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论坛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大会上的致辞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闵维方
(2007年4月2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在这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隆重举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并借此机会隆重举办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首先,我谨代表北大党委和学校行政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应邀参加院长论坛的各位领导、兄弟院校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15年前,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北大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更好地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德育教育,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15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积极研究和宣讲我们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年来,党中央组织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仅为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快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而且全国不少高校中也陆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进一步繁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宣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全国25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共同就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学院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我相信,大家在研讨中一定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在研讨中一定会产生出思想理论的闪光,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开拓思路、做出贡献。
同志们!再过6天,就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伟大的革命先驱、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80周年纪念日。李 大钊同志在敌人的绞刑架前曾经无比坚定地说:“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80年来,我们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显著。实践证明,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条;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指引我们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的成果,其中包括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因此,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是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去认识,放在当今急剧变革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对于北京大学来说,还要放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部署中去筹划。希望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建设一个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称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目标,总结经验,弘扬传统,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同兄弟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道,努力取得新的进步,开创新的业绩,为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二篇:在学院党员大会上的讲话
在学院党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我们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成立了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第一届委员会,这是学院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至此,学院各级组织都已健全,这对学院的党建和全面工作必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在此,我提议,我们用掌声对大会的顺利召开,机关党委、机关纪委的选举成立,表示祝贺!
当前,国家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书记强调“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抓党建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动力,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在这一点上,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务必都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夯实政治基础
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定要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只有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凝神聚魂,才能守住护好建党、强党、兴党的生命线。
一要强化理论武装,突出政治引领。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
规矩办事,贯彻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三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修身养德,是底气之源、成事之基。有德者必有追求,无德者难有底线。党员干部如果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就不可能务实清廉、风清气正。只有把“做官”与做人、“立行”与“立德”统一起来,才能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个专题的学习研讨,下一步,还要认真组织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开展好“核心价值观”主题讨论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带头学习好习近平同志《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等六篇重要讲话,引导党员干部思行合一,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筑牢政治思想防线。
二、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基层打基础 总书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议提出“一条主线、一个总目标、一个总抓手、四项重点任务”的工作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遵循和依据,我们要找准工作重心和着力点,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一是要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习总书记就落实管党治党
各级党组织书记的“书记意识”,从严自律做表率;时刻强化班子成员的“委员意识”,班子合心合力合拍。建立并落实党总支(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党建工作考评制度,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考核和激励,通过抓党建工作落实,来激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来促进学院全面建设和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三是要加大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要依据《2014-2017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制定教育培训计划,细化教育培训内容,丰富教育培训载体,通过多种形式,每都对党总支(支部)书记培训一遍。各党总支、党支部也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加大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计划地组织好所属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也要针对离退休教工党员的特点,拿出具体管用的措施办法,为离退休党员学习交流搭建良好平台,力争党建工作“全覆盖”。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作风问题对全党而言,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同样,对学院来说,关系学院的形象,关系党群、干群关系,关系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各级党组织、每位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作风建设,履行好应有的责任,坚持抓常抓细抓长,真正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信念、一种习惯,成为全院上下的一种风气、一种氛围。
远在路上。”因此,我们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思想上要严,整改上要严,正风肃纪更要严,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以严和实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继续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用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个有力抓手,坚持不懈地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实施办法以及各项关于纪律作风有关规定的贯彻执行。建立健全随机抽查、情况通报制度和经常性督查问责等转变作风的长效机制,把作风建设和问题整改纳入学院党委、纪委督查的重要内容,列入领导干部工作调研、督查检查任务。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存刚,男,汉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甘肃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金融理论与政策。
主要讲授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制度。
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承担省级科研项目五项,出版专著《国有企业内外部关系改革研究》,代表性论文有《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学内容的拓展》(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资本论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曾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先后获得“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甘肃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成才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齐磊,女,河北易县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8月晋升教授职称。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禁烟禁毒史等。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2004年9月,获甘肃省“园丁奖”。2004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54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禁毒史》。该书获得了2004甘肃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2006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一等奖。近5年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禁烟禁毒史资料”,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禁烟禁毒史研究”,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
赵俊,女,1964年8月出生。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1999年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现任兰州商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
