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让你的技巧胜过品德
耶鲁法学院院长寄语学生 ——别让你的技巧胜过品德
转贴《法制日报》
近年来,随着法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各高校,法学院院长在新生入学与毕业生离校时所作的演讲也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亮丽风景,甚至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鉴于此,特摘录耶鲁法学院院长哈罗德·H·柯的迎新致辞,以飨读者诸君。
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 帮你解决一切难题包括企业和个人一切的一切 http://hi.baidu.com/leng_b 现在==免费注册==(用你的姓名抢注)享受会员功能极力推荐。补充一下信息实名认证要用到身份证相片用手机照下来然后上传上去就行了,实名认证是对用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审核。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耶鲁法学院是一个致力于公共利益的独特的法学院,并造就了为形塑公共利益做出独特贡献的法律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请问一下你自己:如何将我毕生的精力奉献于我心目中的公共福祉?
对你们中的许多人而言,迄今为止,人生的抉择原则不外乎:奉行自由选择。我相信你们当中的许多人进法学院正是如此。事实上,如果有哪条墓志铭适合你们这一代,那么一定是:“他们至死奉行自由选择”。
我大学毕业准备去英国做访问学者时,一位世交特地赶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并祝贺我的“成就”。我大姐礼貌地等那位世交离开后,才问我:“什么成就?你什么成就都没有。你无非就是会念书而已!”“有许多人没上过什么学却成就非凡;但也有些人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却一事无成。两者的差别就在于那些事业有成者明白他们为什么而奋斗。”
哲学家约翰·罗斯金曾经说过:“人劳碌一生,其最高奖赏不在于他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藉此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样,作为一名法科学生,对你的辛苦努力的最高奖赏将是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怎样的法律人。而这意味着追问:什么是我的支点?你会为了什么而奉献一生?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及此后,你应该每天问自己这一问题,因为正如威廉·S·考芬所说的:“如果你没有任何支点,那么你将随时跌倒。”
今天,此时此刻,就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开始问自己:什么是我的支点?我为什么进法学院?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法律人?我知道,在你们的175字的入学申请中你们已经写过这些,并足以让你们入学。但从今天起,你们要诚实地追问并回答这一问题。当你们沉思这一问题时,我希望你们停止问“怎样使他们满意”,而是开始问:“怎样使我自己满意?”我希望你们追问:“什么样的案件,什么样的理由,什么样的当事人,才会触及我的心灵?”当这样的时刻来临时,要紧紧抓住这一时刻,这一契机,不要让它悄悄溜走。因为就在彼时,你将确定你的真正的而不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支点。
一个法律人仅仅倚仗法律技巧是不够的。你必须追问:我的技巧是为谁服务的?在耶鲁法学院,你们将会渐渐获得什么呢?你们将逐步掌握法律技巧:这些技巧会让你们有本事把人们扔进监狱;挽救或者毁灭人们的生命;就天文数字的标的提出理据等等。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巨大的力量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这类技巧和工具都有其时空的限制。因此,运用交叉讯问的绝技去扳倒对方证人,但跟你的同屋交谈时抛开它吧。
你们会在你们的配置中发现以往耶鲁学生所没有的新的有力工具。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被联在一起。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工具吧,如作为充满激情的辩护士,正如我们的学生在称作《达尔福尔24小时》的视频网站上所做的那样。
请别滥用技术的巨大力量去攻击在线的他人,侵犯别人的隐私,或将你的同学作为恶作剧的靶子。在这里,技术不得僭越共同体。我们致力于挑战成见,但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记住你的职业生涯始于今天,你在此所作的选择将影响你的职业声誉。当“品行和操守委员会”决定是否接纳你进入业界时,不但要考察你的法律职业素养,还要考量你在执业过程中的行为是否正当、道德。你们所发送的每一封email,你们所开设的每一个博客都会留下文字痕迹;你们所公开散布的有关你们自己和他人的所有信息将永久记录下你们的品行。
所以,请记住一句朝鲜族谚语:“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你们的技巧将突飞猛进,但千万要记住让你们的品德行在头里。这就引出了我的最后的忠告:在求索自己为什么而奋斗的同时,也请深入地思考一下如何服务于社会的福祉。你将如何为公众的利益做出贡献?你将投身于怎样的公益事业?
