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与两岸关系的发展隐忧
作者:肖永国
中国国民党主席换届选举2009年7月26日结束,在这场毫无悬念的中国国民党未来党主席的“面子选举”中,马英九以28万5354票当选新任党主席,得票率为92.51%。在同一天,另外两件事情发生:
1、“台独”引以为骄傲的“体育政治化”的高雄世运会结束,民进党势必引发新一轮的鼓吹“台独”的宣传战;
2、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贾庆林一同出席了由海峡两岸艺术家共同组建的海峡和平交响乐团的首场演出,并捎来2005年“胡连会”达成的两岸五项和平愿景将成为马英九党纲的消息;
如果把这些事情做一个“政治串联”,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两岸现实和未来的政治展现。
一、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背景;
在以上的背景条件下,两岸执政党的政治家随即利用27日往来的“政党贺电”开展了一场政治舆论的主导攻势。通过该舆论宣传,两岸维护“和平发展”的政治力量希望实现六个方面的目标:
1、冲击“台独”利用高雄世运会操纵台湾政治舆论的势头;
2、把台湾政治舆论聚焦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关系上;
3、推高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政治意义;
4、延续两岸关系深化发展的政治氛围;
5、鼓舞马英九推进两岸关系的政治信心;
6、支持马英九落实“胡连会”的政党共识;
评估政治舆论宣传的胜负,最好的途径就是看“台湾新闻媒体的政治关注”、“台湾民众的讨论主题”及“台湾在野党的政治反馈”。如果从这三方面来考察,两岸政治舆论的宣传结果是成功的。通过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舆论宣传,在两岸政治精英的策动下,通过两岸新闻媒体的政治互动,两岸执政党对台湾政治和社会的舆论主导能力有了很大的政治提升。这才是两岸关系一年来最大的政治发展之一。
透过两岸的政治宣传,我们需要深度分析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影响。这就不得不提此次主导两岸政党舆论宣传战的政治推手: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张荣恭。
二、中国国民党核心政治人才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贡献;
熟悉两岸事务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国国民党内,始终存在坚持不同两岸政治观点的路线之争。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真正主张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代表人物非连战先生莫属。连战先生有三大核心幕僚,即“文胆”李建荣(连战先生的“笔杆子”)、“武胆”张荣恭(连战先生的“急先锋”)及“代言” 郑丽文(连战先生的“发言人”)。这三大核心幕僚,尽管遭遇了中国国民党的诸多政治变化,但是在近年来历次重大的两岸历史事件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张荣恭先生一年多来,面对不断调整变化的马英九执政当局,以其卓越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格局,为两岸关系的定位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政治贡献。
张荣恭,1950年1月1日出生,台北市人,1975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法学硕士辅仁大学法律系毕业,现任国民党政策委员会副执行长兼大陆事务部主任。历任“中央社”大陆新闻部编辑,“中央月刊”副总编辑,“中央社”大陆新闻部主任,辅仁大学讲师,“中央社”副总编辑,“中央社”执行副总编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大陆研究工作会主任、“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
张荣恭为世人称道的政治贡献就是:
1、政治穿针引线;
2004年12月下旬,在陈水扁当局及外界均分析两岸“春节包机”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张荣恭只身到北京,在与大陆方面沟通后,重燃两岸“春节包机”的希望,增加了国民党公开宣布介入推动包机的信心。2004年12月28日,张荣恭等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国民党推动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2005年1月9日,张荣恭再赴北京,就包机事宜与大陆方面及台商进行协商,会后正式启动了2005年春节包机业务。29日,两岸包机开始对飞,张荣恭特意赶赴广州欢送台商登机返乡。首战告捷后,4月18日,张荣恭等人赴北京,最终敲定了连战访问大陆的行程。之后的历史,两岸民众都已经知悉了。
2、共创两岸和平;
张荣恭早在1995年做“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时就建议建立两岸政治和社会的“和平缓冲区”,并率先提出“两岸经济繁荣带”的概念。这一概念为福建省政府采纳,二○○三年福建省政府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名称,其目标在运用福建与台湾的地缘特点,推动两地协作,建成一个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福建。福建省政府的建议获得中共中央认同,二○○五年的大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加载“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文字。2009年5月国务院以最快的速度规划和布局,正式决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
对台湾而言,可藉“海西区”为腹地,发挥优势,扩大市场,提升竞争力。“海西区”建设与马英九竞选政见中的两岸共同市场完全切合,实现了从台闽两地经济便捷的双向互动,获取稳妥的经验。愈为密切的台闽关系,愈有助于台海军事缓和化,为“台海和平区”创造条件。
3、两岸政治定位;
