是靠社会和退休人员进行自我管理,是管理服务首先应解决和明确的问题。(2)各类人员之间的管理服务水平差别较大,矛盾很多。就目前来讲,对老年人的管理服务可以说是分门别类,界限分明。

管理服务最好、档次最高的是离休老干部;其次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第三是全民和大集体企业的退休人员;第四是小集体或其他所有制单位的退休人员。这种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上的差别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系。(3)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未形成较规范的社会化体系。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实现社会化管理,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改革的初步设想是:

1.建立以社会化管理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离退休人员与原来工作单位脱钩。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要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以自我管理服务为主体,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由“官方”主办改为“官方”协办,民间组织管理为主。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两个系统,一是生活管理服务系统,与整个社会的生活服务体系相一致的同时,重点发展适合于老年人特点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并且根据老年人经济负担能力和不同需求,分别建立消费型和福利服务型两类服务项目,既保证老年人生活、娱乐、保健等的需要,又可以筹措部分经费。二是政治权益保障系统,以解决老年群众的政治生活权利,保障其社会地位和自身利益,并且发挥其政治成熟和稳定、影响力大的作用。

2.多渠道筹措管理服务费用,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的筹资作用。一是组织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收取部分管理费用,取之于民。二是可以接受国内外人士、团体和企业的捐赠。三是政府给予部分资助。四是国家允许离退休人员社团组织兴办实业,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下载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100514371郑萍 摘要: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发展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都体现了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理念,长此以往,形成了我国典型的......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5篇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院 (系)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在班级 2013级财政学(4)班 姓 名 雷 雨 学 号20135930 日 期 2016年6月19日 成 绩 我国农村社......

    探索滦河镇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研[精选]

    探索滦河镇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滦河镇作为双滦区工业重镇,2006年底至今征占土地6500余亩,拆迁改造农宅600余户,人均耕地......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稿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龄化现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受城市化的发展,家庭结构......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浅论[精选合集]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浅论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是由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过渡,但是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养老......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改革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改革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模式。该模式要求我国的养老保险体......

    浅议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精选五篇)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制度,它是1998年底,在改变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医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