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的自我成长之关系构建
父母的自我成长之关系构建
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之中,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会受到他人以及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同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也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父母自我成长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能够越来越认识自己,关爱自己,完善自己,还在于更有能力去体察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构建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无疑是我们最优先要面对的最重要关系。所谓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定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依据主体为标准,一般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夫妻关系先于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为先。很多夫妻,有了孩子后,夫妻关系就会让位于亲子关系,整个家庭就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而健康的家庭关系,恰恰应该是以夫妻关系为第一位。一方面,真正与我们朝夕相处、陪我们走完这一生的,是我们的伴侣,而不是孩子。另一方面,和谐的夫妻关系,也是孩子安全感和健康成长的保障,而父母一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除了自身的榜样示范外,和另一方的尊重和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这么说,不是做父母的自私,恰恰相反,是我们深深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爱孩子就尽早给他们自由,帮他们独立,成就孩子最好的自己。而父母没有节制的爱,往往就会成为控制。懂得放手,才是真正的无私。
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无条件的接纳为基础。
接纳,意味着我们承认人生的局限,不苛求任何人是完美的,包括我们的伴侣。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认同对方,但尊重彼此的观念、性情和习惯。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推卸责任。爱一个人,并不是要改变他、操控他的人生,要求他必须爱我们、理解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和情绪负责。真正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爱的本质,其实是为了另一个人,而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每个人生命中的第一份关系,因为是不能拒绝、选择、替代的,所以亲子关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双方都必须无条件接纳。而亲子关系的另一个特点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而其他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无论父母多么爱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能力陪他走完他人生的下半程,所以我们真正的爱孩子,是帮孩子建立起他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而不是我们做父母的尽力去照顾他、保护他、替代他。前者是增加孩子的力量,而后者是削弱孩子的力量。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首先要能积极地和孩子建立起生命的连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高质量的陪伴,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父母要努力跨过自己和孩子间的年龄跨度,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尊重孩子生长发育方面的共性规律和天赋秉性方面的个性差异,相信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成就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
处理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毋庸置疑,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面临和处理各种关系,如家乡里的同乡关系、学校里的同学关系、行业里的同行关系、单位里的同事关系、周围的朋友关系。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经常、最密切、最基本的关系。除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年轻的爸爸妈妈,还需要面对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和自己父母的关系。
常看到一些人做了爸爸妈妈后,依然记恨自己父母对自己幼时无意的伤害,抱怨父母今天帮我们带孩子的不尽完美。然而,对自己父母的不接纳,本质是不能接纳自己的童年。而一个否定自己历史,忘记自己来路的人,会失去资格感、力量感,缺乏创造美好未来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我们也没权利和能力要求父母为了帮我们带孩子而去做出改变,他们有自己多年形成的性情、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给予接纳和尊重。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和影响力,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环境,而环境变了,他人也自然就会变,因为关系都是互动的。
关系先于教育
在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当父母的关爱首先能够获得孩子的接纳和认同,父母的教诲才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教育也就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当我们习惯了对孩子呵斥、打骂,或夫妻间时常争吵、冷战,那紧张的家庭关系和氛围,就会剥夺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对父母的信赖,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在开始前就已注定要失败了。而当我们立足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享受彼此陪伴的乐趣,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天天琢磨如何去管教和改变孩子时,反而越发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赖,孩子也自然愿意追随和学习父母。
关系包含教育
不是只有要求孩子正襟危坐,对其谆谆教导才是教育,父母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中所秉持的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乃至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教育。例如,男孩通常会把爸爸作为榜样来发展自己的男性特征,不断承担责任,走向成熟。女孩则会从爸爸对待家庭、妻子和自己的过程中去判断一个男人该如何对待女人,对待孩子,从而形成自己的恋爱和婚姻观,发展自己与男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我们看到成年后很多男孩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对婚姻没信心,往往和孩子童年时父母关系失和或父爱缺失有关。