耶鲁法学院是一个致力于公共利益的独特的法学院,并造就了为形塑公共利益做出独特贡献的法律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请问一下你自己:如何将我毕生的精力奉献于我心目中的公共福祉?你将为谁服务?谁最需要你?当你为自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机会深感庆幸时,难道你就没有义务——即便你仍在法学院求学——服务于那些最为弱势者?
所以请好好考虑一下:作为一个法律人,我这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我将在9月21日就此题目作一个专门的讲座。这个讲座不会给你们答案,但会探索这一问题。而我敢说,这一问题会萦绕你们终生。今天,是你们踏入法学领域的第一课。不过,就像你们当中那些热爱音乐的同学所认识到的,伟大的音乐超越五线谱上的音符,法律也超越文本:它是一种生活,是巡回演出,充满了戏剧性、哀婉和激情。在法律中,正如在生活中,有英雄也有恶棍;有先知也有白痴。
今天,你们要开始问自己: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我期望你们成为领路人而不仅仅是追随者,一个创制者而不仅仅是代笔者。我期望你们去理解法律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法律作为一个高尚的职业来追求,投身于法律事业是为了公共福祉而不是自利。勇往直前吧,我们的期望很简单:让我们看到最好的你们——那既是你们至多能给的,也是你们至少可以给的。而我们,也将回报以我们最好的一面。
作为你们的院长,我向你们保证:在这里,看重的是观念而非意识形态。我们没有任何党派的分界。因此,无论你信奉什么,你都可以坚持并为之据理力争。我承诺,在涉及诸如政治和个人信仰的问题上,我将严守中立。但我也要提醒你们:当面对的是法与正义的问题时,我不会中立;当政府——包括我们自己的政府——卷入迫害时,我不会中立;当事涉偏狭和歧视时,我也不会中立。
这是因为,有一种人权的传统深深地根植在这个院里。60年前,当我们的一些热烈鼓吹公民自由权的人士支持把日侨关进拘留营时,尤金·罗斯托夫,一位保守的院长,却公开谴责这是一场“灾难”。在紧接着的那10年,前院长、法官卢·波洛克在Brownvs.Board一案中与瑟古特·马歇尔及耶鲁同事查尔斯·布莱克并肩作战。在上世纪70年代,汤姆·埃默森教授在GriswordvConnecticut一案中为人权而战;而阿列克西·毕克尔教授则为媒体披露五角大楼文件的新闻自由而战。在你们所处的时代,学生和教师则为所有学生——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参军权而斗争。你们所进入的耶鲁法学院并非是一个仅仅为现实辩护的法学院。你们的法学院——耶鲁法学院——一向是一个为应然而斗争的法学院。
作为一名从事人权法的法律人我曾经到过世界各地。在此过程中,我所见到的有好有坏。就坏的一面说,迫害是真实存在的,并不限于CNN的报道。在世界各地———在苏丹,在新奥尔良,甚至就在康涅狄克,在纽黑文——人们正在遭受的迫害是如此触目惊心,令人不忍卒睹。
不过,也有好消息。而这正与法律人相关,与有良知的法律人更为相关。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带来一点变化。而一群法律人可以击败一支军队。但要做出改变,你不但要具备能力,还需要理念;不仅要学业优异,而且要富有人性;不仅需要理论,还需要行动。
