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的发言(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5:1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的发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的发言》。

第一篇: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的发言

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的发言

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我只讲了三个故事

——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的发言 10月,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韩教授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曾出版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人间正道》等。在此次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韩教授用三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用故事打破谣言,用故事打动人,并将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同志们、朋友们:

我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我只是马克思的读者,谈不上是马克思的研究者。

感谢朱善璐书记和北大党委对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强力支持。感谢于鸿君教授邀请我参加这次盛会。

我不能代表中文系,但此时此刻,我想起我们中文系的两位前人:邓中夏,1916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鄂豫皖红色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被杀害时年仅36岁。伍中豪,1932年考入北大中文系,他是比林彪更年轻的红军纵队司令,战死时年仅25岁。

邓中夏和伍中豪,他们的名字大气磅礴,都有一个中字。此时此刻我想说:

邓中夏和伍中豪两位前辈,你们安息吧!

我们伟大的北大前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你们安息吧!

感谢所有在逆境中坚持马克思的事业的人们,对于我个人而言,尤其要感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和美国奔驰标准出版集团,你们把我关于马克思的小书以英语和瑞典语出版。我还要再次感谢中国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的领导,感谢我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副总领事张美芳,感谢你们在今年五月纽约国际书展上,为一本中国人写的马克思的书站台。我谈一下我写Karl Marx For Young Readers这本小书时的一点感想。

说老实话,写这本小书给我带来的最为深刻的感受其实是:马克思是不可解的。当然,这不是指他的学说和思想不可解,在当今世界上,无论赞成他还是反对他,人们实际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即把全部人类活动描述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而这种思想正是马克思所发明的。所谓不可理解的,其实是马克思的命运,是马克思的故事。而且,它不仅是不可理解的,更是令人震惊的。

马克思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的姨妈和姨夫创办了著名的飞利浦公司,他23岁获得博士学位,25岁娶了一位男爵小姐——特里尔政府枢密官的女儿为妻,并成为《莱茵报》实际上的主编。那时,他的朋友都是达官贵人,在他眼前,灿烂的个人前程如平坦的大路一般展开,沿着这条平坦的大路,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博士,他本来应该成为“马克思爵士”、“马克思部长”、“马克思行长”——最不济也会成为“马克思教授”。

但是,令人震惊和不解的转变的就发生在这一刻,从那时起,马克思仿佛是突然之间就抛弃了他应得的荣华富贵,从此开始了40年的流离失所、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革命和斗争。等待他的命运是一贫如洗、儿女夭殇,昔日家产万贯的富家子沦为了求乞者,风华绝代的贵族小姐,为了一口面包不得不反复典当祖母的婚戒,而这个伟人生活中最大的奢求,竟然是在工作的间隙能够偶尔睡一下,1883年3月14日,他就是这样在办公桌前睡着了——但却是永远地睡着了。理性和经验完全不能解释马克思的命运,不能解释马克思仿佛是自讨苦吃的选择,唯一能够解释这一切的,是他在17岁时一篇作文里所说的咒语般的话,他说: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家而献身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唯一能解释这一切的,也许是他在23岁时写下的博士论文中令人震惊的发现:知识不是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他人做些什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自25岁起的人生是失败的,是全然走了下坡路,但是,如果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情况却全然不同了,如果从人类的角度来说,马克思25岁之后的人生才开始攀登光辉的顶峰,他的一生是伟大的,马克思25岁之后的人生可谓光辉灿烂。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嘉宾,我在这里要说的其实是:马克思的命运、马克思的故事,之所以从个人角度是不可解的,就是因为马克思的一生,代表着、象征着“人类”神秘而震撼的命运,而马克思最为特殊和值得我们记住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相一致。什么是人类的命运呢?

康德在谈论人这个物种所独有的禀赋时说:

这种情形永远都是令人惊异的:以往的世代,仿佛只是为了后来世代的缘故而在进行着他们那艰辛的事业,以便为后者准备好这样的一个阶段,使之能够借以把大自然作为目标的那座建筑物造得更高;并且唯有到了最后一代,才能享有住进这座建筑物里面去的幸福。虽则他们一系列悠久的祖先都曾经(确实是无意地)为它辛勤劳动过,但他们的祖先们却没有可能分享到自己所早已经准备过了的这份幸福。尽管这一点是如此之神秘,然而它同时又是如此之必然,只要我们一旦肯承认:有一类物种是具有理性的,并且作为有理性的生命类别,他们统统都是要死亡的,然而,这个物种却永远不死亡、并且终将达到他们禀赋的充分发展。

正像康德所说的那样,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众所周知,马克思把这种人类的秉性,称为“人的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随着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兴起,随着人们对于个人利益的追逐,人的上述“类本质”却正在丧失,于是,从25岁起——也就是从写作著名的《巴黎手稿》那时起,他就决绝地要去抓住这种正在消失的“人的类本质”。我认为,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马克思人生中那致命的转变。

在马克思看来,与人类的命运相比,个人的成毁得失微不足道,但在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却是相反,在个人的成毁面前,人类的命运太遥远了,也许不值一提。而这就是马克思在人们眼里变得不可理解的真正原因,于是,从个人角度,马克思是不可理解的,而只有从人类的角度,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这就是“伟大也要有人懂”的含义。

我不想说,所谓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忘恩负义的历史,我也不想说,后生者只是一味的捞取好处,而对马克思的牺牲、马克思的工作和马克思的斗争连想也懒得去想。我只想说,今天全世界的劳动者都应该感谢马克思,因为如果没有马克思,如果没有他的学说、没有他的斗争和牺牲,普天下的劳动者,还要为争取在工作期间偶尔喝一口水的权利而斗争。

同志们、朋友们,不管有人是否不屑一顾,在这样的场合,我还是想在谈谈我们伟大的校友毛泽东,谈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他们的命运。1951年,已经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曾经感慨万千的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的老同学周世钊等人,谈到青年时代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时的情景。他说:

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关进监狱活活折磨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了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弄得投塘、吊颈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过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 决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那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正是基于这样的宏愿,1918年4月7日,星期日,在这一天,毛泽东等14人,在蔡和森家开满桃花的庭院里,成立了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起初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后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学会宗旨改为了“改造中国与世界”。1931年,新民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蔡和森因叛徒出卖,牺牲于广州军政监狱,年仅36岁。

新民学会最终发展到八十名成员,大多数成员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如毛泽东、何叔衡)以及早期领导人(如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罗迈、夏曦等),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像蔡和森一样,在残酷的革命中牺牲了。1922年10月23日,杨开慧因为难产,紧急住进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长沙湘雅医院,该院的产科大夫李振翩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校友,他也是新民学会的成员,他为杨开慧做了剖腹产手术,次日清晨,毛泽东的长子岸英在长沙湘雅医院诞生。

毛岸英出生的时候,毛泽东正在领导两千长沙泥木工人举行罢工,他正吹着哨子走在工人游行的队伍里,没有及时赶到产房。关键时刻,唯一能够帮助他的人,只有新民学会的成员李振翩。51年后,即1973年8月2日晚,80岁的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会见了青年时代的友人——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振翩博士和夫人汤汉志。他们感慨万千,彻夜长谈。李振翩说:现在中国人地位提高了,我们在国外也觉得他们看得起中国人一些了。