主要科研成果:在《兰州大学学报》发表论文2篇,参编教材1部。
李国红,男,汉族,1870年1月出生,甘肃省庆阳市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出站博士后,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副教授,兼任兰州商学院宗教所研究员,甘肃省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
范鹏,男,汉族,1959年8月出生,1988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现为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任省委决策咨询专家,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哲学研究生导师组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
主讲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专题、哲学专题等。
主要获奖情况:1994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李兴平,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副教授。1994年至1998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2000年至2003年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7年在兰州大学研究生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2007年至2010年在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12月起在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刘文玉,女,1978年11月生,甘肃临洮人。自2001年吉林大学本科毕业以来,在兰州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获得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兰州大学管理学硕士,兰州大学法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行政管理。
主要科研成果:主编专著1部,参编研究生教材和本科生教材3部,近3年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思想政治教育
胡金野,男,汉族,1958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在兰州大学法律系进修。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近代以来的毒品问题及禁毒法律研究。
主要讲授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法律理论与法律问题研究等。
主要科研成果:近5年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禁烟禁毒史研究”,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
郭明霞,女,汉族,1958年1月出生,现为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主要讲授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等。
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主编教材1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三等奖3项。
魏贤玲,女,汉族,1965年5 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5年取得“两课”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甘肃省职工财经学院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2001年7月学校并入兰州商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副教授。
主要讲授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郎全发,男,汉族,山西清徐人,1966年3月生,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1992年在兰州大学法学研究生班进修;先后兼任兰州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法律基础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监察处副处长、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务,现为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政府采购专家库专家、鑫报法律专家库专家、甘肃勇盛律师事务所律师。
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
主要讲授课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近年来出版本专业专著、教材2部,主持、参与省部级和校级科研课题1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1篇,科研教学成果多次荣获省级、校级奖励。
孙杰,男,汉族,1952年11月生,甘肃省灵台县人,中共党员。曾任兰州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1971年考入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专业党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系团总支书记,校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兼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1984年8月调到共青团甘肃省委工作,历任学校工作部
部长、学生联合会秘书长、团省委常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省青年联合会常委。1990年3月任甘肃省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1995年8月兼任副院长,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12月当选为兰州市城关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1998年4月任甘肃中医学院党委书记,1998年10月当选为甘肃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4月当选为甘肃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2002年5月任兰州商学院党委书记,2003年1月当选为政协甘肃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005年11月任甘肃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高校工委副书记。2010年任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省高校工委副书记。
陈张林,男,1973年12月出生,云南鹤庆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西北大学历史学(专门史)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主要讲授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伦理学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四篇:在全国建设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全国建设技术创新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了,这是建设系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上午部领导作了重要讲话,总结建设领域技术创新几年来的工作成果,对今后五年建设技术创新工作作出了部署,我们深受鼓舞并坚决照办。下面我结合我司主管的业务工作,对标准定额如何适应技术创新工作的需求谈几点看法。
一、科技进步是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动力,标准化工作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对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总书记在今年2月赴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更是把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同等的高度并作为搞好我们今后工作的动力,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要“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从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确,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的基础。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史,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建设领域而言,我们在住宅产业化、水工业、城市防灾减灾、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科技公关成果,预应力、减震隔震,大跨度空间结构等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的推进了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工程建设标准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家知道,标准化工作作为工程建设领域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动力。大量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标准规范的制定需要吸取有关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科研成果,人们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最佳的秩序和最佳的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因此,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标准化工作就不可能前进和发展。与此同时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实践中,通过其反馈作用,也会给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提出新的课题,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再有,标准化工作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大家知道,任何一项科学技术,最初总是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试验、试用,随后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一项成熟可靠的技术通过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提炼和加工一旦被纳入标准规范就有了相关法律规定的地位和权威性,随即可以比较迅速的在整个工程建设领域内大面积的推广,从而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二、加强标准化工作适应技术创新的需求
目前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们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党中央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政策的出台,既为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分析标准化工作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要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标准化工作尚需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1、加大实施强制性条文工作的力度,确保纳入标准中的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今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建立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所作出的重大决定,条例不仅对业主的行为、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特别对执行强制性标准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我们知道,过去国家发布了很多标准,有强制性的也有推荐性的,但实际执行的状况如何呢?从我们去年开展执法大检查掌握的情况看,不容乐观,有很多建设环节没有执行
2、加快局部修订的步伐,确保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尽快得到推广 经过广大标准化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基本上成龙配套,缺项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尽快短的时间内,将成熟可靠、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是我们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标准的修订与制定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这些程序对于确保标准规范的质量无疑是起重要作用的。如果盲目地追求将新技术纳入标准,也就有可能存在限制新技术的发展或者造成工程损失。但反过来说如果一味按研制、试点、提炼、制定标准的程序走,可能有的技术就会失去应用的最佳机会。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我们认为,首先还是要提倡技术创新,要鼓励采用新技术。由于工程建设活动中新技术的应用与工程的安全密切相关,一些技术人员为了避免承担风险;在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时,一般不会自愿采用新技术。没有技术创新,标准的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另外,就是要加快标准局部修订的步伐。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技术跟踪和信息反馈;以便及时了解现行标准中采用的技术的先进程度,发现问题提出修订计划。另一方面是要采取措施缩短局部修订所需时间。