在这里,在耶鲁法学院,我们所倡导的是:只会读书而缺乏人性是无益的;成功而没有人性是可悲的。当你们离开耶鲁时,我们希望你们回想起耶鲁时不仅视其为一个接受法学教育的地方,而且是一个你从中找到了道德指南的所在。良知共和国的公民们,欢迎你们来到耶鲁法学院!无数的事情有待于我们一起去做。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哈罗德·H·柯)
人,要自己学会成全自己。
第二篇:别让你的技巧胜过品德
别让你的技巧胜过品德
耶鲁法学院院长哈罗德·H·柯寄语学生:别让你的技巧胜过品德。他说耶鲁法学院倡导的是:只会读书而缺乏人性是无益的;成功而没有人性是可悲的。当你们离开耶鲁时,我希望你们回想起耶鲁时不仅视其为一个接受法学教育的地方,而且是一个你从中找到道德之南的所在。
为此,哈罗德在法学院开学典礼上这样讲:"一个法律人仅仅依仗法律技巧是不够的。你必须追问:我的技巧是为谁服务的?在耶鲁法学院,你们将会渐渐获得什么?你们将追捕掌握法律技巧:这些技巧会让你们有本事把别人扔进监狱;挽救或者毁灭人们的生命;就天文数字的标的提出理据等等。但正如我们所知道,巨大的力量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这类技巧和工具都有其时空的限制。你们会在学校发现以往耶鲁学生所没有的心得能力的工具,如互联网。但请记住,别滥用技术的巨大力量去攻击在线的他人,别侵犯别人的隐私,或将你的同学作为恶作剧的靶子。我们致力于挑战成见,但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记住你的职业生涯始于今天,你在此所作的选择将影响你的职业声誉。当‘品行和操守委员会’决定是否接纳你进入业界时,不但要考察你的法律职业素养,还要考量你在执行过程中的行为是否正当、道德。你们所发的每一份email,你们所开设的每一个博客都会留下文字痕迹;你们所公开散布的有关你们自己和他人的所有信息将永远记录下你们的品行。所以,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你们的技巧将突飞猛进,但千万要记住让你们的品德行在头里。这就引出了我的最后忠告:在求索自己为什么而奋斗的同时,也请深入的思考一下如何服务于社会的福祉。你将如何为公众的利益做出贡献?你将投身于怎样的公益事业?”
哈罗德是在提醒人们,教育不是为了将孩子造成“工作机器”,而是鲜活的道德信仰者;不是赚钱的工具,更是为了给社会和事业带来发展的愉悦。哲学家约翰·罗斯金曾经说过:“人劳碌一生,其最高奖赏不在于他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借此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愿这种醍醐灌顶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改进。
第三篇:别让大学毁了你
《别让大学毁了你》读后感
有一本书叫《别让大学毁了你》,我感觉非常的现实和有理。莘莘学子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走到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关头。考得好的欢呼雀跃,考得不理想的内心纠结。无论怎样,学生和家长的心情都如盛夏的阳光般焦灼,忙着填志愿,忙着挑学校,忙着选专业,有的还在忙着出国留学。大家似乎都没有时间好好想一想:上大学,我们到底为了什么?