毛泽东回答说: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赶跑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二就是打败了美国的走狗蒋介石,他跑到台湾去了。再就是派志愿军到朝鲜,打败了美国人。

然后,毛泽东动情地说:现在开慧不在了,岸英也牺牲了。我这个人不行了。腿也不行了,气管也不行了,眼睛也不行了,耳朵还可以。两个月前我还能看书,两个月以来就困难了,比如对你们吧,大致看得清楚,细部我就看不清了。李振翩说:主席的一举一动都同全世界有关系。

毛泽东则幽默地说:自从尼克松总统到中国,就在这个地方(用手指汤坐的位置),跟他谈了一次话,还有基辛格博士,后头又跟尼克松谈了一次,从此名声就不好了,说我是右派,右倾机会主义,勾结帝国主义。我喜欢美国人民。我跟尼克松也讲过,我们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帮助各国人民起来革命。我是个共产党员,目的就在于打倒帝修反。现在还不行,大概要到下一代。

1984年11月16日,新民学会成员,世界著名细菌学和病毒学专家李振翩在美国逝世,享年84岁,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发去唁电,时任美国副总统乔治·布什打电话向汤汉志表示慰问。

李振翩生前,当他得知毛泽东逝世的消息时,曾合泪写下过这样诗句:“仰望巨星今不见,长使世人泪满襟。愿化悲痛为力量,加紧服务为人民。”

1921年,新民学会的另外一位主要创始人萧子升从巴黎经北京返回了长沙,萧子升就是那个与毛泽东一起徒步考察了湖南五县的同学,萧子升与毛泽东和蔡和森,被称为“杨门三杰”,只不过,杨昌济临终向章士钊推荐的救国人才中,却没有萧子升。

分别仅仅两年,毛、萧二人却发现:他们彼此的思想和境遇都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他们彻夜长谈,最终却因为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而相对流泪。

萧子升后来回忆说:“毛泽东能够征服他的听众,并使他们着迷。他具有一种说服别人的可怕的力量,很少有人能不被他的话语所打动”。但是,这一次,萧子升却没有被毛泽东所打动。

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政治改造,实现劳动人民的当家作主,仅靠办书店、办教育是不行的。而萧子升依然还是坚信无政府主义,他认为革命会带来牺牲,而他宁愿没有牺牲,通过文化和教育的逐步改良,来获得后代的幸福。毛泽东嘲笑说:你这种理想,1000年也不可能实现,而萧则回答,他愿意等1000年。

直到1921年7月他们还在争论,于是,他们一起搭船离开长沙,在船上继续争论。

萧子升回忆说:“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一直劝说我加入共产党,他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30年至40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够改变中国。”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极为精确,但当时的萧子升却认为,这不过是天方夜谭。

那天乌云密布,山雨欲来,两个赤诚的朋友从洞庭湖出航沿江而下,毛和萧共处一个舱室,毛睡下铺,第二天一早,萧子升醒来时,他发现下铺空着,当他走出舱室,看到毛泽东独自站在甲板上,手里拿着一本书——《资本主义制度大纲》。萧子升在武汉中途下船,替李石曽办事去了,而毛泽东则继续航行去了上海,毛、萧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此番分手,地老天荒,萧子升后来说:多年之后我方才知道:那次毛泽东去上海,是为了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议,而这次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而当中国共产党经过25年的浴血奋战,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之后,1945年4月21日,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面对着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党的精华,毛泽东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如此感慨万千地形容了中共一大:“其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同志们,朋友们,据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故事”的时代。甚至可以预见,关于我们这次大会,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流言、传说与故事。因此,我这种没有学问的人,今天也要奉献三个故事——马克思的故事、新民学会的故事和中共一大的故事。

因为我知道有人想用他们编造的故事来堵住我们的嘴,但是,这不可怕,而我的故事要告诉他们:共产党人的故事,马克思的故事,毛泽东的故事,会通过我这样的人,一代又一代地讲下去。

同志们,朋友们。有人说“共产党会多”——他们说对了。今天,我们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为了全世界一切热爱生活的人,而在此相聚——他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他们期盼自己的孩子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战争和压迫的世界上。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的期盼,正是为了提醒我们人类那不能离弃、不能忘怀、与生俱来的命运,我们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次大会。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以深深的鞠躬,感谢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这个世界需要马克思,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光明。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祝大家在美丽的北京愉快!

第二篇:在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上的发言

在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上的发言:

学习、创新与晋商兴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建波

晋商能够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商帮,根本原因在于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而这一切的背后则归之为学习热情的保持。

众所周知,晋商的市场大本营是在浩瀚的东北、蒙古、新疆以及俄罗斯、东欧地区,为此不能不将采购的触角延伸至祖国的四面八方。要在地理环境迥异、温度、光度、湿度相差很大的地区开展贸易,要在技术低下的条件下开辟出方便物流、资金流、人流的商路,要突破来自大自然的毒蛇猛兽以及来自社会的各种恶势力的阻挠,自然需要基于利益最大化追求,包括恐惧贫穷,恐惧失败,基础上的旺盛的创新精神。然而仅有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转化为卓越的创新能力。正是依靠卓越的创新能力,晋商才能将技术的潜力发挥殆尽,不但在人迹罕至的大草原、戈壁滩开拓出商路,还能在冰冻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送货任务,从而提高物流的效率;正是依靠卓越的创新能力,晋商才能在广阔地理范围内与收入各异、偏好各异、风俗各异、语言各异的不同社会群体间达成利人利己的各种制度安排,这就是晋商能够在民众收入不高、且收入季节性强,难以找到担保人的大草原纵横捭阖闭数百年的原因,也是晋商钱庄、帐局、印局、票号等各类金融机构相继出现的原因。显然,正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最终成就了晋商辉煌五百年的基业。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学习,依赖于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认识能力的提升。宋元以前,作为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发达,不仅倡导社会和谐的儒家思想广为普及,涌现出温彦博、司马光等很多文化名人,而且探讨农工商各业效率提高的知识追求的风气也很浓厚,产生过许多的技术创新。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使得晋商能够突破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限制,最终凭借技术、制度的力量成就了让世人艳羡不已的辉煌事业。

以推动晋商成就辉煌五百年基业的股份经营制度而言,我认为,站在明清商业发展的立场,“劳资共创”、“激励兼容”的股份经营制度可谓晋商的独创。这套劳动者和资本拥有者以其“身股”与“银股”共进共创、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一是把资本所有者的合约投资和劳动者的才能智慧整合在一个产权制度框架内,削平相互之间的财富悬殊,共享平等权利;二是资本拥有者向劳动者让渡资本经营收益的分配权,自上而下地扩大剩余价值的共享范围;三是把资本拥有者和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绑定在同一个平台上,让企业成员把追求个人利益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咬合在一起,达到“不责而勤、不检而俭”的管理效果。

正是依靠这套“身股”与“银股”共进共创的股份经营制度,晋商在当时科学技术允许的限度内最大限度地凝聚了社会力量,不仅做大、作强,而且做久,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留下厚重的一页。同时,也正是依靠这套劳资共进共创的体制,晋商发展过程中根本不存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写的劳资严重对立,工人阶级过着猪狗不如生活的景象,自然也不存在广大员工为争取自身权益而不断开展政治、经济斗争的情景。