家庭关系的构建中,夫妻之间,年轻父母和老人之间,如何面对孩子教育中的分歧,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想各方能保持开放的心态,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认识到分歧是必然的,学会彼此包容和尊重,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完全一致,岂不是每个人完全没有自我?相对于孩子,真实而不完美的父母,比完美但不真实的父母更值得信赖。所以说,分歧不是问题,如何面对分歧,才是问题。只要秉持关系优先的原则,处理好分歧,正好给孩子展示如何坚持自我,有效表达和沟通,尊重多元、学会妥协和达成目标的示范。这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本期结语
每个人都是通过感受、理解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理解这个世界的。我们眼里所能见到的,往往都是我们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我们生活中所构建的各种人际关系,回归到根本上,都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所以,构建起良好的家庭关系,既是父母拥有独立人格的重要标志,也是父母不断自我成长的主要目的。
王人平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者和儿童心理研究者,其作为2012年中国教育年度盛典特邀嘉宾和新浪教育2012年度中国榜样家长奖项获得者,在新浪微博上拥有30万家长粉丝,其自称“非专家、非机构、只是一名普通的父亲”。他的独特育儿理念和育儿经验被广大家长们广泛关注,帮助数万个困惑的父母找到了爱孩子的正确方式。
在讲座开始前,教室里就已座无虚席。王老师以近期社会热点事件:研究生对室友投毒、13岁女儿妒忌同学杀害后肢解、温州乐清“狼爸”体罚女儿致死案、以及一系列离家出走、自残、自杀、伤人、杀人的案件引出了当今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当今家庭教育往往要求孩子的成才、成功,要求孩子处处比人强,却忽略了孩子的生活是否幸福,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从而会导致孩子存在感、安全感、价值感的缺失,使孩子时常生活在被遗弃的恐惧中,这也是孩子们出现各种极端事件的原因。王老师对什么是好的教育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好的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光辉的一面放大,而不是放大其动物性。而好的教育方式则是唤醒和影响孩子,而不是去塑造孩子。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王老师提出了他对家庭教育核心理念的理解:自我管理和人文关怀。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对自己目标、情绪、欲望和言行的管理。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对人性的肯定。王老师诙谐的说,其实人文关怀就是“拿孩子当人看”这简简单单的一点。尊重孩子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唯一性。有了这份人为关怀做基础,至少能保证父母不会用胡萝卜加大棒的驯兽的方式去育儿。王老师说:“当今很多家长自己不成长,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期待用自己老套的方法在孩子的一生成长中都起作用。”王老师以自己的从商经验和育儿经验总结自我管理,并引用冯仑的《野蛮成长》一书谈自己对自我管理的深刻体验,并将自己独到的管理经验引入家庭教育中,提出家庭教育应立足领导力而非管理能力。所谓领导力是唤醒别人的力量,而管理能力是试图控制别人。他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应该去控制孩子,而应唤醒孩子的创造力和本能的东西。
家庭教育的三要素:榜样、关系、环境
王老师总结,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就是榜样、关系和环境。父母自己的言行不一,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又希望孩子可以做到是不现实的,只有父母言行一致做好榜样才能够更好的影响孩子。而关系对家庭的影响则至关重要,其指出,关系应重于教育、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好的家庭关系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而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当今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往往给孩子创造一个犯错误的环境却还责备孩子没有自制力。王老师幽默的说:“你总不能把羊放在狼群中然后告诉狼不要吃羊吧!” 父母自我成长的五个要素
接着,王老师提出,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自我成长。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中,有五个要素必不可少,一是自我觉知,即发现“我”的重要性,“我”是一切的根源;二是自我接纳,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扬长避短,接受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把能量用于建设性的改进和成长,而不是消耗在自我否定和对抗中;三是自我完善,即学习和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学会情绪管理、亲子沟通等需要提高的方方面面;四是独立思考,即不要盲从书籍、专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经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力量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同时也给孩子一个示范,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五是知行合一,即将所知所学付诸实践。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家庭教育方程式,他认为,家庭教育的成果是用心程度、方式方法、理念和思维方式三者相乘得到的。如果说用心程度和方式方法可以在0至100取值的话,那么理念和思维方式就是在-100和100间取值,由此可见,好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如果方向错了,父母越是用心、越是方法多,离我们最初的教育目标越远,对孩子的伤害也就越大。好的家庭关系是等边三角形,父亲、母亲一边更短。
王老师用清晰易懂的图像向大家展示了常见的亲子关系形态,并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最好的家庭关系?他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父亲给予孩子力量,母亲给予孩子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说夫妻关系更近,不是说孩子不重要,而是说我们要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爱孩子就尽早给他们自由,帮他们独立,成就他自己的人生。
此外,王老师还就亲子关系中父亲、母亲的角色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方面,王老师认为,父母应该跟孩子建立联接,并在生活中陪伴、尊重孩子,并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但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对孩子心怀敬畏,从而成就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最后,王老师对亲子关系中如何建立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价值感及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情绪管理和沟通中的回应方式都提出了自己的中肯又充满智慧的建议。
第二篇:【亲子教育】父母的自我成长之自我反省
【亲子教育】父母的自我成长之自我反省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解、鼓励,还是引导、规矩、塑造,或者说约束、管教、惩罚?每位父母会有自己的解读。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儿。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和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人文关乎是指尊重孩子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唯一性,相信孩子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那自我成长又意味着什么呢?