这看起来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恢复高考制度那些年,考大学就是为了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上大学就是国家干部了,当然也有许多有志青年是为了给自己争取再学习的机会。大学扩招以后,在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的今天,普通的大学文凭已不再奇货可居,大学生满地都是,上大学没有了“铁饭碗”。有调查显示,超过30%的大学生和家长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上大学特别是上了名牌大学、读了热门专业,出国去留了洋,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谋取一个薪酬高、有地位的职业。想法没有错,却有点狭隘。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利于今后的成长。
能考上名校固然很好,这些大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有大师名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到了那里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名校出来不等于就是人才,当年考上北大清华的状元,有的还不及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有出息。热门专业固然也很好,既然热门,说明社会需求旺盛,毕业找工作自然容易,但一味盯着热门而不顾自己的兴趣,为学而学、为就业而学,也可能埋没了本来很有发展的潜质。找到收入不菲的工作固然也好,但收入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许多人的幸福感却在不断下降。
再说出国,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但也有学生出去以后没把人家的好东西学到手,倒是把糟粕作为时尚带了回来。我们还可以举一些例子。最近,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教师受到学生威胁:“我要你把分数提高到九十,否则我绝对会报复你或你的儿子的。”这不仅折射出对老师的不尊重,还反映出当下大学学习风气的变异和堕落。前几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受到留校察看处分,他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舍得付出,对于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却无暇顾及。还有北京一所顶级大学的中文系女生自杀前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这些虽然是有些极端的案例,却已说明了不少问题,而问题的答案还得从原点去找。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家园,也是学生通往社会的最后驿站。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上大学,除了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看起来有些“虚”却是一辈子管用的。一些同学在中学阶段就是为了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目标很明确,为什么到了大学反而失去了方向感,或以混到文凭为目的,或以游戏大学虚度时光,即使以考研出国为目的的同学,对自己的将来也是焦虑不安的,感觉很飘忽,根子在于没有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在大学里,既有“根叔”式的教育,也有“得不到四千万别来见我”的训导,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提高人文素养,自己独立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不是职业养成所,大学里也不能只学谋生的技能。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理论,打好知识基础,学会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要老老实实经过勤学苦练才能得到的。
而现在,对于大学新生们来说,最悲哀的是虽然每个人对于大学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期许,对上大学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然而却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大学到底是什么,上大学到底为了什么,又能学到什么,多数人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扔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只是在这个新的环境里一切都要自己做主。于是一个个在畸形环境中生长起来,又没意识到该做什么,如何做的大学生们,用病态的方式,把青春付之荒唐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却不去思考其实其他人也曾面临着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比我们更大的压力。推卸责任似乎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本能,我们总习惯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去抱怨外在因素,却不曾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和冲动,而造成这两种错误的根源就是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智思考的能力。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无外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感知,或通过读书亦或是耳闻目睹而间接感知,当你问及他们成功的原因,他们无不诚恳的说道:得力于大学的时候,读了多少好书!
生活造就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懂生活这本书,并最终又将我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一个人最失败的不是因为自己做了很多背离目标的错事,而是做了很多错事却还自以为自己一直在朝目标前进。即使我们获得了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可是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必需的吗?真的有那么多用处吗?很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认为必需,是因为贪恋。
无论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位自己。明确自己要学有所成,在哪都会努力,在哪都会成功。我们似乎忘记了语言的真正作用在于交流。英语固然重要,但是专业课程更重要,千万不要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我们一直早慨叹“世无伯乐”,可我们是否追问过自己,我们自己是千里马吗?什么都会一点,其实就等于什么都不会。我们往往什么都想学,可什么都是浅尝辄止,但是由于什么都懂一点,又让我们在众人面前显得很有才,这样,我们就渐渐被旁边的人给催眠了,还真以为自己很有才,殊不知,我们的有才只是众人的传说罢了,而我们却被蒙在鼓里。兴趣加以长时间的锻炼势必成为其特长,兴趣和特长一定不能放弃,也许当你有一天走投无路时,你所能抓住的恰好就是这根救命稻草。
大学生为什么经不起诱惑,甚至明知道是错还欲罢不能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错误呢?
所谓的的放弃功名利禄也只有那写已经拥有这些东西的人才配谈的话题,尚未拥有,如何言弃?
