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马英九当选后两岸关系的新变化
国民党的马英
九、萧万长赢得了“大选”,台湾“中选会”昨晚公布,14401个开票所完成点票,马英九得7,658,724票;谢长廷得5,445,239票。得票比例为58.45%比41.55%。至此,台湾再次进行了政党轮替,国民党在台湾全面执政已经成为事实。这是台湾人民的选择,必须予以尊重。在此刻,我们要看到的是,马英
九、萧万长的当选,国民党的全面执政,势将牵动台湾政局的巨变,至少在以下十个方面有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是台湾人民可以期待的。
第一,意识形态领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台湾活跃了整整8年,与执政理念紧密互动的极端意识形态将从最高峰急剧下滑,和谐理性的意识形态有望逐步取代。极端的意识形态包括激烈的“台独”意识、狭窄的民粹主义、疯狂的族群歧视,等等。和谐理性的意识形态,正是与之相反的进步的、包容的、和解的意识形态。陈水扁、民进党执政8年以来,把极端的意识形态操弄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天的选举结果表明,人民唾弃民进党极端的意识形态。马英
九、国民党不会不高度尊重民意,不会不采取有效措施来结束极端意识形态的时代。
第二,两岸关系格局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首先要指出的是,两岸的最终前途的讨论还有待时日,这是急不得的。但是,两岸紧张对峙、互不信任的关系将会得到较快的、较有效的改善。两岸进入和平协商进程的前景是乐观的。尤为重要的是,两岸人民感情得到了修复及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两岸经济、文化、民众的直接交流,尤其是两岸直接三通的完全实现,将使得两岸关系从紧张快步走向缓和。民进党执政时期,以挑衅大陆、破坏两岸关系为施政主要手段的状况,在马英
九、国民党执政之下,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转变。
第三,两岸关系政策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两岸关系政策涉及大陆对台政策及台湾对大陆政策。在陈水扁当政的8年当中,两岸关系政策基本上是以两岸斗争为主,以和平与非和平的矛盾为主,以政府断绝往来为主。马英
九、国民党执政之后,两岸关系政策当然是以和平发展为主。一,和平发展是胡锦涛与中共制定的对台政策,并在全力执行之中。二,和平发展也是国民党的主要政策。三,关于和平发展,国共已经达成共识。我们比较大胆地断定,和平发展是未来的两岸关系政策的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大陆的,或者是台湾的。
第四,台湾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马英
九、国民党执政之后,拼经济是其最重要目标,因为两岸关系稳定成为事实,加之台湾新当局的经济政策有效,再加上大陆政策的全面配合,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深化,台湾经济应该能够很快地结束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比如,两岸达成更加密切的经济协议之后,大陆对台湾进入中国东盟自贸区会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因为民进党执政8年来,台湾经济长期低迷乏力,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投资空间。国际投资者一定会看好台湾,资金蜂拥而至,台湾必然成为新的世界经济热点地区。
第五,台湾的政党政治格局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民进党坚持“台独”理念不动摇,甚至在任期间把实现“台独”为重大的政策目标,8年的事实告诉民进党,此路不通。在丢失政权之后,民进党面对的形势很可能是长期在野,如果不做彻底的洗面革心,8至12年内难于重新执政。无法重新执政的压力,将导致民进党内部大分裂、大洗牌、大改革。最终如何变化无法预测,但是不可能更强大。如果民进党以为在野就可以不负责任,就可以进行街头激烈斗争,那么,要告诉民进党人的残酷事实是,这样的危害台湾安全的政党,势必为人民永远抛弃!而国民党如果不犯致命错误,全心全意为民谋幸福,则长期执政完全有可能。一党主政,是最新的政治格局。
第六,台湾社会关系将发生重大的变化。8年来台湾的社会关系是撕裂的,是对峙的,是恶质化的。族群分歧从社会矛盾上升为政治矛盾,上升为极端意识的主要内涵。社会风气是不问是非、不问道德、不问法律,只要对族群极端意识有利就是正确的。社会关系十分脆弱、十分不利。所谓的蓝绿基本盘,是对社会关系的践踏。没有哪一个正常的国家或地区,是依靠摧毁社会关系来维持政权的。马英
九、国民党上台之后,如下的新变化是可以期待的:一,社会大和解、大包容。二,社会共生关系重新建立。三,最大程度遏制和化解族群矛盾。
第七,台湾的选举政治性质将发生重大的变化。长期以来,以假民主、真民粹方式操控选举的最恶劣的、最丑陋的选举政治应该可以得到全面有效的遏制。可以看到,谢长廷阵营及民进党在选举期间为了保护政权,抹黑、抹红、抹恨、抹毒,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这样的政党、政客被民意抛弃了。如果马英
九、国民党在今后治理得当,树选举新风气,树民主新标志,真正推动选举政治走上民主正轨,那么,台湾的选举政治能够获得重生!用选举来制造“台独”、用选举来满足一己之私,用选举来打击正义力量,这些被扭曲的,都需要拨乱反正。
所以,要看到的是,台湾人民抛弃民进党,选择马英
九、选择国民党,实在不是选择政客政党,而是在选择着新的理想。无论台湾人民对今后抱有何种更高、更好、更明亮的期待,都不为过。
当然,不是说台湾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与麻烦,在马英
九、萧万长当选,国民党执政之后就能一扫而光,一风吹尽。有可能会好,也有可能会坏。如果马英九在这么几个问题上把握不了,犯下不可饶恕、不可改正的错误,台湾的前途仍然是朦胧不清的。这是什么样的问题呢?