亲子互动中,父母通常都会为孩子的一些常见“问题”而焦虑。为此,我们努力寻求各种让孩子变得符合我们期待的方法却常常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我们总是把矛头指向了外部,总想如何改变孩子,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和环境导致的。
当你反躬自省时。会发现,孩子的问题没有一样不是父母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当我们责怪孩子不听话时,想没想过我们想尽了办法试图让孩子服从我们的意志,难道不是与我们对孩子长远的教育目标充满矛盾吗?说起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会说独立自主,有担当,肯负责,有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而检讨一下我们当下的教育方式,通常都是“胡萝卜加大棒”——或严厉责罚,或奖励贿赂,迫使或引诱孩子听话、不吵闹、不惹麻烦。当孩子真的习惯了听话,而不是独立思考,他们又如何有能力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发展出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呢?
当我们责怪孩子“无理取闹”时,想没想过这个“理”是谁的呢?如果迈过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年龄跨度,进入孩子的内心,用他们的视角和思维看这个世界,你还会这么认为吗?三十岁和三岁,到底应该谁主动去配合谁?不要把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要把自己的要求视为绝对的正确,我们只代表一种选择和可能而已。
当我们因孩子的任性而恼火时,想没想过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如果真是孩子惹我们生气或伤心,那为什么面对同一种行为,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孩子的顽皮、淘气,昨天被夸为活泼、可爱,今天就成了没规矩,讨人嫌?所以,不要把自己脾气暴躁的原因归咎于孩子,拿孩子出气。能对我们情绪负责的,只有自己。
当我们指责孩子做事磨蹭,想没想过是因为我们太习惯用成年人的效率来要求几岁的孩子。原本不是孩子慢,而是我们缺少耐心。其实效率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束缚。它会阻碍孩子心智的发展、扼杀兴趣和好奇心,造成孩子情感压抑和性格扭曲。孩子需要试验、尝试、探索的机会,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
当我们批评孩子胆小懦弱或总被欺负时,想没想过当孩子好奇探索时我们指责他破坏;坚持己见时我们批评他任性。当我们习惯了用否定来打击孩子的自信;用打骂来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当我们自己就是个缺乏规则,没有底线,遇事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在家被欺负惯了的孩子在外不受欺负?
当我们抱怨孩子爱慕虚荣时,想没想过正是因为我们常常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导致的?当我们习惯了以财富、地位、名声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而无视人生的多元追求;当我们因自己的不自信和虚荣,强迫孩子赢在起跑线,妄图用孩子间的比较来找回自己的面子;当我们因自己的懦弱和焦虑,而无法传递给孩子那份“做自己”、“做原创”的勇气,孩子间不断的攀比,不断的在人潮中失去自己,变成赝品、山寨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孩子的问题,常见的原因有:一是受父母自身认知的局限,而把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征误解为问题。二是孩子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三是孩子对父母行为的反应。四是夫妻关系的一种投射。就是说,孩子的问题或者父母身上也有,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所以,在我们批评、训斥孩子前,先想想:我们做了什么,让孩子有了这种行为?
自省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那么,如何能做到更有效的自省呢?