2008年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在台湾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的格局下,处于政治摇摆状态的马英九当局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让关心两岸发展的人们很忧虑。张荣恭敏锐的抓住马英九纪念“金门炮战”提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不能再重演内战”的政治机会,把中华民族和“内战观”结合论述,形成了马英九的两岸路线。特别在2009年4月日本分裂中国的政治势力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后,在张荣恭等精通两岸关系的政治精英的引导下,马英九坚持两岸关系的中华民族和“内战观”结合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台湾“宪法”确立两岸关系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对等的“特殊政治关系”。
马英九执政当局坚持的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与李登辉主张的“特殊国与国”或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划清了界限。马英九依循国民党一贯的政策纲领,务实定位两岸关系,从而恢复了两岸制度性协商,也恢复台美互信。而这种立场,不仅完全无损台湾尊严,两岸和解对话与“和平发展”的空间,也都豁然而开。
4、共谋两岸发展;
两岸分隔六十周年,在两岸政治精英总结一甲子波折起伏的经验后,在维持台海现状的基础上,持续“搁置争议,积累共识”。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一方面重建其过去提出的“两岸关系以经贸为主轴”的正确路线;另一方面开辟了透过两岸协商以拓展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以及降低两岸军事对峙的契机。恢复了两会领导人中断达十年的互动,实现两岸“三通”直航,兑现了马英九的“竞选”政见,受到台湾民意支持和国际舆论肯定。
张荣恭等人的政治坚持与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主张完全符合。马英九的“竞选”的两岸目标就是达成“两岸和平架构”、建立“经济合作机制”、透过两岸协商扩大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等。不仅如此,2008年12月底胡锦涛的六点讲话,作为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的指导纲领,已和马英九的政见形成善意互动。两岸在“马政见”与“胡六点”间,求同存异,稳健前进,建立两岸良性循环,强化两岸和平发展,合力振兴中华民族。这是两岸政治精英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除此之外,张荣恭等人的贡献还有很多,如坚持“国共平台”与“两会制度化协商”的分际等重大政治是非上,台湾政治精英的政治眼界也是堪称典范的。
诸如张荣恭一样“懂两岸关系”、“熟悉两岸事务”的台湾政治精英还有很多,基于篇幅,不一一赘言。正是在这些“懂两岸关系”、“熟悉两岸事务”的台湾真正政治精英的主导下,两岸关系一年来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三、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发展两岸关系的新格局;
实事求是地说,基于对台湾特定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认识,马英九的“民意”和“党意”的高支持度只会助长马英九当局对中国大陆不切实际的政治要求,对发展两岸关系及推进两岸政治协商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台湾当局要推动两岸关系及政治协商除了台湾岛内的民意支持外,更需要“两岸之外”的国际政治力量的支持。这就需要中国大陆在“做好大陆内治”、“优化台湾政治和社会结构”外,还需要打击“国际分裂势力”和发展“维护中国统一的国际政治力量”。
更准确地说,透过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舆论宣传,清晰地展现了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格局:“两岸执政党先行”→“工商业群体受益” →“台湾民间力量推动” →“政治和社会形态改变” →“两岸政治关系发展”。
1、“两岸执政党先行”就是通过两岸执政党合作形成发展两岸关系的动力和主导,牢牢把握维护统一的两岸政治力量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领导权;
2、“工商业群体受益”就是紧紧抓住两岸经贸文化的纽带,加强和巩固两岸关系的经贸文化基础,创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和潮流;
3、“台湾民间力量推动”就是利用台湾“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建立两岸持续深入的社会关系,改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仇视、对立和对抗的社会意识,建立客观、积极、善意的两岸社会关系;
4、“台湾政治和社会形态改变”就是通过两岸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创造两岸共同的利益和威胁,形成“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两个政治实体合作执政”、“一致对外的政治关系”、“开放发展的两岸和谐”的政治与社会格局。
5、“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是对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的两岸政治和社会结局,台湾执政当局通过两岸政治协商的方式做出的最后政治认同或确认。
由此可见,两岸之间即便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两岸维护统一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发挥“蚂蚁憾树”的精神,通过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填平两岸的鸿沟,那么,这“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就是发展两岸关系和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基本力量和方向。或许这不是发展两岸关系最聪明的方式,但是,这是最符合台湾实际、最有效的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战略。
