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的论文

时间:2019-05-15 05:3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歌剧欣赏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歌剧欣赏的论文》。

第一篇: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

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前来送行同时为了瞻仰他们精神领袖最后的遗容的恸哭着的人民,每一个地方都摆放着她高贵的遗像和那张自信的笑容。而另一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葬礼,人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闯进来的,为死者献上了鲜花,轻轻的亲吻死者的额头,被粗暴的拒绝在父亲葬礼教堂的门外,因为她是父亲和下等女人生下来的私生子!只配远远的看着父亲的灵车离去,“肮脏的东西”不容许靠近家族的荣誉!

艾薇塔,这位传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在那个时代,为此她付出许多代价。在她年仅十五岁时,就跟一个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头成了一名舞女。但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穷人的旗手”,也被富人们称为“不择手段的女人”。人们忘不了她对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其悲剧性的早逝(年仅33岁),令人惋惜。她曾哀感“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的缅怀是很深的,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如果她处的时代是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象她一样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而做不愿做的事,而能选择她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整个曲调宛如调情,狡黠魅惑,而且,萨克斯管真是性感入骨的一种乐器啊。的确适合被称为“冷音乐”和“最佳调情音乐”。

这首歌是影片《贝隆夫人》的插曲,写的是麦当娜饰演的伊娃在宴会邂逅贝隆,以身相许。在一次慈善晚会上,Eva邂逅了炙手可热的胡安.贝隆上校。Eva 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极尽所能,向他表白。这一段,堪称女性调情的典范……

电影旋律Goodnight And Thank You 情侣不过是互相利用,大家都一样,非常写实。这时候,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所饰演的“Che”又出场了。此时他似乎是Evita的合作者,不,应该说他就是一个局外人、旁观者。和我所观赏过的音乐剧节选可以说是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情况下,他的一切置身事外,在最初的几分钟留有的精彩的神秘感之后,随之揭破。他穿起了EVITA所有的故事,是他用冷静的思考冷酷的语言揭穿了EVITA行为背后的一个个深意。他随着EVITA的走动,和EVITA在同样的生活中生活,EVITA让一个又一个男人沉醉,他便点醒着一个又一个失落的男人,故事在他的预言中进行,EVITA在他的猜测中变化。

这个局外人处处展示着EVITA世界呈现出的另一面。他和EVITA只有两场对手戏,一场在EVITA把没有利用价值的男人推来之后,她唱着绝情的再见,他唱着让男人顿悟的深意,然后两个人挑衅的对视,满脸的不屑一顾唱出所有人间的一种“真爱”的根本----也是EVITA生存的根本:古往今来的男女 不分男女 都是在互相欺骗 实在显而易见 都是希望对方 给予种种方便 别怪他们无情无义 你何尝不是?”

New Argentina 1944年1月22日的宴会上,Evita和Peron相遇了,Peron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将老百姓的穷困与富人的奢侈做对比。气宇轩昂的仪表、打动人心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Evita,Peron“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更是令Evita全身心地崇拜。

Eva为贝隆的风度所吸引,贝隆也倾倒于Eva的美貌和风华。Madonna的低吟“Yes, oh yes”,性感华丽。Eva反复吟唱:“I'm not talking of a hurried night…… That's not the reason that I caught your eye Which has to imply I'd be good for you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明目张胆的引诱着Peron上校。但是,上校似乎还是很有定力,仿佛无法招架Eva的迷人外表,只是微微耸肩.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我令人惊奇的适合你,你是否懂我的心呢? 终于到了家中,贝隆可以褪下君子的外表,可以毫无顾忌地意乱情。他们跳着煽情的双人舞,同时贝隆也唱出了他的回应:“You enthrall me!…I would be good for you too.”这一段男女主角相互表达情爱或者政治筹码的歌曲,温柔而缓慢,萨克斯风撩动心弦,低回浅唱,恋人的心,你知我知。也许只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利用,等价交易,但又如何?!Eva的绝代魅力,真正发挥其走上巅峰的作用。

就算他们两人真的只是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权衡利益和性吸引。就算Evita的确是想要攀上高枝,但是她直言自己的野心和欲望,反而令人觉得纯真,有点为她叹息的感觉。Peron是军人,政要,光靠手段不够,有柔软的evita对事业肯定有帮助,而美艳的evita也很对他胃口。于是,最终他们达成共识了,be good for both of them!let's go to bed~ 他们获得了双赢。