静心。静生定,定生慧。当孩子不是我们期待的样子时,我们要先放下焦虑和期望,让自己静下心来。只有“静心”才可能找到问题真正的所在,因为内心的平静与安定会给人智慧和力量,让我们能更好地从历史中洞悉规律,把握未来,从而确立自己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自己进入一种不焦虑、不盲从、不比较、不羁绊的状态。当然,“静心”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静坐、祈祷、读书、散步等,每个人的根器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
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成长起点,没有觉察,我们就会不停地重复无效的行为,而没有成长。因为每个人都是通过感受、理解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理解孩子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本质上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一种投射。所以,除非我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性格、脾气、优点和局限等,否则我们也不可能客观地去看待和评价孩子。就如我们都没有能力觉察和识别自己的某种情绪时,我们是没有能力描述出来的,也自然没有能力去接纳、正视、利用和完善它。
划清界限。当我们责怪孩子缺乏担当,逃避责任时,想没想过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守住自己的界限,习惯了越界去干涉、包办呢?分清界限,就是父母先要区分什么是我要为孩子做的,什么是孩子自己要承担的。遇事常问自己三个问题,会更好地帮我们明确界限:一是这是谁的责任?二是我做了什么事情让孩子体会不到这是他的责任?三是我该如何做来帮助孩子明白他该承担的责任?例如:做饭是父母的责任,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做了什么让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如何做能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父母的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做了什么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妈妈?我如何做能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智者畏因,凡夫畏果。当我们有勇气多问几个“为什么”时,离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远了。因为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一定在产生问题的原因中。当我们因缺乏自省的勇气而总问该对孩子“怎么办”,而回避问自己“为什么”时,只局限于“果”的措施往往不是在解决,而是在掩盖问题,并让问题在拖延中累积和强化。而当我们能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感受、需求、行为、动机和原因,以及我们在其中的责任和能做的改变时,问题将从“因”上解决,自然也就不会有“果”的出现了。
编者按:孟子两千年前就提醒我们,爱孩子却得不到他的亲近,教育孩子不能使他走上正轨,努力了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先自我反省,是不是不够智慧,是不是没有做好自我管理。教育子女,一定是先从诚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开始的。只有当教育的方向指向内在时,教育的作用才能彰显。正如作家张德芬所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第三篇:浅谈和谐劳动关系之构建
浅谈和谐劳动关系之构建
——从富士康员工“12连跳”说起
刘小根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理论,“和谐”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实现和谐是整个国家、社会以及每个家庭的理想与目标。然而,在全国奏响和谐乐章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富士康企业近日发生的连续起12起员工坠楼事件便是不和谐的“音符”,富士康也因此事件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了多方关注与讨论。讨论涵盖了多方内容:有关于自杀原因的讨论。作为一种极端行为的员工自杀到底是因为这些80、90后员工的心理承受与调节、耐压能力太差?还是像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1的那样,自杀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自杀原因有很多,很难说哪个因素是压垮员工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关于企业管理文化的讨论。企业是否应该在管理制度方面多些人性光辉与人文关怀。也有关于生命权处分的讨论。人是否有处分自己的生命权权利?应当说这些讨论从不同层面体现出社会对劳资关系的关注,也说明了我国在局部地区和行业有着不同程度的劳资矛盾。此事件引发的思考有很多,本文拟探讨的是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
1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必要性
(一)劳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劳动关系又被称为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资双方既有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关系,又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关系。劳动者希望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需要,改善生活水平,单位希望通过购买劳动者的劳动而获取利润。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与老板的道德、个人信仰与品格无关,资本本性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剩余价值)。纵观我国当下的劳资关系,总体形势是和谐稳定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和谐的因素存在。
(二)供过于求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导致劳动力价格过低。从表面和原理上说,劳资双方是平等合同主体,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拥有13亿人口,除城市中劳动力相对过剩外,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这已成为第二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人口基数与现阶段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着我国长期存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市场决定的,只要劳动力市场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单位便会利用交易中的买方主导地位,恶意压低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价格。近年来,常出现的上千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博士生去不了科研机构去应聘村官、富士康每天有几千人去应聘等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就反应了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因此才有虽处发达地区的广东,但富士康只给和一线员工每月900元基本工资的情形。