一,极端意识形态化解不了。二,两岸关系把握不住。三,台湾地位辨识不清。四,美台关系分寸不保。五,清廉政治做得不好。六,社会矛盾处理不当。
必须知道,选后的台湾政治,就像暗流汹涌的河川,矛盾错综复杂,不知道因为什么,就掀起滔天巨浪。马英九猝不及防被打下马来的危机,时刻存在。所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能是马英九时代的执政风格,如是,也迈不开步伐,带动不了台湾向前行。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台湾变了天,毕竟带来了无法抗拒的新的时代!
第二篇:马英九执政后的两岸关系新动向
马英九执政一年多来,两岸关系呈现“总体形势大幅好转、重大矛盾依然存在”的态势。大陆紧紧抓住机遇期,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一)双方均坚持“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结果,是在一个中国原则框架之内的产物。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立场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湾“独立”或“一中一台”的立场或言行,坚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当前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他们坚持的是“宪法一中”,他们认为,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建立的“中华民国”才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对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来说,这一立场是它继续存在并统治台湾的法理依据。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完全抛弃了这一原则,大肆推行“法理台独”,两岸间已不是统一的问题,而是“台独”的问题。2008年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现状”。他并重申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这样双方找到了共同的政治基础,即“一个中国原则”。
在大陆坚持一贯的原则立场之下,重新执政的国民党也重申“九二共识”,这就为双方展开交流和对话打开了通道,为两岸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两岸民众所乐见的,只有两岸的积极交流与合作,才能消除彼此的隔阂和误解,也只有通过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台独”的生存空间才会越来越小,从而为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大陆抓住机遇,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大力推动两岸关系迈向新阶段。在两岸执政高层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出现以下重大变化。
1、两岸协商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了中断近10年的制度化协商。四次陈江会谈共签署12项协议,其进展远远超过过去8年。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问题,增进互信、累积共识、扩大合作,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措施。
2、两岸交流合作与人员往来迈上新台阶。两岸经贸交流由单向交流走向有选择性的双向交流。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对等态势得到了部分扭转,两岸资金和人才加快流动,带动金融业、旅游业、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往来更加密切。
3、两岸国共两党在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上具有高度共识和互信基础。马英九认同“九二共识”,推行务实开放的大陆政策,这为两岸高层累积互信奠定了政治基础。国共两党领导人多次会面,就两岸同胞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岛内舆论认为,两岸执政高层、国共领导人之间的互信与默契不断增强,是1949年以来从未有过的。
第三篇: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新变化
成绩:
论文题目: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新变化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老师:
院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新发展与新变化
两岸关系由过去近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1.1 政治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务性协商得以恢复。
遵守“九二共识”,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要的政治互信基础。马英九执政以来,重申承认“九二共识”,认为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两个地区的特殊关系,多次表达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儿女的情怀,值得我们赞赏。在此基础上,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得以顺利恢复并取得丰硕成果。1.2 经济
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
经济是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变化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根据今年初商务部的资料,截至200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额已达950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3 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
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民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提出,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正轨以后,文化与经济是沟通两岸关系的两座重要桥梁,在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1.4 小结
由此看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同心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两岸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应放在共同发展中逐步解决,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可以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因此,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业推向前进。新企盼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17日在广东东莞台商协会庆典上发表致词,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有序发展、稳定发展、良性发展。2.1 有序发展
两岸应将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基本思路,循序渐进推进两岸关系。下一步,两岸将认真贯彻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不失时机地启动ECFA的后续商谈。双方已经开始就投资保障协议进行接触,而且有了一个良好基础。大陆对签署投资保障协议始终持积极态度,并希望能够尽快谈成,确保在明年上半年加以签署。希望投资保障协议首先能够为在大陆的广大台商提供更加良好、稳定的投资环境,为台商在大陆的进一步投资兴业提供更多便利,并且更好地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希望这一协议的签署,也能为陆资逐步有序进入台湾提供必要条件。
