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马英九执政后对两岸关系走向的影响(大全)
论文题目:马英九再次执政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
小马上台两岸关系将何去何从?
2012年1月24号,台湾大选落下帷幕,马英九再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我们知道,08年之后的台湾,在朝在野的较量中,国民党在气势上一直处于下风,那为什么这次的大选国民党会胜出?
原因诸多,其一,得益于中间派选民的投票,他们更注重哪个领导人上台后可以给自己带来切身的利益,但是马英九做到了,他的口号更实际,计划也更实际。其二,大打“两岸关系”牌也着实为马英九赢得了不少选票。08年以来,岛内不论是蓝绿阵营或中间团体所做的民调都显示,马英九当局发展两岸关系均为各项施政满意度中最高、最亮丽的成绩。《远 见》杂志社2011年5月民调显示,马英九执政三年来,有半数民众认为马的两岸政策表现可谓成功,即使是泛绿民众也有近五分之一认为是成功的。08年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改善与发展,两会制度化协商持续进行,全面直接“三通”的实现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使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和平红利日渐扩大。即使是绿色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大陆对台湾外销商品表现的大方态度,的确说服不少南台湾选民重新考虑是否应转向支持马英九”。可以确定地说,近四年来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为马英九最终连任创造了首要和必要条件,毕竟没有人可以对和平说“不”,没有人能够拒绝协商,也没有人愿意关上两岸交流合作、互利互惠的大门。其三,宋楚瑜的参与让蓝绿阵营的人都更加的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从基本上来说,宋本人蓝大于绿是肯定的,但是他如果更偏袒绿的话,只会让蓝色阵营的投票更加的积极一些,这也是马英九获胜的一点。
但是归结到底是“民心”二字,马英九在过去的为期四年的执政中,正直清廉是无可挑剔的,对于这点对手李登辉也是承认的,“清廉”早就成了马英九的一个招牌,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对马英九的一段描述是这样说的:他不喜欢拉帮结派,不会任人为亲,任人为色,任人为色,任人为钱,他从不与别人深交,从不收受礼物,从不单独和女性相处。他的正直和清廉从这段描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二了。
民心向背固然重要,但是马英九再次连任后,作为大陆人,两岸关系无疑仍旧会是我们最关注的,两岸要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原则上会话,“九二共识”与其说是两岸关系的原则,不如说是底线。如果说马英九第二任期依然在这个底线上打转,机会主义地利用大陆拼经济、玩各表,则会挑战大陆的耐心,毕竟大陆不可能永远输血式的给予台湾政策惠利。
两岸关系的症结所在正是如此。
从马英九不果断的个性和固执的品格来看,下一个四年,两岸关系仍不确定,因为马 英九并不是大胜,仅以多出民进党近八万票胜出,故不用民意掣肘,马英九团队也会在两岸关系上自我设限,至多还是一中多表,极其含糊其辞。但如果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无法升华的话,对岸的大陆也不会满意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想的话,马英九并没有连任的压力,也许会在其执政的后期出现蝶变性的政策,两岸最高领导人进行会晤也不可知。
从国际局势来看的话,现有格局下,美国要重返亚洲针对中国的意味性极强,台湾是一颗非常好的制华棋子,如果它甘当制华棋子,主动配合美国策略,购买美国军事武器,两岸关系出现波折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现阶段世界经济,台湾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极强,这点从这些年来台湾地区和大陆的贸易总额,出口产品中,大陆所站的比例逐年上升,逐年增长的贸易顺差中可以窥见一二,所以台湾现阶段不会轻举妄动。
我们也许大可不必这么悲观,从台湾“大选”结果来看的话,马英九当选进一步压缩了民进党的“台独”分裂操作空间,为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再度赢得难得机遇。事实证明,大陆方面近四年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应继续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与贯彻。与此同时,两岸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既有共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扩大互惠合作,推进协商谈判,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但不管如何,马英九执政对两岸关系毕竟是利好。因此,大陆会继续坚持并深化现有的两岸合作框架,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以两岸民众的深度交流为凭借,由经济上的利益攸关和两岸人民的交流理解,最终实现两岸统合。关键是马英九能否善解大陆官意民意。
参考文献:
《远见》杂志 2011-05民调
中国台湾网 2012-01-14北京消息 百度文库-马英九名片
第二篇:马英九执政后的两岸关系新动向
马英九执政一年多来,两岸关系呈现“总体形势大幅好转、重大矛盾依然存在”的态势。大陆紧紧抓住机遇期,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一)双方均坚持“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结果,是在一个中国原则框架之内的产物。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立场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湾“独立”或“一中一台”的立场或言行,坚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当前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他们坚持的是“宪法一中”,他们认为,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建立的“中华民国”才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对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来说,这一立场是它继续存在并统治台湾的法理依据。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完全抛弃了这一原则,大肆推行“法理台独”,两岸间已不是统一的问题,而是“台独”的问题。2008年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现状”。他并重申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这样双方找到了共同的政治基础,即“一个中国原则”。
在大陆坚持一贯的原则立场之下,重新执政的国民党也重申“九二共识”,这就为双方展开交流和对话打开了通道,为两岸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两岸民众所乐见的,只有两岸的积极交流与合作,才能消除彼此的隔阂和误解,也只有通过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台独”的生存空间才会越来越小,从而为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大陆抓住机遇,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大力推动两岸关系迈向新阶段。在两岸执政高层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出现以下重大变化。
1、两岸协商取得重大成果。2008年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了中断近10年的制度化协商。四次陈江会谈共签署12项协议,其进展远远超过过去8年。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问题,增进互信、累积共识、扩大合作,已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措施。
2、两岸交流合作与人员往来迈上新台阶。两岸经贸交流由单向交流走向有选择性的双向交流。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对等态势得到了部分扭转,两岸资金和人才加快流动,带动金融业、旅游业、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往来更加密切。
3、两岸国共两党在和平发展两岸关系上具有高度共识和互信基础。马英九认同“九二共识”,推行务实开放的大陆政策,这为两岸高层累积互信奠定了政治基础。国共两党领导人多次会面,就两岸同胞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岛内舆论认为,两岸执政高层、国共领导人之间的互信与默契不断增强,是1949年以来从未有过的。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两岸关系
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
作者:谢鹏义