(三)我国劳资关系中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快速演变和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这些矛盾有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这批人被称为“农民工”,农民和工人原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便面上“农民工”这个称呼将农民与工人身份合二为一,但细究发现“农民工”称呼本身就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歧视,即尽管你身在城市工作,但你始终不能摆脱“泥腿子”的特质,因为你是农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工人。这群人还要面临子女异地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长期和亲人分离等一系列困难或痛苦,他们在城市所获得的微薄收入难以弥补被城市群体边缘化所带来的在社会认同感、自尊等方面的痛苦。有的是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所导致的矛盾,曾引以为豪的城里人现也对生活或多或少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慌。世界银行统计的我国2010年基尼系数为0.47,也就是1%的人掌握着社会47%的财富,这已经超过了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此外,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51%逐年下降至39%,但同时,企业盈余从23%上升至31%,加之收入分配不公、房价暴涨、物价攀升等因素,使得这些矛盾产生叠加效应,类似富士康“12连跳”就是矛盾叠加效应所产生的后果。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举措
市场经济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资源要实现优化配臵,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优化配臵与劳资关系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固然应该善待资本,但更应该善待劳动,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建立健全集体协商机制
集体协商制度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带来机械化后,传统岗位大量减少、灭失,形成了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后,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群体性组织。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它不仅是实施立法的一种手段,而且本身就是化解劳资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作为弥补法律空缺的修正措施。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劳动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劳动合同产生的新型“雇主——雇员关系”取代了国企的终生就业关系,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代表企业,企业代表职工,主体界限模糊,利益关系不明的状况正在发生彻底改变。(参见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2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健全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下,与中央一级的强势工会相比,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没有工会,或者徒有虚名而已,工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引导特别是民营企业逐步建立健全真正代表工人的工会制度,由工会代表劳动者一方与资方进行协商。集体协商的内容包括职工的民主管理;签订集体合同和监督集体合同的履行;涉及职工权利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工培训及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双方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鉴于劳动法的很多规定是一个底线规定,因此,谈判可以不限于最低权利,这样,通过不断的求同存异的谈判过程,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二)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温家宝总理在之后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阐述、部署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今年4月1日,《求 2参见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2008年12月21,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杂志发表了温家宝总理《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文章提出坚持4大分配原则和6方面措施。人社部今年也表示收入分配方案或年内出台,中国己基本具备条件,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制定中的《工资条例》也给人们带来收入不断增长的预期。
本文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赞同温总理文章中所提的措施,逐步推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其次,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最后,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企业制度要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光辉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型企业中大部分的一线工人是农民工。中国的第一代农民工的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主要工作地是建筑工地,到城市打工是以生存为目的的,因此,不论是心理抗压力还是生理适应性都很强。新生代农民工吃苦与抗压能力都远不如父辈,他们普遍接受教育水平较之父辈有很大程度提高,加之有很多人从小跟随父母在城市读书,生存已经不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也不会轻易满足多挣点加班费或临时性地涨点微薄工资,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已适应并渴望能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在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希望获得一点市民待遇。如果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层级壁垒化,员工仅仅是一架庞大生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样刚性的管理手段使得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交往网络和社会支持,他们可能会以自己的极端行为证明对社会的不满。(参见翟玉娟,《“十二连跳”的背后是隔绝与无助》)3
中华全国总工会于2010年5月29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抓好劳动关系矛盾的排查和化解,努力消除隐患。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个提法和高度前所未有。
本文认为,企业应当对员工多些人文关怀,制度要多些人性光辉,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企 3 参见翟玉娟,《“十二连跳”的背后是隔绝与无助》,2010年5月28日,《中国劳动保障报》。业才会慢慢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也才能慢慢做大做强,才能在不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政府、企业、员工三赢。富士康企业在“12连跳”后推出了如下系列改善措施:建立24小时针对员工工作、生活、交友、感情、心理等异常情况的通报制度;设立员工关爱热线;建立现场解决问题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心灵之约”;每周至少休息一天;两次高比例加薪。(参见2010年6月7日《时代报》)。