除了经济合作之外,双方还应顺应两岸同胞的需求,大力开展文化与教育交流,通过文教交流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不断深化两岸民众的感情融合,不断发掘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不断增添两岸鲜活的共同认知。对于多年来遗留下来的难题和固有分歧,两岸没有必要回避,也不应回避,迟早要面对它,处理它。希望能为将来双方在适当时候坐下来商谈这些问题,不断积累共识,不断创造条件。2.2 稳定发展
首要含义还是要发展,两岸关系要不断向前推进,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倒退。因为停滞和倒退都不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稳定并不是指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和节奏,而是要始终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持两岸关系不断向前的势头。不要使它受到人为的干扰,也不要因为两岸关系以外的因素而受到影响。2.3 良性发展
两岸关系是双方的事情,是两岸共同的事业。这就需要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释放善意,相互展示诚意。这样,才能实现两岸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把两岸关系带入良性循环,实现互利共赢。换句话说,双方要避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也不要用单方面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对方。两岸关系如果能够有序、稳定和良性地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如何认识马英九关于两岸关系的
如何认识马英九关于两岸关系的“不统、不独、不武”思想
姓名:丁方平
班级:机械三班
学号:110108397
摘要:2012年1月14日晚8时许,马英九冒雨登台,率先自行宣布当选。马英九表示,这不是他个人的胜利,而是台湾人民的胜利,是追求清廉、繁荣、和平的路线的胜利。这次的选举台湾人民给了他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沿着廉、繁荣、和平的路线走下去。台湾人民给了他一个使命,就是创造台湾新历史的任务。关键词:不统 不独 不武 和平统一
马英九连任后,台湾当局相关部门表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将会更和谐、更有互信。并强调未来四年,马英九仍延续“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马英九提出“新三不政策”,对两岸关系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不统、不独、不武”的内容
关于“不统、不独、不武”说法,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李侃如于1998年提出的。基本内容包括:双方签订五十年的过渡协议,届满后再展开政治统一的正式谈判;在此过渡时期,双方均存在于一个中国内,台湾宣布它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宣称“法理”台独,而大陆则明确表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两岸维持五十年的“不独不武”格局。后来,台湾也出现了要求与大陆达成“不独不武”的类似主张,连战和马英九都先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不统不独不武”,马英九对于两岸和平协议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坚持在“不统不独不武”原则基础上,与大陆展开谈判,签署和平协议。
1、所谓“不统”,指的是,马英九宣布在任期内不与大陆统一,并要求大陆承认台湾方面的“不统”意愿,在和平协议中,马英九不会与大陆讨论两岸和平统一的议题,反而刻意要大陆承认拥有维持“不统”的权利。
2、所谓“不独”,指的是,马英九上台以后,宣布不进行法理台独,主要是台湾不更改国号,维持宪法的一中架构,不公投制宪等,对马英九来说,所谓的“不独”,也就是坚持“中华民国”的政治法统,承认一中宪法,认为“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于这个前提,台湾没有实行法理台独的必要和可能。
3、所谓“不武”,指的是,马英九要求大陆正式放弃使用武力,并撤出沿海对准台湾的飞弹,结束两岸军事对峙格局。按照马英九的看法,大陆的武力威胁导致了两岸无法维持和平,让台湾缺乏安全保障,因此如果双方要签订和平协议,达成和平发展,那么,马英九认为,大陆就必须首先要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二、“不统、不独、不武”的评价
对于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原则,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与评价。那么这一原则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上究竟起着怎样的影响呢?“不统、不独、不武”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符合了大部分台湾民众的愿望与要求。其实这一原则是一个中性原则,是大陆同台湾的一个过渡。同时,这也为两岸的合作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使两岸民众可以进一步互相了解,在经济文化方面得到发展与交流。这一原则的提出,也使得大陆在对待台湾问题的工作重点发生了改变。在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大陆仔台湾问题主要的工作重点就是防止台独,然而随着“不统、不独、不武”的提出,现在至少不会当心台湾的独立。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合作之上,使得台海局势发生改变。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代,需要一个稳定国内外环境,这一政策的提出刚好符合这一要求了。
但是,这一原则也存在着局限性。虽然说了不独,但是也没有承认要两岸和平统一,并未
在和平统一的进程上起到什么重大的作用。马英九显然是利用这一原则来换取一时的偏安。并不是真的想要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三、“不统、不独、不武”的处理
虽然马英九已经提出了“不统、不独、不武”的原则,但是就目前的两岸局势以及台湾的局势来看,这一原则显然没有得到实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局限在海协会与海基会的谈判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马英九上台之后,台湾的形势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台独分子依旧猖獗,政府的贪污腐败形象十分严重。那么,就现在这样的局势,对于“不统、不独、不武”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积极的促进两岸统一
马英九坚持在任期之内不谈统一,但是这不能成为阻碍两岸和平统一的借口。我们不能将“不统”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前提,更不能以此来签订所谓的和平协议。我们在维持现在合作现状,同时要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促进统一是我们的政策立场,即使在维持现状的和平发展阶段,我们也不能放弃,否则,和平发展就变成没有目标的长期共存。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不否认“不统”,但不要正面回应,更不能将此写进和平协议,我们要有促统思想,但在和平协议中,也不要把带有统一字眼的具体意愿作为两岸谈判的必要条件,因为一旦涉及到统一议题,必然被台湾方面拒绝,和平协议也会破产。但是,我们可以在和平协议中,坚持“只做不说”的原则,即我方有促统的主观思想,但不谈促统的具体措施和目标,尽量避免台湾方面的过激反应,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具体措施来替代所谓的“促统”,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商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也就是通过一切尽可能的方式来加强两岸关系的发展,尤其是要不断提升两岸人民情感的沟通,要尊重台湾民众关心的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对于争议性的问题,在暂时搁置的同时,两岸可以互相尊重理解,找出一种彼此能接受的模式。这些有利于和平发展的举措也能为最后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采用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马英九的“不统”原则,使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2、有效的防止台独