晋商所以能够形成劳资共进共创的制度,本质上仍是“见利思义”,利人利己的传统价值观影响下的产物,这就是晋商有着浓厚的关公崇拜情结的原因。因此,晋商的伟大不在于它的思想——此乃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贤哲创造的,而在于它的制度建设,即能够通过对商业发展规律的深切把握,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将“见利思义”,利人利己的原则落实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这是晋商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明清山西人民对中华文明的一项伟大的贡献。然而一项制度创立后,并非万事大吉,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其具体内容,以与“见利思义”,利人利己的原则相一致,做到与时俱进,这就是孔子讲的“时中”。而与时俱进的条件就是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的保持。

然而晋商在商业领域的不断成功,在推动山西全民经商的同时,也形成了不愿意读书、甚至鄙薄文人的社会风气,这在民间俚语中多有反映。如“人养好儿子,就得像三人,大子雷履泰,二子毛鸿翙,三子没出息,也是程大佩”,“生子有才可经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等等。光绪年间的山西举人刘大鹏哀叹,“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才华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则寥寥无几。”“当此之时,凡有子弟者,不令读书,往往俾学商贾,谓读书而多困究,不若商贾之能致富也。是以应考之童不敷额数之县,晋省居多。”

“读书无用”乃至鄙薄文人的的社会风气,反映了晋商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的下降,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制度创新能力严重滑坡,无法像以往那样随着环境的变化,在信义利的指导下重新修正以前的制度,或制定出大家普遍满意的新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晋商引以为豪的劳资共进共创的股份经营制度自然也受到了挑战。也就是说,晋商晚期,劳资共进共创的制度仍然存在,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已与迅速变化了的社会实践发生了偏离,急需要修正,但由学习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制度创新能力下降,使晋商无法完成制度的变革。比如,晋商票号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规定了不同区域的员工休假的“班期制度”。具体来说,离山西老家近一点的员工可三年探亲一次,为期半年;远一点的员工可五年探亲一次,为期一年。晚清末期,随着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原来的“班期制度”不适合社会的变化,应该作调整了,但尽管广大员工迫切要求改革“班期”制度,可高层无视交通条件的变化,视“班期制度”为祖训,应不接受改革意见,致使一些年老的员工过不管这种生活,只好辞职回家,这自然大大伤害广大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使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又如,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商业势力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激烈,要求总号决策层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在分号供职的员工,因身临其境,深感市场不同以往,不断建议总经理和财东坐火车或轮船到各商埠,特别是京师、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走一走,了解外情,而不少总经理听若罔闻,他们已习惯了束缚的办公室,不愿意下市场调研,结果决策失误事件屡屡出现。这样,建立在共进共创基础上的晋商股份经营制度就出现了偏差,无法动员劳资双方群策群力共克时艰,对晋商发展影响极为巨大的票号向银行转轨的失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票号转轨银行,就本质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协调与社会、政府、员工、投资人以及竞争对手的关系,重新凝聚社会力量,树立竞争优势。面对新的金融组织——银行的巨大冲击,员工、社会、政府都要求并推动票号转轨银行,但学习能力的下降导致票号决策层昧于天下大势,寻找各种借口拖延乃至拒绝改革,结果导致竞争能力日趋下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提起晋商的衰败,学术界普遍强调政府政策的消极影响,我认为这种意见并不全面。按照制度经济学的定义,政府是一个社会唯一的合法的暴力组织,同样充满有限理性,同样具有上升、辉煌、衰退乃至灭亡的生命周期,这是企业必须要积极面对,无法摆脱的经营环境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政府的政策可能会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明初的“开中令”,清初的允许晋商进入浩瀚的蒙古腹地贸易;可能会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地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速度,如明中叶前迟迟不愿在边关启动对蒙古的贸易,清中叶对俄贸易政策的时紧时松;还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如明末、清末的政府,面对内忧外患,不得不加重对企业税收的征发、捐输的增加等。但不管怎样,企业就是在其无法约束、变动不定的经营环境中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如机会合适,则力求利润最大化;如机会不合适,则寻求损失最小化。《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哪怕对企业再不利的环境,也不是完全的黑暗一片,对企业的考验就是能否在“危”中寻找出“机”,以至于最终走出危机,发展壮大,这就对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同样面对王朝衰退期的对企业不利的政策,仍享受昔日学习红利的明末的晋商成功地抓住了有限的在边关跟女真贵族贸易的机会,华丽转身,在王朝更迭中不仅没有损失,反而迎来了更大的发展,从“足迹半天下”走向“足迹遍天下”。而清末的晋商票号,由于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的下降,加之过去储存的学习红利的消失,无法通过制度创新来重新凝聚社会力量,树立新的竞争优势,最终只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客观地说,晋商即使到了晚期,基于利益追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创新精神仍然保持,但由学习热情下降而带来的创新能力的下降,使其无法通过制度的变革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是老晋商留给世人的沉痛的教训,值得正重新走向世界的新晋商很好地借鉴。

有人会说了,晋商因为全民经商不爱读书而衰败,哪徽商爱读书为什么也衰败了呢?我认为,不爱读书肯定不行,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但爱读书也不一定行,还要会读书,这就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既读有字的书,还读无字的书;既读人文方面的书,还读商业贸易之类的书,等等。徽商读书的目的是奔功名,提升社会地位,不是为了商业的发展而读书,因此所读之书都是四书五经这些处理社会关系原则方面的书,而对产业结构的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竞争者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关系的变化等方面的书所读甚少,这就导致他的知识结构单

一、偏狭,在急剧变化了的社会形势面前,同样无法通过制度创新来重新凝聚社会力量的,树立竞争优势。

关于老晋商对新晋商的启迪,社会各界研究了很多,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如诚信晋商,责任晋商,服务晋,商知识晋商等,但我认为其基础还是知识晋商。这是因为,诚信晋商也罢,责任晋商也罢,服务金商也罢,目的都是要协调与社会各方面,包括顾客、民众、政府、竞争对手以及供应商、经销商等合作伙伴,做到利人利己,双赢原则。而要做到这样这一点,一要学习、研究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在中国,这就是主张见利思义,文武之道的儒家思想,力求做到烂熟于心,时刻警惕自己——举头三尺有神明,从而自我约束,尊重他人;二是学习、研究与商业有关的各方面事务的知识,这样才能运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实践——这一结合的结晶便是处理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各种类型的制度安排,并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修订这些制度,做到与时俱进,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

当然,鉴于目前社会道德沦丧,商业信誉下降,因此我们更强调利人利己,见利思义原则的诚信晋商、责任晋商、服务晋商等,这无疑是正确的,应该大讲而特讲。只是考虑到这一问题已有别的研究者大力呼吁和提倡了,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基于动态中协调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不断的制度创新的需要,我才在诚信晋商、责任晋商、服务晋商的基础上,大力呼吁知识晋商。在我看来,诚信晋商、责任晋商、服务晋商是原则,知识晋商则是将这些原则贯彻下去的方法的保证。因此,我们不能管讲原则,还要研究贯彻原则的方法;不能光讲普遍性,还要研究生活中的各种特殊性;不能光讲“主义”,还要研究“问题”;不能光讲态度决定一切,还要研究将态度落实下去的一整套相互联系,而不是互相冲突的制度安排。