但是EVITA还是一病不起,从贝隆的眼神儿中,看不到真正的关爱,他说:Eva, you are dying.谁知道这后面的内容到底是什么?!EVITA用无奈而又哀伤的目光看着他,问起了那句话:So what happens now? Where am I going to? 贝隆不经意的露出了冷漠的目光:Don't ask anymore。而当初第一个妻子被风光无限的EVITA撵走的时候,说出的是一样的问题和得到的是一样的答案。终于理解得EVITA所唱的最后的爱之歌的名字竟然是:You Must Love Me.一个Must揭示了一切。

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是多么的心酸和不易啊,为了自己的目标,她倾其一生去追逐,最后虽然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但是我觉得高处不胜寒,得到了很多,失去的也不少,虽然我们再也没有和她相似的社会机遇,只要我们付出自己努力,终会获得幸运之神的青睐,成就自己的别样人生。

第二篇:歌剧欣赏

歌剧欣赏

——浅析歌剧

歌剧是一门集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艺术和音乐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包括轻歌剧、喜歌剧和正歌剧。

歌剧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成长充满了高贵、华丽的气息、场面的宏伟、史诗性的咏唱、钻石般的人声,变化绚丽。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与发展无疑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辛亥革命以后,尤其在1930年代,也有把中国宋、元以来的戏曲,称为歌剧或旧歌剧的。

这个学期的课程,我们欣赏了《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江姐》这四部歌剧,既有西洋歌剧,又有中国的歌剧,还有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西洋歌剧。这四部歌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卡门》。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歌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也是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它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卡门》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它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是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带有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

通过这学期歌剧欣赏课的学习,让我对歌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西洋歌剧《茶花女》与中国歌剧《江姐》相比较,展现出了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的不同于相同。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音乐虽然同属音乐范畴, 但是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艺术样式。

《茶花女》的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威尔第应用对比手法,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江姐》既以戏剧为主、符合我国的传统欣赏习惯,又借鉴了西洋古典歌剧的创作手法、强烈表现了歌剧以音乐感人的艺术魅力;既渲染了剧中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又给人以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同时,歌剧中的咏叹调既紧密结合剧情,又充分发挥了抒情性的戏剧功能。

生成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

《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西洋歌剧与西方其他戏剧形式应该说同源异流,其产生渊源于相同的文化大背景。在西方戏剧表现中,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是一种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是与再现性、模仿性的西方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音乐体制不同,中国歌剧体制是以简代繁、以一总万的“ 一曲多用”制;而西洋歌剧音乐则是流动多变、以繁呈丰的“ 多曲多用”的体制。“一曲多用”与“ 多曲多用”的中西音乐的不同体制, 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与不同的文化精神及其创作原则。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写意, 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写实中国强调以少胜多, 强调传神, 西方注重以多映多, 注重逼真中国主张中正平和、天人合一, 西方注重个性自由、突破掘进中国倡导抒情言志, 西方注重再现写实。

器乐艺术不同,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器乐种类的不同,主奏乐器不同,指挥不同,伴奏方式不同,艺术功能不同。中国歌剧的主要艺术功能更强调服从服务于剧目的主题、人物、环境、气氛、情感、情绪、风格等;西洋歌剧乐队的艺术功能则更突出作曲家的音乐色彩与艺术风格。

体裁不同,西洋歌剧体裁流派,多为正歌剧,歌唱芭蕾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音乐剧,古典主义歌剧,浪漫主义歌剧,民族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印象主义歌剧,表现主义歌剧等。中国歌剧体裁,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二者的区别都可以追溯为“民族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与欣赏西洋歌剧的精华时,必须充分重视中国歌剧民族性的优长和精华,将其作为本体美学特征,不断发扬光大,为繁荣发展中国的民族戏曲艺术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歌剧特有的人声与器乐的超完美结合,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相信歌剧将会在更多欣赏者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完善,音乐家为我们留下的歌剧艺术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歌剧欣赏

