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2018年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安全责任协议书
甲方(组织方):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乙方(营员):
电话(手机):
为保证暑期夏令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组织方和营员的安全意识,保护营员的合法权益,强化营员的纪律观念,明确双方的责任,现依据有关法律,达成如下协议:
活动时间:2018年7月9日-7月13日
甲方责任:
l.保障暑期夏令营活动期间的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营员食品和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
2.保障暑期夏令营活动期间的住宿卫生和住宿安全。
3.保障暑期夏令营活动期间的医疗救护工作,对突发伤病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违反以上规定造成后果者,甲方承担相应责任。乙方责任:
1.认真学习和遵守消防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爱护消防设备设施。严格遵守甲方和住宿宾馆管理规定,保证做到不在房间内使用电炉子、热得快等违规电器,不私拉乱接电源,不在房间内做饭和焚烧废弃物,不卧床吸烟,不随意丢弃烟蒂。
2.不得隐瞒自己的病史;不购买、食用没有正规包装、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饮料。
3.继承弘扬节约美德,节约电力资源,做到人走灯灭、设备断电,离开房间要自觉关窗锁门。
4.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保存好个人物品,严防受骗上当;关心公共安全,随手关(锁)门,确保自己和他人财产安全。
5.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不做其他有可能损害自身或他人利益或安全的事。
6.遵守交通法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保证做到不违章,不出现交通责任事故。
7.认真听取甲方的各项指导,按时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不掉队,不单独行动;分散活动时在指定地点和区域开展活动,保持与甲方辅导员的密切联系。8.活动过程中如发现或发生有关安全问题,乙方要在第一时间向甲方辅导员报告,乙方不得在未经甲方许可情况下擅自对安全事故采取措施或发表相关言论,如遇紧急情况乙方可以采取正确的救援措施以减轻事故损失,但仍需及时向甲方辅导员报告相关情况。
9.不得私自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以外的其它活动,以免造成损失及人员伤害。
10.乙方在暑期夏令营期间,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外宿,宿舍内不得留宿其他人员。
11.乙方在进入实验室时,需服从实验室工作人员指挥,不得违反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因违反实验室相关规定所造成的后果,将由乙方自负。
违反以上规定造成后果者,乙方承担相应责任。附 则:
1.本协议从乙方报到时生效,乙方离院时自动失效。提前到达或延后离开期间,责任由乙方自负。
2.因不可抗力导致或乙方自发的疾病、伤害等情况,甲方除承担未及时救助致使损害扩大的过错责任外,不承担其他责任。
3.本协议随夏令营通知一起发布,乙方报名即视为自动认可,报到时正式签署。
4.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持一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二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揭牌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揭牌
作者:徐瑞哲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2-11-28 15:14:1
5昨天(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验收大会在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召开。通过验收后,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共同为上海高研院揭牌。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主持。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等参加验收仪式。
根据2008年中国科学院党组(扩大)会议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院市合作协议精神,上海高研院由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研究院定位于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研、产、学、用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科教机构。
上海高研院筹建工作组组长、院长封松林介绍,历经3年筹建,全院15万平方米的科研用房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近1.5亿元的科研装备也已到位并运行,建成了交叉前沿与先进材料、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科技、能源与环境、生命科学与技术共5个研究部,集聚形成了一支近800人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队伍,初步具备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能力。
目前,上海高研院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863”、“973”和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以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各类项目,开展了广泛的院地、院企、国际合作。上海高研院正与上海交大、帝国理工等国内外名校展开科技合作,培养高级创新创业人才;与上海电气(601727,股吧)、壳牌等国内外企业和组织,或设立前瞻研究基金,或建立联合实验室,或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或成立技术公司,实现共性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三篇:中科院暑期夏令营活动感想
中科院暑期夏令营活动感想
在这一次为期五天的夏令营活动,我感受到了中科院老师的热情和来自科研一线的学者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在众多活动中,我看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我一样心怀科研的梦想,活动积极参与,讲座上积极提问。在这短短的五天内,我收获良多,我了解到中科院辉煌的科研成就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普通的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在带我们去参观“两弹一星”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六七十年代那一批才出众的科学家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优异的成果,我心中佩服不已。也为那些科学家心怀祖国的情怀而感动。因此,通过这次暑期夏令营活动,我下定决心投身于大气科学中云物理学基础的研究中去,为国家的天气预报事业和治理污染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中科院研究所暑期夏令营活动心得体会
中科院研究所暑期夏令营活动心得体会
刚来到宿舍,发现浴室是男女共用,洗澡前,还得先敲门问下,里面是男生还是女生;洗完的衣服永远只能在宿舍内晾干。望着几乎天天灰蒙蒙的窗外,顿时觉得这就是北京吗?这就是期待中的the capital of China!?