第三篇:马云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致辞(全文)

尊敬的马总理、陆主任、夏书记,各位远道而来的佳宾朋友,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浙江乌镇,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审干荣幸。在乌镇今天看到的不光是有水和屋子组成的小镇,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在这样的古镇讨论影响人类互联网发展的文明显得尤其重要。由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单单是对昨天的总结,更是对明天的展看。20年前我第一次接到互联网,我不敢相信那天我提出的那句话,就是互联网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今天,我深信互联网已影响了世界,已影响了社会,并且在未来50年将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20年过往了,中国诞生了无数优秀杰出的互联网公司,也诞生了超过6亿互联网的用户。我相信,中国互联网不但深入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中国互联网也正在参与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并为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创造提供独特的价值。我们看到互联网对人类带来巨大的价值的同时,毫无疑问,就像任何一场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我们更相信,每次巨大的冲击、每个巨大的挑战都是人类进步完善的机会。我们深信,数字鸿沟不是一次技术题目,数字鸿沟是个学习题目,是个发展题目,更是个人识题目。

我们更相信一点,互联网是人类共同发展的机遇,互联网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希看,固然互联网也是人类共同需要承当的完善的责任。作为从业者,我倍感荣幸,在此欢迎各位来到杭州,来到乌镇,谢谢大家。

第四篇:陈月明在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

陈月明在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

来源: 中国电力网发表时间: 2010.10.27字体大小:小 中 大打印

10月22日上午,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人才工作实践领域的7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7位代表为宋丰景(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月明(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张喜武(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和风(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局长);易军(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凤朝(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耀辉(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陈月明副总经理就“全力造就优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作了精彩的讲演。

以下为陈月明副总经理的讲演文字: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电力供应的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服务的客户超过十亿人,拥有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特许经营全,资产总额近两万亿元,管理员工125万人,2009年,完成售电量2.3万亿千瓦时,营业收入1.3万亿,名列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第八位,今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认真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快速发展,借此机会简要汇报国家电网公司人才工作的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国家电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大,技术高,专业链广,科学规划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用规划指导计划,既保证当前的人才需要,又着眼长远发展的人才储备,不断提高人才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实施了1551人才培养计划,等九个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产生八百个公司级优秀人才,为西部电力企业培养了1300多名管理技术骨干,培养技师,高级技师5.5万名,坚实的人才保障,保证了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按照中央要求,加速培养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预计电网建设投资达到1.2万亿元,售电量年均增长 11.11%,劳动生产力年

均增长14.1%,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是完成十一五发展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贯彻中央要求,深入推进四好领导班子构建活动,着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组织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引进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考核方式,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评体系,我们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选用了六名二级企业的高管,实行金融企业80%以上中层领导干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完成高管人员境内、境外培训,和GE,IBM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高管人员学习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后备青年干部党校培训制度,05年以来培训后备干部370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作风好,领导力强,执行力强的高级管理推对,为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家一流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三)培养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国家电网公司建成投晕的特高压交流实验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具备了从特高压实验研究,成套设计,设备研制,工程建设到运行管理的综合能力,占领了世界电网发展的制高点。特高压工程的成功不仅取得了技术上历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专业领军人才,目前我们我们有十名具有国家影响力的专家,三百多名高端技术人才,六千多名实验检修运行等专门人才。特高压交流电压被推荐为国际标准。我们公司有三十多人进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制定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开展国际业务,培养国际化人才,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成功获得了菲律宾国家电网的25年特许经营权以后,我们组织了一支由25名业务骨干,专业管理运营团体常驻菲律宾。公司国际业务的拓展,锻炼造就了一支适应国际化业务的管理和技术队伍,目前我们拥有160名国际化高端科技人才,200 多名经验丰富的国际化管理人才,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持续开展全员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根据各层级员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大规模开展全员培训,我们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学院和技术学院,建立健全公司总部区域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培训体系,统一编制培训教材,统一设计培训内容,统一建设远程培训系统,加大一线技能人员和新进员工的培训力度,加强班组长培训和学习型班组长建设,05年以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31亿元,完成员工培训 1120万人次。

(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建立了,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竞争择优为核心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鼓励创新为核心的薪酬激励机制,全面推进

人力资源环境理念创新,用科学的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稳定关键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引进紧缺人才,拓展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十一五期间,我们共招聘了博士生893人,硕士10700人,新增了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三十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

回顾这几年的人才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使国家电网的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我们近几年来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制订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人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刚才张德江副总理和尹蔚民部长做了重要讲话,我们将按照张德江副总理的讲话要求,在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继续深入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7位代表在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

7位代表在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开幕大会上发言

2010-10-27 10:24:14 来源: 人保部网站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10月22日上午,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人才工作实践领域的7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一、宋丰景(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聚全球英才,建世界城市 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建国六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以后,在新的起点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世界城市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高端形态,是具有影响力的决策控制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国际活动中心和人才的聚集中心。人才状况既是判断世界城市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保证,因此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统筹谋划,积极推动。

世界城市的人才资源特征。人才资源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直接推动力,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世界城市的发展对人才资源的推动,结构复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分析纽约、伦敦人才资源状况,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高端人才聚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高端形态的世界城市,往往聚集了大批的高端人才和世界级的专家,人才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活力,也决定了城市的世界影响力,世界级的大师本身就成为了他所在城市的标志性任务和世界名片,在过去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往往过度重视世界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世界城市的影响作用,而比较少的关注标志性人物。标志性人物在世界城市影响力方面更占有根本性。第二,高素质的人口,是培养造就高端人才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环境。世界城市往往一般有高素质的城市人口,2000年纽约、东京、伦敦25以上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超过了12年。第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世界城市往往是全球的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是人才资源素质的根本体现,世界城市发展不仅需要高端的技术人才,更需要领导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创新型人才,2002年纽约、伦敦、东京,分别分布在企业当中的研发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9.8,88.7,65.8,而北京在2008年仅仅为51.5,专利授权量是衡量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获得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两前五名城市,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第四,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符合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队伍,一定是一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要具有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能够及时了解跟踪本领域最新前沿动态,要熟悉和掌握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价值标准下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跨国文化交流和创新领域。

建设世界城市打造适应世界城市要求的高端人才队伍,必须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使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第一实施以产业为导向的人才聚集战略,产业是人才的根本,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吸引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产业结构决定人才结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调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北京的优势,综合考虑北京资源环境限制,打造世界级的高端人才就必须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使北京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中心,坚持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推动中低端产业,资源消耗性产业向周边转移扩散。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人发展战略,是人才成长规律的根本要求,人才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剂,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发现能量,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检验和激励,要不断完善适应世界城市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要建设符合首都产业特点的专业人才服务制度,既要建设覆盖北京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才市场体系,也要建设瞄准世界高端人才的国际人才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是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人才发展体系的关键,人才流动不畅,人才部门作用,单位作用,区域作用,论资排辈等现象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发挥。要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才有序流动的市场运行机制。当前由于企业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不落实,用人责任不明确,导致人才配置效率不高。

通过政府主导,实施高端引领,实现人才跨越式发展,尽快建成世界城市,适应世界城市要求高端人才队伍的关键,政府调动各种资源,实施重大人才工作,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迅速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带动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持续引进一批能通过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提升首都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吸引政策,完善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各类人才的优势,国际竞争,加强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实行企业的合作,推动首都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加强出国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其学成回国创业。