综上所述,劳资关系是企业内最重要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劳资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降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劳资关系在当今中国已经愈发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因而劳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能在这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社会、企业、人的和谐、永续发展。
第四篇:爱情关系里的自我成长和彼此成长
爱情关系里的自我成长和彼此成长 恋爱,可说是人一生中最甜美的时刻。深度心理学认为,这是心灵创伤得医治最好的时机;但若没处理好,它也可能变成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刻。
深度心理学还指出,人在恋爱时心理上退化到三岁之前的状态;爱情关系其实在重复人生命中前三年的几个心理发展阶段,过去没学好的心理功课,现在要在成人爱情关系中重新学习。
恋人之间的关系极像母亲与初生婴孩间的关系。若想知道什么人和什么人相爱,只要看他们的眼睛就行。那两人眼中含情脉脉,脸上带着醉心的笑容,乐不思蜀,彼此痴痴凝视,可以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母亲与初生婴孩间的凝视也是如此。
相爱的人在一起双方都非常快乐,但分离时双方都好像是失魂落魄了一般,坐立不安,忧愁痛苦。母亲与婴孩分开时也是这样,双方都会产生分离焦虑。恋人重逢之时双方心中的喜乐难以言喻,好像失而复得,重新寻回生命中之最爱;母亲与初生婴孩别后重聚时也是如此。
爱情,能唤醒每人个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给人带来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使忧郁的变快乐,害羞的变活泼。1
爱情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魔力,是因为人心深处两个最重要的需求,可以同时在爱情中得到满足。人生命中两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一个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每个人都期盼能在所爱的人心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人在成长时不被珍爱,或因着小弟的出生被横刀夺爱,使她再也得不到父母特别的注意力时,她的心底深处可能就一直期盼将来有一个人能把她当作心上人来爱她,给她完全的、不分心的注意。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需要至少有一段时间可以被父母视为眼中的瞳仁—也就是能处在所爱之人心中最重要的地位。没有办法这样的时侯,心中或多或少会受一些伤,但在恋爱时,这些过去未得满足的需求,都可以得到一些医治(至少是暂时的医治)。
另一个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被人无条件接纳的需要。不管功课如何,成就高低,长得好不好看,是否可爱,都能被接纳。这样的需求在爱情中似乎很容易被满足。唯有在恋爱时,当一方五音不全,歌唱得荒腔走板时,他(她)的爱人能听得津津有味。在这样的爱中,许多过去所受的心灵创伤都能得医治。
可惜的是,这两个爱情最迷人之处,正好就是日后造成亲蜜关系最大困难的地方。唯有神才能彻底满足人心这两大需求,爱情只却能带来一个幻觉,让人以为爱人就是那位可
2以满足自己所有内心需要的神。把爱人当神,我们必然会失望。
把自己当作神就是:要求对方与自己有同样的思想、感觉,不允许对方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对方的偏好,做法,个性,习惯与自己不同,就生气,硬逼对方改变,不许对方做自己不爱做的事,交自己不喜欢的朋友等等。同时强求对方成为你梦中完美无缺的父母,能在你未开口之前,就知你所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动满足这些需求。若是对方做不到,你就像婴儿学会用尖叫哭闹来逼母亲就范一样,也用愤怒、斥责来处罚对方,逼对方把你所想要的给你,造成亲密关系中最常发生的冲突。
把对方当作神,就是期望对方永远把你放在最优先,把你当作他/她的最爱、首要,期待对方完全满足你被接纳、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若是如此,在恋爱中,你会变得占有性太强,要求对方把全部注意力完全放在你身上,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空间与喜好。这样会让爱情关系产生很大的问题。因为唯有神才能做到对你完全无条件的接纳、永远将你视为最爱。
“恋爱,是一个残缺的人找到另一半,于是变成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爱情的数学符号不是加号:因1/2加1/2并不等于1。爱情的数学符号是乘号:
1/2×1/2=1/4。意思就是说,假如两人都要求对方来成全
3自己,而却没有发展出本身的价值、信心与看法,这会让二人的世界变成越来越小,甚至有窒息的感觉。
正确的爱情观念是:每人都要努力把自己的1/2变成1,然后得出1×1=1的成果。
人越成熟,所能给的爱就会越多。恋爱并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全部依赖在别人身上,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英文有两句非常传神的话,把恋爱的本质分为两种不同的境界。
“I need you;therefore, I love you.”(我需要你,所以我才爱你),这是自私的恋爱。哪天,当你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就不爱你了。我会去寻找另一位可以满足我需要的人。
成熟的爱应该是:I love you, therefore, I need you.(我爱你,因我需要一个流露爱的管道。)这才是恋爱最健康的指标。
因此,你必须要努力去学习先成为一个快乐的单身者,将来在婚姻中,你才会快乐。
两个孤单、不快乐的单身在一起,像是两个饥饿的婴孩,拼命要别人给你东西,别人不给你,你就会去处罚对方。在成熟的爱情里,必须在极力地完善自己以后,才能去爱别人,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接纳别人的爱。
这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一方面不断地学习自我成长,一方面在爱情关系中,帮助彼此成长。
第五篇:思政教师自我成长机制构建
培养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关键在于
构建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体制机制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 李英平
尊敬的主持人师处长、赵老师、各位领导、专家与同仁: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次论坛发言的机会,就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体制与机制谈一点认识与思考。由于本人经验认识的局限,所谈观点定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培养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关键在于构建自我约束、自我革新的、自我提升的体制机制
对于这样一个题目,我想大家不应该有什么样的疑义。因为在何时何地,做好任何事情,人是最为关键的。
对于我们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我们不仅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更重要的要关注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和怎样培养教师。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那么围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解决好思政教师队伍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和怎么培养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好标准定位,问题针断和体制机制构建三个问题。
一、明确优秀思政教师的标准定位