四、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隐忧;
综上所述,对于马英九兼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站在发展两岸关系及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立场上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两岸最重要的事情是两件:
1、台当局必须延续和发展两岸共同制定的“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两岸政策;
2、台湾推进“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党政骨干人才必须保留、发展和壮大;
古语说“人亡政息”,就是强调,政治骨干人才对政治格局具有主导发展的作用。一旦发展两岸关系的人才流失了,即便两岸或中国大陆有多么“聪明”或“高明”的政策,也是于事无补的。然而,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或“杞人忧天”。
因为台湾主张“和平发展”的领军人物中,连战先生73岁,张荣恭先生59岁,其他骨干人才也都是50岁以上的年龄。台湾真正“懂两岸关系”、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的人才,后继堪忧。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当今台湾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才,都是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政治独化”的群体。这其中,能够有很深的“中国归宿”和“祖国大陆”情感的政治和社会群体,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目前两岸关系缓慢的发展速度而言,两岸能形成共同的历史和现实认同,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当前对两岸主张“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政治力量而言,最紧迫的问题是真正懂两岸关系的台湾中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锻炼和使用。这才是中长期台湾或两岸最急迫的政治问题。
总之,对“发展两岸关系”和“推进两岸政治协商”而言,只懂得“政治收割”的马英九先生并不可靠。越是在两岸大力吹捧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时候,真正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政党和民众越是应该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本质上,马英九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无论其本人是否兼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都无可避免的扮演着“过渡者”的历史角色。不仅如此,以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为标志,马英九在台湾政治和社会的认同度开始持续走“下坡路”。马英九为了挽回其政治形象,“凸显两岸政治分歧”、“设置两岸政治屏障”等方式就成为马英九最快捷的政治选择。其政治结果就是:“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成为马英九维护其“政治形象”的政治牺牲品。更有甚者,在两岸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两岸关系出现波折、翻覆或倒退都是有可能的。
在中国国民党内,同时存在马英九与连战这样的政治人物,这既是两岸中国人的幸运,也是两岸中国人的悲哀。
然而遗憾地是:马英九对这种“幸运”或“悲哀”,没有任何的民族感情。因为,事实上,马英九就是一个期待八年执政、能够“功留自己、债留子孙”的台湾小政客而已。
========================
附件:台湾《中央日报》:珍惜两岸和平发展期 http://www.xiexiebang.com.tw 2009-07-30 08:40:30
台湾《中央日报》评论:珍惜两岸和平发展期 http://www.xiexiebang.com.tw 2009-07-30 08:40:30
二○○五年四月国共平台建立以来,和平发展开始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到去年五月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即完全确立。这从中共给历任国民党主席的贺电中,清楚地展现出来。
中共首次发给李登辉的贺电中写道,「早日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这意谓着对李的过度期望,而在当时,李也确实常常鼓吹国家统一,如今看来,显然都不够务实。
本月二十七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祝贺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的电文中说:「由衷期望贵我两党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不断为 两岸同胞谋福祉,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和胡上次祝贺马首度当选国民党主席时说的,「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美好而努力」,主 轴一致,都是和平发展。此一情势必须加以珍惜。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现在还是民进党执政,台湾仍在「去中国化」及搞台独,两岸关系只会处在紧张状态,时时刻刻准备摊牌,绝对谈不上和平发展。而两岸一旦摊牌,其结果恰恰是台独份子所最恐惧的统一,而且还是武力统一。因此,国民党执政对台海局势的正面意义,不可言喻。
当然我们不能幼稚地认为,胡锦涛给马主席的贺电未像过去那样主张国家统一,是意味中共放弃统一的目标。但至少中共已经采取实态度来发展两岸关 系。马、胡两位领导人都认同中华民族,那就表示尽管存在两岸政治分歧,仍可透过搁置争议的方式,逐步化异聚同,此一过程即是和平发展期,这有利于提供两岸 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
第二篇: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简历
马英九简历