同志们,这次“全国建设系统技术创新大会”召开,必将有力的促进建设系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主管司,我们将围绕着部里的中心工作,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以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同时也欢迎有关专家、代表对我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
第五篇:在全国物业管理师大会上的讲话
++++在物业管理师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2007年辞旧迎新之际,物业管理师大会隆重举行。在这里,对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首批物业管理师的诞生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借此机会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向工作在物业管理服务一线的广大职工致以新年的问候!下面,我就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与完善物业管理师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设立物业管理师制度,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大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着重要求,要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是国家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三种特性:一是专业技术性,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具备建筑物及其设施设备管理与维护的专业
技术。随着新技术、新产品在建设领域中的广泛采用,建筑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性亦将愈加显著。二是综合服务性,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提供涵盖多种基本服务的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在实施建筑物管理与维护的基础上,还提供包含物业财产经营、资源能源集约使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诸多服务。三是社会及公共性,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为众多业主提供共同服务的特性。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作为物业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其行为直接关系到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上述特性决定了应当对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实施资格管理,以使物业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维护。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促进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职业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重服务、守道德、作表率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队伍。
(二)设立物业管理师制度,是转变物业管理服务方式,促进物业管理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当前,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处在数量扩张型阶段,物业管理市场消费需求急剧膨胀,进入市场的物业服务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在这个阶段,物业服务企业主要以扩大管理规模为目标,缺乏转变服务方式、调整服务产品结构、提高服务水平的外在动力,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能力所限,服务方式粗放,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突出表现为:一是,物业服
务企业服务行为不够规范,服务模式单一;二是,专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三是,有些从业人员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制约了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专业人才推动行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体作用,从而为规范物业管理活动、转变物业服务方式、提高物业服务水平、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设立物业管理师制度,是顺应国际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建立国际化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行市场规则的制定应当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劳动力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国际一体化的形势。在物业管理领域,美国、日本、欧盟以及我国的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完备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促进物业管理的规范发展。目前,国际上的物业管理公司已陆续进入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职业资格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士也已开始进入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并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物业管理专业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有利于吸纳国际高层次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为我国带来先进物业管理的经营理念与技术方法,有利于激励国内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迅速提高职业水平,为国内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二、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建立与完善物业管理师制度物业管理师制度是人事部、建设部近年来依据有关法规新设立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是我国房地产领域继房地产估价师制度之后又一项重要的执业资格制度。它的建立正值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房地产业发展日臻成熟,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日趋升级,国内外房地产领域交流合作日益丰富。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新高度、运用新视角,分析判断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所处的新形势,研究审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所面临的新任务,积极推进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其较之以往的执业资格制度更加符合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一)按照行政许可的根本要求规范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核心是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执业的市场准入,它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符合一定条件公民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行为,属于行政许可范畴。要严格依据《行政许可法》和相关法规规定,规
范物业管理师各项制度。一是,建立国家统一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符合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要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合理确定考试合格标准,确保考试制度成为评价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能力和水平的客观、科学手段。二是,建立国家统一的注册制度。注册制度是对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实施执业管理的有效途径。要从初始注册、延续注册、变更注册、注销注册等环节对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实施动态管理,从而对执业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国家统一的执业标准。执业标准包括执业范围、执业能力以及职业操守等相关职责。要尽快实行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必须由注册物业管理师担任的规定,明确物业管理师执业范围与执业能力,通过建立物业管理师信用档案形成系统的物业管理师执业行为记录。
(二)按照统筹协调与分工负责的基本原则健全实施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工作机制。
物业管理师制度包括考试、注册和执业等内容,涉及申请、考试、审查、注册、继续教育等多个环节。它的实施需要有关部门、机构在建设部、人事部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统筹协调与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建设部、人事部共同负责全国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总体工作,是该项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部门。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
中心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受建设部委托,负责物业管理师考试注册等相关具体工作。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人事行政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资格考试、注册审查、执业监督等工作。希望各单位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共同推进我国物业管理师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按照“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提高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国际化水平。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已实行多年,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其中,既有依据相关法律设定的、由政府部门管理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又有准官方机构或行业组织建立的、拥有较高社会公信力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我国的物业管理师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任重而道远。要深入研究、合理借鉴、不断汲取国外物业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先进内容,在专业人员资格的多种模式、准入与退出机制、执业范围确定与执业能力改进、信用体系完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创新。加强与先进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早日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执业资格互认,促进我国物业管理师制度与国际规则相接轨。
同志们,当前我国物业管理步入了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对涉及物业管理的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规定,国务院修订的《物业管理条例》把基层人民政府纳入物业管理监管体系,广大人民群众对物业管理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和关注。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物业管理师制度启动实施的契机,凝聚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物业服务需求,为推进物业管理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