不知不觉,来北京生物物理所整整两周了。在实验室这段时间里,每天所见到的是师兄、师姐各种熟练的实验技能;听到的是每周Eglish Club上 speaker 流利的英语介绍;看到的是组会上他们通过 slides,像讲故事般,讲述一篇外文paper。他们真得很棒!不禁思考,我来此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争取被生物物理所免试录取?此刻,我觉得自己应该变得更加优秀,能像这里师兄、师姐一样,甚至做得比他们更出色!既然如此,住宿条件、空气质量这些东西就让它们随风飘去吧。
带着我学习的是一位博三的师兄,由于家里的事情,他晚上一般不做实验,所以白天的实验安排的是相当紧凑。这边琼脂糖凝胶电泳跑上了,那边就开始挑单菌落;这次洗完刚用过的培养瓶,就为下次使用倒入新配制的培养液并拿去灭菌等等。总而言之,动作麻利、高效是给我最大的感受。
为了测细菌的生长曲线,师兄每个三个小时取一次菌液、测OD值,那么整夜待在实验室就不言而喻了。面对实验中出现的negative的结果,分析原因、一次又一次重复也是兵家常事。我问师兄,是什么让你坚持做下去?他笑了笑了,简单地说道,既然选择了,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前功尽弃,还是踏实地做下去。
师兄在给我讲解实验的过程中,也常常提问我一些问题。在做western blot时,他问我,既然你知道二抗是用来做标记的,那一抗是否可以做标记?western blot的原理,之前已经学过,一抗是用来和特异蛋白相结合,带有荧光标记或者酶的二抗和一抗结合,从而达到发现特异蛋白的目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抗是否可以做标记,只是默认接受了二抗是用来标记的,顿时,觉得自己惭愧了,惭愧的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答案,而是之前一点都没有质疑过,只是毫无条件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知识,没有思考、没有怀疑。
记得张宏老师第一天对我们说的一句话:用纳税人的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出了成绩,还算在自己头上,能不开心吗?今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希望在这里,快乐地学习、科研,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第五篇: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在上海音乐学院创立
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在上海音乐学院创立
2016年5月9日,以中国音乐的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和推广研究为其宗旨的高等研究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贺绿汀高研院”)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贺绿汀高研院”名誉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季平先后致辞,并共同为“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揭牌。林在勇为高研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赵季平、盛宗亮、叶聪、阎惠昌、高文厚、乔建中、居其宏、赵维平等人颁发了聘书。揭牌仪式后,赵季平主持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为期两天的“贺绿汀高研院”“中国钢琴音乐经典百年回顾”系列学术活动也同期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林在勇在讲话中表示,上海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建院90年来,在中国音乐人才培养、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中国音乐理论建构、中国乐器改良、中国音乐传播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今天,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的建立,既是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学校在办学方向、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战略思考和价值导向。“贺绿汀高研院”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学科群意识,搭建新型学科平台,汇聚中外一流人才,整合并提升中国音乐学科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建设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和标杆意义的中国音乐学科高地。“贺绿汀高研院”将首先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开展有关中国音乐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如中国音乐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中国音乐的原创性研究等,为中国音乐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推动国际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学科体系建设和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三是构建学科建设新平台和新机制,网罗延揽海内外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的招标、委约和个性化定制,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
赵季平在讲话中表示,一年多以前,听到林在勇院长提出的这个新构想与新意图时,为之感动和震撼。这个平台的立意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对中国音乐在当下、在未来、在世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众所周知,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院校,本身就是近当代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改革开放后,上海音乐学院也日益成为音乐创作与推广的重要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诞生在“上音”,实有其必然性。赵季平指出,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到来,一方面国内知识界和文化界对中国音乐发展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外部的世界也正在发生格局的变化。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的发展状况。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吸收西方文化、创作技法,同时又对蕴含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音乐作品,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些作品还不够熟悉,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研究、保存、演绎推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贺绿汀高研院”以中国作品“经典化”作为平台的重要核心,不仅对中国作品的传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前瞻性,相信“贺绿汀高研院”一定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贺绿汀高研院”执行院长杨燕迪作了研究院筹备工作及建设规划的报告。他指出,“贺绿汀高研院”的创办宗旨在于传承以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为代表的“上音”优良办学传统和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凸显“上音”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推动、弘扬、整理和推广优秀中国音乐创作为工作核心,整合校内外资源,统合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和推广的各方力量,汲取传统精华,立足国际视野,对接国家战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扩大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力与社会辐射面,拉动和提升学校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上音”的独特贡献。高研院首先将开展中国音乐创作与推广研究中心、中国音乐表演艺术研究中心、中国音乐理论研究中心、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1个基础数据库――中国现当代作曲家与作品辑录数据库、1个新型表演艺术团体――上海独奏家室内乐团,在国内外开展中国音乐的传播推广。