有时候越是想要忘记,越是记得清晰。人不经历一些事情是很难明白一些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明白的时候,剧情已经往往不可能按照你的想法去发展了。我们都已经注定了只是对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行的并不是如何做出选择,而恰好就是畏首畏尾。关键不在于选择,而在于一个人做事的勇气和态度
你要学会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气质,修养,为人处事。你讨厌别人对待自己,自己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学会低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很多时候,大家之所以放弃最后一丝心理防线,往往就是受到他人意见的左右,因为大家都知道亲朋好友不会害我们,可是他们却往往忽略了去思考,亲朋好友的意见是否正确。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要过多的受制于别人的声音。当一个人以为自己很有骨气的时候,却也是忽略对自己做法是否合适的反思的时候。心态决定一切,一定要自信,不要想太多。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去应对。很多人为什么不自信?因为想得太多。如果不读书,其他方面再好也等于零。大学期间是读书的最好时候,书读的多,谈吐自然不一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己的底蕴。
第四篇:作文-别让手机操控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以下两句名言:
(1)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两句名言,正是当下许多人生活的最形象写照。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道题的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第一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们玩手机的姿态与100年前人们吸鸦片的姿态惊人相似。第二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坐在一起,对方却在玩手机。两句名言,描绘的是两个生活场景,共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社会,手机关闭了人们的心灵之窗,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事实,你是怎样想的,有怎样的感悟?审题时,可以抓住其中一句,进行透彻分析。如第一句,百年前躺着吸鸦片,曾经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百年后躺着玩手机,是否也会如此呢?可以做出自己的分析。也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法,将两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然后归纳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比如可以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高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谈生活里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谈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只要是从材料生发而出的,都应该是恰当的角度。
最遥远的距离 高二12 王玲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却没一点沟通。
现在社会,网络日益发展,QQ,微信等一些社交软件的产生,不但没有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使人们的心灵离得更远了。
“吃饭了,快过来”妈妈在叫我们,今天是她的生日,亲戚朋友都来帮她过生日,晚宴开始时,我首先敬了妈妈一杯酒,我说:“妈妈,生日快乐。祝你健康美丽每一天。”“谢谢乖女儿。”妈妈笑着说。然后其他的一些客人开始敬酒,而我刚坐下来就开始摸手机,当其他人都敬完酒之后,开始上菜,妈妈看了我没反应,便碰了我一下说“吃。”我头点点并嗯嗯地答应着,刚吃了一口,便有扔下了筷子又去玩手机了,她没说什么,直到过了很长时间她又碰了碰我说,快吃,我只顾嘴里哼着嗯嗯,可是手却始终没有行动,看空间动态,有好笑的便哈哈大笑,一点不顾其他人,他们问我什么,只顾点头,一直沉默不语,毫无沟通,终于,妈妈忍不住了,拍了拍我:“一天到晚玩手机,有什么好玩的啊。”我说: “好玩的多呢,你吃饭就吃饭不了。管这么多,烦不烦啊。”那一句说出口,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在闪动,对,那时泪花,我想妈妈那时候一定很失望,很伤心。但我那时没有一点表示,只顾低下头继续玩手机。整顿饭结束了。我只吃了一点,连话都没有说多少。