标准定位是引导教师成长进步的航标,也是把脉教师队伍,建立教师自我发展体制机制的基础。因此,在推进教师成长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优秀教师标准有一个科学定位。这种定位应从三个层面去把握:
从时代层面来看,总书记提出了做好老师的四条标准。即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从学者层面来看,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改革理念,专家学者已经把好教师的标准由过去讲的好不好转变为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好不好,成效大不大,学生喜欢不喜欢,热爱不热爱。
从实践层面来看,对于优秀思政教师的培养与引导,应把评价标准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转向于追求学生观念的更新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评价观察点应以王承亮教授所提出的四率标准。即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发言率。还有张二芳教授所提出的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达到解学生心里之渴,提学生精气神之功能。
综合三个层面的认识,如果用更接地气的话来理解,我把它概括为四个你。即学生上课时喜欢你,下课后想约你,遇事想找你,毕业后永远感谢你。
二、找准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直接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瓶颈。因此找准问题,对于引导教师深化改革,实现自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思政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政治定力不足,有个别教师缺乏“三个自信”,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自由主义现象。就像有的专家所言,吃着共产党的饭,做着骂共产党的事。
第二个方面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表现为不求进取,满足于现状,尤其是在追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课堂实效性方面,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在许多学校的评价体系、分配机制与思政课教学学生的满意度、实效性关联度不大,或者有的学校甚至学有。另外,教师沿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法)轻车熟路,而着眼于实效性提高的课程改革,既有风险,又会付出代价,得不偿失。
第三个方面是,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适应现代教学改革趋势的教学改革能力不足,表现为只会讲,不会教。教学模式单一,使用案例法、问题教学法,尤其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欠缺。如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的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这对于我们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个很陌生的领域。
对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进行理性的概括与总结。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师身上的“三性”即“任性、惰性、改革性与不可持续性”。
三、构建教师自我发展的体制机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健全的体制与机制。如果说体制是搭台的话,机制就是唱戏。体制是创造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机制是解决教师想唱戏,唱好戏的内生动力。
从体制来看,在一些高校仍然存在机构设臵不独立,人员数量不足,没有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等问题。
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严格执照国家有关思政课建设标准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要求,成立相关领导机构,设臵相应工作部门,明确职责,配备配齐领导工作人员,并且按师生比1:350_400选配教师,使体制得以健全。
从机制构建来看,实践告诉我们,必须着力于构建以下机制:
一是教师岗位管理的动态聘用机制。这种机制最大的优势在于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能够激发教师实现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活力。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首推太原科技大学。它们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用的动态管理。
二是教师教学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这种机制,着眼于从业务提升方面开展一些活动,引导其向优秀教师标准定位发展。如开展校内“学生最喜爱老师”的评比表彰活动;举办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以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杠杆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围绕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三是学习考察培训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上岗培训,培训。而且通过制度构建使其固化,并导向于课改积极性高,成效大,学生评价好的教师。
四是教学研究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从岗位聘用方面给教师提出科研、课改方面的量化要求,真正建立并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使教师们真正研究起来。
五是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学生满意度或课程实效性较低的老师实行转岗。对不坚持课堂纪律,违反红七条,犯自由化倾向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将其清除出教师队伍。
六是条件保障机制。主要是把生均经费划拨真正变成刚性要求,并创造条件改变教师教学办公条件,真正为教师提供推进课程改革的教与学条件。
这六种机制,着力解决的是“四性问题”,但致力于追求的目标则是“四力”即教师发展方向上的政治定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方面的吸引力;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上的影响力;教师发展目标上的人格魅力;教师持续发展上的改革力。
说一千道一万,抓好落实是关键。正如总书记所倡导的,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抓铁有痕,踏石有印。体制机制构建起来以来,领导重视,尤其是第一把手的重视,亲抓实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第一把手,是原动力,是最终的监督源。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层层压力传导,再好的机制也是没有动力的死水一潭,缺乏生机和活力。由此所带来的后果,教师队伍建设没有明显的建设成效,思政课实效性提高只能是空谈。
最后,我要说的是,作为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我们要勇于担当,弘扬延安精神,把此次培训所得到的好理念,好做法,好经验带回去,不辜负省教育厅的期望,学习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国家对人民的满腔热忱的精神,切实把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到提高实效性上来,为推动山西思政教育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〇一五年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