华裔作曲家、美国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盛宗亮认为,在音乐院校设立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是世界首举,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在世界范围的高研院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贺绿汀高研院”的成立在构想和主题的设立上都很好,但立意高则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第一”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中国音乐”如要被世界认可,那就必须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并且其前提是对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他认为高研院的核心之一“经典化”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的“中国经典”不仅是中国人集中研究的作品,而应该是能吸引外国人也来聆听并研究的作品。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必须要放眼世界。“中国音乐”一词不仅仅是指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也不是特指具有中国风味的创作,而是一种文化融合。“中国音乐”如要被世界认可,那就必须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并且其前提是对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
音乐学家乔建中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中国音乐相关元理论问题、基础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贺绿汀高研院”理论板块的研究要从总结前人成果开始,进行查漏补缺,与一些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将它们进行整合。高研院的建设可以借鉴1956年“上音”中“民理、民作、民器”三合一的经验以及萧友梅先生“输入世界音乐,整理中国国乐”的思想。
指挥家、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的音乐学院主要研究对象似乎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音乐,对传统音乐研究尤其是传统音乐创作的研究则相对匮乏。中国最早研究民乐配器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先生,上海音乐学院也是最早对民乐进行系统研究的专业院校,希望“上音”能通过“贺绿汀高研院”的设立,进一步加强对中国音乐进行深入研究,民族乐队以及中国音乐作品不能仅在华人圈中传播,还要吸引其他非华人作曲家参与,并逐步扩大他们的此类创作,将对中国音乐的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乐理论家居其宏在发言中指出,在中国音乐史上,贺绿汀先生对中国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在于音乐教育层面。而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许多学生的感性积累却多是西方的,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性经验十分不足。因此,“贺绿汀高研院”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关注音乐教育,要把握“高等”立意,站在学科的前沿,以高质量成果来回馈社会。
音乐学家萧梅认为,我们应当关注作为世界的中国,它是如何与世界其他文化发生关系的?因而,“中国音乐”问题也应该是全人类所关心的问题,而非闭门而谈的内部问题。从理论角度出发,“高等”的前提是我们只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彻底挖掘,才能将中国音乐“经典化”的问题深入下去,从而进行后续的研究。目前而言,以专题研究为板块进行踏实工作,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形式。
《人民音乐》编委、原副主编于庆新认为,“贺绿汀高研院”在创作、表演、理论、教育等领域,如何体现它有别于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立意”更高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讨。在教育方面,重点关注的应该不是大量存在的道德层面或体制层面的问题,而应该关注钱学森生前所呼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以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为己任。
“贺绿汀高研院”秘书长王瑞教授表示,对于中国音乐学科而言,需要在学科对象、学科范畴、学科内涵、学理规范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在发展模式上,“贺绿汀高研院”将不预设围墙、不追求体量和规模的扩大,不重叠不替代现行的学科单位和功能,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等研究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音”办学实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弥补当前人才机制与学科建设机制的某些功能缺失,构建国际化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新平台,为高研院的每一位学者提供个性化的学术研究项目和工作模式。
中国音乐研究专家、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认为,体现“高等”、促进研究进步有两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它们的核心都是保持“距离感”。其一,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方便从宏观视角进行观察,以获得全面内容;其二,研究者需要贴近目标,对其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他认为尤其在高研院的团队协作中,应当利用跨学科的优势形成研究合力。
盛宗亮十分赞同高文厚有关“距离”的观点,他认为实际上,“中国音乐”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了周边国家的影响,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今天的“国乐”创作与研究就更应该利用融合视角进行观照。另外在有关高研院研究主体趋向的问题上,他提出要更多地强调创作以及表演。音乐作为活的艺术,它们需要不断地被推出。通过不断地熏陶以及配套教育体系的形成,让“中国音乐”之魂犹如DNA一样植入作曲家心中,而非停留在表面技术语言。这样才能让“中国音乐”的经典化、留存及传播良好地进行下去。
指挥家、美国南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认为,高研院平台应以创作、表演、理论以及教学四个点作为核心支柱,依照这四个点将现有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提高综合实力。同时,积极吸引外来力量来激活内部运作,形成新的合力。为了使得平台能更有效地运作,他提出要抓住重点形成突破口,要注意“中国音乐”的核心不是在于“民族音乐”还是“传统音乐”等概念的辩驳,而应该去追寻“中国魂”,可以从重抓老“上音”的经典品牌开始,表演艺术家要多参与国际活动,从中展现中国特色,希望“贺绿汀高研院”能立足上海、引领全国、走向世界。
围绕高研院发展模式及相关学术问题,韩锺恩、陈强斌、周湘林、钱仁平、李小诺、唐俊乔、杨学进、伍维曦等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林在勇所言,“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从无到有,在发展理念、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必将为中国音乐的全面发展乃至中国文化的复兴做出独特的贡献。
(特约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