回家的路上,坐在车子里,依旧是沉默,死一样的寂静,仿佛每个人的心理都耸立起一面墙,我想起在饭桌上对妈妈说的话,想起妈妈眼中的泪花,顿时无比羞愧,来到房间,妈妈两眼放空,不知在想什么,我轻唤了声“妈”回过神来,眼神却又黯淡下去了,那分明是对我的失望与痛心。“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玩手机了,原谅我好不好。”“只要你听话,妈妈就原谅你。”母女俩相视而笑。
手机,让我们之间产生了隔阂,让我们的心灵渐行渐远,沟通,让我们心连心,心灵相通,用沟通的桥梁去化解手机这堵墙。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却没有沟通,用沟通的桥梁去连接这距离,使之不再有距离。
别让手机操控你
高二12 王欢
在现在的社会,手机是普遍存在的,许多人有事没事就喜欢拿着手机刷刷微博逛逛淘宝,玩上瘾了就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玩手机,被手机操控了生活。
比如在中学里,许多学生都有手机,也许父母给他们是因为方便联系,但是许多学生不分时间玩,课堂上把手机拿出来刷刷微博看看空间动态发发信息时间就过去了,错过了老师讲的内容,后来再想克制不玩手机却感觉力不从心,不知不觉就把手机拿出来了,家庭作业不会手机一搜,答案就出来了,一直到睡觉前都在玩手机,玩着玩着发现已经凌晨了,第二天上课又没精神……这就是让手机操控了自己的生活。
不止学生还有许多上班族也在部分时间场合地玩手机,上至大公司里的白领,下至茶座里的服务员,上班时间玩着手机不工作,被老板骂一顿,第二天依旧照玩不误,这同样是让手机操控了生活。
饭店里,茶座里以前都是聊天的声音,现在都是一人拿着一个手机,玩着自己的游戏,以前的 那种朋友之间聚会的气氛都没有了,连人和人之间都变得冷漠了,这亦是让手机操控了生活。
许多孩子回家之后就拿着手机玩着游戏,爸爸妈妈和他说话连头都不抬,不止孩子,连许多大人都是这样,回到了家里,父母说的是什么连听都没有用心听,这些都是让手机操控了生活。
放下手机吧,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别再沉迷于虚拟的手游世界,放下手机吧,多和身边的朋友聚聚,别再用着聊天工具发着没有温度的信息,放下手机吧,多和父母说说话,他们都已经老了,放下手机吧,上课要认真听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没有知识怎么行……
手机只是联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寄托,别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虚拟的软件中,我们要做手机的主人而不是被手机操控着生活和情绪,放下手机吧!
第五篇:《别让统计资料骗了你》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XXXXXXXXXXXXXXXXXX
——《語言與人生》讀後感
传播学概论
慎思统计资料
——《統計陷阱》讀後感
Name:汪明根
Student Number:0919500104
Major:新闻0901
Instructors: 邵鹏
慎思统计资料
——读《统计陷阱》有感
前言
最近应邵老师的推荐,潜心在读美国著名的统计学家达菜尔·哈夫的名著《统计陷阱》。《统计陷阱》一书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实用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将接触到越来越的统计数据,例如,公司财务报告、证券信息、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等等,去粗取精、集思广益,去伪存真、进行鉴别。作者重说明、轻证明,重文字描述、轻理论推导,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语言轻松诙谐,深入浅出,介绍了一些统计术语和方法,更揭示了很多的统计骗局。
该书一经出版,便畅销美国,成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畅销书之一。在进入正题前,我想引入几位比较权威期刊对此书的好评。《管理评论》认为:“哈夫先生用如此生动的、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来论述统计这个干巴巴的课题,真是一讯灵丹妙药。我们太需要这本书了,它虽然娱乐性强、浅显易读,却十分具有说服力。”《图书期刊》如此评价:“作者和制图者倾注了全力,给大家提供了一本十分轻松活泼的读物和卡通画。它们能给你带来娱乐,又能引发思考,而且还揭穿了许多统计方法的谎言。”《大西洋》评价道:“这是一本具有善意破坏性的书,读完它后,你对于‘万能统计’的信任将大大降低。”正是由于这本书融娱乐性和知识性为一体,使它成为一本具有影响力的著作。
《统计陷阱》内容简介