歌剧欣赏

《茶花女》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Alexander Dumas)的戏剧「茶花女」(La Dame

aux Camellias)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ol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法语: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和加拿大联合制作的一部音乐剧,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剧中的音乐为意大利作曲家理查德·柯强特(Riccardo Cocciante)所作,歌词为法国词作家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所作。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在其后的几年里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记录,他们还在世界许多国家巡演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瑞士的日内瓦、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黎巴嫩的里本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曾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奖”、“最佳曲目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唱片奖”、“最佳演出奖”、“最佳圣堂歌曲奖”、“最佳导演奖”。在莫那哥获得了“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共售出唱片近700万张、录象带100余万、DVD近20万、剧中歌曲单张唱片300余万。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他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老少皆知的经典世界名著,它讲述了15世纪末变动不安的年代中一个描绘人性善恶贪婪与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它也是一个理想的音乐剧素材。

法裔加拿大人卢可。普拉蒙顿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联手花费巨资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也成就了这一世界文明的音乐剧。

该剧1998年在巴黎连演126场,五十万门票全数售罄,并迅速以其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和视听上的极高水准,振荡了整个欧洲艺术界。其音乐原声唱片销售达700万张,剧中的单曲“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巴黎圣母院》剧在基本音乐结构中纳入了大量流行音乐因子,迥异于一般传统音乐剧,强调古典美声的取向,在摇滚乐的包装之下,强烈的旋律性令人百听不厌,再加上几位主要演员别具风格的声音表现,更使人难以忘怀;在演员用歌声诠释内心感受的同时,编导也给舞者提供了相当自由的发挥空间,舞者将抽像的情感已具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堪称一流的灯光道具制作效果也将带给观众强烈震撼。

《猫》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T·S·艾略特(T.S.Eliot)的诗集 《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音乐歌舞剧。自从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讫今以来最著名的歌舞剧之一。其中一曲“记忆”,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目前,《猫》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头连续公演最长的舞台剧。

《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每周8场,星期一休息,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岁生日时,在同一个剧场落幕。《猫》在美国演出时间相加总长为16年零2个月,仅这一出戏在全球演出的总收入就超过了20亿美元,到2000年6月该剧正式宣布停演时,已在全球演出了6000多场。该剧创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36位出场演员各有各的绝活,片中的老猫格里泽贝拉由大家熟悉的依莲娜·佩吉扮演,她被一些媒体称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

《猫》中的角色:“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迷人猫”,剧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剧舞会高潮时她是领舞者,在青蓝色调的光线下,惟有她的红色皮毛洋溢着温暖;“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还有“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怎么好看怎么编,没有框框,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猫》的舞台也极精彩。它的设计概念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观众可以从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个垃圾场,上面堆放着1500多个牙膏皮、碎碟子、坏信用卡、可乐罐、废弃的汽车等等各式垃圾,全部都按照猫眼中的尺寸放大。台上还有一座重达5吨的天桥,供猫儿上下戏耍,演出时桥下有三个工作人员躲在里面控制烟雾、灯光、变出“魔术猫”。《猫》的服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

《托斯卡》

.普契尼创作的歌剧。3幕。作于1900年,同年在罗马首演。剧本由贾可萨和伊利卡根据萨尔多的戏剧改编。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注意音乐的感情渲染和戏剧性效果,全剧始终强调声乐的重要性,有许多精彩唱段。例如第二幕托斯卡的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情。第三幕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很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普契尼的歌剧继承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传统,题材大都取自现实生活,反映普通人的遭遇,特别突出深受生活煎熬、具有辛酸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他的创作继承和发扬意大利歌剧注重歌唱性曲调的传统,同时吸取了19世纪以来欧洲歌剧和交响音乐创作的新成果。他的歌剧既抒情又富于戏剧性;声乐演唱综合歌唱性和朗诵性音调,突破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在牢固确立声乐主导地位的同时,注意发挥管线乐队的表现力,使嗓音和管弦乐队织体水乳交融,推进了20世纪歌剧艺术的发展。《托斯卡》是普契尼最着名的三部歌剧之一,本文拟通过对本剧中两首马里奥·卡瓦拉多西的两首咏叹调进行分析,分析其艺术特色,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托斯卡》中男高音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和演唱要求。

咏叹调一般出现在歌剧情节发展的重要时刻,主要表现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以此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戏剧发展的氛围。咏叹调虽然并不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却是歌剧中最富艺术感染力的唱段,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旋律性。在《托斯卡》这部歌剧中,大部分的咏叹调是戏剧性的,这对展现剧情的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都具有突出的作用。