马英九是台湾最有影响的青年才俊,他以年轻、能才、英俊和极度有涵养而著称。他于1950年在香港出生,是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叫马鹤凌,早年曾当过蒋介石的侍卫官,后来在蒋经国的“救国团”下面任职,还当过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和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这一点来看,马英九的确是中国国民党的高干子弟。
但是马英九的成名成功,主要原因还在于他的个人人品质和才干。在台湾上完中学之后,他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又考入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并从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尽管学业优秀,成绩突出,马英九并不是一个书呆子。
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正值70年代大陆美台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哈佛,马英九积极参预了留美台湾学生主办的刊物“波士顿通讯。”这是一份与国民党关系很深的外省藉的留学生的刊物,政治性很强,很多目前有名的人物如关中、邵玉铭、丘宏达等都是“波士顿通讯”的活跃人物。
1981年,31岁的马英九回到台湾。当时蒋经国先生大量起用青年才俊,像马英九这样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年轻人自然成了重点提拔的对象。他很快就成了蒋经国的英文翻译,3年之后国民党要员陈履安调任,年仅34岁的马英九便补任陈履安留下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的高位,一下子成为台湾最年轻有为的政治家。
党部副秘书长主管国民党内政外交的具体事务,权力很大,马英九这样年轻的任命也反映了蒋经国先生不均一格降人才的风泛。从那之后,马英九一直轻云直上。蒋经国去世后,他的政治行情继续看涨。1988年,马英九的主要职务转移到大陆工作委员会,对促进两岸非官方民间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马英九年轻有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具有较深的政治涵养。他为人诚恳忠诚,温良恭俭让,正因为如此,他在台湾转为全面民主政治之后,成为国民党选举战中的红人。1994年,民进党的陈水扁选上国民党老巢台北市的市长,给国民党以巨大的振动。陈水扁执政四年,台北市政建设换然一新,成绩十分显著,但阿扁脾气爆燥,做事喜欢不问青红皂白。
国民党看中这一弱点,在1998年的市长大选中,推出脾气温和,能说会道的马英九参选,结果阿扁落选。马英九又成为台湾民主政治的红人,并连选市长成功。在2000和2004年的两次大选中,马英九位居要职,极进一个国民党员的义务,结果遭到不少非议。这次他参选国民党主席,将给马英九政治前途和国民党的未来添上新的光彩。
马英九已婚,妻子周美青,有两个女儿,上有三个姊姊、下有一个妹妹。
第三篇:马英九请辞国民党主席演讲稿
各位党内同志,面对这次选举前所未有的重大挫败,英九身为党主席,愿意负起最大责任。我对于职位绝不恋栈,我所真正在意的,是怎么做才能对国民党最好。国民党此刻应该冷静、沉着,团结合作,绝对不能怀忧丧志、自乱阵脚,在这关键时刻,我的思考,已经没有个人在内。
身为党主席,我要向所有支持者道歉,我有负于创党的先进们,也让大家失望了。我必须深刻地反躬自省。我会在明天的中常会宣布请辞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职务,并再次向所有党员及支持者诚挚地鞠躬道歉。
虽然我个人将在明天正式卸下党主席的职务,但对中国国民党而言,这不会是停顿,而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没有赢得这次战役,但我们不能失去理念和价值;我们输掉一场选举,但我们不能就因此输掉人民对国民党的信任。中国国民党会不会被打倒是由我们自己决定,如果我们能反省、能改革,我们就永远不会被打倒。
相信在座各位同志,都和我一样热爱这个党。打从2005年首次接任党主席以来,我就一直将“改革、团结”,当成最重要责任。因为改革国民党,不只是党内同志的殷切期待,更是绝大多数国人的共同期待。
虽然这些年来,我们完成许多改革,现在的国民党,早已与10十年前、20年前、甚至30年前的国民党完全不一样。但我们必须承认,人民对国民党的期待,比国民党改革的脚步还快;人民对国民党的失望,让我心中感到惭愧。
国民党虽然这次选举输了,但是我们坚信“国家”总路线没有输,朝向自由开放的改革路线也没有输。对于人民的声音,我们愿意谦卑聆听;对于未来的责任,我们一定勇敢承担。
在这关键时刻,交棒也是一种承担。就像我九年前第一次就任党主席时所说“没有荣华富贵可以享受,只有千斤重担必须承受”,这句话到今天为止,还是一样有效。
各位同志,120年前的国民党,发动推翻满清的革命,在成功前失败了10次。120年来,国民党遭遇过无数次失败,但从来未曾被失败所击倒,我们一次又一次重新站立起来。今天也是一样,就让我们秉持当年从政初衷,让改革从自己开始,就让今天的失败,成为我们迈向下一次成功的开始。
第四篇:马英九今日接任国民党主席
马英九今日接任国民党主席 吴伯雄去
向受关注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年10月17日03:15 中国新闻网
马英九在竞选总部向记者阐述参选理念,右为竞选总部总干事曾永权。中新社发董会峰 摄 资料图片
10月14日,吴伯雄出席国民党中央等举办的欢送茶会,接受由国民党秘书长詹春柏代表新主席当选人马英九致赠的瓷茶壶“海量”,感谢他的包容与大量。中新社发 黄少华 摄
中新网10月17日电(魏恒)中国国民党今天(17日)召开第十八次全党代表大会,马英九将正式接替吴伯雄兼任党主席。这是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的首次全代会,有分析认为,借着党中央组织结构“大洗牌”,国民党可能会变换风格,进入全新的“马英九时代”。
大会议程一览 定调改革与团结
国民党全代会定于台北县新庄体育馆举办,议程预计自上午9点开始至下午5点30分闭幕。大会首先进行国民党主席传承仪式,现任党主席吴伯雄与党主席当选人马英九进行交接。马英九宣誓就任国民党主席后,随即发表就任演说。
当天还将通过新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同意任命案,并表决国民党十大政策纲领草案,包括松绑开放,重振繁荣进步的台湾经济;创造双赢,开展互利互惠的两岸关系等。
此外,马英九将本次全代会定调为改革与团结,强调“改革才有未来,团结才有力量”,在全会后,将带着新任副主席召开记者会,表达党内团结的用意。
权力核心大洗牌 落实党产归零
自去年5月国民党上台后,执政当局始终处在党政运作摸索期。今年6月10日,马英九宣布参选党主席时表示,这不是为了扩张权力,而是为了善尽责任,推动更紧密党政合作。如今,马英九有机会创造出全新的决策模式。