如前言中所说的各种资料、数据如何去伪存真,如何进行鉴别?这本《统计陷阱》回答了这些问题。全书共分为十章,在前九章里面,作者哈夫分别从九个具体的细节地方给我们阐释了,各种统计陷阱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以耶鲁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来说明通过偏差的样本来获得想要的数据是造成统计误差的首要原因——内在有偏的样本;第二章从数学的角度揭露统计时常采取的所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方式来欺骗人,精心挑选的平均数一般却不给出是哪种平均数;第三章通过多克斯牌牙膏取样数据不科学一例来说明,在没有披露的数据情况下,所产生的统计骗局;第四章告诉我们,在计算,某一个数据时,需要知道这个数据可能造成的误差,如果不考虑这个误差,则数据毫无意义,用章名来说
——毫无意义的工作;第五章则通过对图形的夸张画法,来达到误导读者的目的,例如Y轴不从0开始,X、Y轴比例不一样——惊人的统计图形;第六章和第五章是比较类似的,只不过平面图形不只有高度,还有宽度;不相匹配的资料则指出了,问题本身并不能真实地反应这个问题所代表的观点,例如药物试验,实验室的环境,药物与最后在药店里购买的药物有可能很不一样,或者实验室环境与人体环境差别很大等等,都会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同样,晚上发生车祸的次数明显多于早上,因此你有可能认为早上发生车祸概率较低,但同时晴天发生车祸次数也比雾天多,能认为晴天更危险吗?事实上仅仅是由于晴天比雾天的天数多很多,自然车祸次数就要多,因此,看到数据时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数据与结论是否相关,相匹配;相关是两件事一起出现的概率,例如吸烟和成绩就经常一起出现,但不是相关就是因果关系,总不能说吸烟导致成绩差,相关与因果关系是每天多少关系的,这在第八章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中阐释的很清楚;在第九章——如何进行系数统计操纵中,我们了解到,利用统计资料传递错误的信息而误导他人就是一种操纵行为,例如每当发生罢工时,就会有不着边际的谎言,一旦罢工开始,商业委员便刊登广告,宣传罢工一天的损失是几百万美元,那么这个数据是怎么样得到的呢?本来没有这么多的损失,但是加上供应商的损失、罢工工人正常生产时制造的汽车价值、零售商的销售损失以及街头停车费的损失等等一切可以加上的费用后,数字就会变得很大,误导读者!
到目前为止,作者一直把自己描述成一个热衷于指导剑术的海盗。在第十章结性章节里,他摈弃这种文学描述,并直接揭示隐藏在文章表层下的主题:怎样凭双眼就能识破虚假的统计资料并揭穿它;同样重要的是,如何在具有前述欺骗性的数据海洋中找出可靠有用的资料。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统计资料并非都能经受化学分析或者实验室的鉴定。但至少你可以提5个简单的问题,在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你将避免接受一些不真实的资料。
“谁说的”,”他是如何知道的”,“遗漏了什么”,“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这个资料有意义吗”,以后看数据看新闻,如果自己看到后激动了,有话要说,那么先憋着,然后提醒自己问一下这几个问题,别骂完后才发现原来是假的,很丢脸的。
统计陷阱的思维逻辑
如果你想证明某事,却发现没有能力办到,那么试着解释其他事情并假装它们是一回事,这就是我们常犯的逻辑谬误,偷换概念。统计学中所包含的思维,利用统计学所犯的错误,归根到底就是逻辑。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这是事后归因;小样本得出大结论,这是以偏概全;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刻意用统计方法放大比例,这是诉诸公众谬误,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我是对的。商品广告说统计数据显示自己的产品在某一权威群体里的使用率很高,言下之意是他们的产品是好的,这是诉诸权威谬误;等等。基本上每一个统计陷阱就是一个逻辑谬误,学会统计学,就是学会怎么说理。
任何事最怕的就是走向极端,看了后对一切统计数字不再相信,以为看了一本书就成了个统计专家,没成统计专家也成了个分辨真假专家,这无疑是进入了另一种统计陷阱。
些许心得
对待统计资料我们应该做到不要盲目相信,学会理智质疑,学会多从五个问题角度反问自己,在观察统计图时要万分注意,图表的拉伸缩放可以使它展示在人们眼睛前的信息迥然不同,他可以随着要求任意变动,因此我们不能被自己的眼睛和说谎者所欺骗。至于上述中提到的平均数问题,我觉得我们要注意它们的适用范围,并谨防它们被不轨者非法利用进行欺骗。均值一般不具有稳定性,它太容易受到野值的影响,在描述大样本的平均水平时,不妨考虑一下中位数。
学会统计学,慎思统计资料,达菜尔·哈夫的《统计陷阱》,让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