“不独”是马英九主动提出的承诺,主要来自大陆和美方的压力,并非是真心希望和平统一。针对台独,不能寄希望与马英九的“不独”,而要在对方“不独”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防独。另外,目前的台湾当地的局势还不是十分的稳定,台独分子依然十分猖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适当时机表达善意,即赞赏马英九对“不独”的坚持,并强调这是保障两岸和平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在支持马英九的“不独”原则的同时,应该积极的去防止台独。
我相信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两岸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和平统一,台湾也将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必将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大国。
参考文献:[1]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2]《告台湾同胞书》 [3]《中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4]《国家统一纲领》
[5]《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第五篇:简述我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准确把握我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国际地位的含义: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在过去3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或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准确地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客观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几个世纪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三,2009年将超过日本,约5万亿美元,升至世界第二。(1978年中国GDP总量3645亿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是30多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1978年只有百分之一点多,2008年提高到7.25%。人均GDP1978年只有381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达到22698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1978年只有206亿美元,2008年达到2万多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只有1.6亿美元,2008年底达到2万亿美元,已排世界第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首先取决于综合国力,所有这些数字都体现了中国实力的变化。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据联合国发布《2009年经济报告》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仅为1%,而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为7.8~8.9%,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由2008年的22%增至2009年的50%。(3)其他主要国际力量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
美国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质疑。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大,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大。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力量。
⑴中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
⑵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有关举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①在面临巨大困难形势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融资计划,首批提供15亿美元融资支持;③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地区金融合作和贸易发展;④组织海外大型采购团,显示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坚定态度;⑤承诺落实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种援外举措,增加对外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等。
⑶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敢行动。展现了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中国成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认为危机后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将进一步提升。
变化
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牵动世界格局走向,正从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20国集团(G20),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凸显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数十年里,中国将与美国并肩成为世界两强。” 变化
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新自由主义碰壁,西方主流媒体认为,当前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并主导世界后遭遇的最大一次挑战,集中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深层次缺陷,呼吁对21世纪的资本主义进行重大改革。美欧日陷入同步衰退,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国际舆论普遍关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势头,认为中国政府采取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行动快、见效快。美国《新闻周刊》置评,中国是此次危机中“唯一没有出现信贷危机或信任危机的大国”,这彰显了“中国模式”强大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高盛公司称赞中国是在当前危机中“凭借自身政策第一个创造经济转折的重要国家,为世界经济绘制了一种蓝图”。
一些国际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展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做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结论: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