通过实施特殊政策,建立特殊机制,打破传统体制机制,为全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道路提供经验。体制机制创新是人才科学建设的关键,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借鉴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直接控制,在科研等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流动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转变职能,将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的工作落到实处。创新科研管理,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改变经费投入方式。在人才特区探索建立独立运行的非政府的专业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克服考核当中的短期化,简单化。营造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良好氛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创业环境,建设全新的创业机制,建立从创业项目植入,到发展转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对于传略性新兴领域的重点创业项目,进行保姆式的孵化,创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股权投资为核心,形成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可以用银行信贷专用机构,以及各类投资机构在人才特区的设立和发展。

建立高端人才的国际化流动机制,要根据国际人才的层次,为国际高端人才在京生活和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法律保障。

二、陈月明(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全力造就优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电力供应的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服务的客户超过十亿人,拥有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特许经营全,资产总额近两万亿元,管理员工125万人,2009年,完成售电量2.3万亿千瓦时,营业收入1.3万亿,名列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第八位,今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认真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快速发展,借此机会简要汇报国家电网公司人才工作的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国家电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模大,技术高,专业链广,科学规划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用规划指导计划,既保证当前的人才需要,又着眼长远发展的人才储备,不断提高人才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实施了1551人才培养计划,等九个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产生八百个公司级优秀人才,为西部电力企业培养了1300多名管理技术骨干,培养技师,高级技师5.5万名,坚实的人才保障,保证了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按照中央要求,加速培养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预计电网建设投资达到1.2万亿元,售电量年均增长11.11%,劳动生产力年均增长14.1%,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是完成十一五发展任务的重要保证,我们贯彻中央要求,深入推进四好领导班子构建活动,着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组织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引进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考核方式,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评体系,我们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选用了六名二级企业的高管,实行金融企业80%以上中层领导干部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完成高管人员境内、境外培训,和GE,IBM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高管人员学习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后备青年干部党校培训制度,05年以来培训后备干部370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作风好,领导力强,执行力强的高级管理推对,为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家一流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三)培养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国家电网公司建成投晕的特高压交流实验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具备了从特高压实验研究,成套设计,设备研制,工程建设到运行管理的综合能力,占领了世界电网发展的制高点。特高压工程的成功不仅取得了技术上历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专业领军人才,目前我们我们有十名具有国家影响力的专家,三百多名高端技术人才,六千多名实验检修运行等专门人才。特高压交流电压被推荐为国际标准。我们公司有三十多人进入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制定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开展国际业务,培养国际化人才,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成功获得了菲律宾国家电网的25年特许经营权以后,我们组织了一支由25名业务骨干,专业管理运营团体常驻菲律宾。公司国际业务的拓展,锻炼造就了一支适应国际化业务的管理和技术队伍,目前我们拥有160名国际化高端科技人才,200多名经验丰富的国际化管理人才,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持续开展全员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根据各层级员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大规模开展全员培训,我们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学院和技术学院,建立健全公司总部区域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培训体系,统一编制培训教材,统一设计培训内容,统一建设远程培训系统,加大一线技能人员和新进员工的培训力度,加强班组长培训和学习型班组长建设,05年以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31亿元,完成员工培训1120万人次。

(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建立了,以提升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竞争择优为核心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鼓励创新为核心的薪酬激励机制,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环境理念创新,用科学的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稳定关键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引进紧缺人才,拓展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十一五期间,我们共招聘了博士生893人,硕士10700人,新增了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三十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

回顾这几年的人才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使国家电网的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我们近几年来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制订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人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刚才张德江副总理和尹蔚民部长做了重要讲话,我们将按照张德江副总理的讲话要求,在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继续深入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张喜武(神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实施十大人才工程,打造能源领域一流人才队伍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打造综合能源的一流队伍。大家都知道神华集团是以煤炭为基础,煤矿、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质油综合性能源企业,神华集团1995年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经销商。目前全集团拥有20万职工,总资产5300亿元,2010年列入世界五百强356位,中国企业二百强第九位,盈利水平连续六年在中央企业名列前茅,神华拥有八个煤炭公司,拥有投入和在建的电厂4600万千瓦,拥有1100公里的铁路,1.2亿吨吞吐能力的自营港口和三百万载重的航运船队,建成投产了世界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神华煤示范工程,和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项目,神华包头示范工程。预计今年神华的煤炭产量将达到4.2亿吨,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发电1600亿千瓦时,营业收入将达到两千亿,全年预计利润将超过六百亿元,缴纳税费430亿。

汇报的第二方面,神华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给我们企业带来的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努力把神华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能源企业,神华集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确立并大力地实施神华的人才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神华人才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一支能够在能源领域,踢世界杯,捧世界杯的一流人才队伍。神华的人才观就是五湖四海纳人才,人人是人才,人尽其才,神华人才发展要坚持的四优先选择,就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优先开发,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效益,要优先投入,优先选用符合神华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优先开发高端人才的原则。神华要建成十大人才工程,是神华人才战略的支撑和抓手,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总部员工素质登高工程,后备人才工程,教育培训工程,人才信息化工程等等。

三是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平台,打造人才特区,创造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从08年开始,神华集团抓住中央实施千人计划的契机,投入了27亿元,在北京昌平,未来科技城建设了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神华研究院,神华管理学院,三维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组建高水平的研发和顾问团队,使低碳所起步时就站在国际能源化工领域的高起点上,我们解放思想,给平台,给带动,以诚心,事业心和爱国心,打动人才,珍惜人才,我们先后七次组团赴美国、欧洲国家引进了长期在美国通用电器,陶瓷化学,美国国家能源实验室等知名的跨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九名科学家,其中八位已经进入了入选中央的千人计划,担任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的所长,是科洛斯,是原美国UP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获得国家石化行业的领袖奖,聘请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罗道夫,担任研究所的顾问。还精心从海外引进了11位35岁以下,达到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标准要求的人才。

同志们、朋友们,我们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平台,积极的探索适应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之路,加快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把低碳所打造成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神华人才特区,这个特区一是实行高度的授权和管理体制,低碳所实行所长负责制,集团似管似不管,管所长,管战略管预算,管结果,不管资金支配,不管运行模式,学术技术委员会,在科研课题立项,评审验收,研究所运行情况评估等方面具有决定权。所长负责日常的运营,有充分的人才物质主权。二是特性特事特办的沟通协调机制,集团建立了低碳所联系会议和协调联系人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联系会议,由集团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主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对紧急问题开绿色通道专题研究,保证低碳所的大事要事急事都在第一时间解决,集团主要领导还不定期的到低碳所与专家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三是实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的信任,根据其研究的方向,放到重要和关键岗位上,让引进的人才,有职有权也有责,低碳所每年可根据专家实际的研究需要,选择三到五名,有潜力的年轻的科研人员送到国际科研结构培养,科研结果转化为产生的经验效益,成果的主要发明人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提成,研究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按照所提建议的价值实现重奖,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四是实行长效开放的科研管理机制,集团每年提供足额的科研经费,并逐年递增,低碳所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研究所,在集团确定的研究框架下,专家可以根据特长和兴趣,自主选题,自由开展科研,集团鼓励低碳所与国外研发机构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在这种体制机制下,近两年低碳所的科研经费和实验室投入了六个多亿,启动了九个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申请了4项专利,为战略高科技制高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在神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神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体会到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综合能源企业,要靠战略引领,科技助推,安全保障,管理提升,文化培育,但说到底要靠人才,靠全体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体会到加快实施神华的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工程建设,并纳入神华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我们体会到神华集团作为综合能源,行业参与竞争能力的国家队,要更好的承担起保证国家能源按照,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就必须大力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抢占人才科技的制高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开拓创新,顽强的拼搏,为建设人才强国,为建成国际一流的能源企业而努力奋斗。