马里奥·卡瓦拉多西是歌剧《托斯卡》中的男主角,歌剧叙述了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爱国志士而被忠于爱情的歌唱家托斯卡误解,最后两人双双死去的故事。整部歌剧中卡瓦拉多西有两首咏叹调,普契尼在烘托紧张气氛的基础上,利用脚本中所提供的一切抒情因素,竭力去渲染人物的感情色彩,突出了声乐的重要性,发挥了男高音的独特魅力。

《奇妙的和谐》是歌剧《托斯卡》第一幕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演唱的一首咏叹调。这部歌剧没有序曲,只有三小节的三个和弦的最强音,用来表现警长斯卡尔皮亚狡猾而固执的性格,便立即拉开了第一幕。

卡瓦拉多西在教堂里画着一幅圣女玛丽·马格达伦的神像,他热恋的女友托斯卡动人的身影一直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的一面作画,一面浮想联翩,他的遐想就像大海的波涛撞击着他的心灵,突然他发现他心爱的托斯卡的倩影在他的画布上油然而生,这个惊奇的发现使他激动不已,他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奇妙的和谐》这首咏叹调。

此曲旋律优美动听,是简单的三段体结构。第一段的前两句旋律平稳谐和,表现了他那惊奇的发现,使他发出了轻轻的而激动的赞叹声。从第三句开始直到第一段结尾,旋律上运用了连续大跳的手法,表现了卡瓦拉多西对画布上的托斯卡的赞美,唱出了他心中的爱情,唱出了他内心的激动和爱的美好。第二段为3/4拍,共计四小节,像是在自言自语,赞美艺术的神奇。第三段又回到6/8拍,再现了第一段的旋律,接着使音程展开,把旋律推向高潮,展示了在卡瓦拉多西的心中蕴藏着对托斯卡一样的爱情。《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费加罗的婚礼》(K.492)是宫廷诗人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喜剧作家皮埃尔·奥古斯丁·卡龙·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博马舍共写过三部以西班牙为背景的喜剧,剧中的人物都相同。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创作于1732-1739年。《费加罗的婚礼》(又名《狂欢的一天》)于1778年首演。作品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暴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同时也反映出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富有时代气息,风格明快幽默,情节曲折生动,以嬉笑怒骂的语言,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而在这三部剧作中,前两部被谱成了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并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创作。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介绍,建议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因为这两个故事是相互有关联的。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了

《费加罗的婚礼》剧照(11张)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假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初夜权”。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斗一斗。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鲁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利奥,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由于此剧题材敏感,上演期间国内的贵族大为愤慨,皇帝个人虽然很欣赏这部作品,但迫于压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删改内容。德语版本于1790年在柏林上演。

《费加罗的婚礼[1]》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中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创作于1786年的这部歌剧,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第四篇:歌剧与歌曲欣赏 期末论文

歌剧与歌曲欣赏 期末论文

13级数学系

马东发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自认为在音乐欣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放过一些意大利喜歌剧,所以相对于后半学期介绍的音乐剧,我更钟情于古典歌剧。这一次的论文撰写,我将主要写对歌剧的理解与欣赏。

歌剧

一.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而在课上我们学习到了,一次成功的歌剧演出,不仅仅需要好剧本,优秀的男女高中低音表演家,更需要有一支热情洋溢,表现力强的交响乐团。交响乐团通常由弦乐、管乐、打击乐三大声部组成,乐器构成

弓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等 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低音大管等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中音号、大号等 打击乐器:定音鼓、小鼓、大鼓等

二.歌剧由通常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而宣叙调不带旋律结构的演唱部分,通常用于交代剧情;咏叹调通常用于表达角色感情,带旋律结构的唱段。

三.这个学期我们接触了许多歌剧大家,意大利的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德国的瓦格纳,格鲁克,法国的比才,奥地利的莫扎特

这些大师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莫扎特和罗西尼,主要是出于对意大利喜歌剧的喜爱,而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费加罗的婚礼》以及《塞维利亚理发师》

这两部歌剧可以看做是上下篇,《塞维利亚理发师》在前《费加罗的婚礼》在后,其中的主要人物也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有心灵手巧,才思敏捷,乐于助人同时又热爱金钱,为了财富可以去做任何事情的主人公费加罗,有美丽、纯洁、善良的姑娘罗西娜,但是其中的阿尔马维瓦伯爵就是一个发生了变化的人物,在《塞维利亚理发师》中,他是一个风流的,有才的,痴情的年轻伯爵,对于爱情有着美好的幻想,对罗西娜也有着执着的追求,可是在《费加罗的婚礼》里,他却变成了一个自私,诡计多端,好女色的堕落贵族,就起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尔马维瓦伯爵渐渐丢失了年轻时的纯真,善良,而是被奢靡的生活所腐化。二是剧情发展的需要。三是两位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尽相同,生活背景与阅历也不同,看法自然也不一样,可惜我没能去看一看原著,否则肯定感悟更深。