据台湾媒体报道,当局“行政院正副院长”吴敦义、朱立伦确定不续任副主席,政务系统陆续退出党部,仅保留五席指定中常委。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仍将是排名第一的副主席,其余包括林丰正、“立委”蒋孝严、“立法院副院长”曾永权、党秘书长詹春柏、嘉义市长黄敏惠等人续任,副主席团人数缩编。
《联合报》观察认为,如此将确立“强政、弱党”的趋势,暂时没有代理人之争,有助于行政团队拼政绩,也有助于马英九巩固党权,有效推动党务革新,摆脱传统派系包袱。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李建荣日前表示,马英九接任党主席后,将组成项目小组,深入检讨党职选举的制度与风纪问题。
马英九还将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党产归零”理念,未来国民党不再经营事业,党务费用甚至选举支出,将全数依赖募款所得。党营事业中央投资公司确定限期出售,所得扣除党工年资结算、退职金后,部分将捐赠公益团体。
吴伯雄可望获聘荣誉主席
吴伯雄卸下党主席职务,其去向也备受各界关注。他说,自己卸任后将担任国民党的志工。但据媒体报道,吴确定不会裸退,马英九可望增聘其担任荣誉主席,继续肩负推动国共论坛等重责大任。国民党秘书长詹春柏对此颇为低调,他对媒体说,马英九会继续借重吴伯雄,将赋予荣誉职,最后头衔仍待全代会正式宣布。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谢郁研究员评价说,吴伯雄主席是在当年马英九深陷特别费风暴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却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谓“功德圆满”:不仅把马英九送上了台湾领导人的宝座,还带领国民党在时隔八年之后实现了完全执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岸关系方面,吴伯雄责无旁贷的挑起了国共平台的重责大任,在任内多次访问大陆,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回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是劳苦功高。
澳门《新华澳报》16日评论文章认为,本来在马英九决定兼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后,人们曾憧憬他以党主席身份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胡马会”,谛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崭新一页。但似乎马英九争取连任的包袱沉重,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前,他都难以踏出访问大陆的一步。因此,马英九以礼请吴伯雄继续为国共平台服务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应是较为适妥的办法。
马英九机遇和风险并存
谢郁指出,兼任党主席对于想实现“党政同步”理想的马英九来说无疑是机遇和风险并存。一方面,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对于马英九更好的掌控台湾局势,推行自己的理念;而另一方面,更大的权力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马英九身边少了国民党中央这个防火墙和隔离带,一旦在党政方面出现问题,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自己。
带领国民党打好年底的县市长选举时无疑是马英九当务之急。谢郁认为,从目前的党内外局势来看,国民党方面并不乐观,马英九的光环不再、施政政绩又不能得到太多民众认同,在部分县市还出现了分裂、内斗的情况,想要保住14席的县市长位置,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在两岸关系方面,自去年5月20日以来,恢复中断九年之久的制度化协商,先后达成九个协议一项共同声明,三通全面实现。马英九执政团队在两岸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引来岛内外高度赞誉。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院长刘红曾乐观预判,马任党主席后会继续促进两岸关系前进,因为民意要求这样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潮流,很难想象这些事情会停下来。
不过今年历经一系列“天灾人祸”,马英九执政满意度有所下滑,两岸关系也一度受到干扰。年底,台中市将迎来第四次“陈江会”,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协商进程备受关注。再放眼未来几年,国民党在“马英九时代”能否最终扫清阴霾,摆脱藩篱,为台湾岛内乃至两岸和平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仍需拭目以待。
第五篇: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难得的历史机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希望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各方面持续改善和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2 摘要:
今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关键词:和平发展 增强互信 加强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今年,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同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加紧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两岸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享。
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的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加强大。
第三,“台独”势力在进一步扩张的动能下降,岛内“法理台独”的社会基础收到遏制和削弱,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有压力增大。