四、李和风(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局长):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探讨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在人才这个工作实践当中,有了体会和认识,主要归结起来有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是遵循规律。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要认识和尊重规律,也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人才工作也是这样,我们以我们院里面630位最杰出的科技人才为样板,开展了杰出科技人才成长历程的研究,也得出了有关杰出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我们得到了一张有关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轨迹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年龄段,科技人才科研能力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比如说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在31到35岁之间,应该是科技人才的科研活跃期,在36到40岁之间,他们的成果产出逐渐达到高峰,到41到45岁就成为了科研的中坚力量。我们把科技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就是参与阶段,第二是独立阶段,第三是发展阶段,第四是跨越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特征联系,我们也可以用科技活动舞台,来对这几个阶段进行描述,那么在每一个活动舞台上,我们的科技人才,他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个舞台,或者说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科技人才对于他的能力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参与阶段,我们可能更强调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在跨越阶段,我们更强调需要有战略眼光,沟通和协调能力。那么在这里,我们给出了一张表,这个表里面列的是大家熟知的,对22位诺贝尔物理奖年龄的统计,大多是25到30岁之间,与我们的年龄阶层也是非常一致的,所以我们说科技创新主要的群体是中青年,我们院里现在35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已经占到科技人员总数的47.6%,将近一半。他们都是我们院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我们也开展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研究,在这里我有两张统计表,我们发了一些调查问卷收上来了两张表,左边这张是关于现有各项需求的调查,我们青年人才反映,比较满意的,或者在所有项里面他感觉最满意的是我们院里面的一个较好科研条件和环境,这是他最满意的,不满意的相对来讲就是住房,还有带薪休假的政策,那么在环境里面,各种因素来讲他们觉得很满意的,学术民主,自由,鼓励青年人员创新,还有就是科研团队中青年人员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讲不太满意的,有对青年人才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还有就是青年人才公平参与,科研经费,对青年人才培训和教育这几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通过研究,我们就可以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影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为这四个方面,一个是学术环境,第二就是科研机构管理的体制,第三就是职业发展和流动机制,最后就是激励政策。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建立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在这个体系里面,我们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里面,我们对于不同阶段的青年人才都给予了相应的支持项目和计划。

第二个方面的体会和认识就是转变观念,第一就是要由追求花瓶效应,向发挥人才效应的转变,把引进人才作为政绩指标或形象工程,必然会导致国内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第二是由高薪引人,向事业发展吸引人才,第三由外来和尚好念经向土洋并重改变,海归和本土人才要一视同仁,更要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第四个就是由人才流动向鼓励流动,防止流失转变,人才流动是否会造成人才流失,美国的学者说过,不要把人才当成一座水库,应当作为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他不流动,应该管理他的流速和方向,所以要树立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和保证人才有序流动的良好机制。第五就是由管人向服务观念转变,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营造环境,科学环境决策。第六就是由大包大揽,不管不顾,向保障与关爱并重转变,人才生活保障,从一个计划经济的时期一包到底,和现在实际存在的基本自理走了两个阶段,要向关爱和保障并重,要引导他们适应国情,面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压力。所以要树立适合本组织事业发展的人才观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就是人才优先,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要制度为要,环境为重。

第三个方面体会,就是环境建设的关键,完善体制机制。以用人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的使用机制,科学院是鼓励公平竞争,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在98年在全国率先使用了聘用合同制,01年又开始实行竞争上岗,岗位聘用制,后来我们全面实行了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营造了一种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同时我们也注重突出合理使用,让人才各展所能。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使用了不同的岗位聘用方式,比如说一些骨干人才我们使用的是岗位聘用制,这种形式就相对稳定,按照阶段性的科技需求,聘用博士后这样的人才,我们就实行了项目聘用,海外人才我们也使用了短时间聘用的方式,体现了不求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我们也推动有序流动不断优化人才配置,主要是从我们聘用的合同这方面来体现,我们签订的合同,既有长期聘用合同,又有以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对于企业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是长期聘用合同,对于一般的工薪骨干,我们要适度的流动,青年人才要鼓励竞争,短期的聘用合同。

同时我们也坚持正确激励的导向,针对不同工作性质采用不同的结构比例,根据不同的学科,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比例,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比如说我们对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希望他能够潜心做研究,相对要增加稳定薪酬这块的比例。我们也加强了分类指导,增强了人才激励的针对性,实行了法人的年薪制,对千人计划的特殊尖子人才实行了协议工资制等等。

最后一点就是人才工作的目标,还是要建设一流的队伍。科学院目前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我们是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及不同的成长阶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人才成长。比如青年人才我们就要着眼未来,对于区域人才,我们研究所还有在各个区域的,西部的、东部的,有东北的等等,区域人才的强调的是区域系统,统筹发展,对于海外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创新的活动规律,加强各类人才规划的系统整合有机的衔接,主要分成四大计划,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为目标,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以青年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基础,海外人才引进,国际交流人才培养计划,支撑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这些计划里面都包含着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一些项目。通过这些一些人才的举措,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我们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可以说科学院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已经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动态优化,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从一些具体的数字来看,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举几个数据,到目前为止我们科学院千人计划,目前达到了780人,百人计划从94年开始实施,我们已经支持了1846个,这些人才目前都是我们科技创新一线的骨干,创新团队我们也组建了92支团队,另外海外知名学者,我们也引进了351名。队伍实现了动态的更新和优化,队伍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我们09年的数据和05年做了对比,我们发现我们队伍年龄的结构,学历的结构,学位的结构等等都有了很好的优化。第三个就是人才竞争力显著提高,在我们院里面工作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占全国的比例达到37.5%,在科学院系统工作的,院士占总比例达到39.6%,创新群体占到总数的36.6%,千万工程14.5%,而我们科技人才科学院的总产量占全国相应总的不到1%。

第三个我想汇报一下制定人才队伍发展战略规划,我们要做好未来五年,十二五的规划队伍发展规划,我们任务人才规划核心,必须与整体的科技布局,重点零距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科技事业发展,制定人才规划基础必须要了解各领域的人才资源情况,我们组织专业了两对中科院能源信息等14个重要领域的人员分布,研究所参与度人员结构,聚集度,人员规模适合度,组织方式适合度,配置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我这里给出了数据,这些数据,或许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大家知道一个研究所不能推动他的名字来判断这个研究所里的科技人员究竟是哪个领域的,实际上我们得到这样一些数据,要通过研究所来确认,他是属于哪一个领域。所以这些数据对我们做好规划的制定,下一步人力资源的配置都非常有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按照科技布局到重点领域,到研究所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为我们建设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要长期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要为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本次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召开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才问题,推动人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衷心希望与社会各界的的合作,为实现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共同努力。