四,当然其他的歌剧作家也非常伟大,尤其是威尔第,他创作的《弄臣》,《茶花女》,《奥赛罗》、《阿伊达》都可谓是传世之作,特别是课上放过的《弄臣》,悲惨而又荒诞的爱情故事,奢靡而冷漠的上层社会,还有作为一个谄媚而深深爱着自己女儿吉尔达的小人父亲里哥莱托,还有很多很多非常棒的作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结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于歌剧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自己上网听了一些喜欢的歌剧的各种版本,并且我还报了上午的古典音乐欣赏,自我感觉还是有所进步,在同济这种理工科为主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自觉加强人文艺术方面的鉴赏能力,做一个并不呆板的理工男生,而在欣赏一幕幕精彩的歌剧的同时,也是在经历着戏中人物曲折而富有戏剧性的人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歌剧能告诉我们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也就像在《费加罗的婚礼》与《塞维利亚理发师》中伯爵的不同形象一样,这不仅仅是歌剧剧本的需要,更是时代的体现。任何戏剧作品,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优秀的戏剧作品当之无愧会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塞维利亚理发师》是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诞生的,所以其中的伯爵与莫扎特笔下的形象大不相同。

所以我认为欣赏歌剧有三益1.愉悦身心,放松心情2.体验人生,增加阅历3.了解背景,感悟时代。

第五篇:茶花女歌剧欣赏

茶花女歌剧欣赏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Alexandre Dumas)的戏剧「茶花女」(La Dameaux Camelias)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

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出场人物:

薇奥列塔(茶花女,女高音)

阿尔弗莱德(薇奥列塔的情人,男高音)

亚芒(阿尔弗莱德的父亲,男中音)

弗洛拉(薇奥列塔的女友,女高音)

加斯东子爵(阿尔弗莱德的好友,男高音)

杜弗男爵(阿尔弗莱德的情敌,男低音)

阿尼娜(薇奥列塔的女仆,女高音)

格伦威尔医生(男低音)

此外还有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下载歌剧欣赏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歌剧欣赏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歌剧 论文

    歌剧《猫》 姓名:赵策 学号:120081303436 班级:08传媒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无与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

    音乐剧欣赏论文--歌剧魅影(共五则)

    一个学期的结束了,我觉得获益匪浅.整个学期里,我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像……但最令我印象深刻,久久回想,陷入深思的还是韦伯笔下的.是韦伯杰出的作品,更是世界四大音乐剧......

    歌剧魅影观后感欣赏

    时值1870年,在歌剧院的地下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被众人称之为“魅影”。幼年丧父的小克莉丝汀·戴伊被吉里夫人带到歌剧院接受舞蹈训练......

    图兰朵歌剧欣赏(推荐)

    《图兰朵》歌剧赏析 欣赏了歌剧《图兰朵》后,搜索了些歌剧的相关知识,以及《图兰朵》的故事背景和资料后,了解了歌剧是西欧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文学、戏剧、音乐、美......

    歌剧论文(5篇)

    歌剧《卡门》观后感可能是因为张艺谋的原因,我对歌剧《图兰朵》一直充满好奇,很希望能有机会欣赏一下,所以这学期我选修了《歌剧名作欣赏》这门课。在课上我们观看了《费加罗的......

    歌剧魅影论文

    《歌剧魅影》的鉴赏 《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是根据法国作家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改编的。 这幕歌剧,讲述一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一个卡......

    歌剧论文5篇

    领略歌剧魅力 传承歌剧文化 ------《歌剧鉴赏》论文 马玉洁 法学6班11060618 摘要 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它独特的美丽和美学意义。徜徉在歌剧的世界,我们的境界在无形......

    浅谈欣赏《中外歌剧》感想

    浅谈欣赏《中外歌剧》感想 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甚至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在上高中之前,我一直都只知道流行歌曲。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朋友弹钢琴。虽然那次她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