第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第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大幅改善了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岸、国内和国际环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
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干扰,以及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能低估。美国、日本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最主要的国际因素。美国虽在多种场合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对两岸经济、文教等事务性、民间性、经济性交流干涉较少,但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阻挠两岸举行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强化美台军事关系、提升对台沟通层级、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为杠杆,甚至赤裸裸地要求台当局将两岸协商的情节和深度“充分告知美国”,不断给马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控制、遏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速度,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第二,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台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虽然岛内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对两岸统一的主张并不积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旦牵涉到统一议题、认同议题,岛内民众在“台独”势力的误导下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迫使台当局调整两岸政策。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争取台湾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淡化台湾主体意识中与中国认同相对抗的成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岸两会协商在攸关共同利益较容易的部分逐步达成协议后,将进入利益冲突较大的“困难”领域,矛盾纷争可能越来越多。经济、民生议题的协商完成后,将逐步走向复杂敏感的“政治、军事”领域,两会协商谈判的难度更大。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注重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两岸关系停滞甚至逆转,必须增强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第一,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聚同化异,以耐心与智慧来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社会、文教交流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众情感,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站在全民族发展高度解决两岸关系问题
我们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作出积极努力,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一,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
第二,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两岸关系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未来的道路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拓。两岸各界应该扩大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我们希望台湾各界同胞以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作为,最广泛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同大陆同胞一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把两岸关系前途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三,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目前,两岸正在积极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两岸只有深化经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我们会充分考虑两岸经济规模和市场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切实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基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让两岸同胞看到这的确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好协议。
第四,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今天,经过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目标。两岸中国人不仅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抚平历史创伤,更应当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