五、易军(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中国建筑人才战略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国有骨干重量企业,中国建筑在完全竞争的国内国际建筑市场中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人才强企之路。从2006年起,中国建筑连续五年进入世界五百强,且排名不断提升,2010年,排名位列187名,并连续两年,成为财富杂志中国地区最受赞赏的五家企业之一,在中国五百强排名中名列14位,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人,再次获得荣誉,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贯彻了全国人才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把人才强企作为人才强国的系统工程加以推进,为此中国建筑提出了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将中国建筑,建设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地产企业集团。我们全面实践具有中建特色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努力成为中国建筑及地产行业优秀人力资源的代表者。以建设复合型的领导队伍,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搏杀出来的,中国建筑既需要企业家,也具备了培育企业家的土壤,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既要符合现代企业领导人员的职业素质标准,也要符合党员领导人员的政治标准,因此在领导人员的培育和使用方面我们一直大力推进复合型人员建设。目前中国建筑具有复合经历的领导人员占29.4%,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领导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领导人员应对未来改革变革,引导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已经建立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分析关系体系下,以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为重点的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领导人员能力的培养。具有海外经历的领导人员,由目前的18.9%,提高到30%,在机关层面统一建立并调用的领导人员后备中,60后的成熟人员,70后的培养使用型人员,和80后的潜力人员,形成合理的梯子结构。

项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中国建筑每年项目近7000个,遍布海内外。创造了深圳国贸大厦,帝王大厦,中央电台新大楼,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实施,得益于我们项目管理理论的创新和队伍的建设,在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项目化施工,打造了一支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项目经理队伍,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有限创新机制,全方位实现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和资质等级评估认定计划,在国家职业资格基础上,设立企业项目经理职务序列。以中国建筑标准化管理手册为主要内容,开展项目经理职业培训升级工作,到2015年,要努力培养达到公司评估政策标准的项目经理拔尖七万名,使公司项目经理的职业数字和项目管理水平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引领行业进步。

建设富有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按照中央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要求,中国建筑将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此中国建筑每年将加大选定国家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平台的力度,计划到201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专家25人,其中院士一至两名,巩固并不断提升中国建筑在行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知识国际创新人才工程,重点在智能建筑设计与建造,绿色施工,项目节能减排等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准确把握行业科技发展主流趋势,和专业国际发展方向,推动企业国际进步的研发人才,同时大力培养中青年技术带头人,以各单位总工程师,大型项目,技术总工为核心,组建多个新技术创新及运用专业团队,到2015年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研发团队人数达到600人,具有使用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的骨干科技人才4000名以上,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队伍,中国建筑1978率先进入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自2009年底,在海外累计签订合同额696亿美元,实现了投资额219亿美元,完成营业收入540亿美元,创造利润46.6亿美元,建设投资了五千多个项目,其中一大批项目,已成为了当地标志性工程,中国建筑三十年海外经营的经验表明,能否培养和拥有一批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是能否成功实施跨国经营的关键。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国与国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同样体现在今天的跨国竞争中,为此按照中国建筑,争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表率的引导和跨国指数达到30%的战略目标,我们将大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深化与国际接轨的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增强在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的能力,为了十二五期间实施大海外战略的整体部署,加强集团对海外人员选派培养,人岗配置的调控,把人文关怀和薪酬激励有机结合,建立国内外人才良性流动的循环机制,力争到2015年直接从事海外业务的各位骨干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由现在的4800人提高到7000人。同时还要加强集团总部工作的国际化水平,总部率先做到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但中国建筑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顺应市场变化,实施管理层和劳动层两层分离,转型为管理和技术一级型企业,目前操作型人员只占集团的12%。十二五期间我们一方面要做好自有高技能人才培养,培养一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相对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将采取治理标准,输出管理,认证使用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关注新形势下,技能人才对价值取向和职业发展的诉求,到2015年要培养一支门类齐全,素质和技能良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队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按照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统一部署,加快实施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战略,创先争优,努力把中国建筑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使之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建筑企业。

六、孟凤朝(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提升人才队伍能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中国铁建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家急难险重工程的锤炼,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商。去年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排名133位,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建筑公司。目前中国铁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铁路设计和建设公司,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及机电设备制造等领域位于领先地位,中国的第一条地铁,中国的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条高速铁路,第一条磁悬浮铁道,第一条海隧道都凝聚了我们铁建人的辛勤的汗水。十一五以来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显著提高,结构明显改善,能力大幅提升,为中国铁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以着眼前沿技术,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中国铁建着眼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大力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大力推选高层次人才参加国内外交流,到重大项目担任技术攻关负责人,使高层次人才的效能得到了充分显现,青藏铁路建设中,中国铁建更加承担了勘察设计任务,铁路建设中技术人员成功解决的高原缺氧,多年冻土世界性难题,取得了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数十项发明专利,同时青藏铁路工程,也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工程建设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级的科技进步特等奖。坚持高端引领,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集成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必须立足时代前沿,跻身行业高端,高速铁路是当代铁路建设的牵引和方向,中国铁建发挥后发优势,结合国情,研究创新,培养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先行者,探索者,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的设计和修建技术,承载了具体部署设计和施工任务,成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主导企业。坚持市场倾向,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二次创新能力,是国家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形成了提升高层次人才能力和研发产品双盈的新格局。

围绕重点项目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中国铁建承担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和承担的重大技术专项,技术难点多,科技产量高。在项目实践中培养人才,立足项目是中国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重要特点。我们让高水平人才上桥头进隧道,目前全系统90%以上的专业技术骨干常驻现场,成为中国铁建建成发展的强大支撑,正是由于高水平技术人才面向一线,大量的技术难题解决在一线,使中国铁建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一五以来,中国铁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七项,国家勘察设计奖60项,土木工程大奖25项,中国工程建筑鲁班奖65项,国家级优质工程奖110项。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学习培训,建立相关专业的社会人才库和企业人才库,构建内外人才交流学习的联动机制,针对重点项目的技术难点,集中相应专业的院士和专家,组成咨询团队,在现场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有效提升了企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南京隧道的锻炼,成为隧道工程建设的领军人物。十一五期间我们参加高校学习的人员,获得高级资质的人员,绝大部分来自项目一线,全系统各级领导基本上都有重点工程项目工作的经历。