【摘要】:众所周知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其间经历了诸多的演变和发展,台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国际化,新时期如何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关系重大,这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考验,本文就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可能出现的新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台湾问题,进而给出了自己关于新时期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台湾问题,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新特点,大陆,处理
【正文】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及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制约因素不可忽视。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四)新时期大陆应该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参考文献[1]薛谋洪。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做文章由来已久[N].人民日报,1995-06-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7]董云善,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之两岸关系 论文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所属课程:院系年级: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联系电话:指导教师:
年 月
两岸关系之深思
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热点话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心时事,认识两岸关系的动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这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关键词:两岸关系 历史问题 交流 台湾问题 新形势
一 历史视野中的两岸关系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方面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30年来,大陆方面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方面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大陆方面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大陆方面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 两岸经济关系新进展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 两岸文化交流有新突破
打破不必要的人为障碍、樊篱,推动教育、文化、社会各方面交流合作是为彼此促进、彼此激励提供保障。
2011年4月24日,大陆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颇有渊源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迎百年校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两个清华大学开始越来越紧密地交流互动,这是整个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缩影或者说文化交流的一个面向。两岸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教育合作,以及台湾开放大陆学生就读等文化合作为增进两岸相互了解,深化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甚至对于提升国家民族的竞争力都有很大帮助。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也构成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文化基础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增强这个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力地增强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提供两岸关系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民意支持。
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已经形成新局面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知到通过文化交流去提升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特别重要性。两岸同胞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进而认为大陆和台湾是自己共同的家园,要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家园;再进而认为自己负有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够消除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疑虑,进一步彼此理解、信赖和关怀,进一步交流合作、互利双赢;也就能够超越政治歧见,在发展中去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拓宽两岸关系前进的道路。
四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是保障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协调发展。一个文明社会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进步的社会。两岸关系发展也应当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两岸关系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创造很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来推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两岸已有共识,敏感、高层次政治问题暂时先搁置,给两岸老百姓尤其是两岸青年比较好的、宽松自由、共同发展的空间。在共同发展的时空环境背景下,两岸相互促进,相互了解,为达成两岸问题最终政治解决的共识创造较好条件。
五 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 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 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 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 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 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 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细数两岸名校渊源 台多名知名校友倾力两岸关系[N],中新网,2011-04-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新闻资料:两岸经合会的来龙去脉[N],中新网,2011-02-22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郑必坚
第五篇:中美关系走向__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1页
中美关系走向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就我個人而言的看法是“美国最终也不会拿中国怎么样”。这种态度算是一种对中美关系侥幸的心理。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模式也来越突出,中美之间肯定要出现更多的矛盾,也会发生冲突,但是归根到也不会形成全面的战略对抗,更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只要我们不去挑战美国的霸权,不触动美国的霸权体系,不染指美国的战略领地,美国就不会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美国还有更多的敌人需要对付。美国或许还要时不时地整我们一下,但不会处心积虑地想把我们整垮整倒,更不会往死里整。支持这种主张的根据也有两点:一是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以解决世界上的许多问题。二是中国也拥有巨大的核毁灭能力,人类发展到了今天,再也不会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了,中美之间不可能形成全面和全方位的对抗。中国只有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准备就可以了,就完全能保证中国的发展强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中美之间究竟能不能和平相处,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严峻的斗争,最终走上战略对抗的道路.中美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國必須抓住機遇,處理好與美國的核心問題,達成長期合作的夥伴關係.為穩定世界格局和和平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