面向企业发展,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国铁建发展的基石,我们不断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严把住口,优化队伍进口,把大中专毕业生作为技能人才引进的主要渠道,把人才市场招聘作为技能人才补充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改善了队伍的结构,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奠定了基础,强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以传帮带方式,加速提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通过职工院校,岗前培训,技术交流提升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有效促进了基层班组的生产力,十一五以来我们完成岗位培训22.7万人次,技能人才全部得到了培训。07年在全国钢筋工技能大赛中,中国铁建包揽了冠亚季军,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的迅速成长,对我们保证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了保证,多年来企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建设队伍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必须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在全球竞争和行业前沿技术上抢占先机,十二五及以后几个时期,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产业调整和生产节能目标,以高层次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聚才,育才,选才,用才,留才五个方面的工作,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我国工程建设,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七、王耀辉(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人才是中国未来30年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今天我在这里很荣幸能够给大家介绍我最近的一些研究和体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人才是下一个三十年中国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都知道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谈到中国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的力度,不久前国家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了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为未来实施人才强国制订了系列的战略方针,这对于中国当前未来三十年,甚至更远将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人才规划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摆脱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体力劳动者和低端工作者的角色,由世界的制造中心,成为世界的创意中心,提高自身从国民到国家的整体素质。由区域大国变为世界大国,由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政府面临经济转型,遭遇重大挑战,处于重要发展时机,中国要重新审视过去三十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新的战略,这个战略和人才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未来的发展,尤其是服务知识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人才将不再的是能源资金而是人才,因此在未来中国众多发展过程中,发展的趋势中,如何培养和使用引进,发挥人才对转型的驱动作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们通过这个人才纲要说得非常的清楚,而且是在整个三十个省市都做了现场转播,当时这个会议。这次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人才资源的总量,从2008年的1亿一千多万,发展到2020年的一亿八千万,这个数字大家可能都知道,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在受过教育占劳动人口的比例从9.2%发展到20%,这也是很大的提高,那么人才贡献力占国民GDP的总之也从18.9到2020年的35%,这都是非常大的提高。

下面我想重点讲一下,中国靠人才驱动的八大转型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过去三十年巨大的发展,这里面中国有两千多万的农民工,这是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中巨大的优势,沿海地区出现了劳动不足,今年还发生了工资低,都反映了中国靠低成本发展这种模式引起了新的挑战。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在加强,六十岁以上的人口,以后达到了1.68亿,占总人口的12.5%,按照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将从2020年的6.7,将爆炸增长了20.7,中国为富先老面临这样一个挑战。还有一块就是中国将需要从新的经济增长把这个转向人才,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六百万,到2020年中国大学生占劳动人口的达到20%,达到1亿九千五百万,过去三十年有两亿多的农民工,未来十年我们将有两亿多的大学生,如何提供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使用这批人才又成了新的挑战,第二个趋势从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世界的出口国,但我们现在在世界上知名的品牌寥寥无几,缺乏创新整合能力,中国有很多科技成果都是追赶型,而非科技型创新型的科技成果。中国需要靠人才战略来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第三个趋势,就是从招商引资向招财引资的转型,2010年中国外资储备达到了2.6万亿元,中国有个最大的外贸顺差,严重的出口,我们在人才方面,教育方面有逆差,78年以来,中国向国际上派遣的学生,回国率不足30%。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型。第五个转型的趋势,就是从目前中国的投资拉动经济转向人才拉动经济。目前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增长还是靠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45%,中国需要减少出口的依赖,鼓励国内的消费,需要加强支持服务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减少对制造业的依赖,中国需要发展服务型的经济,目前我们服务型经济占GDP的40%左右,我们要发展人才驱动性经济,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国家目前在美国服务行业占GDP的比重是76.9%,法国是78.9%,日本达到了76.5%,印度第三产业也占了GDP54.9%,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服务业占到95%,中国现在是40%,这里面有大的空间,创造大的就业机会,满足我们未来将增长的一亿大学生就业,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个趋势就是从资源密集型到资源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国经济必须增长成重视素质规模到重视质量与效应。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们的生长环境达到了极限。未来中国需要转型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技术和科技含量,关键的环节还是在人才。

第七个趋势是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创新,并重发展的转型。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公共政策,制度发展,社会文化与理念创新这些方面的发展是关键,依赖于人的创新创意,拥有大批量高层次人才是关键。

第八个趋势,要从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部人才资源,目前我们这个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国际全球竞争的环境下,面临严峻的挑战,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号报道,美国政府有关研究最新数据,2002年在美国达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五年以后到07年,仍然拘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目前是排在第一,92%。印度是81%,加拿大55%,德国50%,台湾地区43%,韩国41%,中国现在排的比例是最高的。博士生毕业留美居于首位。美国科学杂志在前两年也报道了,发现清华北大目前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第一名是来自于清华大学,第二名是来自于北京大学。我们都知道目前世界各国都是对高层次人才打开大门,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吸引全世界各国的人才。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人才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产值,和45万的就业机会,我们要更大力度吸引全球人才。

目前中国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很多城市也在提倡建设世界城市,但中国国际人口的比例不足5%,缺乏国际化的创新创意,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吸引十分不利,国际化人口在很多国际化都市,包括纽约、巴黎、多伦多、悉尼、首尔都达到了30%,在香港工作的美国人达到了6万人之多,好莱坞是全球电影发达的地方,但是他一半的演员和导演来自世界各地,美国棒球队的队员30%来自国外,著名NBA篮球队员也是中国人。海外在中国的留学生只有23万,2009年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只有22万人,当然中国也在改善这方面,包括中国推出了千人计划。第三方面,我想谈一下相关的建议,我写了本书《国家战略》,第一个就是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培养创新人才,第二从体制内培养干部,改为体制内体制外培养,从社会中吸收创新型人才,第三重视人文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并重。打造全球性中国国际人才网络与人才库。吸引海外高层人员来中国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就是我们创新型人才非常少,比如说我们现在回来一个李彦宏创造一个百度,就创造了一万个就业机会,这里面吸收的也是大学生,包括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差不多吸引了一百万人,里面很多是大学生,所以我们需要高端的创业人才来带动我们的就业,因为我们过去基础投资的就业可能带动的是蓝领的就业,未来我们面临如何更多创造大学生的就业。建立国际人才特区,在用人机制和国际接轨,创新用人方法。未来三十年我们靠人才特区的模式,来推动中国未来更大的发展。

最后,我们可还需要打造一个人才里中国发展的中国梦,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开放的国家,中国梦我认为是一个必然让全球人才到中国来发展、也愿意来中国安家的梦,认为能够在中国赚到钱、能留在中国的梦想,并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是留下物质精神财富的中国归属。

(本文来源:人保部网站)

下载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的发言(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的发言(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就职大会上的发言

    在就职大会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就说几句心里话吧。我非常高兴地能够被任命为拜泉镇中心校学校领导集体中的一员,非常荣幸地能够得到领......

    在村民大会上的发言

    在村民大会上的发言 今天下午这个场面真令人感动,令人酸楚,令人落泪,这样的好书记难求,这样的好人难得,这样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不多,这样不求回报,只知付出的人更为难寻。作为xx......

    在教师节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全乡教师和乡村各级领导济济一堂,在这里隆重庆祝第二个教师节,这体现了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使我们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无疑是......

    在离职大会上的发言

    在离职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刚才,上级党委宣读了单位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并任命了新班子成员,我拥护上级组织的决定,并向刚任命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表示祝贺,我相信......

    在党员大会上的发言

    在党员大会上的发言我从小就接受党的教育,从小就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我对党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感性,我真正去关注党并渴望了解他还是在高三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学校......

    在选举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尊敬的各位选民:大家上午好!年头岁尾,隆冬时节,霜雪凛凛,寒气冽冽,你们的支持,有如这熊熊大火。你们的厚爱,就像那缕缕春风。大火驱散了寒冷风雪,大......

    在职业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这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非常重要。刚才,学忠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对今后一段时期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作了总体部署,武先、......

    在股东大会上的发言

    首先,对XX通电实业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表示祝贺,对14名同志当选为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表示祝贺。各位股东按照《公司法》行使了自己的股东权利,今天这次会议可以说是XX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